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九连环吉尼斯世界纪用的是什么样的九连环
九连环之最 2003年3月8日,王仲斌,以3分57秒成功解出,进入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 九连环是一种古老的中国传统益智游戏,这种古老玩具以往在民间极为普及。它包含着九个相同的圆环和一把“剑”,目的是把九个圆环全套上或卸下。不少人还认为能解此环可训练脑筋,甚至代表聪明的象征. 结构:九个圆环 每个圆环上都连着一根直杆, 每根直杆都从后一环内穿过,除最后一环。 一根长形剑穿在九个环上,可由复杂步骤取出或装上。 名称:中国当然是“九连环”。 其实九连环不一定是要“九”连环,也可以是“七”连环、“十一”连环等,但其中却是“九连环”最广为人知。中国人心目中以九为尊,且“九”代表一种“多数”。有这种说法:“‘巧环’难解,‘九连环’更难解”,“九”个“连环”表示着一种不能轻易得解的等级,难度达到了颠峰。 西方被称为“中国环 (Chinese Ring)”。 被认为是人类发明最奥妙玩具之一。 意大利叫作“卡丹环 (Cardan's Rings)”。 威尼斯称做“所罗门王之封 (Sigillo Salomen)。 因可被当做不用钥匙开启的锁。 历史:九连环源于中国古代民间,一说发明于战国时代,另一说发明于三国时期,据专家考证,九连环己有两千多年历史了。 中国 战国时代名家惠施曾着立《连环可解》的立论。 据说三国时期,诸葛亮常带兵打仗,为排遣妻子寂寞而发明。 于明代普及,明代中期时,流传更是极广。 清代上至士大夫,下至贩夫走卒,个个爱玩“九连环”。 《红楼梦》中曾有描写在深闺中玩九连环的细节。 西方 16世纪前,九连环的大名已被传到欧洲了。 1550年 巴黎刊行的数学文献,清楚地讨论过这“中国难题”。 着名意大利数学家卡当的着作中将之称为“中国九连环”。 1685年,英国数学家瓦里斯对此作了详细的数学说明。 19世纪,格罗斯用二进制数给了它一个十分优美的解答 解法: 需移动圆环341次才可完成。 第一第二环: 可直接拉出或拉入。 第三环以上: 若上一环是唯一被套上的一环时,可把此环拉到剑头,就能轻易套入或拉出。 好处与用处: 代表聪明 训练脑筋 增加耐性 促进亲子关系 留客,商人们都称“九连环”为“留客计”。 除益智外,九连环亦充分展现了其游戏过程的连续性,人们解出第一环后,立可解出第二环,便激起解开第三环的意念,随之而上,直至解开所有环为止,尽管解法手续都很重覆,不断地把环在“剑”中穿上穿下,但每解一环,下一环解法次数便增加一倍,带动连续不断的变化。而解出此环有一定难度,熟手之人解出尚需五、六分钟,更莫说普通人了,客人一旦玩上,便流连忘返了。 当作门锁 法国人早就把九连环用来代替锁,以防盗贼。英国人则最早于18世纪,用于农舍防盗。
⑵ 看到小鸟发明飞机,你还知道哪些有趣的发明
还有人们根据鱼的游动发明了潜水艇,根据蝙蝠声波探路发明了雷达,根据竹蜻蜓悬空发明了直升飞机,人类科学的进步离不开对于自然界的观察,有不少跨时代的重大发明都是因为观察自然才能得到灵感。
一、潜水艇和鱼潜艇作为人类探索海洋的重要道具,它的发明和动物也有很大的联系。达芬奇曾经描述过这种可以在水下自由活动的工具,但是当时的科学技术完全无法实现这一点,在15世纪英国数学家画出了显示屏的设计图。
