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为什么美国要在伊拉克、叙利亚、伊朗不断挑起战争
至于叙利亚战争的爆发,依然是绕不开石油这个大问题的,叙利亚靠近地中海,其港口多铺设有往欧洲输送油气资源的管道,以及运往其他国家的油轮也多在叙利亚港口停靠。而中东其他国家的输油管道也大都要经过叙利亚才能往他国输送,比如伊拉克。 不过我们提起向外出售石油以及天然气资源的时候,就不得不提到另一个能源输出大国,那就是俄罗斯。从苏联时代开始,俄罗斯就主要是以石油等天然资源换取外汇。 尽管经历了苏联解体这样的混乱时代,国内许多油气田落入了金融寡头手中,但经过普京多年来的励精图治,这已然成为了俄罗斯换取外汇的主要来源。
这也正是俄罗斯的弱点,一旦国际油价出现了波动,那么俄罗斯的经济必然会出现巨大的损失,以西方诸国也多次控制原油价格跌涨,通过这种方式打压俄罗斯,意图要通过这种手段制裁俄经济运转。此次叙利亚内战的爆发,美国正是打着全面控制中东地区的油气输送的主意,并想借此将中东的石油借此输送全世界,以此将俄罗斯彻底从国际能源市场给排挤出去,以此来让俄罗斯再也翻不起身,而战争是打击叙利亚最好的手段。
‘贰’ 伊朗和伊拉克为什么发生战争
伊朗-伊拉克战争的主要原因有三:一是宗教纠纷(伊斯兰教分什叶派和逊尼派),二是领土纠纷,三是由宗教纠纷和领土争端引起的民族矛盾,其中还夹杂着双方领导人个人的决策
1980年9月16日,萨达姆与幕僚们针对伊朗与伊拉克的边境问题举行了一次高层会议。会议上,他们决定一周后将向伊朗全面开战。
而就在此前一周,为试探伊朗的反应,萨达姆的军队占领了伊朗边境的两个小村庄。伊朗当局的沉默态度使萨达姆大吃一惊,也更坚定了其出兵伊朗的决心。因为,伊朗的“无反应”正是霍梅尼虚弱的表现。萨达姆相信,霍梅尼政权对前国王军队的“大清洗”正严重侵蚀伊朗军队的战斗力,而霍梅尼本人也正在丧失对伊朗军队的动员能力。只要在这“腐朽的门上”踹上一脚,伊朗必将崩溃,这正是复兴阿拉伯的良机。
1981年,萨达姆和伊拉克军队领导人视察两伊战争前线的伊拉克防空设施。
而此时的伊朗也没有做好准备。伊朗情报机构1980年的报告中这样记载着,“伊朗当前没有能力去进攻伊拉克,亦没有能力抵御伊拉克的大规模入侵。”尽管伊拉克南部巴士拉地区的大规模军事集结引起了伊朗方面的注意,但是伊朗仍不相信伊拉克会在这个时候发动战争。
霍梅尼相当乐观。伊斯兰革命在伊朗的成功鼓舞了他,并给了他继续“革命”的勇气。最为重要的是,伊朗军队经过巴列维国王全盘美式的训练,仅从数字上也看是海湾地区最强的军事力量。萨达姆之流不值一惧。对于萨达姆方面,两伊战争其实在1980年9月4日就已经开始了,因为伊朗先动手炮击了两伊边境中部地区的村庄。
然而,历史终将铭记1980年9月22日这一天。因为这一天,萨达姆军队从南、北、中,三个方向发动了对伊朗全方位的军事行动。
许多学者,特别是西方学者,将两伊战争归咎于伊斯兰革命后,霍梅尼输出革命的愿望,或是萨达姆的个人野心,亦或是中东宗派分歧的使然,亦或是中东地缘政治的必然。
细究极恐,这场展现在世人面前长达八年的战争,实是在为西方的殖民历史善后。西方殖民者所留下的遗毒,至今仍在中东发酵。
‘叁’ 伊朗和伊拉克矛盾由来已久,持续8年的两伊战争为何会爆发
第2次世界大战之后,当今世界一共发生过两场持续数年之久的高烈度战争,这两场战争分别是发生在东南亚的越南战争和发生在中东地区的两伊战争。而且十分有趣的是,这两场战争的直接参与者,伊拉克和越南都先后以“世界第三大军事强国”自称。
两伊战争
