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意大利为什么军队的战斗力那么弱,而黑手党就这么厉害呢
意大利军队并不弱,只是他们不喜欢打仗,在战争中十分敷衍,所以才显得很弱。黑手党厉害,但只是相对于其他国家的黑社会而言,与意大利政府比起来,黑手党只是一个小型的地方武装势力。意大利军队战斗力弱的说法是从二战中流传出来的,因为意大利在二战中的表现相比德国和日本而言,简直就是在拖后腿。
然而为何说意大利军队战斗力不弱,还很强呢?因为当时意大利是不弱于日本的存在,法西斯阵营中主要就是以意大利、德国、日本为代表的,除了他们还有其他很多小国家。如果意大利弱的话,就不会成为法西斯的代表了。综合而言,意大利那叫爱好和平反对战争,所以表现出来的战斗力弱,而黑手党只是意大利国内的一个黑社会而已,再强也无法和政府军对抗,否则早就推翻意大利政府了。
‘贰’ 二战意大利为什么那么弱
意大利是不若的。。。小莫是被国家内部推翻的所以就没必要在轴心下去了
‘叁’ 二战意大利为什么会那么逗比那么弱
在世界人民的历史认知里,意大利军队长期处于“能打”歧视链的底端。中文网络广泛流传着嘲笑意大利军队的段子;日本出产的二战国家拟人动漫《黑塔利亚》(Axis powers ヘタリア)将主角意大利塑造为喜爱艺术和美食、但毫无战斗力的乐观废柴;英国网站“没品笑话网络”上排名靠前的意大利笑话则写道:
意大利的军旗长什么样?
答:绣着白色十字架的白旗。
这一印象无疑出自意大利的二战征战史。1940 年 6 月,意大利在法国战败前夕对法国宣战,但始终未能突破法军偏师的防线;同年 9 月,意大利入侵埃及,两个月后就被 3.6 万英军的反攻击溃,超过 13 万人投降;1940 年 10 月,意大利从阿尔巴尼亚入侵希腊,不到一个月又被打回阿尔巴尼亚境内。每到危急关头,意大利只得向德军求援,而德军的出色表现更强化了两国军队的悬殊对比。
而回顾整个意大利国家史,其军事成就也的确寥寥无几:
1866 年,意军在库斯托扎会战中败于奥地利,其新锐海军也在利萨海战中战败;
1896 年,进攻埃塞俄比亚的意大利远征军在阿杜瓦战役中覆灭,创下了欧洲国家对非洲国家停战赔款的记录;
1899 年,意大利强占浙江三门湾失败,竟成了清政府成功捍卫主权的范例;
1915 年,意大利趁俄国击败奥军之际对奥宣战,结果却没能占到便宜,反而在卡波雷托战役被德奥联军打得惨败,最后靠奥匈帝国的内部崩溃才勉强取胜。
意大利人真的是天生不善战的民族吗?
