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观意大利 > 十五世纪意大利有哪些牧歌

十五世纪意大利有哪些牧歌

发布时间:2022-04-02 00:08:05

㈠ 15世纪末有哪些国家对意大利虎视眈眈

哥白尼来到意大利的时候,正处于15世纪末叶意大利不宁静时期,各城市之间和各大家族之间的纷争导致了许多武装冲突,战争、骚乱和凶杀几乎成了司空见惯的现象。

当时的意大利还没有统一,作为当时欧洲经济最繁荣和军事力量最强大的国家,法国、神圣罗马帝国和西班牙等国家对意大利虎视眈眈,随时窥视着意大利的一举一动。

㈡ 十五世纪,意大利使用的主要语言是什么

应该是拉丁语在当地的方言,后来佛罗伦萨地区的方言逐渐形成了今天的意大利语

㈢ 意大利的牧歌和猎歌是属于复调音乐吗14世界意大利的复调音乐体裁都有哪些

不是都属于复调音乐,呵呵。
体裁:前奏曲、序曲、套曲 、小步舞曲、谐谑曲、卡农 、浪漫曲、幻想曲 、狂想曲、创意曲、即兴曲、小夜曲、摇篮曲、随想曲、圆舞曲、协奏曲
就知道这些了。

㈣ 16世纪的意大利牧歌有何特点

16世纪最代表意大利民族特征的世俗音乐体裁就是牧歌。16世纪的牧歌已不同于14世纪新艺术时期的牧歌,二者除了在名称上相同以外已没有任何音乐风格上的联系。14世纪的牧歌是分节歌形式,结尾带有利都奈洛(原意为“回复”,这里指结束段,而在17、18世纪中指乐曲中乐队全奏主题的反复器乐)段落作为叠歌,大部分为二声部,偶尔也有三声部,歌词一般有二到四个诗节,内容简单;而16世纪牧歌是通谱体形式,不使用叠歌,织体形式多样,以四声部和五声部居多,通常以多行诗文写成,有十四行诗,六行诗,或多诗节的诗文。诗文往往具有较高的文学水平,如当时着名的诗人彼特拉克、本博、桑纳扎罗、阿里奥斯托、塔索(李斯特以他为题材有一部交响诗作品)和瓜里尼的诗作都是牧歌经常采用的内容。

音乐家在写作牧歌时特别注重对诗文内容的表达,于是在诗人与音乐家,诗文与音乐之间形成了彼此辅助、互相影响的关系,体现在音乐上就是“表情性”的加强,尤其在16世纪后半叶,牧歌更朝着描绘性和戏剧性的效果发展,人文主义者理想中的音乐在牧歌中逐步实现,而这一发展最终导致歌剧的诞生。

牧歌的发展分为三个时期:早、中、晚,这是一个大约持续了一个世纪的发展时间。牧歌体裁的整个形成过程,可以说,表现为强烈地意大利化的尼德兰大师们的创作成果。1533年出版的第一本牧歌集包含了许多尼德兰作曲家创作的作品,他们保持意大利风格与尼德兰传统结合的写作方式,主要有韦尔德洛、阿卡德尔特和维拉尔特。除了费斯塔以外,意大利人最初好像并没有参与到牧歌的发展中。韦尔德洛的牧歌表现出对音乐纯净风格的敏感性,并带有朗诵的韵味,而且他努力让音乐表达出诗文的内在意思;阿卡德尔特是一位具有强烈表情力量的抒情音乐家,他特别受到晚期牧歌大师蒙特威尔第的钦佩,还承担起重新编辑阿卡德尔特牧歌作品的工作。阿卡德尔特的牧歌注重旋律并突出清透的织体结构;维拉尔特是若斯坎之后拉索之前重要的佛兰德作曲家,他的创作体现出文艺复兴时期艺术中特有的包容性与多样性。在牧歌中维拉尔特表现出清淡与雅致,带着一定的音乐直觉,他敏感地注意到词曲之间的关系,“特别注意表达出歌词的重音,是最早坚持在乐谱上歌词的音节要精确地印在音符下方的人”,在音乐的表现力上作出了新的探索。

早期的牧歌通常为四声部,有时为三声部,风格上比经文歌更为灵活。根据诗文的内容,作品中会出现以节奏的变化和较鲜明的段落来强调文字的意思。如提到天空和高山时,旋律会随之产生上行,而提到土地或地狱时,旋律会下行,在停止、不变或持续等字眼上,将以不动的旋律形态表达,等等。这样的象征手法在此之前或之后的音乐和诗中都有所运用,但特别在牧歌中我们又可以看出其新的灵感,象征不再是一种思想的转换,而是通过声音营造一种气氛,一种精神状态或一种情景,在这一点上,牧歌作曲家与19世纪末印象主义音乐家怀有相似的理想。

