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伊朗的电影大多都揭露了战争的残酷,有哪些电影看完值得我们深思
1,《筹款风波》
《筹款风波》是莫斯塔法·塔吉扎德赫执导的伊朗影片,由Bahram Radan、萨蕾·巴亚特主演,于2017年6月17日在上海国际电影节首映。2017年6月,该片获得第20届上海国际电影节评委会大奖。
2,《德黑兰:爱之城》
《德黑兰:爱之城》是阿里·贾比尔安萨里执导的剧情电影,弗鲁格·凯哲贝格里、贝纳兹·贾法里等参演,于2018年10月14日上映。
该片讲述了三个人近中年、对生活感到幻灭的都市男女,各自渴望着能在这个从未真正接纳自己的城市中寻找到爱情的故事。
3,《出租车》
《出租车》是由Jafar Panahi Film Proctions 出品,于2015年02月06日上映的一部纪录片。由贾法·帕纳西执导并主演。
影片讲述了一辆黄色出租车行驶在德黑兰熙熙攘攘的街道上。各种各样的乘客坐上车,每人都直率坦白地回答了司机的各种问题。
4,《推销员》
《推销员》是由阿斯哈·法哈蒂执导,沙哈布·侯赛尼、塔兰涅·阿里多斯蒂主演的伊朗电影,于2016年5月21日在戛纳电影节首映。该片讲述一对年轻夫妇因故搬家到新公寓,但一场与前房客有关的事故却将他们的生活搅得天翻地覆的故事。
5,《背马鞍的男孩》
《背马鞍的男孩》是2008年上映的伊朗剧情类电影,讲述了一个男孩花钱雇佣另一个穷男孩为他到处驼东西的故事。
㈡ 伊朗电影有哪些不同于好莱坞电影的特质
大部分属于文艺片,关注小人物和琐事,多本色表演,大部分普通人看不下去,除非是装B文青。
㈢ 伊朗电影的主要成就
代表人物: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贾法帕纳西、马基德马基迪
新生代:莎米拉玛克玛尔巴夫、阿斯哈法哈蒂
因为穆斯林阿拉伯文化禁锢的原因,新生代导演比较在意摹写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冲突以及多文化不相容的现实;老一辈更多在凸显人性和回归的哲思上下功夫。不论如何,伊朗电影都代表了阿拉伯世界人文电影的最高水平。
㈣ 请问伊朗电影的艺术风格是怎样的
三言两语很难说清,而且仁者见仁啊,要我说,应该是兼有欧美和印度的艺术风格吧!
㈤ 什么叫伊朗电影
就是伊朗拍的电影 伊朗是国家
好看的伊朗电影:小鞋子,我在伊朗长大,马吉德·马吉迪:《小鞋子》(原名《天堂的孩子》,1997)、《天堂的颜色》(1999)属于精品;阿巴斯·基亚鲁斯塔米的《何处是我朋友的家》(1988);贾法尔·帕纳西的《白气穆森·马克马巴夫:《电影万岁》(1995)、《坎大哈》(2003)等;萨米拉·马克马巴夫:《黑板》(1997)、《苹果》(1999)、《下午五点》(2004)巴赫曼·戈巴迪:《醉马时刻》(2000)、《乌龟也能飞》(2003)、《半月》(2006)等
㈥ 伊朗电影特色
记得以前看过一个叫做--小鞋子--的伊朗电影,拍的很好!很忧伤的气氛!展现出了伊朗人敢于吃苦,乐观向上的精神!
