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意大利歌剧《美丽磨坊女郎》
声乐专业的必唱曲目之一
意大利文 曲目名称: Nel cor più non mi sento
网络有简谱,十分详细。
lz可以去看一下
希望以上信息可以帮到您,欢迎您登陆我们的网站,查询全国各大城市最新、热门演出信息
具体请点击:http://www.chinaticket.com ^_^
⑵ 罗西尼歌剧《意大利女郎》故事梗概
第一幕
第一景:在穆斯塔法总督府
幕启时,最近因总督的态度冷淡,总督夫人埃尔维拉悲叹地唱着《我是不幸的女人》,身边的女奴和宦官们都关切地安慰她。这时面露怒容的总督进来并唱道:“女人太骄傲,好弄权势,愚蠢的荣华是徒然的。” 这段咏叹调乍看似乎含义深远,其实这位好色的总督,总督对于妻子埃尔维拉感到厌倦,正欲将贞洁的妻子休掉,以便把谣传中美如天仙的意大利姑娘弄到手。接着他就叫来海盗头子哈利,命令他说:“我要把妻子赏给林多洛这家伙,你即刻替我把魅力十足的意大利女郎找来!”说完便退场。
这时意大利人林多洛出现,他因被捕遂沦为奴隶。这时以优美短曲唱出:“想念着美丽恋人,却彼此远离着过活,真是痛苦不堪。”他又说:“可是等待的日子一定会来到。”接着,总督就出现说:“我要把妻子赏给你”。已经有恋人的林多洛就表示自己想要的人儿,眼睛、头发、脸容和性格必须如何、如何,提出很苛刻的条件,故意并蓄意逃避总督。
第二景:阿尔及利亚的海岸边
阿尔及利亚的海岸狂风暴雨之后,海盗首领哈利,在海岸边发现一艘被冲上暗礁船,便带领海盗们袭击了这艘意大利船,而且搜到了美丽的意大利姑娘伊萨贝拉和她的追求者塔代奥。
伊萨贝拉原来就是林多洛的恋人。这时她很悲伤地唱出:“悲惨的命运呵!虚幻的爱情呵!”
伊萨贝拉一面思念着情人林多洛,一面诉说自己的不幸遭遇。不过,后来却对自己的美貌激起很大信心,于是表示“美女人人渴望,人人向往”。
当她得悉自己即将被带到总督府时,顿时垂头丧气。海盗首领哈利想赶走紧随伊萨贝拉的塔代奥,伊萨贝拉伪称塔代奥是她的叔父,她恳求哈利说:“他是我的叔父,让他跟我走”,哈利勉强答应了。
等只剩下两人时,塔代奥又向伊萨贝拉纠缠起来。她对这神经质的老头感到无比厌烦,于是假装不懂老头子的心意,唱出二重唱《命运的玩笑》。不久一面唱着《怀疑和吵嘴都该停止,长相厮守,直到永远》,同时被带到了总督府。
第二幕
第一景总督府内的一室
对妻子极为冷淡的总督,欣闻海盗首领哈利说:“带来漂亮的意大利女郎”后,就对埃尔维拉冷酷地说:“你走开吧”,然后兴高采烈地唱出咏叹调《我的心头似乎热起来了》
第二景 总督府内豪华的大客厅
宦官们高唱着《由雌虎变成羔羊的女人充满荣光》,就在这时候,哈利把伊萨贝拉带进来。伊萨贝拉看见坐在宝座上的总督后,就轻蔑地说道:“阿,这是什么样的嘴脸!” 但是她很快就向总督展露自己的美姿,唱出《命运的玩笑》,又接唱《只有你能安慰我》。总督穆斯塔法立刻拜倒在她的石榴裙下,开始动脑筋如何把她纳为妻子。这时被带来的塔代奥大叫着“我不愿意变成奴隶”,总督一气便宣布处以他死刑,但因伊萨贝拉表示:“他是我的叔父”,总督立刻饶恕他。