蝙蝠是一种很神奇的生物,在这个夜里,他们依旧可以灵活的飞行并且不会撞到任何东西,科学家们从蝙蝠身上得到灵感,探究出他们能够凭借自身发射的声波来探知周围的环境。于是科学家就根据从蝙蝠身上得到的灵感,让飞机也有这么一个可以发射声波的装置,让飞机在看不清楚前方的情况下也可以正常飞行。
⑶ 民间幼儿玩具有哪些玩法是什么
1、灯笼
过年过节糊灯笼是我国民间的历史传统和民俗特色,纸灯笼也是我国主要的民间传统儿童玩具之一。每逢过年和节庆日子,人们就提前几天为孩子糊灯笼。古时民间多采用竹子和木头扎制灯笼骨架,外面糊上纸或绢布,纸和绢布上再绘出传统的民间图画。
⑷ 有什么是民间玩具
指民间专供儿童玩耍游戏的器具。特指我国传统的儿童玩具,如:风筝、面人、瓦狗等等
具体释例 风筝▪香包▪ 皮影戏▪ 空竹▪ 布老虎▪ 挂虎与大座狮▪ 泥叫叫▪ 陶响球▪ 九连环▪ 拨浪鼓
▪ 山西布艺玩具
⑸ 直升机是根据什么设计的
竹蜻蜓哈哈~~~原理差不多,通过叶片旋转产生升力,通过叶片倾斜角度控制前进。尾桨是用来抵消旋转力的,没有了就会失控。
⑹ 直升机的发展起源于什么
直升机的发展起源于中国的竹蜻蜓:两片削成厚薄不匀的竹片装在一根木棍上,双手一搓,竹片利用惯性和气压作动力便可飞上天空去。我们是把竹蜻蜓当玩具,并没有再往前跨一步。欧洲却在“竹蜻蜓原理”上摸索,造出了直升机。
德国人在1936年造出了用发动机驱动的直升机,可以持续航行2小时20分钟,高度可达三四百米,还能作悬停、360度转弯、前飞、后飞、侧飞等复杂动作。
1936年,美籍俄罗斯人研制成功了第一架军用直升机。3年后,成批在美国陆军中服役。
还是德国人首先在直升机上安装机枪,在1944年用于战斗。这就有了武装直升机。
现在军用直升机已经自成一个家族,它们有反坦克直升机、火力支援直升机、歼击直升机、反舰直升机、反潜直升机、海陆两用直升机等等,这是专用类型的。还有多用类型的,除去攻击,还可以作运输、空降、救护等用途。
⑺ 民间玩具都有哪些
唐宋时,陶瓷玩具已很普及,还出现了丝绸制作的人形玩具;《东京梦华录》、《都城纪胜》、《梦梁录》、《武林旧事》均提及玩具生产情况;李嵩和苏汉臣《货郎图》中,所绘玩具有几十种。玩具按制作方法,可分:捏塑类,如面人、糖人、泥塑、料器等;削刻类,如东木、竹龙、空竹等;缝缀类,以织物、羽毛、皮毛、纸等为材料,用丝、线、钉、浆糊等缝缀粘连;编织类,用棕丝、麦秸、竹篾、玉米皮、树皮编织。 兔爷儿 傩堂戏(又称傩坛戏或傩愿戏)所戴面具。 主要流传于黔东、黔北、黔南一带的土家族、苗族、布依族、侗族、仡佬族和汉族之中,其演出总是和“冲傩还愿”的习俗结合在一起,很少作为戏剧单独表演。傩面具一般用柳木或白杨木制作。白杨木质轻,不易开裂;柳木在民间被认为避邪之物,用它制作面具,有求吉祥之意。傩面具制作工艺复杂,重视色彩调配,浑厚凝重大方,造型丰富,制作时往往有范本参照。 兔儿爷 地戏面具 地戏不用戏台,在村野旷地演出,故名。主要分布于贵州安顺和贵阳周围地域。整个演出活动中,演员都要佩戴面具,当地群众称为“脸子”。面具用木质细腻的白杨、丁香、白果、揪树等木料制成,刻工精细,着色讲究,以武将最有特色。艺人制作面具,要参照“地戏谱”和民间传说,有一定规矩,有的还有口诀。地戏演员全部由本村农民担任,一年演出两次,一次在春节期间,时间约15天,叫“玩新春”;另一次在七月中间,演出5天左右,叫“挑米花神”。 木偶 木偶戏中的偶人,肇始于原始社会的俑。