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波斯的历史,历代皇帝表格
波斯,这是一个被人熟知的名称。古波斯的统治范围与今伊朗近于一致。实际上,波斯只是古代伊朗西南部的一个强盛部落,当波斯部落统治了伊朗的其他部落,建立起一个强大的国家后,遂被邻国称之为“波斯帝国”,其后“波斯”也常被作为整个伊朗的代称,因而古代伊朗的文明也称为波斯文明。不过,伊朗人更习惯自称雅利安人。“伊朗”的字面意思,即“雅利安人的国家”,这一称呼比“波斯”更能反映出伊朗多民族、多文化的历史。
波斯帝国的建立
公元前2000年以前,生活在伊朗高原和印度河流域的几个部落结成了一个部落联盟,他们都讲相似的古伊朗语,彼此之间有着相近的风俗,史学上通常称之为雅利安部落和雅利安人(雅利安人只有语言学、社会学方面的意义,并非是一个种族)。雅利安人已经开始摆脱了游牧部落的流动性,有着比较巩固的定居生活,并且产生了一些宗法制度,处在原始社会的末期。大约在公元前10~8世纪,雅利安人的支系——米底和波斯部落先后从临近地区迁移到伊朗高原,并且逐渐强大起来。根据伊朗民间传说,公元前8世纪末到6世纪中叶,米底部落率先建立起王国,成为伊朗历史上第一个讲伊朗语的部族建立的国家。米底王朝末期,波斯人以伊朗高原的西南部为中心,逐渐占据了强势的地位,并于公元前550年征服了米底。继而在吞并了周边部族以及巴比伦王国之后,波斯君主居鲁士(也译作“大流士”)建立起强大的王国,即波斯帝国。
就像中国的始皇帝一样,波斯君主大流士竭力制造君权神授的形象。在城址南侧墙上刻有如下铭文:“伟大的阿胡拉,最伟大的神,他命大流士为王, 把国家交给了他一一承阿胡拉的恩典,大流士成为国王”,“大流士王说, 这是波斯土地, 阿胡拉赐给我, 这是一块吉祥的土地,有好马,有好男人,承阿胡拉的恩典和个人品格,大流士王不怕任何敌人”,“大流士王说, 我祈求诸神的保佑, 保护这个国家及这片土地不受仇恨、敌人、谎言和干旱之害,没有坏年成、没有仇恨、没有敌人, 没有谎言侵扰它,我祈求最伟大的神阿胡拉和诸神保佑它”,“我, 大流士, 伟大的王, 诸王之王,诸国之王,阿契美尼德族维什塔什卡之子。大流士说,承阿胡拉的恩典,我依靠波斯军队征服的这些国家敬畏我, 给我送来王冠的有: 胡齐斯坦、米底、巴比伦、阿拉伯、亚述、埃及、亚美尼亚、卡帕杜基亚、萨尔德,海上和陆上的希腊,大海彼岸的土地,萨卡提、帕尔特、扎尔卡(塞斯坦) 、赫拉特、巴赫塔尔、索格特、花刺子模、鲁赫吉、岗达尔、萨卡人的国家,马那人的国家……”
东、西方文明交流的中介
古代伊朗(包括波斯、安息等王朝)对于早期东、西方文明的交流和发展致关重要。波斯、安息时代伊朗一带的地理环境及气候条件与现今相近,大部分环境是干燥少雨的高原,如着名的卡维尔盐滩,又称中央荒漠盆地,占据了伊朗国土面积的一半。这样的地理环境,决定了古伊朗文明主要是绿洲文明,绿洲是最初的农耕文明中心。绿洲地区由于耕地少,人口多,因而古代伊朗人有经商的传统,绿洲之间沟通往来的商路向东、向西扩展,成为日后丝绸之路的一部分。
古代世界文明的发祥地主要分布在欧亚大陆北纬20°~50°之间。东面是中华文明,北面是草原文明,中间是伊朗文明,南部是印度文明,西部有古希腊和埃及文明。伊朗正处于古代世界文明地区分布的中间位置,古代东、西方文明交汇、传播的中心。公元前2世纪末,即中国西汉、伊朗安息和古罗马时期,古代丝绸之路全线贯通。通过丝绸之路,古代波斯人不但接触到其他文明的先进文化,而且从控制丝绸之路贸易的地利中得以积聚财富,发展起瑰丽的波斯文化和艺术。
