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如何看待伊朗宣布成功研发新型巡航导弹这一问题。
伊朗军力虽弱,却是数十年来美军局部战争对手中,拥有“撒手锏”武器最多的一个
No.1 远程反舰导弹
美军在“二战”后,也曾多次遭遇反舰导弹的攻击,尤其是两伊战争袭船战和伊拉克战争中,但面对的反舰导弹多为旧式和短程型号,射程大多在100公里内。伊朗在2011年首次公开的“卡德尔”反舰导弹,射程达200公里以上。此外,伊朗还成功试射了第一种反舰弹道导弹“波斯湾”,射程进一步扩大到数百公里。伊朗通过不断扩大打击半径,令美军舰艇不得不在海上后退更远,以在安全距离发起舰载机、巡航导弹攻击,无形中增加了美军开战的成本和难度。
据称,“波斯湾”是伊朗革命卫队研发的新一代智能弹道导弹,已投入批量生产,飞行速度超过音速的3倍,可有效打击海上目标。据透露,该导弹的射程超过300公里,难以被跟踪,具有较高的打击精度。“波斯湾”导弹装有固体燃料,可搭载一枚650公斤重的高爆弹头,以弹道导弹飞行模式从高空对目标发动打击。在伊朗媒体播出的视频中,“波斯湾”导弹从沙漠中发射升空,最终命中了一艘位于海面上的舰船。
“卡德尔”意为“强有力”。按照伊朗海军的说法,这一反舰导弹由伊朗专家研制,是先前伊朗自有导弹的升级版,装备“非常先进”且“可自控”的系统,在雷达和卫星技术、精准度、射程、导弹能力上均有显着改进。
No.2 常规潜艇
无论在伊拉克还是利比亚,甚至在越南战争、朝鲜战争中,美军都从未遭遇过来自水下的威胁。美军如果试图对伊朗开战,肯定将面对伊朗潜艇部队的反击。
伊朗海军除3艘“基洛”级887型常规潜艇外,还拥有大约20艘“卡迪尔”级小潜艇,后者在近海海域和狭窄航道中具有一定威力。尽管在美国海军强大的反潜能力面前,伊朗的潜艇兵力相形见绌。但号称“大洋黑洞”的“基洛”级存在,已使美军航母防线出现被突破的可能,在冷战后多场局部战争中这还是首次出现。“基洛”级潜艇被称为“当今世界上最安静的潜艇”,它采用光滑水滴形线型艇体、外表短粗,是经过精密计算的最佳降噪形态。
“卡迪尔”潜艇装有先进的电子和军事设备,具有避开声呐探测的隐形功能,而且还有能力同时发射导弹和鱼雷。由于重量较轻,该潜艇能以非常高的速度执行任务。该艇排水量120吨,全长29米,全宽9.9米,吃水2.5米,武器主要为533毫米鱼雷发射管2门
‘贰’ C802反舰导弹的详细内容
C802反舰导弹武器系统由中国海鹰机电技术研究院研制,又称鹰击-2,是C801导弹的改进型号,但增加了长度,并将C801的固体火箭巡航发动机换装成涡轮喷气式发动机,其无线电测高仪的性能更加完善,战斗部的威力、机动性能、射程等都有所提高。C802导弹有岸舰型、舰舰型和空舰型。C802不仅装备中国海空军,还出口到孟加拉国、巴基斯坦、泰国、印度尼西亚等地,20世纪90年代,伊朗建立了一条C-802反舰导弹组装生产线。C802反舰导弹武器系统可以布置在沿海基地、要塞或岛屿上,用来在较大海域范围内防御、封锁海峡和航道,打击敌方的驱逐舰、护卫舰和登陆艇等舰只,保卫沿海港口、城市和海上交通线。
‘叁’ C802反舰导弹的资料
导弹全长:6.392米: 第二级弹长:5.145米 导弹直径:0.36米 翼展 展开状态:1.22米 折叠状态:0.72米 导弹全重:715公斤 第二级重量:530公斤 战斗部重:165公斤 平飞速度:0.9马赫 巡航高度:20米 二次降高:高海情7米,低海情5米 有效射程:12~120公里 发动机改用涡喷发动机 C802导弹系列:岸舰型、舰舰型、空舰型。C802反舰导弹武器系统是中国研制的岸对舰机动式导弹武器系统,为C801导弹武器系统的改进型号,与C801十分相似,但增加了长度,其无线电测高仪的性能更加完善,战斗部的威力、机动性能等都有所提高。C802是一种中远程全天候多用途反舰导弹武器系统,可以进行舰载、岸基和机载发射及掠海飞行,巡航段飞行高度为20-30米,在接近目标时飞行。 C802反舰导弹武器系统由中国海鹰机电技术研究院研制,又称鹰击-2,是C801导弹的改进型号,但增加了长度,并将C801的固体火箭巡航发动机换装成涡轮喷气式发动机,其无线电测高仪的性能更加完善,战斗部的威力、机动性能、射程等都有所提高。C802导弹有岸舰型、舰舰型和空舰型。C802不仅装备中国海空军,还出口到孟加拉国、巴基斯坦、泰国、印度尼西亚等地,20世纪90年代,伊朗建立了一条C-802反舰导弹组装生产线。C802反舰导弹武器系统可以布置在沿海基地、要塞或岛屿上,用来在较大海域范围内防御、封锁海峡和航道,打击敌方的驱逐舰、护卫舰和登陆艇等舰只,保卫沿海港口、城市和海上交通线
‘肆’ 伊朗军事实力如何有较全资料吗
伊朗军事实力揭秘
伊拉克战争以后,在美国的军事多米诺骨牌游戏中,阿富汗骨牌和伊拉克骨牌已先后倒掉,对其中东宿敌——伊朗实施军事打击的条件更加成熟。然而,面对巨大的压力,伊朗方面毫不示弱,“伊朗不是伊拉克”,这是伊朗国防部长沙姆哈尼在面对世界上最强大军事机器发出的威胁和警告后的表态。伊朗的确不是伊拉克。它是中东地区的“大块头”,其人口是伊拉克人口的2.5倍多,面积相当于伊拉克的4倍。综合国力也是海湾地区最强的,近3年来,伊朗经济发展在中东、海湾地区是比较突出的,经济年增长率超过5%。随着伊朗经济的迅速发展伊朗军事力量又有了新的提升。
伊朗武装力量由正规军、革命卫队和准军事部队组成。正规军分陆、海、空三个军种。革命军卫队由地面部队、海上部队、陆战队和航空部队组成。1989年7月正规军和革命卫队合并,组成松散的联合。自从第一次海湾战争爆发后;伊朗就一直在发展自己的军事力量,并拥有了中东最强大的导弹库和首屈一指的武装部队。
波斯铁骑
伊朗陆军是伊朗武装力量的主体,总兵力约35万人。编有4个军部、4个装甲师、6个步兵师、1个空降旅、2个特种作战师、若干独立装甲旅和步兵旅、5个炮兵群。主战坦克约1400辆,其中不乏先进的T-72型和“酋长”主战坦克。特别是伊朗自行生产的“佐勒菲卡尔”系列坦克,吸取了西方的先进技术,成为伊朗地面装甲力量的骨干。
伊朗地面武装力量的机械化程度比较高,除了坦克,伊朗陆军还拥有近百辆装甲侦察车、上千辆步兵战斗车和装甲输送车。其拥有的近600架直升机更非伊拉克、阿富汗可比。此外,伊朗还拥有牵引火炮约2000门、自行火炮约300门,以及数量庞大的火箭炮,尤其是伊朗的导弹更是其威慑美以的“撒手锏”武器。
