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伊朗资讯 > 伊朗王国什么时候复灭的

伊朗王国什么时候复灭的

发布时间:2022-05-08 02:23:27

Ⅰ 请告诉我伊朗的历史

伊朗古称波斯,是一个拥有古老文明的国家,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古波斯人曾经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在其历史上先后有多个帝国建立、兴盛和衰亡.

阿契美尼德王朝(公元前648年-前330年)

阿契美尼德帝国,又称波斯第一帝国。公元前549年居鲁士二世统一波斯各部,建立阿契美尼德王朝。居鲁士二世击败了当时统治波斯的米底人(Median),使波斯成为一个强盛的帝国。前539年,居鲁士占领巴比伦,将古老的巴比伦文明融入波斯。
到了大流士一世统治时期,波斯王崇尚武力,对外积极扩张,使第一帝国的疆域得到了空前发展。大流士一世向东部进军印度河流域,占领了包括今天巴基斯坦和印度西北部在内的广大地区;在西线则向当时欧洲着名的文明发源地古希腊诸城邦发动了入侵,但遭到古希腊人的英勇抵抗,在马拉松战役(前490年)中遭到失败而功败垂成。其子薛西斯一世继位后曾再度向希腊用兵,但被准备充分的古希腊军队击败。
阿契美尼德帝国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帝国之一。

马其顿(希腊)统治时期(前330年-前170年)

公元前334年,当时已经征服希腊各城邦的马其顿王国,在新任国王亚历山大的统治下,以报昔日波斯入侵希腊之仇为口号,带领希腊大军进攻波斯第一帝国,在高加米拉战役中彻底击败大流士三世的百万大军,波斯第一帝国被吞并,成为希腊化的亚历山大帝国的一部分。但亚历山大帝国在亚历山大大帝病逝后,很快陷入分崩离析。亚历山大手下大将塞琉西一世自立塞琉西王朝,以叙利亚为中心,统治波斯地区。
这一时期波斯成为东西方交流的一个枢纽。丝绸之路由此连接中国和西方,佛教从印度传往中国,琐罗亚斯德教则西去影响了犹太教。

塞琉西王朝后期,约在前238年,其东部的安息(帕提亚)和大夏(巴克特里亚)先后从帝国分裂独立,东部边境又不断遭受贵霜王朝侵扰,西部边疆又面临罗马帝国的大肆扩张,最终被罗马帝国和安息瓜分,塞琉西王朝灭亡。

安息王朝(公元前170年-公元226年)

新兴的安息帝国(公元前170年-公元226年)继承了塞琉西王朝的波斯帝国主体地位。安息帝国位于今天的伊朗的东北部,与罗马帝国隔幼发拉底河为界,首都泰西封位于今天的伊拉克首都巴格达附近。这两大帝国之间战争不断。同时安息帝国与东邻贵霜王朝也是战事频发。

公元前53年,即西汉甘露元年,古罗马帝国执政官之一的克拉苏率7个军团4.5万人的精锐部队,越过幼发拉底河,发动了对古帕提亚王国(安息)的侵略战争。在卡尔莱战役中,英勇善战的安息军成功地围歼了罗马军团于荒漠深处,罗马军团残部从亚美尼亚撤出时又遭袭击,克拉苏被俘斩首。克拉苏长子普布利乌斯率精锐的第一军团6000余人,从这场恶梦般的战争中突围东逃,辗转于防御薄弱的安息东部地区;最后流亡到西域康居国(今哈萨克斯坦境内),为在此称雄的北匈奴郅支单于所收容。据《汉书"陈汤传》记载:公元前36年,汉西域都护甘延寿、付校尉陈汤,率4万将士西征匈奴郅支单于于郅支城,并“生虏百四十五,降虏千余人”。这支部队就是罗马军团残部,他们投降后被安置在甘肃永昌县境内,汉政府在祁连山麓设置了“骊靬县”。

频繁的战争造成安息帝国国力衰竭,各地军阀割据,全国陷入一片混战,帝国末期名存实亡。

萨珊王朝(公元226年-650年)

公元226年,阿尔达希尔一世经过两年的战争,推翻了安息王朝,建立新的萨珊王朝,定都泰西封。萨珊王朝因阿达希尔的祖父而命名。波斯自阿契美尼德帝国之后首次重新统一,史称波斯第二帝国。
萨珊帝国多次与罗马帝国爆发战争,曾俘虏过一个罗马的皇帝。
萨珊帝国是一个高度中央集权的帝国,以琐罗亚斯德教为国教,全体人民分为教士、军人、文人、和平民四等。***中天主教被迫害,景教则得以发展。
由于对东罗马帝国连年征战,萨珊帝国对臣民横征暴敛,同时加强对宗教的控制,造成暴乱迭起,先后在629年和642年,帝国两任皇帝都遇刺身亡,帝国走向了崩溃。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和波斯间的友好往来频繁,《魏书》记载,波斯使臣来中国交聘达数十次之多,给北魏皇帝带来的各种礼品,有珍物、训象等。1970年,在甘肃张掖大佛寺出土了六枚波斯萨珊王朝银币就是明证。帝国崩溃后,萨珊王朝末代皇帝的儿子俾路支逃往中国避难。

伊斯兰教时期(公元650年-1290年)

混乱的萨珊帝国很快被新兴的伊斯兰教控制下的阿拉伯帝国击溃。波斯成为阿拉伯帝国的一部分。值得一提的是:在阿拉伯人统治初期,当时同样处于强盛时期的大唐帝国在波斯呼罗珊地区与阿拉伯帝国发生了激烈交锋,虽然唐军由于深入敌境作战,双方兵力悬殊等原因败北,从而失去了对中亚的控制权,但此战中唐军表现出的惊人战斗力令阿拉伯人胆战心惊,从此打消了东侵中国的企图。此后,阿拉伯语成了通行的语言,伊斯兰教迅速取代了琐罗亚斯德教,各地大量兴建清真寺。

公元750年阿拔斯王朝统治阿拉伯帝国,而波斯人则在政府中取得了支配地位。在这期间波斯的文化得到巨大的发展。

9世纪后,阿拔斯王朝因内部叛乱不断而国势日衰,割据局面形成。

公元1037年从东北方来的塞尔柱人占领波斯;

公元1205年花剌子模王国征服波斯。

蒙古统治时期(1219年-1500年)

公元1219年,蒙古帝国成吉思汗率大军攻灭花剌子模王国,之后他的孙子旭烈兀又相继征服波斯和阿拉伯帝国残部,建立了伊儿汗国。公元1295年伊儿汗国大汗入伊斯兰教。
从公元1370年到1405年,波斯成了帖木尔帝国的一部分。帖木尔汗死后波斯再次陷入了混乱和割据。
伊儿汗国时期,中国和波斯的文化交流得到了空前发展。不少精通中国天文、历法、医药的学者随旭烈兀来到波斯进行了广泛的文化交流。
公元1405年到1433年,中国明朝的穆斯林太监郑和带领庞大的船队七下西洋,多次到达波斯。郑和在斯里兰卡立的石碑用中文、泰米尔语、波斯语三种文字写成。阿拉伯语和波斯语在明朝穆斯林的经堂教育中被广泛使用。

萨非王朝(公元1500年-1722年)

萨非王朝(又译萨法维王朝)是一个由突厥人建立的帝国,其建国的英主伊斯迈尔一世统一波斯,并把疆土扩展到今天的阿塞拜疆、伊拉克和阿富汗的一部分,以什叶派的“十二伊玛姆”教义为国教。萨非王朝与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战争不断。公元1588年阿拔斯大帝继位,迁都伊斯法罕,与土耳其谈和,驱逐乌兹别克人,并从葡萄牙人手中夺得波斯湾中的小岛巴林,使波斯成为***世界最重要的文化中心。

但很可惜,这是波斯在世界近代史来临前最后的辉煌。

欧洲列强的“大博弈”(公元1722年-1914年)