㈦ 世界上不同地区的电影特点是什么
(1)欧洲:欧洲是电影的发源地,电影产生之后,在欧洲一直是以一种艺术来看待电影,所以欧洲的电影以艺术为主,文艺片、故事片居多,后来受到好莱坞的影响,也出现一部份商业电影,不过大部分欧洲的电影人都瞧不起好莱坞的纯商业电影,认为他们太庸俗,所以欧洲的电影现在还是以艺术电影为主流。
(2)北美洲:基本就是好莱坞的天下,早期好莱坞产生时,多数电影人都是欧洲过来的,基本上还是以艺术电影为主,但是在上个世纪30年代,由于美国华尔街的财阀们看中了电影的利润,进以通过各种渠道慢慢掌控了好莱坞,从那以后,好莱坞就是商业片的天下,成为了一个商业电影流水线,一部部商业电影就像汽车一样从流水线里面产生从而面向世界,在赚取了大把钱的同时,也慢慢丢掉了早期的艺术精华。所以北美的电影就是商业片的天下。
(3)南美洲:在南美洲,电影的起步虽然也很早,但是一直不受到人们的重视,所以直到现在,南美的电影产量也仅高于非洲,南美电影比较独特,基本上都是以拍摄本地的历史和文化的纪录片为主,所以电影涉及面较窄,也就限制了南美电影的发展,偶尔拍出一些商业电影,国外没兴趣不引进,本地人不喜欢,所以导致南美洲电影现在不上不下的局面。唯一在世界上有点号召力的哥伦比亚和秘鲁的商业电影,也大部分都是合资电影。
(4)大洋洲:和北美一样,大洋洲的电影就是以澳大利亚电影为主,澳大利亚的电影非常繁杂,商业片、艺术片什么都拍,因为澳大利亚一向以好莱坞为风向标,好莱坞流行什么,当地的电影人就拍摄什么,而且澳大利亚电影的一大特色就是合资片,基本上每年产出的电影大部分都是合资片,尤其很多都是来自好莱坞的投资商,说他们是好莱坞的后花园绝对不会错。
(5)非洲:非洲电影起步最晚,很简单,太穷了,老百姓都看不起电影,怎么让电影发展起来,而且非洲长期处于战乱状态,根本无法提供给电影人成长的环境,所以在非洲,电影的数量和质量都远远落后于其他地域的电影。而作为非洲一南一北两个主要的电影产出国埃及和南非,也基本上很少出产自己的电影,大部分都是外资的电影,而大部分非洲本地的电影也都是人物传记的电影。但是非洲却是世界电影人心目中的电影取景地,大面积的沙漠、大量的野生动物、以及古埃及文化,每年世界上有很多电影都是在非洲取景拍摄。总的来说,非洲电影真的没有什么特色。
(5)亚洲:亚洲电影种类繁多,基本上每个国家电影都有自己的特色,从有东方好莱坞之称的香港,到印度宝莱坞,再到后来崛起的韩国和泰国,甚至于日本的成人电影都在世界电影史上留有自己的位置。唯独作为亚洲大国的中国,作为人口数量最多的国家,却没有成为电影大国,没有自己的特色,无论电影质量还是电影数量都无法与欧美比较,不能不说是我国的悲哀。细分亚洲电影,现今东亚、东南亚基本上都是日韩泰电影的天下,主要是以恐怖片为主而闻名世界,南亚以印度、巴基斯坦为主,主要以歌舞片闻名世界,西亚以伊朗为主,主要以宗教片为拍摄主体。
㈧ 想多加了解伊朗,有哪些伊朗电影值得观看
戈达尔说过:电影始于格里菲斯,止于阿巴斯。
阿巴斯•基阿罗斯塔米出生于伊朗首都德黑兰,这位电影大师以一己之力让伊朗电影被世界所熟知。
2017年上海国际电影节,有幸在大荧幕上看到了阿巴斯的所有作品。今天给大家推荐5部他的代表作,让大家对伊朗电影有一个全新的认识。
豆瓣评分8.5分,这部电影是半剧情半纪录的形式,非常能体现阿巴斯的风格。
虚实之间,表现了一个狂热影迷的行骗历程。
当然,伊朗并不只有阿巴斯的电影,但阿巴斯对伊朗电影的影响和贡献无疑是最大的,这可以在纪录片《与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的76分15秒》中看到。
其他经典的伊朗影片还有:《一次别离》《小鞋子》《推销员》《黑板》《面纱之后》《魔毯》《生命的圆圈》等等。
