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红酒的历史发展
还有关于葡萄酒的起源,古籍记载各不相同。大概是在一万年前诞生,已远至历史无法记载。葡萄酒是自然发酵的产物,在葡萄果粒成熟后落到地上,果皮破裂,渗出的果汁与空气中的酵母菌接触后不久,最早的葡萄酒就产生了。我们的远祖尝到这自然的产物,从而去模仿大自然生物本能的酿酒过程。因此,从现代科学的观点来看,酒的起源是经历了一个从自然酒过渡到人工造酒的过程。
圣经中创世纪第八、九章说道诺亚醉酒的故事:诺亚是亚当与夏娃无数子孙中的一个男人,十分虔诚地信奉上帝,他也就成了后来人的始祖。当上帝发现世上出现了邪恶和贪婪后,决定在地球上发一场大洪水,来清除所有罪恶的生灵。诺亚遵循主的旨意,挑选地球上所有的植物(他挑选的植物就是葡萄)、动物种各一对雌雄,带着自己的3个儿子(西姆Sem、可汗 Coham和迦费特Japhet),登上了自制的木船,即着名的诺亚方舟。经过150天的洪水淹没后,在第七个月零17天,方舟被搁在了阿拉拉特山上(土耳其东部,亚美尼亚共和国与伊朗交界的边境地区)。此后,诺亚开始耕作土地,并种下了第一株葡萄植株,后来又着手酿酒。一天,他一人在帐篷里独自开怀豪饮,烂醉如泥。他的儿子可汗发现诺亚赤身裸体的醉躺在地上后,叫来了西姆和迦费特,后两人拿着长袍,倒退着进帐篷背着面给父亲盖上,没有看父亲裸露的身体。诺亚酒醒后,就诅咒可汗,要神让可汗的儿子迦南一族做迦费特家族的奴隶。自己酒后失礼,却迁怒于儿子,更有甚者,还要罚自己的孙子为奴。“酒后无德”,看来古今中外都是一样的。
虽然圣经上并没有提到诺亚是否有带葡萄酒上船,但从他一下船就先栽培葡萄以便酿造葡萄酒看来,似乎可以推断他心目中除了感谢上帝以外第一件重要的事就是——种葡萄酿酒。当然,诺亚酿酒是希伯莱人的神话故事,而绝非事实。
据史料记载,在一万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濒临黑海的外高加索地区,即现在的安纳托利亚(Aratolia)(古称小亚细亚)、格鲁吉亚和亚美尼亚,都发现了积存的大量的葡萄种子,说明当时葡萄不仅仅用于吃,更主要的是用来榨汁酿酒。多数史学家认为,葡萄酒的酿造起源于公元前6000年古代的波斯,即现今的伊朗。对于葡萄的最早栽培,大约是在7000年前始于前苏联南高加索、中亚细亚、叙利亚、伊拉克等地区。后来随着古代战争、移民传到其它地区。初至埃及,后到希腊。但是,有真正可寻的资料中还是从埃及古墓中发现的大量遗迹、遗物。在尼罗河河谷地带,从发掘的墓葬群中,考古学家发现一种底部小圆,肚粗圆,上部颈口大的盛液体的土罐(图1)陪葬物品,经考证,这是古埃及人用来装葡萄酒或油的土陶罐;特别是浮雕中(图2),清楚地描绘了古埃及人栽培、采收葡萄、酿制步骤和饮用葡萄酒的情景,这至今已有5000多年的历史。 此外,埃及古王国时代所出品的酒壶上,也刻有伊尔普(埃及语,即葡萄酒的意思)一词。西方学者认为,这才是人类葡萄与葡萄酒业的开始。以葡萄酒为主题的着名作家休?约翰逊(Hugh Johnson)曾描写到:“古埃及有十分出色的品酒专家,他们就像二十世纪的雪利酒(Sherry)产销商或波尔多酒经纪的酒样,可以自信并专业地鉴定酒的品质。”
对于希腊,是欧洲最早开始种植葡萄与酿制葡萄酒的国家,一些航海家从尼罗河三角洲带回葡萄和酿酒的技术。葡萄酒不仅是他们璀璨文化的基石,同时还是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希腊荷马的史诗(Iliad和Odyssey)中就有很多关于葡萄酒的描述,《伊利亚特》中葡萄酒常被描绘成为黑色。而他对人生实质的理解也表现为一个布满黑葡萄的田园风情的葡萄园。据考证,古希腊爱琴海盆地有十分发达的农业,人们以种植小麦、大麦、油橄榄和葡萄为主。大部分葡萄果实用于做酒,剩余的制干。几乎每个希腊人都有饮用葡萄酒的习惯。酿制的葡萄酒被装在一种特殊形状的陶罐里(图3),用于储存和贸易运输,这些地中海沿岸发掘的大量容器足以说明当时的葡萄酒贸易规模和路线,显示出葡萄酒是当时重要的贸易货品之一。在美锡人(Mycenaens)时期(公元前1600-1100年),希腊的葡萄种植已经很兴盛,葡萄酒的贸易范围到达埃及、叙利亚、黑海地区、西西里和意大利南部地区。
葡萄酒不仅是贸易的货物,也是希腊宗教仪式的一部份,公元700年前,希腊人就会举行葡萄酒庆典以表现对神话中酒神的崇拜。对葡萄酒和醉酒有关的狄俄尼索斯(Dionysos)神的崇拜礼仪以及葡萄栽培,盛行整个希腊。狄俄尼索斯神是希腊的葡萄酒神,也是希腊最重要、最复杂的神之一。花瓶上的狄俄尼索斯和跟随他的疯狂女人(由画家Amasis创作)他是宙斯神(Zeus)与西姆莱女神(Semele)在离奇的情况下所生的儿子。狄俄尼索斯神在希腊意味着快乐的生活、游戏与盛大的节日,因为他喜欢端着酒置身于女祭司们的喧闹之中。希腊人认为他是出自于某种盛典节日之时的保护神。一个出自于公元一世纪的新雅典风格的波黑斯(Borghese)陶瓶上,雕刻有狄俄尼索斯神醉酒的场面:由一个森林之神撒提亚斯(Satyrs)搀扶着烂醉如泥的酒神,酒神手中的杯子掉在地上。而巴克斯(Bacchus)则是罗马的葡萄酒神,他是罗马象征葡萄文章来源于中国红酒网与葡萄酒、荒淫与放荡之神。他就好似希腊的酒神狄俄尼索斯,但在罗马的教义中作用不大,荒淫、放荡的巴克斯和他的追随者(由Cornelis De Vos创作)而是特别受到少数入教的信徒的崇拜。在充满神秘气氛的酒神节中,教徒们跳起狂欢的酒神之节舞,以至于罗马元老院不得不出面干涉,以平息混乱。有关巴克斯神的出生,在梵蒂冈(Vatican)博物馆的一块古代浅浮雕上记录了这一场景:从西姆莱女神腹中取出巴克斯后,朱庇特主神(Jupiter)将小巴克斯置于大腿中3个月。小巴克斯足月后从父神的腿中降临出来。此时,站在一旁的畜牧神海尔梅斯(Hermes)手捧衣衫,准备为幼神接生。其后掌握生、死、命运的三位帕尔卡(Parques)女神为这位新生神婴祷告。十七世纪意大利着名画家卡拉瓦乔(Canavaggio,1573-1610)以他“无情的真实”表现手法,创作了多副巴克斯形象。