公元1722年,沙皇俄国彼得大帝联合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入侵波斯,之后波斯国内又爆发了逊尼派教徒为抵抗被迫强制信奉什叶派的暴动,萨非王朝灭亡。
公元1779年至1925年,波斯在卡扎尔王朝的统治下,北面的俄国和东面以印度为基地的英国纷纷对其蚕食,其领土中被割裂出英国殖民统治的巴林和阿富汗的一部分,由俄国侵占的阿塞拜疆、吉尔吉斯斯坦、土库曼斯坦、塔吉克斯坦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等地区。俄英两大殖民帝国在波斯的这种战略竞争在史书上被称之为“大博弈”。

第一次世界大战及之后(公元1914年-1935年)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参战的俄国、土耳其、英国(经阿富汗)和德国(经土耳其)均向波斯派出军队以控制波斯的油田。战后波斯北部被英国驻军占领。1925年礼萨·沙·巴列维推翻卡扎尔王朝建立巴列维王朝。俄国和英国对巴列维王朝保持着深厚的影响力。

1935年,礼萨·沙·巴列维将波斯在国际上更名为伊朗。
第二次世界大战及冷战中期***革命(公元1935年-1979年)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参战的轴心国集团和同盟国集团围绕伊朗的战略资源油田展开了激烈的争夺,德国,苏联,英国,美国等纷纷进入伊朗。战后,巴列维王朝为了摆脱英国和苏联的巨大影响力和控制而追随美国,但不幸的是,伊朗的地理位置和石油这一战略物资的存在,使其成为美国对苏联集团的冷战基地,在70年代初更成为美国在中东的重要立足点。

20世纪70年代是伊朗的暴富时期。这期间,第一次石油危机爆发,油价猛涨,波斯湾沿岸一批产油国迅速致富。几年内伊朗的国民生产总值就翻了好几番。但是,在财富迅速增长的同时,伊朗社会内部各种固有的矛盾也开始激化。

巴列维在此情况下欲重温昔日波斯帝国旧梦。于是他一再修订经济发展计划,大幅度地增加投资,强行加速度地推进工业建设,并宣称到本世纪末要把伊朗建成一个与工业发达国家平起平坐的工业国,成为世界“第五大强国”。强国梦的悲剧由此就产生了。

大批失地农民流入城市,首都德黑兰集中了伊朗1/5的人口。以国王、王室为首的2000家豪富聚敛财富,巧取豪夺,贪污腐化,挥金如土,而广大农民和城市贫民几乎未从激增的石油财富中受益,贫富差距与社会财富同步增长,社会矛盾严重激化。巴列维只能以军警和秘密特务组织“萨瓦克”维持其统治。在外交上,巴列维对美国唯命是从,甘心充当美国在波斯湾的宪兵,民族矛盾伴随着人民对西方文化大举吞食***文化的愤怒,使巴列维政权坐到了火山口上。

1977年12月,流亡在伊拉克纳杰夫的霍梅尼向国内学生和信徒发出进行反对国王的“圣战”的号召。1978年初刊登在伊朗《新闻报》上的一篇文章对伊朗宗教领袖霍梅尼进行了亵渎,由此在1月7日至9日,引发了数千名神学院学生在宗教圣城库姆举行抗议游行示威,但遭到军警镇压,造成约70人死亡、400人受伤的流血惨剧。

当年9月,伊朗国内爆发了持续数周的总罢工,全国陷入严重瘫痪状态。12月10~11日,首都德黑兰发生大规模示威,有成百万群众参加。游行的组织者发表17点声明,要求结束君主制,接受霍梅尼为最高领导人,建立***政府,恢复农业,保护宗教,让流放者回国等。12月18日,为抗议军队镇压,全国再度爆发总罢工,政府机构完全陷于瘫痪。国王被迫于12月30日任命“民族阵线”领导人之一巴赫蒂亚尔为首相,并于1979年1月13日组成以巴赫蒂亚尔为首的摄政委员会。

巴赫蒂亚尔虽同意组阁,但要求解散现议会和萨瓦克,由政府控制军队警察,国王立即出国度假,将来做一名立宪君主。但巴赫蒂亚尔本人却因与国王合作被民族阵线开除。革命浪潮已不可阻挡。1978年底国王统治的基础走向崩溃,它赖以维持统治的军队发生了动摇,一些士兵倒向革命阵营,王室成员、高级官员及军官纷纷向海外转移财产。巴列维的统治濒临崩溃。
美国在关键时刻改变了一贯支持国王的态度,准备放弃巴列维政权,转而与霍梅尼合作。1979年的1月26日巴列维国王在美国的压力之下乘飞机出国流亡。霍梅尼从巴黎回到伊朗,建立了伊斯兰政权。1979年4月1日,伊朗***共和国宣布成立。统治了伊朗半个世纪的巴列维王朝寿终正寝。

1979年10月,因美国收留被废黜的国王巴列维,伊朗国内掀起反美浪潮。同年11月4日上午,在伊朗首都德黑兰,数百名伊朗男女学生占领了美国大使馆,扣押66名使馆人员当作人质,要求美国政府立即引渡巴列维。美国政府断然拒绝伊朗方面的要求。伊朗方面表示,若不引渡巴列维,则不释放人质。
人质事件引起轩然大波。1980年4月7日,美国宣布与伊朗断绝外交关系,并正式对伊朗实行经济制裁。美国还要求西欧盟国采取同样措施。4月22日,卡特总统下令执行武装秘密营救人质的“蓝光”计划,结果机毁人亡,行动失败。直到9月两伊战争爆发。伊朗以美国归还伊朗140亿美元的资产,取消对伊朗的经济制裁为条件释放了全部美国人质。
旷日持久的美国人质问题虽然得到了解决,但是,它为日后的美伊关系打下了难以解开的结。人质事件加上新政权公然宣传“输出革命”极大地损害了伊朗伊斯兰革命的形象,因此在日后爆发的两伊战争中,尽管伊朗是被侵略的一方,但是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谴责萨达姆,也没有一个国家同情伊朗。

***革命后的伊朗***共和国(公元1979年后起至今)

旷日持久的人质事件加上“向全世界输出伊斯兰革命”的非理性宣传极大地损害了伊朗的国家利益,伊朗在国际社会陷入孤立境地。

伊朗和伊拉克都是亚洲西部的阿拉伯国家。两国相邻,共同边界绵延1200公里,长约100公里的阿拉伯河是两国南部的自然边界。长期以来两国存在着边界争端,经常发生武装冲突。另外,宗教也是两伊战争爆发的重要原因。两国虽然同属信奉***教的国家,但是,伊朗90%的居民信仰的是***教的什叶派,而伊拉克60%的居民也是***教的什叶派。1979年伊朗爆发***革命,伊朗政府强调要向所有***国家“输出原教旨主义的***革命”,公开号召占伊拉克人口60%的什叶派“进行***革命”,推翻伊拉克现政权建立“***共和国”。伊拉克则支持伊朗境内少数民族如库尔德族的民族自决要求。随着政治、宗教的矛盾激化和边界武装冲突的加剧,1980年9月22日两伊战争全面爆发。

1987年7月20日联合国安理会一致通过第598号决议,要求两伊立即无条件停战,引起全世界人民的积极响应,同年7月23日伊拉克宣布接受这项决议,1988年7月18日伊朗宣布正式接受这项决议。在联合国秘书长佩雷斯·德奎利亚尔及其助手的多次奔走后,两伊同意从1988年8月20日起全面停战。这是两伊从战争走向和平的重要转折。

伊朗和伊拉克从1980年9月到1988年8月进行的这场近八年的战争使两国人民的生命财产和国民经济遭受了巨大的损失。伊朗死伤60多万,伊拉克死伤40多万。无家可归的难民超过300万。两国石油收入锐减和生产设施遭受的破坏损失超过5400多亿美元。估计两伊在这场战争中至少损失9000亿美元。战争使两国经济发展计划至少推迟20至30年。

随着冷战的终结,世界格局发生了剧烈变化,波斯湾地区的局势也随之发生了巨大改变。美国先后于1991年和2003年发动了对伊拉克的战争,1991年海湾战争摧毁了伊拉克的武装力量,2003年美国以“反恐怖”为名入侵并占领了伊拉克。美国的军事行动虽然打垮了伊朗的宿敌伊拉克,但也让伊朗面临美国更直接的威胁。

在两伊战争结束以来,伊朗的实力得到恢复,国力得到增强。而且其国内的政治变化有明显地回归世俗政权的迹象,但宗教势力的影响力仍然极为强大。因此,伊朗对美国的态度仍然非常强硬,美国也一样。

去年以来,伊朗核问题愈演愈烈,围绕这一核心利益,美国与伊朗频频叫板对方,美国不断地宣布向海湾地区增兵,而伊朗则针锋相对地以多次军事演习回应。就在几天前,美国又向海湾集结了一支庞大的海军舰队,波斯湾地区战云密布,等待伊朗和美国的将会是什么呢?