这时埃尔维拉和林多洛突然一块儿登场,嘴奄嚷着要来“辞行”。而这位青年林多洛,正是伊萨贝拉到处寻找的情人。两人的眼光一碰触,愕然露出惊讶之情。穆斯塔法说:“我决定把自己的妻子赏给林多洛,你已经属于我”,而机智的伊萨贝拉却要求“请让林多洛充当我的奴隶”。结果引发一阵骚动,大家七嘴八舌地说:“脑海中有钟声”或 “乌鸦在啼叫”……。
第三景总督府内的一室
埃尔维拉、侍女、海盗哈利和宦官们,因总督完全变成意大利姑娘伊萨贝拉的俘虏,交头接耳地议论着:“唉呀,真愚蠢啊,我们的总督坠入情网了。”这时总督正好出现,下令说:“去告诉伊萨贝拉,我要和她一起喝咖啡”,埃尔维拉听了非常悲伤。
大家走后,紧接着伊萨贝拉登场。起初她以为林多洛背叛了自己,此时才恍然大悟原来林多洛也是被捕之身,于是她放心了,跟着她的林多洛也唱出爱的短曲 《啊,快乐使热血澎湃》,然后两人便计划如何逃走。
另一方面,胆小鬼塔代奥则托伊萨贝拉的福,被任命为侍卫长,土耳其侍从拿了土耳其衣服和头巾来,并高唱着《万岁!侍卫长》,塔代奥却困惑地唱出愉快的咏叹调《我的头变得很重》。
第三幕第一景 在总督府内豪华的大客厅
从围绕廊的阳台上,可以欣赏海边迷人的景色,穿上土耳其装的伊萨贝拉站在一个大镜子前。她好象在挑逗总督唱出了:“为了所爱的他,我要打扮漂亮”,但中途若有所思地表示“埃尔维拉很快就会知道”。
总督被伊萨贝拉美貌所吸引,则告诉她“我要塔代奥担任你的侍卫长”,想以此讨她欢心。另一方面却命令塔代奥说:“我以打喷嚏为信号,你听见后就把所有的人带走!” 伊萨贝拉为了不让总督有机可趁,于是也邀请了埃尔维拉一起来喝咖啡。不久,总督尽管打喷嚏,大家却纹风不动,于是暴跳如雷变成了愉快的五重唱《让我来介绍》。
第二景总督府内一室
海盗哈利很佩服意大利姑娘伊萨贝拉的智慧,唱出咏叹调:“总督虽然大发雷霆,依然对她神魂颠倒。聪明的意大利女郎从容自在”。
随后塔代奥得意洋洋地表示“我才是伊萨贝拉的秘密情人”,林多洛听了狂笑不已。接着林多洛就巧妙地向总督建议说:“请尽情吃个饱,
⑶ 谁知道《西班牙女郎》这首歌曲的简介
西班牙女郎
[意]奇阿拉曲
西班牙民间音乐丰富多彩。它不仅给本国作曲家提供了丰富的创作源泉,也吸引着众多外国作曲家创作具有西班牙音乐风格、或以西班牙为背景的作品。例如奥地利作曲家莫差特和意大利作曲家罗西尼,就先后写了故事发生在塞维利亚的歌剧《费加罗结婚》和《塞维利亚理发师》;俄国作曲家格林卡到西班牙旅行之后,写下了管弦乐《阿拉贡霍达舞曲》和《马德里之夜),法国作曲家比才的歌剧《卡门》的故事,也是发生在塞维利亚。
《西班牙女郎》这首歌是意大利作曲家V.奇阿拉用西班牙音乐素材写成的。奇阿拉在作曲方面并没有多大的名气,是这首歌使他一举成名.