在这种情况和心态之下,最终愈演愈烈的两伊边境冲突演变成两国之间的全面战争。1980年9月17日,随着伊拉克总统萨达姆宣布废除两国边界划分的《阿尔及尔协议》,收回阿拉伯和全部主权,同时,命令对伊朗军事目标发动威慑性打击,挥师进入伊朗领土,两国之间的持续8年之久的战争全面爆发。
‘肆’ 导致伊朗战争的起因是什么
俄国——伊朗战争指俄国同伊朗争夺外高加索和里海沿岸统治权的战争。战争是由于伊朗封建主企图侵略19世纪初归属俄国的格鲁吉亚和外高加索其他地区而引起的。
外高加索诸小王国和汗国因内讧造成在政治上软弱无力,伊朗和土耳其在英法两国的唆使下,企图乘机兼并整个外高加索。外高加索人民在反对伊朗和土耳其封建军事扩张的斗争中,多次请求俄国给予援助,并不止一次地提出要归属俄国。1801年,东格鲁吉亚自愿归属俄国,明格列里亚公国、伊美列丁王国和古里亚公国也先后得到俄国的保护。
俄国——伊朗战争军事行动的起因是,俄国拒绝接受伊朗于1804年5月23日提出的要求俄军撤离外高加索的最后通牒。
1804年6月,集结在埃里温地区的伊军主力在王储阿拔斯?米尔扎统率下,为夺取梯弗里斯展开了军事行动。俄军出动迎击。6月22日,图奇科夫部队在古姆拉附近击溃伊军一部,7月2~3日,高加索俄军总司令齐齐阿诺夫将军统率的俄军主力在埃奇米阿津修道院围墙附近战胜了阿拔斯?米尔扎军队。1805年,卡拉巴赫、希尔凡和舍基等汗国,以及舒拉格利苏丹国自愿归属俄国。同年,俄军对巴库和腊什特进行了一次海上远征,但未能取得战果。1806年夏,俄军击退了入侵卡拉巴赫的2万伊军,占领了努哈、杰尔宾特、巴库和其他一些居民点。
英法两国支持伊朗。1807年5月签订了伊朗法国同盟条约,随后又签订了旨在反对俄国的英国伊朗条约。俄伊战争曾有过几次较长时间的停息,并由于在此期间俄国同土耳其战争、同瑞典战争和进行卫国战争,而使俄伊战争对俄国不利。伊朗政府得知拿破仑进攻俄国后,于1812年8月初中断与俄国政府的和平谈判。阿拔斯?米尔扎的军队侵入塔雷什汗国,8月21日侵占连科兰要塞。1812年10月,为了打击俄军,阿拔斯?米尔扎的8万军队集结在阿拉斯河的阿斯兰社兹徒涉场附近。但是,科特利亚列夫斯基上校指挥的一支俄军前出到伊军后方,出其不意地击溃了伊军,并继续扩大战果,于1813年1月13日强占了连科兰。10月24日,伊朗被迫签订古利斯坦和约。根据和约,伊朗承认塔吉斯坦、北阿塞拜疆和格鲁吉亚归属俄国。在战争中,外高加索非正规军事组织和外高加索居民积极援助了俄军。
俄国伊朗战争伊朗政府并未放弃其对外高加索的侵略企图。由于东方危机的产生,出现了对伊朗有利的国际形势,沙赫企图乘机采取报复行动。他在英国人的帮助下改编了部队,英国人向它提供武器和派遣教官。土耳其苏丹也支持沙赫,旨在分散俄国对巴尔干事件的注意力。英国企图将俄国逐出近东,因而支持伊朗与俄国交战,并把1814年11月25日签订的旨在反对俄国和阿富汗的奴役性的德黑兰条约强加给伊朗。按照英国的计划,外高加索和中高加索应由俄国转归伊朗,并置于英国的势力范围之下。俄国政府力图避免战争,当准备割让出部分领土时,开始与伊朗进行谈判。但1826年夏,在以阿拔斯?米尔扎为首的沙赫宫廷中有狂热思想的黩武集团的影响下,伊军不经宣战即侵入卡拉巴赫汗国和塔雷什汗国,其中部分伊军推进到巴库和库巴,并指望当地居民举行起义反对俄国。但是,当地居民没有支持已投靠伊朗的封建主。俄军总司令叶尔莫洛夫将军遂能用不多的兵力抗击敌人。东亚美尼亚和北阿塞拜疆的居民给俄军以援助,他们组成了各为1.2万人的骑兵民团和步兵民团,东格鲁吉亚也派出了2000人的骑兵民团。1826年7月,伊军包围舒沙要塞,俄国卫戍部队顽强坚守了48天,从而使俄军马达托夫将军的部队于9月15日在沙姆霍尔战役中击溃了伊军。1827年10月13日,俄军在已任俄军总司令的帕斯科维奇将军的统率下,迅猛地夺取了埃里温要塞。1826~1827年间,俄军取得了一系列胜利,占领了许多城市和要塞,如纳希切万、阿巴萨巴德、梅连德、大不里士、乌尔米亚和阿尔杰比利。沙赫政府开始求和。谈判结果,双方于2月22日在土库曼查伊镇签订土库曼查伊和约,根据和约,埃里温汗国和纳希切万汗国归属俄国。