一个失败国家的诞生
事实上,是否存在一个“意大利”民族,本身就是意大利作为现代民族国家面临的最严峻的问题。
罗马帝国覆灭后,亚平宁半岛经历了长达 1500 年的分裂,长期以威尼斯、热那亚等独立城邦闻名于世。所谓的意大利复兴运动,起初只是在分裂格局下反对外国控制,追求自由主义的政治思潮。随着零星的暴动一再被奥地利、法国剿灭,半岛上的政治领袖们这才达成共识:能捍卫革命成果的,只有统一的意大利。
▍从统一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的意大利
1850 年代,最热衷于实现统一的政权是半岛西北部、实行君主立宪制的皮埃蒙特-撒丁王国。在贵族自由派首相加富尔的努力下,皮埃蒙特很快就成了统一派的大本营。不过,统一派内部始终存在分歧:以马志尼和加里波第为首的共和派希望建立一个超越城邦利益的意大利民族共和国,而以撒丁首相加富尔为首的君宪派则将征服意大利半岛视为撒丁王国的荣誉。
▍意大利建国三杰(左起依次为):以播撒思想着称的马志尼、以政治手腕着称的加富尔、以军事功绩着称的加里波第
意大利就这样在严重分歧中走向统一。1859 年,加富尔在法军帮助下收复了伦巴第;次年,又策动诸城邦与教皇国北部辖地公投并入撒丁王国,其代价是向法国割让了尼斯和萨伏伊。对此类勾当深为不齿的加里波第忽然率 1000 名志愿兵入侵西西里,承诺要带来一个共和国,奇迹般迅速颠覆了那不勒斯王国。
但撒丁军队迅速开进教皇国,甚至邀请法军进驻罗马,与加里波第对峙。为了保全统一的意大利,加里波第最终让步。1861 年 3 月,加富尔理想的意大利王国宣告成立。
这样的统一并未如马志尼和加里波第理想的那样,带来一个崭新的民族国家。
意大利王国与其说是一个现代民族国家,还不如说是一个撒丁王国的征服王朝。与后来新生的德国不同,意大利王国全盘继承了撒丁王国的旧制度,包括宪法、军队、议会甚至是国旗。作为开国国王的撒丁国王维托里奥·埃马努埃莱二世(Victor Emmanuel II)拒绝在新王国把“二世”改成“一世”,甚至反对将首都迁出旧撒丁王国边境。
▍意大利王国国旗(撒丁王国原国旗)由法国大革命时期北意大利共和国的三色旗加上萨伏伊王室的徽章组成。在 1860 年前,教皇国和那不勒斯王国从未接受过绿白红三色旗。1946 年,意大利改为共和国,王室徽章被撤除
单方面的统一造成了严重的政治后果。在意大利南部,没受过教育的农民一听说撒丁国王变成了他们的国王,要实行新的兵役和纳税政策,就成了反抗新王国最顽固的势力。南意大利陷入了长达十年的内乱,政府以重兵镇压,双方死亡都超过两万人才基本平息。
教皇国在意大利统一过程中丧失了大部分领土,但罗马教皇的声望却远高于新晋的意大利国王,他煽动民众拒绝参与新政府的任何投票。结果,新王国的议会和政府仍只能代表原撒丁王国的中产阶级的狭隘利益,被一小撮政治精英牢牢把持,进一步恶化了国家认同问题。
正因如此,新兴的意大利自一开始就受制于陈腐的旧制度,面临着严峻的政治危机。马志尼不禁哀叹道:“我要的是一个年轻的意大利,你们却带来了一具木乃伊。”
年轻的意大利军队不幸正是这具木乃伊的一部分。意大利王家陆军的制度与文化全盘沿袭自旧撒丁军,海陆军高级将领的岗位由保守无能的撒丁贵族子弟垄断;大规模扩军和新近安插进来的外邦军官则使指挥结构变得极为混乱,出身不同地区的军官和官兵间隔阂极深,使其战术能力相当差劲。
▍成立于 1872 年的阿尔卑斯山地部队(Alpini)是意大利陆军最精锐的部队,然而大部分只是“掩护友军撤退”之类的战绩
由此便不难理解,同样是由意大利人组成的军队,意大利正规军的战绩与战斗力,与加里波第按照共和国理想而召集组建的志愿军相比会有如此大的差别。
“以战促统”的连锁效应
民族国家构建的失败是意大利军事悲剧史的原动力。但意大利军队在 1866 至 1918 年一系列丢人表现的主要原因不止于此——为了弥补意大利民族认同不足的问题,意大利煞费苦心地走上了邪路。
▍1860 年代,意大利政府军在南方进行了为期十年的漫长治安战
王国政府最初想用铁路加强国内各地间的联系,但意大利此时的工业能力并不允许大规模建设。于是,意大利选择了另一条危险的道路:他们希望以天生不足的军队为工具,用对外战争挑起民众的国家意识,强化民族认同。