中国和伊朗两个文明古国,从中国西汉时期开始了正式的往来。公元前119年,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到达乌孙国之后,向西域各国派出了许多持节副使,其中的一位副使抵达了安息。当时的安息国王,就是伊朗历史上着名的密特里达特斯二世,他和汉武帝在位时间相近,文治武功也相当,是安息帝国的实际缔造者。汉使在安息受到了隆重的礼遇,自此次友好交往的开端之后,两国的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在随后上千年的历史中始终延续着。中国向伊朗输出的主要是丝绸织品、铜器以及养蚕、织造丝绸、冶铁、造纸的技术等,并通过古代伊朗这个中介,把东方的物资和技艺传播到西亚与欧洲;中国的汉王朝重视军事,而古代伊朗自波斯王朝起就以出产良马闻名,因而自西汉起,就开始从古代伊朗及西域地区引进良马,并且这一传统历几个朝代而不衰。
栽培植物的交流,也是中国、伊朗两个文明古国物质文明交流的重要内容,从古代伊朗及其周边地区引入中国的栽培植物有许多,苜蓿和葡萄可算是最早、最为有名的,新疆地区的居民很快掌握了栽培葡萄和酿造葡萄酒的技术,其他的还有芝麻、蚕豆、大蒜、黄瓜、胡萝卜、安石榴等。古代伊朗从中国获得的栽培植物也不少,像水稻、谷子、高粱、生姜、桃、李等都是先经过古代伊朗再传到希腊、罗马等地区的。各国的民间百姓由此获益良多,实际意义上丝毫不逊于着名的丝绸贸易。
1. 早期的历史
据史书记载,伊朗的历史始于2500年前的早期的阿挈美尼德, 但从那时起直到伊斯兰文明始于伊朗以来,有关早期伊朗的史料都是由伊朗最大的敌人——古希腊人所记载的。因此尽管人们常说古希腊的历史学家通常能很忠实地记载事实真相,但人们对伊斯兰文明之前的伊朗历史不能完全依赖于这些来源。 是不是因为伊朗没有自己而HERODOTUS和XENOPHON(古希腊史学家),仰或伊朗的史料经过后面的几次入侵而遭到毁灭?答案不得而知。古代只有一些神话故事得以幸存,它们在萨珊王朝时期收集起来。一旦波斯语在穆斯林的伊朗得以形成后,伊朗最大的诗人之一——菲尔杜西即将这些神话故事改编成了一部宏大的叙事诗—— (列王记> 《王书》 其中一些部分已被译成英文、法文、德文和一些其它优秀的文学作品,但对于古代伊朗的历史,人们不得不依赖于古希腊人的记载和考古发现。
‘贰’ 伊朗高原的形成原因
伊朗高原是由于印度洋板块与欧亚大陆版块碰撞之后形成的多折山脉带地形。是古代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近代仍为国际交通要冲。绝大部分地区为草原、荒漠,但可以放牧。有水的绿洲可以种植小麦、棉花。有煤、铁、铅、锌、铜等矿。河、湖两岸零星散布的绿洲是高原主要人口聚居地,发展灌溉农业和畜牧业,主要生产小麦、甜菜、葡萄和绵羊。 农业、居民点、交通线受地形与水源的限制,大部集中在山麓地带与山谷中。中等高度山地为夏季牧场。
‘叁’ 关于伊朗的常识有哪些
国名:伊朗伊斯兰共和国(The Islamic Republic of Iran)
首都:德黑兰
面积:163.6万平方千米
人口:7004.9万(2006年)
民族:多民族的伊斯兰国家。波斯人约占全国人口的66%,其他为阿塞拜疆人、库尔德人、土库曼人、吉兰人、马赞德兰人、格鲁吉亚人和卡什凯人等。