伊朗军方公开表示,如果美国和以色列袭击伊朗核设施,伊朗将用导弹进行还击。如果美国对伊朗实施“斩首”行动,发动大规模军事攻击,伊朗将采取诱敌深入战术,利用伊朗领土广阔和地形复杂的特点阻击入侵者。同时,火力封锁霍尔木兹海峡,切断海上石油通道,将战火烧到整个地区,使美国在军事和外交上陷于被动。伊朗人的种种表现说明,面对美国他们很自信,除了强大的武装力量外,这种自信是建立在伊朗的“撒手铜”之上的。
伊朗现在装备部队的“流星”、“飞毛腿”和“征服者”系列导弹以及正在研制的隐形导弹,射程分别为200公里到1300公里以上。首先是中远程导弹。用伊朗外长的话说,伊朗的军事战略日益依赖精密的远程导弹,如“流星-3”和“法塔赫-110”导弹,两者都可以击中以色列首都特拉维夫的任何目标。“流星-3”导弹的射程可以达到1300公里,弹头重1600磅,如果将该型导弹部署在伊朗西部地区的话,几乎整个中东和海湾地区都将在打击范围之内。有消息称,升级后的“流星-3”射程可以达到2000公里,能够打到欧洲中部。
这些导弹虽然打不到美国本土,但是要打击美国在海湾地区的军事基地,打击以色列的战略目标已经不在话下。此外,伊朗现行装备的“飞毛腿”B型导弹(射程为325公里)达300多枚,“飞毛腿”C型导弹(射程为550公里)达60多枚,可打击美军驻阿富汗基地。虽然“飞毛腿”导弹的精确度不高,但数量如此庞大的导弹群打出去谁也受不了。
伊朗的“征服者”型导弹(射程约200公里)是使用固体燃料的新型中短程导弹,伊朗军方人士称它是全面解读伊朗军事实力“世界上打击精度最高的导弹之一”。伊朗的这些导弹的确使美军深感头疼,也是其能够抗衡美国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可以说,各类导弹是伊朗实施抗美计划最有力的“本钱”。
水中蛟龙
在海湾地区,伊朗算得上是一个海军大国。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伊朗一直比较注重海军实力建设。在前国王巴列维时期,伊朗就从美国、英国等西方国家购买了大量的海军装备,建立起了当时本地区最为强大的海军。1979年伊斯兰革命后,伊朗霍梅尼政权受到国际社会的制裁,美、英等国对伊朗实行武器禁运,再加上后来长达8年的两伊战争,伊朗海军发展受到严重阻碍。自80年代末,伊朗把海军建设重新提上议事日程,海军在每年的国防预算中占有很大的比例,其中1996年大约为27亿美元,近年更是大幅上升。
波斯湾长约1000千米,平均宽200千米,平均水深60米,最窄处霍尔穆兹海峡宽46千米。由于受到狭小水域的限制,伊朗海军并没有采购大型军舰(除数艘老式驱护舰和3艘“基洛”级潜艇外),转而对一些小艇十分感兴趣。伊朗认为,其岸舰导弹足以封锁霍尔穆兹海峡,进而扼住波斯湾咽喉。为此,伊朗海军采购了大量机动灵活、善于突击的战斗小艇,给人一种“海上游击队”的感觉。您可别小瞧这支“游击队”,它的小艇战斗群机动性特强,而且艇的干舷较低,能够躲避反舰导弹,可以在己方岸舰导弹的掩护下,形成对波斯湾航道和海域的封锁和半封锁状态。
近年,随着国防工业技术水平的提高。伊朗海军现代化步伐明显加快。由伊朗国防科技大学研制的“游泳者15”号袖珍潜艇,于2000年8月29日在阿巴斯港建成下水,这是伊朗海军的第一艘国产潜艇。1996年宣布自行建造3艘1000吨级驱逐舰,至2002年上半年,首艘“摩杰”号(Moje)完工,这是伊朗海军的第一艘国产驱逐舰。据伊朗海军称,这艘驱逐舰安装有先进的电子系统,具备反潜、防空作战能力。除自行建造外,伊朗海军还积极谋求从国外引进新型武器装备。据报道,伊朗海军正在考虑购买中国新式导弹攻击快艇“中国猫”。该艇长23米,动力装置为2台柴油机,最大航速约50节,装备4枚C802或C701反舰导弹,伊朗将是“中国猫”的第一个客户。
目前,伊朗海军拥有兵员2万人左右(包括约2000人的海军航空兵和海军陆战队)。主要海军基地有5个,其中在波斯湾有阿巴斯港、布什尔和霍梅尼港,在印度洋有恰赫巴哈尔(潜艇基地),在里海沿岸有恩利泽。主要作战舰艇包括俄制“基洛”级潜艇3艘、驱逐舰3艘、护卫舰3艘和轻型护卫舰12艘。
潜艇俄制“基洛”级3艘,被分别命名为“塔列克”号(901)、“诺尔”号(902)和“尤尼斯”号(903),1988年签约订购,为877EKM型,1992年开始加入伊朗海军战斗序列。潜艇全长73.8米,水下排水量达到3000吨,最大下潜深度300米。主要攻击武器是鱼雷,艇艏装有6具533毫米鱼雷发射管,外加12枚备用鱼雷,满装共18枚鱼雷,并可携带24枚水雷。“基洛”级潜艇使伊朗海军战力得到大幅提升,可说是伊朗最具威慑力的“王牌战舰”。
另外,还有4艘袖珍潜艇。其中3艘水下排水量90吨,艇长19米,宽2.8米。1艘为2000年建成的国产货。这些袖珍潜艇可执行布雷、运送蛙人、水下突击及侦察等任务。
驱逐舰“巴布尔”级3艘,原为上世纪40年代建成服役的美舰,伊朗巴列维国王时期购入。舰长114.8米,满载排水量3250吨,双轴,最大航速34节。主要武器有4座“标准”SM-1MR箱式舰空导弹发射架,备弹8枚;双管127毫米炮和23毫米炮各2座。舰上装有各种雷达和1架AB204AS直升机。
护卫舰“阿勒万德”级3艘,20世纪70年代初开始服役。舰长94.5米,满载排水量1350吨,最大航速39节。主要武备有1座5联装“海杀手”Ⅱ型舰舰导弹发射架、1座114毫米炮、2座双管35毫米炮、3座20毫米炮、2挺12.7毫米机枪和1座3管火箭发射装置。
轻型护卫舰“巴延多”级2艘,20世纪60年代开始服役,满载排水量1135吨。主要武备有2座Mk34 76毫米炮、2座双管“博福斯”40毫米炮、2座20毫米炮和2挺12.7毫米机枪。
导弹艇“沪东”级10艘,中国造,1994年开始服役。艇长33.6米,满载排水量205吨。武备有4枚C802(亦说C801)反舰导弹、1座双管30毫米炮,安装有SR-47A对海搜索雷达、FMl070导航雷达、“谷灯”341火控雷达。