1866 年的意奥战争是用战争塑造民族的第一次尝试,甚至被称为的“第三次意大利独立战争”。国王维托里奥·埃马努埃莱二世亲率王家大军,加里波第率领志愿军偏师,希望塑造全国上下同心协力收复故土的形象。
然而,国王亲率的 12 万意军却因指挥混乱,在库斯托扎会战中败于 7.5 万奥军之手;加里波第却接连取胜。不甘折了脸面的国王随即派出尚未完成备战的王家海军,又在利萨海战中被奥军击败。
▍1866 年利萨海战,意军主力铁甲舰“意大利国王”号被奥地利战舰撞沉
尽管这两场败仗并不严重,意大利还在谈判桌上收回了威尼托,王家军队的战败还是引发了一场宪法危机。依照继承自撒丁王国的宪法,国王独享军事指挥权,但反过来说,也要承担作战失利的全部责任。王室是这个脆弱国家的主权象征,其声誉直接关乎国体。为了保卫主权形象,意大利国王同意退居幕后,不再参与具体军事决策。
但在国王退场后,新的军事决策机制却没能建立起来。依照宪法,王家军队为君主所有,文官系统不敢结交军队将领,以防背上“悖逆”恶名。结果,文官主掌的内政外交与军人主掌的军事逐渐开始脱节。混乱的制度很快带来了恶果。
▍撒丁王国 1848 年颁布的《阿尔贝蒂诺宪章》(Statuto Albertino)被沿用为意大利王国宪法,为国王赋予了相当大的权力。但意大利国王怠于行使职权,对国家军政影响深远
1880 年代,意大利首相克里斯皮把“以战促统”的舞台摆到了非洲,开始在东非建立殖民地。
1896 年初,意大利远征军与一支埃塞俄比亚军队在阿杜瓦对峙。此时,意大利王室恰巧卷入一场银行丑闻,克里斯皮担心对王室声誉的打击将危及国体,电令前线发动进攻,想用一场胜利化解舆论压力。然而,没有一位军人告知首相前线的真实状况或提供参谋建议。近 1.8 万意军随即陷入 12 万敌军的重围中,几乎全军覆没。
▍弗朗西斯科·克里斯皮,1887-1891 年、1893-1896 年两度出任意大利首相。尽管出生于西西里,却是最激进的意大利爱国主义和扩张主义者之一
埃塞俄比亚战争后,意大利政治与军事间的致命脱节仍没有丝毫改进。正因如此,清政府才敢在 1899 年三门湾事件中表现得异常强硬:尽管意大利已经拥有世界第三的强大海军,但其外交与军事的配合却无比拙劣,根本不值得担心。
类似的情况还发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 年一战爆发后,自知无力参战的意大利内阁决定保持中立,陆军参谋长却同时向国王递交了一份联德抗法的作战计划,且得到了批准,差点真被执行。随着奥匈帝国接连被俄国击败,收复失地、“以战促统”的声浪再次高涨起来。
到 1915 年 5 月 2 日,这位参谋长忽然发现,外交部已经在 4 月 26 日瞒着他与英法达成协议,约定在 5 月 26 日对奥匈帝国宣战。不仅如此,一战间的军工生产直至 1917 年惨败后才步入正轨。这种让自家人比敌人还摸不着头脑的政治配合,自然很难带来任何胜利。
▍一战中在阿尔卑斯山脉冰雪中坚守的意大利士兵
让意大利政治精英更感汗颜的是,长期实行的“以战促统”政策最终以一种荒诞的方式收到了奇效。
由于战后因偿还巨额外债引发的通货膨胀,左翼的社会党在 1919 年议会选举中成为第一大党。在俄国革命刺激下,社会党高呼无产阶级专政口号,要求实行土地集体化,很快就把南方农民、北方有产者、天主教徒和国王逼得团结到了一起。
社会党在战争期间专事反战罢工,更使得为国卖命的军人们愤怒无比。在各方合力下,左派运动遭到镇压,软弱的自由派政府黯然下台。意大利迎来了一位民族主义的集权首相——贝尼托·墨索里尼。
只可惜,这位民族主义的首相并未给意大利军队带来多少改观。
来自法西斯的最后一击
在法西斯党上台前,意大利王国的军队虽然表现拙劣,但也不算离奇。意大利的军费远逊于英、法、德、奥等欧陆大国,尽管危机不断,总算熬赢了一战。
而在墨索里尼执政时期,意大利的军费已赶上了一流强国。在 1926 至 1940 年间,意大利的总军费达到了英国的 80%,法国的 97%;在 1935 至 1939 年的主要备战期,意大利的军费达到了英国的 90%,甚至比法国多出 23%。
而在 1940 年,意大利的国家财政收入仅为英国的 24%,法国的 42%。两相对比,不难看出法西斯对军事的巨大投入,却也凸显了意军在二战中的异常低能。
▍英属南非部队 1941 年在东非战场俘获了意大利军旗,士兵喜笑颜开与之合影
意大利为什么要耗费如此巨额的军费呢?
