㈠ 试述欧洲货币体系历史背景,主要内容,英国为什么要退出欧盟
一、欧洲货币体系历史背景,主要内容:
(1)固定汇率制在70年代初解体后,整个西方工业国家的中央银行便处于一种学会如何适应浮动汇率制的状态中,欧洲经济共同体的国家更是如此。浮动汇率使欧洲联合进程中又冒出一个货币问题。
(2)对欧共体国家来说,欧洲货币体系首先是一个政治考虑,它是欧洲全面联合的一个组成部分。只要欧洲联合的进程不放弃,欧洲货币体系就得维持。1970年10月,欧洲共同体就提出了"沃纳报告"(the Werner Report),建议共同体到1980年建立经济和货币联盟。由于这一目标要求有完全统一的中央银行和纯自由的资本流动,这一报告的设想并不现实。欧共体因而在1972年4月提出了货币汇率"蛇形浮动"的设想,即把欧共体成员国货币汇率的浮动限制在一个范围内,就像蛇在一管道内爬行一样,超出这个范围,中央银行就得不断进行干预。这便是欧洲货币体系的早期设想。以后随着欧洲联合的目标越来越高,欧洲统一货币的问题就变成一个很现实的政治和经济问题。根据1999年欧洲大联合的设想,欧洲货币体系要不断缩小和固定成员国之间的货币汇率,以至到1999年,能达到欧洲货币同盟的最终目标,欧共体只有一种货币和一个统一的中央银行。
(3)对于欧共体来说,实行欧洲货币体系当然还有更多的经济原因。首先,欧洲的现代史经常使许多欧洲人对汇率的大动荡所触发的经济灾难记忆犹新。在本世纪20年代和30年代,世界经济萧条曾触发工业国家靠货币贬值来扩大出口的贸易战。至今仍有许多人认为,当年的这种贸易战扰乱了国际经济和贸易活动,导致了当年欧洲民主的崩溃,使法西斯上台。有鉴于此,二次大战后西方建立了固定汇率制。
(4)欧共体本身的存在使它的成员国更需要货币汇率的稳定。欧共体并不是一个经济和贸易对外十分开放的实体,进口在90年代初占欧共体国内生产总值的10%略多,与美国和日本的差距并不很大,所以欧洲货币与美元或日元的汇率波动并不是欧共体经常忧虑的问题。但是,欧共体内部却是一个非常开放的实体,相互之间基本上没有关税壁垒,成员国之间的外贸额都占国内生产总值很高的比重,有的甚至高达70%。因而,任何汇率上的大波动都会直接影响到欧共体成员国之间的贸易和经济发展。欧共体对汇率大幅度波动的忧虑实际上从欧共体一成立就产生了。欧共体实行共同的农业政策,而共同的农业市场首先就得依靠稳定的汇率才能维持。因为法国的谷物和德国的谷物并没有什么区别,而谷物价格在欧共体国家也应该是基本相同的,所以汇率的变化势必造成价格变化,使粮食贸易在欧共体内部受到干扰。
(5)对欧共体的各个成员国来说,加入欧洲货币体系也各有自己的考虑。对德国而言,欧洲货币体系可以保护德国的外贸竞争力。德国是欧洲经济实力最强的国家,它的出口不仅数量最大,而且具有很强的竞争力,因此,德国马克一直有升值的压力。欧洲货币体系实际上是稳定了德国的贸易条件。根据对德国贸易统计资料的分析,德国的外贸竞争力在欧洲货币体系建立后,已明显地比以前稳定。
(6)对其他国家如法国来说,参加欧洲货币体系有助于稳定国内的物价。从70年代开始,法国、意大利、英国等一直受到通货膨胀的巨大压力,本国货币也就受到贬值的压力。而德国马克坚挺,德国中央银行在控制通货膨胀方面一直有很高的信誉。欧洲货币体系是把这些国家的货币汇率相互间固定住。因此,加入欧洲货币体系对法国等来说,就意味着能从德国的反通货膨胀政策中借"信誉",即德国中央银行会致力于维持低通货膨胀的政策,而法国等则致力于维持本国货币如法郎与马克的汇率,那么,法国等的通货膨胀压力就会受到抑制,本国工资增长就不致于太快。
二、退出欧盟的原因:
(1)英国退欧的种子早在加入欧盟时就已埋下,其根源在于流淌在英国人血液中的主权意识。英国曾经日不落帝国荣耀加身,日不落帝国梦碎但余念犹存,对欧盟保持政治独立、牢牢控制主权是其不忘大英帝国初心之体现。
(2)无奈英国在逐渐衰落的政治和经济影响力使其不得不面对现实。为求经济繁荣的“实用主义”思想萌芽,促使其调整对欧政策并在1961年申请加入欧盟。法国总统戴高乐称其为美国用来打入欧共体的“特洛伊木马”。
