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观意大利 > 意大利的民族音乐有哪些

意大利的民族音乐有哪些

发布时间:2024-05-08 13:22:43

Ⅰ 16世纪的意大利牧歌有何特点

16世纪最代表意大利民族特征的世俗音乐体裁就是牧歌。16世纪的牧歌已不同于14世纪新艺术时期的牧歌,二者除了在名称上相同以外已没有任何音乐风格上的联系。14世纪的牧歌是分节歌形式,结尾带有利都奈洛(原意为“回复”,这里指结束段,而在17、18世纪中指乐曲中乐队全奏主题的反复器乐)段落作为叠歌,大部分为二声部,偶尔也有三声部,歌词一般有二到四个诗节,内容简单;而16世纪牧歌是通谱体形式,不使用叠歌,织体形式多样,以四声部和五声部居多,通常以多行诗文写成,有十四行诗,六行诗,或多诗节的诗文。诗文往往具有较高的文学水平,如当时着名的诗人彼特拉克、本博、桑纳扎罗、阿里奥斯托、塔索(李斯特以他为题材有一部交响诗作品)和瓜里尼的诗作都是牧歌经常采用的内容。

音乐家在写作牧歌时特别注重对诗文内容的表达,于是在诗人与音乐家,诗文与音乐之间形成了彼此辅助、互相影响的关系,体现在音乐上就是“表情性”的加强,尤其在16世纪后半叶,牧歌更朝着描绘性和戏剧性的效果发展,人文主义者理想中的音乐在牧歌中逐步实现,而这一发展最终导致歌剧的诞生。

牧歌的发展分为三个时期:早、中、晚,这是一个大约持续了一个世纪的发展时间。牧歌体裁的整个形成过程,可以说,表现为强烈地意大利化的尼德兰大师们的创作成果。1533年出版的第一本牧歌集包含了许多尼德兰作曲家创作的作品,他们保持意大利风格与尼德兰传统结合的写作方式,主要有韦尔德洛、阿卡德尔特和维拉尔特。除了费斯塔以外,意大利人最初好像并没有参与到牧歌的发展中。韦尔德洛的牧歌表现出对音乐纯净风格的敏感性,并带有朗诵的韵味,而且他努力让音乐表达出诗文的内在意思;阿卡德尔特是一位具有强烈表情力量的抒情音乐家,他特别受到晚期牧歌大师蒙特威尔第的钦佩,还承担起重新编辑阿卡德尔特牧歌作品的工作。阿卡德尔特的牧歌注重旋律并突出清透的织体结构;维拉尔特是若斯坎之后拉索之前重要的佛兰德作曲家,他的创作体现出文艺复兴时期艺术中特有的包容性与多样性。在牧歌中维拉尔特表现出清淡与雅致,带着一定的音乐直觉,他敏感地注意到词曲之间的关系,“特别注意表达出歌词的重音,是最早坚持在乐谱上歌词的音节要精确地印在音符下方的人”,在音乐的表现力上作出了新的探索。

早期的牧歌通常为四声部,有时为三声部,风格上比经文歌更为灵活。根据诗文的内容,作品中会出现以节奏的变化和较鲜明的段落来强调文字的意思。如提到天空和高山时,旋律会随之产生上行,而提到土地或地狱时,旋律会下行,在停止、不变或持续等字眼上,将以不动的旋律形态表达,等等。这样的象征手法在此之前或之后的音乐和诗中都有所运用,但特别在牧歌中我们又可以看出其新的灵感,象征不再是一种思想的转换,而是通过声音营造一种气氛,一种精神状态或一种情景,在这一点上,牧歌作曲家与19世纪末印象主义音乐家怀有相似的理想。

牧歌作曲家普遍带有一种强烈的要求,就是要表现出外观的和潜在的诗文内容,因而他们创造出了新的音乐象征。如对残酷,悲伤或死的描写,他们认为必须打破正常的规则,使用新的不协和音和突然转调营造变化的气氛。这些大胆的变化很少发生于宗教音乐中,而在牧歌中却成为公认的创作技法,这给牧歌提供了多种方式的试验机会,从而产生充实的表情资源,加强了理性创作原则的感性成分。牧歌的中期发展中,作曲家们在这方面作了许多新的尝试。中期的牧歌作曲家除了罗勒,开始加入更多的意大利人,有阿·加布里埃利,维森蒂诺。罗勒和维森蒂诺都是维拉尔特的学生,罗勒的牧歌开始受到老师的影响,后期就突出其个性风格,注重主调风格与复调风格的结合,尤其对半音化和声的探索影响到后人的创作。拉索、蒙特威尔第等人牧歌的音乐语言都受到罗勒很大的影响。半音化和声或称 “半音体系”(chromaticism,或称半音阶风格)是为了提供出音乐更多新的可能的表现性而出现的。16世纪半音体系并不具有现在我们所理解的意义,在早期意大利理论着作中,它仅表示短时值音符、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的运用,变化音(伪音)的使用也包含其中。当时的理论家力图保存教会调式的特点和色彩,无论选择何种调式都禁止使用变化音,只有在所谓的交错音(musica falsa)或伪音(musica ficta)中,允许有升F,升C,升G,降B和降E,因为这些音已被作曲家使用的较为普遍,所以要彻底禁止变化音则成为了不可能的事。为了尽可能表达意思的要求,牧歌作曲家开始更为频繁地使用变化音,如维拉尔特的另一个学生意大利作曲家、理论家维森蒂诺,他就是半音体系的倡导者,他追随人文主义者精神力主以古希腊音乐的自然音、变化音和四分之一音三大类“音阶”为基础,提出复兴古希腊音乐的理论纲要。他于1546年出版了一本五声部牧歌,通过音乐实践告诉人们运用半音阶和等音调式的风格是来自他的老师维拉尔特。1555年他出版了论文《适合于现代实践的古代音乐》(Antica musica ridotta alla moderana prattica),从理论上提出半音风格的实践应用,并设计制造了能演奏半音和微分音的羽管键琴和管风琴,这对于推广半音体系及扩大其表现作用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16世纪末,牧歌的发展才重回到意大利人手里,虽然延续了其本国的音乐风格,但受到周围尼德兰音乐家的影响,他们在创新的同时,音乐语言也趋于国际化风格的统一中。在威尼斯,A·加布里埃利和他的侄子乔凡尼·加布里埃利将牧歌变为华丽的装饰风格,乔凡尼对声部的掌握非常好,他善于写作仪式性的牧歌,而不是纯抒情的作品。十二声部牧歌(Sacri di giove augei)既奢华,又突出和声的色彩,偶尔也运用蒙特威尔第那样大胆的不协和音。

