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美国在阿拉伯海拦截下伊朗的炸药船,到底意欲何为
一方面,美国是想借助此事,打击伊朗的嚣张气焰,报自己在伊朗的吃亏之仇。另一方面,也是为了缓解沙特军队的压力。
前一段时间,美国在媒体上披露了一个消息。美国在阿拉伯海域,拦截下来一艘伊朗的船只。在船只上搜出了大量的武器装备,其中就有100多枚的反坦克导弹,以及三枚地对空导弹。据路线来看,这批武器装备主要是运往也门,送给胡塞武装。主要用处是用来打击沙特军队的飞机和坦克,为胡赛武装的地面行动提供保障。
其二,则是为了减轻沙特的压力。装备豪华的沙特被胡塞武装打的节节败退,甚至被胡塞武装利用无人机把油田给炸了,真的是让全世界一脸懵。于是美国不得不下场帮忙。
其实,美国拦截伊朗船只这个事,做的有点小气了。正面打击没能力,侧面小动作倒很是熟练,未免太小家子气,一点也体现不出第一大国的霸气。同时,这也侧面反应了美国在中东地区的有心无力和左右摇摆的心态。
2. 什么是美国伊朗门事件
“伊朗门”是美国里根政府的一项丑闻事件为查清事件真相,1987年5月,美国国会参、众两院组成的特别调查委员会,从1987年5月5日至8月3日就“伊朗门”事件举行了公开听证会。委员会共进行了41天的听证,历时250个小时,查阅数十万份有关文件、官方证据1059件。有29人出席作证,其中包括前国家安全事务助理波因德克斯特和他的助手诺思中校,波因德克斯特前任麦克法兰和退役空军少将西科德,以及国务卿舒尔茨、国防部长温格和司法部长米斯等。为了促使知情者提供有用的证词,委员会同意给予波因德克斯特和诺思以有限的豁免权。
第一天作证的是西科德。这位飞将军原来拒绝作证,这回却是口若悬河,有问必答。从5月5日至7日,接连3天,把事件的来龙去脉以及有关背景都说了出来。
西科德承认他和诺思共同控制了在瑞士银行秘密账户上的大约3000万美元。美国以3000万美元的要价向伊朗出售价值2000万美元的武器,美净挣1800万美元的利润。他承认这笔钱中有350万美元转交给尼加拉瓜政府军,350万美元用于向伊朗运送武器,100万美元用于其他开销,800万美元在瑞士银行账户上,另有200万美元去向不明。他说:“所有这些活动都是在国会明令禁止向尼反政府军出售武器期间进行的。”他还说他有时同前中央情报局长凯西讨论他的活动,经常同诺思接触。他认为他是以里根政府的名义进行活动,并得到政府支持的。
5月8日至11日,麦克法兰作证。人们知道他曾经三缄其口,最后服用过量安眠药以求解脱,可谓“里根铁杆”。但他这次却出乎人们意料。他证明说:“在国会作出禁止向尼反政府军提供援助的决定以后,里根仍然要求政府继续提供援助;诺思虽受我领导,但他与中央情报局已故局长凯西来往密切,关系非同寻常。”他还证明,支付200万美元作为黎巴嫩的美国人质获释的赎金是里根亲自批准的。但里根对此一直坚持说他已“记不清了”。
7月15日,轮到波因德克斯特作证。他显得神情紧张、六神无主。他在回答问题时常常闪烁其词,并不时地猛吸烟斗。他说:“作为国家安全事务助理,我可以随时面见总统,向他汇报国内外的事情。”关于向伊朗出售武器以交换人质一事,他说:“凯西1985年11月曾送来一份备忘录,经我提交总统签署。”一年以后,“伊朗门”事件曝光,为了保护总统,使之免受牵连,他亲手将这一文件销毁。关于向尼反政府军提供援助问题,他说这是诺思出的“好主意”,但经过他批准。他相信总统也会批准这个“好主意”。不过,他深知这是一个很容易引起争论的问题,所以没有报告总统,以便将来曝光可让总统矢口否认。他最后强调:“我批准将款项转移给尼反政府军,是在忠实地执行里根的中美洲政策。”
在29名证人中,最引人注目最出风头的算是诺思中校了。
7月7日至13日的某一天,荧屏上的画面分为两半:右边是里根总统,微笑着缓步走过白宫南草坪挥手向人们致意,然后跨上直升飞机的舷梯,向立正致敬的陆战队士兵行了个礼。画面左边是陆战队员诺思中校,坐在参议院的证人席上,倾身向前,凝神聆听提问。那狡黠的眼睛时而充满哀怨,时而又闪出凛然的光芒。