墨索里尼提出“恢复罗马帝国”的宏伟蓝图,既以民族主义弥合社会矛盾的故技,另一方面也是用收买军队巩固一党专政的手段。
依照宪法,意大利军队属于国王,军内有深厚的忠君传统,是唯一有实力颠覆法西斯政权的势力。墨索里尼采用胡萝卜加大棒的策略驾驭军队:用高额军费满足军方需要,收买大部分军人,再打击少数反对派,在军中培植亲信。这样的做法无疑会带来意想不到的副作用。
在法西斯的渗透和收买下,意大利军队几乎成为世界上最为腐败的军事组织。1928 年,乌戈·卡瓦莱罗(Ugo Cavallero)将军出任安莎尔多兵工厂的经理。在他任上,该厂出现了用普通钢板顶替巡洋舰的装甲特种钢、挑选炮弹应付军方抽查等丑闻。但所有丑闻都被法西斯遮掩,他的仕途一路畅通,并在 1941 年出任意军总参谋长。陆军的主要训练科目仅是长途行军,年度演习都是事先安排的表演,士兵的肉食常遭克扣,法西斯党也根本无意纠正这些痼疾。
▍墨索里尼曾发动"小麦生产战役",将牧场改为麦田,结果肉类产量极速降低。墨索里尼认为这不是问题,因为"两千万国民明智地养成了不吃肉的习惯"。但 1939 年的调查显示,四分之一的青年因营养不良而不适合参军
军队党派化则严重阻碍了正常的军事发展。意大利空军是一战后新成立的军种,没有陆海军的历史羁绊,很快成立法西斯党徒的自留地。正因如此,法西斯极端强调空军独立性,意大利的战机长期轻视配合陆军和海军作战。
海军自 1920 年代就计划建造航空母舰,却由于“空军垄断所有飞机”的原则而迟迟得不到批准,空军甚至拒绝与海军联合建立鱼雷机部队,为日后被英国海军打得兵败如山埋下伏笔。
▍1935 年,意军成立军需生产总部(CoGeFaG),试图协调军工生产。但海军成功把持了该部门,垄断了大部分资源和技术人员,沉重打击了陆空军武器研发。但由于海军航空派被空军压制,海军也无法发挥出与投入相当的战斗力,新锐战舰被英国的双翼飞机打得叫苦不迭
同时,墨索里尼个人权欲膨胀,试图掌控指导一切的美好愿望远超其实际能力,给意大利军队带来了更严重的负面影响
1925 年起,墨索里尼长期兼任海军、陆军、空军部长,全面掌握三军的财政、行政和军事决策。他并不是能干的独裁者,常常看不到大堆文件中的重点;但他又拒绝成立有实权的总参谋部,严防任何军人的影响力高过自己。更糟糕的是,他并不在乎参谋部的专业意见,常常一意孤行。
▍墨索里尼时期的意大利军事决策机制。其中最高总参谋部并无实权,员额极少;实际决策由墨索里尼本人和三军参谋部分头完成,协调极差。总参谋部到1941年底才获得实权,但主要功能只是贯彻德军的要求而已
1935 年到 1939 年,陆军参谋部多次提出更新军备的建议。但执着于地中海梦想的墨索里尼却执意要征服埃塞俄比亚、干涉西班牙内战,将陆军军费的四分之三挪用于东非和西班牙,甚至给弗朗哥送去了一堆意军自己尚未装备的坦克飞机。意大利陆军的战备情况因此遭受重挫。
1939 年战争前夕,海陆军参谋部认为意军要到 1942 年后才能完成备战。而墨索里尼却在 1940 年 6 月忽然宣战,驱赶着各方面都准备不足的军队朝着法国、埃及、希腊四面出击,将数十万大军置之死地。
