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伊朗资讯 > 伊朗为什么打响第二波反击

伊朗为什么打响第二波反击

发布时间:2022-05-25 15:22:34

❶ 两伊战争发生的原因、经过及结果

两伊战争是因为领土纠纷、民族和教派矛盾才发生的。1971年9月22日出兵伊朗,战争爆发。战争初期,伊拉克得势,占领伊朗约2万平方公里的土地,1981年3月底,双方形成僵局。1982年4月,伊朗发动反攻,基本上收复全部失地。7月,伊朗军队越过边界,占领伊拉克境内的一些城镇和据点。10月,伊拉克遏制了伊朗的攻势,双方进入相持阶段。1984年4月起,战争向海峡水域和城市区扩展。

1987年7月20日,安理会通过结束两伊战争的598号决议。伊拉克宣布接受,伊朗则坚持应惩办战争祸首,要求萨达姆下台,拒绝接受。1988年初,伊拉克连续发动进攻,收复失地后于7月又进入伊朗境内。

1987年7月18日,伊朗改变以往强硬态度,宣布接受安理会的598号决议。8月20日,双方宣布停火。8月25日在联合国秘书长德奎利亚尔的主持下双方开始直接谈判。至此,持续8年的两伊战争结束,

关于两伊战争的后果。

伊拉克和伊朗均在战争中受到严重损失,除常规战争外,在战争过程中采取了袭城战、袭船战、袭击油田等破坏敌方后勤、经济设施的手段。伊拉克还对伊朗军队、平民动用了化学武器。作为军事实力相对发达的发展中国家,两国在战争中曾使用诸如苏式米格-25战机、美式F-14战机、法式飞鱼导弹等当时较为先进的武器;

但同发达国家主导的战争相比,这场战争的形式仍然有不少差别。例如,在战争中鲜有集群化坦克长距离突击作战,而一战中的堑壕战、人海攻击却颇为常见,甚至还出现了没有武装的平民在狂热的宗教信仰支撑下集体冲锋,踩爆地雷的场面。

以上内容参考人民网——1980年9月22日两伊战争爆发

❷ 伊朗究竟干了什么为什么会突然引发美国对三战爆发担忧

伊朗看到美国不遵循《伊核协议》协议义务,就想将提高铀浓缩丰度,从而引发世界能源安全问题。加上俄罗斯爆发一次最严重的潜艇事故被有心人造谣变成美国和俄罗斯双方交战,从而引发美国对第三次世界大战的担忧。


最后,美国非常清楚知道,有资格对抗美国军事力量就是俄罗斯,要是俄罗斯真的跟美国打起来,不用说第三次世界是一触即发,两个顶级军事大佬打战,其他国家还有避开机会吗?肯定没有的。但是我们用脚趾头想一下,美国和俄罗斯根本就不会打起来,无非就是他们双方打起来,谁也拿不到好处,只有坏处一大堆。

❸ 为什么伊朗胆敢频繁挑衅美国

伊朗不是主动挑衅,是美国好吧,伊朗是反击而已。
你以为那个国家头脑发疯会去主动找美国这个世界第一强国的麻烦。
伊朗敢于反击美国的挑衅是因为地缘因素和中俄两大国背后的支持。

❹ 海弯战争俩伊战争的原因;经过;结果

(1)、两伊战争的原因:
边界争端和宗教纠纷;