Ⅱ 波斯帝国是怎么灭亡的

波斯第一帝国,是波斯首个征服大部份中亚领域的帝国。领土东至巴基斯坦,西北至土耳其、欧洲的马其顿、色雷斯,西南至埃及。

创建者为阿契美尼斯;当时整个波斯地区还是在米底王国的统治之下。阿契美尼斯死后,他的儿子泰斯帕斯继任王位,并在米底王国斯基泰时期带领阿契美尼德脱离米底王国的统治。泰斯帕斯死后将土地分给他的两个儿子:塞鲁士一世和阿里亚拉姆尼斯。他们死后将王位分别传给他们的儿子:冈比西斯一世和阿尔沙米斯)。公元前559年,塞鲁士二世继承冈比西斯一世的王位,并在其后承袭了亚薛米斯的王位,重新联合阿契美尼德王国。

塞鲁士二世随后开始扩张领土。他首先公开反叛米底王国,并在公元前550年将其彻底消灭。其后,他与巴比伦结盟,以确保王国的后方不会受威胁;然后再起兵西进里底亚,并于公元前547年在萨迪斯(里底亚的国都)将其征服。消灭里底亚后,塞鲁士二世乘着巴比伦国内政局不稳之时挥军向其进攻。公元前539年,巴比伦城陷落,塞鲁士二世入城,并握住巴比伦守护神马尔杜克塑像的手,以表示愿意以巴比伦人的身份来统治这个地方。自此,阿契美尼德王朝的势力扩至埃及边界。

塞鲁士二世死后,其子冈比西斯二世继任王位。他对埃及发动了大规模的战争,攻破其国都孟菲斯,更将法老掳至苏萨。其后,他又对迦太基、阿蒙及努比亚发动征战,但最终却无功而返。公元前522年,阿契美尼德王国内部发生叛乱,冈比西斯二世急忙班师回朝,却死在途中。其王族将领大流士一世续率兵回国,并成功平定叛乱,更最后获得王位。

大流士一世为阿尔沙米斯的孙儿。他夺得王位后对内采取了严厉的措施以稳定政局。对外他则积极推行扩张。他成功把印度次大陆的北部大片地区纳入疆土。其后,他又挥军至亚细亚与希腊之间的赫勒斯滂海峡。公元前492年,大流士一世派其女婿马多尼奥斯进攻色雷斯和马其顿,但于公元前490年在入侵希腊时的马拉松战役中失利。

大流士一世于公元前486年去世。他的儿子薛西斯一世接续作王,并于公元前485年成功镇压在埃及发生的一场叛乱。其后,他对希腊发出多次进攻;最初获胜,占领希腊北部地区。但在之后的几场战役中均失利,马多尼奥斯更于普拉提亚一役中战死。自此,薛西斯一世将集中力转移在宫廷生活,最后更于公元前465年被谋杀。

接续薛西斯一世的分别是阿达薛西一世、薛西斯二世和大流士二世。其中,薛西斯二世执政只有45天,最终因喝酒过多被宫里的一个妃嫔之子杀死。在他们之后接任的是阿达薛西二世。他成功策动雅典和斯巴达的战争,更最终签署了《国王和约》,从而得以插手希腊的事务。公元前401年,小塞鲁士从小亚细亚起兵叛乱,率10,000希腊雇佣兵东进制争夺王位,被阿达薛西二世所败;但他所雇的长征记希腊雇佣兵却成功退却回希腊本土(参见色诺芬)。

此后的几年间,阿契美尼德王国本土发生了多次的叛乱;虽然最终都获平定,但却大大动摇了王国本身的基础。公元前359年,阿达薛西三世登基。由于他拒绝帮助雅典对抗北面的马其顿,与雅典闹翻。马其顿其后统一全希腊,更于公元前330年在亚历山大大帝的领导下攻入波斯波利斯。同年,阿契美尼德末代国王大流士三世被部下所杀,阿契美尼德王国正式灭亡。

Ⅲ 求1800年至1914年灭亡的王国及王室姓氏

韩国 大韩帝国대한제국(1897年—1910年)李
中国 清朝(1616年—1911年)爱新觉罗
缅甸 贡榜王朝(1752年—1885年)
印度 莫卧儿帝国(1526年—1857年)
伊朗 土库曼阿夫肖利耶王朝(1736—1802年)
阿富汗 萨多查依王朝(1747年—1818年)
法国 法兰西第一帝国Cent-Jours(1804年—1815年)波拿巴
法国 法兰西第二帝国Second Empire(1852—1870年)波拿巴
德国 莱茵邦联Rheinbund(1806年—1813年)

Ⅳ 伊朗真的在几千年的历史上战胜了所有外来的侵略者吗

这句话是伊朗的外交官在跟美国的口水战中说出来的,反过来看伊朗的历史,其实不是像伊朗外交官说的那样子的,伊朗在历史上有过好多败战,伊朗外交官说的太霸气了。

到了1501年,有一些人在伊朗地区成立了萨菲王朝,萨菲王朝就是伊朗的前身了。到了1921年,又建立了巴列维王朝,而且又自称波斯帝国,就是最开始在伊朗地区成立的王朝;到了1935年,礼萨汗将把巴列维王朝成功的改名为伊朗,伊朗国家真正的出现在我们的耳朵之中了。可是好景不长,二战期间又成为了附属国,直到后面的1979的伊斯兰革命,才是真正的独立。

Ⅳ 巴列维王朝曾经是中东最强大的王国,为何突然就灭亡了

巴列维时代指的是伊朗独立,到伊斯兰革命这段时间,属于巴列维王朝时期。当时的伊朗,在美国的大力支持下,开启了爆发性增长的过程。当时伊朗石油资源丰富,利用石油财富,积累了大量的钱财。而且得到了美国大量的援助,在美国帮助下,伊朗社会彻底世俗化发展,破除宗教的愚昧思想。当时伊朗彻底思想解放,妇女可以上学,工作,可以不带头巾面纱,可以穿比基尼。而且社会发展非常迅速,到70年代,伊朗经历20年的快速发展,就已经成为了当时中东最发达的国家了,只需要再坚持10到20年,伊朗成为发达国家那是非常轻松的。

Ⅵ 伊朗历史悠久吗

去年我去位于伊朗设拉子的波斯波利斯遗址的时候,直接被震惊了,作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地跨三洲帝国的统治中枢,这里实在是太雄壮气派了。可以想象一下,在2500多年前,现在伊朗人的祖先已经掌握了非常高超的建筑技能,能营造出这样规模的城市,是多么的了不起啊。

而对照一下这个时期的正处在东周乱世时期的中国,从目前这一时期的考古发现来看,似乎还没有能够和波斯波利斯媲美的城市,包括西周的都城丰镐,与东周的都城洛邑。

当然修建波斯波利斯的时代,已经进入了波斯帝国的全盛时期,开国皇帝居鲁士修筑的苏萨,从复原效果图来看,就已经非常壮观了。作为当时西亚-小亚世界强悍统治者米底国王的外孙,他先是击败了这一区域强国之一的吕底亚,然后又征服了修筑空中花园的新巴比伦。这些都是伊朗辉煌悠久历史的组成部分。

再往前追溯,建立于两河流域的文明,其统治范围也影响到了伊朗高原,虽然不是波斯民族创造的历史,但这一时期高度发达的文明,也属于伊朗历史的一部分。

和中国一样,伊朗是人类文明的起源地之一,石器时代开始一直到氏族时代,这里都有文明存在,而且起步发展的非常早,可以说是大幅领先于同一时期的中国的,所以从文明大省的时间和取得的成就来看,伊朗绝对配得上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的称号。

Ⅶ 伊朗与以色列有什么世仇

在过去的2006年里,世界政治舞台上风云激荡,中东更是引人眼球。波斯硬汉伊朗总统内贾德频出惊人之语,公开置疑二战期间纳粹屠犹的真实性,威胁要把以色列从地球上抹去。以色列也不甘示弱地要求把伊朗驱逐出联合国,坚决反对伊朗的核计划,威胁要对伊朗核设施进行军事打击。以色列与伊朗唇枪舌剑,你来我往,互不相让。相隔千里的以色列与伊朗到底有何纠葛?