这首歌表达了欢快、愉悦的舞曲风格。
中心思想歌词里就能看出来了,表达了对西班牙女郎的爱慕和赞美之情~~~
多了不知道了,音乐学院的老师告诉我的~~
⑷ 意大利歌剧代表作人物
卓阿基诺·罗西尼 〔1792-1868)十九世纪上半叶意大利歌剧三杰之一, 卓阿基诺·罗西尼生于意大利贝萨洛。他十岁师从蒂塞学和声,后在波伦亚音乐学院跟马太学对位。 罗西尼受作为歌剧演员的母亲的影响,十四岁起习作歌剧。十年后他所作的《塞维尔的理发师》,集意大利喜剧的精华,它语言生动,形式自由、充满幻想的意大利喜歌剧的代表作。 他的创作继承了意大利注重旋律及美声唱法的传统,音乐充满了炫技的装饰和幽默喜悦的精神,他并吸收了同时代作曲家贝多芬的手法,使用管弦乐来取代和丰富原来仅作音高提示的古钢琴伴奏。1829年罗西尼写了搁笔之作《威廉·退尔》,这部作品反映了民族自主的愿望,并对大歌剧体裁的形成起到了推进作用。 在罗西尼所创作的近四十部歌剧中影响较大的除《塞维尔的理发师》和《威廉·退尔》外,还有《灰姑娘》、《偷东西的喜鹊》以及正歌剧 《奥赛罗》、《摩西》等。
居塞比·威尔第
简介:居塞比·威尔第 Giuseppe Verdi (1813-1901), 意大利伟大的歌剧作曲家。曾投考米兰音乐学院,未被录取,后随 拉维尼亚学习音乐。1842年,因歌剧《纳布科》的成功,一跃而成意大利 第一流作曲家。当时意大利正处于摆脱奥地利统治的革命浪潮之中,他以自己的歌剧作品《伦巴底人》、 《厄尔南尼》、《阿尔济拉》、《列尼亚诺战役》等以及革命歌曲等鼓舞人民起来斗争,有 “意大利革命的音乐大师”之称。 五十年代是他创作的高峰时期,写了《弄臣》、《游吟诗人》、《茶花女》、《假面舞会》等七部歌剧,奠定了歌剧大师的地位。后应埃及总督之请,为苏伊士运河通航典礼创作了《阿伊达》。晚年又根据莎士比亚的剧本创作了《奥赛罗》及《法尔斯塔夫》。一生创作了26部歌剧,善用意大利民间音调,管弦乐的效果也很丰富,尤其能绘声绘色地刻划剧中人的 欲望、性格、内心世界,因之具有强烈的感人力量,使他成为世界上最受欢迎的歌剧作曲家之一。
吉亚卡摩·普契尼
吉亚卡摩·普契尼 (Giacomo Puccini,1858-1924),意大利歌剧作家。毕业于米兰音乐学院,是十九世纪末至欧战前真实主义歌剧流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这一流派追求题材真实,感情鲜明,戏剧效果惊人而优于浪漫主义作品,但有时对中下层人们精神世界的反映缺乏更深刻的社会思想。普契尼的音乐中吸收话剧式的对话手法,注意不以歌唱阻碍剧情的展开,除直接采用各国民歌外,还善于使用新手法。成名作是1893年发表的《曼侬·列斯科》。 作品还有《蝴蝶夫人》、《托斯卡》、《艺术家的生涯》、《西部女郎》等十余部。在歌剧《图兰多特》中采用了中国民歌《茉莉花》。 作品链接:歌剧《蝴蝶夫人》 歌剧《艺术家的生涯》 歌剧《托斯卡》 歌剧《图兰多特》 歌剧《贾尼·斯基基》
⑸ 歌曲西班牙女郎出自哪一年
是出自1998年的吕雅芬的第一张专辑《西班牙》。
西班牙女郎
演唱者:吕雅芬
啊,我多情的女郎啊
为我热情的歌唱吧
每天每夜我愿在她身旁
啊,我多情的女郎啊
为我热情的歌唱吧
美丽的西班牙女郎
西班牙美丽的花
她那双迷人的眼睛
抓住了每一颗心
每天每夜我愿在她身旁
啊,我多情的女郎啊
为我热情的歌唱吧
每天每夜我愿在她身旁
啊,我多情的女郎啊