公元前六世纪,希腊人把葡萄通过马赛港传入高卢(现在的法国),并将葡萄栽培和葡萄酒酿造技术传给了高卢人。但在当时,高卢的葡萄和葡萄酒生产并不重要。罗马人从希腊人那里学会了葡萄栽培和葡萄酒酿造技术后,在意大利半岛全面推广葡萄酒,很快就传到了罗马,并经由罗马人之手传遍了全欧洲。在公元一世纪时葡萄树遍布整个罗纳河谷(Rhne Valley);二世纪时葡萄树遍布整个勃艮第(Burgundy)和波尔多(Bordeaux);三世纪时已括抵卢瓦尔河谷(Loire Valley);最后在四世纪时出现在香槟区(Champagne)和摩泽尔河谷(Moselle Valley),原本非常喜爱大麦啤酒(cervoise)和蜂蜜酒(hydromel)的高卢人很快地爱上葡萄酒并且成为杰出的葡萄果农。由于他们所产生的葡萄酒在罗马大受欢迎,使得罗马皇帝杜密逊(Domitian)下令拔除高卢一半的葡萄树以保证罗马本地的葡萄果农。
葡萄酒是罗马文化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曾为罗马帝国的经济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随着罗马帝国势力的慢慢扩张,葡萄和葡萄酒又迅速传遍法国东部、西班牙、英国南部、德国莱茵河流域和多瑙河东边等地区。在这段期间,有些国家曾实施禁止种植葡萄的禁令,不过,葡萄酒还是在欧陆上大大风行。其后罗马帝国的农业逐渐没落,葡萄园也跟着衰落。古罗马人喜欢葡萄酒,有历史学家将古罗马帝国的衰亡归咎于古罗马人饮酒过度而人种退化。
四世纪初罗马皇帝君士坦丁(Constantine)正式公开承认基督教,在弥撒典礼中需要用到葡萄酒,助长了葡萄树的栽种。当罗马帝国于公元五世纪灭亡以后,分裂出的西罗马帝国(法国、意大利北部和部分德国地区)里的基督教修道院详细记载了关于葡萄的收成和酿酒的过程。这些巨细靡遗的记录有助于培植出在特定农作区最适合栽种的葡萄品种。葡萄酒在中世纪的发展得益于基督教会。圣经中521次提及葡萄酒。耶酥在最后的晚餐上说 “面包是我的肉,葡萄酒是我的血”,基督教把葡萄酒视为圣血,教会人员把葡萄种植和葡萄酒酿造作为工作。葡萄酒随传教士的足迹传遍世界。
公元768年至814年统治西罗马帝国(法兰克王国)的加洛林王朝的“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曼(Charlemagne),其权势也影响了此后的葡萄酒发展。这位伟大的皇帝预见了法国南部到德国北边葡萄园遍布的远景,着名勃艮第产区的“可登-查理曼”顶级葡萄园(Grandcru Corton-Charlemagne)也曾经一度是他的产业。法国勃艮第地区的葡萄酒,可以说是法国传统葡萄酒的典范。但很少人知道,它的源头竟然是教会——西多会(Cistercians)。
西多会的修道士们可以说是中世纪的葡萄酒酿制专家,这故事源于1112年。当时,一个名叫伯纳?杜方丹(Bernard de Fontaine)的信奉禁欲主义的修道士带领304个信徒从克吕尼(Cluny)修道院叛逃到勃艮第的葡萄产区的科尔多省,位于博恩(Beaune)北部,西托(Citeaux)境内一个新建的小寺院,建立起西多会。西多会的戒律十分残酷,平均每个修道士的寿命为28岁,其戒律的主要内容就是要求修道士们在废弃的葡萄园里砸石头,用舌头尝土壤的滋味。在伯纳德死后,西多会的势力扩大到科尔多省的公区酿制葡萄酒,进而遍布欧洲各地的400多个修道院。
西多会的修士,沉迷于对葡萄品种的研究与改良。二十世纪杰出的勃艮第生产商拉鲁列洛华(Lalou Bize-Leroy)相信西多会修士会用尝土壤的方法来辨别土质,事实上正是这些修道士先提出“土生”(cru)的概念,即相同的土质可以培育出味道和款式一样的葡萄。也就是他们培育了欧洲最好的葡萄品种。在葡萄酒的酿造技术上,西多会的修士正是欧洲传统酿酒灵性的源泉。大约十三世纪,随着西多会的兴旺,遍及欧洲各地的西多会修道院的葡萄酒赢得了越来越高的声誉。十四世纪阿维翁(Avignon)的主教们就特别偏爱勃艮第酒,豪爽的勃艮第菲利普公爵就是他的葡萄酒的名公关:1360年在布鲁日(Bruges)的天主教会议上,与会者能喝多少酒,他就提供多少,当然博恩的稀有的葡萄酒,就仅仅能够提供他们尝一点的量了。
Ⅱ 葡萄酒应该怎么醒酒呢
而要分辨一瓶酒的变化最好方式是开瓶后第一次倒两杯,先饮用一杯,另一杯则放置至最后才饮用,就能很清楚的感觉出来。每一瓶酒的变化时间并不一样,也许在十分钟、也许半个小时、也许在两个小时后,如何去发觉酒的生命力就靠自己的感觉和经验了。
将葡萄酒倒入醒酒瓶(Decenter)的动作称为过酒(Decenting),但过酒的目的到底何在?其实有二,一是借此将陈置多年的沉淀物去除。虽然喝下这些沉淀物并无任何大碍,但却有损葡萄酒的风味,所以必须去除。二是使年份较早的葡萄酒将其原始的风味(美味与芳香),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因为葡萄酒会因过酒的动作而有机会与空气接触,此时沉睡中的葡萄酒将立刻芳香四溢,味道也变的圆润了。无论酒龄深浅,醒酒皆能去除酒中的杂质,并帮助酒略微氧化,好处良多。