㈨ 伊朗和印度电影特点
伊朗电影最大的特点是纪实性。大多启用非职业演员,露天拍摄,自然光照,不矫情,不雕琢,真实得像生活本身,不掩饰生活的阴暗与悲伤。我们在看电影时好像不是在看电影,而是亲临伊朗社会本身。其次是开放式的结尾。伊朗电影不是那种封闭式的大团圆结局,也不把结论告诉观众,而是留下思考想象的余地,令观众去建构银幕外的现实。如《生命在继续》中的汽车冲上山坡,《天堂的颜色》中莫曼那只被阳光沐浴成金黄色的手,《当我成为女人时》中的老太太坐在婚床上向波涛汹涌的大海驶去。尤其是《橄榄树下的爱情》最后胡笙追赶塔荷,穿过橄榄树林,翻过山坳,奔走在远处青葱的田野上。在长达四分多钟的长镜头(从全景到大远景)中,只看见一前一后两个白点渐渐靠近,合为一起,激越而浪漫的音乐声响起。但突然后面那个白点却折身返回,而且不走正路,长焦镜头那么耐心地紧跟着他,我们不知道胡笙是得到满意的回答还是失望而归。
当代伊朗电影以其独特的影像风格而独树一帜。在世风喧嚣浮躁,在我们的感官被充满暴力、色情的电影刺激得迟钝麻木的今天,伊朗电影却返璞归真,以近乎手工作坊式的制作,以清新质朴、恬淡温暖又充满哲理的影像风格,以友谊、宽容、爱、和睦相处这些久违的主题重新拨动我们的心弦。它的兴起印证了一句名言:越是民族的便越是世界的。
印度电影之所以多传奇性质的题材和载歌载舞的表现形式,是因为印度人收入水平低下,电影是他们唯一的消遣方式,是他们摆脱生活重压寻求心灵慰籍的工具。印度各地影院林立,票价极其便宜,在大城市里一般是1—2美元,而在许多农村地区只有10美分。电影在印度是穷人都能够承担得起的大众化的消费。在许多电影里那些传奇故事,有浪漫的爱情而没有现实的残酷,有歌舞升平的幻像而没有追求生存的竞争,为普通大众带来的娱乐,也带来了暂时的逃避之所。
而且,印度是个教育水平尚且落后的国家,民众接受和理解的能力较为欠缺。电影里多采用歌舞的表现形式与印度人的日常生活经验接近,因此更容易为普通大众所理解和接受。不象中国也不象许多西方国家,歌舞只是节庆或娱乐的形式,在印度,歌舞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印度人随时随地都以唱歌跳舞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情绪。然而,诸如西方大片《芝加哥》这类的歌舞片在印度是没有市场的,因为它纯粹地是表达歌舞的艺术魅力。印度电影则用歌舞表达情节和人物情感,歌舞的艺术魅力在这里不是终极目的,而只是用以表达情节的一种手段。
㈩ 伊朗的电影人为什么比我们优秀
伊朗其实是一个很不受待见的国家,在国际上,因为和美国关系,和同在中东的阿拉伯国家关系不好,所以一直处于尴尬的地位。但是,人家电影拍得不错。
伊朗的电影,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有《小鞋子》和《一次别离》。一部是九十年代的电影,一部是近几年的电影,但相同点在于都是很优秀的电影。我发觉,伊朗的电影,永远是很朴素的。这种朴素不是说他们穷,他们物质匮乏,而是指他们的情感,很纯粹,很朴素,很简单。
他们有宗教信仰,读《可兰经》。有严格宗教信仰的人,做起事情来总是比较诚恳。我可以从两个钟头的电影里,感受到导演的用心,感受到他的情感戏。我知道他碍于国家的监管,有些东西不能表达出来,但他还是从情感方面流露了出来。
回望中国电影人,中国电影也受到监管,但是因为中国的市场实在是太过于浮夸了,连带着让中国的电影人也浮夸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