(2)、经过:
战争在伊朗境内进行。1980年9月22日晨,伊拉克调集大量飞机对伊朗首都德黑兰等15座城市和空军基地进行空袭。23日凌晨2时,出动地面部队5个师又2个旅,1200余辆坦克,分北、中、南三路向伊朗发起进攻。到10月底,伊朗挡住了伊拉克军队的全面进攻。从1982年3月起,伊朗军队转入反攻。1982年6月29日,伊拉克宣布已将其军队撤出所占伊朗领土,两国边界又恢复战前状态。
面对伊拉克的强大攻势,伊朗军队仓促应战。其空军袭击了伊拉克境内的16个目标。地面部队调整部署,向边境机动。在前线集结了7个师又2个旅的兵力,此外还有大批的革命卫队。伊朗设防的重点在北线,以扼守主要通道,迟滞伊拉克军队的进攻。伊朗阻滞了伊拉克的进攻势头后,渐渐夺取并把握了战争的主动权。1981年9月,伊朗开始大举反攻。9月底,伊朗集中10余万兵力,发动大规模的阿巴丹反击战,解除了伊拉克对阿巴丹的包围。1982年3月下旬,经过周密部署,伊朗又发动了“胜利行动”攻势,全歼伊拉克2个旅,重创2个师,共毙伤伊拉克士兵2.5万人,俘虏1.5万人,击毁坦克360辆,击落飞机20余架,缴获了上百辆坦克和装甲车。4月20日,伊朗又集中近3个师的兵力和大批革命卫队约10万余人,发起以收复霍拉姆沙赫尔市为目标的“耶路撒冷圣城行动”攻势。经过25天激战,终于收复了南部重要港口城市霍拉姆沙赫尔。6月10日,伊拉克提出全线停火建议,并单方面实施停火,宣布承认两国于1975年签订的《阿尔及尔协议》继续有效,并准备在伊拉克根本权利得以承认的基础上同伊朗谈判。6月20日,又宣布10天内从伊朗境内撤回全部军队。6月29日,其军队已基本撤出伊朗。
战争在伊拉克境内进行。1982年7月13日,伊朗集中10万军队,向伊拉克南部巴士拉地区发动猛烈进攻。经过多次拉锯战,至9月底伊朗军队控制了伊拉克境内面积约200多平方千米的狭长地带。从10月开始,伊朗又出动5万军队向伊拉克北部曼达利地区发起进攻,深入伊拉克境内,对巴格达造成威胁。伊拉克军队前后组织7次反击,将伊朗军队阻挡在边界一带。1983年2月以后,伊朗在中线和北线再次发动了一系列攻势。伊拉克基本守住了防线。至1984年3月底,伊朗的攻势基本停止。
1982年6月,伊朗发动的一系列反攻夺回了伊拉克在战争初期占领的土地。伊拉克鉴于可能被彻底打败,向伊朗提出休战的建议。此时,伊朗试图打垮伊拉克政权,因此拒绝了这一建议。这样导致战争又进行了六年。为了进一步迫使伊朗罢兵言和,自1984年4月起,伊拉克采取“以战迫和”方针,在地面和海上连续向伊朗发起主动出击。在局部地区对伊朗军队发动一系列的小规模袭击,并在战斗中多次使用化学武器。与此同时,伊拉克还利用其空中优势,发动了举世震惊的“袭船战”。1986年,两伊战争再度激烈。伊朗一反过去打消耗战的方针,力争速战速决。1986年2月初,伊朗出动9万余人的兵力,发动了规模较大的代号为“曙光—8号”的攻势,攻克了伊拉克南部重要的港口城市——法奥。与地面战场相呼应,1986年,两伊“袭船战”一再升级,遭到袭击的船只达106艘,其中有28艘进出科威特港口的船只遭到袭击。由于两伊“袭船战”影响到非交战国的利益,科威特于1986年11月和12月,先后向联合国的5个常任理事国美国、苏联、中国、法国和英国提出租船和护航要求。苏美相继同意为科威特油轮护航,并以此为由不断向海湾派遣军舰,从而使原来就很紧张的海湾局势增添了更大的危险。为避免战争进一步升级,联合国安理会于1987年7月20日一致通过了第598号决议,要求两伊双方立即停火。598号决议通过后,由于两伊积怨已久,在停火问题上立场各异,分歧较大,谁也不愿主动作出让步,因而联合国598号决议迟迟得不到贯彻落实。
1988年,是两伊战争出现重大转折的一年。2-4月,双方使用了数百枚导弹袭击对方的城镇,掀起了一场空前规模的“袭城战”。此后,在相持中,伊拉克渐渐占了上风,4月17日,伊拉克军队对法奥地区的伊朗守军发动了代号为“斋月”的攻势,经过两天激战,于18日下午全部收复被伊朗占领两年之久的法奥地区。外国军事专家评论,这是“两伊战争的转折点”,它“打开了结束两伊战争的大门”,“为两伊通向和平开辟了道路”。

(3)、结果:
伊朗在欲战不能,欲罢不忍的境况下,被迫于1988年7月18日宣布,同意接受联合国安理会598号决议。8月20日,两伊双方实现停火,长达8年的两伊战争终于落下了帷幕。从1984年4月开始的4年多时间里,双方在边境地区互有攻守,战争转入长期消耗战。至1988年7月,伊朗所占伊拉克领土几乎全部丧失。