晚期牧歌作曲家中马伦齐奥、蒙特威尔第和杰苏阿尔多所做出的贡献可使牧歌在整个文艺复兴时期音乐发展中的地位进一步有所提高。

马伦齐奥被同时代人称为“牧歌的舒伯特”。在他的世界里没有学究式乐长的影子,他很习惯宫廷生活,并经常出访国外,促使其音乐视野得以开阔。他最值得称赞的创作特征就是熟练掌握所谓的半音化牧歌(chromatic madrigal)的写法,这体现了现代概念的和声转调。在他的牧歌中不仅描写了可触知的外部世界,还有内部的感情世界。作品中融入蒙特威尔第般的戏剧风格,但更为保守和严谨,他从不允许音乐中有突然爆发的热情。马伦齐奥早期牧歌的旋律与和声倾向于简朴,有时甚至呈现出文雅的感觉和女人气质;晚期的创作风格变得更具能量,第五本六声部牧歌集展现了华丽的色彩和节奏,带有非常灵活的触感,他能表现出鱼急冲入反光水面的状态,以及落日,或春天的芳香,音乐中能包含最为细致的色调。

杰苏阿尔多的音乐创作中由“破坏”所导致的建设性似乎应属于20世纪的特征,而不是16世纪晚期。他与意大利大贵族家庭有密切的关联,这使得他在各方面都具有发展优势。由于受到人文主义者关于古代音乐的讨论和维森蒂诺理论的影响,他创作了一些三声部维拉内拉和大量使用对位风格的牧歌。之后尝试运用不协和音和半音体系(他不当之为一种手段,而是作为一个结果)创作牧歌,他在各个声部内部使用半音手法,使和声失去调性感,并非常喜欢保持音与快速跑句之间的对比。

牧歌化的象征意义在杰苏阿尔多的音乐中被最大程度的表现出来,他的作品包含某种自觉性和智慧因素,同时也具有华丽的旋律概念,使某些悲剧性乐句可以形成“浪漫”的悲壮。蒙特威尔第热烈的艺术手法与马伦齐奥纯净且经过提炼的艺术手法相比,就如同贝多芬与莫扎特艺术风格之间的比较。蒙特威尔第创作中总是带有猛烈的戏剧性,这不仅体现出他的个性,还反映了他的音乐特征。

蒙特威尔第跨越16世纪和17世纪,精通文艺复兴各种形式,同时也是17世纪创作的主要领导者,是文艺复兴晚期最后一位伟大的牧歌作曲家,同时也是巴罗克早期意大利国家的奠基者之一。可以说,牧歌艺术由于蒙特威尔第而发展到了顶峰,他的牧歌包含了现代和声语言、音乐戏剧风格和描绘性交响乐的萌芽。蒙特威尔第个人的表现力代替了15世纪从哥特式音乐家继承而来的概括形式的表现力,从某种程度上讲,他将牧歌孕育成为一种新的艺术。蒙特威尔第的早期牧歌没有超出其它人所使用的和声语言,但却有所创新,不协和音由切分音、倚音和经过音产生,有目的的使用交错关系。尽管其它人把不协和音当作经过变化音,形成对后面平静音响的期待感,而蒙特威尔第却谨慎使用这种处理方式。早期牧歌基本为声乐性格,在第四本牧歌集后,蒙特威尔第的思维中似乎存在器乐的构思,有的作品甚至对于当时最技艺精湛的歌手也是十分困难的。蒙特威尔第的晚期牧歌已具有明显的和声改革迹象,本能地实践出调性和弦进行的整个技术,第一次在终止处使用没有预备地属七和弦和属九和弦,在转调中使用属七和弦,这方面在后来拉莫的《和声学自然原理》中有系统化的论述。

意大利牧歌各种形式的音乐创作提供了丰富的技巧和表情资源,它漫射出无数的象征和格式,被同时代和后来的音乐家所使用,对器乐音乐、经文歌和法国复调尚松等宗教音乐和世俗音乐的发展都有直接的影响。

Ⅱ 意大利音乐辉煌时期......