犹太人的“解放者”——波斯帝国与犹太民族

以色列与伊朗的渊源可以追溯到2500多年以前。以色列的犹太民族和伊朗的波斯民族很早就生活在中东地区,也都曾创造了灿烂的文明。公元前11世纪犹太人建立了统一的希伯莱王国,所罗门王时期达到鼎盛。后来,希伯莱王国分裂为北部的以色列王国和南部的犹太王国。分裂造成国势衰落,也直接造成了犹太民族的苦难。公元前772年,以色列王国被亚述王国所灭,民众被驱离故土,湮没于历史之中。犹太王国虽逃过亚述一劫,但厄运难免。公元前586年,新巴比伦王国国王尼布贾尼撒攻克犹太王国都城耶路撒冷,城中财富被洗劫一空,圣殿被付之一炬,全城荡然无存。尼布贾尼撒将耶路撒冷全城的居民,包括贫民、工匠、贵族和被挖去双眼的犹太王押往巴比伦为奴,史称“巴比伦之囚”。成为亡国奴的犹太人,在异乡历经50余年的磨难,念念不忘故国,思乡之心越来越重。他们渴望耶和华派救世主降临来拯救他们,让他们重返家园,复兴国家。

波斯人属于中亚雅利安人的一支,在公元前2000年进入了今天的伊朗境内。公元前550年波斯部族首领居鲁士建立了波斯帝国。居鲁士志向远大,终生东征西讨,灭国无数。公元前538年居鲁士兵不血刃攻占了千年名城巴比伦。犹太人的命运出现了转机。开明的居鲁士大帝比较尊重各民族的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他发布文告,释放“巴比伦之囚”,让他们回归故国并在耶路撒冷重建圣殿。据说当时共有42000多犹太人扶老携幼返回耶路撒冷。更让犹太人感激涕零的是,居鲁士还把尼布贾尼撒掠夺的5400余件耶和华圣殿圣物交给了犹太人。居鲁士对犹太人的“解放”正好与犹太人的救世主传说巧合,这一事件促进了犹太教的形成。居鲁士大帝因而被犹太人尊称为“涂圣油的王”。返回巴勒斯坦的犹太人在第一圣殿的废墟上重建了圣殿,恢复了国家,并持续了400余年的自治。可以说波斯帝国是“巴比伦之囚”的解放者,也甚至可以说没有居鲁士可能就没有后来的犹太人,也就没有今天的以色列。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公元前330年,盛极一时的波斯帝国被亚历山大大帝所灭,伊朗先后遭到希腊人、阿拉伯人、突厥人、蒙古人、阿富汗人的入侵和统治。近代伊朗又沦为英国和沙俄的半殖民地。1921年2月,军官礼萨汗·巴列维发动政变,夺取政权,建立巴列维王朝。第一次复国后的犹太国家也历经亚历山大大帝的入侵、托勒密王朝的管辖和塞硫古王朝的统治。公元前65年巴勒斯坦地区被罗马帝国占领,犹太人的国家不复存在。公元1至2世纪,犹太人不堪罗马帝国奴役,先后两次大规模起义反抗,但惨遭镇压,数十万人被杀,耶路撒冷城被彻底破坏,遗址翻耕成田。杀戮之后残存的人民多被掳掠为奴,整个巴勒斯坦田园荒芜,庐舍为墟,于是犹太人开始了背井离乡、流浪异地的长期民族飘泊史。

亲密的准同盟——巴列维王朝与以色列

历史再次使两个民族的命运两千年后相连。流散到欧洲的犹太人备受歧视与迫害,虽然犹太人在经济、教育与科技领域成绩斐然,但欧洲反犹思想根深蒂固,政治上一有风吹草动犹太人便往往首当其冲,成为替罪羊。19世纪末,作为一种犹太民族解放的思潮,犹太复国主义兴起,号召犹太人返回以色列故土,在祖先的家园复兴犹太民族。在犹太复国主义思想的感召下,成千上万的犹太人开始移居曾经的故土——巴勒斯坦。纳粹兴起后大肆迫害犹太人,二战期间有600万欧洲犹太人惨遭屠杀。民族的悲惨命运使犹太人渴望建立自己的国家。但是犹太人曾经的故土已成为阿拉伯人的家园,阿拉伯人反对犹太人进入自己的家园。犹太移民与当地的阿拉伯人矛盾激化,双方冲突不断。巴勒斯坦的“委任统治者”——英国面对阿拉伯人和犹太人的压力左右为难,干脆把这个难题丢给刚成立不久的联合国。1947年联合国通过了巴勒斯坦分治决议,决定在巴勒斯坦分别建立阿拉伯人和犹太人的两个国家。1948年5月14日,以色列宣布建国。

以色列建国后,阿拉伯国家拒绝承认这个犹太国家,在本·古里安宣布建国的次日,阿拉伯联军就发动军事进攻要把这个国家扼杀在摇篮中。以色列军民浴血奋战终于站稳脚跟。伊朗作为中东的非阿拉伯伊斯兰国家则对以色列抱有一定程度的同情。伊朗虽然出于同阿拉伯国家搞好关系的考虑,在联合国投票反对以色列进入联合国,但同时也表示不愿介入阿以冲突。摩萨台政府甚至一度宣布承认以色列。摩萨台倒台后,巴列维国王逐渐掌握了伊朗的实权。巴列维想实现伊朗的现代化,梦想恢复波斯帝国的光荣。以色列在逆境中的辉煌成就吸引了国王,认为以色列的军事、经济和科学技术可以帮助他实现“白色革命”。美国犹太社团对国会决策有着巨大的影响。伊朗与以色列搞好关系,可以借助美国强大的犹太社团的力量敲开美国国会的大门,帮助伊朗实现自身的利益,而且也可以借助以色列的力量去遏制纳赛尔革命后兴起的阿拉伯民族主义,维护伊朗的利益。以色列也想与伊朗搞好关系,摆脱在中东的政治孤立,从伊朗获得必需的石油。这一时期以色列与伊朗关系密切,双方人员来往络绎不绝,以色列领导人本·古里安、梅厄、贝京、达扬、佩雷斯和拉宾等都曾访问过伊朗。双方的合作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合作也开花结果。政治上,双方共同致力于遏制纳赛尔的泛阿拉伯民族主义,共同在也门对抗纳赛尔,共同遏制伊拉克,支持伊拉克的库尔德游击队,并通过伊朗把伊拉克境内的犹太人转往以色列。在军事上,以色列帮助伊朗建立和训练特务机构“萨瓦克”,并进行军事和情报合作。有趣的是,20世纪70年代,以色列曾提议与伊朗联合研究核武器计划,但是伊朗国王巴列维认为伊朗没有必要开发核武器,甚至认为拥有核武器对伊朗来说是很危险的,因此拒绝了以色列的提议,并批评以色列在核武器问题上的立场,提倡建立“中东无核区”。两国虽在核武器问题上观点不一,但却签署了代号为“鲜花工程”的联合开发可以携带核弹头导弹的秘密计划,该计划因伊朗发生革命而中止。在经济方面,以色列帮助伊朗在农业、军工等方面进行建设,而伊朗则在阿拉伯对以色列实行严格的经济贸易禁运时向以色列提供石油。1959年到1971年以色列80%-90%的原油是从伊朗进口,到1976年伊朗则提供了大约以色列75%的石油需求。伊朗石油对以色列在中东战争中帮了大忙。面对阿拉伯国家对伊朗与以色列关系的指责,伊朗声称“我们是穆斯林,但不是阿拉伯人”。在以色列与阿拉伯国家的战争中,伊朗巴列维政府都基本上保持中立,甚至对以色列军队在“六·五战争”中的成就表示钦佩。在十月战争后,埃以和平进程中,巴列维也尽了绵薄之力。