牧歌作曲家普遍带有一种强烈的要求,就是要表现出外观的和潜在的诗文内容,因而他们创造出了新的音乐象征。如对残酷,悲伤或死的描写,他们认为必须打破正常的规则,使用新的不协和音和突然转调营造变化的气氛。这些大胆的变化很少发生于宗教音乐中,而在牧歌中却成为公认的创作技法,这给牧歌提供了多种方式的试验机会,从而产生充实的表情资源,加强了理性创作原则的感性成分。牧歌的中期发展中,作曲家们在这方面作了许多新的尝试。中期的牧歌作曲家除了罗勒,开始加入更多的意大利人,有阿·加布里埃利,维森蒂诺。罗勒和维森蒂诺都是维拉尔特的学生,罗勒的牧歌开始受到老师的影响,后期就突出其个性风格,注重主调风格与复调风格的结合,尤其对半音化和声的探索影响到后人的创作。拉索、蒙特威尔第等人牧歌的音乐语言都受到罗勒很大的影响。半音化和声或称 “半音体系”(chromaticism,或称半音阶风格)是为了提供出音乐更多新的可能的表现性而出现的。16世纪半音体系并不具有现在我们所理解的意义,在早期意大利理论着作中,它仅表示短时值音符、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的运用,变化音(伪音)的使用也包含其中。当时的理论家力图保存教会调式的特点和色彩,无论选择何种调式都禁止使用变化音,只有在所谓的交错音(musica falsa)或伪音(musica ficta)中,允许有升F,升C,升G,降B和降E,因为这些音已被作曲家使用的较为普遍,所以要彻底禁止变化音则成为了不可能的事。为了尽可能表达意思的要求,牧歌作曲家开始更为频繁地使用变化音,如维拉尔特的另一个学生意大利作曲家、理论家维森蒂诺,他就是半音体系的倡导者,他追随人文主义者精神力主以古希腊音乐的自然音、变化音和四分之一音三大类“音阶”为基础,提出复兴古希腊音乐的理论纲要。他于1546年出版了一本五声部牧歌,通过音乐实践告诉人们运用半音阶和等音调式的风格是来自他的老师维拉尔特。1555年他出版了论文《适合于现代实践的古代音乐》(Antica musica ridotta alla moderana prattica),从理论上提出半音风格的实践应用,并设计制造了能演奏半音和微分音的羽管键琴和管风琴,这对于推广半音体系及扩大其表现作用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16世纪末,牧歌的发展才重回到意大利人手里,虽然延续了其本国的音乐风格,但受到周围尼德兰音乐家的影响,他们在创新的同时,音乐语言也趋于国际化风格的统一中。在威尼斯,A·加布里埃利和他的侄子乔凡尼·加布里埃利将牧歌变为华丽的装饰风格,乔凡尼对声部的掌握非常好,他善于写作仪式性的牧歌,而不是纯抒情的作品。十二声部牧歌(Sacri di giove augei)既奢华,又突出和声的色彩,偶尔也运用蒙特威尔第那样大胆的不协和音。

晚期牧歌作曲家中马伦齐奥、蒙特威尔第和杰苏阿尔多所做出的贡献可使牧歌在整个文艺复兴时期音乐发展中的地位进一步有所提高。

马伦齐奥被同时代人称为“牧歌的舒伯特”。在他的世界里没有学究式乐长的影子,他很习惯宫廷生活,并经常出访国外,促使其音乐视野得以开阔。他最值得称赞的创作特征就是熟练掌握所谓的半音化牧歌(chromatic madrigal)的写法,这体现了现代概念的和声转调。在他的牧歌中不仅描写了可触知的外部世界,还有内部的感情世界。作品中融入蒙特威尔第般的戏剧风格,但更为保守和严谨,他从不允许音乐中有突然爆发的热情。马伦齐奥早期牧歌的旋律与和声倾向于简朴,有时甚至呈现出文雅的感觉和女人气质;晚期的创作风格变得更具能量,第五本六声部牧歌集展现了华丽的色彩和节奏,带有非常灵活的触感,他能表现出鱼急冲入反光水面的状态,以及落日,或春天的芳香,音乐中能包含最为细致的色调。

杰苏阿尔多的音乐创作中由“破坏”所导致的建设性似乎应属于20世纪的特征,而不是16世纪晚期。他与意大利大贵族家庭有密切的关联,这使得他在各方面都具有发展优势。由于受到人文主义者关于古代音乐的讨论和维森蒂诺理论的影响,他创作了一些三声部维拉内拉和大量使用对位风格的牧歌。之后尝试运用不协和音和半音体系(他不当之为一种手段,而是作为一个结果)创作牧歌,他在各个声部内部使用半音手法,使和声失去调性感,并非常喜欢保持音与快速跑句之间的对比。

牧歌化的象征意义在杰苏阿尔多的音乐中被最大程度的表现出来,他的作品包含某种自觉性和智慧因素,同时也具有华丽的旋律概念,使某些悲剧性乐句可以形成“浪漫”的悲壮。蒙特威尔第热烈的艺术手法与马伦齐奥纯净且经过提炼的艺术手法相比,就如同贝多芬与莫扎特艺术风格之间的比较。蒙特威尔第创作中总是带有猛烈的戏剧性,这不仅体现出他的个性,还反映了他的音乐特征。

蒙特威尔第跨越16世纪和17世纪,精通文艺复兴各种形式,同时也是17世纪创作的主要领导者,是文艺复兴晚期最后一位伟大的牧歌作曲家,同时也是巴罗克早期意大利国家的奠基者之一。可以说,牧歌艺术由于蒙特威尔第而发展到了顶峰,他的牧歌包含了现代和声语言、音乐戏剧风格和描绘性交响乐的萌芽。蒙特威尔第个人的表现力代替了15世纪从哥特式音乐家继承而来的概括形式的表现力,从某种程度上讲,他将牧歌孕育成为一种新的艺术。蒙特威尔第的早期牧歌没有超出其它人所使用的和声语言,但却有所创新,不协和音由切分音、倚音和经过音产生,有目的的使用交错关系。尽管其它人把不协和音当作经过变化音,形成对后面平静音响的期待感,而蒙特威尔第却谨慎使用这种处理方式。早期牧歌基本为声乐性格,在第四本牧歌集后,蒙特威尔第的思维中似乎存在器乐的构思,有的作品甚至对于当时最技艺精湛的歌手也是十分困难的。蒙特威尔第的晚期牧歌已具有明显的和声改革迹象,本能地实践出调性和弦进行的整个技术,第一次在终止处使用没有预备地属七和弦和属九和弦,在转调中使用属七和弦,这方面在后来拉莫的《和声学自然原理》中有系统化的论述。

