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伊朗伊斯兰革命成功后做的最重要的事就是禁锢女性,为何霍梅尼非要禁锢女性呢
这就是有些社会对于女性的不公平对待,因为他们始终觉得男性比女性要尊贵,所以他们看不起女性。
2. 伊朗巴列维王朝经济发达,男女平等,为何民众要造反
虽然当时的王朝经济算是很发达的程度,而且他们男女的地位是平等的,整体社会发展也比较不错,可是由于当时各个地方的发展差距太大,而且各个地方的具体分工也没有落实,所以会造成百姓们想要去造反,去取得他们想拥有的权利。
民众们的生活如果过的真的好,他们也不会去选择这样一种做法。因为他们对自己的生活不满意,尽管男女地位是平等的,百姓们的经济发展也还可以,可是他们还是想要造反,因为他们对自己当前社会都不满意。他们存在最大的原因就是他们的管理制度是存在错误的,而且这个错误已经严重的影响到了百姓们的生活。
3. 伊朗伊斯兰革命与妇女戴面纱有关于吗
伊朗女的很少戴面纱吧?主要是沙特那边戴面纱。伊朗妇女一般只戴头巾,从伊朗人信仰伊斯兰时就带着了,所以与伊朗伊斯兰革命没多大关系。推荐你看看伊朗电影《一次别离》,就是把张艺谋《金陵十三钗》pk下去的那个电影。
4. 伊朗为什么要暴发伊斯兰革命
在中国是儒教作为统治阶级统治人民的正统思想但他不是一个宗教,不能影响到政治,但在外国如英国政教是合一的,皇帝的加冕必须由教皇来完成,教皇的影响力往往大与皇室,甚至在教皇势力较大的时期必须由教皇来保护皇族的权位,在伊朗皇室与宗教领袖本来是一致为伊朗服务的。但随着美援的进入,伊朗皇室开始接受基督教义和所谓的美式民主,导致了政教的矛盾。由于矛盾无法缓和,再加上教派实力的强劲和穆斯林对美国的由衷厌恶(由十字军东征就开始延续千年的厌恶)导致了民众进而对皇室所采取政策的厌恶,最终促成了这次革命,进而形成了另一种社会模式,并由伊朗开始向外输出,既政教合一的伊斯兰神权社会。
5. 政教合一是一种落后制度,为何伊朗人却很支持
从世界宗教分布来看,伊斯兰教绝对是最大的宗教组织,现在全世界伊斯兰教国家达到50多个,而且穆斯林国家还在不断扩展。可是为何只有伊朗走上了那样一条,政教合一,在外人看来十分落后的的道路呢,其实政教合一就目前在伊朗局势发展看来,是符合伊朗国民发展的。
加上伊斯兰教本身教派分化,矛盾激化,在被逊尼派穆斯林包围的情况下,作为唯一的什叶派穆斯林必须进一步凝聚力量,统一思想,这样才能够继续对抗下去。其次,为了在伊斯兰教义上进行探索,谋求反世俗化道路,坚定伊斯兰国家发展道路,政教合一的实践也是必经之路。
6. 巴列维时期,伊朗是更加自由的世俗化社会,为何却爆发了革命
许多人提起如今政教合一的伊朗,感情十分复杂,一方面,敬佩其敢公然对抗美国的胆量,另一方面,对于其严密到苛刻的宗教专制的统治感到十分的不满,并一厢情愿的认为,如今的伊朗人后悔革命,更加怀念巴列维时代。
伊斯兰革命
因此,伊朗革命的发生,并不是一个霍梅尼领导的什叶派穆斯林的宗教狂热运动,而是由于巴列维国王统治时期,世俗领域种种社会矛盾激化和宗教矛盾共同作用的结果。
以巴列维统治时期伊朗国内激烈的矛盾来看,即便没有霍梅尼,即便没有伊斯兰革命,伊朗最终也会爆发推翻巴列维的运动,区别只在于谁领导这场运动罢了。
7. 伊朗伊斯兰革命的革命背景