冰河时代——以色列与伊斯兰共和国

1979年1月,伊朗发生伊斯兰革命,巴列维流亡国外,宗教领袖霍梅尼回国建立了政教合一的伊斯兰共和国。霍梅尼对以色列国家的理解与认识决定了以色列与伊朗关系必然发生逆转。早在1960年霍梅尼就在一次演讲中,呼吁伊斯兰世界和世界穆斯林团结一致,共同反对以色列的巴勒斯坦政策。霍梅尼把以色列看作西方殖民主义在中东的工具,反对以色列在巴勒斯坦建国,不承认以色列的合法性。他认为“殖民主义无论是左翼还是右翼都企图消灭伊斯兰民族和伊斯兰国家,殖民主义和犹太复国主义正在包围伊斯兰各民族,掠夺他们的财产和自然资源。以色列是西方殖民主义的产物,西方殖民主义建立以色列政权的目的是镇压和殖民伊斯兰各民族。”因此,霍梅尼反对伊朗国王与以色列政权建立友好关系。在巴列维时期,霍梅尼通过演讲、发表声明和撰写文章向穆斯林阐述以色列政权对伊斯兰世界构成的威胁,认为以色列政权是伊斯兰世界心脏的毒瘤,如果不铲除,其后患无穷。

伊朗伊斯兰革命使两国的蜜月戛然而止,以色列驻伊朗的机构、专家全部撤出,伊朗驻以色列的机构也关门闭市,许多合作项目半途而废,其中包括“鲜花工程”。革命后的伊朗奉行“不要东方,不要西方,只要伊斯兰”的政策,号召伊斯兰世界铲除以色列这个“毒瘤”,把每年的斋月最后一个周五主麻日定为“古都斯日”,旨在唤醒穆斯林,支持巴勒斯坦人民消灭以色列政权。自此后,每年的“古都斯日”,世界穆斯林都要举行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活动,声援巴勒斯坦人民,反对以色列政权。但需要注意的是,霍梅尼反对犹太复国主义,但他不是个反犹主义者。在伊斯兰革命时期,他曾许诺保护伊朗的犹太社团,不许伤害生活在伊朗的犹太人。在80年代,霍梅尼允许愿意离开伊朗的犹太人取道巴基斯坦前往以色列、澳大利亚、美国等国家。目前,在伊朗还生活着数万犹太人。伊朗宪法保护他们的宗教习惯和风俗,并在议会留有一个席位。

革命后的伊朗虽然激烈反对以色列,但是两国也不是老死不相往来。两伊战争期间,伊朗在国际上极其孤立,武器弹药缺乏。这时,被伊朗视为“小撒旦”的以色列雪中送炭,主动拉了死对头伊朗一把,向伊朗输送了大量军火。一来,以色列认为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不希望伊拉克在中东做大,希望伊朗能平衡一下伊拉克。二来,“风物长宜放眼量”,以色列希望伊朗的极端主义是暂时的现象,会很快退烧,两国可以重温旧好。1987年,时任以色列国防部长的前总理伊扎克·拉宾总结以色列政府对伊朗伊斯兰共和国的政策时说,“伊朗现在从其奉行的哲学上来说是以色列的危险的敌人。……但同时,伊朗28年或者37年后将会是以色列的朋友。”两伊战争时期,以色列不仅自己卖军火给伊朗,而且还在美伊之间穿针搭线,帮助伊朗借助在黎巴嫩的美国人质获得美国军火。霍梅尼时期,伊朗虽然购买以色列的军火,但其反以思想并未软化,积极支持巴解组织、黎巴嫩真主党的反以行动,并与叙利亚在反以问题上互相支持。以色列也强烈谴责伊朗的反以言论和行为。

以色列经过多年的奋战,终于基本摆平了阿拉伯国家,老对头巴解组织也逐渐软化。到20世纪90年代,以色列改善了建国以来所处的艰险环境。面对现实,一种新的和平主义之风吹拂阿以政坛。1993年以色列与巴解组织签署《奥斯陆和平协议》,开始了巴以和平进程。但是伊朗却依然故我,伊朗不相信当时的和平进程是公正的,认为阿拉伯人和以色列人之间的谈判不会实现真正的和平。旗帜鲜明地要求“公正”——解决1948年以来的巴勒斯坦难民权利、以色列对耶路撒冷的占领、以色列在约旦河西岸和加沙扩建犹太人定居点,以及以色列对黎巴嫩南部的占领问题。伊朗表示原则上接受巴以和平进程,但是不接受《奥斯陆协议》,因为这个协议是“不公正的、傲慢的,归根结底是荒谬的”。在人们对巴以和谈寄予厚望,憧憬中东和平美景之际,伊朗的特立独行显得与主流格格不入。以色列对伊朗的态度十分恼怒,认为伊朗是“最危险的敌人”,但对伊朗也无可奈何。

继巴以和谈之后,伊朗核计划又成为以色列和伊朗之间的严重问题。两伊战争后,伊朗重新启动巴列维时期的核计划。这时的以色列一反以前对巴列维核计划的支持,强烈反对伊朗重启核计划,指责伊朗寻求核武器,并力促美国、欧盟等国家向伊朗施压,迫使伊朗放弃核计划。伊朗核问题成为核危机,以色列与伊朗的敌对也进一步加深。2005年伊朗强硬保守派内贾德当选总统。内贾德上台不久就语出惊人,声称要把以色列从地球上抹去。以色列也以牙还牙要求联合国开除伊朗。内贾德还对二战期间对犹太人的大屠杀表示置疑,以色列则指责内贾德犯了反人类罪,双方你来我往,口水战不休。但我们也可以看出,内贾德的言论无非是要转移阿拉伯对伊朗的核计划的担心,并借反以言论,凝聚国内共识,获得政治支持。内贾德严辞反以但他并不是反犹太主义者,2006年12月,他本人还向德黑兰一犹太医院捐款。伊朗的犹太人的生活也没有受到内贾德言论的影响。

总起来看,以色列与伊朗之争并非出于直接的国家利益之争,而是出于意识形态原因。伊朗反以无非是把以色列视为西方代理人,认为以色列建国是西方对伊斯兰世界的阴谋。可以说反以色列是伊朗反西方影响,维护伊斯兰利益的表象,其实质是反以色列后面的西方殖民主义和霸权主义。其实,以色列也不愿与伊朗为敌,希望伊朗有一天能回心转意重修旧好。

Ⅷ 伊朗的古代史

据史书记载,伊朗的历史始于2500年前的早期的阿挈美尼德,但从那时起直到伊斯兰文明始于伊朗以来,有关早期伊朗的史料都是由伊朗最大的敌人——古希腊人所记载的。因此尽管人们常说古希腊的历史学家通常能很忠实地记载事实真相,但人们对伊斯兰文明之前的伊朗历史不能完全依赖于这些来源。

设拉子古波斯王国古迹(帕斯波利斯)设拉子古波斯王国古迹(帕斯波利斯)