意大利牧歌各种形式的音乐创作提供了丰富的技巧和表情资源,它漫射出无数的象征和格式,被同时代和后来的音乐家所使用,对器乐音乐、经文歌和法国复调尚松等宗教音乐和世俗音乐的发展都有直接的影响。

㈤ 巴洛克时期意大利有哪几个歌剧乐派 代表人物分别是|

音乐的巴洛克时期通常认为大致是从1600年至1750年,即从蒙特威尔地开始,到巴赫和亨德尔为止。1750年,对位法大师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的与世长辞,标志着巴洛克巅峰的对位法音乐的终结,也标志着巴洛克时代的终结。之所以称这一时期为巴洛克,是由于一时期音乐表达的技术及方式基本上有它一定程度的共同点,所以用此名词来标志,并无特殊的意义。巴洛克(Baroque)一词来自法语,追本溯源是葡萄牙语barroco,意谓形态不圆的珍珠。是巴洛克末期评论家们在评论此一时期的音乐时所首先使用的,而且一般含有贬意,指粗陋曲、奇异的、夸张的音乐。巴洛克之后古典主义时期的音乐家们趋于将音乐语言简化和规范化,在他们看来,巴洛克音乐过于夸饰而不够规范。因此巴洛克一词被评论家用来指十七世纪及十八世纪前期的艺术及音乐作品。现在,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可以用更为深入和细致的历史眼光来看待这一时期的音乐,巴洛克不复有粗陋和毛糙的含意,但是比之巴洛克前后的音乐作品,它确实存在着夸饰和有些不太规律化的特征。

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讲究清晰、统一和协调。但至十六世纪末期,艺术中感情的因素日益增加,明净清澈和完美的形式被表达感情的需要所压倒。在美术中可以从卡拉瓦乔(1573-1610)的色彩浓烈的、戏剧性的绘画中看到。在音乐上我们也早已从马伦齐奥、杰苏阿尔多的牧歌以及道伦德的古歌曲中看出端倪,而他们的下一代则更往前发展了。要制造出这些强烈的效果,必须发展一种新的音乐风格。一般地说,文艺复兴时期平稳的复调音乐已不适合新时期所需要的特色。巴洛克时期最重要的创造就是“对比”的概念。文艺复兴时期的音乐
进行流畅,各个声部(通常为四至五个声部)相互交织,同步进行。1600年以后这种织体日渐少用,只有在教会音乐中才能见到,这是因为教会音乐受传统及固定的礼拜礼式所束缚,因此是最为保守的。

巴洛克时期,音乐艺术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迅猛发展。并且促成了后来的洛可可(Rococo)艺术的 兴起。这一时期的音乐以德、意、法等几个国家最具代表性。

1. 巴洛克时代的德国音乐

巴洛克时代的德意志音乐,以许茨、巴赫和亨德尔为代表。如果把中世纪以来的复调音乐比做金字塔,他们的音乐就好比是塔顶,因为他们不但吸收了文艺复兴以来意大利的新音乐,而且开拓了一条全新的道路。许茨(Heinrich
Schutz,1585-1672年)二十四岁时赴意大利留学,师从于威尼斯乐派的大手笔加布里埃利(Giovanni
Gabrieli,1557-1612)。回国后,他发表了第一部德文歌剧《达夫内》,后来还创作了许多的受难曲。许茨与巴赫和亨德尔恰恰相差了一百年,他的风格对于这两位巴洛克音乐大师的创作有着重要的影响。

亨德尔和巴赫的音乐作品,无论在传统音乐的集大成方面,还是在追随新思潮方面,都在音乐史上放射着异彩。亨德尔的作品多为歌剧和清唱剧音乐,在他的器乐作品中也含有强烈的声乐因素,这显然是受了意大利的影响;巴赫音乐则在声乐作品中含有强烈的器乐因素,这为古典主义时代的到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 巴洛克时代的意大利音乐

歌剧这一伟大的艺术形式,诞生在“音乐的摇篮”——欧洲文明古国意大利。在当时的佛罗伦萨,
有许多伟大的艺术家和一批对古希腊艺术很感兴趣的贵族。这些贵族决心赋予希腊戏剧以新的生命,于是他们开始给古老的希腊故事谱曲,并由合唱队穿上戏装把整个故事演唱出来,这就是歌剧的雏形。发展到后来,故事里的角色分别由歌唱者担任;在合唱节目之间,则由男女歌唱家分别担任独唱。当角色的话语轻柔时,台词被处理成半唱半说,这种歌唱很象一首赞美诗,被称为宣叙调;而强烈的感情则是真旋律来表现的,称为咏叹调。而后,咏叹调被专门用来炫耀歌手的美好音色。当时,一部歌剧无论在意大利、英国还是在德国上演,其咏叹调总是用意大利语演唱,而宣叙调部分的演唱则是用
本国语言。

在意大利的巴洛克音乐中,可与早期歌剧相媲美的还有弦乐,当时歌剧的古序曲和协奏曲都是以弦乐为主的。这一时期的意大利盛产小提琴家,如托莱利(Giuseppe
Torelli,1650-1708)、科莱里(Arcagello Corelli,-1713)、维塔利(T.Antonio
Vitali,1665-1735)、维瓦尔第(Antonio Vivaldi,1675-1743)、塔蒂尼(Giuseppe
Tartini,1692-1770)等,他们都早于巴赫。这些音乐家不但都是小提琴名手,而且全是小提琴音乐的作曲家。意大利北部阿尔卑斯地区的克雷莫纳(Cremona)人中,小提琴制作家可谓层出不穷,如阿玛蒂、瓜内利和斯特拉第瓦利等,他们精心制作的小提琴,至今还活跃在舞台上,展现出无穷的艺术魅力。

