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古伊朗和古中东在哪巴比伦人和美索不达米亚人是同一概念么(满意的话追加分)
古伊朗就是位于波斯,也就是今天的伊朗高原的西南部.
古代没有中东的概念,中东是近代以欧洲为中心提出的概念.大体上就是阿拉伯地区,小亚以南,埃及西北,幼发拉底河以西的地方
巴比伦这座城市先后成为两个伟大帝国的第一国都,也就是古巴比伦帝国和新巴比抡帝国
巴比抡人一般指的是古巴比抡帝国的建立者,但他们是阿摩利人,新巴比抡人是迦勒底人,美索不达米亚的民族很多的
苏美尔人,阿卡德人,加喜特人,阿摩利人,迦勒底人,甚至古蒂人,米坦尼人都可以被称为美索不达米亚人
② 伊朗是一个国家吗,在哪个地方
伊朗是一个国家,位于亚洲西南部,北邻亚美尼亚、阿塞拜疆、土库曼斯坦,西与土耳其和伊拉克接壤,东面与巴基斯坦和阿富汗相连,南面濒临海湾和阿曼湾。
③ 公元前几世纪,出现在西亚“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上的古代王国是什么国
古巴比伦
世界最早的文明——美索不达米亚(Mesopotamia,希腊语的意思是两河之间的土地。)文明(又称两河文明)发源于底格里斯河(Tigris)和幼发拉底河(Euphrates)之间的流域——苏美尔(Sumer)地区(中下游地区)。美索不达亚是古巴比伦(Babylon)的所在,在今伊拉克(Iraq)共和国境内。
公元前3500年进入文明,公元前4000年到公元前2250年是两河文明的鼎盛时期,《旧约全书》称其为"希纳国"(Land of Shinar)。两河沿岸因河水泛滥而积淀成肥沃土壤,史称"肥沃的新月地带"(南美的那个和"金三角"齐名的地区堪称"罪恶的新月地带")。由于两河不象尼罗河一样是定期泛滥的,所以确定时间就必须靠观测天象。住在下游的苏美人发明了太阴历,以月亮的阴晴圆缺作为计时标准,把一年划分为12个月,共354天,并发明闰月,放置与太阳历相差的11天。把一小时分成60分,以7天为一星期。还会分数、加减乘除四则运算和解一元二次方程,发明了10进位法和16进位法。他们把圆分为360度,并知道π近似于3。甚至会计算不规则多边形的面积及一些锥体的体积。
4000BC,苏美人最早发明了表意和指意符号的象形文字,因为这种文字大多刻在砖、石或黑色的玄武岩。泥板上,"起笔重而印痕较深",成尖劈形,形似木楔,所以被称为楔形文字。
古巴比伦的空中花园(Hanging Gardens)是世界七大奇迹之一。这座花园传说是当时的国王为公主而建的。
之后的尼罗河文明和印度河文明,是在两河文明的促进下发展起来的。希腊人从那里学到了数学、物理学和哲学;犹太人从那里学到了神学,并将它传播于世;阿拉伯人从那里学到了建筑学,并以此教化了整个中世纪野蛮的欧洲。
大约在2000BC,阿摩利人建立了以巴比伦城为首都的巴比伦王国。1792BC,汉谟拉比(Hammurabi)即位,征服了苏美尔人和阿卡德人,统一了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并颁布了《汉谟拉比法典》,这是世界上第一部较为完备的成文法典,但不是最早的,最早的叫《乌尔纳木法典》。《汉谟拉比法典》共有282条,刻在一块高2.25米的黑色玄武岩石柱上。
689BC,巴比伦王国被亚述所灭。605BC新巴比伦王国灭掉了亚述。后来,神庙祭师集团当权,终于在538BC,被位于伊朗高原的波斯所灭。古代两河流域的文明作为一个独立的整体便告结束。
《世代网》
古巴比伦的悲哀!
