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国际社会为何不谴责暗杀伊朗科学家的行为
在美国政府进行权力交接的敏感时期,伊朗顶级核物理学家法赫里扎德27日遇害身亡,进一步搅动中东局势和伊核问题走向。尽管尚无任何势力出来“认领”,但伊朗官方已将矛头直指美国和以色列。伊朗最高领袖哈梅内伊要求对兇手及幕后主使施以“明确惩罚”,而民众则哭喊要进行报复。此外,伊朗已致信联合国称,以色列应为伊朗科学家法赫里扎德遇刺身亡负责,但德黑兰得到的回复却是希望他保持克制。那么,为何连联合国都不替伊朗说句公道话?
事实上,伊朗将矛头指向美以并非没有根据。11月17日美国驻伊拉克大使馆遭遇火箭弹袭击,白宫随即就指责是由伊朗支持的什叶派武装发动的袭击,但德黑兰予以矢口否认。虽然美国官员建议特朗普不要对伊朗采取先发制人的军事打击,但特朗普决定“将一名美国人的遇害”划定为“红线”,如果跨过这条红线,将立即对伊朗展开“毁灭性”报复。而就在特朗普与他的安全团队商议对伊朗采取行动被媒体曝光后,负责伊朗海外特别行动伊朗圣城旅指挥官,到访巴格达并敦促各方不要刺激美国。奇怪的是,美国大使馆遭遇袭击并未有人员伤亡,伊朗怀疑特朗普在使用“苦肉计”,目的是为在离任前打击伊朗寻找理由。而蓬佩奥刚结束对以色列的访问,伊朗核专家就遇刺身亡,这显然不只是巧合。
目前,美以对法赫里扎德遇刺身亡均保持沉默。有分析认为,刺杀者的动机是给拜登政府“使绊子”,为后者重返伊核协议增加难度;但也有观点指出,是以色列借此阻断伊朗核计划推进。曾任美国国务院负责核不扩散事务的一名官员认为,伊朗的核计划早已迈过了需要依赖个别科学家的时期,这意味着刺杀者的真实目的并非是为了阻断核计划,而是以此阻断美国和伊朗重启伊核协议。因为此前拜登已明确表示,将在自己上任后寻求重回伊核协议,而在美国政府即将换届之际,法赫里扎德遇刺无疑将给美伊关系再次增加变数。以色列前军事情报局负责人亚德林则一针见血地指出,在法赫里扎德遇刺一事上,美以显然存在某种程度的“合谋”。
必须指出的是,无论是谁光天化日之下刺杀了法赫里扎德,都是赤裸裸的恐怖主义行为,但对于如此的野蛮、无耻的行径,西方国家却集体保持沉默。试想一下,若是美国核专家被暗杀,西方舆论绝不会像现在这般鸦雀无声,而是会像海啸一般席卷全球。其实,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证明了当今世界奉行的仍是赤裸裸的丛林法则,而所谓的国际道义与规则不过是强者用来对付弱者的工具。进一步来说,在美国的霸权主义淫威下,几乎无人敢出来为正义发声,更不要期望有人替伊朗说句公道话,更别说伸张正义了,而即便是联合国也是如此。归根结底,在国家与国家间的矛盾无法调和时,靠的不是讲道理,而是靠拳头,靠谁的枪杆子更硬。
有分析指出,法赫里扎德遇刺身亡,还证明了“科学无国界”只是谎言与欺骗。一个正常的逻辑是,法赫里扎德服务于伊朗,所以成为了美国的“眼中钉”。更为过分的是,特朗普竟然在社交媒体发文称,法赫里扎德的死亡是一次重大的心理和业务层面的打击,其冷血本质暴露无遗。事实上,美国针对他国科学技术的扼杀和阻碍,从来都没有停止过,特别是全球性封杀华为5G技术,更是无所不用其极。除了手法上没有像对付伊朗那样采取“暗杀”方式,但其本质都是维护美国的科技霸权主义。有网友甚至怀疑“马航谜案”极有可能也与白宫有关。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㈡ 哪位作家被伊朗全球追杀