歌剧的序曲必须分为三部分:快速开始,中间部缓慢,快速终结,这种形式后来成为协奏曲和交响乐的基本形式。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低音提琴等弦乐器,至今仍是管弦乐队中不可缺少的乐器,也是极为重要的室内乐及独奏乐器。可见,巴洛克时代的意大利音乐影响极为深远。

3. 巴洛克时代的法国音乐

在当时的法国巴黎,歌剧和古钢琴音乐在各王侯贵族的府邸内极为盛行。这一时期的法国歌剧,脱离了意大利歌剧的传统而独立成长,已经接近于舞剧的形式。在巴洛克时代,法国最具代表性的歌剧作曲家是吕利(Jean
Baptiste Lully,1632-1687),他创作的歌剧简洁明晰、旋律优美,同时又具有很强的舞蹈性;其内容辛辣、幽默,入木三分。

希望以上信息可以帮到您,欢迎您登陆我们的网站,查询全国各大城市最新、热门演出信息
具体请点击:http://www.chinaticket.com ^_^

㈥ 16世纪意大利牧歌晚期最重要的代表人物

三个任何的反而黑色人

㈦ 求14世纪和15世纪的欧洲美术史

B、 意大利文艺复兴早期的美术(15世纪)
乔托确立了绘画的现实主义原则,但他并没有解决他所提出的问题。15世纪的佛罗伦萨画派继承了乔托的传统,将现实主义艺术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15世纪初叶,佛罗伦萨由大银行家及各行会的代表人物组成的政府委员会控制。30年代,由于政变银行家柯西莫•美第奇取得了控制权。从1434年至15世纪末叶,佛罗伦萨便一直处在美第奇的控制之下。美第奇家族的代表人物享有继承权,他们用黄金来巩固自身的政治威望,同时庇护文学艺术的开明措施对于取得政治威望也起了不小作用。佛罗伦萨在这时已经发展成为一个繁荣的工商业城市,人文主义的学术和艺术也得到高度发展。以反映世俗生活为已任的艺术家为了要正确表现人体,对解剖学产生了兴趣,而正确的空间表现则需要严格的透视画法。于是在佛罗伦萨首先体现出了科学与艺术的结合。杰出的佛罗伦萨艺术家们开始抛弃中世纪艺术传统,进行大胆的艺术改革,使新的现实主义艺术得以进一步成长。这时的佛罗伦萨已经成为一个积极入世的宇宙观的策源地,在这里产生了新的创作方法和技巧。
1452年拜占庭帝国被土耳其人所灭,大批希腊学者从君士坦丁堡逃到佛罗伦萨,也带来了大量的手抄本。同时在意大利本土也发掘出各种古代的废墟遗迹,古希腊、罗马的文化遗产给予文艺复兴以强烈的影响。15世纪的佛罗伦萨人文主义者们普遍崇拜古代希腊、罗马文化,他们努力学习古典文化,知识渊博,熟悉美术,擅长评论。他们的不懈努力进一步促成了一种入世的宇宙观,并借此打击教会的威望与神话。
约在1420年左右,佛罗伦萨三位大师的出现标志着早期文艺复兴的来临。这三位大师是建筑师布鲁内莱斯基、雕塑家多纳太罗和画家马萨乔。布鲁内莱斯基(1377—1446)最初从事于雕塑创作,后与多纳太罗同赴罗马研究古代艺术,最后在建筑艺术上取得杰出成就,并在透视学和数学领域作出了重要贡献。他设计过一批代表文艺复兴成就的建筑,其中佛罗伦萨大教堂是其最早的作品。大教堂采用了拜占庭教堂的集中型制,穹顶呈八角形,跨度42.2米,属当时欧洲最大的穹顶。为减弱穹顶对支撑的鼓座的侧推力,布鲁内莱斯在结构上大胆采用了双层骨格券,八边形的棱角各有主券结构,与顶上的采光亭连接成整体,这座大教堂总高107米,远远望去,格外醒目。这个穹顶在西欧的建筑中是史无前例的,中世纪最宏伟的穹顶也不过是覆盖着内部空间的穹顶,而不会在建筑结构中起着如此重要的作用。这座壮丽的新教堂体现了人文主义思潮的胜利,因此它也被誉为佛罗伦萨共和政体的纪念碑。从帕特•奎里法宫的设计中我们可以进一步体会到布鲁内莱斯基的革新,他比同时代的大多数人都更坚决地摆脱了中世纪的羁绊。在建筑物立面的结构上,布鲁内莱斯基采用了壁柱柱式,为了把大厦分成两层又采用了全檐部的柱式,这样古典的柱式体系就决定了建筑物的比例、分划与造型。这是文艺复兴时代城市府邸中柱式的最早运用。