经济背景国王礼萨·巴列维为巩固其王朝的统治,利用石油收入和美国的援助,推行以土改为核心的“白色革命”及社会经济发展计划,就是按照美国的模子去重塑现代化的伊朗,其最大的特点就是经济的发展明显与社会发展相脱节。由于计划片面追求高速度,超过了国力的可能,加之军费开支过大,造成经济严重失调,通货膨胀,使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水平下降。未完全实施的土改政策使农民大量流入城市,大批工人失业。以国王为首的特权阶层巧取豪夺,奢侈腐化,贪污贿赂风行。社会贫富悬殊加剧,各种社会矛盾激化。
政治背景国王实行专制独裁统治,在美国支持下扩充军备,设立秘密的警察机构(即萨瓦克),特务肆意横行,镇压政治反对派,监狱人满为患。一切言论、集会和组织政党的自由都被取消。一些宗教领袖因反对国王的专权和世俗化政策,被监禁或驱逐。各阶层人民积怨日深。
文化背景王朝推行所谓开放型文化政策,使西方腐朽文化和生活方式大量涌入,色情、淫秽、凶杀书刊和影视泛滥,赌场、妓院公开活动,西方式酒吧、夜总会争利于市,社会风尚败坏,冲击着伊朗固有的伊斯兰文化传统和生活方式,引起穆斯林的普遍不满。
宗教背景王朝推行世俗化的政策,实行政教分离,限制宗教上层的政治活动,取消宗教领袖的特权。禁止寺院征收天课,将清真寺、宗教学校和圣地的瓦克夫土地大部分收归国有;关闭大量宗教学校,代之以世俗教育;制定《家庭保护法》,给妇女以一定自由(并不代表伊斯兰革命后的伊朗妇女没有自由,只是对穿着进行了要求);撤消沙里亚司法机构,代之以世俗司法机构等,从而招致宗教上层的强烈反对。
在这种背景下,伊朗各阶层的人民群众及各种政治力量联合起来,形成反国王的群众运动。因伊朗人口95%为什叶派穆斯林,反对国王的斗争便以什叶派宗教势力同国王政权之间的矛盾为表现形式而展开。什叶派宗教上层则利用人民的强烈不满情绪成为反国王运动的一面旗帜,什叶派伊玛目霍梅尼取得了反国王运动的领袖地位。他在60年代初曾因反对“白色革命”而获得声誉。
8. 伊朗在巴列维王朝发展的好好的,为什么霍梅尼要革命呢
因为想要为儿子报仇。
因此,最初的示威不是人民的不满,而是伊玛目霍梅尼所代表的神职人员的不满。他们继续加剧示威和游行示威的暴力行为,导致流血事件,进而破坏社会秩序并造成更大的社会动荡。许多人不了解这场运动或革命是由霍梅尼领导的,为什么霍梅尼此时想推翻迅速发展的伊朗?其实原因很简单。伊玛目霍梅尼的长子叫穆斯塔法,他最喜欢的儿子,当时是伊朗着名的宗教专家和导师。但是,这个儿子被巴列维政府杀害。仇恨是杀死孩子的痛苦,而仇恨深深,所以霍梅尼也想彻底改变他的个人仇恨。
9. 伊斯兰革命后伊朗是变好了还是变坏了呢如果是变坏了,伊朗人为什么还要支持这场革命呢
和老美西方敌对,肯定没好结果嘛,对内宗教管制人民,伊朗人普遍对现在不满,当时因为巴列维腐败专制,所以被宗教势力引导,造成了群众革命,伊朗人有自己的历史和习俗,崇拜期盼恢复历史上的波斯帝国,而不是目前执政的这种外来伊斯兰体制
10. 伊朗女性社会地位是什么
我的总结是,女性在大男子主义下过分保护导致缺乏自主权和为自己辩解的欲望。
外界谈起伊朗这个国家都是谈虎色变,尤其是女性,甚至觉得在伊朗生活的女性是如此的不幸,不仅要面对信仰的约束,还要直面国际社会的有色眼镜。其实,透过着一些水深火热的字眼,可以从另一方面去解读这个现象。