“卡门”级10艘,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服役,满载排水量275吨,航速37.5节。武备有4枚“鱼*”或C801反舰导弹、1座“奥托·梅莱拉”76毫米炮、1座“博福斯”40毫米炮。另有原苏制“奥萨”Ⅱ级导弹艇1艘。
除上述外,伊朗海军还拥有炮艇3艘、大型巡逻艇3艘、近岸巡逻艇90艘、后勤登陆舰6艘、坦克登陆舰5艘、气垫艇10艘、近岸扫雷艇3艘、近海扫雷艇2艘、补给船1艘、供给船2艘、支援船7艘、淡水船4艘、供给艇13艘,另有数十艘小艇。海军航空兵约2000人,装备各类飞机20多架。海军陆战队有两个旅。
伊朗海军一直对军事训练予以高度重视,并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频繁参加或单独举行各种军事演练,以期通过军演显示其军事存在,提高部队的综合作战能力。在众多的军事演练中,代号为“胜利”的军演最为频繁,几乎每年都要举行1—2次,且规模大、针对性强。
‘伍’ AGM-84反舰导弹的实战历史
鱼叉导弹从80年代两伊战争开始接受战争洗礼,获得不错的表现。鱼叉导弹第一场实战记录发生在1980年11月的两伊战场,伊朗以先前购自美国的RGM-84A鱼叉反舰导弹击沉伊拉克海军1350吨级L-78号两栖支援舰(俄制Polnocny-D级)。
1988年由于伊朗片面宣布对波斯湾的各国油轮展开无限制攻击,美国海军遂开入波斯湾介入两伊战争,交战时美国与伊朗均曾发射鱼叉导弹攻击对方。在1988年4月14日,美国海军罗伯斯号(USS Roberts FFG-58)误触伊朗水雷而受重创,美国海军遂在4月18日对伊朗发起名为螳螂行动(Operation Praying Mantis)的报复攻击。在4月18日上午美军陆续摧毁两座伊朗钻油平台后,伊朗海军一艘战士-II型导弹快艇 约珊号(Joshan P-25)接近一支炮击伊朗钻油平台的美国舰队,并发射一枚RGM-84A鱼叉导弹。
这支美国编队的贝尔纳普级巡洋舰温赖特号(USS Sainwright CG-28)与一架来自于诺克斯级护卫舰巴格雷号(USS Bagley FF-1069)的SH-2F反潜直升机立刻朝这枚导弹投射干扰丝;最后这枚导弹由温赖特号右舷通过落海,美军推测此时这枚导弹的寻标器已经失效;由于美军舰上的电子支援系统并未侦测到鱼叉导弹寻标器的雷达讯号,因此这枚鱼叉导弹可能是寻标器失效,或者由于双方距离过近而来不及开启。随后巴格雷号立刻还以颜色,对约珊号发射一枚RGM-84D鱼叉导弹,不过同一时间温赖特号与佩里级护卫舰辛普森号(USS Simpson FFG-56)也对约珊号发射总共五枚标准SM-1/2防空导弹(此导弹在必要时可当短程反舰导弹使用);由于超音速的标准导弹远快于次音速的鱼叉导弹,因此抢先击中了约珊号。
当美军这枚RGM-84D飞抵目标上空时,约珊号的舰体正迅速下沉,干舷过低,因此这枚导弹从目标上空掠过,在找不到目标的情况下自毁落海。结果在这场罕见的鱼叉导弹大对决中,双方发射的鱼叉导弹都未立寸功。在当天下午, 两架美军A-6E攻击机与伊朗的1540ton英制MK.5型护卫舰萨汉号(Sahand)交战,美军攻击机先后以两枚鱼叉导弹和数枚雷射导引炸弹命中萨汉号,;随后,美军查尔斯·亚当斯级驱逐舰约瑟夫·施特劳斯号(USS Joseph Strauss DDG-16)又以一枚RGM-84D命中该舰,最后满身疮痍的Sahand号在当夜沉入波斯湾。 1986年3月的美利冲突中,美国的鱼叉反舰导弹首开实战记录。在1986年3月23日,美国海军以美利坚号(USS American CV-66)与珊瑚海号航空母舰(USS Coral Sea CV-43)为首的战斗群在利比亚锡德拉湾附近水域进行威吓演习。在3月24日,美国海军提康德罗加号(USS Ticonderoga CG-47)导弹巡洋舰与另外两艘美国舰艇越过利比亚海军宣布的“死亡线”,进入锡德拉湾;利比亚立刻予以回应,对进入锡德拉湾上空的美国军机发射SA-5防空导弹,并派遣战机拦截,不过并没有成功。在3月24日晚间,一艘利比亚海军战士-IIG级导弹快艇Beir Glulud号利用夜色接近美国舰队,企图发动攻击,然而Beir Glulud号的一举一动早就被美国海军密切监视。
在晚间19时25分,美国号航空母舰派出两架隶属VA-55中队的A-6攻击机前往拦截这艘利比亚导弹快艇,其中A-6E攻击机在19时50分发射一枚AGM-84A鱼叉导弹并命中Beir Glulud号,使该艇起火并失去战斗能力;随后美军A-6E飞抵燃烧中的Beir Glulud号上空,投下激光导引的MK-20石眼集术炸弹,迅速将该艇击沉,艇上27人无一生还。 在3月24日午夜左右,宙斯盾巡洋舰约克顿号(USS Yorktown CG-48)发射一枚RGM-84C,击中一艘先前已经被美国海军A-6E以石眼集束炸弹击伤的利比亚努奇卡-2级(Nanuchka II)巡逻舰Ain Zaquit号(舷号419),不过该舰并未沉没,被利比亚海军拖回军港。
‘陆’ 美国只是针对伊朗实施“最严厉制裁”,为何不敢贸然对伊朗发动战争
主要是因为成本太高,伊朗不仅是中东主要产油国,还控制霍尔木兹海峡。这条狭窄而漫长的海峡,不仅是国际主要输油路线,在军事上还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美国最忌惮的是这个,一旦伊朗封锁了霍尔木兹海峡,就天下大乱了。其实还有一个就是,伊朗不同于叙利亚,伊拉克等地区,它的军事实力还是很强的,所以并不好打,打起来也很费钱。
这样狭长但又狭窄的地方,就意味着美国军队航母战斗群,只能深入波斯湾才有可能参与战斗。但是在如此狭窄的海域里,航母根本无法展开,这样导致的结果就是,防御会大大减弱,而穿行的地方,在伊朗的反舰导弹的射程范围之内。不仅仅如此,如果伊朗大量在水中布置水雷,那全世界任何一艘油轮都不要再想从这路过了,这会直接构成封锁的状态。
‘柒’ 伊朗演练攻击“美国航母”,伊朗真的能够击沉美国航母么
个人认为不能击沉。首先:伊朗的导弹射程有限,很难打到美国航母的位置;其次:美国的航母周围有世界上防空力量最强大的驱逐舰,水下还有战术核潜艇,无论什么样的武器来袭都很难攻破航母防控火力;第三:击沉航母的最起码的条件(对于伊朗来说)饱和攻击,而这点正是伊朗无法做到的。