15世纪的意大利雕刻从一开始就具有一种新的倾向,这就是力求通过宗教题材反映出世俗精神。与多纳太罗几乎同时的还有一位着名雕塑家叫基布尔提(约1381—1455)在佛罗伦萨举行的一次为洗礼堂铜门浮雕设计的竞赛中,压倒了对手布鲁内莱斯基而名声大振。基布尔提出身于手饰工匠家庭,熟练掌握了青铜制作技巧。从1403年起,他花了21年的时间完成了佛罗伦萨洗礼堂第二道门的制作,整个门分为28个框,每一个框内为一个独立的故事,大多是取自圣经内容,每一个故事的表现都充满着统一、流畅的节奏感。他没有把圣经上的以撒刻划画成一个惊恐的孩子,而是刻画成一个漂亮的古希腊的年轻运动员。基布尔提的人物造型典雅,衣褶构成了一系列柔和的弧线,并加入了一些风景因素。第二道门合乎规律地继承和发展了皮萨诺在第一道门中体现的构思与形式。从1425年开始,基布尔提又花费27年功夫完成了洗礼堂第三道门上浮雕制作。这一次在铜门构图上他删去了边框,用对等的10个方形画面分别雕刻出10个旧约故事。在10块浮雕旁还加塑了先知小像和其他人物头像(包括作者自雕像),其精美的工艺和浓郁的现实气息使米开朗基罗钦佩万分,将之称为“天堂之门”。在这件作品上既体现了作者的艺术特色,也体现了文艺复兴时代艺术原则的重大质变:基布尔提的人物造型比例与解剖结构跟真人相符,风景背景与建筑背景贯穿着各种情节,异常丰富。多纳太罗(Donatello,1386—1466)是15世纪意大利最杰出的雕塑家,他的雕塑创作彻底摆脱了哥特式风格的痕迹,复兴了希腊、罗马的古典样式。他的代表作有《加塔梅拉塔骑马像》。加塔梅拉塔生前是威尼斯雇佣军司令官,1445年,多纳太罗受威尼斯共和国之邀在帕都亚为他作纪念像,作品完成于1450年,安放于帕都亚圣安东尼教堂正门前,加塔梅拉塔戎装佩剑,双手提缰。神情果敢,充满英雄气慨。实际上这是当时首次出现的完全世俗性质的形象。除此之外,多纳太罗还竭力探索了骑马纪念碑与建筑群的配合和雕像与台座的比例关系等,无疑他取得了成功。从任何一个角度看雕像都是和谐的,在教堂前广场上他又面对伸展的街道,与教堂保持着合适的距离,从而成为教堂广场上的艺术中心。多纳太罗早期曾在基布尔提的工场作助手,受到基布尔提的一些影响,如1425年锡耶纳沅礼堂圣水器作的装饰浮雕《希律王的宴会》,故事取自圣经中的新约全书,浮雕画面充满紧张的戏剧性,在前景人物与背景关系上层次分明,在有限的构图内造成丰富的空间感。
继承和发展了乔托的艺术传统的是马萨乔(1401—1428)。他以科学的探究精神,将解剖学、透视学的知识运用于绘画。在美术史中经常提到他的两幅名作是《出乐园》和《纳税钱》,都是在1428年为佛罗伦萨卡尔米内教堂布兰卡奇礼拜室而画的壁画。《出乐园》表现了运动中的人体,作者用光线从一个角度照射着亚当和夏娃,从而突现了造型的体积感和空间的丰富性。马萨乔画出了准确的解剖结构,并利用斜射的光线,以明暗法描绘出裸体的男女,人物色调分明,又再通过悲哀的动态和痛苦的表情烘托了画面悲剧性的气氛。《纳税钱》的背景是经过了概括处理的风景,明暗交替的柔和生动的线条和单纯朴素的色彩对比都进一步加强了形的表现力。与乔托相比,马萨乔在塑造集中的人物形象这一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人物开始脱离宗教说教的因素,进一步体现出一种入世的态度。具体落实到绘画语言上,他努力使人物形象处于结构真实的三度空间中,风景在画面中的出现也使画面范围得以扩大,具有了辽阔的空间感。马萨乔开始合乎规律地运用透视及其教学原则,但又不失美学感受。应该说他是那个时代现实主义艺术的奠基者,在他身上凝结着确立个人尊严的人文思想。他扩大了艺术的主题范围,使艺术充满了朝气。也正是基于此,我们说马萨乔的艺术原则不仅成为15世纪意大利艺术家遵循的典范,也对欧洲美术史上的现实主义画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马萨乔的艺术品成就标志着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绘画的繁荣期的到来,而佛罗伦萨画派对此做出了重要的贡献。15世纪佛罗伦萨画派主要是以人文主义的精神来画宗教题材,但不同的画家也表现出不同的风格。僧侣画家佛拉•安基利科(1387—1455)善于用细腻恬静的笔调,轻快透明的色彩来表现人物和环境。另一位僧侣画家菲力浦•利皮(1406—1469)则善于刻画人物肖像和生活的细节。在佛罗伦萨画派中的重要画家还有透视学的创始者之一巴奥洛•乌切洛(1397—1475),他的代表作《圣罗马诺之战》 文艺复兴时期画家引进科学塑造艺术形象,作为一种技法研究是不可避免的,乌切洛的作品对后世画家透视画法有重要意义。
被认为是运用透视学作画的典范。安基利科的另一位学生贝纳佐•哥佐利(1420—1497)是以装饰性的手法表现戏剧性的场面的画家。卡斯坦诺(1421—1457)则早于达•芬奇半个世纪就画了一幅动人的《最后的晚餐》。