为我热情的歌唱吧
(5)什么女郎在意大利歌剧扩展阅读:
吕雅芬,新海派歌手、国家二级演员、海派小邓丽君,中美文化交流使者。师从多位声乐名家,在上海音乐学院深造期间,得到着名的艺术家黄葆慧老师精心指点。
已于国内外成功举办数十场个人独唱音乐会,其对邓丽君形神兼备的模仿以及细腻甜蜜的唱腔,深深打动了在场每位观众。广受邓丽君歌迷的好评。
吕雅芬既有邓丽君的韵味,且能用标准的国语、日语、英语、粤语、闽南语等多种语言演唱;又兼融多家唱法, 吕雅芬对周璇、白光等老上海歌后的作品也有所涉猎,其《夜上海》演唱会更让她成为了老上海观众眼中最佳的上海滩金曲代言人。
被誉为新海派歌手代表之一。
在歌迷和观众的支持下,吕雅芬特邀青年作家词人尘冰作词,推出了两首洋溢海派风情的原唱海派歌曲《海上花儿开》与《西班牙女郎》,并由上海诗尚文化拍摄制作出新老上海情景交融的微电影式MV。2014年11月6日,受邀代表上海参加--上海国际艺术节专场经典老上海歌曲演出。
⑹ 意大利歌剧的代表人是谁
意大利的歌剧在欧洲歌剧发展各极端中均占有一定的位置。在19世纪初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变化的直接影响下,意大利歌剧在其优秀传统基础上,又出现了新气象,涌现出许多优秀的歌剧作曲家和歌剧精品。如罗西尼、贝里尼、多尼采蒂等歌剧作曲家。
罗西尼(1792~1868)就是这个时期被称为“复兴了意大利歌剧”的代表人物,在全欧乃至全世界享有极高的声誉。罗西尼生于贝扎罗城,父母都是音乐家。他接受过专业的系统的音乐教育,自小就耳闻目睹意大利的传统歌剧。他的家庭具有进步的思想,而在罗西尼的作品中,也十分突出地洋溢着他心中的爱国激情。罗西尼英年早逝,年仅37岁就离开了人世,但却为后人留下了众多的音乐作品,仅歌剧作品就有38部之多。这些宝贵的财富,至今仍然魅力无穷。主要作品有:《意大利女郎在阿尔及尔》、《塞维利亚的理发师》、《威廉·退尔》等。其中《塞维利亚的理发师》(根据法国作家博马舍的同名剧作编剧,与莫扎特的《费加罗的婚礼》为姊妹篇)作于24岁,曾经使作曲家名声鹊起,也是最能体现罗西尼卓越的创作才能和喜剧天才的作品。《威廉·退尔》作于1830年欧洲革命的前夜,是根据席勒的同名剧编剧,也是罗西尼创作的最后一部歌剧。席勒的剧作是出于反拿破伦战争的需要而作。这部歌剧长达5小时,历来对这部歌剧的评价褒贬不一,但其序曲却一致被公认为管弦乐的杰作,是音乐会上脍炙人口的保留节目。
贝里尼(1801~1835)生于西西里岛,毕业于那不勒斯音乐院。其歌剧创作以抒情性的旋律和美妙的和声为特色,并是意大利罗马歌剧乐派的奠基者。在他短暂的34年生涯中,创作了二幕四场歌剧《梦游女》(1831)、二幕五场歌剧《诺尔玛》(1831)和三幕五场歌剧《清教徒》(1835年首演于巴黎)等优秀歌剧作品。他的歌剧作品充满浪漫主义风格和古典气质,善于运用声乐表演艺术的高难度技巧去刻画人物形象。旋律总是清秀、细腻地表达情感,即使是华彩乐段也不让人感到是炫耀技巧,而是水乳交融、毫无雕琢之痕。这一特色也体现在他的另一部歌剧《诺尔玛》中。他的作品虽未达到罗西尼那样的高度,但却具有很大的社会现实意义。