‘捌’ 一九八八年伊良海军与美国海军交火
交火背景
爆发于1980年的两伊战争可谓“以牙还牙,以眼还眼”。从1984年起,为迫使伊朗停火,萨达姆率先挑起波斯湾“袭船战”,首先拿伊朗油轮开刀,随后伊朗也开始攻击一切驶向伊拉克及其盟友沙特、科威特的商船。1984年5月13日,伊朗战机炸毁了向英国运送石油的科威特油轮“乌姆卡巴希”号,标志着“袭船战”进入无差别打击阶段。
两伊在波斯湾的“自由攻击行动”严重干扰了世界能源供应链的畅通。在美国的撮合下,沙特牵头组织起“半岛防御部队”,充当“准地区警察”,伊拉克的袭船行径也有所收敛,但伊朗依然持续打击途经波斯湾的他国船只。1985年11月,伊朗革命卫队查扣一艘意大利货轮并开枪打死一名美国船员。两个月后,革命卫队又劫持了美国货轮“泰勒”号,将“运往伊拉克的战争物资”全部没收。这一系列举动激怒了白宫。
与此同时,两伊战局再起波澜,1986年2月,伊朗占领法奥半岛,封锁了伊拉克的出海口,萨达姆严令空军打击一切驶往伊朗的船只,而伊朗也报复性攻击开往所有海湾阿拉伯国家的油轮,其中为伊拉克提供转口贸易的科威特受伤最重。
1986年12月23日,科威特向美国递交申请,请求美军护航。时任美国国防部长的温伯格非常高兴,因为这为美国提供了机会,既可让海湾国家树立对美国军事保护的信心,又可保持在波斯湾的军事存在,遏制伊朗扩张。
作战经过
1987年3月,美国首次为改挂美国国旗的科威特油轮护航。美国人认为伊朗不敢冒与美国舰队直接作战的风险攻击商船,可是他们错了,伊朗不仅没有知难而退,还加强了布设水雷的强度和密度。
1987年7月22日,一支美国护航舰队与三艘易帜的科威特商船会合,驶向波斯湾,该编队得到美国部署在阿曼湾的航母的空中支援,而且从沙特基地出发的美国P-3C巡逻机也实时提供情报支援。为避免被交战的两伊军队误击,美国舰队出发前还公布了护航信息。
但在7月23日夜,一支伊朗船队却悄悄在航道内投放了9颗亚姆水雷,这种水雷内装110公斤炸药。次日黎明,美国驱逐舰“班布里奇”号被水雷炸伤,护航舰队被迫返航。当天晚上,美国驻中东部队司令伯恩斯在日记中写道:“水雷袭击事件表明,我们的威慑战略并未奏效,伊朗已决心与美国为敌。”
海上游击战与浮岛
其实,深陷两伊战争泥潭的伊朗并没有多少与美国军事对抗的本钱。美国军方预估,伊朗很可能利用水雷迟滞美军的护航行动,并出动快艇发动海上游击战。
经过一番斟酌,美军决定在靠近伊朗的波斯湾航道上每隔几十海里建立一个海上浮岛,部署巡逻艇、直升机和海军特种部队,随时对伊朗快艇突袭和布雷行动做出反应。
在科威特的财政支持下,美国中央司令部租用了两座浮动式石油钻井平台,改装为布控浮岛。其中一座名为“武仙座”的浮岛长121.9米,宽42.7米。两座浮岛本身没有动力,全靠驳船牵引,美军为每座浮岛配置了4艘MK3高速巡逻艇、3架OH-6特战直升机、1个海豹三栖特战排和1个陆战队排。
行动时,两座浮岛一般相距约45海里,巡逻艇24小时在浮岛四周戒备,以防伊朗快艇靠近,而直升机则负责远程监控和支援,海豹突击队员还装备有针对快艇的武器,如毒刺导弹、迫击炮、自动榴弹发射器等。为协调指挥,美国国防部还专门成立了中东联合特遣司令部,并将护航区域分为八块,由直升机和巡逻艇不间断布控,美国海军也派出以扫雷艇为主的30多艘舰艇。
1987
年9月19日,美军发现伊朗海军的“伊朗”号两栖登陆舰行动异常,判断它可能正在布雷。随后美军派出“加雷特”号驱逐舰和2架直升机赶赴该水域拦截。当直升机发现“伊朗”号正将水雷投入大海时,立即发射火箭弹并用机炮进行扫射,打死3名伊朗水兵,其余伊朗人员弃船逃生。次日清晨,美军突击队登上无人看守的“伊朗”号,并发现大量水雷。伊朗封锁海峡的证物很快被西方媒体广为传播。
1987年10月6日,“武仙座”浮岛又派出2艘巡逻艇接近伊朗法西岛水域搜集情报,它们在距法西岛以西13海里的水域发现数艘伊朗快艇出海,遂马上呼叫“武仙座”浮岛出动直升机拦截,最终全部伊朗快艇被美军直升机炸毁。
1988
年,美国与伊朗的海上冲突却日渐升温。2月,美国开始执行更具进攻性的军事行动,而不断吃亏的伊朗决心加大水雷战的力度。4月14日,美军第14护航舰队刚驶出霍尔木兹海峡,编队前方的“罗伯茨”号护卫舰触发了一枚水雷,舰体中部被炸出直径2.7米的大洞。“罗伯茨”号被炸的第二天,美军中东特遣舰队的扫雷分遣队在出事海域发现了5枚水雷,扫雷专家分析后认定它们是伊朗购买的亚姆水雷。
消息很快就上报到白宫,总统里根与副总统、国务卿、国防部长和参联会主席等军政首脑磋商后,决定对伊朗的“锡里”和“萨珊”号钻井平台实施打击,行动代号“螳螂”。
4月18日凌晨,美国海军中东特遣舰队从巴林基地出动6艘舰艇,航行至波斯湾主航道时,兵分两路:“温赖特”号巡洋舰、“辛普森”号驱逐舰和“巴里”号护卫舰组成第一战斗群,驶向“锡里”号钻井平台;“特伦顿”号船坞登陆舰、“麦考密克”和“梅里尔”号驱逐舰组成第二战斗群,直扑“萨珊”号钻井平台。
上午9时,第二战斗群抵达“萨珊”号平台附近海域,在要求平台上伊朗人撤退无果后,2艘美军驱逐舰的主炮一齐开火,伊朗人用机关炮还击,但很快被压制,最终平台上的伊朗人不得不请求停火并在美军监视下乘小艇离开,随后美军突击队登上平台,搜走一些档案文件后将其爆破摧毁。与此同时,第一战斗群也摧毁了“锡里”平台。
“海上弯刀”被打断
面对美军断然出手,被打疼的伊朗决心武力回击。12时15分,在距第一战斗群约35海里的水域上空,一架美军直升机突然发现海面上有三个快速移动的目标。原来这是革命卫队海军从阿巴丹港派出的3艘博哈默级快艇,企图偷袭美舰。正当美军直升机准备拦截时,伊朗快艇连续发射多枚防空导弹,将美军直升机击落。30分钟后,伊朗海军的“萨巴兰”号护卫舰也在霍尔木兹海峡西部海域重创悬挂美国国旗的货轮“威利·蒂德”号。
13时许,美伊海上冲突达到高潮,伊朗海军主力几乎倾巢出动,号称“海上弯刀”的伊朗“约尚”号导弹艇在岸基雷达的引导下,发现美军“温赖特”号巡洋舰,并以35节的高速向美舰扑去。与此同时,“温赖特”号上的雷达也锁定了这艘伊朗导弹艇。13时15分,伊朗导弹艇率先发射一枚鱼叉反舰导弹(该导弹还是伊朗巴列维王朝时期从美国买来的)。“温赖特”号一边规避,一边发射干扰弹,把鱼叉导弹引进大海。同时,美军“辛普森”号驱逐舰向伊朗导弹艇发射了一枚“标准-1”反舰导弹,“约尚”号顷刻化为燃烧的火炬,15名伊朗水兵丧生。