古代称木偶戏“傀儡子”、“魁儡子”或“窟●子”,传说产生于汉代丧葬演乐,以后进入人世社会。三国时马钧曾制木偶,能演各种技艺。唐《封氏见闻记》载,大历间有人“刻木为尉迟鄂公、突厥斗将之戏,机关动作,不异于生。宋代是傀儡戏全盛期,有杖头傀儡、悬丝傀儡、药发傀儡、水傀儡、肉傀儡多种形式,元明清均甚流行。现代改称木偶戏,有提线木偶、杖头木偶和布袋木偶等表演形式,遍及各地。 大阿福 江苏无锡惠山泥人的代表作品。塑一儿童团坐,怀抱狮子(或麒麟),非常可爱,并且有相关的传说故事流传,含有迎祥纳富之意。惠山为江南名胜,特别在当地庙会和清明时节,游人络绎不绝。宋代以来江南有所谓“土仪”(土宜)者,可能与此有关。现在大阿福的式样有许多种,最早为清代中期的作品。 板不倒儿 一种重力玩具。外形多为长圆形,上小下大,上轻下重,板例后又能立起来。多用泥、布、纸等作材料,中坠铅块,画成童子、老翁、官吏。清人赵翼《陔余丛考》载:“儿童嬉戏,有不倒翁,糊纸作醉汉状,虚其中而实其底,虽按捺旋转不倒也。……考之唐〈摭言〉,则唐人已有此物,名‘酒胡子',乃劝酒具也。”不倒翁便是板不倒儿的一种,因多绘成老翁或官吏而得名。 棕编玩具 以新鲜棕叶编制的玩具,在南方较流行。用编扣、打结、穿插等工艺进行造型,多做成各种昆虫如蜻蜓、蝈蝈以及青蛙、小鸟等。眼睛多用黄豆,以膏药粘连。意匠清新,乡土气息很浓。 一种可动的民间玩具。猴子多用木棍和木片做成,四肢关节用线钉起,可以摆动,涂以红、黄、绿等色彩。常见者有两种:一种是将猴子装在用竹篾弯成的弓弦上,随着弓的张弛,猴子便可翻起斤斗来。另一种是猴子爬竿。竿为苘麻杆,使猴子附着其上,用长绳拉动,猴子便会一节一节地往上爬。
⑻ 民间玩具有哪些分类
民间玩具可大致分为节令玩具、观察玩具、音响玩具、益智玩具、健身玩具、实用玩具这六个类别。
1.节令玩具是指特定节日中的应时玩具,通常具有较强的时间性,与民俗活动紧密结合,是民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2.观察玩具是指那些以装饰环境为主要功能的玩具,通常只有较单纯的装饰意义,并侧重于对内容的刻画,具有一定的启蒙、教育意义。
3.音响玩具专指可以发出音响的玩具,具有较强的娱乐性和刺激性,适宜于低幼儿童
4.益智玩具启发智慧、刺激大脑活动为主要功能,具有较强的逻辑性、数理性和竞技性、娱乐性。
5.以户外活动器具为主,含有体育器械的某些功能,对人体有锻炼作用,并具有娱乐性和竞技性。
6.实用玩具指具有生活实用功能的玩具,这类玩具除用来娱乐嬉戏之外尚可作为服饰、卧具、食品使用。
⑼ 中国传统民间玩具有哪些
山东临沂燕牛、爬杆猴、手捏戏文、泥挂虎、刻葫芦、花铃棒、泥咕咕、面灯、竹节龙、 布老虎、灯笼。
⑽ 直升飞机是怎么由来的快点
直升机发展的起点
中国的竹蜻蜓
中国的竹蜻蜓和意大利人达芬奇的直升机草图,为现代直升机的发明提供了启示,指出了正确的思维方向,它们被公认是直升机发展史的起点。
竹蜻蜓又叫飞螺旋和“中国陀螺”,这是我们祖先的奇特发明。有人认为,中国在公元前400年就有了竹蜻蜓,另一种比较保守的估计是在明代(公元1400年左右)。这种叫竹蜻蜓的民间玩具,一直流传到如今。