另一位意大利歌剧作曲家多尼采蒂(1797~1848)一生创作了70部歌剧,是一个多产的歌剧作曲家。1830年后,在贝里尼取得成功的启示下,进一步发展了贝里尼歌剧的抒情性,与贝里尼一起成为意大利罗马歌剧乐派的奠基者。与贝里尼相比较,他又善于创造富有感染力的舞台效果,作品多样化,抒情性和喜剧风格兼而有之。着名的男高音咏叹调《偷洒一滴泪》,即突出体现了抒情性的特色,它出自作曲家35岁时所创作的歌剧《爱之甘醇》。尚作有歌剧《拉莫摩尔的露齐亚》(音乐充满灵性,虽是悲剧却不阴沉郁闷)和喜歌剧《唐·帕斯夸勒》(颇富戏剧效果)。
⑺ 意大利经典歌剧有哪些
普契尼 图兰朵 托斯卡 蝴蝶夫人 艺术家的生涯(又名波西米亚人)威尔第 弄臣 游吟诗人 阿依达 茶花女 命运之力 奥赛罗罗西尼 塞维利亚的理发师董尼采第 爱的甘醇 军中女郎其实还有很多意大利歌剧的,只是,一般来说经典的就这几部,像马克白之类的很少人听过,一般只是学声乐的人才会接触,这几位大师刚出道的作品都不算很出名,上面的是代表作,如果你想要多点不太经典的,追问我跟你说吧。这些都很少人听过。另外,莫扎特的歌剧不算是意大利歌剧。
⑻ 阿尔及尔的意大利女郎的介绍
《阿尔及尔的意大利女郎》为三幕喜歌剧,剧本是由阿奈利根据《伟大苏里曼二世的美丽女奴罗克瑟拉娜》的传说撰写的。罗西尼谱曲,1813年5月22日在威尼斯圣贝内代托剧院由作曲家亲自指挥首演。
⑼ 意大利三大着名歌剧家
卓阿基诺·罗西尼
〔1792-1868)十九世纪上半叶意大利歌剧三杰之一,生于意大利贝萨洛。他十岁师从蒂塞学和声,后在波伦亚音乐学院跟马太学对位。
罗西尼受作为歌剧演员的母亲的影响,十四岁起习作歌剧。十年后他所作的《塞维尔的理发师》,集意大利喜剧的精华,它语言生动,形式自由、充满幻想的意大利喜歌剧的代表作。
他的创作继承了意大利注重旋律及美声唱法的传统,音乐充满了炫技的装饰和幽默喜悦的精神,他并吸收了同时代作曲家贝多芬的手法,使用管弦乐来取代和丰富原来仅作音高提示的古钢琴伴奏。1829年罗西尼写了搁笔之作《威廉·退尔》,这部作品反映了民族自主的愿望,并对大歌剧体裁的形成起到了推进作用。
在罗西尼所创作的近四十部歌剧中影响较大的除《塞维尔的理发师》和《威廉·退尔》外,还有《灰姑娘》、《偷东西的喜鹊》以及正歌剧
《奥赛罗》、《摩西》等。
居塞比·威尔第
Giuseppe Verdi (1813-1901), 意大利伟大的歌剧作曲家。曾投考米兰音乐学院,未被录取,后随 拉维尼亚学习音乐。1842年,因歌剧《纳布科》的成功,一跃而成意大利 第一流作曲家。当时意大利正处于摆脱奥地利统治的革命浪潮之中,他以自己的歌剧作品《伦巴底人》、 《厄尔南尼》、《阿尔济拉》、《列尼亚诺战役》等以及革命歌曲等鼓舞人民起来斗争,有 “意大利革命的音乐大师”之称。
五十年代是他创作的高峰时期,写了《弄臣》、《游吟诗人》、《茶花女》、《假面舞会》等七部歌剧,奠定了歌剧大师的地位。后应埃及总督之请,为苏伊士运河通航典礼创作了《阿伊达》。晚年又根据莎士比亚的剧本创作了《奥赛罗》及《法尔斯塔夫》。一生创作了26部歌剧,善用意大利民间音调,管弦乐的效果也很丰富,尤其能绘声绘色地刻划剧中人的 欲望、性格、内心世界,因之具有强烈的感人力量,使他成为世界上最受欢迎的歌剧作曲家之一。
一、激动的一跳 1849年1月27日,威尔第(1813-1901)的歌剧《列尼亚诺战役》初次上演于罗马的阿根梯那剧院。当时罗马正处于革命高潮,工人、手工业者和部分小资产者都行动起来,举行示威游行,要求建立临时政府,召开全意大利议会。教皇已经逃到那不勒斯。