是不是因为伊朗没有自己而HERODOTUS和XENOPHON(古希腊史学家),仰或伊朗的史料经过后面的几次入侵而遭到毁灭?答案不得而知。古代只有一些神话故事得以幸存,它们在萨珊王朝时期收集起来。一旦波斯语在穆斯林的伊朗得以形成后,伊朗最大的诗人之一——菲尔杜西即将这些神话故事改编成了一部宏大的叙事诗——(列王记> 《王书】其中一些部分已被译成英文、法文、德文和一些其它优秀的文学作品,但对于古代伊朗的历史,人们不得不依赖于古希腊人的记载和考古发现。

伊朗民族的起源Iran's Ethnic Heritag

尽管“伊朗人主要是雅利安种族“的说法确为事实,但实际上他们是由很多种族和民族融合而成的。在雅利安人到达之前住在伊朗高原的是古代亚洲人;而雅利安人大多是在公元前第一个1000年内移入伊朗高原的;然后是后期征服者的后代:阿拉伯人,突厥人和蒙古人。

据考古发现,在雅利安进入伊朗之前,住在伊朗高原上的人种既不是闪米特也不是雅利安人。这些男女属于某一生活在亚洲西部的种族,他们的生存范围从今天的土耳其一直延伸到今天的地中海地区。古代亚洲人渐渐在伊朗定居下来,他们的活动范围渐渐地向高原的西部一直延伸到ZAGROS山脉。很明显,这些古亚洲人发展了农业,特别是种植了大麦和小麦;并发展了制陶艺术,其实古代的制陶艺术起源于原始时期经太阳晒干的砖头。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人不得面对周围其他的人种,以及那些与他们的文明大相径庭的文明。于是从北面来了一些部落,和平地同这些古代亚洲人慢慢融合,定居在原属于古代亚洲人的土地上。而在南面,这些古亚州人同SOOOOPOTAMIA的闪米特人也有了联系,这些闪米特有当时正在发展的一种以城市为中心并配以复杂的政治及军事结构的农业文明。也许人们会想,既然古亚洲人住在富含矿石等原材料的山区,而富足的闪米特盛产各式食物和日用品,这两种人应该能够和睦相处,互通贸易的。然而事实上,这两种人在几个世纪内都在进行无休止的战争。尽管闪米特人整体实力较强,且也常常获胜,然而事实却与此相反,闪米特人却被文明程度不及他的高原人所征服。最终占亚洲人中的一个名为ELAMITES的部落控制了ASSURE到波斯湾的整个底格里斯山谷。他们发展了让后人瞩目的文明,但却被以后的巴比伦人所颠覆,其文明也随之毁于NABCHANDNEZZARI的统治之下。

与此同时,在ZAGROS山脉融合在一起。雅利安人渐渐的从北部平静地融入了古亚洲人的领地,并与他们融汇在一起。ARYAN人则是今天人们所称的“说印欧语系”人中的一支,而这些“说印欧语系”的人则是今天印度,伊朗和多数西欧人的祖先。

雅利安人在公元前3000-4000年间开始移民。他们的迁移分成三支队伍:一支向西移往小亚西亚,第二支向东移往印度,第三支则选择了中间的道路过QXUS河。他们向伊朗的迁移速度起先是十分缓慢的,但到了第一个一千年无论在频率还是在速度上都有所增加。象这样逐渐扩大的迁移速度持续了几个世纪,这些新的移民同那些本地的居民慢慢融合,并在那儿定居下来。

经过几个世纪移民,最终形成了在波斯帝国和伊朗历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两大王国:首先是在伊朗高原南部的波斯王国PARSA(希腊人称之为PERSIS),它位于今天的法尔斯省和KHOUZIATA附近;然后是在今天伊朗西北部的MEDES。

居鲁士的统治The Rule of Cyrus the Great

在ZAGROS山脉的另一则,同时兴起了两个闪米特人国家:

巴比伦和阿西里亚。但到了公元前550年,居鲁士出现于波斯地区,他征服了这些王国并将他们合并为一个实力强大的帝国——“波斯帝国”它在居鲁士的领导之下变得日益强大。

阿契美尼德王朝The Archaemenid Dynasty

在居鲁士死后,国家即陷入连年征战的混乱局面,直至公元前521年,大流士被几位高贵的王子选为万众之王从而即形成了阿契美尼德王朝。大流士的统治政绩卓越:他发展了有史以来第一个由总督监管疆域的制度;他修建了高质量的公路;……

但在大流士以后,尽管他的继承人曾力图征希腊。但最终一个名为亚历山大的年轻的MACEDONIAN人在公元前323年击败了大流士三世。

ALEXANDER THE GREAT和SELEUCUS NECTAR

Alexander the Great and Seleucus Nectar

亚历山大很崇拜波斯文化风俗,也有效地将东西方,波斯和希腊融合一起,但在他生前却没能成功地建立起一个完善、团结的国家。因此在他死后,他的将军们瓜分了该国。其中有一个名为SELEUCUS NICTAR的将军获得了阿契美尼德这块地方,当时叫作“ASIA”(亚西亚),但并不包括JUDEA、阿拉伯半岛和小亚西亚的一部分。

亚历山大一样, SELEUCUS NACTAR虽然是一个希腊人,但他却成为了让希腊人同波斯人和平生活在一起并享有平等权利的国王。在这段时期波斯和希腊两种文明的碰撞使得人类在艺术和文化上有了许多重要的发展。

然而SELEUCUS却并不善于治理国家,渐渐地许多省份开始脱离中央政府。最后经过多年的斗争,帕提亚人(即安息人〕掌握了今天的伊朗和MESOPOTAMIA,并在将近300年内控着这该地区。

安息人王朝The Parthian Dynasty

原为游牧民族的安息人意识到被征服者比他们自己更为发达的文明,于是允许被征服者在安息人总督的控制下,保留他们的财产和行政权。

Ⅸ 这几个国家是怎样被谁灭亡的

平时还是应该多了解点历史
波斯是伊朗在欧洲的旧称译音。历史上在这一西南亚地区曾建立过多个的帝国。1935年,礼萨·汗将波斯在国际上更名为伊朗

拜占庭就是现在的土尔其.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两部,东罗马帝国以巴尔干半岛为中心,领属包括小亚细亚、叙利亚、巴勒斯坦、埃及以及美索不达米亚和南高加索的一部分。首都君士坦丁堡,是古希腊移民城市拜占庭旧址,故又称拜占庭帝国

匈奴 在从最初的匈奴到成吉思汗时期的所有草原居民中,基本上就是现在的蒙古

突厥 的后裔包括现在的土耳其人,哈萨克人,乌兹别克人,等.由于他们的迁移对不同文化的交流融合起到了一定促进作用.他们和匈奴不是一回事.

前古典期即玛雅文化形成期,年代约当公元前2500~公元250年
古典期(约公元250~900)玛雅文化进入盛期,各地较大规模的城市和居民点数以百计,都是据地自立的城邦小国,尚未形成统一国家。
后古典期(约1000~1520)的文化有浓厚的墨西哥风格。从墨西哥南下的托尔特克人征服尤卡坦,并以奇琴伊察为都城。
1450年,大概由于内部叛乱,玛雅潘被焚毁,此后百年中文化趋于衰落。1523~1524年,西班牙殖民者乘虚而入,从墨西哥南下,占领尤卡坦半岛,玛雅文明被彻底破坏。