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流域的美索不达米亚(希腊语:两河之间的地方)大约在公元前19世纪(中国夏朝的时候)就孕育了人类有史以来最早的文明——古巴比伦文明;这个地区由于没有天然的屏障,所以产生了古巴比伦多样化的文化发展趋势。
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中间的地方叫“美索不达米亚”,意思就是“两河之间”。每年春天,高原地区的积雪融化,这两条河就在美索不达米亚泛滥成灾。特别是下游一带,地势低凹,几乎全被淹没。一个流传到今天的巴比伦神话,生动地反映了这种情形:一位巴比伦国王的祖先梦见他遇到了神仙。神告诉他,洪水就要淹没大地,来惩罚人类的罪恶。因为他一向对神十分虔诚,所以神要搭救他。这个人听从神的吩咐,造了一只方舟,把全家人都搬到舟上,还带了几只动物和一些种子。没过多久,乌云布满天空,黑暗笼罩了大地,狂风暴雨袭来,滔滔洪水淹没了一切生命,只有那只方舟在茫茫无边的水面上漂行。到了第七天,风住了,河水平静下来。这时候,方舟漂到一座山旁。舟上的人把动物放出方舟,将种子撒在山上,大地的生命重新开始了。人类许多民族的神话都受到巴比伦这个古老传说的影响。西方着名的挪亚方舟的故事也是从这个传说演变来的:一个叫挪亚的人按照上帝的命令造了一只方舟,全家人坐上去,躲过了水灾。当洪水退落的时候,挪亚放出一只鸽子。不久,鸽子衔着一片新拧下的橄榄叶子飞回来,使挪亚知道洪水已经退去,万物又恢复了生命。后来,西方人就把鸽子和橄榄枝作为和平的象征。
当然,无论是神仙还是和平鸽,都不能给人们带来真正的安宁和幸福。要战胜洪水,还得靠人们自己。巴比伦人在和洪水斗争中,学会了修堤筑坝,开渠造河。当洪水被制服以后,他们和埃及人一样,也享受到了河流定期泛滥的好处。泛滥的洪水带来大量淤泥,使两岸的土壤变得十分肥沃。再加上这里阳光强烈,水量充足,庄稼年年丰收。据说,小麦最早就是生长在巴比伦的。
住在巴比伦北面的亚述人十分强悍。公元前8世纪(中国已经进入春秋时代),亚述成为一个庞大的军事帝国。巴比伦被它征服了,叙利亚、腓尼基、巴勒斯坦、小亚细亚、埃及,也都先后归入它的版图。除了希腊和意大利,地中海沿岸几乎都被它占领了。亚述的首都叫尼尼微,那里修建了许多宏伟的宫殿。
公元前612年,居住在巴比伦的迦勒底人联合东边的米堤亚人进攻亚达。他们手执带血的长矛和盾牌冲进了尼尼微。全城居民遭到屠杀,甚至连儿童也不能幸免。亚述最后一代国王辛沙立希孔和他的宫殿一起被烧成灰烬。从此,这个庞大帝国连同它的首都就从地面上消失了。
底格里斯河边有两堆很大的荒丘,据说是尼尼微的遗址。1845年,英国人拉雅得在这里发掘出两座亚述王宫,发现了着名的带有双翼的人头牛身巨大雕像和许多精美的石版雕刻。后来他继续挖掘,三年中又挖出28座王宫大厅。但是,这里并不是尼尼微,而是亚述的另一个城市,叫卡拉。真正的尼尼微在卡拉以北六七十公里的地方。1849年,拉雅得在这里找到了西努基立王(公元前700多年)的大宫殿遗址。这座宫殿曾经遭到米堤亚人的焚毁。许多刻有图画和楔形文字的泥版还有大火烧过的痕迹。王宫的两间藏书室堆满刻有楔形文字的大大小小的泥版。最大的一块长3米,宽2米多,最小的还不到1寸长,只刻着一两行文字。这些泥版就是2500多年前亚述的图书,内容很丰富,包括历史、法律、宗教和自然科学等方面的知识。过了几年,考古学家拉萨姆又发现了亚述巴尼拔王的王宫大殿和另一处王宫藏书室。藏书室内收藏的泥版文书上,刻有许多关于亚述和巴比伦的神话。亚述的宫殿是由成千上万的奴隶修建的,他们多半是亚述人在战争中掠夺来的俘虏。奴隶劳动的时候,有的带着锁链和脚镣,有的被铁索相互牢牢地系在一起。旁边还有手执武器的兵士监视着。反映这些场面的图画也被发掘出来了。在尼尼微发掘出来的大量文物,使我们能够清楚地了解亚述帝国兴衰的历史。