(3)退欧的导火索:欧债危机的持续发酵使欧盟愈发认识到,只有欧元区实行统一的财政政策,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实行统一的社会政策,欧元才能继续生存下去。在这一理念推动下,欧洲大陆经济体要求加强欧洲政治联盟的呼声增强,而其正是英国一贯反对的。
㈡ 为什么欧洲各国加入欧盟后,各国货币退出本国流通领域
货币一体化,增加经济贸易。
瑞典和丹麦外的11个国家(奥地利、比利时、法国、德国、芬兰、荷兰、卢森堡、爱尔兰、意大利、葡萄牙和西班牙)于1998年首批成为欧元国,1999年1月1日起在11个国家开始正式使用。
欧洲联盟(德语:Europ_ischeUnion,法语:Unioneuropéenne,简称欧盟(EU))是欧洲多国共同建立的政治及经济联盟,由欧洲共同体发展而来,总部设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欧洲联盟创始成员国有6个,分别为德国、法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会员国有27个(英国于2020年1月退出),正式官方语言有24种。
㈢ 意大利公投脱欧退出欧元区的概率有多大
现在都预测欧洲是黑天鹅湖。
有一些列的不可预知的事件比如欧盟解体。但是,事实的真相恐怕不尽如人意,民粹主义崛起,并不代表全球化的趋势结束,而是进入一个以本国内涵发展的小周期,所以这个周期能不能解决意大利的经济发展问题,还要时间检验,以及论证。
欧元区合作是贸易合作,市场的合作,所以这个圈子存在是必要的。但是对各个国家经济贡献度有多大,可能是施政方针的问题,而非欧盟本身的问题。
所以,这里持保守态度,意大利脱欧是小概率事件。
㈣ 历史上哪个国家退出了欧元区
目前还没有哪个国家退出了欧元区,不过鉴于希腊如今的经济状况,很可能成为第一个退出了欧元区的国家
1999年1月1日,欧盟当时15个成员国中的11个成员国:德国、法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卢森堡、爱尔兰、西班牙、葡萄牙、奥地利和芬兰,达到了《欧洲联盟条约》在1992年确立的欧洲经济一体化并向欧元过渡的四项统一标准,因此,欧元成为这11国的单一货币。1998年6月,欧洲中央银行于法兰克福正式成立。1999年1月,欧元进入国际金融市场,并允许银行和证券交易所进行欧元交易。欧元纸币和硬币于2002年1月才正式流通;2002年7月,本国货币退出流通,欧元成为欧元区唯一的合法货币。
目前欧元区共有17个成员国和超过3亿2千万的人口。
奥地利 1999年1月1日 8,316,487
比利时 1999年1月1日 10,584,534
芬兰 1999年1月1日 5,289,128
法国 1999年1月1日 63,392,140
德国 1999年1月1日 82,314,906
爱尔兰 1999年1月1日 4,239,848
意大利 1999年1月1日 59,131,287
卢森堡 1999年1月1日 476,200
荷兰 1999年1月1日 16,372,715
葡萄牙 1999年1月1日 10,599,095
西班牙 1999年1月1日 45,116,894
希腊 2001年1月1日 11,125,179
斯洛文尼亚 2007年1月1日 2,013,597
塞浦路斯 2008年1月1日 766,400
马耳他 2008年1月1日 404,962
斯洛伐克 2009年1月1日 504万(2005年数据)
爱沙尼亚2011年1月1日 134万(2008年底) 已获批准
㈤ 现在欧盟中不使用欧元的国家以及理由
主要是英国
1.英国的失业率和通胀率较低,而欧元区各国的经济持续放缓,欧元区的经济状况容易引起英国国内的经济衰退。
2.英国保守的经济政策与欧洲其他各国不相符,因此会影响英国的经济发展方向。在英国人看来,如果英国加入欧元区就证明自己的货币政策是失败的,因此他们要极力捍卫英镑的地位(无论是政府还是民间,反对加入欧元区的声音很强势)。