萨尔曼·拉什迪,印度裔英国作家,一个因为一本书被全球十亿穆斯林追杀了二十年的作家。这本书,叫《撒旦的诗篇》。
㈢ 辟谣!到底什么动物那么厉害逼得猞猁要装死
猞猁最害怕的,还是人类为了获取它们美丽、柔软的毛皮而猎杀它们,以及大面积的毁林开荒,破坏猞猁的栖息地。研究表明,在猞猁和狼共存的地区,狼经常走出森林外活动,猞猁几乎从不离开森林,说明猞猁需要在森林中捕猎及与狼周旋,森林对猞猁来说是必需的。
关于动物的造谣是可耻的
现在各大自媒体平台和读者都对社会和生活领域的造谣深恶痛绝,但对动物科学领域的就不那么在意了。现阶段我国公众普遍缺乏对动物习性的了解,还有些读者认为关于动物的造谣没什么危害,看看图个乐呵。这些都给了一些无良自媒体作者可乘之机。
实际上,动物领域的造谣同样危害很大,这些谣言阻碍了人们正确认识动物。正是由于一些人在网上不负责任地妖魔化或萌化有些动物,导致一些人咒骂爬虫和鬣狗灭绝,另一些人萌生了饲养野生猫科的念头。这些对于动物保护和动物福利都是很不利的。
从这个角度说,动物科普与动物保护、动物福利一样,都是任重而道远啊。动物志希望各大平台能加大打击动物领域谣言的力度,希望广大读者能自觉抵制谣言,科学、理性地认识动物,更希望写动物的小编们能摸着自己的良心创作。
㈣ 什么是自媒体
自媒体,又称“公民媒体”或“个人媒体”,是指私人化、平民化、普泛化、自主化的传播者,以现代化、电子化的手段,向不特定的大多数或者特定的单个人传递规范性及非规范性信息的新媒体的总称。自媒体平台包括:博客、微博、微信、网络官方贴吧、论坛/BBS等网络社区。
自媒体平台包括但不限于个人微博、个人日志、个人主页等,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托管平台是美国的Facebook和Twitter,中国的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朋友圈、微信公众平台、人人网、网络贴吧等。
还有众多科技博客(主要指专注互联网和科技的新闻资讯网站),有的脱胎于门户;有的是传统媒体人出来做的;有的脱胎于传统媒体,但是因为团队的局限,所以特色并不明确。
自媒体分广义的自媒体和狭义的自媒体,广义的自媒体可以追溯到上世纪末,当时的个人主页、BBS个人专辑都可以叫自媒体,然后就是博客、微博等。而狭义的自媒体则是可以微信公众号为标志,再加上之后的网络百家、搜狐、网易、腾讯等自媒体写作平台。
㈤ 什么是自媒体
自媒体(外文名:We Media)又称“公民媒体”或“个人媒体”,是指私人化、平民化、普泛化、自主化的传播者,以现代化、电子化的手段,向不特定的大多数或者特定的单个人传递规范性及非规范性信息的新媒体的总称。自媒体平台包括:博客、微博、微信、网络官方贴吧、论坛/BBS等网络社区。
㈥ 从导游到网红,一个伊朗姑娘的中国故事到底讲述了什么
这位伊朗姑娘的中文名字叫做孟雅琪,孟与孟子同姓,雅琪是优雅如玉。她说着一口流利的中国话但实际上是一名来自伊朗的姑娘。从前是一名中文导游,现在还成为了多个自媒体平台上的网红。她的故事到底讲述了一些什么呢?
最后,我想说的是,这个伊朗姑娘的中国故事其实就是中国这些年的一些进程的浓缩和带来的影响。我相信并且自信中国一定会坚持和平发展这条道路并且会走的越来越好,也会向更多需要帮助的国家伸出援手。当每一个国家都坚持和平发展道路,少一些勾心斗角,这个世界就会变得更加和谐,我们的生活也会更加美好,地球村才能成真。
㈦ 自媒体的 公众账号 介绍怎么写
自媒体公众账号需要有独特的个性以及辨识度,应该根据你所在的媒体(今日头条、网易、搜狐、百家......)