战胜了亚述的迦勒底人在巴比伦建立了一个新的国家。为了和那个被亚述灭掉的古巴比伦王国区别开,人们把它叫做新巴比伦王国。新巴比伦国王尼布甲尼撒,把首都巴比伦城建成一座堡垒般的城市。它的规模就是用今天的标准来看,也是非常壮观的。城市是方形的,每边长22.2公里。围绕城市的城墙大约有8.5米高,是用砖砌和油漆浇灌而成的。四匹马拉的战车可以在宽阔的城墙上奔驰。全城有100扇用铜做成的城门。城墙周围还有很深的护城河。幼发拉底河从城墙下流进来,穿城而过。巴比伦城里还有一座很大的皇宫,皇宫内修建了一个“空中花园”,被后世称为世界七大奇迹之一。
国王尼布甲尼撒在位期间(公元前605-公元前562年),巴比伦的国力最为强大。他率兵攻打叙利亚,出兵巴勒斯坦,夺占耶路撒冷,灭掉犹太王国,强迫犹太人迁居巴比伦当奴隶,成为“巴比伦之囚”。在晚年,他还侵入埃及。在这几十年里,巴比伦城人口达到10多万,还有来自亚洲各地的商人,奴隶制经济有了很大发展。但是,在强盛的背后,已经埋伏了危机,被征服的外族人对巴比伦奴隶主的仇恨和反抗不断发生,本族的贫民和农民因破产沦为奴隶,加剧了国内的阶级矛盾,奴隶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矛盾也越来越激烈。尼布甲尼撒死后,国内政局立即动荡起来,6年中8个国王被废,其中两个被杀。在东面,力量越来越强大的波斯帝国征服了巴比伦的盟邦米堤亚,对巴比伦形成了大军压境的局面。
巴比伦的奴隶主们忙于争权夺利,纵情享乐,他们以为他们的城墙是那样高大而坚固,谁也攻不破。他们万万没有想到,敌人会利用穿过城墙的幼发拉底河打进来。一天晚上,巴比伦的一个年轻王子正在举行狂欢宴会。波斯王居鲁士下令在幼发拉底河中修筑了一座水坝,把河水放到坝的一边去。他的军队从另一边放干水的河床中偷偷进到城里,未经交战就占领了巴比伦。据说,有一些巴比伦商人做了波斯人的内应。这件事发生在公元前538年(中国春秋末年)。
存在仅88年的新巴比伦王国灭亡了。巴比伦的繁华,巴比伦的奇迹,巴比伦的高墙铜门和它的“空中花园”,都变成了一堆一堆的荒丘废土。巴比伦遗址从1899年开始逐渐发掘出来,使人们能够更准确地研究它的过去。但是,挖掘工作碰到了难题,地下水的冲击使古巴比伦城有完全被毁的危险。如何降低河水水位,成为许多国家的专家们研究的课题。
然而令人们始终忧虑不已的是在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上,与文明相生相伴,战争也从来没有休止过。这块非常适合人类居住的土地据说就是《圣经》中伊甸园的原型地。然而,也许正是因为优越的地理位置,它也不断成为政治和战争的舞台。当巴格达已经成为这个世界上最为精妙绝伦的城市的时候,整个欧洲还处于蛮荒状态,这里曾是世界着名的大都市,一千零一夜的故乡,其科学、哲学和文学的成就是文明史上所罕见的。综观数千年来的两河流域兴衰史,哪一场战争不是对文明的破坏呢?