3.也是很重要的一点,英国中央银行是属于私人银行(由于历史原因),他们控制着英镑的货币发行权,不允许别人瓜分他们的利益,他们也会向英国政府施压。
4.英国曾与1990年加入欧洲汇率体系,使得英镑也得看德国的脸色,使英镑失去了在金融市场的地位;1992年欧盟12个成员国签订了(马斯特里赫特条约》。这一条约使一些欧洲货币如英镑、意大利里拉等显然被高估了,而各国由于经济实力的缘故,很难保持一致。英国经济长期不景气,很难维持高利率政策,而德国没有下调利率,英国单方面下调利率就会削弱英镑;最终英国只得继续维持高利率,最终由于经济衰退,不得不退出欧洲汇率体系,这也是英国最终没有加入欧元区的原因之一。
欧洲没加入欧盟的国家瑞士、挪威、冰岛、俄罗斯、白俄罗斯、乌克兰、摩尔多瓦、波黑、塞黑、马其顿、阿尔巴尼亚、土耳其
还有欧盟不一定是欧洲国家才能加入
㈥ 希腊为什么想退出欧元区有什么利弊或者说是什么动机呢
自希腊债信危机爆发起,希腊终将退出欧元区的说法即不绝于耳。为避免欧元区可能解体,在希腊退出甚嚣尘上时,政治精英唯有加速欧元区整合的速度。如果欧元区能够利用希腊危机加速整合,毋宁乃是一个根本解决债信危机的绝佳机会。如果处理不慎,希腊退出很可能是欧元区解体的导火线。摘自湖南外贸网的报道。
文章摘编如下:
自2010年初希腊债信危机爆发起,希腊终将退出欧元区的说法即不绝于耳。虽然绝大部分的政治精英都不愿意看到这样的结果,但今年5月6日的国会大选结果却加深其退出的可能性。这次选举传统两大政党社会党及新民主党的支持度大幅萎缩,且其国会席次合计无法取得多数。
一个2004年成立的年轻政党,打着反撙节、甚至不惜违约旗帜的左翼联盟在38岁党主席A. Tsipras的带领下迅速崛起,并可能在6月17日的第二轮大选中成为国会第一大党并组阁。局势的发展,让欧元区的政治精英不禁开始思考,希腊退出欧元区是否在所难免。
A. Tsipras的政治诉求为,即便不遵守先前联合内阁与三方集团所达成的撙节措施,欧元区其它国家也无法逼迫希腊退出欧元区。就如同1997年M. Feldstein于Foreign Affairs撰文所述,欧元区的确缺乏一个可以让成员国退出的机制。因此,即便希腊拒绝履行撙节措施,仍然无法迫使其退出。但问题是,果真如此,最后希腊还是得选择自行离开。
具体地说,希腊在无法取得三方集团谅解下片面毁弃撙节措施,所有的纾困金势必会停止,这包括剩余的707亿欧元欧洲金融稳定基金纾困金,而ECB也会停止所有的融资措施。一旦EFSF停止拨付纾困金,希腊将面临债务违约。A. Tsipras曾表示,如果不需要支付这些庞大的债务,可将省下来的资金用于退休金及福利政策,大幅改善陷入绝望民众的生活。
然而现实是,如无法取得纾困金,希腊势将面临比目前还要严苛的节约措施。即便不计算利息支出,2011年其财政收入仅1125亿欧元,低于政府支出的1161亿欧元。亦即若希腊违约且无法取得纾困金,除非其实行更严苛的节约措施达到财政收支平衡,否则政府将无法运作。这样的计算尚未加计经济陷入严重衰退致税收大幅缩减的影响。易言之,片面的让债务违约无助于改善人民因为沉重节约措施所造成的生活困顿。
另一方面,若ECB停止对希腊融资,其存款外逃将更为严重,届时将出现严重的银根紧缩。金融体系崩溃还会让以信用作为运作模式的现代经济毁于一旦,而货币流通量不足,也可能迫使经济走入以物易物的模式。如欲避免此种无秩序情况,希腊当局唯有选择退出欧元区,重新发行德拉克马,并进行资本管制。然而,汇率势必大幅贬值。此时,希腊将出现恶性通膨,经济陷入无秩序的困顿。
其实,希腊毁弃撙节措施并挑战三方集团的忍耐度绝对是不理性的行为。但若A. Tsipras出线,以及第一次大选中极端政党的支持度大增,让人不禁担忧,民众的愤怒似乎已经凌驾理性的层面,很可能让他们走向一条经济严重衰退的不归路。