❺ 伊朗和美国为啥打起来了

还没有正式宣战

8日一早,数十枚导弹和火箭弹一起砸向驻伊拉克美军基地。由于袭击的规模是近几年时间从未有过的,美国高层及国家安全团队紧急开会。

而且,美国刚刚决定搬迁指挥中心,离开伊拉克,今天导弹就来了。伊朗显然这是要追着美军屁股打。据伊朗“Press TV”报道,以美国为首的国际联军周二(7日)作出决定,将其总部从伊拉克首都巴格达迁往科威特城市。就在此前一天,伊拉克看守政府总理阿卜杜勒-迈赫迪召见美国驻伊拉克大使图勒,要求美国合作执行有关结束外国军队驻扎的决议。

❻ 以色列 伊朗为什么打仗

虽然以色列空袭过几次伊朗在叙利亚境内的军事基地,伊朗也向以色列占领的戈兰高地发射了20枚导弹回击,但是这远谈不上两国开战。两国在历史上还是亲密的盟友,发展到如今这个地步是由多方面原因导致的第一、美国的因素。在伊朗伊斯兰革命以前,美国同以色列和伊朗都是盟友关系,以色列在当时还援助国伊朗发展导弹技术。伊斯兰革命以后,美伊交恶,以色列跟伊朗关系也同样交恶。第二、伊朗在中东地区的扩张令以色列感到恐慌。近几年,随着对伊朗制裁的取消,伊朗石油产量从被制裁时期的100多万桶/天,恢复到400万桶/天,伊朗经济实力大增。

目前,两国在叙利亚境内的冲突并不能算是战争,伊朗不想把事情搞大,所以针对以色列的数次挑衅,只是发射20枚导弹回应,表明自己的态度,伊朗也是有底线的。而以色列呢,就要通过挑衅激怒伊朗,一旦伊朗发动大规模回击,那么就有可能引发战争,美以现在就等着伊朗钻入圈套。

❼ 伊朗是怎么回击美制裁的

伊朗议会13日通过一项议案,决定向伊朗导弹系统研发项目和伊斯兰革命卫队境外行动增加5亿多美元预算,以应对美国的最新制裁。


伊朗议会议长阿里·拉里贾尼在当天议程结束后说,美国应该清楚,这项议案只是伊朗反击美国在本地区冒险主义行为的第一步。

自美国总统特朗普今年初上台后,美国以伊朗坚持试射导弹为由对伊朗不断施压,相继出台了延长制裁期限、限制伊朗公民进入美国等措施。特朗普还要求行政部门每隔90天向国会提交报告,评估伊朗是否履行伊核协议承诺。8月初,特朗普签署一份针对俄罗斯、朝鲜和伊朗的制裁法案,以伊朗和朝鲜发展弹道导弹项目等为由,对它们实施新制裁。

❽ 两伊战争 原因经过结果

两伊战争,又称第一次波斯湾战争,是发生在伊朗和伊拉克之间的一场长达8年的边境战争。战争于1980年9月22日爆发,直至1988年8月20日结束。两国相邻,共同边界绵延1200公里,长约100公里的阿拉伯河是两国南部的自然边界。长期来两国存在着边界争端,经常发生武装冲突。另外,宗教也是两伊战争爆发的重要原因。两国虽然同属信奉伊斯兰教的国家,但是,伊朗90%的居民信仰的是伊斯兰教的什叶派,而伊拉克60%的居民也是伊斯兰教的什叶派。

原因
长期以来,两伊存在领土纠纷、民族和教派矛盾。1971年初,双方发生边境冲突。1975年在阿尔及利亚总统布迈丁的斡旋下,两伊签订《国界和睦邻条约》(即《阿尔及尔协定》),规定的阿拉伯河主航道中心线为界,伊朗同意将克尔曼沙赫省的约300平方公里的土地划给伊拉克。两国矛盾有所缓和,但未真正解决。伊朗一直未履行上述承诺。1979 年2月,霍梅尼在伊朗执政后,两伊关系急剧恶化。1980年初,伊拉克宣称要废除边界协定,双方边境冲突逐步升级。