吃大亏的伊朗不甘就此罢手,在得知“约尚”号被击沉的消息后,仍持续增兵。14时26分,伊朗海军的海豚直升机对巴拿马籍“斯坎湾”钻井平台展开攻击,几分钟后,从位于阿拉伯海的美军“企业”号航母上起飞的4架A-6舰载攻击机飞抵“斯坎湾”所在海域上空。海豚直升机见势不妙,赶忙降低高度,贴着海面飞走了。这时,三艘伊朗海军的博哈默级巡逻艇急速驶来,企图继续打击“斯坎湾”钻井平台。美军战机向冲在最前面的巡逻艇投掷了4枚石眼集束炸弹,将其炸沉。另外两艘巡逻艇见势不妙,高速撤离。
不愿服输的伊朗海军出动了其最现代化的军舰——“萨汉德”号护卫舰,但它很快被两架美军A-6E攻击机盯上。16时34分,两架美军战机分别发射了1枚鱼叉空舰导弹和一枚AGM-123激光制导炸弹,“萨汉德”号被命中两弹,遭重创。17时06分,“萨汉德”号舰长下令弃舰。21时11分,“萨汉德”号沉没。此后,伊朗的“萨巴兰”号护卫舰也遭美军A-6E机群攻击,舰长等指挥官当场身亡,舰艇瘫痪在海面上。
作战评价
这场二战后美国海军经历的最大规模海战成功显示了美国的军事能力。由于伊朗海军几乎损失所有的大型作战平台,此役之后,伊朗再未考虑过挑战美国在波斯湾的海上霸权。随着美国海军护航编队的干涉尺度越来越大,伊朗认为美国可能站在伊拉克一边,所以不得不接受国际社会的调停,结束了持续多时的波斯湾“袭船战”,也结束了持续八年的两伊战争。
‘玖’ C-704反舰导弹的相关事件
中国C-704反舰导弹被以色列拦截
据新华社报道,2011年3月15日,以色列海军在该国附近海域拦截到一艘可疑货轮。以色列海军官兵登船搜查之后在船舱内发现了6枚崭新的中国C-704伊朗版反舰导弹。这些导弹的设计性能足以用于击沉以色列海军绝大多数战舰(排水量低于4000吨级的舰船)。
该货轮的运输任务是由伊朗安排的,旨在向埃及运送一船武器装备。然后,这船军火装备又将通过埃及走私进入加沙地带,最终落入伊朗的盟友“哈马斯”组织手中。“哈马斯”则将会把这些武器用于对付以色列。一旦“哈马斯”获得C-704反舰导弹,那么黎巴嫩真主党和叙利亚很可能也拥有该型导弹。
以色列海军查获的显然为伊朗制造的C-704反舰导弹。
伊朗在中国帮助之下建立了一家工厂,以便在该国境内组装生产C-704型反舰导弹。伊朗按许可证生产的C-704导弹又称为“胜利-1”型。C-704导弹重约400公斤,射程约35公里,其战斗部是重约130公斤的弹头。C-704使用主动雷达制导系统引导其攻击目标。这意味着目标只要进入其雷达末端制导系统探测距离以内,C-704就可以主动寻找命中目标。C-704也是一款巡航导弹,其可以在15-20米的高度以每小时800公里的速度飞向目标。
中国帮伊朗设工厂产C704反舰导弹
美国合众国际社2010年4月23日报道称,据简氏防务周刊透露,尽管美国及其盟国再三向中国施压,要求中国支持对伊朗实施新一轮严厉经济制裁,3月,北京政府还是在伊朗启动了一项导弹计划,并帮助伊朗开设导弹工厂,生产C-704反舰导弹。
报道称,中伊军事关系的建立可追溯到20年以前,当时由俄罗斯不愿意向伊朗提供先进防空导弹系统,以防范可能源于美国或以色列的空袭,于是伊朗便向中国寻求帮助。如今,两国之间的军事关系仍在继续扩展。
据《简氏空射武器》编辑罗伯特·休森透露称,负责配装并生产伊朗国产“胜利-1”反舰导弹的工厂已投入运营。
休森称,伊朗的“胜利”与中国的C-704反舰导弹相同。事实上,自20世纪90年代初期以来,伊朗迅速发展的国防工业(其中大部分被伊斯兰革命卫队所控制)部门,一直都在生产中国设计C-801等反舰导弹。
C-704反舰导弹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研发,它以排水量为1000-4000吨的舰船为攻击目标,与美国的AGM-119“企鹅”反舰导弹属同一级别。C-704反舰导弹的射程为106英里,弹头重240磅,命中率是95.7%。
报道指出,伊朗甚至已经研发出了改良型导弹,如“光明”(伊朗语:Noor)导弹,它是中国C-802的升级版。“光明”导弹的射程比C-802更远,并且具备了超视距功能。在研制该导弹期间,伊朗可能得到了中国的帮助。
休森表示,实际上,“在发展C-802导弹方面,伊朗比中国走得更远。伊朗人以这款先前的陆射和舰射导弹为基础,开发出了一款可由米-17直升机和快速喷气机挂载的空射版导弹”。
报道称,多年来,伊朗已经以中国相关武器为基础,研发出了一系列反舰导弹系统,从而使伊朗正规海军和伊斯兰革命卫队海军具备了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控制波斯湾和阿拉伯海的能力。一旦发生冲突,此处即有可能会是美国海军发起攻击之地。
24日,伊斯兰革命卫队在霍尔木兹海峡举行的为期三天的年度“伟大先知”军演结束——霍尔木兹海峡是通向波斯湾的出口,并且还是一条主要的能源要道——此次演习表明了伊朗对美国的轻视。
“胜利”是一种中程导弹,可从军舰或岸基炮台上发射。在伊朗军队为可能遭受的攻击做准备的情况下,德黑兰政府宣布其计划量该款导弹。据休森称,该款导弹的后续型号号正在研发中,其中包括空射版导弹。
休森补充称,中伊两国还存在另外其他合作战术导弹项目,中国设计机构已经展示了
几款“仅用于出口”的武器系统——例如C-705轻型巡航导弹。“两国之间的关系很稳固,所以不难理解中国为什么不愿意帮助西方对伊朗进行制裁。”
中国很需要能源来加速其经济增长,其约12%的石油都从伊朗进口,还努力通过陆路管道获得伊朗的天然气——这是其对联合国对伊朗制裁反应冷淡的另一个原因。
休森说,虽然在伊朗强硬派国防部长艾哈迈德·瓦希迪准将主持的纳斯尔工厂开幕式上并未看到中国的使节,但这一事件仍标志着“两国持续军事/工业合作的又一里程碑。”
休森指出,与俄罗斯不同,中国“成功地向伊朗提供他们实际需要的技术和能力,而不是那些可有可无的。中国已经获得了对德黑兰的影响力,进而使之可成功从伊朗获得自然资源。”
改变地区力量平衡
虽然这些中国原产系统为伊朗提供了宝贵的导弹技术,但这对发展弹道导弹能力基本没有帮助。休森总结说:“虽然伊朗的战略武器只能(最终)使其卷入与美国进行的注定失败的战斗中,但其战术武器已经以一