意大利音乐

意大利音乐在欧洲音乐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尤其是从文艺复兴以来,在声乐(主要是歌剧)、器乐(主要是弦乐)方面都起了开拓者的作用,对西欧各国的音乐发展有重要影响。

民间音乐 意大利的那不勒斯街头小调、威尼斯船歌、塔兰泰拉舞曲、西西里舞曲等,长期以来人们都把它们看作是民间音乐。其实它们主要是城市音乐或流入城市后而逐渐城市化了的民间音乐。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音乐民族学家们才开始采集和系统地深入研究意大利民间音乐。他们认为意大利民间音乐可分为 4个地区:①地中海(南方)地区。其特点是以清晰的曲调(而不是以和声或节奏)为基础。调式体系是小调性的,可能有近东和印度的影响。曲调中有装饰音,多为独唱,音调高亢,节奏自由。②北方地区。曲调以三和弦的和弦音为主。调式为现代的大调和几种小调,曲调华丽而有装饰性,常常是复调的合唱,有严格的节奏型,多为分节歌形式。③中部地区。曲调华丽,富于装饰性,多为独唱,发声法有北方式的和南方式的两种,节奏有严格的和自由的,歌词多为抒情的。④撒丁地区。有复杂的多声部结构的四重唱,歌唱以领唱开始,其他声部不唱歌词,只唱衬词(“乒巴拉、乒巴拉”)。歌手嗓音深沉,曲调华丽,多装饰音,近似西班牙-阿拉伯风格。

专业音乐 意大利专业音乐的早期发展,继承了古希腊罗马的音乐文化,与基督教有密切关系。公元前4世纪,古希腊的音乐理论家亚里士多塞诺斯生在意大利的塔兰托,该地后来成为罗马音乐文化中心。古罗马音乐除军乐外,高度发达的声乐和戏剧音乐都来自古希腊。

中世纪 从4世纪起,基督教的礼拜仪式中,音乐占主要地位。日课以唱犹太教的“诗篇”为主,加添了源于叙利亚的“交替合唱”,并且采用了源于古希腊和叙利亚的“赞歌”形式。米兰的主教安布罗斯以此为基础,审订了一套安布罗斯圣咏。6世纪末,罗马教皇格列高利一世从教会音乐中选出一些典型歌调,制定了演唱规则,编成唱经本,并在各地设立圣咏学校加以推广(见素歌)。这种搜集圣咏和编订工作,在7世纪继续进行,安布罗斯圣咏大部分也被收集在内。这是一项集圣咏之大成的工作,具有积极意义。但是由于在编订中排除了歌调中的地方特色,引起了地方教会的反抗。例如,米兰教会便保留了自己的有世俗因素的歌调。

9世纪,法国的“西昆斯”(散文诗花腔歌调)和“特罗普”(填词花腔歌调)在意大利盛行起来,受到教会的反对,除少数歌调外,其余全部禁止传唱。中世纪的乐谱都是采用符号记谱法,但不能表明准确的音程。10世纪,圭多(阿雷佐的)发明了有线记谱法,他还创造了六声的音阶唱名法,今日盛行的音阶唱名法就是从它改进来的。

8世纪以前的世俗音乐,今日已无从考证。从19世纪发现的世俗音乐的符号谱来看,歌词为拉丁语,节奏比宗教音乐复杂。11世纪,法国的吟唱诗人流入意大利,不久意大利也出现了吟唱诗人。他们不限于为宫廷服务,也为市民阶层服务。他们所唱的内容多为世俗化的宗教诗。12、13世纪,意大利吟唱诗人的创作十分繁荣,曲调丰富,但由于是口传的,已经散失。13世纪,阿西西的圣弗兰奇斯(约1182~1226)提倡一种一般民众唱的赞歌,称“劳达”,这是一种单声部的意大利语歌曲,受吟唱诗人的影响很深,后来这种体裁发生了很大变化。

文艺复兴时期 14世纪以后,由于市民阶层的觉醒,以佛罗伦萨为中心,形成早期文艺复兴的音乐风格的“新艺术”时代,奠定了世俗性的二声部、三声部的抒情歌曲(如牧歌、巴拉塔)、风俗歌曲(如猎歌)及器乐繁荣的基础。当时最大的作曲家是佛罗伦萨的管风琴家、盲人音乐家F.兰迪尼。这时定量记谱法已经流传。在音乐创作中只承认三度和六度,禁用平行五度和八度;感情丰富的多声部音乐与诗词结合得很紧密。牧歌有器乐伴奏,巴拉塔为三段式结构,猎歌为卡农曲式。这时产生了专业音乐学校,音乐理论得到发展,如威尼斯人G.扎利诺就是当时着名的音乐理论家。15世纪末是有伴奏的新的世俗歌曲体裁“弗罗托拉”的繁荣时期,16世纪中叶又产生了与它相似的“维拉内拉”。这些歌曲对确立和声性的主调音乐有重要意义。其作者多出自市民阶层,他们的创作反映了人文主义的世界观。