1979年伊朗爆发伊斯兰革命,伊朗政府强调要向所有伊斯兰国家“输出原教旨主义的伊斯兰革命”,公开号召占伊拉克人口60%的什叶派“进行伊斯兰革命”,推翻伊拉克现政权建立“伊斯兰共和国”。伊拉克则支持伊朗境内少数民族如库尔德族的民族自决要求。侯赛因试图完全控制位于波斯湾西北部的阿拉伯河,该水道是两个国家重要石油出口通道。美国为萨达姆提供武装并支持其向这一有争议的地区发动进攻,试图以此遏制刚刚通过革命上台并强烈反美的伊朗政权。 而在1975年,美国国务卿基辛格曾支持伊朗国王对当时在伊拉克控制下的水道发动进攻。伊拉克和其他阿拉伯国家还担心伊朗1979年二月革命产生的武装政权向周边地区扩散。导致两伊战争的另一因素是两国领导人的野心。伊朗宗教领袖霍梅尼试图将他领导的伊斯兰原教旨主义运动推广到整个中东地区。不过由于伊朗革命才成功不久,这方面的尝试还十分有限。 对萨达姆而言,他掌权时间不长,正试图使伊拉克获得地区霸权地位。伊朗战争的成功可以使得伊拉克成为海湾地区的霸主并控制石油贸易。军队内部清洗和美制装备零件严重缺乏都很大地影响了伊朗曾经强大的军力。另外,阿拉伯河地区的伊朗防御也很薄弱。随着政治、宗教的矛盾激化和边界武装冲突的加剧,1980年9月22日,伊拉克利用伊朗支持的对当时伊拉克外长阿齐兹的刺杀企图为借口,抓住机会发动进攻,至此两伊战争就全面爆发了。自从战争爆发后,引起了世界人民特别是阿拉伯国家的密切关注。

战争爆发

伊拉克在从苏联获得了很大外交和军事上的支持。阿拉伯国家主要是科威特和沙特阿拉伯则提供了经济援助。 另外,美国也偏向伊拉克,向其提供武器和经济援助。自1985年起,美国在出售给伊拉克武器的同时也出售给伊朗。这引发了后来里根政府的伊朗门事件。
这场战争进行得十分惨烈。战争双方都常常使用类似于一战中的人海战术攻击。伊拉克使用了包括塔崩毒剂在内的化学武器。尽管伊拉克率先挑起战争和使用化学武器, 国际社会对其并没有施加太大的压力。
1982年6月,伊朗发动的一系列反攻夺回了伊拉克在战争初期占领的土地。伊拉克鉴于可能被彻底打败,向伊朗提出休战的建议。此时,伊朗试图打垮伊拉克政权,因此拒绝了这一建议。这样导致战争又进行了六年。
在此期间,西方海军力量介入该地区,试图保护海湾航道畅通。由此导致伊朗导弹攻击美国斯塔克号护卫舰;以及美国文森斯号巡洋舰击落伊朗民航客机,290名乘客和机组人员丧生。

停战
1987年7月20日联合国安理会一致通过第598号决议,要求两伊立即无条件停战,引起全世界人民的积极响应,同年7月23日伊拉克宣布接受这项决议,1988年7月18日伊朗宣布正式接受这项决议。在联合国秘书长佩雷斯·德奎利亚尔及其助手的多次奔走后,两伊同意从1988年8月20日起全面停战。这是两伊从战争走向和平的重要转折。战争结束时,两国的分界线恢复到了战前的情况。

影响

两伊战争前后历时7年又11个月,是20世纪最长的战争之一。它是一场名副其实的消耗战,是一场对双方来说都得不偿失、没有胜利者的战争。这场战争前,伊拉克的外汇盈余近400亿美元,战争结束时,它的外债是800亿美元,其中400多亿是欠西方国家和苏联的军火债、300多亿是欠其他阿拉伯国家的贷款。战争中,伊拉克的死亡人数是30万、伤60万,直接损失(包括军费、战争破坏和经济损失)是3 500亿美元。伊朗也欠外债450亿美元,死亡70万、伤110多万,仅德黑兰就有20万妇女失去丈夫;直接损失3 000亿美元。战争使两国经济发展计划至少推迟20至30年。

