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塔克拉玛干沙漠的沙丘“圣墓山”有什么特点
沙漠腹地有两座红白分明的高大沙丘,名为“圣墓山”,它是分别由红砂岩和白石膏组成的沉积岩露出地面后形成的。“圣墓山”上的风蚀蘑菇,奇特壮观,高约5米,巨大伞盖下可容纳10余人。
Ⅱ 伊朗有哪些城市
德黑兰:伊朗首都和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市中有许多的手工艺作坊和“比比皆是”的清真寺。德黑兰有许多古迹和博物馆,最着名的是考古博物馆、戈莱斯坦宫和大理石宫、珍宝博物馆以及专门展览驰名世界的波斯地毯博物馆等。
伊斯法罕:历史名城,地毯业发达,有“伊斯法罕半天下”的美称,名胜古迹有皇家广场、伊马姆霍梅尼清真寺、阿里卡普宫、谢赫鲁特福清真寺、巴扎、十四柱宫、23孔桥、卡珠桥、社会清真寺等。
库姆:位于德黑兰西南125千米,宗教圣城。伊斯兰什叶派中十二伊马姆教派的活动中心,是伊朗各地和邻国的教徒们的朝圣之地。现保存着150多座风格各异、规模不等的清真寺,其中一些是清真寺建筑的珍品。
阿巴丹:位于阿拉伯河三角洲的阿巴丹岛上。着名的石油城。四季分明,有不少旅游胜地,两伊战争中,受到严重破坏。
大不里士:西北边陲古城,距德黑兰530千米。8世纪曾长期为首都。以织毯、制革等手工业着名,城内的蓝色清真寺宏伟壮观。乌尔米耶湖风景秀丽。
马什哈德:市内有许多宗教寺院,伊斯兰世界最大的建筑物之一列兹维圣墓和清真寺就在这里。伊朗着名诗人菲尔多西的墓地距市内23千米。
克尔曼沙阿:西部古城。市内多文物古迹,历史上各个朝代的雕像和墓地,还有希雷英宫殿遗址、拜火教教堂、伊斯兰清真寺等。
设拉子:古波斯文化中心。素以玫瑰和夜莺之城及诗人的故乡文明于世。有2500年前波斯首领居鲁士大帝的陵墓和宫殿、鲁斯坦姆壁画、埃拉姆花园等。
波斯波利斯:古城。位于设拉子市东北部60千米处的盆地中。公元前518年始建,城中的宫殿用坚硬的石头建造。其中以百拄厅最为着名,厅中有11米多高的石柱100根。还保留着碑、墓穴、雕刻等古迹。
Ⅲ 郑和为什么要下西洋
民间说是为了寻找建文帝,个人认为是不可能的,只当笑话耳。
明成祖曾经给西洋各国有一个诏书,这个诏书有以下这么几句话:“朕奉天命,君主天下,一体上帝之心,施恩布德。凡覆载之内,日月所照、霜露所濡之处,其人民老少,皆欲使之遂其生业,不至失所”。这一段话,天这么大,天底下的人我都不希望他们失所,为什么呢?我奉了天命,我是天子,我都让他们过好生活,不让他们失所,第一个。
“今特遣郑和赍敕,普谕朕意”。今天我特别派遣郑和上天下,告诉大家我的想法,我的这番意图。“尔等祗顺天道,恪遵朕言,循礼安分,毋得违越,不可欺寡,不可凌弱,庶几共享太平之福”。什么意思?说你们都要遵守天道,不能够因为你们人多就欺负人家少数,不许你们以强凌弱,大家要共享太平之福。这个理想很好啊,这是朱棣的一个想法,所以现在我派郑和到你们那里,告诉我的这番意图,这一个理想是明成祖朱棣,对于天下秩序的设想。也就是他的天下观,他的理想的世界秩序。我把它改称“天朝礼制体系”,向全天下宣传自己关于世界秩序的理想,这个秩序就是“天朝礼制体系”,就是全天下的各个国家之间不能够凌弱,不能够欺寡,共享太平之福的这么一个和谐的世界,这是朱棣的最终理想,这个理想来源于哪里呢?来源于中国传统的儒家的天下观,中国的儒家天下观,宣传的是:天子受天命统治中国,覆载之内不论近远,大家一律平等,不能够以强凌弱,以众暴寡。所以朱棣希望通过郑和,去宣传他的天下秩序的理想,建立天朝礼制体系,最终实现共享太平之福。所以郑和的军队所到之处并没有侵略别人的土地,并没有掠夺别人的人口,并没有抢夺别人的财物。恰恰相反,中国当时实行的政策叫“厚往薄来”,什么是“厚往薄来”呢?就是我到你那儿去,我带很多很多东西,很多很多财物给你。“薄来”,我从你那儿取来的东西少,很少,厚往薄来,这个思想是明太祖朱元璋提出来的,明成祖朱棣仍然坚持了这个思想,所以郑和每到一地都要给当地有大量的赏赐。既然采取了这样的方针,他达到了什么样的目的呢?所达目的首先是有很多国家,随着郑和的出使纷纷地到明朝来访问,当时叫做“朝贡”,我们把它叫做“朝贡贸易”,就是明朝和很多国家之间建立了朝贡贸易关系,用传统的词叫做:“威德遐被,四方宾服”。有威有德,因为中国当时力量强大,当时经济力量也强大,对各地有威有德,四方宾服,明朝的中国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地位。《明史》上说:“至其季年”,说到了明成祖的晚年,“威德遐被,四方宾服,受命而入贡者迨三十国”,就是30多个国家都来朝贡,“幅员之广,远迈汉唐”。就是它的范围的广泛比汉朝、唐朝大得多,“成功骏烈,卓乎盛矣”,真是兴盛得不得了。