进行醒酒之前,应先让酒瓶保持直立。新酒需直立一天,十五年以上的陈酒需直立八天。超过四十年酒龄的陈酒在更换存放地点之后,不宜立即进行醒酒,因为陈酒中的杂质十分细小,沉淀的时间较长。建议您先平置酒瓶至少一个月,再直立八天后即可予以醒酒,移动酒瓶时务必格外谨慎。
换瓶前,请准备一只醒酒器、一个漏斗,最好再准备一张滤布,以帮助过滤瓶内流出的瓶塞碎片。请勿以咖啡用的滤纸充作滤布,以免留下纸的味道。请另外准备一个光源,最好点一支蜡烛。
开瓶时,请小心不要摇晃或转动酒瓶,否则容易扬起瓶中的沉淀物。切开瓶口封盖并尽量将之往下撕开。以干净的湿布擦拭瓶口,再以餐巾纸拭干。开瓶时,请选用长型螺旋钻的开瓶器(screw-pull型)完整地拉出瓶塞,再透过光源仔细审视瓶底,确定沉淀物并未污染上方液体。
倾注葡萄酒时,持瓶者的目光应与酒瓶和瓶下方的光源成一垂直线,光源与醒酒器相距约15公分。开始换瓶时,只需逐渐倾斜酒瓶,慢慢让葡萄酒注入醒酒器中。为容量750毫升的酒换瓶约耗时一分钟。待大部分的酒流出瓶中后,持酒人可借着下方的光源,谨慎地控制倾倒的酒,只倒出清澈的液体,舍去残留在瓶颈的混沌沉淀物。请切勿在醒酒过程中竖立酒瓶,否则沉淀物会立即污染清澈的液体,难以补救。
一般情况下应于饮用前二个小时进行醒酒,超过五十年以上的陈酒则应于醒酒后立即饮用。陈酒若过早换瓶,容易受到破坏,只有经验深厚的葡萄酒专家才能补救困境。例如金蝴蝶法国30年这款葡萄酒就需要进一步醒酒
Ⅲ 什么是侍酒师
“侍酒师”(国际通用名称叫Sommelier)三个字,从字面意义上看,是指在宾馆、餐厅里负责酒水饮料的侍者。这也是大多数人对它的理解。而在今天,它的内涵已经延伸,一位好的侍酒师不仅要具备专业酒水基础知识和技能,还要懂得设计葡萄酒配菜、具有葡萄酒的鉴赏能力、有深厚的葡萄酒品评基础、熟悉酒品采购要求以及善于对酒窖进行管理。侍酒师要有基本的美学修养,有敏感的时尚感知,有高尚的品位,才能有好的鉴赏力,才能真的懂酒。
有一种人,懂得享受是他们的职业素养,品位高尚是对他们的基本要求。他们中的精英,全世界也就100来个。美酒、佳肴、奶酪、雪茄和旅行勾勒出他们五彩斑斓的职业人生。他们被称做高级品酒师,国际通用名称叫Sommelier。Sommelier源于法语,专指在宾馆、餐厅里负责酒水饮料的侍者,今天它的内涵有所扩展,指酒店里有专业酒水知识和技能,为客人提供酒类服务和咨询,负责菜单的设计、酒的鉴别、品评、采购、销售以及酒窖管理的专业人士。侍酒师要有基本的美学修养,有敏感的时尚感知,有高尚的品位,才能有好的鉴赏力,才能真的懂酒。一个合格的侍酒师的成长期至少要四五年,修炼成硕士品酒师还要差不多五年。
【职业等级】
成立于26年前的ISG是唯一获得BOE认可和批准的侍酒师教育机构,在全球60多个城市有分校,是国际公认的侍酒师培训摇篮。
ISG侍酒师初级认证
纯为刚入门的葡萄酒爱好者设计而成的24小时课程,完成学员能自如运用葡萄酒基本术语,认识葡萄酒酒标,知道葡萄酒产区分级系统,基本的侍酒技巧,以及菜肴与葡萄酒搭配的理论。通过考试可以参加更高一级的学习。最近的一次中文ISG课程,则是今年一月初在葡萄酒培训教育机构逸香的北京总部,举办的首届国际侍酒师中级中文课程,而下一次中级课程将会在今年年底举办,对于中国的葡萄酒爱好者来说,不啻为最舒适方便的学习途径。
ISG 侍酒师大师认证
越过教师级别,要获得这个大师级学位,需要完成5个选修课程,1个必修课程,以及24小时的特别实践课程。此教学项目需要7年时间完成,是目前葡萄酒行业里最完整全面的可授予的学位。而七年的时间,也是成为一个顶级侍酒师的必须磨砺过程。目前,大师级的侍酒师在全世界只有约130位,他们不但是精英中的精英,更可以像魔法师一样让客人享受到前所未有的奇妙体验。但大师级侍酒师一般不直接接触客人,而是负责宴会的策划统筹工作,也负责员工培训,更有别称“酒水总监”(wine director)。
【侍酒的程序】
1、宴请宾客时,上酒应注意以下规则:
(1)酒质较轻的葡萄酒应比酒质较重的葡萄酒先敬上来供客人用。
(2)干葡萄酒先上,甜葡萄酒后上。
(3)酒龄较短的葡萄酒先于酒龄长的葡萄酒。
(4)如果不想更换葡萄酒的品种,那么就应该变化葡萄酒的年份;同一品种的酒, 按不同的年份划分先后敬酒的次序。
以上4条是宴会上敬葡萄酒的一般规则。
2、保持瓶装葡萄酒的澄清度
酒店用酒必须澄清透明、没有浑浊和沉淀。但是对于一些葡萄酒,特别是红葡萄酒,在瓶内经过较长时间的贮存后,很难免避免在瓶内产生一些沉淀物,在这种情况下,必须先除去沉淀物,然后再按以上所述程序送上餐桌。 从酒窖中取出酒瓶,进入餐厅以及打开瓶塞等,应该避免使酒瓶发生任何震荡。 在倒出葡萄酒时也应非常小心。一般来说使用这种翻卸篮在宴会厅现场进行是毫无困难的。
向侍酒师偷师
开启Opening The Bottle
侍酒师首先将酒给客人观看,并说出酒的产地和年份,酒标一面一定要展示给客人。随后用“侍者之友”—一把带木柄的螺旋钻或杠杆式开瓶器开瓶。在缓缓拉出木塞时,要放轻动作以免发出大的响声。随后用餐巾擦拭瓶口,闻一闻,如果发现任何异味,应谨慎地品尝确定后决定是否更换。
过酒换瓶Decanting
当一瓶老酒上了年纪,瓶身一边或瓶颈一端有沉淀物时,侍酒师就会建议你必须换瓶。换瓶前需将酒直立放置一定时间,等待沉淀;开瓶后则要将酒缓缓地倒入另一瓶中,而将沉淀物留在原瓶瓶底。这样的过程可以使长年的单宁柔化,使其变得较圆、少苦涩,而增添顺滑温润的口感。
呼吸/醒酒Breathing
对于年岁较轻的酒,尤其是未到成熟期的红葡萄酒,通常要先开瓶透气让酒稍微氧化,酒的味道也会变得稍微柔顺。但“呼吸” 的时间需要视不同的酒而定。香槟或甜白酒可以提前一小时开瓶,年轻的新红酒则需要在半小时到一小时,最多不应超过三小时。而至于陈酒,则在使用时开瓶最佳。