社会地位
在实际调查中,伊朗男人虽说大多被老妈宠得长不大,任性,小心眼,但不妨碍他们做模范丈夫,他们温存体贴,满口甜言蜜语,有少数是连财政大权都交给老婆,每天上班时决不忘给老婆几个电话嘘寒问暖,汇报行踪,对孩子也是百般宠爱,有求必应。
而伊朗女人呢,也是很懂得哄男人的,可能是得自母辈们的真传,伊斯兰教规允许男人娶四个老婆,虽说现今社会有两个老婆的都不多,但要拢住丈夫的心,就要在心理上和生理上给与他们极大的满足,所以伊朗女人日积月累,潜移默化,个个能说会道,八面玲珑而又忍辱负重,深藏不露。
那些不掌握家里的财政大权的,就得用尽心思从丈夫那儿捞钱,捞首饰(首饰在法律上是妻子的财产,而且随时可以变成钱),尽量不让老公手头有过多的余钱。总之,伊朗女人在家庭里的地位不能算低。
但我认为伊朗丈夫之所以模范,一是妻子会哄(好丈夫是哄出来的),二是出于对妻子的爱,不想惹她不快,并非出于对她人格的欣赏和尊重,伊朗男人大多占有欲强,心眼儿小,男性绝对不要在伊朗男人面前称赞他妻子的美貌,他不会领你的情,反会对你产生戒备仇视的心理。
伊朗这些年来,伊朗的女性权益有了很大的提高,她们很多受过高等教育,从事的工作涉及很多行业,除了在政府机关和企业,销售业,银行业,医药界,教育界都有为数众多的女职员,近年来一些只有男性从事的职业也出现了女性。
比如出租车司机,机械工程,建筑工程等都有了女性从业人员;在政治方面,女性的作用也愈加重要,伊朗近三百个议员中有12位女议员,这次伊朗大选,每位候选人都使出浑身解数来赢取女选民的芳心,因为伊朗的女选民占了60% 以上。
同时公共场合也为女性提供了相对私密的空间:地铁上有专门的女性车厢,男士禁止入内,但女士可以去男士车厢;有专门的女士酒吧、健身房等等。
但是根据生活在伊朗的外国女性的调查中还是能明显地感到来自社会和法律等各方面的对女性的歧视,伊朗男人普遍还是认为女人低人一等,女性没有丈夫的许可不能出境,女性只有可限的离婚权,离婚女性没有孩子的监护权(男孩儿两岁,女孩儿七岁以前可以由母亲抚养)。
一夫多妻和临时婚姻(sigheh,伊斯兰教特有的允许男子和妻子以外的非处女产生性关系的规定,双方只要到有关部门做一个简单的登记,注明时间期限和男方给女方的价格,本人觉得很像嫖妓合法化)的存在。这一切都使接受现代教育的伊朗女性饱受苦楚。
伊朗唯一一位获得诺贝尔和平奖的女性希琳·艾芭迪曾经发表尖锐的言辞:“伊斯兰革命后刑法获得通过,女性从此被剥夺了自我意识,变成了毫无能力、神经错乱的次等生物。”
任何事物都有它的两面性,只是站在哪个角度上看而已。也许伊朗不适合太多自由意识很强的女性,但是这种环境却给居住在那里的女性带来了安全感和幸福感,虽然在其过程中有不尽如人意的事情,但是社会在进步,总会找到适合本土国情的道路,找到两者处于相对平衡的局面。
在“现代化”和“西方化”纠缠不清的情况下,古老的文明总是难逃传统和现代间的交融与对抗。不过不管世界怎么变革,生活总是要回归常识的。向往正常生活从来不需要什么复杂的理由。如一个姑娘发布摘头巾照片后留言:“我只是想要感受风”。
让我们祝福这些伊朗姑娘早日得到他们想要的生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