16世纪的意大利音乐由于佛兰德作曲家A.维拉尔特在威尼斯定居而得到进一步发展。他是威尼斯乐派的鼻祖,也是二重唱和器乐里切尔卡(赋格曲前身)的创始人。维拉尔特和他的弟子们把“弗罗托拉”与佛兰德乐派的复调技巧相结合,创作出新的牧歌。威尼斯乐派对牧歌的贡献给后来的L.马伦齐奥、C.杰苏阿尔多和C.蒙泰韦尔迪的创作以很大影响。这 3位音乐家完成了牧歌发展的最后阶段(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牧歌的题材主要是表现爱情生活,但在杰苏阿尔多的牧歌中已经出现了戏剧性因素,蒙泰韦尔迪的牧歌中戏剧性因素更进一步得到了加强,并且加添了器乐伴奏。在上述的发展过程中,他们普遍运用了爱奥利亚调式和伊奥尼亚调式,这样大调音阶和小调音阶的地位便得到大大加强。

继维拉尔特之后,A.加布里埃利和他的侄儿G.加布里埃利发展了威尼斯乐派的独特的风格:力度变化鲜明,广泛采用装饰手法,合唱和器乐合奏(管风琴、乐队合奏)形成对比。这时的键盘乐器、弦乐器、管乐器不断进行改革,出现了各种乐器的改革家。N.阿马蒂、A.斯特拉迪瓦里、G.瓜尔内里 3人在小提琴制造工艺上达到完美的境地。O.彼得鲁奇(1466~1539)发明了新印谱法,促进了音乐的传播。托卡塔、幻想曲等新器乐体裁相继出现;舞曲体裁的进一步发展为以后的组曲创造了条件。

另一方面,以作曲家G.P.da帕莱斯特里纳为首的罗马乐派,发展了天主教宗教音乐的无伴奏多声部合唱。为使歌词清晰,他简化了复调,使其更接近于文艺复兴时期世俗音乐中确立的和弦式的写法。他的典范的合唱作品特别纯净清朗、安谧静穆。

16世纪末在托斯卡纳、费拉拉和佛罗伦萨都掀起了戏剧与音乐相结合的运动,同时也是从复调音乐向主调音乐转变的过程。在佛罗伦萨,以理论家V.加利莱伊为首的“佛罗伦萨伙伴”艺术小组,要求复兴古希腊悲剧和摆脱尼德兰复调音乐压倒一切的传统影响,确立了叙唱风格的最初的歌剧形式。其代表作曲家是J.佩里、G.卡奇尼和E.de卡瓦列里。室内康塔塔以牧歌为主要基础在佛罗伦萨、威尼斯、罗马、博洛尼亚等地发展起来,在A.斯卡拉蒂的创作中达到完美的形式。教会康塔塔是从经文歌演变而成。从F.内里(1515~1595)的“劳达”中产生了清唱剧的萌芽,后来在G.卡里西米的创作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随着歌剧的流行,1637年在威尼斯开办了公开演出的歌剧院。蒙泰韦尔迪是威尼斯首屈一指的歌剧作家,他把富于表现力的朗诵调,如歌的咏叹调,宽广的重唱熔于一炉,形成所谓“慷慨激昂”的新的歌剧风格。

巴罗克和古典主义时期 17~18世纪之交,歌剧艺术中心从威尼斯移到那不勒斯。以斯卡拉蒂为首的那不勒斯乐派发展了正歌剧体裁,在歌剧咏叹调和序曲等形式的发展上都有重大贡献。但这种体裁后来变成声乐家炫耀技巧的化妆音乐会,削弱了戏剧内容的力量。P.梅塔斯塔齐奥是18世纪最着名的正歌剧脚本作家,对意大利歌剧艺术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在器乐方面,从“法国坎佐纳”、歌剧的管弦乐中所用的数字低音技术演变出与合奏协奏曲有密切关系的所谓“里托内洛体”的反复形式;由三重奏鸣曲、固定低音等演变出了变奏曲式。这时宗教奏鸣曲和室内奏鸣曲有很大发展。当时的小提琴演奏家都从事作曲,对弦乐器与哈普西科德的奏鸣曲、合奏协奏曲、独奏协奏曲等体裁的发展起了很大促进作用。G.托雷利、A.科雷利、A.维瓦尔迪等人的创作成为意大利巴罗克音乐的典范。维瓦尔迪的协奏曲《四季》是最早的标题音乐的范例。

18世纪的意大利音乐进入由巴罗克向古典主义转变的时期。作曲家在器乐创作中废除了数字低音,探索新的体裁。D.斯卡拉蒂受法国洛可可风格的影响,写了许多富于个性的哈普西科德奏鸣曲。1709年B.克里斯托福里(1655~1731)发明了用小槌击弦的近代钢琴。M.克莱门蒂奠定了近代钢琴演奏技术的基础。以G.B.萨马蒂尼为代表的米兰音乐家们写作交响乐和弦乐四重奏曲,开古典主义音乐之先河。杰出的大提琴家L.博凯里尼是18世纪交响音乐和室内乐的大师之一。18世纪中叶在那不勒斯产生了歌剧新体裁趣歌剧。它的题材来自城乡民间生活,音乐接近民间音乐,是一种与宫廷贵族的正歌剧相对立的平民歌剧艺术。它的最着名的代表作曲家为G.B.佩尔戈莱西、G.帕伊谢洛、D.奇马罗萨。