【侍酒师的最高级别】
侍酒师的最高级别是考取伦敦葡萄酒学院的Master of Wine, 直译为葡萄酒硕士。但实际上,这是世界上最难取得的资格考试,自上世纪50年代学院成立以来,全世界目前只有240人获得资格,分布在全世界16个国家,其中以英国为最多。如果不想成为专业品酒师,自学也可以成才,至少可以在私下里成为人们酒桌上仰慕的对象。最简单的培训方法是使用一种名为lenezvin的器具,里面盛装了各种纯正的香味剂,囊括葡萄酒能分解出的几十种主要味道,只要熟记这些气味就能品个八九不离十。困难的是,常用于描述葡萄酒香味的许多味道,如覆盆子、鹅莓等浆果还有西式腌肉、奶酪等的气味,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非常罕见,这在很大程度上妨碍了中国人对酒的欣赏,所以说葡萄酒是文化含量很高的奢侈品。
[编辑本段]【侍酒师的品酒过程】
侍酒师品酒过程不外乎四个动作:看、闻、尝、吐。先把酒倒入杯中,倾斜45度,观看酒的颜色和外观;然后晃杯,再把鼻子探入杯中,短促地吸气闻味;之后就是啜一口,鼓起腮帮子让那一小口酒在口腔中打转,与味蕾充分接触,最后,再把口里的酒吐掉。
【侍酒师是葡萄酒文化的最佳诠释者】
葡萄酒的魅力
在人类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有这样一种神奇而浪漫的饮料,它伴随着人类文明一起发展,它是人类文明的结晶、是世界传统文化中必不可缺的一部分,它就是能够带给人们美的享受的葡萄酒。古往今来,关于葡萄酒的描绘不尽其数,无论是中国古代的大诗人李白、王翰,还是国外的大文豪雨果、卢梭都因葡萄酒获得了无穷的灵感,写出了脍炙人口的篇章,让人们更形象地感受到葡萄酒的魅力。葡萄酒文化的博大精深也需要每个人最宝贵的一切:分辩能力,深思熟虑的选择,亲近而尊重,精心的护理,来真正的理解它!成为它的红颜或蓝颜知己,它才会回报你最美的感受!因此我们也就明白了为什么人们总是把葡萄酒与浪漫的爱情联系在一起。
葡萄酒为什么总给人浪漫迷人的感觉......饮用葡萄酒与其他酒类最大的区别是葡萄酒是一种高雅、极富内涵的产品,它可以让你独享,领略到孤独的妩媚之美,也可与人分享,从而凝聚友情、融化误解、浇灌爱情......真正的葡萄酒爱好者饮用它时,会欣赏它的颜色,如石榴红、樱桃色、琥珀色等,热烈纯净;分析它的香气,或浓或淡的花香果香让人沉醉,一些陈年酒还会出现一些特殊的气味,如蘑菇森林气息,动物气息(脂肪、麝香、熏肉)等。因此,在品尝一种葡萄酒时,无论是高雅的,或是普通的,都包含着尊重,对鉴赏葡萄酒的价值,并与其本质进行交流的氛围的尊敬。
侍酒师是会”喝葡萄酒的人
“会”喝葡萄酒是一种生活的艺术,它总给人焕然一新的感觉,让所有的葡萄酒爱好者为之痴迷,为此也就衍生出一大批葡萄酒从业人员,他们沉迷于葡萄酒文化之中,用心品味自己的葡萄酒人生,他们也是葡萄酒文化的传播者,让葡萄酒文化繁衍不息,源远流长!
在这样一批葡萄酒从业人员的带动下,葡萄酒行业在新的世纪也迅速发展。但并不是说所有的葡萄酒从业人员都可以较为完整且专业地全面掌握葡萄酒知识,领会葡萄酒文化的内涵,因为葡萄酒从葡萄园到酿造车间,从种植到酒窖,从设计酒单到推荐给消费者,每个环节都非常繁琐严格,受许多因素的影响,所以许多从业人员掌握的可能只是他们自己环节应具备的技能和知识,其他环节只是粗略了解。但有一种葡萄酒职业必须全面掌握葡萄酒从种植到酿造,从酒窖储存到为消费者推荐等一系列相关知识,而且还要具备高雅的品位,良好的美学修养,敏锐的时尚感知,超凡的鉴赏力,这个职业的从业人员就是侍酒师。
侍酒师,第一次接触到这个职业的人都以为这个职业就是帮助客户开酒、倒酒的侍者,其实不然,一个合格的侍酒师必须拥有丰富的葡萄酒专业文化知识,了解各种菜肴的搭配及标准的侍酒动作,懂得酒单的制作和酒窖的管理,拥有足够的大局观、稳重的气质、对用餐客人内心的把握、良好的沟通能力、顶级的服务意识及配套的餐饮管理知识,这些都不是一名负责开酒、倒酒的服务员所能做到的。
“侍”的是文化
侍酒师所传达给顾客的是一种文化,愉悦顾客味蕾的同时,也让顾客从内心深处感受到葡萄酒文化的博大美好,比如掌握葡萄酒的最佳侍酒温度,才能为顾客营造出最完美的口感;何种菜肴搭配哪一款酒可让顾客的餐宴更加美妙;精彩的醒酒表演,为顾客带来精神与感官的完美体验;通过观察客人的性别、年龄、衣着品味,心情等,用幽默诙谐的语言,为顾客推荐最适合其现状的一款酒,让顾客真正地理解这款酒被赋予的涵义,从而让顾客满意;完美的解答顾客提出的任何酒品问题,无论是酒的风味、品种特质、年份的好坏还是产区的风土人情等等一系列知识技能都是一名合格的侍酒师必须具备的,因此培养一名合格的侍酒师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他的成长期至少需要四到五年时间,在葡萄酒的品鉴上也需要经过多次的考核,获得资格认证之后,才可面对客户。因此在众多国际大都市的高档餐厅里,侍酒师都是拥有高薪的稀缺人才。在国外,一名优秀的侍酒师年薪可以达到6万至10万美元,还不包括丰厚的小费。
侍酒师行业在国外已有多年的发展史,但在中国,还是一个大多数人都不知晓的职业,可伴随着中国的国际化脚步越来越快,许多西方餐饮行为悄悄地影响着我们,侍酒师也成为了目前中国紧缺的人才,因此,侍酒师职业将是未来社会的黄金职业,这不仅仅是通过他们所掌握的知识技能判断,更多是因为他们是葡萄酒文化的最佳诠释者,他所传达给客户的不仅是感官的享受,更是精神的愉悦!