歌剧演出十三天以后,罗马制宪会议根据意大利 民族解放运动领袖加里波第(1807—1882)的提议,宣布成立罗马共和国。歌剧演出时,剧院里挂满了国旗。舞台上所演的,是1176年伦巴第各城市的同盟军抵御德国皇帝“红胡子”腓特列第一(约1123—1190)侵略的事件。伦巴第的首府就是米兰,而故事发生的地点列尼亚诺在歌剧演出的当时,是奥地利所控制的四个要塞之一。在此时此地演出这样一部歌剧,本身就是一种爱国示威。
第一幕中的爱国合唱曲《意大利万岁》很快便在群众中间流传开来,成为 当时的革命歌曲。歌剧演出时观众情绪的热烈,是不言而喻的。作曲家和演员一次次被暴雨般的掌声唤出来谢幕,整个第四幕不得不重演了一遍。在这一幕中,米兰人民焦急地等待着列尼亚诺的战报。胜利的消息传来,德国军队一败涂地,“红胡子”被人民英雄阿里哥拖下马来,阿里哥也受了重伤。被奸人挑拨的罗兰多和他的战友阿里哥重归于好,阿里哥吻着国旗死去。演出第二幕的最后一场时,剧场里发生的意外事件可以说明这部歌剧对意大利人有多么大的煽动力。在这一场中,被诬勾引罗兰多之妻的阿里哥,被罗兰多关在碉堡的一间面临波河的房子里,并剥夺了他参加战斗的权利,作为惩罚。
战士们唱着慷慨激昂的出征歌,和描绘波河咆哮的音乐交织在一起。愤怒绝望的阿里哥再也忍受不了逃避为祖国的荣誉而作战的耻辱,他冒着生命危险,高呼 “意大利万岁”,从窗口跳进了波河。当时剧院的顶层楼座里坐着一位骑兵军官,他被如火如荼的音乐 所激动,不由自主地扯开军装,做着和舞台上的阿里哥同样的动作,从楼座的栏杆上跳进了乐池。奇怪的是,这情不自禁的纵身一跳,既没有使他骨断筋折,也没有碰伤任何人。
二、此时无声胜有声1851年3月11日,威尔第的歌剧《利哥莱托》(又名《弄臣》)在威尼斯的菲尼且剧院初次演出。 扮演孟图阿公爵一角的,是意大利男高音歌手米拉泰。在第四幕里,公爵要唱一首优美动人、雅俗共赏的歌曲《女人哪!真会变》。威尔第惟恐这首歌曲一传出,会在歌剧上演以前就到处传唱开来;因此,他到3月11日的下午,才把这首歌曲的谱子交给米拉泰。这天晚上,《女人哪!真会变》的 公爵之歌经米拉泰一唱,果然不胫而走,风靡一时。下一场演出时,乐队一奏这首歌曲的引子, 观众就跟随着哼了起来。威尔第对此非常恼火,他就想了一个巧妙的办法,把总谱稍作改变,在歌声 进入以前,乐队突然停止了一小节。好事的观众照样哼唱,乐队却鸦雀无声,没有继续下去,结果大出洋相,自讨没趣。以后 歌剧演出时,观众就不再跟着乐队哼哼不绝了。两年以后(1853年3月6日),歌剧《茶花女》在同一剧院初次演出时,威尔第用了同样的手法,来处理第一幕里《饮酒歌》的引子。
三、巴瑞济对威尔第的热情援助 威尔第的父亲曾开过一个杂品小铺,为了经营,威尔第的父亲常到布塞托找一位有钱的富商——巴瑞济进货。巴瑞济是一个真正的音乐爱好者,他能吹奏长笛、单簧管和圆号,而且发现了小威尔第 的音乐天才。威尔第年少时,曾在布塞托住了两年,并且有一段时期同一个鞋匠住在一起,到星期天还要跋涉三英里回家弹风琴。当巴瑞济得知之后,他给这个男孩安排了一个经营杂货铺的工作,并把他带回家去住。每天晚上,男孩跟教师学习拉丁文,又跟大教堂的风琴师学音乐。威尔第如饥似渴地 读一切他能找到的东西,在巴瑞济优美的维也纳钢琴上练习,并且同巴瑞济漂亮小女儿玛格丽塔弹 二重奏。他还为自己和玛格丽塔创作一些钢琴曲,为教堂创作一些赞歌,为军乐队创作一些进行曲。