种更实际的方式改变了地区力量的平衡。”
‘拾’ 为什么伊朗军队在两伊战争后期表现远远不如第一年耀
阿富汗对两伊战争的态度
两伊战争,这个被世界军界评论为‘先进武器打低水平战争地最典型范例,当时自吹的世界军事强国,动用了除原子弹以外的所有先进武器(化学武器都用上了),F14,F4,幻影战斗机,飞毛腿导弹,打了8年,死伤百万人,最后掐得筋疲力尽,民不聊生,谁也奈何不得,差点经济崩溃亡国,最后停战了事。
两伊战争(Iran-Iraq War),在伊朗被称为伊拉克入侵战争,是发生在伊朗和伊拉克之间的一场从1980年至1988年,长达8年的边境战争。伊朗和伊拉克在地理位置上都属于西亚。又称为第一次波斯湾战争,在伊朗被称为伊拉克入侵战争、神圣抗战、或伊朗革命战争,伊拉克方面称为萨达姆的卡迪西亚,是发生在伊朗和伊拉克之间的一场长达8年的边境战争。战争于1980年9月22日爆发,1987年7月23日和1988年7月18日,伊拉克和伊朗各自接受了联合国的停火决议,但双方直至1988年8月20日才正式停止战斗。
2015年9月22日,伊朗举办纪念两伊战争爆发35周年伊朗举行盛大阅兵式。
历史上,两国为边境交界处的阿拉伯河的主权而产生争议。
两伊战争--物资调配
1980年9月22日,伊拉克为这块有争议的河流,借口为抵御逗伊斯兰革命地,悍然向伊朗发动军事进攻,不久,战局发生转变,1982年之后,伊朗侵占了伊拉克的领土,从而引发了旷日持久的两伊战争,战争长达8年,成为继越南战争后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战争。整个战争进程可分为:第一阶段,伊拉克进攻,伊朗防御;第二阶段伊朗由战略相持转为战略反攻,伊拉克丧失战场主动权;第三阶段伊朗进攻,伊拉克防御。第四阶段伊拉克实施短暂的反攻,夺回大部分失地。
两伊战争的起因纷繁复杂,既有长期积累的历史原因,也有愈演愈烈的边境纠纷;既有两伊之间的内部矛盾,也有国际影响的推动作用;既有两国人民之间的民族仇恨,也和两国领导人之间的个人问题有关。但总的来说最重要的三个因素是:边境纠纷、宗教矛盾、民族仇恨。其中,最主要和直接的原因为边境纠纷。
边境纠纷
两伊战争
两伊边界长1200多千米,领土争端是两国由来已久的历史问题。两伊战争爆发前的阿拉伯河界线问题是战争的主要导火索。 阿拉伯河由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在伊拉克境内汇合而成,下游约100千米长的一段为伊朗伊拉克两国界河。1847年,当时统治伊拉克的鄂图曼帝国和当时的波斯王国签订的协议中,阿拉伯河以波斯一侧的浅水区域为界,也就是鄂图曼帝国掌握着大部分的水域。1913年,双方计划重新划分国界,但因一次世界大战而取消。至1937年,已脱离鄂图曼帝国独立的伊拉克与伊朗签订的协议,又将国界画到了河面上主要航线的中间位置,也就是两国各分一半。 1975年3月15日,在阿尔及利亚总统的斡旋之下,双方签订了阿尔及尔协议,协议将国界确定为阿拉伯河的中央。 由于阿拉伯河是伊拉克唯一进出波斯湾的出海通道,对伊拉克十分重要,伊拉克认为要将阿拉伯河水道与伊朗平分是对伊拉克大大不利,更认为阿尔及尔条约为不平等条约,并于开战前的9月17日撕毁条约。此外,波斯湾上的阿布穆萨岛、大通布岛和小通布岛也是两国争执的对象。这些岛屿原本归英国所有,60年代之后英国将其控制权交给沙迦,但沙迦与其他国家组成的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尚未独立,不能在这些区域建立实际的控制。1971年11月英军撤走后伊朗便出兵占领了这些地区。 这些岛屿靠近霍尔木兹海峡,伊朗占领这些岛屿后扩大了其在海峡地区的控制能力,引发了伊拉克的担忧。伊拉克认为伊朗应将这些岛屿归还给阿联酋。
宗教矛盾
伊朗和伊拉克都为伊斯兰国家,信奉伊斯兰教。伊朗的伊斯兰教徒以什叶派为主,伊拉克虽然也是什叶派穆斯林占多数,但掌握国家政权的却是逊尼派。伊朗伊斯兰革命胜利后,其宗教领袖霍梅尼试图将他领导的伊斯兰原教旨主义运动推广到整个中东地区,号召伊拉克民众推翻萨达姆的政权。由于霍梅尼曾被流放在伊拉克,在当地什叶派穆斯林中有不小威望,他的号召对萨达姆的统治构成了一些麻烦。什叶派穆斯林聚集的伊拉克南部爆发了一些反政府武装骚乱的事件。这也增添了萨达姆对他的个人仇恨。而历史上,伊拉克为什叶派发源地,掌握了国家政权的伊朗什叶派不满于伊拉克逊尼派大权在握的现状,同样令他们不满意的还有伊拉克并非一个政教合一的国家,伊斯兰教在国家事务中的地位并不像伊朗那样重要。其他阿拉伯国家还担心伊朗1979年二月革命产生的武装政权向周边地区扩散,暗中支持伊拉克,间接加强了萨达姆入侵伊朗的信心。
民族仇恨
伊朗人口主要由波斯人组成,而伊拉克及大多数阿拉伯国家为阿拉伯人占多数。两族人民在历史上有过多次大大小小的冲突,积累了不小的宿怨。而两个民族在对方国内则互为少数民族,利益得不到足够保障。例如伊朗西部的胡齐斯坦省,是伊朗境内阿拉伯人的主要聚集区。历史上,该省曾归属于鄂图曼帝国的伊拉克行省。这一地区的阿拉伯人也曾多次反抗伊朗统治,追求民族独立。 而这一地区也是伊朗主要的石油和粮食产地,具有重要战略地位。此外,伊朗和伊拉克国内均存在作为少数民族的库尔德人,两国也都支持着对方的库尔德人取得民族独立以造成国家分裂。
另一方面,伊朗的伊斯兰革命后,许多原先效忠王室的优秀军官被清洗,军队整体素质大幅下降。军队内部整肃和美制装备零件严重缺乏都很大地影响了伊朗曾经强大的军力。 而伊斯兰革命的去西方化也使得西方世界对新兴的伊朗政权没有好感。 对萨达姆而言,他掌权时间不长,正试图使伊拉克获得地区霸权地位。如果能够占领阿拉伯河下游地区,进而打击尚不稳定的伊朗政权便可能使得伊拉克成为海湾地区的霸主并控制石油贸易。 于是在1980年9月22日,与伊朗存在诸多历史矛盾的伊拉克趁伊朗在霍梅尼上台后政局动荡,经济恶化,军心不稳,与美国断交的时机,选择了阿拉伯居民聚集、具有重要经济地位的胡齐斯坦省,对伊朗发动了旨在收复失地、打击霍梅尼输出革命、争夺海湾霸权的战争。
战争爆发
伊拉克在从苏联获得了很大外交和军事上的支持。阿拉伯国家主要是科威特和沙特阿拉伯则提供了经济援助。另外,美国也偏向伊拉克,向其提供武器和经济援助。自1985年起,美国在出售给伊拉克武器的同时也出售给伊朗。这引发了后来里根政府的伊朗门事件。