俄国在俄伊战争中的胜利使外高加索人民和塔吉斯坦人民免遭伊朗侵略者的蹂躏和屠杀,使英法两国的侵略企图化为泡影,也使格鲁吉亚、亚美尼亚、阿塞拜疆和塔吉斯坦各族人民得到了民族发展的机会。
在1804~1813年和1826~1828年的俄伊战争中,俄军在数量上较之伊军并不占优势,但伊军战斗素质不强,军事组织不完善,以及技术装备落后,所以尽管有英法两国的援助,仍然战败。俄军的胜利也是由于得到了外高加索人民的大力支援。在战术方面,俄军采用疏开战斗队形和纵队与射手散开队形协同行动的战法具有很大意义。战斗的胜利在很大程度上还由于俄军善于在山林地区使用炮兵和使用得到炮兵加强的独立步骑兵部队。俄军经常以防守山隘和山道的要塞为依托。在俄伊战争中,俄国非正规骑兵也起了重要作用,他们主要部署在步兵两翼和用来追击溃逃之敌。俄军在山区、山林地区和半沙漠地区展开战斗行动所积累的经验,在19世纪30~40年代的俄军条令中有所反映。
‘伍’ 伊拉克和伊朗之间为何会进行长达8年的战争
1980年,中东这个“火药桶”又一次被点燃,使得海湾地区成为全世界所关注的热点中的热点。9月22日凌晨,伊拉克军队突然向伊朗发起了全面进攻,在一周之内深入伊朗境内15-30公里,打得伊朗军队措手不及。一些军事分析家、政治家和新闻记者据此预言,训练有素、装备精良的伊拉克军队只需几个星期就能赢得战争。但恰恰相反,这场战争成了一场拉锯式的消耗战,一打就是8年之久。
这场战争的爆发既有历史原因也有现实原因,这中间还夹杂着民族纠纷、宗教矛盾、领土争端、个人恩怨等,使得战争的原因更加纷繁复杂。伊朗人多数是波斯民族,伊拉克人是阿拉伯民族,在现代历史上,两个民族曾多次兵戎相见,相互都有被统治的经历,都视对方为宿敌,结怨很深。围绕半条阿拉伯河的主权归属问题,两国斗了70年。
1983年到1998年期间,战争同时在陆上和海上展开。陆上战斗大多是“袭城战”,在海上双方展开了“油轮战”。这不仅给两国的经济造成巨大的损失,也给中立国的油轮带来严重的威胁。美苏两国以此为借口,争相护航,并在海湾地区明争暗斗,使海湾局势进一步复杂。
两伊武装冲突,引起了国际社会的严重关注,1987年7月20日,联合国安理会全体一致通过了要求伊朗、伊拉克立即停火的决议,即598号决议。伊拉克在第二天就作出了反应,表示欢迎安理会的决议。
一年之后,伊朗迫于战争形势非常不利,在国际上形象孤立,国内经济衰败、政局不稳,人民厌战情绪加剧,军队损失惨重,于1988年7月18日,宣布接受598号决议,霍梅尼说:“接受这一现实比喝毒药还要厉害,为了使真主满意,我要把它喝下去。”两伊终于在血战8年之后实现停火。
战争没有解决两国之间的争端,一场战争,两个输家。
‘陆’ 伊拉克和伊朗为什么发生“两伊战争”
战争的起因是由于伊拉克总统萨达姆·侯赛因试图完全控制位于波斯湾西北部的阿拉伯河,该水道是两个国家重要石油出口通道。美国为萨达姆提供武装并支持其向这一有争议的地区发动进攻,试图以此遏制刚刚通过革命上台并强烈反美的伊朗政权。 而在1975年,美国国务卿基辛格曾支持伊朗国王巴列维对当时在伊拉克控制下的水道发动进攻。伊拉克和其他阿拉伯国家还担心伊朗1979年二月革命产生的武装政权向周边地区扩散。 导致两伊战争的另一因素是两国领导人的野心。伊朗宗教领袖霍梅尼试图将他领导两伊战争