Ⅳ 纪录片《天地玄黄》观后感
[《天地玄黄》纪录片观后感]这是我看过的最奇怪,也是最经典的纪录片,整个影片过程中没有一句对白,只有屏幕下方寥寥几个字对场景拍摄地点的说明,可是却是那么震撼人心,当你在回味南美印第安风情的时候,画面却把你带进了日本京都的浴室,印第安居民身上的图腾花纹瞬间化为相扑选手背后的刺青,虽然跳跃却发人深省,堪称纪录片之影片通过记录我们身处的地球上的各种场景,把我的思绪带进那悠悠长空,《天地玄黄》纪录片观后感。开场用大场景,全景方式呈现了全球各地最为壮丽的大自然的奇迹,从世界屋脊融化的雪水流到得克萨斯的拱石国家公园,从热带雨林随着季风飘向埃及法老的金字塔,用了30分钟左右的篇幅让我经历了阿根廷的瀑布之水冲洗,阿富汗风沙的吹凌,夏威夷火山的炙烤和澳大利亚埃尔斯岩烈日的威灵。内容涵盖了7大洲40多个地区的70多个奇观,可以说如果做为世界旅游参考的话,没有比这部影片记录更全的了。
之后镜头逐步转向人类社会,用热带雨林的茂密对比香港九龙的钢筋水泥森林,用成群结对迁徙的昆虫大军对比日本涉谷站路口的人群,用全自动养鸡场中在流水线上蠢蠢而动的鹅黄色的小鸡对比美国纽约派克大街上车流,一切看起来是那么的突兀有不失紧密联系,让人深思。
当镜头再一次转移,我看到了埃塞俄比亚的弹药库,科威特号称死亡公路的81号公路和熊熊燃烧的油田大火,波兰的集中营和印尼的政治犯牢狱,最后在满墙犹太人的死亡照片和成堆的人类颅骨中结束了这段令人触目惊心的历程,观后感《《天地玄黄》纪录片观后感》。
影片在结尾的部分用了20分钟左右的时间记录了人类在文明发展过程中创造的伟大奇迹,有以色列耶路撒冷的圣墓教堂、哭墙,有沙特王国圣地麦加的克尔白神殿,有伊朗的波斯波利斯(古波斯帝国都城遗址),有日本京都的龙安寺,最后回到大自然巍峨雄壮的山景。
看完影片,我静静的躺在床上回想那一幕幕动人心魄的场景,影片导演用世界各地画面给我们传递了怎样的信息?那壮丽雄伟的自然景观、人类社会的萌动、战争中无辜死亡的平民,狂热的宗教仪式等等……猛然间我醒悟了。
大自然用它博大的胸怀孕育了人类这个无所不能的生物,赋予我们灵性,赋予我们资源,赋予我们生存的空间,我们的一切都来源于它。可是人类用最恶劣的方式回报自然,砍伐树木,盲目发展工业,用钢筋水泥代替了充满绿色生机的森林,用战争中巨大的弹坑给大地添上累累伤痕,为了一己之私点燃油田,那燃烧的是自然母亲的血液啊。终于有些人悔悟了,发现自己失去了生存的目的,盲目中宗教给了他们信仰,可是他崇拜的却是幻无边际的对象,虽然在精神上找到寄托,但却无法弥补已经造成的过失,狂热的后果是给地球增加了更重的负担。当我们放眼未来,大地将还是如此恢弘,受到惩罚的最终还是人类自己。
Ⅳ 塔克拉玛干沙漠中的沙丘“圣墓山”是怎样形成的
塔克拉玛干沙漠中心是典型大陆性气候,风沙强烈,温度变化大,全年降水少。这儿风沙活动频繁,沙丘形态奇特,最奇妙的是有两座红白分明的沙丘,名圣墓山。山顶经过风的侵蚀而形成了一朵大蘑菇的形状。由于地壳的升降运动,红砂岩和白石膏构成的沉积岩露出地面,形成红白鲜明的景观。
Ⅵ 圣墓教堂的建立有什么意义
圣墓教堂建于335年,为古罗马皇帝君士坦丁一世的母亲海伦娜太后在耶稣墓地所建,是基督教的圣迹之一。而对于犹太教来说,大卫的儿子所罗门王完成大卫时开始营建的宫殿和神庙,扩建了城市,并在安锡山上建造犹太教圣殿,奠定了作为宗教中心的神圣地位。
Ⅶ 伊斯兰教中的苏菲派
一个穆斯林要成为苏菲派教徒,他就必须加入苏菲派一个叫 tariqah 的修道会,还要服从一个 pir (大师) ,正如我们已经提过的。只有当这位大师给这位门徒穿上一件 khirqah - 一种吸收他入修道会的长 袍,他才正式成为了一个被认可的苏菲派,然后他才能够开始有效的朝拜,通过不同的阶段达到与真主结合的 目的。