注:古巴比伦是对文明发源地的称谓;而美索布达米亚平原则是现今古巴比伦的位置。
【新月沃地孕育的古国】
亚洲西部,有一条狭长地带。从地图上看,它形似一弯新月,土地肥沃,因此有“新月沃地”之称。沃地东部,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并行奔流。被称为两河流域。这里的河水定期泛滥,时常带来灾害,但水退后留下的淤泥有利于农业生产。
公元前3500年以后,苏美尔人在两河流域南部建立起很多奴隶制小国。公元前18世纪,古巴比伦王国国王汉谟拉比统一了两河流域,建立起中央集权的奴隶制国家。
为维护奴隶主的利益,汉谟拉比制定了一部法典,史称汉谟拉比法典。它是世界上现存的古代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
④ 两千年来,为什么人们一直要寻找遗失的以色列部落
以色列王国的覆灭,导致十二个以色列部落中的十个被亚述王流放,此后再无下落。日后的犹太教徒和基督教徒,为了各自的宗教目的,一直在寻找这十个遗失的以色列部落,并且一直到现代仍在寻找。
以色列王国的覆灭
由于犹太教与基督教的渊源关系,这种说法在基督教和整个西方世界中也有很大影响。
据《圣经》记载,犹太族长时代的始祖雅各和他的两个妻子和两个侍女共生有十二个儿子,分别名为流便、西缅、利未、犹大、但、拿弗他利、迦得、亚设、以萨迦、西布伦、约瑟和便雅悯。以后,十二个儿子的后代发展成了十二个部落,统称为以色列人。
这十二个以色列部落一起到了埃及,又在摩西的带领下逃出埃及,返回迦南。后来南方犹大部落的大卫把各部落统一了起来,建立了古希伯来王国。
公元前10世纪后期,这个王国分裂成了南北两个国家:北方的以色列王国中包括了十个以色列人部落,南方的犹太王国中只有犹大和便雅悯两个部落和一小部分利未部落的成员。
据历史学家们考证,上面《圣经》里提到的地方就是现代伊朗的西北部,在里海的西南方一带。人们一般认为,这十个部落中的一些人后来可能也来到了巴比伦,并与犹太人一起返回了巴勒斯坦,而多数人则留在了被放逐的地方,后来便与当地的民族同化了,因而也就永远地在历史中消失了。
但是,许多虔诚的宗教徒(包括犹太教徒和基督教徒)却不接受这一说法。他们说上帝曾许诺要让这些遗失的部落返回,如果这些部落消失了,那怎能实现上帝的诺言呢?
《圣经》中明确写道:“主耶和华如此说:我要将以色列的子孙从他们所到的各国收取,将从各方把他们聚集,引导他们回归他们的故土。我要使他们在那里成为一国……他们不再为二国,决不再分为二国。”(见《圣经以西结书》37:21-22)
因此,他们坚定地认为,这些部落是不会消失的,他们将在弥赛亚(救世主)降临时重返上帝的应许之地,建立他们的国家。
对于犹太人来说,如果十个遗失的部落仍然存在,那么有朝一日他们将回到自己的犹太同胞中间。这不仅可以壮大犹太人的力量,而更重要的是,它将证实古代犹太先知们的预言,从而能进一步加强犹太教徒们的信仰。
而基督教徒也希望找到这些遗失的部落,他们却又是出于另一种目的。他们认为,十个以色列部落的失踪发生在耶稣被钉死在十字架之前许多世纪,但耶稣受难时犹太人(即犹大部落的人)却是存在的,而且他们对此是有责任的。因此,如果找到十个失踪的以色列部落,让他们皈依基督教,承认耶稣,就可证明犹太人是走入了歧途,而基督教才是正道。
这样,寻找和发现这十个遗失的部落,对于历史学家、人类学家和文学家们来说,不过是一种具有学术价值的活动,但对于虔诚的犹太教徒和基督教徒来说,却还有着更为重要的宗教意义。因此,许多世纪以来,许多人一直在不停地寻找这些遗失的以色列部落。
两千多年的寻觅
在中世纪时,不断有关于发现了某一个或某几个、甚至所有遗失的部落的消息。