古玛雅文明是断绝了的文明,对其发展程度很难回答 不过是个很厉害的民族 是中美洲古代印第安人文明,美洲古代印第安文明的杰出代表,以印第安玛雅人而得名。

马其顿人的民族成分比较复杂。在早期青铜时代,一批操希腊语的部落迁至马其顿,后逐步分批南下,但有一部分人仍留在北希腊。可能在公元前7世纪,这些留下人中的一支——马其顿人占领了埃盖,扩张到了下马其顿的沿海平原,形成了马其顿国家。他们崇拜希腊的神只,特别崇拜宙斯和赫拉克里斯。其他希腊语部落则在上马其顿与伊利里亚人、派奥尼亚人、色雷斯人相混合。从整体上看,马其顿人不是纯粹的希腊人,但与希腊人有渊源关系。
马其顿在古代的时候与希腊的关系就好像是蒙古与中原的关系似的。其实也是希腊的一部分。
837年时保加利亚征服了马其顿,并于10世纪末在该地的Ohrid(奥赫里德)定都。1018年拜占庭帝国又征服了马其顿,在接下来的几个世纪里马其顿多次在拜占庭、保加利亚和塞尔维亚之间转手。15世纪初奥斯曼帝国征服了马其顿,并开始了长达500年的统治。
二战之后,南斯拉夫成为由铁托所领导的共产主义国家,1946年时铁托将马其顿地区从塞尔维亚分开,成为南斯拉夫的一个加盟共和国。
2001年春,马其顿西部的阿族人开始进行武装叛乱,马国爆发短暂的内战,后来双方于6月在欧盟官员的调停下达成停火协议,阿族同意放下武装,马国同意给予阿族人更多权力,之后马国国内民族关系有一定的改善。

我觉得不是,因为他们是波斯人,不是阿拉伯人。但他们是穆斯林,信奉伊斯兰教

十字军东征是在1096年到1291年发生的八次宗教性军事行动的总称,是由西欧基督教(天主教)国家对地中海东岸的国家发动的战争。

第一次十字军东征(1096—1099),是教皇乌尔班二世于1095年11月26日在克莱蒙(法国)召开的高级宗教会议上宣布的。约有10万人参加了这次东征。1097年,十字军由君士妲丁堡附近渡海进入小亚细亚,攻占塞尔柱人国都尼凯亚,1098年,又攻占埃德萨和安条克,建立起最初几个十字军国家——埃德萨伯国和安条克公国。1099年7月,十字军攻占耶路撒冷,建立耶路撒冷王国。十字军在东方建立的其他国家,均附属于耶路撒冷王国。城乡居民多次举行起义反抗奴役者。为控制十字军征服的土地和人民,建立了僧侣骑士团:圣殿骑士团(神庙骑士团)和医院骑士团(约翰骑土团)。

第二次十字军东征(1147—1149)是在法国国王路易七世和所谓“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德意志国王康拉德三世率领下进行的。1144年塞尔柱突厥人占领埃德萨,是这次东征的起因。德意志十字军最先出动,在小亚细亚被土耳其军队击溃。法国十字军攻占大马士革的企图也落了空。

第三次十字军东征(1189—1192),是因埃及苏丹撒拉丁军队于1187年在太巴列湖附近战役中击溃耶路撒冷王国军队并占领耶路撒冷而引起的。这次东征,是在“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巴巴罗萨·腓特烈一世,法国国王奥古斯都,腓力二世和英国国王狮心王理查一世统率下进行的。腓特烈率军沿第二次东征路线从陆路穿越拜占庭前进。法、英两国十字军由海路向巴勒斯坦挺进,途中占领西西里岛。各国十字军之间矛盾重重,此次东征也没有达到目的。德意志十字军(最初约10万人)穿越整个小亚细亚,沿途伤亡惨重,巴巴罗萨在横渡萨列夫河时溺水死亡,其军队亦随之瓦解。腓力占领阿卡港后,于1191年率部分十字军返回法国。理查在叙利亚取得一定战果,攻占了塞浦路斯,并建立塞浦路斯王国,1192年又与埃及苏丹撒拉丁签订和约。据此和约,自推罗至雅法沿海的狭长地带仍归耶路撒冷王国所有,阿卡港实际上成为王国的中心。耶路撒冷仍留在穆斯林手中。与的黎波里合并的安条克公国则仍掌握在十字军手中。

第四次十字军东征(1202—1204)是教皇英诺森三世策划的。十字军原定东征埃及,但后来改变计划进军拜占庭帝国,先后攻陷两座基督教城:达尔马提亚的扎达尔(1202)和君士坦丁堡(1204)。十字军在已瓦解的拜占庭帝国的部分领土上建立起几个国家,其中最大的一个国家是直到1261年才灭亡的拉丁帝国,它领有巴尔干半岛许多地区和小亚细亚西北部,以及爱琴海和伊奥尼亚海上的一些岛屿。第四次十字军东征后,威尼斯作为意大利最强大的国家垄断了同东方各国的贸易,并夺取拜占庭许多贸易和军事要地。

第五次十字军东征(1217—1221)是奥地利大公利奥波德六世和匈牙利国王安德拉什二世率领奥匈十字军联军对埃及进行的远征。十字军在埃及登陆后,攻占达米埃塔特要塞,但被迫同埃及苏丹签订停战协定并撤离埃及。

第六次十字军东征(1228—1229)由“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腓特烈二世率领进行。这次东征使基督徒于1229年一度夺回耶路撒冷,但1244年又被穆斯林攻占。

第七次十字军东征(1248—1254)和第八次十字军东征(1270),是法国国王圣者路易九世统率下先后对埃及和突尼斯进行的两次东征,但均遭失败。

Ⅹ 已经消失的国家有哪些

查了一下,这个很全,应该符合你的要求

消亡的国家
这些国家现在已经分成几个国家。

奥匈(Austria-Hungary) - 这个双君主国家于1867年组成,由哈布斯堡帝国发展而来。分为奥地利和匈牙利两部分。在1918年,帝国分裂为奥地利、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波兰和塞尔维亚、克罗地亚和斯洛文尼亚王国(1929年改名为南斯拉夫王国)。
南斯拉夫(Yugoslavia) - 于1918年、1929年在奥匈帝国和塞尔维亚-黑山王国的基础上建立。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重新建立;在 20世纪90年代6个加盟共和国中的4个(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马其顿和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脱离南斯拉夫,后塞尔维亚和黑山于2003年重新建立南斯拉夫。
捷克斯洛伐克(Czechoslovakia) - 在奥匈帝国的基础上建立,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重建,1993年国家分裂成为捷克共和国和斯洛伐克。
西印度群岛联邦(West Indies Federation) - 1952年由独立的加勒比海内的前英国殖民地组成。在牙买加投票决定脱离后,联邦瓦解。
马里联邦(Mali Federation) - 1959年由法属西非的两个部分塞内加尔和法属苏丹组成,1960年分为塞内加尔和马里。
苏联(Soviet Union)或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USSR) - 于1918年布尔什维克革命后由许多加盟共和国组成,后分裂为立陶宛、拉托维亚、爱沙尼亚、摩尔瓦多、白俄罗斯、乌克兰、亚美尼亚、佐治亚、阿塞拜疆、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土库曼斯坦、塔吉克斯坦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和俄罗斯。
阿拉伯联合共和国(United Arab Republic) - 埃及和叙利亚在1958年成立的联邦,1961年解散,埃及使用这个名字直到1971年。
中美洲联合省(Provinces of Central America)也称为中美合众国 -- 独立于1823年;1838年-1840年陷入内战而分裂。
波兰-立陶宛联邦共和国(Polish-Lithuanian Commonwealth)或两国联邦共和国 (The Commonwealth of the Two Nations) - 在俄罗斯、普鲁士和奥地利之间于1772年-1795年划分。这些土地是今天的波兰、立陶宛、拉托维亚、爱沙尼亚、乌克兰、白俄罗斯和俄罗斯的一部分。
卡尔马联合(Kalmar Union) - 由丹麦、挪威和瑞典组成的由一个国王统治的联邦。
荷兰联合王国(United Kingdom of the Netherlands) (1815年 - 1830年) (Verenigd Koninkrijk der Nederlanden/Royaume-Uni des Pays-Bas) 于1815年的维也纳国会期间建立,分裂为比利时(1830年脱离)、卢森堡(1835年脱离)和荷兰。

更名的国家
这些国家的名字曾经被更改。

缅甸(Burma) - 1989年改名为Myanmar。
中非帝国(Central African Empire) - 临时存在在(1977年-1979年)的中非共和国期间。
锡兰(Ceylon) - 1972年改名为斯里兰卡。
爱尔兰(éire) - 于1949年使用另一种描述1。
爱尔兰自由邦(Irish Free State) - 1937年改名为éire。