发动者萨达姆
这场战争进行得十分惨烈。战争中伊朗常常使用类似于一战中的人海战术攻击。伊拉克使用了包括塔崩毒剂在内的化学武器。尽管伊拉克率先挑起战争和使用化学武器,国际社会对其并没有施加太大的压力。
1982年6月,伊朗发动的一系列反攻夺回了伊拉克在战争初期占领的土地。伊拉克鉴于可能被彻底打败,向伊朗提出休战的建议。此时,伊朗试图打垮伊拉克政权,因此拒绝了这一建议。这样导致战争又进行了六年。
在此期间,西方海军力量介入该地区,试图保护海湾航道畅通。由此导致伊拉克导弹攻击美国斯塔克号护卫舰;以及美国文森斯号巡洋舰击落伊朗民航客机,290名乘客和机组人员丧生。
战争进程
第一时期,战争在伊朗境内进行。1980年9月22日晨,伊拉克调集大量飞机对伊朗首都德黑兰等15座城市和
战争场景
空军基地进行空袭。23日凌晨2时,出动地面部队5个师又2个旅,1200余辆坦克,分北、中、南三路向伊朗发起进攻。到10月底,伊朗挡住了伊拉克军队的全面进攻。从1982年3月起,伊朗军队转入反攻。1982年6月29日,伊拉克宣布已将其军队撤出所占伊朗领土,两国边界又恢复战前状态。
面对伊拉克的强大攻势,伊朗军队仓促应战。其空军袭击了伊拉克境内的16个目标。地面部队调整部署,向边境机动。在前线集结了7个师又2个旅的兵力,此外还有大批的革命卫队。伊朗设防的重点在北线,以扼守主要通道,迟滞伊拉克军队的进攻。伊朗阻滞了伊拉克的进攻势头后,渐渐
两伊战争
夺取并把握了战争的主动权。1981年9月,伊朗开始大举反攻。9月底,伊朗集中10余万兵力,发动大规模的阿巴丹反击战,解除了伊拉克对阿巴丹的包围。1982年3月下旬,经过周密部署,伊朗又发动了逗胜利行动地攻势,全歼伊拉克2个旅,重创2个师,共毙伤伊拉克士兵2.5万人,俘虏1.5万人,击毁坦克360辆,击落飞机20余架,缴获了上百辆坦克和装甲车。4月20日,伊朗又集中近3个师的兵力和大批革命卫队约10万余人,发起以收复霍拉姆沙赫尔市为目标的逗耶路撒冷圣城行动地攻势。经过25天激战,终于收复了南部重要港口城市霍拉姆沙赫尔。6月10日,伊拉克提出全线停火建议,并单方面实施停火,宣布承认两国于1975年签订的《阿尔及尔协议》继续有效,并准备在伊拉克根本权利得以承认的基础上同伊朗谈判。6月20日,又宣布10天内从伊朗境内撤回全部军队。6月29日,其军队已基本撤出伊朗。
死伤的士兵
第二时期,战争在伊拉克境内进行。1982年7月13日,伊朗集中12万军队,发动了第一次巴士拉战役。经过多次拉锯战,至9月底伊朗军队控制了伊拉克境内面积约200多平方千米的狭长地带。从10月开始,伊朗又出动5万军队向伊拉克北部曼达利地区发起进攻,深入伊拉克境内,对巴格达造成威胁。伊拉克军队前后组织7次反击,将伊朗军队阻挡在边界一带。1983年2月以后,伊朗在中线和北线再次发动了一系列攻势。伊拉克基本守住了防线。至1984年3月底,伊朗的攻势基本停止。
为了进一步迫使伊朗罢兵言和,自1984年4月起,伊拉克采取逗以战迫和地方针,在地面和海上连续向伊朗发起主动出击。在局部地区对伊朗军队发动一系列的小规模袭击,并在战斗中多次使用化学武器。与此同时,伊拉克还利用其空中优势,发动了举世震惊的逗袭船战地。
1986年,两伊战争再度激烈,战争进入第三时期。伊朗一反过去打消耗战的方针,力争速战速决。1986年2月初,伊朗出动9万余人的兵力,发动了规模较大的代号为逗曙光—8号地的攻势,攻克了伊拉克南部重要的港口城市——法奥。与地面战场相呼应,1986年,两伊逗袭船战地一再升级,遭到袭击的船只达106艘,其中有28艘进出科威特港口的船只遭到袭击。由于两伊逗袭船战地影响到非交战国的利益,科威特于1986年11月和12月,先后向联合国的5个常任理事国美国、苏联、中国、法国和英国提出租船和护航要求。苏美相继同意为科威特油轮护航,并以此为由不断向海湾派遣军舰,从而使原来就很紧张的海湾局势增添了更大的危险。为避免战争进一步升级,联合国安理会于1987年7月20日一致通过了第598号决议,要求两伊双方立即停火
战场上戴着防毒面具的伊朗士兵
。598号决议通过后,由于两伊积怨已久,在停火问题上立场各异,分歧较大,谁也不愿主动作出让步,因而联合国598号决议迟迟得不到贯彻落实。
第四时期,1988年,是两伊战争出现重大转折的一年。2—4月,双方使用了数百枚导弹袭击对方的城镇,掀起了一场空前规模的逗袭城战地。此后,在相持中,伊拉克渐渐占了上风,4月17日,伊拉克军队对法奥地区的伊朗守军发动了代号为逗斋月地的攻势,经过两天激战,于18日下午全部收复被伊朗占领两年之久的法奥地区。外国军事专家评论,这是逗两伊战争的转折点地,它逗打开了结束两伊战争的大门地,逗为两伊通向和平开辟了道路地。伊朗在欲战不能,欲罢不忍的境况下,被迫于1988年7月18日宣布,同意接受联合国安理会598号决议。8月20日,两伊双方实现停火,长达8年的两伊战争终于落下了帷幕。从1984年4月开始的4年多时间里,双方在边境地区互有攻守,战争转入长期消耗战。至1988年7月,伊拉克所占伊朗领土几乎全部丧失。
停战协商
为使两伊战争尽快结束,联合国安理会于1987年7月20日通过了要求两伊立即停火的第598号决议。次日,伊拉克表示欢迎联合国决议,并决定暂停袭击伊朗海上目标,以示诚意。但
两伊战争
伊朗没有表态,直到1988年7月18日才宣布接受第598号决议。从两伊战争停火后的第5天即8月25日开始,在联合国秘书长主持下,两伊外长举行了多次会谈,但谈判毫无结果。1990年伊拉克入侵科威特、海湾危机爆发后,伊朗利用危机逼使伊拉克最终接受了伊朗的和平条件,承认伊朗对阿拉伯河的一半主权,并从伊朗领土撤出了军队。
历时8年的两伊战争,结果两败俱伤。伊拉克伤亡和被俘48万人,损失作战飞机250架,坦克2000多辆,火炮1500门,伊朗损失作战飞机150架,坦克1500辆,火炮1200门,舰艇16艘。两国军费开支近2000亿美元,经济损失达5400亿美元,双方的综合国力因此受到很大的削弱。
战后结果
两伊战争前后历时7年又11个月,是20世纪最长的战争之一。它是一场名副其实的消耗战,是一场对双方来说都得不偿失、没有胜利者的战争。这场战争前,伊拉克的外汇盈余近400亿美元,