你需要告诉读者你这公众号是做什么;
提取一两个亮点放在里面;
不要有生僻字,要方便搜索。
自媒体(外文名:We Media)又称“公民媒体”或“个人媒体”,是指私人化、平民化、普泛化、自主化的传播者,以现代化、电子化的手段,向不特定的大多数或者特定的单个人传递规范性及非规范性信息的新媒体的总称。
㈧ 立威廉发文斥责自媒体作者,是因为什么
㈨ 海哥量地球的作者是干什么的
“海哥量地球”是一位自媒体创作者。
之所以能够获得成功,是因为他的创意很有特色,也很有突破性,避免了与其他自媒体作者的同质竞争,即便是有人想去模仿,这不仅需要较高的成本,空闲时间,而且更需要不断自我挑战的勇气和魄力,这不是谁都做得到的。
“海哥量地球”的创作者,作为目前全网当中“蹭饭”第一人,这种独特而又很难模仿的创作,相信他往后的发展会更加蓬勃,也会越来越好。
㈩ 自媒体 是什么
自媒体:
自媒体(外文名:We Media)又称“公民媒体”或“个人媒体”,是指私人化、平民化、普泛化、自主化的传播者,以现代化、电子化的手段,向不特定的大多数或者特定的单个人传递规范性及非规范性信息的新媒体的总称。自媒体平台包括:博客、微博、微信、网络官方贴吧、论坛/BBS等网络社区。
美国新闻学会媒体中心于2003年7月发布了由谢因波曼与克里斯威理斯两位联合提出的“We Media(自媒体)”研究报告,里面对“We Media”下了一个十分严谨的定义:“We Media是普通大众经由数字科技强化、与全球知识体系相连之后,一种开始理解普通大众如何提供与分享他们自身的事实、新闻的途径。”简言之,即公民用以发布自己亲眼所见、亲耳所闻事件的载体,如博客、微博、微信、论坛/BBS等网络社区。
性质:
1、媒介即讯息
在自媒体时代,各种不同的声音来自四面八方,“主流媒体”的声音逐渐变弱,人们不再接受被一个“统一的声音”告知对或错,每一个人都在从独立获得的资讯中,对事物做出判断。
自媒体有别于由专业媒体机构主导的信息传播,它是由普通大众主导的信息传播活动,由传统的“点到面”的传播,转化为“点到点”的一种对等的传播概念。同时,它也是指为个体提供信息生产、积累、共享、传播内容兼具私密性和公开性的信息传播方式。
早在上个世纪,着名传播学家麦克卢汉就提出过“媒介即讯息”的相似理论。其含义是:媒介本身才是真正有意义的讯息,即人类只有在拥有了某种媒介之后才有可能从事与之相适应的传播和其他社会活动。媒介最重要的作用就是“影响了我们理解和思考的习惯”。因此对于社会来说,真正有意义、有价值的“讯息”不是各个时代的媒体所传播的内容,而是这个时代所使用的传播工具的性质、它所开创的可能性以及带来的社会变革。
2、表现渠道
论坛、博客、微博、微信以及新兴的视频网站构成了自媒体现存的主要表达渠道,然而随着个人用户对互联网的深度使用,以阔地网络为代表的个人门户类网站将成为自媒体的新兴载体。理由在于:
其一,除了传统博客的信息发布功能,个人门户的个性化聚合功能还能精准并即时地获取信息,从而构成一条双向的即时信息通道。这种通道的存在有利于培养更加广大的信息受众,从而支持起更加旺盛的信息表达诉求。
其二,个人门户能够将数据挖掘和智能推送结合在一起,从而通过一种用户乐于接受的方式推动自媒体的传播,例如阔地首创的阔地热闻模式,会自动将每天推荐人数最多的并且是用户感兴趣领域的内容自动推动给用户。而传统的博客虽然也有排行榜显示信息的热度,但是无法达到信息推送的智能程度。
其三,个人门户建立的社区生态链加强了用户之间的联系纽带,使得信息的发布者与接受者们沟通更加紧密,联系也更加稳固。我们都知道,每一个成功的自媒体背后必然存在一拨支持群体,博客所能提供的简单留言评论的方式已不足以满足建议一个忠实粉丝圈的需求,传统的做法是再辅以论坛和即时通讯,但是所有这些功能需求都已经被聚合到个人门户这种新兴载体中,因此个人门户理所当然地将成为自媒体的最佳表达途径。
3、力量来源
自媒体的力量来源——“长尾”分析:
自媒体之所以爆发出如此大的能量和对传统媒体有如此大的威慑力,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其传播主体的多样化、平民化和普泛化。
一、多样化。
自媒体的传播主体来自各行各业,这相对于传统媒体从业人员单个行业的知晓能力来说,可以说是覆盖面更广。在一定程度上,他们对于新闻事件的综合把握可以更具体、更清楚、更切合实际,位于“尾部”的他们的专业水准并不比位于“头部”的媒体从业人员差,甚至还更有优势。在华南虎事件中,位于“尾部”的动物学、植物学专家以及非政府组织、摄像家以及图片处理专业人士等都在揭发假华南虎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们或从老虎的体态出发,或从老虎周围的植被出发,利用各自专业知识,做出了详细的技术论证。