19世纪的歌剧和器乐 19世纪的意大利四分五裂,政治上反动和受异族压迫,这对音乐的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除歌剧外,其他领域的音乐家都到国外活动,其中小提琴家和作曲家N.帕格尼尼最为突出,他的小提琴曲(特别是《24首随想曲》)优美如歌,富于大胆的幻想和独出心裁的构思,发扬了民族风格。他的演出和创作,对德国、奥地利和法国等欧洲浪漫主义器乐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这时思想进步的歌剧作曲家都倾向于民族解放运动。例如G.罗西尼的许多歌剧,尤其是1829年在巴黎上演的他的最重要的英雄历史歌剧《威廉·退尔》发出了解放祖国的热情号召。V.贝利尼的英雄歌剧《诺尔玛》表达了解放祖国的热望,其中的合唱在上演时曾引起听众的强烈共鸣。G.威尔迪的爱国历史剧《纳布科》、《第一次十字军远征中的伦巴第人》、《阿蒂拉》中的咏叹调与合唱,鼓舞了意大利人民争取民族解放的斗争。罗西尼、贝利尼和多产歌剧作曲家G.多尼采蒂革新了意大利歌剧的音乐语言,使它在音调上接近民歌的优美曲调。他们善于创作发挥歌唱家特长的曲调,史称他们为“美声学派”(见美声歌唱)的歌剧作家。这时意大利的着名歌唱家辈出,形成了意大利美声学派的传统。意大利歌剧中的现实主义精神,在罗西尼的《塞维利亚的理发师》中得到了充分体现。音乐正剧在威尔迪的《弄臣》、《茶花女》中得到发展和深化。威尔迪在他的最后 3部歌剧《阿依达》、《奥赛罗》、《福斯塔夫》中把情节、台词和音乐熔于一炉,将歌剧的现实主义推向更高阶段。19世纪70~80年代,意大利歌剧进入威尔迪派与瓦格纳派之争的时期,当时大部分青年作曲家成了“瓦格纳迷”,常常流之于单纯模仿。这一派的代表作曲家为A.博伊托,他的歌剧《靡菲斯特》在当时享有盛名。19世纪末意大利歌剧出现了新的流派——真实主义,其代表作曲家为P.马斯卡尼、R.莱翁卡瓦洛和G.普契尼。他们的歌剧题材取自日常生活,主人公多为社会中受压迫的小人物。他们推崇威尔迪和法国G.比才的现实主义创作,强调音乐的激情和情节的戏剧性,曲调流畅,通俗易懂。但在对题材的处理上常常缺乏深刻性,带有自然主义痕迹。

现代音乐 19世纪末意大利器乐在德国的后期浪漫派和法国印象派的影响下开始复兴。这时最突出的是钢琴家、作曲家F.布索尼。他的创作借鉴德国J.S.巴赫、R.舒曼、F.门德尔松,尤其是J.勃拉姆斯的传统,与F.李斯特和瓦格纳相对立。进入20世纪后布索尼提倡新古典主义,在下一代作曲家A.卡塞拉的创作中得到进一步发展。卡塞拉是20世纪初意大利音乐界有重要影响的人物,他组织“意大利现代音乐协会”,推动意大利音乐的“现代化”。他创作的大型作品有3部交响曲和3部歌剧,其中最受人们欢迎的作品,是他在1909年创作的以西西里和那不勒斯民间曲调为基础的管弦乐曲《意大利》。意大利器乐复兴的最主要的作曲家是O.雷斯皮吉。他在配器上受R.施特劳斯、Н.А.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的影响,在和声上受法国印象派的影响,在结构上则受德国音乐的影响。意大利现代器乐作曲家还有G.F.马利皮耶罗,他立志发扬从格列高利圣咏以来的意大利音乐传统,他的交响乐与19世纪的一般交响乐不同,是意大利古典交响乐以现代形式的再现,在他的创作中可以看到从印象主义到新古典主义的转变。

在现代歌剧创作方面,代表作曲家是I.皮泽蒂。他的创作风格是在钻研民族音乐的古典传统基础上形成的。他在20世纪50年代创作的歌剧,把意大利真实主义歌剧的特点与C.德彪西式的细腻的朗诵结合在一起。他的晚期作品《教堂惨案》等使他名扬国外。雷斯皮吉根据德国剧作家H.霍普特曼的题材写的《沉钟》(1927),以及晚期他转向新古典主义后,自由改编的蒙泰韦尔迪的歌剧《奥尔甫斯》(1935)等,都具有自己的特色。马利皮耶罗作有歌剧连续剧3部,每部由3部歌剧组成。他的最着名的歌剧是《换子的故事》(1933)。卡塞拉则作有模仿意大利18世纪喜歌剧风格的《蛇女》。