因此,每当一个无名的苦修僧进入一座修道院里面或希望结交苏菲派的一个同伴,他们会问他: “哪 一位 Pir 大师教导你?” 以及 “你从谁的手里接受这件 khirqa 的?” 苏菲派认为这两个问题是最重要的 ,除此之外不承认任何关系。他们不允许任何人与他们结交,除非他能够向他们证明自己是透过这两点直接地 联系到一位完全可信任的 Pir 大师。 (尼科尔森,对伊斯兰神秘主义的研究,23页)
新接纳一个门徒加入这个特殊的修道会的盟约称为 bay'ah ,这个盟约使他归于他的主人以及来自这位 主人自己的一系列 ( silsilah ) 势力 ( barakah ) 和权威 (类似藉着一次次的按手授予罗马天主教神 父的 “使徒权力” ,而罗马天主教称这种授权可以追溯到西门彼得那个时代)。
苏菲派教徒开头的经历并不像一个真正基督徒的重生经历。因为基督徒虽然曾经从肉身生,如今却是从 圣灵生,与神 (真主) 建立了一种新的关系,并且认识他,得以在圣灵里与神(真主) 联合,发展这种关系 。但是苏菲派真正追求的只是 “去意识一个人从永恒 ( azal ) 就已经有的身份,人之前对此不认识,直到 他经历了转化”(奈斯尔,活力的苏菲派,7页) 。
苏菲派的主要修道会有∶ Suhrawardiyya ( 由 as-Suhrawardi 创立) 、 Qadiriyya (归因于苏菲 派最着名的人物 Abl Qadir al-Jilani ) 、 Chishtiyya (它的大师 Mu'iniddin Chishti 葬在印度的 Ajmer ) 、 Shadhiliyya 和 Mawlawiyya (由 Jalaluddin Rumi 创立的一个土耳其修道会,他被葬在土耳其 的 Konya ) 、以及 Naqshabandiyya (它在伊朗和亚洲的其他国家是显着的)
Ⅷ 伊朗伊斯兰教的伊朗什叶派
在伊朗穆斯林中,什叶派占总人数的95%以上,其中十二伊玛目派占85%以上,其余为伊斯玛仪派、栽德派、巴哈派和巴布派。十二伊玛目派穆斯林在教法上分别遵奉乌苏勒派(占80%)和艾赫巴里派(占20%)。逊尼派约占穆斯林总数的5%,主要是库尔德人、阿拉伯人和土克曼人等。在教法上,逊尼派穆斯林分属于沙斐仪教法学派(占60%)和哈乃斐教法学派(占40%),国家在首都德黑兰和各省设立宗教法庭,由教法官执掌,依教法裁决民事及有关宗教的案件。乌莱玛(即宗教学者)阶层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各级政府的主要官员大多由高级乌莱玛担任。全国有8万多座清真寺。清真寺、圣墓均有大量瓦克夫土地及不动产,宗教课税为宗教基金的主要来源。宗教教育分为三级:初级教育一般在清真寺中招收儿童,学习波斯文经典和普通知识,中等教育在所设的各种专科宗教学校中进行,培养中级宗教职业者,在库姆、马什哈德两圣地和伊斯法罕设有高等伊斯兰经学院,培养高级公职宗教职业者和政府官员。乌莱玛的高级职称(如阿亚图拉)由库姆伊斯兰经学院的最高长老委员会授予。伊朗用波斯文和阿拉伯文出版有大量伊斯兰经籍和期刊。伊朗为“伊斯兰会议组织”、“伊斯兰世界联盟”、“世界伊斯兰大会”的成员国。
Ⅸ 西亚重要城市及其概况
巴格达
伊拉克首都,巴格达省省会,伊斯兰世界历史文化名城。旧译“报达”、“八哈塔”。位于国土中部,跨底格里斯河两岸,距幼发拉底河仅30多公里。面积860平方公里,人口530万(1988)。
德黑兰
伊朗首都,位于伊朗中部偏北,坐落在辽阔的伊朗高原北缘的厄尔布尔士山脉南麓,市区分布在一片平原上,城郊东、西、北三面为厄尔布尔士山脉和成弧形状的丘陵环绕。
利雅得
沙特阿拉伯的首都和中央省首府,它坐落在阿拉伯半岛中部哈尼法谷地平原上,海拔520米。城市人口达150万,是全国第一大城市。1818年起即成为沙特王国首都。1932年成为沙特阿拉伯王国首都,随石油收入增加而改建成为现代化城市。城中心8平方公里为“纳绥里耶区”,是国王与王室居住的特区,由数十幢宫殿、数百所别墅和花园组成。
多哈