15世纪佛罗伦萨画派的最后一位大师是桑德罗•波提切利(1444—1510)。他一生主要在佛罗伦萨渡过,早年曾跟随利皮学画,注重用线造型,强调优美典雅的节奏和富丽鲜艳的色彩。他的画多取材于文学作品和古代神话传说,不再局限于宗教题材,这就能更自由地抒发了个性和世俗的感情。他的名作《维纳斯的诞生》(约1482)和《春》(1478)充满柔情的诗意,尽情表达了画家对美术好事物的爱恋,洋溢着人文主义的乐观精神。《春》的构图不拘常规,人物被安排在一片森林之中,中间是维纳斯,右边是撒花的花神,左边是三美神,三美神的动态和衣褶线条充分体现出波提切利所擅长的线条的节奏感。《维纳斯的诞生》也是一件有独创性的作品,它虽然缺乏真实的空间透视,但并没有给人以平板的印象,其秘密也是来源于线条的使用。波提切利用有动感的线条来营造形体的体积感,创造出一个又一个的幻觉。同时,他又用一系列冷色调进行沉着精致的排比,如海洋的浅绿色、风神的天蓝色服装、维纳斯的金发等等。到了晚年,由于佛罗伦萨社会动荡,波提切利的艺术又开始向宗教情绪回归,反映了他精神上的危机,这种情绪体现在《诽谤》和《耶稣诞生》等作品中。在《诽谤》一作中,以前的抒情色彩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戏剧性的激情,以前柔和的线条和细腻的情绪渲染也相继为挺硬朴拙的轮廓和表情的高度明确性所代替。
与波提切利同时的佛罗伦萨画派的艺术家还有画家安东尼奥、波拉约奥洛(约1429—1498)和基尔兰达约(1449—1494),以及雕塑家、画家和工艺美术家委罗基奥(1435—1488)。
佛罗伦萨画派是15世纪意大利绘画雕刻的艺术中心,它的发展决定了这个时期意大利艺术发展的主流,同时也影响这一时期的其他画派,如翁布里亚画派和帕都亚画派。
翁布里亚画派的很多画家都访问过佛罗伦萨,但他们还是保留了自己的风格,其中最有成就的是弗兰切斯卡(约1410—1492),早年在佛罗伦萨的学习使他对马萨乔、乌切罗和布鲁内斯基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也使他成为马萨乔与列奥纳多•达•芬奇之间的重要环节。他还认真研究过乔托等人的作品以及理论问题,晚年在双目失明的情况下写出了《论绘画透视》和《论正确的形体》等论文。他的作品以柔和平静着称,善于运用明快的颜色来处理空间关系,明确有力的轮廓又使他的作品带有装饰意味。祭坛圣像《基督受礼》是其早期的作品,这件作品造型朴素、明净、格调庄严、隆重,基督、天使、圣徒的形象都是民间流传的典型形象,充满着尊严与内在的张力。人物造型结实有力,比例严谨,具有高度的体积感和严密的空间感。整个画面在色彩上为银色调所统一,洋溢着一种纯净、自然的神圣感。《示巴女王会见所罗门王》分为两个事件,弗朗切斯卡用一种内在的节奏组织起了这两个事件和众多人物。这幅作品的突出特点在于追求造型的概括与几何形处理,追求叙述的明确与洗炼。在色彩上,画家使妇女们服装上的玫瑰色与浅绿色浮现在灰绿色的风景上,造成一种浮雕的厚重感最能反映弗朗切斯卡色彩成就的是《乌尔比诺大公及其妻肖像》。画面人物都作侧面描绘,脸部的体积感是通过圆形轮廓和柔和的明暗渲染来塑造的。乌尔比诺大公穿着红衣服、戴着红帽子,与浅蓝色的天空和灰色的风景拉开了距离,两块红色间的平面处理、灰色与红色的奇妙对比以及较低的地平线一起造就了一种纪念碑式的磅礴气势。弗鲁切斯卡的晚期作品明暗渲染更加柔和,也更具有透明感。佩鲁吉诺(1445—1523)也是翁布里亚画派的重要成员,在他的门生中有后来着名的大师拉斐尔。
除了佛罗伦萨以外,帕都亚也是15世纪人文主义的策源地。在这里,1222年创办了大学,除了研究经院哲学以外,其探索还涉及到了新的先进的学术领域,如医学、天文学、数学等等,同时对古代语言、古代文物与手抄本的收集也相习成风,从14世纪初叶开始这里就成为北意大利的文化中心。15世纪帕都亚画派的代表人物是曼坦尼亚(1431—1506),他在早年曾受到乌切洛的透视法和多纳太罗的古典风格的影响,形成了坚实有力、准确细腻的表现手法,并对古罗马艺术和哥特艺术加以研究和改造。清晰扎实的素描、大胆的线条、轮廓鲜明的形象、形体的雕塑感、强烈的色彩感是他所有作品的共同特征。在15世纪的40、50年代里,曼坦尼亚为埃列米塔尼教堂作了一系列壁画,内容大都以圣经为题材,但他却出色地发挥了透视的作用,描绘了一系列半古代希腊罗马式、半文艺复兴式的室内景与街道,而画面情节就从室内与街道上展示出来。在其中名为《圣雅各前往受刑的行列》一幅画中,曼坦尼亚还成功地运用了自下而上的透视缩减法,前景有大拱门,透过大拱门有街道。和其他数幅壁画一样,此画也充满了纪念碑倾向。《死去的基督》是曼坦尼亚晚期的架上作品,无论就其深刻的戏剧性构思而言,还是就其造型处理而言,它都是一幅有着非常独创的构图作品,而且其悲剧性的表现力在意大利同类题材的作品中也是罕见的。可以说曼坦尼亚的严谨风格的绘画是对早期文艺复兴的卓越贡献与总结。他从古希腊、罗马世界的形象遗产中捕捉到了体现艺术中的关于人的理想概念,他所塑造的形象,圣雅各也好,基督也好,都是那个时代人物概括化和英雄化的形象的投射。