除了希腊势必会陷入严重的衰退外,其它欧元区国家,甚至全球经济也难免受到冲击。虽然,希腊经济规模占欧元区仅2%,其经济的萧条对全球经济的直接冲击微乎其微。然而,令市场恐慌的,在于债务违约对银行体系及民众信心的两大间接冲击。就前者言,经过过去两年的纾困以及3月的换债后,希腊对于银行体系可能造成的冲击已经明显降低。目前,欧元区银行业直接持有希腊公债的规模约为550亿欧元,而跨国银行对希腊民间体系的曝险规模也仅690亿欧元,合计约1240亿欧元,已较去年超过2500亿欧元的规模减少超过一半。因此,只要欧盟及ECB能适时对银行体系注资并提供流动性,将不致造成严重冲击。
然而,来自信心层面的冲击却是难以衡量的。当希腊退出欧元区后,其它PIIGS国家民众将会人人自危,担心步上希腊后尘,存款外逃现象将会恶化。如此一来,这些国家金融体系将会陷入信贷挤压,经济衰退更为严重,政府税收因此减少,财政赤字相应扩大;最后政府举债成本将大增,终走向接受纾困之途。目前欧元区的防火墙规模仅7000亿欧元,处理希腊、葡萄牙以及爱尔兰的问题虽游刃有余,但却不足以处理西班牙以及意大利的债信问题。因此,如果处理不慎,希腊退出很可能是欧元区解体的导火线。
为避免欧元区可能解体,在希腊退出甚嚣尘上时,政治精英唯有加速欧元区整合的速度。一方面建立以泛欧元区为主体的存款担保机制,避免存款外逃,并透过EFSF以及欧洲金融稳定机制注资银行体系,另ECB亦须再次施行长期再融资操作,避免银根紧缩。再者,透过发行欧元债券,让市场确信欧元区确有决心成为一体。最后,欧元区必须在财政纪律协议外建立成长协议,透过基础建设以及教育提高PIIGS国家的生产力,让她们确信留在欧元区将不会只是毫无希望的节约措施。要言之,如果欧元区能够利用希腊危机加速整合,毋宁乃是一个根本解决债信危机的绝佳机会。
㈦ 意大利会退出欧元区么
意大利作为欧元区内第三大经济体,如果退出欧元区,最保守估计将损失40-50%GDP。这对意大利来说,不要说无法接受,简直是不可想象。
五星运动等右翼炒作退出欧元区的议题,不过是作为对外要价的筹码,逼欧盟(主要是德国)对意大利做一些让步。
㈧ 意大利为什么退出欧盟,意大利是欧盟国家吗
当然,还是创始会员国。
截止2016年6月24日欧盟共有28个成员国,法国、德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卢森堡为创始成员国,于1951年结盟。
意大利宪法改革公投 风险堪比英国脱欧?
为了推动立法进程的改革,意大利将举行全民公投。意大利总理伦齐周一(9月26日)宣布宪法改革全民公投时间确定为今年的12月4日。
花旗银行7月表示,意大利公投将是继英国脱欧公投之后,“欧洲政坛最大的风险点”。
尽管目前欧盟和意大利的关系紧张,但欧盟私下还是希望公投能够通过,这对整个欧盟的信心提振大有帮助。
面对意大利摇摇欲坠的银行系统、疲弱的经济和高企的失业率,伦齐赌上政治前途的公投将会是英国脱欧公投之后,欧洲面临的又一大挑战。
意大利总理伦齐在一次电视采访中也承认意大利将面临的风险。
其指出,“我们目前的处境是,五星运动党将有当权的可能,意大利人民需要认识到投反对票所要面临的后果,我们已经从英国那里学到教训了”。
宪法改革议案由伦齐和他所在的中间偏左政党民主党于2014年4月提出,由于议案未能得到法案立即生效所需的三分之二议会投票通过,根据意大利宪法,需要举行公投决定议案是否成为立法。
如果公投通过改革法案,意大利政界形势会更稳定,伦齐将得以通过立法提高国内经济竞争力。
如果公投否决改革法案,伦齐政府将下台,意大利将重现前总理贝卢斯科尼被迫下台留下的政治乱局。
最近几周伦齐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称,即使公投结果不如人意,明年也不会提前举行大选。这意味伦齐政府即使失去公投也可能会采取措施维持执政地位。
但是反对政府的力量将得到强化,可能威胁到债券市场和已经脆弱的银行系统。
一旦缺乏改革动力,反欧盟力量肆虐的意大利将可能引发严重的金融危机,甚至可能导致意大利退出欧盟。
如果这些发生,将威胁欧盟稳定,甚至可能造成欧盟解体。
这将比英国退欧带来的风险更大,因为意大利对欧盟和欧元区的重要性比英国要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