❾ 伊朗战争

两伊战争,在伊朗被称为伊拉克入侵战争,又称第一次海湾战争或第一次波 两伊战争--物资调配
斯湾战争,是发生在伊朗和伊拉克之间的一场长达8年的边境战争。伊朗和伊拉克在地理位置上都属于西亚。历史上,两国为边境交界处的夏特阿拉伯河的主权而产生争议。1980年9月22日,伊拉克为这块有争议的河流,借口为抵御“伊斯兰革命”,悍然向伊朗发动军事进攻,从而引发了旷日持久的两伊战争,战争长达8年,成为继越南战争后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战争。整个战争进程可分为:第一阶段,伊拉克进攻,伊朗防御;第二阶段伊朗由战略相持转为战略反攻,伊拉克丧失战场主动权;第三阶段伊朗进攻,伊拉克防御。 两伊战争实际上是一场“马拉松”式的消耗战。8年中,两国军费开支和经济损失总计达6000亿美元,交战双方人员伤亡148万人,被俘8万人。其中伊朗军队死亡35万人,受伤70万人,被俘3万人,损失作战飞机约150架,坦克1500辆,火炮1200门,舰艇16艘;伊拉克军队死亡18万人,受伤25万人,被俘5万人,损失作战飞机250架,坦克2000辆,火炮1500门,舰艇15艘。同时,非交战国也蒙受巨大损失,被击沉击毁船只90艘,击伤546艘,另有90艘被困于阿拉伯河,大部损坏。[1]
编辑本段起因
战争的起因是由于伊拉克总统萨达姆·侯赛因试图完全控制位于波斯湾西北部的阿拉伯河,该水道是两个国家重要石油出口通道。美国为萨达姆提供武装并支持其向这一有争议的地区发动进攻,试图以此遏制刚刚通过革命上台并强烈反美的伊朗政权。 而在1975年,美国国务卿基辛格曾支持伊朗国王巴列维对当时在伊拉克控制下的水道发动进攻。伊拉克和其他阿拉伯国家还担心伊朗1979年二月革命产生的武装政权向周边地区扩散。 导致两伊战争的另一因素是两国领导人的野心。伊朗宗教领袖霍梅尼试图将他领导 两伊战争
的伊斯兰原教旨主义运动推广到整个中东地区。不过由于伊朗革命才成功不久,这方面的尝试还十分有限。 对萨达姆而言,他掌权时间不长,正试图使伊拉克获得地区霸权地位。对伊朗战争的成功可以使得伊拉克成为海湾地区的霸主并控制石油贸易。军队内部清洗和美制装备零件严重缺乏都很大地影响了伊朗曾经强大的军力。另外,阿拉伯河地区的伊朗防御也很薄弱。1980年9月22日,伊拉克利用伊朗支持的对当时伊拉克外长阿齐兹的刺杀企图为借口,抓住机会发动进攻。 伊拉克与伊朗之间的领土纠纷已有百余年的历史,加上两国长期存在着民族矛盾、宗教分歧,又都想称雄海湾地区,因此双方关系一直紧张,小的边界冲突不断。1978年伊朗发生内乱,伊拉克支持伊朗国王巴列维,并将侨居在伊拉克的霍梅尼驱逐出境。1979年2月伊朗巴列维王朝被推翻;霍梅尼上台执政,煽动伊拉克的什叶派穆斯林推翻萨达姆政权。1980年9月下旬,伊拉克趁伊朗在霍梅尼上台后政局动荡,经济恶化,军心不稳,伊(伊朗)美断交的时机,对伊朗发动了旨在收复失地、打击霍梅尼输出革命、争夺海湾霸权的战争。
编辑本段爆发
伊拉克在从苏联获得了很大外交和军事上的支持。阿拉伯国家主要是科威特和沙特阿拉伯则提供了经济援助。另外,美国也偏向伊拉克,向其提供武器和经济援助。自1985年起,美国在出售给伊拉克武器的同时也出售给伊朗。这引发了后来里根政府的伊朗门事件。 这场战争进行得十分惨烈。战争中伊朗常常使用类似于一战中的人海战术攻击。伊拉克使用了包括塔崩毒剂在内的化学武器。尽管伊拉克率先挑起战争和使用化学武器,国际社会对其并没有施加太大的压力。 1982年6月,伊朗发动的一系列反攻夺回了伊拉克在战争初期占领的土地。伊拉克鉴于可能被彻底打败,向伊朗提出休战的建议。此时,伊朗试图打垮伊拉克政权,因此拒绝了这一建议。这样导致战争又进行了六年。 在此期间,西方海军力量介入该地区,试图保护海湾航道畅通。由此导致伊朗导弹攻击美国斯塔克号护卫舰;以及美国文森斯号巡洋舰击落伊朗民航客机,290名乘客和机组人员丧生。
编辑本段进程
第一时期,战争在伊朗境内进行。1980年9月22日晨,伊拉克调集大量飞机对伊朗首都德黑兰等15座城市和空军基地进行空袭。23日凌晨2时,出动地面部队5个师又2个旅,1200余辆坦克,分北、中、南三路向伊朗发起进攻。到10月底,伊朗挡住了伊拉克军队的全面进攻。从1982年3月起,伊朗军队转入反攻。1982年6月29日,伊拉克宣布已将其军队撤出所占伊朗领土,两国边界又恢复战前状态。 面对伊拉克的强大攻势,伊朗军队仓促应战。其空军袭击了伊拉克境内的16个目标。地面部队调整部署,向边境机动。在前线集结了7个师又2个旅的兵力,此外还有大批的革命卫队。伊朗设防的重点在北线,以扼守主要通道,迟滞伊拉克军队的进攻。伊朗阻滞了伊拉克的进攻势头后,渐渐 两伊战争