拉斐尔(1483—1520)出生于翁布里亚,早期在画家佩鲁吉诺的工场学习,后来他的画面上始终洋溢着的明净的色彩、柔和的光线和宁静而优雅的节奏感,都得益于他所受的早期教育。
1508年,拉斐尔应友人雕刻家、建筑家布拉曼特的邀请来到罗马,他以后的许多着名作品都是在这里完成的。他为梵蒂冈宫绘制的三幅壁画《雅典学院》、《巴尔纳斯山》和《圣典辩论》表现了一个人文主义者对于真理和幸福的追求。但总得来说,《雅典学院》是这3幅作品中最优秀的一幅,也是拉斐尔最辉煌的作品,他把古代思想家与科学家的聚会安排在一个有拱门的大厅内,两边有阿波罗和雅典娜的雕像。画面正中央是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两人一个指天,一个指地,他们的手势分别代表着各自的学说。在他们周围还有各种姿态的学者和科学家,也是用特定的姿态表明他们各自的身份和学说。所以说,《雅典学院》里的人物形体比其他两幅具有更强烈的纪念碑倾向。无论从内容还是从形式上来看,这幅作品都标志着人文主义思想在文艺复兴时代美术中的最终胜利。也标志着人文主义思想与古代希腊、罗马文化的密切联系。显然,拉斐尔已经开始享受文艺复兴思想的成果了。这些作品也奠定了拉斐尔在罗马的声誉。拉斐尔是描绘女性形象的大师,到罗马之前,他笔下的圣母是美丽的平民妇女的形象,在她们的身上体现出慈爱、善良、温顺的高尚品质,引起人们对生活的憧憬。到罗马以后,拉斐尔的圣母形象仍然是世俗的,但带上了几分贵族气派,最有名的是《西斯庭圣母》,这幅画象一首优美的颂歌,将圣母的端庄和世俗的爱融为一体。拉斐尔与达•芬奇、米开朗基罗的不同之处就在于他以优美的、诗一般的绘画语言体现了人文主义的理想,他对美的孜孜不倦的追求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他所确立的美的样式成为后来学院派古典主义的标准之一。
D、威尼斯画派(15—16世纪)
威尼斯在15世纪成为地中海沿岸最大的商业中心,实行贵族共和制政体,整个城市充满了繁华的世俗气氛,到15世纪后半期美术题材就从宗教转向了世俗。湛蓝的海水与东方商船绚烂的色彩交相辉映,使这儿的艺术家对色彩特别敏感,世俗的题材使他们把目光转向美丽的自然风光,舒适豪华的生活也带来一种享乐主义的情调,这一切都使威尼斯画派的艺术家为意大利复兴演奏了一段华丽的终曲。另一方面,威尼斯艺术的发展还有其一定的特殊性。首先是以前玻璃画、镶嵌画中极具有装饰性的色彩感受与丰富的世俗生活发生了冲突,这使得威尼斯画派转而追求色彩的热烈明朗与辉煌灿烂。其次,由于威尼斯气候潮湿,使得湿壁画的创作被扼制,而画于画布上的油画得到发展。油画的优越性还在于它能最充分、最得心应手地来揭示可观的色彩与色调的充实丰满;也能更加灵活地表现画面上有光线、色彩与空间的细小差别;并能够更加柔和、更加明确地塑造人物形体。从这一点来看,不仅湿壁画,就连以前的木板胶画也比不上油画来得便利。
乔万尼•贝利尼(约1430—1516)被认为是威尼斯画派的创始人,他是曼坦尼亚的内弟,早年受曼坦尼亚影响较大,到15世纪末开始形成自己的风格。与同时代的画家相比,他更注重风景的描写,把自然景色诗意化,使作品充满宁静和淡雅的情调。即使在圣母的形象中,他也没忘记以优美的风景作背景。然而他的成功之处还在于他将风景所造成的氛围与画中人物的精神状态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一般来说,这是他同时代的艺术家所无暇顾及的。在他的作品中,情节的戏剧性已经退到相当次要的地步,而色彩和素描的表现力成为首要的因素,这也是威尼斯画派的共性。这一类的代表作品的贝利尼早年的《有小的树的圣母》,这件用品一扫传统的宗教气息,用几乎是刺眼的色彩安排揭示出人物内心的壮丽感受和精神状态的内在意义。在晚期作品《神的欢宴》、《湖的圣母》中,他以开始大胆地采用外光,色彩变得明朗鲜艳起来,流畅的线条富于音乐性,这种和谐优美的基调促进了威尼斯画派的形成和发展。
贝利尼的学生乔尔乔纳(约1476—1510)是从贝利尼风格过渡们到威尼斯画派的全盛时期的人物,虽然他不幸早逝,但以他非凡的天才开创了一代画风。乔尔乔纳诗一般的画面,并不单纯是一种优美的视觉效果,而且有丰富的人文主义内涵,如《三个哲学家》就分别代表了中世纪哲学、东方哲学和人文主义思想,尤其在代表人文主义思想的青年学者身上倾注了他的热情和理想。《田园合奏》则是一曲美丽的大自然和对幸福的人生的赞歌,画中两个女裸体分别象征两位游吟诗人歌唱的内容。乔尔乔纳最初的人物作是《沉睡的维纳斯》,美丽的女神沉睡在梦中,她生命的活力已经融汇到自然之中。这幅画在形体、色彩、柔和的线条和景色的层次上都达到了高度的统一。如前所述,乔尔乔纳是第一个严格意义上的威尼斯画派的画家。在他的作品中也有高度的抒情,但是这种抒情却总是为一种奇特的理性精神所统领,同时,他进一步延续了贝利尼的探索,大自然在作品中开始起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提香(约1487—1576)和乔尔乔纳是同学,但他却象米开朗基罗那样长寿,他的艺术生涯几乎贯穿了整个16世纪。提香的作品不象乔尔乔纳那样抒情和宁静,而是显得壮丽、热情和富于想象,色彩强烈、用笔奔放。提香笔下的人物更为粗犷,更加意气风发,也更完整。在早期作品中,我们仍能感到乔尔乔纳牧歌式的情调、柔和的形体塑造、宁静的色调等如《天上与人间之爱》风景的柔和宁静,裸体的清新气氛,明亮绚丽的服饰上的冷色调一起形成了舒畅欢乐的主题,也表现了一种特定的精神状态。尽管有乔尔乔纳牧歌式情调的影响,这件作品在内容上却是反映出当时在人文主义学者中流行的新柏拉图主义的思想。1516年左右,提香的风格日趋个性化,他转而进一步追求光与公的波澜壮阔的交织,如《乌尔宾诺的维纳斯》。提香用一个放荡少妇的形象真实地反映了当时威尼斯人生活方式的一个倾面。形象的逼真、生动、情节的风俗化处理,加强了对世俗生活欢乐的认同感。这幅作品明确地反映出提香的现实主义艺术观。同样的情况也表现在他的一系列肖像画中,如《戴手套的男子》和《保罗三世》等着名肖像画。到了晚年,提香的内心充满不安的情绪,画面上的笔触显得凝重,色彩也更加单纯,好象预感到了意大利文艺复兴的黄金时代行将结束,这种情绪明显反映在《丹娜埃》和《哀悼基督》(1573—1576)这类作品上。《丹娜埃》贯穿着戏剧性感受,提香大刀阔斧地处理了色彩与色调的对比关系,将其与闪闪发光的阴影结合在一起,其强烈的感情高潮与《天上与人间的爱》中的明朗绚灿、《乌尔宾诺的维纳斯》中的宁静舒畅形成明显的对立。从艺术语言上分析,提香晚年的作品所要解决的问题是进一步深入地理解色调的相互关系与明暗的规律。日益完善造型处理上的笔法运用与色彩安排,绘画的色彩和谐问题以及不拘绳墨的笔触表与问题。提香艺术的优点也正在于此,即笔触的运用方法为造型的表现提供了更多的可靠性。他也正是在这一点上对17世纪的画家如鲁本斯等人产生影响的。
委罗内塞(1528—1588)比提香晚一辈,他在1553年来到威尼斯,这时的威尼斯已渡过了它的繁荣期,贵族和商人抓住最后的时光饮宴享乐、花天酒地,这从另一个倾面反映出威尼斯人追求的不是宗教的禁欲,而是世俗的欢乐与自由。委罗内塞把这一切都搬上了自己的画面,如《利末的家宴》、《格利戈里的宴会》和《加纳的婚宴》等。在后一幅画中,参加宴会的宾客中有英国女皇、弗兰西斯一世、土耳其的苏丹、丁托列托和画家本人。每幅画都是人物众多,场面宏大,形形色色的人物充斥其中,而且其中都有耶稣的形象。正因为他过分随便地画这些宗教题材,委罗内塞还被宗教裁判所传讯,成为美术史上一场有名的官司。
丁托列托(1518—1594)在威尼斯画派中具有一格,他的艺术理想是“把提香的色彩和米开朗基罗的形体结合起来”。他的画也是具有规模宏大的构图,复杂的激烈的人物动态和异乎寻常的透视角度,如《圣马可的奇迹》和《发现圣马可尸体》等,而在《银河的起源》中,丁托列托又巧妙地运用人物动态与画面光线的对比创造出生动欢快的气氛。和委罗内塞一样,丁托列托也不大注重人物的性格刻画,主要关心的是画面视觉效果。
柯罗乔(1499—1534)是与威尼斯画派的乔尔乔纳、提香同时的一位着名画家,他主要活动在北意的巴马,在画风上受威尼斯画派的影响较大,画面上色调明快,诗意盎然,妇女形象美丽动人。代表作品有《圣夜》、《丽达与天鹅》等。在他的作品中已经看到了巴洛克的前兆。