最后,巴瑞济设法在镇上筹集了一笔钱,作为一项奖学金,以便送威尔第到伟大的城市米兰的 音乐学院学习。后来威尔第到米兰去参加入学考试,但没有成功,这一次失望对他是残酷的。但是他留在 米兰继续跟私人教师学习。两年以后,在一次测验中,威尔第作了一首使音乐学院的二十八个学生演奏都不及格的赋格曲。然后威尔第回到布塞托,管理巴瑞济的爱乐社。在那里,他娶了小玛格丽塔为妻,并且开始研究他的第一部歌剧。对于威尔第来说,巴瑞济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人物之一。正是巴瑞济使威尔第成为音乐界的幸运儿, 因此威尔第一生都念念不忘这位前辈的知遇之恩。
普契尼
普契尼(Giacomo puccini, 1858-1924)
意大利歌剧作曲家。出身音乐世家,但家境贫寒。1880年入米兰音乐学院,1883年毕业。1884年创作第一部歌剧《群妖围舞》其后一直致力于歌剧创作。共有作品12部,着名的有《、玛侬 . 菜斯科》(成名作,1893)、《艺术家的生涯》、《托斯卡》、《蝴蝶夫人》、《西方女郎》等。取材作家戈齐的一篇有关中国故事的歌剧《图兰朵》没有完成。其创作有真实主义倾向,多取材于下层市民生活,表现了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对他们的同情。音乐语言丰富、旋律优美明媚,具有及强的歌唱性。配器与和声技术高超。剧情遵循“有趣、惊人、动人”的原则,善于驾驭舞台戏剧效果。
吉亚卡摩·普契尼 (Giacomo Puccini,1858-1924),意大利歌剧作家。毕业于米兰音乐学院,是十九世纪末至欧战前真实主义歌剧流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这一流派追求题材真实,感情鲜明,戏剧效果惊人而优于浪漫主义作品,但有时对中下层人们精神世界的反映缺乏更深刻的社会思想。普契尼的音乐中吸收话剧式的对话手法,注意不以歌唱阻碍剧情的展开,除直接采用各国民歌外,还善于使用新手法。成名作是1893年发表的《曼侬·列斯科》。
作品还有《蝴蝶夫人》、《托斯卡》、《艺术家的生涯》、《西部女郎》等十余部。在歌剧《图兰多特》中采用了中国民歌《茉莉花》。
作品链接:歌剧《蝴蝶夫人》
歌剧《艺术家的生涯》
歌剧《托斯卡》
歌剧《图兰多特》
歌剧《贾尼·斯基基》
⑽ 意大利着名歌剧的剧情以及作者。
意大利的土耳其人 歌剧
《意大利的土耳其人》是意大利杰出的作曲家乔阿基诺?安东尼奥?罗西尼(Rossini Gioacchino Antonio,1792―1868年)于1814年创作的一部歌剧,同年8月14曰在米兰斯卡拉剧院首演。罗西尼因《阿尔及利亚的意大利女郎》成功受启发,在接受斯卡拉剧院委托谱写新作时,就灵机一动,改让土耳其人来到意大利。于是请罗曼尼(Felice Romani)写作剧本,谱出这一新作。当时尽管第一流歌手齐集,未料受到酷评而失败,但原因绝对不是音乐的问题。其实,此剧中的确含着相当动听的音乐。如四重唱和五重唱都各有一首佳作,女主角与夫婿所唱二重唱中的一曲,是罗西尼所写这类音乐中最柔美又充满多样性的。此剧首演的失败原因是在米兰听众的心理上。对威尼斯人经常抱着嫉妒心的米兰人,认为跟威尼斯首演时博得佳评的《阿尔及利亚的义大利女郎》这杰作比较时,这新作只能算是二流的。断言说罗西尼是在投机取巧,把前剧中的两国人任意对调后,就来欺骗米兰人。如果米兰人不如此敏感,而把注意力花在倾听音乐上,他们就可以发现即使音乐样式相似,品质或许略低一点,但《意大利的土耳其人》的确具备着它的独创性与特别的价值。遗憾的是,米兰人并不这样冷静,据说首演时大部分听众只听完第―幕,立刻气咻咻地离开剧院。从此以后,这部歌剧有七年之间不曾再在米兰上演。