语言:官方语言为波斯语。也叫法尔斯语,使用阿拉伯字母拼写。
货币:伊朗里亚尔
国家地理
伊朗位于亚洲西南部,属中东地区国家。伊朗同土库曼斯坦、阿塞拜疆、亚美尼亚、土耳其、伊拉克、巴基斯坦和阿富汗相邻,北隔里海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相望。南濒波斯湾和阿曼湾,海岸线长2700千米。伊朗素有欧亚陆桥和东西方空中走廊之称,战略地位十分重要。伊朗以高原山地为主,是高原和山地相间的国家,大部分位于伊朗高原上,海拔一般在900~1500米之间。中央为平坦的高原,占全部国土的1/2。北部有厄尔布尔士山脉,主峰达马万德峰海拔5671米。为伊朗最高峰。西北部是亚美尼亚高原的一部分,多山间盆地。西南部的扎格罗斯山脉是伊朗最大的山脉。东部为盆地和沙漠。北部和南部沿海为平原和低地,西南边是美索不达米亚平原的东南边缘和卡伦河平原。伊朗东部和内地属大陆性气候,冬冷夏热,大部分地区干燥少雨。西部山区多属亚热带地中海式气候。
伊朗国名的由来
伊朗旧称波斯。源于居鲁士大帝建立的波斯帝国发祥地帕尔斯。其意为“产马的地方”。1935年改称伊朗,波斯语意为“光明”。古波斯人自称为伊兰。中国古书称其为安息国。
德黑兰
德黑兰位于厄尔布尔士山南麓的绿洲上,北依全国第一高峰达马万德峰。是伊朗首都,也是全国最大城市,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德黑兰有许多古迹和博物馆,着名的有考古博物馆、珍宝博物馆以及专门展览驰名世界的波斯地毯的地毯博物馆等。德黑兰是伊朗交通运输的总枢纽,也是全国最大的工业中心。拥有纺织、石油提炼、制药、水泥等工业。全国1/3的工业集中于此。制造业产值约占全国一半。德黑兰市郊盛产小麦、水果和棉花。是伊朗重要的农业区之一。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着名的《德黑兰宣言》在此签署发布。在着名的“孔雀王座”IRE宫内。还开辟了民俗及考古的博物馆。
‘肆’ 为什么伊朗高原沙漠广布
沙特阿拉伯的西北局部地区属于地中海气候。%D%A成因:受气压带、风带的交替控制:夏季受副热带高压控制,盛行下沉气流;冬季副热带高压南移,当地受中纬西风控制,盛行西南暖湿气流。%D%A特点:雨热不同期——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年平均降雨不超过200毫米。全境大部为高原。西部红海沿岸为狭长平原,以东为赛拉特山。山地以东地势逐渐下降,直至东部平原。沙漠广布,其北部有大内夫得沙漠,南部有鲁卜哈利沙漠。有金、银、铜、铁、铝土、磷等矿藏。东部波斯湾沿岸陆上与近海的石油和天然气藏量极丰。鲁卜哈利沙漠东部的布赖米绿洲为沙特阿拉伯、阿拉伯联合酋长国、阿曼三国争议地区。全境大部分地区属热带沙漠气候,西北部高原属地中海式气候,年降水量大都在200毫米以下。
‘伍’ 两河流域纬度低,但为什么伊朗高原不是热带沙漠气候
两河流域位于副热带地区大陆西岸,受副热带高压及低纬信风控制, 盛行下沉气流,终年炎热干旱,为热带沙漠气候,主要发展畜牧业, 不利于种植业发展,但可以利用两河发展灌溉农业,不过容易引发次生盐渍化, 导致绿洲区土地荒漠
‘陆’ 伊朗高原是什么气候
西亚的伊朗高原,地处亚热带大陆的内部,属于亚热带大陆性干旱与半干旱 伊朗高原