例如,9世纪时一个名叫埃尔达丹尼的犹太旅行家称他是遗失的“但”部落的成员。他在日记中说,但、迦得、拿弗他利和亚设四个部落生活在“库希的土地上”(现代埃塞俄比亚及周围地区)。他说他还知道另外六个部落在什么地方,因为他曾到过他们生活的地区。埃尔达丹尼的故事一度广为流传,还引起许多学者对其进行考证和研究。
12世纪时一个叫本杰明的欧洲人写了一本他在地中海东岸各地旅行的游记,他详细记载了他听到的许多关于遗失的部落的情况,这本书再次激起了人们广泛的兴趣。
到了近代,人们寻找失踪部落的热情未减。19世纪初,一个名叫约瑟夫本雅明的法国犹太人几乎用了他的毕生精力去搜寻失踪的以色列部落。他差不多走遍了整个中东和北非地区,但后来他得出的结论是:那些遗失的部落并没有定居在某个地方,而是像欧洲的犹太人一样,成了一些漂泊不定、浪迹天涯的流浪者。
他最大的成就是在印度发现了一些自称“勃奈以色列”的犹太教徒。这些犹太人在孟买及其周围地区已生活了许多世纪,但本雅明最后还是不能肯定他们到底是不是遗失的以色列部落。
19世纪中期,有一个叫作“希伯来基督徒”的基督教传教团也开展了寻找遗失部落的活动。这个团体的成员都是改宗了基督教的犹太人,他们希望找到那些古以色列人,使他们也成为基督教徒。
这个团体中一个叫沃尔夫的英国人从1821年到1845年在中东向当地穆斯林和犹太人传教。他寻找古以色列人的范围深入到了波斯和中亚等地。当他听说阿富汗的普什图人可能就是遗失的以色列部落后,便多次只身去到喀布尔,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查探访,但后来证明他们并不是古以色列人。沃尔夫认为中国极可能有古以色列人的后裔,但他自己却未能来到中国。
除了前面提到的那些人外,还有一些民族也曾被认为可能是遗失的以色列部落。欧洲人到达美洲大陆后不久,便有人称当地的印第安人是古代遗失的以色列人。
1775年,伦敦出版了一本名为《美洲印第安人历史》的书,书中列举了印第安人的语言与希伯来语之间在词源和语法的许多相同之处,还说这两种人在体质、心理和文化方面都有大量相似之处。至于古代以色列人是如何来到美洲大陆的,却没有谁能说得清楚。
17世纪一位叫作马纳斯的阿姆斯特丹犹太拉比说,那些古以色列人先是迁往鞑靼人的地区,然后又去到中国,最后才从中国去往美洲。
后来,当人们发现埃塞俄比亚有许多信奉古犹太教的被称为“法拉沙”的黑人后,又称他们才是那些消失了的古以色列人的后裔。甚至有人经过考证认为,这些黑犹太人是十二个遗失部落中“但”部落的后代。但是,一些威权的非洲史学家却称,这些黑人是在历史上某个时期皈依了犹太教的当地民族,他们不可能是古以色列人的后裔,因为从人种和血缘上来看,他们同犹太人没有任何相似之处。
埃塞俄比亚的黑色犹太人
19世纪中,一些英国人自称他们才是真正的“遗失的部落”。他们说盎格鲁-撒克逊人中有相当大一部分都属于古以色列人,他们着书立说,找了不少根据来证明这种说法。
按他们的说法,那些以色列部落不断向西北方迁徙,后来定居在欧洲北部。他们说,这些以色列人在北迁的路上留下了一些痕迹,例如,“多瑙河”(Danube)这一名称便与“但”(Dan)部落有关。这些说法其实都很牵强,有的毫无道理。实际上,这些自称“盎格鲁-以色列”的英国人是一个小的宗教派别,他们想通过自称为遗失部落来加强自己的合法性和神圣性。这个派别后来还流传到了美国等地。
针对关于“十个遗失的部落”的种种传闻和活动,英国杜克大学研究《旧约圣经》的权威学者戈德比1930年写了一本书——《遗失的部落,一个神话》,有力地告诫人们不要再对找到那些所谓的“遗失部落”再抱有任何希望,也不要再去作那些无谓的探险式的寻找活动。