【侍酒师是葡萄酒配餐的桥梁】
主导成功的葡萄酒配餐,不是酿酒师或是厨师,而是在台湾餐饮界被忽视许久的”侍酒师 (sommelier)”。
酿酒师在酿酒时没有考虑到葡萄酒配餐,厨师在作菜时也没有考虑到葡萄酒配餐,所以葡萄酒真的要跟菜肴一起饮用吗?答案是肯定的,因为成功的葡萄酒配餐会有1+1大于2 的感觉,单吃菜肴或是单喝葡萄酒的感觉比不上好的葡萄酒配餐时来的享受,所以才会有葡萄酒配餐这门学问。而主导成功的葡萄酒配餐,不是酿酒师或是厨师,而是在台湾餐饮界被忽视许久的”侍酒师 (sommelier)”。
侍酒师如同厨师与酿酒师的桥梁,在厨师与酿酒师各尽所职时,找出菜肴与酒品的融合点使口感有更上一层的感受。侍酒师在餐厅里面有着画龙点睛的作用,表面上看似在餐厅里面推销葡萄酒,其实主控了一顿葡萄酒配餐好坏,所以侍酒师在国外的地位是很崇高的。
一个好的侍酒师不但要对餐点菜肴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对酒的认识更是深入。餐点上不但要了解厨师的”手路”,也要对食材有相当高的见解,在葡萄酒上不但要了解各产区葡萄酒的特色,对酒庄的酿酒风格甚至到年份差异陈年潜力等都要有一定程度的研究,才能在顾客点餐后挑选出预算内又适合配餐餐点的酒。不过餐厅的葡萄酒库存量不是没有上限,酒单的款项多寡与种类跟资金压力有很大的关系,所以侍酒师必须依照餐厅给予葡萄酒库存的预算,编制出一份符合顾客需求的酒单。
在台湾除了几个高档的西餐厅有聘请侍酒师外,一般西餐厅并没有习惯请侍酒师来做点酒的服务。我想主要原因是,餐厅的酒单并不是侍酒师因厨师的烹饪风格而整理出来的,而是由餐厅老板或是经理从几个酒商的酒品里面随便挑选拼凑出来的。受过Sommelier 训练的或是对酒的鉴赏力有一定的水准的餐厅老板,当然会挑选适合配餐餐厅菜肴的酒品在酒单上,在建议顾客葡萄酒配餐上也比较能够面面俱到,不过如果餐厅老板或厨师本身对葡萄酒不熟,酒单主导权在酒商时,除非酒商的业务员本身对那家餐厅的菜肴很了解,而酒商的产品广度够,才有办法设计出有水准的酒单,餐厅酒单其实会变成酒商的目录,搭不搭餐反而不是主要考量,这样的餐厅葡萄酒配餐水准会有多高实在令人存疑。
之前很多人提到这几年台湾整体西餐厅水准不但没有进步,反而有退步的驱势,不但比欧美国家与日本逊色,连上海都不见得比的上,真正的原因在于没有各尽所职。厨师如果能够用心在烹饪上,酒商挑选品质好价格合理的酒进口,然后由侍酒师来统筹葡萄酒配餐,这样三方互利不但能提升顾客的满意度,客户在餐厅的点酒率也会增加,餐厅业绩也会相对的增加许多,整体台湾的西餐厅水准也会往上提升。少了任何一个环节葡萄酒配餐就会有不足的空间,顾客满意度减少,也会影响到餐厅业绩。
【侍酒中的优雅桥段——醒酒】
好年分的陈年酒,就像童话中的睡美人,有时候需要你温柔的催醒才能焕发出她轻盈飘逸的果味,当然这个优雅的过程也是你在友人面前表现你红酒风度的绝佳机会,作为一个进阶级的葡萄酒爱好者,学会侍酒中的Decantation醒酒是一个将对葡萄酒的丰富体验提升到动作的过程,同时也是在女性面前展示你生活中成熟风雅一面的最好时机。
Decantation醒酒过程的定义
通常来说,将葡萄酒从一个玻璃容器导入醒酒器的过程我们就叫他醒酒,而原来的容器当中将会被隔离出一部分酒液,这些液体当中含有一定的沉淀物,另外一部分“清纯”的酒液就被倒入醒酒器中。
作为侍酒者来说,对于陈年的杯中有沉淀物的酒都要进行醒酒这个流程。而沉淀物的成因可能是特别悠久年代的酒在储藏所造成的沉淀,也有可能是厂家在葡萄酒酿制过程中的没有进行过滤以及澄清工序而造成的,这个过程也被称为“换瓶”。作为现在的葡萄酒酿造业愈来愈规范的年代,为了去除沉淀物的醒酒已经越来越少见了。如果你是个懒人又不是饮用老年份的葡萄酒,你可以跳过下面几段有关醒酒的争议内容。
如果不怕被当成是成故弄玄虚,你可以用确定的口吻告诉他们,你刚才的那个优雅动作之后,通过酒液和空气的充分接触,酒体中会有更多的花香和自然气息会被调动出来。很多好年份的优质酒庄酒被我这样激发过品质,有时候我没有告诉我的友人我对这些酒动过手脚,让他们比较未醒酒和醒酒过的区别,百分之80的情况下,我的朋友还是能很好的辨识出我辛勤劳动的成果,所以面对业界对于醒酒是否只是一个可笑的心理暗示的争议,我还是比较醉心于这个能够对我而言提升好葡萄酒品质口感的过程。