夺取并把握了战争的主动权。1981年9月,伊朗开始大举反攻。9月底,伊朗集中10余万兵力,发动大规模的阿巴丹反击战,解除了伊拉克对阿巴丹的包围。1982年3月下旬,经过周密部署,伊朗又发动了“胜利行动”攻势,全歼伊拉克2个旅,重创2个师,共毙伤伊拉克士兵2.5万人,俘虏1.5万人,击毁坦克360辆,击落飞机20余架,缴获了上百辆坦克和装甲车。4月20日,伊朗又集中近3个师的兵力和大批革命卫队约10万余人,发起以收复霍拉姆沙赫尔市为目标的“耶路撒冷圣城行动”攻势。经过25天激战,终于收复了南部重要港口城市霍拉姆沙赫尔。6月10日,伊拉克提出全线停火建议,并单方面实施停火,宣布承认两国于1975年签订的《阿尔及尔协议》继续有效,并准备在伊拉克根本权利得以承认的基础上同伊朗谈判。6月20日,又宣布10天内从伊朗境内撤回全部军队。6月29日,其军队已基本撤出伊朗。 第二时期,战争在伊拉克境内进行。1982年7月13日,伊朗集中10万军队,向伊拉克南部巴士拉地区发动猛烈进攻。经过多次拉锯战,至9月底伊朗军队控制了伊拉克境内面积约200多平方千米的狭长地带。从10月开始,伊朗又出动5万军队向伊拉克北部曼达利地区发起进攻,深入伊拉克境内,对巴格达造成威胁。伊拉克军队前后组织7次反击,将伊朗军队阻挡在边界一带。1983年2月以后,伊朗在中线和北线再次发动了一系列攻势。伊拉克基本守住了防线。至1984年3月底,伊朗的攻势基本停止。 为了进一步迫使伊朗罢兵言和,自1984年4月起,伊拉克采取“以战迫和”方针,在地面和海上连续向伊朗发起主动出击。在局部地区对伊朗军队发动一系列的小规模袭击,并在战斗中多次使用化学武器。与此同时,伊拉克还利用其空中优势,发动了举世震惊的“袭船战”。 1986年,两伊战争再度激烈。伊朗一反过去打消耗战的方针,力争速战速决。1986年2月初,伊朗出动9万余人的兵力,发动了规模较大的代号为“曙光—8号”的攻势,攻克了伊拉克南部重要的港口城市——法奥。与地面战场相呼应,1986年,两伊“袭船战”一再升级,遭到袭击的船只达106艘,其中有28艘进出科威特港口的船只遭到袭击。由于两伊“袭船战”影响到非交战国的利益,科威特于1986年11月和12月,先后向联合国的5个常任理事国美国、苏联、中国、法国和英国提出租船和护航要求。苏美相继同意为科威特油轮护航,并以此为由不断向海湾派遣军舰,从而使原来就很紧张的海湾局势增添了更大的危险。为避免战争进一步升级,联合国安理会于1987年7月20日一致通过了第598号决议,要求两伊双方立即停火 战场上戴着防毒面具的伊朗士兵
。598号决议通过后,由于两伊积怨已久,在停火问题上立场各异,分歧较大,谁也不愿主动作出让步,因而联合国598号决议迟迟得不到贯彻落实。 第三时期,1988年,是两伊战争出现重大转折的一年。2—4月,双方使用了数百枚导弹袭击对方的城镇,掀起了一场空前规模的“袭城战”。此后,在相持中,伊拉克渐渐占了上风,4月17日,伊拉克军队对法奥地区的伊朗守军发动了代号为“斋月”的攻势,经过两天激战,于18日下午全部收复被伊朗占领两年之久的法奥地区。外国军事专家评论,这是“两伊战争的转折点”,它“打开了结束两伊战争的大门”,“为两伊通向和平开辟了道路”。伊朗在欲战不能,欲罢不忍的境况下,被迫于1988年7月18日宣布,同意接受联合国安理会598号决议。8月20日,两伊双方实现停火,长达8年的两伊战争终于落下了帷幕。从1984年4月开始的4年多时间里,双方在边境地区互有攻守,战争转入长期消耗战。至1988年7月,伊拉克所占伊朗领土几乎全部丧失。
编辑本段停战
为使两伊战争尽快结束,联合国安理会于1987年7月20日通过了要求两伊立即停火的第598号决议。次日,伊拉克表示欢迎联合国决议,并决定暂停袭击伊朗海上目标,以示诚意。但 两伊战争
伊朗没有表态,直到1988年7月18日才宣布接受第598号决议。从两伊战争停火后的第5天即8月25日开始,在联合国秘书长主持下,两伊外长举行了多次会谈,但谈判毫无结果。1990年伊拉克入侵科威特、海湾危机爆发后,伊朗利用危机逼使伊拉克最终接受了伊朗的和平条件,承认伊朗对阿拉伯河的一半主权,并从伊朗领土撤出了军队。 历时8年的两伊战争,结果两败俱伤。伊拉克伤亡和被俘48万人,损失作战飞机250架,坦克2000多辆,火炮1500门,伊朗损失作战飞机150架,坦克1500辆,火炮1200门,舰艇16艘。两国军费开支近2000亿美元,经济损失达5400亿美元,双方的综合国力因此受到很大的削弱。
编辑本段战后
两伊战争前后历时7年又11个月,是20世纪最长的战争之一。它是一场名副其实的消耗战,是一场对双方来说都得不偿失、没有胜利者的战争。这场战争前,伊拉克的外汇盈余近400亿美元, 残酷的8年,两伊战争