的伊斯兰原教旨主义运动推广到整个中东地区。不过由于伊朗革命才成功不久,这方面的尝试还十分有限。 对萨达姆而言,他掌权时间不长,正试图使伊拉克获得地区霸权地位。对伊朗战争的成功可以使得伊拉克成为海湾地区的霸主并控制石油贸易。军队内部清洗和美制装备零件严重缺乏都很大地影响了伊朗曾经强大的军力。另外,阿拉伯河地区的伊朗防御也很薄弱。1980年9月22日,伊拉克利用伊朗支持的对当时伊拉克外长阿齐兹的刺杀企图为借口,抓住机会发动进攻。 伊拉克与伊朗之间的领土纠纷已有百余年的历史,加上两国长期存在着民族矛盾、宗教分歧,又都想称雄海湾地区,因此双方关系一直紧张,小的边界冲突不断。1978年伊朗发生内乱,伊拉克支持伊朗国王巴列维,并将侨居在伊拉克的霍梅尼驱逐出境。1979年2月伊朗巴列维王朝被推翻;霍梅尼上台执政,煽动伊拉克的什叶派穆斯林推翻萨达姆政权。1980年9月下旬,伊拉克趁伊朗在霍梅尼上台后政局动荡,经济恶化,军心不稳,伊(伊朗)美断交的时机,对伊朗发动了旨在收复失地、打击霍梅尼输出革命、争夺海湾霸权的战争。
‘柒’ 伊拉克和伊朗之间的战争,为什么会打了八年之久
因为双方的军事实力都彼此相当,而且在很多的方面都存在着分歧,萨达姆本想趁着伊朗政权不稳的时候,迅速的将霍梅尼打下台,结果却落入到战争的深渊中,两伊战争持续了八年。
三、在萨达姆的计划中,本来很快的就能击溃伊朗,但是现实非常的残酷,虽然伊朗的军事实力并不如伊拉克强大,但伊朗依靠着有利地形和伊拉克不断的开展着袭击战,人海战术,阵地战,防御战等多种战法,由于双方的士兵军事素质比较差,所以战争一直持续了八年,双方两败俱伤,除此之外,没有任何的利益,两国消耗了大量的财力和物力,尤其是伊拉克,直接负债约700多亿美元,造成数十万人民的伤亡,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高达几千亿美元,这场战争直接导致国家经济衰退,没有真正的胜利者。
‘捌’ 为什么巴基斯坦、以色列、伊朗经常有战争
巴以战争的由来其实很简单。犹太人是这片土地的原住民,后来阿拉伯人占领了这里,犹太人流离失所。二战后以色列在美国的支持下复国,当然,阿拉伯人拒绝犹太人回归--双方都认为这是自己的土地。我觉得以色列没错,以色列要是错了的话,那我国的钓鱼岛是不是也错了?巴基斯坦,主要是在克什米尔地区,当年英国分家的后遗症。这是两种宗教信仰的冲突。甘地曾经努力把这种矛盾遮掩在统一的旗帜下--好想我国一样。当时甘地失败了。伊朗,主要是和伊拉克战争,要我评价说就是吃饱了没事干。开战之前两国因为卖石油发了大财,于是有钱了,觉得自己有能力了,打吧,打到最后,一个是鹤,一个是蚌,“渔翁得利”
‘玖’ 伊朗、以色列为什么开战
主要是因为伊朗以色列这两个国家是经常处于敌对的关系。虽然他们能表面上并未开战,但是实际上已经在叙利亚这个战场上,早已剑拔弩张。所以他们为了不同的利益纠葛,才会不惜兵戎相见。当然最重要的是,要为自己获得一个生存发展的空间所做的努力。
更是由于伊朗和以色列他们有着不同的宗教主张。以色列是属于犹太教的国家。而伊朗是属于伊斯兰逊尼派国家,然而这两个教派在历史上有着非常多的恩怨,所以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化解的。然而以色列和伊朗作为这两个教派中的代表,也延续了这种仇恨直到现在。
‘拾’ 东亚国家伊朗、巴基斯坦为什么战争不断
因为两个锅家原来都是英国的殖民地,二战后,英国人为的把他分为了两个国家。在加上宗教冲突不断,而且,孟加拉国原来叫东巴勒斯坦,和现在得巴勒斯坦是一个国家,也应为,印度捣乱而分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