残酷的8年,两伊战争
战争结束时,它的外债是800亿美元,其中400多亿是欠西方国家和苏联的军火债、300多亿是欠其他阿拉伯国家的。战争中,伊拉克的死亡人数是18万、伤25万,直接损失(包括军费、战争破坏和经济损失)是3500亿美元。伊朗也欠外债450亿美元,死亡70万、伤110多万,仅德黑兰就有20万妇女失去丈夫;直接损失3000亿美元。战争使两国经济发展计划至少推迟20至30年。
战争使两个国家都受到惨重损失,经济发展停滞,石油出口骤降,死伤人数以百万计。伊拉克因此也背负了大量的债务,仅欠科威特的债务即达140亿美元。这也是后来萨达姆入侵科威特的原因之一。
战争结束时,两国的分界线恢复到了战前的情况。
这场战争是二战以后伤亡最大的战争之一,仅次于越南战争和朝鲜战争。具体伤亡数字有很多说法,一般认为死亡人数为一百万人左右。
伊拉克军队由战前的24万人发展到战后的120万人。
两伊战争实际上是一场逗马拉松地式的消耗战。8年中,两国军费开支和经济损失总计达6000亿美元,交战双方人员伤亡148万人,被俘8万人。其中伊朗军队死亡35万人,受伤70万人,被俘3万人,损失作战飞机约150架,坦克1500辆,火炮1200门,舰艇16艘;伊拉克军队死亡18万人,受伤25万人,被俘5万人,损失作战飞机250架,坦克2000辆,火炮1500门,舰艇15艘。同时,非交战国也蒙受巨大损失,被击沉击毁船只90艘,击伤546艘,另有90艘被困于阿拉伯河,大部分损坏。[2]
伊拉克和伊朗均在战争中受到严重损失,除常规战争外,在战争过程中采取了袭城战、袭船战、袭击油田等破坏敌方后勤、经济设施的手段。伊拉克还对伊朗军队、平民动用了化学武器。作为军事实力相对发达的发展中国家,两国在战争中曾使用诸如苏式米格-25战机、美式F-14战机、法式飞鱼导弹等当时较为先进的武器,但同发达国家主导的战争相比,这场战争的形式仍然有不少差别。例如,在战争中鲜有集群化坦克长距离突击作战,而一战中的壕沟战、人海攻击却颇为常见,甚至还出现了没有武装的平民在狂热的宗教信仰支撑下集体冲锋,踩爆地雷的场面。这与士兵在紧急征召之下入伍,缺乏操作现代化设备的训练、领导人指挥不当以及武器装备配件不足,难以维修、保养有一定关系。不过另一方面,在战争中也出现了用直升飞机打直升飞机、用防空导弹打小艇的新战术,在袭船中和袭城战中双方大量使用了先进的反舰导弹与地对地导弹,这场战争也揭示了战争动员在现代战争中的重要性。
启示影响
伊朗士兵在首都德黑兰参加阅兵式
(一)巨额资金能够买到现代化武器装备,但买不到军队的现代化水平。因此,引进外国先进的武器装备,一定要与本国实际相结合。两伊是中东地区富有的石油输出国,自1973年以来,两国耗资数千亿美元,从国外竞相引进大量先进的武器装备。但两伊的工业基础薄弱,许多先进武器的零配件本国无力修配,弹药主要靠国外供给;两国士兵的文化程度很低,要掌握诸如苏制逗萨姆地和英制逗轻剑地、逗霍克地型地空导弹,驾驶T—72坦克和米格—23战斗机等先进武器,是相当困难的。
(二)现代条件下的局部战争,固然应当重视速战速决,但同时还应当有长期作战的准备。战争初期,伊拉克采取突然袭击的闪电行动,旨在实现速战速决的战略企图,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由于其把战争赌注完全押在这一点上,在思想上和物资上缺乏长期作战的准备,因此,一旦速战速决企图被对方粉碎,便力不能支,逐渐由主动转为被动。伊朗依仗自身国大人多的优长,采取了逗持久战地的战略。
(三)现代局部战争中,仍应以歼敌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而不应过分纠缠于一城一地的得失。两伊战争中,几乎所有的战役战斗都是以城市(镇)为目标的攻防战,双方满足于攻城掠地的表面逗胜利地,忽视大量歼灭敌有生力量。
(四)现代局部战争,武器装备和物资损耗大,给后勤补给提出了新课题。两伊战争虽然称不上是高水平的现代化战争,但战争消耗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局部战争史上绝无仅有的。如战争初期,伊拉克仅对席林堡这样一个1000户的小镇就发射了几万发炮弹。两伊陆军主要是装甲和机械化部队,油料消耗多,据估算,伊拉克军队每天消耗的油料达2000至3000吨。伊朗顶住了伊拉克军队的进攻后,也因补给困难而拖长了反攻的时间。转入反攻后,伊朗多次向伊拉克发动地面攻势,但两次战役之间的间隔比较长,有时竟长达5个月以上。其主要原因是后勤系统混乱,武器装备等作战物资供应跟不上,因而续战能力不强。
战争影响
两伊战争前后历时7年又11个月,是20世纪最长的战争之一。它是一场名副其实的、逗马拉松地式的消耗
战,是一场对双方来说都得不偿失、没有胜利者的战争。双方经济损失惨重,发展停滞,石油出口骤降,战争中的军费支出和战争导致的经济破坏共计到达6000多亿美元,战争使两国经济发展计划至少推迟20至30年。这场战争前,伊拉克的外汇盈余近400亿美元。
两伊伤亡人数约270万,其中,死亡约100万,受伤约170万。伤亡人数约占两国总人口的4.5%,相当于4次中东战争伤亡人数的17倍。伊拉克的死亡人数是30万、伤60万,直接损失(包括军费、战争破坏和经济损失)是3 500亿美元。直接损失3 000亿美元。
交战双方人员伤亡148万人,被俘8万人。其中伊朗军队死亡35万人,受伤70万人,被俘3万人,损失作战飞机约150架,坦克1500辆,火炮1200门,舰艇16艘;伊拉克军队死亡18万人,受伤25万人,被俘5万人,损失作战飞机250架,坦克2000辆,火炮1500门,舰艇15艘。同时,非交战国也蒙受巨大损失,被击沉击毁船只90艘,击伤546艘,另有90艘被困于阿拉伯河,大部损坏。
后世评价
两伊战争,这个被世界军界评论为‘先进武器打低水平战争地最典型范例,当时自吹的世界军事强国,动用了除原子弹以外的所有先进武器(化学武器都用上了),F14,F4,幻影战斗机,飞毛腿导弹,打了8年,死伤百万人,最后掐得筋疲力尽,民不聊生,谁也奈何不得,差点经济崩溃亡国,最后停战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