㈧ 意大利牧歌

十六世纪的意大利牧歌是一种通谱体歌曲,歌曲多为单段式,旋律自由,它的歌词格调更为高雅严肃。牧歌的声部数量不定,多为四声部,作为供人声演唱的室内乐曲,可以让歌者演唱一个声部,其他有器乐伴奏或全部由器乐演奏。

㈨ 14世纪意大利牧歌与16世纪意大利牧歌有什么区别

很棒!你确实发现了问题14世纪的牧歌属于中世纪的复调音乐体裁,这一时期的音乐被称之为“新艺术”时期音乐,这一时期的牧歌一般是两至三个声部,在创作上总体还是遵循中世纪的作曲原则,所以,其音乐思维也反映了中世纪的音乐思维特征。但16世纪的牧歌指的是文艺复兴时期的复调音乐,初期是3至4个声部,后期有5至6个声部;当然,它也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世俗音乐;在创作上突出使用“词意描绘”(word painting)手法(即用音乐对一个句子或一个词进行音画式描绘);在音乐思维上主要突显文艺复兴时期的音乐思维特质,也折射出16世纪文艺复兴时期的时代特征和人文内涵。

阅读全文

与十五世纪意大利有哪些牧歌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越南语微信怎么注册 浏览:100
哪个国收到中国口罩了 浏览:841
印度人为什么叫西天 浏览:678
男人去越南为什么不想回来 浏览:535
去英国上大学要带什么东西 浏览:184
华友钴业印尼前景怎么样 浏览:295
印尼螃蟹怎么杀 浏览:148
伊朗钱叫什么意思 浏览:579
越南哪里可以免费玩 浏览:872
越南和意大利哪个大 浏览:371
英国保证金需要多少钱 浏览:818
越南开挂车多少工资 浏览:493
越南绿豆饼特产一个多少钱 浏览:890
印度半岛南临什么海 浏览:580
英国二战起了什么作用 浏览:930
印尼宽带中国联通版什么梗 浏览:359
晴用意大利语怎么说 浏览:783
伊朗地名猫叫什么 浏览:575
越南平原占多少山区占多少 浏览:585
中国电信宽带网速怎么样 浏览: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