他说,一方面,古希伯来人就像当时其他的许多民族一样,在被征服之后被流放到异国他乡,在经历过种种艰难困苦,他们要想使自己的种族完整地保存下来几乎是不可能的。这些古希伯来人要么死于痛苦的流离迁徙之中,要么能幸存下来也自然同化进异邦的民族中去了,这种情况在历史上有许许多多,以色列人只不过是其中一个小小的例子而已。
另一方面,他又说,后来的犹太人也未必全都是古以色列人的直系后裔,他们并非是一个纯粹的同种同源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他们同样也吸收了其他的民族。所以,再去寻找所谓“遗失部落”是毫无意义的事情。
此后,在世界各地寻访“遗失部落”的活动确实减少了。但有些人,尤其是一些笃信宗教的人仍不甘心,有关在某地又发现了可能是“遗失的以色列部落”的消息仍时有所闻。
⑤ 古代伊朗为什么又叫波斯
基本上是,古代的波斯是个大帝国,远不止现在的伊朗高原等地,还包括中东阿拉伯等地。触角伸到了非洲和欧洲。着名的十字军东征就是针对波斯帝国的,只可惜东征失败了。
⑥ 伊朗历史的简介
自从前600年开始,希腊人把这一地区叫做“波斯”。而关于波斯人的第一个书面记录是来自亚述帝国人在公元前九世纪的叙述,他们称为“帕尔苏阿舒”(Parsuash)及“帕尔苏阿”(Parsua)。这些近似的词语源自古伊朗语“Parsava”,大概是指“边界”、“边陲”的意思,用在地理上指称伊朗人(他们在种族上自称为雅利安人,以示尊贵)。帕尔苏阿及帕尔苏阿舒其实是两个不同的地方,后者位于伊朗西南部,在古波斯语当中称为“帕尔萨”(Pârsa,今法尔斯)。希腊人在公元前六世纪使用“帕撒斯”(Perses)、“帕斯卡”(Persica)及“波西斯”(Persis)等形容词用于居鲁士二世的帝国的古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34],英词里的波斯人(Persian)因此而得。在圣经较后的部分常提及到波斯帝国(以斯帖、但以理、以斯拉及尼希米记),称为“帕拉斯”(英语:Paras;希伯来语:פרס),如“Paras ve Madai”(פרס ומדי)即是“波斯及米底王国”。直到1935年,欧洲人一直使用波斯来称呼这个地区和位于这一地区的国家。而波斯人则从萨珊王朝时期起开始称呼自己的国家为埃兰沙赫尔,意为“中古雅利安人帝国”。
1935年,波斯国王礼萨·汗宣布国际上该国应被称作“伊朗”。但“波斯”一词在这之后还有人使用。
在中文里,“波斯”被用于描述1935年之前的事,或该民族从古就有的事物,如波斯语和波斯地毯。现代政治、经济等事物则用“伊朗”一词。
伊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的故乡,其历史及聚居点可追溯到公元前4000年。米底在公元前625年将伊朗统一为一个国家,并成为了一个帝国。阿契美尼德帝国(前550–330)是波斯人首次统治中东及中亚。之后由塞琉古帝国、帕提亚帝国及萨珊王朝继承,其时间跨度约达千年。
在经历了数个世纪的外族统治及短命的地方王朝之后,伊朗于1501年为萨法维帝国所再次统一,再次成为一个独立国家。该帝国将什叶派作为国教,是为伊斯兰历史最重要的转折点。伊朗由沙赫王或皇帝统治,该制度几乎无间断地延续至了1979年四月的伊朗伊斯兰革命,该革命将伊朗政体改为伊斯兰共和国。
⑦ 伊朗是哪个国家
伊朗指的是伊朗伊斯兰共和国。
伊朗伊斯兰共和国,简称伊朗,位于西亚,属中东国家,东邻巴基斯坦和阿富汗,与土库曼斯坦接壤,西北与阿塞拜疆和亚美尼亚为邻,西接土耳其和伊拉克,中北部紧靠里海、南靠波斯湾和阿拉伯海,国土面积约164.5万平方公里,世界排名第17。