法西斯政权统治时代,意大利作曲家受到所谓“民族的”、“历史主义”的蛊惑宣传和配合政治要求的影响。如卡塞拉所作的神秘剧《诱惑的沙漠》,就以雄伟的风格美化意大利对阿比西尼亚的侵略。L.达拉皮科拉则坚决反对法西斯政权及其艺术政策。他的独幕歌剧《夜飞行》(1940)和《囚徒》,曾在许多国家的电视台播放。他的大型合唱组歌《囚徒之歌》,由《玛丽·斯图加特的祈祷》、《博埃蒂奥的号召》、《萨沃纳罗拉的诀别之歌》3部组成,是抗议法西斯恐怖统治和支援人民抵抗运动的力作。

40年代许多作曲家包括马利皮耶罗都转向严格的十二音技法,而50年代知名的C.托尼(1922~ )、L.诺诺、B.马代尔纳(1920~1973)、L.贝里奥(1925~ )都是受后期 A.von韦贝恩派和先锋派思潮影响的激进作曲家。诺诺虽然是“先锋派”的代表作曲家之一,但他信奉马克思主义,认识到必须创作为人民所理解的艺术。他在自己的创作中注意引用通俗的音乐语言,采用富有特色的民间舞蹈节奏;为了使效果强烈感人,他还利用带有说白的合唱。这些合唱事先录在录音带上,然后在几个扬声器中播放产生逼真的效果。他写的歌剧《褊狭的1960年》(1961),反映了反对阿尔及利亚战争的内容。近年,诺诺在复兴B.布莱希特的戏剧传统的道路上继续探索,力求把现代政治戏剧结构与音乐表现手段结合起来。

Ⅲ 英国和意大利牧歌是什么

牧歌是16世纪文艺复兴时期民族化世俗音乐兴起的一种体裁,一般使用通谱体,歌词因为使用着名诗人诗作,所以歌词的文学水准比较高。牧歌的织体是主复调相结合的。具体如下:

1、意大利是牧歌的发源地,也正是因为牧歌的繁荣意大利音乐在欧洲地位也逐渐凸显。因此您的问题应该从意大利的牧歌谈起。意大利牧歌的前身是弗罗托拉,就是一种世俗音乐体裁,早期牧歌作曲家一般也是创作这种体裁的高手,后来转而创作牧歌。牧歌产生和彼特拉克有关。

早期意大利牧歌,代表人物是维拉尔特,中期是罗勒,晚期作曲家则更有名些,例如马伦齐奥、杰苏阿尔多(作品比较特殊的一位,个人很喜欢,极端半音运用的倾向已经非常明显,节奏有点怪异,不过充满矛盾感和吸引人的戏剧性)、蒙特威尔第等人。

ps:注意维拉尔特和罗勒,这二位是日后威尼斯乐派的创始人,法-佛兰德乐派的代表作曲家,并且,该乐派的晚期代表作曲家如拉索的牧歌也是受到这两位的的影响。

2、英国此时盛行的世俗音乐体裁是琉特琴歌曲和埃尔曲,不过琉特琴歌曲中也包括了牧歌部分。英国牧歌并不典型,相比意大利等国,它的音乐发展算滞后的。

16世纪末,尼古拉斯•杨出版了意大利牧歌的英译本才标志着牧歌这一形式在英国逐渐流行,后来又有了英国牧歌运动。作曲家Byrd,也就是伯德,和他的学生莫利是比较有代表性的作曲家。他们的作品风格还是受到了意大利牧歌的非常大影响而创作的。

相关介绍

十六世纪,一批全新的世俗音乐如暖风一般,从意大利吹遍欧洲。尽管教会与富人们依然青睐严肃的教会音乐,但它正在失去在当时音乐界的统治地位,而被这种全新的音乐所替代:它们似乎蕴含某种特质,使那些所谓的上流社会的艺术音乐,即将被普罗大众的流行音乐拯救。

在这世俗音乐浪潮中,意大利“牧歌(madrigal)”是最重要的音乐体裁。

意大利牧歌以较高水准的诗歌为词谱写的歌曲。歌曲的旋律自由,歌词多为单段,采用描绘性词汇和象征手法为主,有些作品具有戏剧性效果。

早期的牧歌多为四声部,主调风格(指由一条主旋律加和声衬托声部构成的织体),融入少量的模仿复调风格(指同一旋律在不同声部中先后出现,形成了前起后应,层次分明的模仿关系)。

其中佛莱芒乐派(Franco-Flemish)对意大利牧歌的成形和发展作出了极大的贡献。这个乐派的音乐家大都来自尼德兰的佛莱芒地区(今法国北部、荷兰与比利时南部),并由此命名。

1533年发行的第一本牧歌集中,包含了许多佛莱芒乐派的作曲家创作的作品,他们在保持着意大利民间抒情歌弗罗托拉(Frottola)的特色的同时与佛莱芒传统结合的作曲方式创造出了“牧歌”这一体裁。

来自佛莱芒乐派的菲利普·韦尔德洛(Philippe Verdelot,1480-1532)是意大利牧歌的主要创始人之一。

Ⅳ 有哪些好听的意大利语歌曲

好听的意大利语歌曲有:

1、桑塔露琪亚:

《阿玛丽莉》是意大利艺术歌曲,是卡契尼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由作曲家卡契尼作曲,瓜里尼作词。是一首带有浓郁宗教色彩的世俗性歌曲。《阿玛丽莉》的音域不宽,但其旋律优美动听,细腻感人。