▍二战前的意大利陆军大量装备适于山地作战的超轻型坦克,火力装甲极为薄弱,完全无法与外国坦克相比。而新式中型坦克的性能产量同样极为不足
更加荒诞的是,由于总参谋部的缺席,意大利在参战时所有作战计划都是由三军参谋部在毫无协同的情况下分头制定:海军只顾计划与法国舰队决战,根本没考虑给非洲的陆军护航;陆军则在未通知海军时计划袭击苏伊士运河。
军种间的协作效率因此也极为低下:面对英军主力已经撤离的孤岛马耳他,意大利始终无法组织起有效的两栖进攻;地中海战役则多次出现海军呼叫空军支援,空军迟迟赶到,对己方军舰投下炸弹的情形。
其实,意大利人绝非没有赢得军事荣誉的机会。意大利士兵常常在营养不良、缺乏训练、后勤不足、武器落后、指挥混乱的极端艰苦的条件下投入战斗,只要其中某些问题得到改善,他们都能创造强得多的战绩。在许多基层自作主张的小规模的行动中,意军都有亮眼表现。在斯大林格勒战役抗击苏军强攻的意大利驻俄军团,表现也并不比德军逊色。
‘肆’ 意大利为什么会那么弱呢
总结一下意大利出局原因(即里皮的6宗罪):
罪状一:不吸取前任教训,坚持433
试问,球队的中场没有巴拉克、杰拉德这种攻守兼备的巨星,光凭一个年过30的皮尔洛如何能将433运转自如。
罪状二:任用嫡系,终先毁尤文再毁意大利
里皮的昔日东家,意甲豪门尤文图斯队在去年夏天转会场上的一系列举动都很容易让人猜测是不是里皮在控制着尤文图斯。毕竟新上任的尤文主帅是以前里皮的助手费拉拉,在国外效力的卡纳瓦罗、格罗索也一齐来到斑马军团。最终,拥有半支意大利队主力的尤文在联赛中只取得联赛第七的糟糕战绩,从欧冠到欧联,都惨败收场。
最终,这半支意甲联赛第七的球队在世界杯上很自然地小组出局。布冯半场后就离开世界杯,卡纳瓦罗是小组赛前两场比赛中的场上最大罪魁,卡莫拉内西犹如梦游,亚昆塔无数挥霍机会,出任前腰的马尔基西奥形同梦游,没有发挥任何作用,这也直接导致蓝军创造力的缺失,尤文新领袖基耶利尼最终也在同斯洛伐克生死战中犯下大错。
罪状三:排斥多名有功老臣,无视新人涌现
联赛第七的尤文图斯队在国家队占据半壁江山,可是联赛冠亚军国米罗马却只有德罗西一个。蓝黑军团的莫塔、巴洛特利、桑顿都是可以为国家队效力的人选。罗马队的佩罗塔、卡塞蒂、托蒂、托尼也未能入选。
这几年,意大利足球一直被抨击为是青黄不接,可是并不是就没有新人闪亮登场。他不仅对桑顿、巴洛特利不感冒,甚至无视已经在米兰阵中打上主力的阿巴特、安东尼尼,而是任用已经沦为该队替补的赞布罗塔、加图索。
具备创造力的卡萨诺、巴洛特利、米科利、朱塞佩-罗西一个不要,再加上皮尔洛的受伤,直接造成蓝军面对铁桶阵无任何创造力可言。
罪状四:放弃意大利足球史上最耀眼的10号
2006年世界杯上,托蒂、皮尔洛这两个“10号”共同存在更是为亚平宁捧回了离开24年的大力神杯。本届杯赛10号球衣套在一个草根前锋迪纳塔莱身上。卡萨洛、巴洛特利都被誉为巴乔的传人,但里皮的心胸和耐心却远不及拉涅利和穆里尼奥。
罪状五:不吸取联合会杯教训,盲目对攻
在卡纳瓦罗年事已高,马特拉齐、内斯塔也退出国家队后,意大利队在2006年的那条钢铁后防在两年前就不复存在。可是里皮即使遭遇在去年和巴西队的两次惨败比赛后都毫不吸取教训,这一年来球队的防守能力只继续下降。结果确实告诉世人这支球队连和斯洛伐克对攻的资格都没有。