科特迪瓦(Ivory Coast) - 1985年成为把国家名的写法统一采用法语的“C?te d'Ivoire”,并定为正式的名称,广推至所有采用拉丁字母的语言。
柬埔寨(Kampuchea) - 柬埔寨(Cambodia)1980年到1989年的名字,后来改回以前(1949年到1975年)的名字。
高棉共和国(Khmer Republic) - 柬埔寨(Cambodia]])从1975年到1980年的名字。
新康涅狄格(New Connecticut) - 比较短暂,在1777年成为佛蒙特共和国的名字。
波斯(Persia) - 1935年改名为伊朗(Iran)。
刚果共和国(Republic of the Congo) - 从1960年到1966年刚果民主共和国的名字。
暹罗(Siam) - 1939年改名为泰国。
外约旦(Transjordan) - 1946年改名为约旦。
上层沃尔塔(Upper Volta) - 1984年改名为布基纳法索。
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United Kingdom of Great Britain and Ireland) - 于1927年改名为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爱尔兰的大部分于1922年独立)。
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Federal Republic of Yugoslavia) - 只余下塞尔维亚和黑山两省的前南斯拉夫于2003年重新命名为塞尔维亚和黑山。
扎伊尔(Zaire) - 从1971年至1997年采用此名,之后政权转变,改名为刚果民主共和国。

南非“独立”祖国
这些“祖国”的人民为黑种人,被从南非准许“独立”。由于不被其他国家承认,他们在1994年被官方重新合并。

博普塔茨瓦纳(Bophuthatswana) - 1977年独立,1994年被重新合并。
西斯凯(Ciskei) - 1981年独立,1994年被重新合并。
特兰斯凯(Transkei) - 1976年独立,1994年被重新合并。
范达(Venda) - 1979年独立,1994年被重新合并。

分裂的国家
这些国家曾经宣布过独立,但是不能取得独立、或者没取得永久独立的地位、或者重新合并进祖国、或者合并到另一个国家。

比亚法拉(Biafra) - 1967年宣布从尼日尔爾利亚独立,1970年被击败和重新合并。
美利坚联盟国(Confederate States of America) - 1861年宣布从美国独立,1865年重新合并。
克里米亚(Crimea) - 1992年宣布从乌克兰独立,但不久接受成为乌克兰内的自治共和国。
加丹加(Katanga) - 1960年宣布从刚刚建立的刚果共和国独立,1963年再次被合并。
加利福尼亚共和国(Republic of California) - 在1846年6月宣布独立,脱离墨西哥,在1846年7月被美国海军占领。
里约格兰德(Republic of Rio Grande) - 1840年宣布独立,一年后被暴力统一于墨西哥,包括墨西哥的塔毛利帕斯、新莱昂和美国得克萨斯的一部分。
得克萨斯共和国(Republic of Texas) - 1835年从墨西哥那里宣布独立,进而于1845和合并
车臣(Chechnya) - 1990年宣布独立,脱离俄罗斯为伊赤克利亚车臣共和国,但是只被塔利班承认。在2002年恐怖分子袭击事件后,经过第二次车臣战争,俄罗斯联邦重新控制车臣。
合并的国家
这些国家曾经独立,现在是另一个国家的一部分。

英属索马里兰(British Somaliland) - 曾经宣布为独立的索马里兰共和国,后来成为索马里的一部分。
德意志民主共和国(German Democratic Republic) - 1990年统一于德意志联邦共和国。
东罗美利亚(Eastern Rumelia) - 奥斯曼帝国的一个省,1886年统一于保加利亚。
东尤卡坦半岛的陈圣克鲁斯玛雅 - 在19世纪50年代被英帝国认为是独立的国家,现在是墨西哥的一部分。
Regency of Carnaro1919年和Free State of Fiume1920年,在港口城市Fiume和Rijeka的两个短暂的政权,由Gabriele D'Annunzio宣布独立。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成为意大利和南斯拉夫的争议领土,1921年被意大利占领。二战后转交给南斯拉夫,现在在克罗地亚。
大不列颠王国(Kingdom of Great Britain) - 1801年合并为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
夏威夷王国(The Kingdom of Hawaii) - 于1810年由卡美哈美哈一世统一,从1826年到1893年1月17日被美国承认为一个独立的国家。继君主政体被颠覆之后以独立的夏威夷共和国形态存在,直到1898年与美国合并。
伊夫尼(Ifni) - 1969年以前为西班牙的领地,然后被摩洛哥吞并。
印度土邦Indian Princely States
意属索马里(Italian Somaliland) - 成为索马里的一部分。
卡拉特(Kalat) - 成为巴基斯坦的一部分。
刚果王国(Kongo) - 非洲王国,1885年在柏林会议上被殖民列强所分裂。现在的安哥拉的一部分(incl. Cabinda)、刚果共和国和刚果民主共和国。
满洲国(Manchuria) - 1945年前Manchuria - 日本的傀儡国家。成为中国的一部分。
摩尔达维亚(Moldavia) - 分裂为现在的罗马尼亚、摩尔多瓦和乌克兰。
里斯尼特(Moresnet) - 极小的欧洲国家,100多年前成为比利时的一部分。
纽芬兰(Newfoundland) - 从1855年到1907年以的一块英国的自治殖民地形态存在,然后主权在1934年恢复为英属殖民地。在1949年加入加拿大。
波多黎各(Puerto Rico) - 美国的加勒比领土。
Republic of Indian Stream - 1832年-1835年,现在美国的一部分。
夏威夷共和国(Republic of Hawaii) - 成为美国的领土,后来成为美国的一个州。
台湾民主国(Republic of Taiwan) - 在中国把台湾割给日本后,当地人宣布独立,台湾民主国从1895年5月持续到10月。
得克萨斯共和国(Republic of Texas) - 在1836年脱离墨西哥后,最终在1845年加入美国。
越南共和国Republic of Vietnam - 现在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的一部分
锡金王国(Kingdom of Sikkim) - 被印度于1975年吞并。
南也门(South Yemen)(也门人民民主共和国)和北也门(North Yemen)(也门阿拉伯共和国)于1990合并为也门。
图瓦(Tuva)(又称唐努乌梁海) - 中国的领土,后被苏联占领,现在是俄罗斯的一部分。
德兰斯斐尼亚(Transylvania) - 在成为奥匈帝国一部分之前半独立。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成为罗马尼亚的一部分。
佛蒙特共和国(Vermont Republic) - 佛蒙特共和国存在于1777年到1791年,后来佛蒙特成为美国的第14个州。
瓦拉几亚(Wallachia) - 于1859年与摩尔达维亚联合组成罗马尼亚。
尤卡坦半岛共和国 - 成为墨西哥的一部分。
桑吉巴尔(Zanzibar) - 桑吉巴尔在1964年与坦噶尼喀合并成为坦桑尼亚。

阅读全文

与伊朗王国什么时候复灭的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印度到底有多少种动植物 浏览:307
伊朗核原料什么时候能恢复 浏览:674
意大利扎扎现在在哪里踢球 浏览:869
印尼巴士怎么快速赚钱 浏览:907
意大利的牌子有哪些牌子好 浏览:544
印度尼币价格多少钱 浏览:370
临汾哪个超市有意大利面 浏览:754
英国买鞋为什么便宜 浏览:204
sabbia意大利文什么意思 浏览:283
2021年英国冬天冷到多少度 浏览:698
美国为什么暗杀伊朗名将 浏览:657
印度的1000磅等于多少美元 浏览:21
为什么伊朗军舰被击落 浏览:713
伊朗高原为什么叫伊朗高原 浏览:18
印度分裂为哪些国家 浏览:23
印度小叶紫檀龙龟多少克 浏览:179
活着就是奋斗意大利语怎么说 浏览:182
印尼半年签证是什么签证 浏览:754
去伊朗买什么机票最好 浏览:336
印尼落地签费用印尼盾多少钱 浏览: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