二、平民化。
自媒体的传播主体来自社会底层,自媒体的传播者因此被定义为“草根阶层”。这些业余的新闻爱好者相对于传统媒体的从业人员来说体现出更强烈的无功利性,他们的参与带有更少的预设立场和偏见,他们对新闻事件的判断往往更客观、公正。
三、普泛化。
自媒体最重要的作用是:它授话语权给草根阶层,给普通民众,它张扬自我、助力个性成长,铸就个体价值,体现了民意。这种普泛化的特点使“自我声音”的表达愈来愈成为一种趋势。然而伴随着自媒体主体的普泛化程度的日益提高,这条“尾巴”的力量愈来愈积聚成长。
内容构成:
自媒体的内容构成也很特别,没有既定的核心,想到什么就写什么,只要觉得有价值的东西就分享出来,有时还会分享一些出格的观点,不需要考虑太多看官的感受,所以看一些优秀的自媒体文章就像看野史一样十分独特有趣,他们给看官们留下的印象是自媒体的个性。而且他们在字数方面控制得很好,一般都会控制在1000字左右,让看官可以在10分钟内流畅阅读完。
特点:
1、平民化个性化
2006年年底,美国《时代》周刊年度人物评选封面上没有摆放任何名人的照片,而是出现了一个大大的“You”和一台PC。《时代》周刊对此解释说,社会正从机构向个人过渡,个人正在成为“新数字时代民主社会”的公民。2006年年度人物就是“你”,是互联网上内容的所有使用者和创造者。
从“旁观者”转变成为“当事人”,每个平民都可以拥有一份自己的“网络报纸”(博客)、“网络广播”或“网络电视”(播客)。“媒体”仿佛一夜之间“飞入寻常百姓家”,变成了个人的传播载体。人们自主地在自己的“媒体”上“想写就写”“想说就说”,每个“草根”都可以利用互联网来表达自己想要表达的观点,传递自己生活的阴晴圆缺,构建自己的社交网络。
“自媒体”在google trends上的数据显示
自媒体向传统媒体发出挑战。以播客为新兴形式的自媒体使得原来处于新闻制造边缘的受众成为新闻信息传播的中坚力量,传统媒体受到自媒体的挑战。
大众媒体
传统的新闻媒体将传播者与受众分得很清,它们是“自上而下”、“点对面”的传播方式。而播客式的自媒体打破了这种不公平的格局,新媒体不再有传者和受者的界限,每个人都是传者,每个人都能做新闻,“人人即媒体”。因此,在播客网站上,我们不再提及“受众”一词,而更习惯说“用户”。
挑战传统媒体
在Web2.0时代,网络传播成为“零门槛”的传播方式,任何网络用户都可以成为传播者。在技术层面,播客具有非线性传播、零门槛、低成本等优势,正是这种互联网的特性决定了用户发布的信息内容不完全受网站的控制,传统媒体对信息的筛选、以及议程设置的特权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受众即新闻源
传统媒体的专业新闻工作者利用集团优势以及技术支持,方便他们在世界各地收集信息进行报道。然而,播客式自媒体的出现打破了时间、地域的局限,用户也能成为新闻的采集者和传播者。以2009年2月9日发生的“央视配楼失火”事件为例,央视大火发生半小时后,“草根媒体”先于主流媒体透露消息。一位叫“加盐的手磨咖啡”的网友,在事发时恰好路过现场,随即用带照相功能的手机拍下火场照片,这些照片于2月9日21时04分上传到网上。之后12小时内,这批照片的访问量超过37万次,跟帖1700多个。而另一位叫“msun msun msun”的网友于2月9日22时左右将一段现场视频上传到Youtube上。约6分钟后,新华社才在主流媒体中第一个发出了有关火灾的快讯。这类突发性事件的视频材料是主流媒体无法企及的,而传统意义上的“受众”成为了“新闻源”。
微内容:
微内容是相对于巨内容而言的。巨内容就是传统媒体的主体内容,是体现新闻的重要性、接近性、时效性、显着性和趣味性等新闻价值的内容。对于微内容,该词汇的创造者Jakob Nielse描绘到,这是用来描述一个网页上所显示的“超小文字段”(Microcontent),比如页头与标题。然而面对复杂的互联网,微内容的范畴注定不会是简单的“导引文字”。实际上,互联网用户在网上的所有独立数据,比如博客中的每一则网志,BBS中的每一个评论,甚至用户的每一次点击,都构成互联网的微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