演奏时间:序曲8分;第一幕7分;第二幕36分。
剧中人物:
瑟林姆 (土耳其国王) 男低音
唐?杰罗尼欧 (菲奥丽拉的丈夫) 男低音
菲奥丽拉 (杰罗尼欧之妻) 女高音
唐?纳基索 (菲奥丽拉的情人) 男低音
柴伊达 (瑟林姆迷恋的吉普赛姑娘) 次女高音
诗人 (这部歌剧的剧本作者) 男中音
阿巴塞尔 (吉普赛人) 男高音
剧情介绍:
序曲:D大调。这是罗西尼第一首为斯卡拉剧院管弦乐团所写的序曲。他在谱写时,清楚地意识到这个当时意大利首屈一指的乐团。而序奏用颇长的法国号独奏声部,就是让当时的名法国号手――斯卡拉剧院的贝罗利(Lulgl Belloli)去大显身手的。后来这部分被转用到《奥特罗》序曲。
强盗 歌剧 外文名称: Masnadieri
《强盗》是意大利着名歌剧作曲家威尔第创作的第11部歌剧,完成于1847年33岁时,在伦敦的女王陛下剧院首演。威尔第接受意大利以外国家剧院的直接委托谱写的歌剧,这是第一部,这证明当时他的声名已经传扬到整个欧洲。或许因为如此,此剧在意大利本国几乎没有受到狂热欢迎或好评的记录,直到最近仍大都认为这部歌剧是败笔,或是不太值得瞩目的凡作。实际上,威尔第在此剧中也结下珍贵的果实。1847年7月22曰,在维克多利亚女王、威灵顿大公、路易?拿破仑等驾临观赏下,《强盗》的首演博得空前的成功。随后在该乐季中又反复上演四次,威尔第曾亲自指挥两次。当时由被称为“瑞典夜莺”的着名女高音珍妮?琳德饰唱阿玛丽亚,名男低音拉布拉许饰唱马西米利亚诺,年轻的男高音贾德尼饰唱卡罗。
此剧的原作是德国剧作家席勒(Schiller)22岁时发表的处女戏剧《强盗》(Die Raiuber,1781年),由威尔第的好友、诗人马费(A.Maffei)改写成剧本。剧中的出场人物姓名在歌剧中全部改成意大利语式的称法。莫欧尔伯爵马西米利亚诺的两个儿子卡罗和弗兰西斯科,不仅争夺领地的继承权,又同时爱上美丽的阿玛丽亚,结果发展成为一场争风吃醋、明争暗斗的戏剧。全剧上演机会虽然不多,但因充满优美咏叹调,这些乐曲就时常单独演唱。
演奏时间:前奏曲5分;第一幕38分;第二幕30分;第三幕26分;第四幕25分。
时代、地点:18世纪初期。德国。
剧中人物:
马西米利亚诺 (莫欧尔伯爵) 男低音
卡罗 (伯爵的长子,从家中被逐出后,成为强盗首领) 男高音
弗兰西斯科 (伯爵的次男,憎恨着哥哥) 男低音
阿玛丽亚 (伯爵的侄女,卡罗的未婚妻) 女高音
阿米尼欧(伯爵家的侍从) 男高音
莫瑟尔(神父 ) 男低音
罗拉(强盗之一) 男高音
剧情介绍:
前奏曲:这是威尔第初期歌剧中特别短的一曲,只有60小节。先是d小调、4/4拍、稍快行板、强有力的总奏序奏,独奏大提琴奏出优美的抒情旋律(cantilena)。接着开头的音乐又再现,加入独奏大提琴后形成复协奏曲(con-certante)般的尾奏。也就是说,这首前奏曲具有三段式小大提琴协奏。据说威尔第所以在此曲中突显独奏大提琴,是由于这部歌剧首演的女王陛下剧院大提琴首席毕亚第,是他米兰时代的好朋友,于是要刻意让毕亚第显显身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