Ⅳ 意大利民歌特点是什么

意大利人是喜爱歌唱的民族。意大利民歌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4世纪的牧歌。作曲者常采用知名作家的词来谱曲,所以单单歌词就有很高的文学价值。意大利牧歌的内容都是以爱情为主题或描写对田园的喜爱。经过两个世纪的高派演变,型樱牧歌越来越倾向精美的表现,到16世纪后半期,充满了“世纪末”的实验趋势。当然,也因此牧歌有了弹性空间的可能性,在意大利的那不勒斯便发展出乡村歌曲—歌曲返璞归真,以声乐来表现富有诗意的书画,接近于独唱声乐精品的崭新风格——这就是今日的那不戚租贺勒斯民歌。

Ⅵ 浪漫意大利歌曲或者音乐有哪些

浪漫意大利歌曲Core'ngrato 负心人
02 Funiculia 心动
03 'O sole mio 我的太阳
04 Mattinata 玛订娜塔
05 Mamma mia,che vo'sape 妈妈
06 La vilanella 维尼拉
07 Marechiare 做我的爱人
08 'A Vucchella 温情
09 Comme facette mammeta 走过岁月
10 Fenesta che lucive那波里民歌
11 Torna'a Surriento 重归苏莲托
12 O surdato'namorato 生活阳光 Giuseppe Verdi (1813-1901) 朱塞佩·威尔第
Aida (1871) 阿依达
Un ballo in maschera (1859) 化装舞会
La forza del destino (1862) 命运之力
Otello (1887) 奥赛罗
Il trovatore (1853) 死仇(游唱诗人)
La traviata (1853) 茶花女
Rigoletto (1821) 弄臣(利果莱托)

Gioacchino Rossini (1792-1868) 乔亚基诺·罗西尼
Il barbere di Siviglia (1816) 西维利亚的理发师
Semiramide (1823) 赛米拉密德
Cenerentola (1817) 回姑娘

Giacomo Puccini (1858-1924) 贾科莫·普契尼
La Boheme (1896) 波希米亚人
Madama Butterfly (1904) 蝴蝶夫人
Tosca (1900) 托斯卡
Turandot (1926) 图兰朵

Pietro Mascagni(1863-1945) 彼得·马士康尼
Cavalleria rusticana (1890) 乡间骑士

Gaetano Donizetti(1747-1848) 家也塔塔·董尼才第
Don Pasquale (1843) 唐·巴斯瓜雷
Lucia di Lammermoor (1835) 拉默莫的鲁琪亚
L'eliser d'amore (1832)爱情的灵药

Vecinzo Bellini (1801-1835) 维切左·贝里尼
Norma (1831) 诺玛
La sonnambula (1831) 梦游病人

Ruggero Leoncavallo (1858-1919) 鲁杰罗·雷昂卡发洛
Pagliacci 巴里亚其(丑角)

Ⅶ 电影教父中的意大利民族音乐

教父:
---------------------------
01. Godfather Waltz
02. I Have But One Heart (O Marenariello)
03. Pickup
04. Connie's Wedding
05. Halls of Fear
06. Sicilian Pastorale
07. Godfather (Love Theme)
08. Godfather Waltz
09. Appollonia
10. New Godfather
11. Baptism
12. Godfather Finale

教父2:
---------------------------
01. Main Title/The Immigrant
02. New Carpet
03. Kay - Beres Hammond
04. Ev'ry Time I Look in Your Eyes/After the Party
05. Vito and Abbandando
06. Senza Mamma/Diuri-Ciuri/Napule Ve Salute
07. Godfathers at Home - Beres Hammond
08. Remember Vito Andolini
09. Michael Comes Home
10. Marcia Stilo Italiano - Carmine Coppola
11. Ninna Nanna a Michele
12. Brothers Mourn
13. Murder of Dom Fanucci - Carmine Coppola
14. End Title

教父3:
---------------------------
01. Main Title - Nino Rota
02. The Godfather Waltz - Nino Rota
03. Marcia Religioso - Carmine Coppola and Nino Rota
04. Michael's Letter - Carmine Coppola and Nino Rota
05. Immigrant/Love Theme From 'the Godfather, Pt. Iii - Carmine Coppola and Nino Rota
06. The Godfather Waltz - Nino Rota
07. To Each His Own - Al Martino
08. Vincent's Theme - Carmine Coppola and Nino Rota
09. Altobello - Carmine Coppola and Nino Rota
10. The Godfather Intermezzo - Carmine Coppola and Nino Rota
11. Sicilian Medley: Va Pensiero/etc... - Carmine Coppola
12. Promise Me You'll Remember (Love Theme...) - Harry Connick Jr.
13. Preludio And Siciliana - Turid
14. A Casa Amiche - Turid and chorus
15. Preghiera - Chorus
16. Finale - Turid and chorus
17. Coda: The Godfather Finale - Nino Rota