气候 ,干旱气候的形成是由于深居内陆距海远或因有山地阻挡,湿润的海洋气流难以到达,又兼这里地处亚热带,故夏季高温,冬季温和。半干旱气候属于由干旱气候向其他气候的过渡类型。这里的植被类型属于荒漠草原,通常生长有旱生灌木及禾本科植物,土壤属于半荒漠的淡棕色土。 伊朗东部和内地属大陆性亚热带草原和沙漠气候,寒暑变化剧烈,夏热,冬冷多风,内地形成大片的草原、沙漠和盐沼。西部山地区受地中海式气候影响,年平均降水量达500毫米以上,东部沙漠地区减少到100毫米左右,沿里海一带年平均降水量达1000毫米以上,炎热潮湿,可生长亚热带植物。
‘柒’ 伊朗高原在哪
西亚中部高原。包括高原本身及四周山地。占有伊朗大部,东部在阿富汗,东南部属巴基斯坦。位于帕米尔高原和亚美尼亚高原之间,北邻里海、图兰低地和兴都库什山脉、科彼特山脉与厄尔布尔士山脉;南滨波斯湾、阿曼湾和阿拉伯海;东 伊朗高原缘有基尔塔尔山脉与苏莱曼山脉;西南缘是扎格罗斯山脉,南部有莫克兰山脉。各山都很高峻,山脉与谷地交错排列。为一四周环山的闭塞式山间高原。包括伊朗全部及阿富汗、巴基斯坦部分地区。东西长2500千米,南北宽1500千米,面积约270万平方千米。内部地势起伏不大,海拔1000~1500米,多山间盆地,其间盐沼、荒漠广布。高原内部有卡维尔、卢特与雷吉斯坦三个荒漠。绝大部分地区属亚热带大陆性草原和沙漠气候,冬夏温差大、雨量少,水源大都来自高山降水。河、湖两岸零星散布的绿洲是高原主要人口聚居地,发展灌溉农业和畜牧业,主要生产小麦、甜菜、葡萄和绵羊。农业、居民点、交通线受地形与水源的限制,大部集中在山麓地带与山谷中。中等高度山地为夏季牧场。地处南亚、印度洋的阿拉伯海、波斯湾、阿拉伯半岛、高加索、里海、中亚与帕米尔高原之间,古代为众多文化中心所怀抱,近代又处在国际交通要冲,战略地位重要。伊朗高原是由于阿拉伯版块与欧亚大陆版块碰撞之后形成的多折山脉带地形。伊朗高原是亚热带干旱和半干旱气候,降水稀少,寒暑变化剧烈,温度年较差和日较差均很大。绝大部分地区为草原、荒漠,但可以放牧。有水的绿洲可以种植小麦、棉花。有煤、铁、铅、锌、铜等矿。是古代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近代仍为国际交通要冲。
‘捌’ 伊朗高原为什么气候
亚热带大陆性(草原)和沙漠气候。
绝大部分地区属亚热带大陆性草原和沙漠气候,冬夏温差大、雨量少,水源大都来自高山降水。河、湖两岸零星散布的绿洲是高原主要人口聚居地,发展灌溉农业和畜牧业,主要生产小麦、甜菜、葡萄和绵羊。农业、居民点、交通线受地形与水源的限制,大部集中在山麓地带与山谷中。中等高度山地为夏季牧场。地处南亚、印度洋的阿拉伯海、波斯湾、阿拉伯半岛、高加索、里海、中亚与帕米尔高原之间,古代为众多文化中心所怀抱,近代又处在国际交通要冲,战略地位重要。伊朗高原是由于阿拉伯版块与欧亚大陆版块碰撞之后形成的多折山脉带地形。伊朗高原是亚热带干旱和半干旱气候,降水稀少,寒暑变化剧烈,温度年较差和日较差均很大。绝大部分地区为草原、荒漠,但可以放牧。有水的绿洲可以种植小麦、棉花。有煤、铁、铅、锌、铜等矿。是古代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近代仍为国际交通要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