战争结束时,它的外债是800亿美元,其中400多亿是欠西方国家和苏联的军火债、300多亿是欠其他阿拉伯国家的贷款。战争中,伊拉克的死亡人数是18万、伤25万,直接损失(包括军费、战争破坏和经济损失)是3500亿美元。伊朗也欠外债450亿美元,死亡70万、伤110多万,仅德黑兰就有20万妇女失去丈夫;直接损失3000亿美元。战争使两国经济发展计划至少推迟20至30年。 战争使两个国家都受到惨重损失,经济发展停滞,石油出口骤降,死伤人数以百万计。伊拉克因此也背负了大量的债务,仅欠科威特的债务即达140亿美元。这也是后来萨达姆入侵科威特的原因之一。 战争结束时,两国的分界线恢复到了战前的情况。 这场战争是二战以后伤亡最大的战争之一,仅次于越南战争和朝鲜战争。具体伤亡数字有很多说法,一般认为死亡人数为一百万人左右。 伊拉克军队由战前的24万人发展到战后的120万人。
编辑本段启示影响
(一)巨额资金能够买到现代化武器装备,但买不到军队的现代化水平。因此,引进外国先进的武器装备,一定要与本国实际相结合。两伊是中东地区富有的石油输出国,自1973年以来,两国耗资 伊朗士兵在首都德黑兰参加阅兵式
数千亿美元,从国外竞相引进大量先进的武器装备。但两伊的工业基础薄弱,许多先进武器的零配件本国无力修配,弹药主要靠国外供给;两国士兵的文化程度很低,要掌握诸如苏制“萨姆”和英制“轻剑”、“霍克”型地空导弹,驾驶T—72坦克和米格—23战斗机等先进武器,是相当困难的。 (二)现代条件下的局部战争,固然应当重视速战速决,但同时还应当有长期作战的准备。战争初期,伊拉克采取突然袭击的闪电行动,旨在实现速战速决的战略企图,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由于其把战争赌注完全押在这一点上,在思想上和物资上缺乏长期作战的准备,因此,一旦速战速决企图被对方粉碎,便力不能支,逐渐由主动转为被动。伊朗依仗自身国大人多的优长,采取了“持久战”的战略。 (三)现代局部战争中,仍应以歼敌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而不应过分纠缠于一城一地的得失。两伊战争中,几乎所有的战役战斗都是以城市(镇)为目标的攻防战,双方满足于攻城掠地的表面“胜利”,忽视大量歼灭敌有生力量。(四)现代局部战争,武器装备和物资损耗大,给后勤补给提出了新课题。两伊战争虽然称不上是高水平的现代化战争,但战争消耗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局部战争史上绝无仅有的。如战争初期,伊拉克仅对席林堡这样一个1000户的小镇就发射了几万发炮弹。两伊陆军主要是装甲和机械化部队,油料消耗多,据估算,伊拉克军队每天消耗的油料达2000至3000吨。伊朗顶住了伊拉克军队的进攻后,也因补给困难而拖长了反攻的时间。转入反攻后,伊朗多次向伊拉克发动地面攻势,但两次战役之间的间隔比较长,有时竟长达5个月以上。其主要原因是后勤系统混乱,武器装备等作战物资供应跟不上,因而续战能力不强。
编辑本段后世评价
两伊战争,这个被世界军界评论为‘先进武器打低水平战争”最典型 死伤的士兵
范例,当时自吹的世界军事强国,动用了除原子弹以外的所有先进武器(化学武器都用上了),F14,F4,幻影战斗机,飞毛腿导弹,打了8年,死伤百万人,最后掐得筋疲力尽,民不聊生,谁也奈何不得,差点经济崩溃亡国,最后停战了事。[2]
编辑本段战争影响
两伊战争前后历时7年又11个月,是20世纪最长的战争之一。它是一场名副其实的、“马拉松”式的消耗战,是一场对双方来说都得不偿失、没有胜利者的战争。双方经济损失惨重,发展停滞,石油出口骤降,战争中的军费支出和战争导致的经济破坏共计到达6000多亿美元,战争使两国经济发展计划至少推迟20至30年。这场战争前,伊拉克的外汇盈余近400亿美元,战争结束时,它的外债是800亿美元,其中400多亿是欠西方国家和苏联的军火债、300多亿是欠其他阿拉伯国家的贷款,仅欠科威特的债务即达140亿美元。这也是后来萨达姆入侵科威特的原因之一。 这场战争是二战以后伤亡最大的战争之一,仅次于越南战争和朝鲜战争。两伊伤亡人数约270万,其中,死亡约100万,受伤约170万。伤亡人数约占两国总人口的4.5%,相当于4次中东战争伤亡人数的17倍。伊拉克的死亡人数是30万、伤60万,直接损失(包括军费、战争破坏和经济损失)是3 500亿美元。伊朗也欠外债450亿美元,死亡70万、伤110多万,仅德黑兰就有20万妇女失去丈夫;直接损失3 000亿美元。 交战双方人员伤亡148万人,被俘8万人。其中伊朗军队死亡35万人,受伤70万人,被俘3万人,损失作战飞机约150架,坦克1500辆,火炮1200门,舰艇16艘;伊拉克军队死亡18万人,受伤25万人,被俘5万人,损失作战飞机250架,坦克2000辆,火炮1500门,舰艇15艘。同时,非交战国也蒙受巨大损失,被击沉击毁船只90艘,击伤546艘,另有90艘被困于阿拉伯河,大部损坏。