Ⅷ 意大利人喜欢什么风格的音乐

意大利人的性格热情豪放,喜欢歌唱,意大利的音乐有着悠久的传统,也是美声唱法的发源地。意大利民歌美丽动人,丰富多彩,按地区可分为南部、北部、中部和撒丁地区。南部的民歌特点是曲调清晰,采用小调式,节奏自由,曲调高亢。北部曲调以三和弦的和弦音为主,调式为大调和小调,曲调华丽而富于装饰性,常常有加复调的合唱,节奏型严格,多为分节歌形式。中部地区的民歌曲调华丽,富于装饰,节奏有严格的和自由的两种,撒丁地区的民歌有复杂的多声部结构的四重唱,歌唱以领唱开始,其它声部只唱衬词,歌手嗓音深沉,曲调华丽,多装饰音,近似西班牙和阿拉伯风格。意大利民歌的种类有:船歌、恋歌、牧歌、叙事歌、情歌、小夜曲、饮酒歌等,意大利民歌流利生动,极富歌唱性和浪漫色彩。作品赏析1、《桑塔•露琪亚》这是一首着名的意大利“船歌”。船歌是一种声乐体裁,在意大利各地都有。《桑塔•露琪亚》是一首由意大利作曲家科特劳按民族风格创作的歌曲,这首歌采用了3/8拍的节奏,突出了船歌的特点,给人以一种水面上起伏晃动的感觉。歌曲采用了大调式音阶,用分节歌形式写成。这首歌配有伴奏,适合于用吉它伴奏,传说桑塔•露琪亚是一个女神的名字,她是美丽幸福的象征。桑塔•露琪亚是首爱情歌曲,歌曲表达了人们热爱生活和呼唤爱情的主题。这首歌的节奏充满活力,旋律优美婉转,歌调和唱词结合紧密,是一首美丽动人的歌曲。它受到世界各国听众的喜爱,也是男高音歌者喜欢的曲目之一,可谓“雅俗共赏”。2、《重归苏莲托》这支歌不仅是一首着名的意大利民歌,也是男高音歌者最喜欢演唱的独唱曲之一。其实这首歌是由意大利人詹巴第斯塔•德•库尔蒂斯、埃尔内斯托•德•库尔蒂斯兄弟俩创作的,弟弟埃尔内斯托•德•库尔蒂斯曾写了很多拿坡里歌曲,《重归苏莲托》是最着名的一首。拿坡里是个海滨城市,游览胜地苏莲托距此不远。这里风景秀丽,气候宜人,山坡上长满果树,每逢秋季,果实里面散发着诱人的芳香。许多建筑都建在海边的悬崖峭壁上,景观奇特。苏莲托还是“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着名诗人塔索的故乡,因此世界上许多名人都到过此处。《重归苏莲托》这首歌属拿坡里船歌体裁,采用3/4拍节奏,节奏稍慢,歌词清新优雅,这首歌采用了大调式和小调式交替,第一部分从第1至第8小节为E小调,旋律优美柔和,第二部分为E大调,旋律也较明亮开放,从21小节处运用了调式的交替,使旋律的表现力丰富,歌曲的最后部分,结束在E大调上。3、《我的太阳》这是意大利19世纪作曲家卡普阿创作的歌曲,最初是在拿坡里民歌节上演出的,具有浓郁的拿坡里民歌风格,歌的旋律优美华丽,情绪奔放热情,加之类似探戈的伴奏音型的烘托,十分迷人,这首歌为2/4拍,大调式音阶,两段体写成,1至16小节为第一段,17至34小节为第二段。歌曲的第一段旋律在中低声区进行,曲调柔和宛转,赞美了辉煌的阳光,格调清晰。第二段的旋律高亢明亮情绪热情激动,与第一段对比强烈,歌中把爱人比喻成太阳,并以此来抒发内心的情怀。4、《啊!朋友》这是一首我国人民十分熟悉的歌曲,由于它出现在南斯拉夫电影《桥》中,有人误认为它是南斯拉夫民歌,实际上它是一首意大利民歌,南斯拉夫电影《桥》描写了第二世界大战中,南斯拉夫游击队在反法西斯斗争中战斗生活的内容,是我国观众十分喜爱的影片,电影《桥》的插曲《啊!朋友》也在我国广泛传唱。这首歌为2/4拍,弱起音型的节奏生动富有动力感,准确地反映出游击队机智勇敢,坚定乐观的形象,旋律舒展流利,质朴感人,由于使用了小调性的音阶,音调略带有些伤感的情调。

阅读全文

与意大利的民族音乐有哪些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印尼什么时候能解封 浏览:260
印度发展什么传统工业 浏览:954
越南给多少小费 浏览:581
中国人喜欢养什么虾 浏览:620
在国内怎么充英国流量费 浏览:442
印度新冠如何传入浙江 浏览:111
印尼酸枝怎么看 浏览:757
意大利收藏家在哪里 浏览:658
中国梦是指什么 浏览:175
中国约有多少人近视了 浏览:635
中国伏特加多少度 浏览:890
如何成为外国人的中国小伙 浏览:971
意大利矿泉水是什么 浏览:430
印度为什么拒收洋垃圾 浏览:775
中国有哪些飞机场可以起降 浏览:914
联通掉了怎么进中国联通 浏览:821
意大利接种新冠疫苗是哪个国家的 浏览:458
印度疫情中死了多少人 浏览:610
上海印度产品在什么地方卖 浏览:260
中国支援朝鲜多少 浏览:9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