伊朗是石油输出国组织成员,经济以石油开采业为主,为世界石油天然气大国,石油出口是经济命脉,石油生产能力和石油出口量分别位于世界第四位和第二位。
伊朗的自然资源:
伊朗石油、天然气和煤炭蕴藏丰富。截至2019年底,已探明石油储量1580亿桶,居世界第四位,天然气已探明储量33.9万亿立方米,居世界第二位。
其它矿物资源也十分丰富,可采量巨大。已探明矿山3800处,矿藏储量270亿吨;其中,铁矿储量47亿吨;铜矿储量30亿吨,约占世界总储量的5%,居世界第三位。
锌矿储量2.3亿吨,居世界第一位;铬矿储量2000万吨;金矿储量150吨。此外,还有大量的锰、锑、铅、硼、重晶石、大理石等矿产资源。已开采矿种56个,年矿产量1.5亿吨,占总储量的0.55%,占全球矿产品总产量的1.2%。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伊朗
⑧ 伊朗是波斯人国家吗谢谢
伊朗是波斯人国家
自从前600年开始,希腊人把这一地区叫做“波斯”。而关于波斯人的第一个书面记录是来自亚述人在公元前九世纪的叙述,他们称为“帕尔苏阿舒”(Parsuash)及“帕尔苏阿”(Parsua)。这些近似的词语源自古伊朗语“Parsava”,大概是指“边界”、“边陲”的意思,用在地理上指称伊朗人(他们在种族上自称为雅利安人,以示尊贵)。帕尔苏阿及帕尔苏阿舒其实是两个不同的地方,后者位于伊朗西南部,在古波斯语当中称为“伯尔萨”(Pârsa,今法尔斯)。希腊人在公元前六世纪使用“帕撒斯”(Perses)、“帕斯卡”(Persica)及“波西斯”(Persis)等形容词用于居鲁士二世的帝国,英词里的波斯人(Persian)因此而得。在圣经较后的部分常提及到波斯帝国(以斯帖、但以理、以斯拉及尼希米记),称为“派拉斯”(英语:Paras;希伯来语:פרס),如“Paras ve Madai”(פרס ומדי)即是“波斯及米底王国”。直到1935年,欧洲人一直使用波斯来称呼这个地区和位于这一地区的国家。而波斯人则从萨珊王朝开始称呼自己的国家为埃兰沙赫尔,意为“中古雅利安人帝国”。 1935年,波斯国王礼萨·汗宣布国际上该国应被称作“伊朗”。但“波斯”一词在这之后还有人使用。
⑨ 伊朗是波斯人国家吗谢谢
伊朗是波斯人国家
自从前600年开始,希腊人把这一地区叫做“波斯”。而关于波斯人的第一个书面记录是来自亚述人在公元前九世纪的叙述,他们称为“帕尔苏阿舒”(Parsuash)及“帕尔苏阿”(Parsua)。这些近似的词语源自古伊朗语“Parsava”,大概是指“边界”、“边陲”的意思,用在地理上指称伊朗人(他们在种族上自称为雅利安人,以示尊贵)。帕尔苏阿及帕尔苏阿舒其实是两个不同的地方,后者位于伊朗西南部,在古波斯语当中称为“伯尔萨”(Pârsa,今法尔斯)。希腊人在公元前六世纪使用“帕撒斯”(Perses)、“帕斯卡”(Persica)及“波西斯”(Persis)等形容词用于居鲁士二世的帝国,英词里的波斯人(Persian)因此而得。在圣经较后的部分常提及到波斯帝国(以斯帖、但以理、以斯拉及尼希米记),称为“派拉斯”(英语:Paras;希伯来语:פרס),如“Paras
ve
Madai”(פרס
ומדי)即是“波斯及米底王国”。直到1935年,欧洲人一直使用波斯来称呼这个地区和位于这一地区的国家。而波斯人则从萨珊王朝开始称呼自己的国家为埃兰沙赫尔,意为“中古雅利安人帝国”。
1935年,波斯国王礼萨·汗宣布国际上该国应被称作“伊朗”。但“波斯”一词在这之后还有人使用。
⑩ 伊朗是在什么地方,英文单词怎么写
伊朗,是亚洲中部的一个国家。
英语单词
Ir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