❿ 为什么伊朗敢强硬回击美国

主要是内外环境决定的 内部环境 人民支持国家崛起 因此 反美情绪高涨 对国家在核武器研究方面普遍是支持态度 这使伊朗政府在对美国的态度上有很强的民意基础.
其次 从外部说 美国身陷伊拉克和阿富汗两大战场 并且 朝鲜问题也纠缠不清 精力枯竭分身乏术 再加上以拉美为首的反美气候逐渐成型 导致美国在国际问题上很难获得理解和支持 又有俄罗斯和中国的经济技术和军事支持(不详细说了 雷神M防空系统可是俄罗斯顶着美国压力出口的 中国的各项技术自不必说)因此德黑兰政府才有恃无恐 这主要就是吃定了美国 不敢动手 拿他没办法 并且 一旦经济制裁 伊朗和拉美形成的联盟几乎就是以石油为人质 卡死了西方的喉咙 美国人不傻就不会乱来

阅读全文

与伊朗为什么打响第二波反击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印度死亡病例多少岁 浏览:733
伊朗为什么有季节性积雪融水 浏览:187
英国苹果公园租房多少钱 浏览:361
如何对付印度装甲 浏览:1003
为什么伊朗税这么高 浏览:417
越南巴花工资多少 浏览:783
中国四大门神叫什么 浏览:271
中国古代哪个朝代猛将多 浏览:184
越南买红木为什么便宜 浏览:879
伊朗肺炎怎么被感染的 浏览:754
越南火锅羊肉为什么很嫩 浏览:515
疫情期间中国帮过哪些国家 浏览:552
伊朗需要中国什么样的投资 浏览:770
怎么能在网上购印度药 浏览:243
越南干饭放多少水好吃 浏览:77
美国感觉中国空军的力量如何 浏览:910
意大利电话加什么好 浏览:441
英国有多少个王 浏览:603
印度经常受水旱灾害是受什么影响 浏览:824
伊朗人怎么看俾路斯 浏览: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