现代直升机尽管比竹蜻蜓复杂千万倍,但其飞行原理却与竹蜻蜓有相似之处。现代直升机的旋翼就好像竹蜻蜓的叶片,旋翼轴就像竹蜻蜓的那根细竹棍儿,带动旋翼的发动机就好像我们用力搓竹棍儿的双手。竹蜻蜓的叶片前面圆钝,后面尖锐,上表面比较圆拱,下表面比较平直。当气流经过圆拱的上表面时,其流速快而压力小;当气流经过平直的下表面时,其流速慢而压力大。于是上下表面之间形成了一个压力差,便产生了向上的升力。当升力大于它本身的重量时,竹蜻蜓就会腾空而起。直升机旋翼产生升力的道理与竹蜻蜓是相同的。
《大英网络全书》记载道:这种称为“中国陀螺”的“直升机玩具”在15世纪中叶,也就是在达芬奇绘制带螺丝旋翼的直升机设计图之前,就已经传入了欧洲。
《简明不列颠网络全书》第9卷写道:“直升机是人类最早的飞行设想之一,多年来人们一直相信最早提出这一想法的是达·芬奇,但现在都知道,中国人比中世纪的欧洲人更早做出了直升机玩具。”
意大利人达芬奇在1483年提出了直升机的设想并绘制了草图。
19世纪末,在意大利的米兰图书馆发现了达芬奇在1475年画的一张关于直升机的想象图。这是一个用上浆亚麻布制成的巨大螺旋体,看上去好像一个巨大的螺丝钉。这种飞机器由四个人操纵,在达·芬奇时代流行的旋转玩具可能引发了这位大发明家的设计灵感,他建议以旋转一绕垂直轴的螺旋面来达到垂直的飞行。它以弹簧为动力旋转,当达到一定转速时,就会把机体带到空中。驾驶员站在底盘上,拉动钢丝绳,以改变飞行方向。事实上,达·芬奇称自己的发明也只是提供一个直升动力,而不是真正能工作的飞机。西方人都说,这是最早的直升机设计蓝图。
尽管现代科学家认为达·芬奇设计的“直升机”可能永远不会起飞,但这一设计仍旧是达·芬奇最着名的发明之一。直到今天,人们还将达·芬奇视为双旋翼直升机概念的鼻祖。
早期
在20世纪40年代至50年代中期是实用型直升机发展的第一阶段,这一时期的典型机种有:美国的S-51、S-55/H-19、贝尔47;苏联的米-4、卡-18;英国的布里斯托尔-171;捷克的HC-2等。这一时期的直升机可称为第一代直升机。贝尔47是美国贝尔直升机公司研制的单发轻型直升机,研制工作开始于1941年,试验机贝尔30于1943年开始飞行,1945年改名为贝尔47,1946年3月8日获得美国民用航空署(CAA)的适航证,这是世界上第一架取得适航证的民用直升机。该机是单旋翼带尾桨式布局、两叶桨叶的跷跷板式旋翼。旋翼下面有稳定杆,与桨叶呈直角。普通的自动倾斜器可进行总距和周期变距操纵。尾梁后部有两个桨叶的全金属尾桨。卡-18是苏联卡莫夫设计局设计的单发双旋翼共轴式轻型多用途直升机,于1957年年中首次飞行,此后不久投入批生产。采用两副旋转方向相反的3桨叶共轴式旋翼,桨叶为木质结构。装1台275马力的九缸星形活塞式发动机。机身为钢管焊接结构,具有轻金属蒙皮和硬壳式尾梁。座舱内可容纳1名驾驶员和3名旅客。采用四轮式起落架,前起落架机轮可以自由转向。这个阶段的直升机具有以下特点:动力源采用活塞式发动机,这种发动机功率小,比功率低(约为1.3千瓦/千克),比容积低(约247.5千瓦/立方米)。采用木质或钢木混合结构的旋翼桨叶,寿命短,约为600飞行小时。桨叶翼型为对称翼型,桨尖为矩形,气动效率低,旋翼升阻比为6.8左右,旋翼效率通常为0.6。机体结构采用全金属构架式,空重与总重之比较大,约为0.65。没有必要的导航设备,只有功能单一的目视飞行仪表,通信设备为电子管设备。动力学性能不佳,最大飞行速度低(约为200千米/小时),振动水平在0.25g左右,噪声水平约为110分贝,乘坐舒适性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