也叫贝达,是卡塔尔国首都,位于阿拉伯半岛东北面一个小半岛的东部沿海,波斯湾着名的海港,是卡塔尔政治、经济、文化、交通的中心,全国最大城市和第一大港,也是全国人口最集中的地区,人口约20万,占全国人口的80%,其中大部分为阿拉伯人,信奉伊斯兰教,讲阿拉伯语。原为一渔港与采珠船集中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本国石油业的发展而繁荣。已建有深水港、海水淡化厂、塑料制品厂、钢铁厂、电站与国际机场。居民中有许多为油田工作人员。
麦加
伊斯兰教的第一圣地。它坐落在沙特阿拉伯西部赛拉特山区一条狭窄的山谷里,面积26平方公里,人口三十多万。这里四周群山环抱,层峦起伏,景色壮丽。麦加是伊斯兰教第一圣城,沙特阿拉伯西部省省会。位于西部赛拉特山地中段易卜拉欣涸河的峡谷中。面积26平方公里。人口36.7万(1983年)。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于公元570年诞生于此。以后成为伊斯兰教中心和商业中心。1925年归属沙特阿拉伯,现由穆罕默德后裔管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来麦加朝圣的穆斯林人数迅速增加,仅来自国外的即达60-100万人。主要圣地为该城中心的圣寺克尔白(见“圣寺”条),郊区圣地有阿赖法特山、希拉山、索尔山与米那村等。
大马士革
叙利亚的首都,位于安提黎巴山山麓,巴拉达河和阿瓦什河的汇合处,居民大多信奉伊斯兰教,阿拉伯语为国语。大马士革是一座有4000年历史的美丽古城,从古老的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塞尔柱帝国,阿拉伯帝国,花刺子模,伊儿汗国,到帖木儿帝国时代,大马士革一直被誉为“天国里的城市”。悠久的历史使它留下了神奇的传说和众多的古迹,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给它带来了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的生动景象。
耶路撒冷
位于近东黎凡特地区的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在地理上位于犹大山地,介于地中海与死海之间。巴勒斯坦地区中部城市,世界闻名的古城。人口44.7万(1984),居民主要是犹太人和阿拉伯人。相传公元前十世纪,以色列的大卫王曾在此筑城建都。为巴勒斯坦最大城市。位于犹地亚山区顶部,海拔790米。是古代宗教活动中心之一。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分别根据自己的宗教传说,都奉该城为圣地。城圈面积约1平方公里,划为4个区。东部为穆斯林区,包括着名的神庙区,神庙区的圣地有摩哩山的岩顶(伊斯兰教、犹太教)及岩顶上的圣殿(伊斯兰教)、阿克萨清真寺、哭墙(犹太教)。西北部为基督教区,有基督教的圣墓教堂。西南部为亚美尼亚区。南部为犹太教区。城西南面的锡安山为犹太教又一重要圣地。城东的橄榄山有基督教与犹太教圣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曾由联合国管理,1948-1949年以色列占领了耶路撒冷西部建立了新市区,约旦则占领城东旧区。1967年第三次中东战争后,以色列占领了整个耶路撒冷。1988年11月15日巴勒斯坦国宣布定都于此。市区面积109平方公里,大部在城圈以西。主要工业有金刚石琢磨、家具、制药、化学药剂、制鞋、铅笔、纺织与服装(斗篷)等。旅游(包括朝圣)业甚盛。耶路撒冷是以色列自1950年以来的首都,该国的总统府、大部分政府机关、最高法院和国会均位于该市。1980年,以色列国会立法确定耶路撒冷是该国“永远的和不可分割的首都”但是,大多数国家不承认耶路撒冷是以色列的首都,认为该市的最终地位尚未确定,有待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双方谈判决定。多数国家都将大使馆设在特拉维夫。而巴勒斯坦自治政府也宣布耶路撒冷将是未来巴勒斯坦国的首都。因此,今天耶路撒冷仍然是阿以冲突的中心。
科威特城,科威特首都。有人口38万(200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