罪状六:只顾炫耀昨日光辉,无视忠言逆耳
里皮总喜欢用“我们还是世界冠军”这言论一再搪塞,搪塞的同时还不愿精心改善这支在国际足坛上已经落伍的球队。上届世界杯7场丢2球,本届世界杯3场丢5球,不知道里皮还有何话可说!
里皮的这六宗罪导致卫冕冠军意大利耻辱性地和上届亚军法国小组同为垫底。
意大利,来年再见吧!
‘伍’ 为什么二战时意大利很弱
第一,意大利工业不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之一。当时的意大利是个资本主义国家,但它的经济中的封建成分很重,工业落后。(也比中国好,中国连资本主义国家都不是,别说工业了)
第二,墨索里尼在20年代就建立了法西斯专政,而20S正是资本主义国家在一战后难得的和平时期,资本主义发展较平稳。大部分资本主义政府执政较为平稳。这种时候意大利的资产阶级都控制不住局面,让墨建立了专政,意大利会很强吗?(如果你不懂历史可能你会看不懂)
‘陆’ 二战中意大利为什么这么差劲
我来帮您回答吧,本人精通19世纪欧洲史,二战史
意大利在二战中表现差有如下原因
1,工业基础在列强中相对薄弱,尽管意大利的设计师设计了一些列的飞机,又有杜黑这样的理论家(制空权理论和战略轰炸理论)
但是其制造业过于薄弱,武器设计很多无法真正生产出来
2,意大利的资源一向依赖国外----尤其是石油,煤炭和稀有金属
所以战前意大利需要花费大量的外汇在资源采购上
而且意大利的外交人员不像德国那么灵活---德国在战前通过大量的物物交易获得了许多资源( 拿制成品换资源)
德国至少有一定的煤矿,意大利资源上的短板进一步限制了他的工业----对英国宣战后,地中海的制海权在英国手中,意大利的资源补给就更困难了
3,意大利人是伪民粹主义
意大利人的思想和德国人有很大的不同.你问一个意大利人他是哪里的人,他会先告诉你他是哪个村子的,然后哪个省的,最后才提及自己是意大利人(甚至干脆就省了),而是说自己是伦巴第人,或者是威尼斯人等等
所以,军民的斗志很低,没有什么为国家战斗的信念.而且,意大利南部和北部的经济差异很大
早在19世纪意大利统一的时候,北方的许多富人就不打算和南部合并
所以南部普遍对代表中产阶级的墨索里尼不感兴趣,西西里的黑手党为美军登陆提供了许多帮助
后来盟军也大量让南方人担任地方要职
以上均为本人手打,希望您能满意
本人建了 以史为镜 这一历史知道团,希望您以后能多多支持我团,有历史方面的疑问可以来咨询(我团虽新建,高人却不少)
另外,有数学,物理,天文学的问题均可向在下咨询,谢谢
‘柒’ 古罗马那么强大,为什么二战意大利那么弱
第一,双方民族构成不同。
罗马的主体民族是罗马城人(希腊移民,按传说是塞浦路斯上的特洛伊余孽),而非什么亚平宁人更不是什么意大利人。
按罗马正统思想来看,只有罗马城附近的居民才算是真正的罗马人,往远一点的地方比如那不勒斯、亚雷提恩都只是殖民地,神马米兰阿波罗尼亚甚至更远的高卢迦太基埃及小亚细亚就更不用说了。不能简单的将意大利人等同于罗马人,罗马城在帝国末期和灭亡之后数次惨遭屠城之祸,又被教皇国占领了一千多年,早就从五湖四海拉信徒和传教士来充实人口了,和罗马不是一个民族。