现在普遍被支持的“空气接触”理论是:醒酒的过程当中我们可以让酒体中比较粗粝的口感(主要是单宁以及酒体中生成的不必要的硫醇)被打磨的更平滑而适合饮用。但是也有相当多的人认为醒酒是让葡萄酒“呼吸”的过程。基于这样的理论基础,很多侍酒者都会在将葡萄酒倒入醒酒器当中之后缓慢的晃动手腕而让器中的红酒充分的搅动,以让葡萄酒的分子充分的和空气接触。有些专家像Katherine McNeil女士则大力的提倡为单宁强度较高的Barolo, 波尔多葡萄酒,Cabernet Sauvignon加本苏维翁,Port波特,以及Rhône隆河酒醒酒。她还言之凿凿的指出醒酒过程会对Chianti奇扬第,Pinot Noir黑比诺,和Rioja葡萄酒有负面的硬性。而比较务实的观点则认为几分钟甚至几小时的醒酒不会对酒体中的单宁有什么改变作用,大多数情况下,单宁的柔化应该是在红酒酿造中,整个过程也需要足足几天甚至几个礼拜。另一位作家Jancis Robinson则提倡醒酒在侍酒过程中的文化和美学意义,而把醒酒过程提升成行为艺术的层面。而有些专家确认定葡萄酒在杯中的晃动和杯中与空气的接触面积反而更适合于醒酒的过程。我们大可不必理会专家们激烈在这个观点上的激烈论战,作为喜欢葡萄酒的你,只需要在拥有一套醒酒器并且在适当的场合使用,以显示你主人的热情好客和对于红酒的准专家级地位就可以,至于对于醒酒是否有益于饮用的判断,应该由你的饮用体验来衡量。
Decanter醒酒器的历史
虽然你现在可以在家中向朋友演示你纯熟的滤酒技艺以展示你的与时俱进。而在红酒的历史当中,滤酒器早在公元初期就开始扮演着侍酒中的重要角色。最早的时候,葡萄酒是从酒桶当中直接倒入一个双耳壶当中,这样只要一位侍者就可以把酒送到充满活色生香的贵族的餐桌上。古罗马是最早采用玻璃器皿盛酒的国家,而这也成为上次好友的婚礼,挑选意大利玻璃酒具作为贺礼的原因之一:其悠久的玻璃吹制传统。罗马帝国没落之后,主流的滤酒器的流行慢慢转变为铜质,银质和金质甚至陶器。而文艺复兴时期出现的彩色玻璃质的滤酒器再次唤回了玻璃器皿用具的潮流。也许是参照了女人身体而进行的设计,稳重宽厚的下身配上细长脖颈的设计也慢慢成为滤酒器的主流,这个设计的好处就是大大增加了葡萄酒和空气接触的面积,让两者之间有充分沟通的空间。除了后来的英国玻璃工匠推出了限制空气流量的漂亮瓶塞,滤酒器的形状并没有太大的改变。
一般你在玻璃大厂牌下买到的醒滤酒器都拥有雍容华贵的雕刻工艺和一个考究的瓶塞,有时候他们还会慷慨的送你一根玻璃棒子来增加醒酒的过程,由于玻璃制造技术的提升,我们还能看到更漂亮的水晶滤酒器,通过通透的玻璃和水晶,你可以故弄玄虚的观察醒酒前后酒体的变化,当然专业的侍酒人员是能够通过肉眼来看到这些变化的。而你的视觉似乎应该更早的回归到你的伴侣的身上。
很多雕刻华丽的醒酒器已经被用在葡萄酒以外的饮料盛放上,很多被用来装苏格兰威士忌或者特级干邑,这些滤酒器都会有一个玻璃瓶塞,顶级的干邑和威士忌甚至在装瓶的时候就采用雕刻精美的滤酒器来彰显其雍容华贵的品牌文化,而这种情况下,醒酒器也通常被称为玻璃酒瓶。
【如何做一名合格的侍酒师】
十年前,曾经有一部日剧《美酒贵公子》(又名《葡萄酒专家》),讲述为了让法国餐厅“拉梅卢”起死回生,片桐(铃木杏树饰)邀天才侍酒师佐竹城(稻垣吾郎饰)担任餐厅的酒侍长,共同改变餐厅命运的故事。侍酒师(Sommelier)在一家餐厅中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Sommelier(侍酒师),衍生自古意大利文“somigliere”,用来形容在酒的领域有所擅长的餐厅侍者。早在古希腊时期,品酒社团 wine-drinking societ中就有专为罗马皇帝挑选美酒的行业rex bibendi;文艺复兴时代,完整的拉丁式选酒及侍酒方式在意大利宫廷得到真正意义上的“复兴”。公元十八世纪,靠近法国的意大利西北部 Piedmont地区则有了最早的Sommelier,负责为Savoy公爵挑选最好的酒以向朝廷进贡。其职责横跨酒类的研究评估以及享用方式,已经有了相当精确和专业的指向。随后的一个世纪里,“somigliere”渐渐被法兰西文明同化为今天的“sommelier”。
一名合格的Sommelier,最基本的要求,是要根据葡萄酒单(Wine List)内容,向顾客提供每一瓶酒的酒质特性,并提出与葡萄酒搭配恰当的食物建议;保证每一瓶酒送到客人面前时,都处于最理想的状况;最后在顾客面前展示酒瓶、开酒,斟酒等一系列正确的侍酒服务。
在不同国家和不同要求的酒店或餐厅,侍酒师的职务往往涵盖到采购、管理、酒单编排等一系列工作。他们的所要掌握的能力,不止停留在酒的品鉴与文化礼仪上,还要涉及食物、人文、心理等等更广泛复杂,专业性更高的领域。因此,一名好的侍酒师,往往和主厨一样,是衡量一家酒店或餐厅品位水准的重要标尺。
【侍酒师与品酒师的区别】
像闻香师一样,酒类也有其对应的品酒师。但是注意,这里提到的品酒师与侍酒师虽然只有一字之差,却是完全不同的职业。他们在酒世界中最懂得品尝和鉴赏,而在现实中则处于相悖的两个方向。
品酒师很少喝酒,因为他需要储备10000种以上的味道,每年更要品尝3000多种新酒。无论多好的酒,都在极具专业精神和严肃态度的品酒师口中轻轻滑过,而最好的品酒师,要修炼成万中挑一的舌头,以及滴酒不沾的意志。相对于侍酒师而言,他们更像是实验室中的科研人员,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天赋秉异,为酒的世界作出最公正的评判。
侍酒师则更多出现在你我身边。与挑剔的品酒师相同,他们考核严格,人数很少,只有在相当有水准的餐厅中才会有真正的侍酒师。他们掌控着整个餐厅最和谐的搭配精髓—什么样的客人需要什么样的酒,什么样的酒菜最能体现餐厅风格……就像一个统筹有度的文化顾问,为不同的顾客作出最能发挥各种酒类优点的选择。