第二,越有钱的人越怕死,而相当长一段时间(大约一千年)意大利地区都是全欧洲最有钱的地方。因为教皇的原因,这么有钱的意大利果然在欧洲中世纪得到了与其经济地位相匹配的军事垃圾的荣誉。除了米兰稍微强一点,能和神罗法国西班牙打出一个败多胜少的局面之外,另外几个的外战记录简直就是一把辛酸泪。由于相当长时间内意大利人太有钱,缺乏尚武精神,更缺少扩张欲望(怕占领一堆农村还要去扶贫),而更喜欢花钱买雇佣军去打代理人战争。
第三,另一方面意大利更大的悲剧在于他队友太猛,不仅士兵猛,将军更猛,于是就显得他特别坑,毕竟人是需要对比才能分出鲜花野草的。要是他搭伙的不是元首而是佛朗哥,你就会发现各种秀下限搞笑的是西班牙,而意大利担任救火队员了。
‘捌’ 为什么二战期间意大利军队的战斗力那么弱
原因有二: 1.意大利没有那种舍我说其谁的野心。一战之后,德国作为战败国受到同盟国的经济剥削和制裁,国民经济急剧衰落,失业率猛增。希特勒上台后,对外政策强硬,对内大力发展经济,把德国人民带出困境。从而整个德国形成了一个整体意志:那就是讨债。把同盟国抢走德国人的抢回来。参兵入伍的人特别多。有点像我国根据地农民支持共产党的情形。强大的生产力带动军工业发展,有兵源,有团结的民族意志,外加德国人严谨精确一丝不苟的性格,从将军到士兵都素质极高。这样的军队,战斗力自然惊人。 反观意大利,虽也是战败国,但是它并不是同盟国制裁的重点,所以国内矛盾并不突出,人民依旧是得过且过。墨索里尼有勇无谋,个人有天大的野心,但是始终无法把全国人民团结起来,兵是强征的,经济勉勉强强,军工业半身不遂,这样的军队,兵无心,将无才,完全如同雇佣军一般,被强迫着上战场,完全唯德国人马首是瞻,战斗力可想而知。
‘玖’ 意大利军队真有你想得那么弱吗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同为轴心国的意大利军队,相比与日本和德国来说,战斗力实属不堪一击。第二次世界大战有了意大利军队的加入,使得残酷的战争中涌现了很多诙谐的事件,因此有网友说到:“近代战争历史上,如果没有意大利,那么充满的只是血腥和杀戮。”可见意大利军队在战争中,作为搞笑担当,还是有一定存在感的,下面小编就将给大家讲述一下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尤其能显现意大利军队战斗力的五大诙谐事件。
一名英国士兵正在看押他的意大利俘虏
5、曾被称为最配合的战俘:第二次大战中,由于意大利的战俘实在太多,盟军来不及造战俘营,于是便让军需官发给他们原材料,让他们自己搭个战俘营把自己关起来。二战末期,奥地利的集中营关押着德意日三国德俘虏,德国人组织起来尝试挖洞逃离战俘营,日本人也组织起来刨腹自尽,而意大利人即使在集中营大门没有关上的时候也非常配合地乖乖呆着,这时偶尔去骚扰一下经过的可爱女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