侍酒师并不会因为身价金贵而遥不可及。其名称中“酒”的意思,涵盖了对酒和餐饮文化的精通;而“侍”则在于对人的服务,特别强调与不同要求的顾客高妙的沟通技巧。
不同于以往高级法国餐厅中专为贵宾服务的侍酒师,今天,最好的侍酒师更是最好的服务生。他会在瞬间察言观色,看你是否需要他提供详细介绍、细腻服务或者干脆尽量保持沉默。真正五星级的服务,在于侍酒师选择最恰当的时机,采取最适宜的进退,而非多多益善;所以,不必碍于身边的“服务”而感到不自在,更不要因为侍酒师的推荐而左右了自己的口味。因为,在你身边的侍酒师,只是你与美酒佳肴之间的桥梁,而说“YES”或者“NO”的选择权,在于你自己。
Ⅳ 葡萄酒需要“醒”吗
不一定,倒一点酒在酒杯里,闻香、品酒,如果香气复杂、沉闷、不清晰或者有些让人讨厌的硫臭味,那么需要醒。反之,如果果香十分浓郁、简单清爽,令人愉快,直接饮用就可以了。
醒酒,顾名思义就是把葡萄酒叫醒,使其将自身的风味表现出来,通常指饮用前借用一定的手段或工具使葡萄酒加速氧化的过程。对于葡萄酒来说,醒酒时发生了十分复杂的化学变化。
最佳的醒酒方式是,将其倒入肚大窄口的葡萄酒杯中,轻柔地摇晃,杯子中的氧气已经足以帮助醒酒了。
醒酒的好处
1、香气方面
对于年份较早的葡萄酒而言,由于多年瓶储,许多香气物质会与其他内含物结合,致使开瓶后香气略显沉闷或寡淡,需要氧气帮助将其变成游离态从而释放出来,使果香更加浓郁。
有些葡萄酒由于密封条件较好,长时间陈酿使瓶中积累了许多硫化物,开瓶时会有明显的火柴味、臭鸡蛋味或者烂菜叶味,这类令人反感的香气物质很容易被人们察觉,还会掩盖住葡萄酒本身的香气,幸运的是,它们很容易随着氧化反应和空气的流动而消散。
因此,醒酒能够驱散这类令人不悦的香气。
2、口感方面
有些年份比较新、口感较强劲的红葡萄酒,由于其中单宁类物质结构的原因,喝起来十分酸涩,难以下咽。这时候,恰当地醒酒能够使这部分单宁物质的结构发生变化,从而变得细腻、柔顺。
Ⅳ 侍酒师的醒酒
好年分的陈年酒,就像童话中的睡美人,有时候需要你温柔的催醒才能焕发出她轻盈飘逸的果味,当然这个优雅的过程也是你在友人面前表现你红酒风度的绝佳机会,作为一个进阶级的葡萄酒爱好者,学会侍酒中的Decantation醒酒是一个将对葡萄酒的丰富体验提升到动作的过程,同时也是在女性面前展示你生活中成熟风雅一面的最好时机。 通常来说,将葡萄酒从一个玻璃容器导入醒酒器的过程我们就叫他醒酒,而原来的容器当中将会被隔离出一部分酒液,这些液体当中含有一定的沉淀物,另外一部分“清纯”的酒液就被倒入醒酒器中。
作为侍酒者来说,对于陈年的杯中有沉淀物的酒都要进行醒酒这个流程。而沉淀物的成因可能是特别悠久年代的酒在储藏所造成的沉淀,也有可能是厂家在葡萄酒酿制过程中的没有进行过滤以及澄清工序而造成的,这个过程也被称为“换瓶”。作为现在的葡萄酒酿造业愈来愈规范的年代,为了去除沉淀物的醒酒已经越来越少见了。如果你是个懒人又不是饮用老年份的葡萄酒,你可以跳过下面几段有关醒酒的争议内容。
如果不怕被当成是成故弄玄虚,你可以用确定的口吻告诉他们,你刚才的那个优雅动作之后,通过酒液和空气的充分接触,酒体中会有更多的花香和自然气息会被调动出来。很多好年份的优质酒庄酒被我这样激发过品质,有时候我没有告诉我的友人我对这些酒动过手脚,让他们比较未醒酒和醒酒过的区别,百分之80的情况下,我的朋友还是能很好的辨识出我辛勤劳动的成果,所以面对业界对于醒酒是否只是一个可笑的心理暗示的争议,我还是比较醉心于这个能够对我而言提升好葡萄酒品质口感的过程。
现在普遍被支持的“空气接触”理论是:醒酒的过程当中我们可以让酒体中比较粗粝的口感(主要是单宁以及酒体中生成的不必要的硫醇)被打磨的更平滑而适合饮用。但是也有相当多的人认为醒酒是让葡萄酒“呼吸”的过程。基于这样的理论基础,很多侍酒者都会在将葡萄酒倒入醒酒器当中之后缓慢的晃动手腕而让器中的红酒充分的搅动,以让葡萄酒的分子充分的和空气接触。有些专家像Katherine McNeil女士则大力的提倡为单宁强度较高的Barolo, 波尔多葡萄酒,Cabernet Sauvignon加本苏维翁,Port波特,以及Rhône隆河酒醒酒。她还言之凿凿的指出醒酒过程会对Chianti奇扬第,Pinot Noir黑比诺,和Rioja葡萄酒有负面的硬性。而比较务实的观点则认为几分钟甚至几小时的醒酒不会对酒体中的单宁有什么改变作用,大多数情况下,单宁的柔化应该是在红酒酿造中,整个过程也需要足足几天甚至几个礼拜。另一位作家Jancis Robinson则提倡醒酒在侍酒过程中的文化和美学意义,而把醒酒过程提升成行为艺术的层面。而有些专家确认定葡萄酒在杯中的晃动和杯中与空气的接触面积反而更适合于醒酒的过程。我们大可不必理会专家们激烈在这个观点上的激烈论战,作为喜欢葡萄酒的你,只需要在拥有一套醒酒器并且在适当的场合使用,以显示你主人的热情好客和对于红酒的准专家级地位就可以,至于对于醒酒是否有益于饮用的判断,应该由你的饮用体验来衡量。 虽然你现在可以在家中向朋友演示你纯熟的滤酒技艺以展示你的与时俱进。而在红酒的历史当中,滤酒器早在公元初期就开始扮演着侍酒中的重要角色。最早的时候,葡萄酒是从酒桶当中直接倒入一个双耳壶当中,这样只要一位侍者就可以把酒送到充满活色生香的贵族的餐桌上。古罗马是最早采用玻璃器皿盛酒的国家,而这也成为上次好友的婚礼,挑选意大利玻璃酒具作为贺礼的原因之一:其悠久的玻璃吹制传统。罗马帝国没落之后,主流的滤酒器的流行慢慢转变为铜质,银质和金质甚至陶器。而文艺复兴时期出现的彩色玻璃质的滤酒器再次唤回了玻璃器皿用具的潮流。也许是参照了女人身体而进行的设计,稳重宽厚的下身配上细长脖颈的设计也慢慢成为滤酒器的主流,这个设计的好处就是大大增加了葡萄酒和空气接触的面积,让两者之间有充分沟通的空间。除了后来的英国玻璃工匠推出了限制空气流量的漂亮瓶塞,滤酒器的形状并没有太大的改变。
一般你在玻璃大厂牌下买到的醒滤酒器都拥有雍容华贵的雕刻工艺和一个考究的瓶塞,有时候他们还会慷慨的送你一根玻璃棒子来增加醒酒的过程,由于玻璃制造技术的提升,我们还能看到更漂亮的水晶滤酒器,通过通透的玻璃和水晶,你可以故弄玄虚的观察醒酒前后酒体的变化,当然专业的侍酒人员是能够通过肉眼来看到这些变化的。而你的视觉似乎应该更早的回归到你的伴侣的身上。
很多雕刻华丽的醒酒器已经被用在葡萄酒以外的饮料盛放上,很多被用来装苏格兰威士忌或者特级干邑,这些滤酒器都会有一个玻璃瓶塞,顶级的干邑和威士忌甚至在装瓶的时候就采用雕刻精美的滤酒器来彰显其雍容华贵的品牌文化,而这种情况下,醒酒器也通常被称为玻璃酒瓶。
Ⅵ 酿葡萄酒为什么用木桶
橡木桶陈年在葡萄酒的生产过程中非常普遍,但是酿酒师们为什么要选择橡木,而非其它材料来制作葡萄酒的容器呢?橡木桶的使用,对葡萄酒到底会造成哪些影响?
为什么要用橡木?
事实上,在酿酒历史的早期,橡木桶并不是人们对葡萄酒容器的选择。受限于工艺水平,最早普遍酿造葡萄酒的古希腊人和古罗马人,当时使用的是双耳瓶作为运送和存储葡萄、酒、橄榄油等物品的容器。
由于木材容易腐坏,目前我们无法追溯最早使用木桶作为葡萄酒容器的时间。古希腊学者曾记录美索不达米亚人会使用棕榈木制作的木桶来运送葡萄酒,但是由于棕榈木不易加工,许多酿酒地区都在尝试不同的木材。
各种不同的木材都曾被用来制成储酒的木桶。如栗木、杉木和红木等等,但都因为木材所含的单宁太过粗糙或纤维太粗,密封效果不佳等因素比不上橡木,致使后来没有被采用。
橡木的广泛使用始于罗马帝国时期,长期以来一直是欧洲人存储葡萄酒的首选容器。密封的橡木桶对于葡萄酒的运输来说是非常理想的,它们不仅容量很大,便于移动,结构坚固,而且还可以重复使用。
随着时间的推移,酿酒师发现,橡木桶不仅仅便于运输和存储,而且还会对葡萄酒的味道产生积极的影响。
橡木桶对葡萄酒的影响
橡木桶对葡萄酒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4个方面:
1. 特别的橡木风味
在制作橡木桶的过程中,橡木会经过烘烤工艺,在烘烤的过程中,橡木中的呋喃醛含量会提高,附带产生一种特殊的风味,同时其中的香草酚和丁子香酚含量也会提高,给予葡萄酒烟熏、肉桂、焦糖等等香气。
这些味道和香气组合起来,就是品酒师和葡萄酒爱好者所痴迷的“橡木味”了。
2. 增强结构和复杂性
除了明显的香味特征之外,使用橡木桶陈酿葡萄酒还有一个不常被提及的优势,那就是葡萄酒在橡木桶中可以与非常微量的氧气接触。
酿酒师可以通过控制这种微量的氧化,来达到加强葡萄酒的结构和复杂程度的目的,最终酿出独一无二的葡萄酒。
也正因如此,使用橡木桶陈酿的葡萄酒,往往拥有更加复杂的口感,味道的层次也会更加丰富。
3. 影响颜色变化
经过橡木桶陈酿的葡萄酒,在颜色上会有所变化,例如:干白葡萄酒经过长时间的橡木桶陈年,颜色会逐渐变成琥珀色,在光线的投射下会没有反射;而干红葡萄酒经过橡木桶陈年后,其颜色也会渐渐加深。
4. 使口感柔和
在陈年过程中,橡木桶会向酒液中不断释出橡木单宁。与葡萄果实的天然单宁相结合,橡木单宁可以使葡萄酒的酒体更加柔和、精细,口感更加顺滑。
橡木桶真的比较好?
随着科技的发展,我们现在已经有更加便捷的不锈钢桶,还有必要使用制造工艺复杂、造价高昂的橡木桶吗?
简单来说,橡木桶确实不是酿酒的必需品。葡萄酒的酿造并没有要求橡木味的参与。相反,橡木桶的对手们——例如不锈钢桶——拥有许多别的优点:便宜、高效率、环保。
但是,几乎所有的高端红葡萄酒都仍然使用橡木桶进行陈年,除了有上述4个作用的原因之外,消费者对葡萄酒橡木风格的期待已经难以改变这个事实也是原因之一。此外,部分产区如西班牙的里奥哈(Rioja)更是直接将橡木桶的使用写入法规,将橡木桶陈年时间与葡萄酒等级挂钩。
这也进一步加深了消费者对于橡木桶风味的印象:品质越高的葡萄酒,其橡木味也越浓郁,虽然这个说法在酿酒师眼中并不成立。毕竟,葡萄酒的品质来自风土、葡萄和酿酒工艺之间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