随后,里根飞走,诺思的形象支配了整个荧屏。
电视观众瞪大眼睛注视着眼前这位“爱国英雄”。
诺思说,他曾起草了5份备忘录送给波因德克斯特,要求总统批准把向伊朗出售武器的款项转移给尼加拉瓜政府军。后来他又四处活动,指挥行动。5份备忘录中有4份被他销毁,剩下的一份没有留下里根总统批的字迹。
诺思接着说,早在1984年,凯西就介绍飞将军西科德来负责向伊朗出售武器事宜,后来又是凯西要西科德管理武器交易的帐目,并将盈余款项转给了尼反政府军。凯西后来还曾交给诺思一本总账,上面记录有援助尼反政府军和其他秘密行动的资金流动情况。由于一次事故原因,凯西要诺思赶快清理文件,这本总账及一批文件被销毁了。在诺思被解职的当天,凯西又叫他销毁了一大批文件。
但是凯西生前却宣称他不知道诺思在干些什么。凯西在最后一次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对于尼加拉瓜反政府军从何处得到资助,中央情报局毫无知情。”这与诺思的证词大相径庭。
此外,诺思还承认他1986年11月中旬参与伪造了一份“伊朗门”行动的大事记,以“帮助”国会调查委员会的调查。麦克法兰、波因德克斯特、凯西、米斯等都知道他掩盖真相的原因。
诺思在听证会上口口声声说:“我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是上司批准的。”这就把人们的注意力引到了他的上司波因德克斯特身上。他是否把诺思的5份备忘录统统给扣押了,并以这种方式让诺思自由活动?
听证会上,诺思绘声绘色和掷地有声的证词,特别是他的“坦率”态度赢得了5000万美国电视观众的心。大多数美国人相信了他的“真诚”,他成了“爱国者”,成了集美国人的全部价值观(责任、荣誉、国家)于一身的人物。
其他作证者不一而列。
调查委员会领导人在听证会结束时的总结发言中指出,“伊朗门”事件是个“充满欺骗、口是心非和漠视法律的、使人寒心和使人沮丧的事件”。
美国人对听证会的评价则是一出前紧后松、有头无尾的电视“连续剧”。“伊朗门”事件的两位主角诺思和波因德克斯特已经把主要责任承担下来,使白宫如释重负。一些配角虽然也从不同角度补充和验证了若干细节,但都没有透露出任何带有爆炸性的内幕。“连续剧”是在没有达到高潮的气氛下收场的,在观众脑海中存在的若干悬念,至今仍然没有找到答案,这也许将永远是一个谜。
3. 美国什么时候将对伊朗重新实施制裁
当地时间5月8日下午2时,美国总统特朗普正式宣布,美国退出伊朗核协议,并将对伊朗实施最高级别制裁。特朗普还表示,如果伊朗继续进行核武器研究,将会面临“更大的问题”。
美国财政部在特朗普宣布退出“伊核协议”后表示,美国的制裁将在未来3至6个月内重新实施。伊朗将在90天后被禁止购买或收购美元。制裁也将重新针对钢铁和煤炭、铝、汽车行业以及客机部件和服务的销售。金融和石油相关的制裁将在180天后恢复。
目前,英国、法国和德国三国的领导人,已经共同发布声明,对特朗普的决定表示“遗憾和担忧”。
4. 为什么美国要制裁伊朗这么做的目的又是什么呢
当地时间8月7日零时起,美国正式启动对伊朗新一轮的经济制裁。这是作为今年5月份,美国总统特朗普宣布退出伊核协议的回应。制裁消息一出即引起伊朗强烈反弹,伊朗拟在特殊情况下“封锁霍尔木兹海峡”,并就此进行了大规模的军事的演习。
5. 美国历史上的“水门事件”“伊朗事件”是什么
水门事件或者水门丑闻,是美国历史上最不光彩的政治丑闻事件之一,是关于总统竞选的政治丑闻。
伊朗门事件是,美国向伊朗秘密出售武器一事被揭露,从而造成里根政府严重政治危机的事件,因人们把它与尼克松水门事件相比,故名伊朗门事件。
水门事件:
在1972年的总统大选中,为了取得民主党内部竞选策略的情报,1972年6月17日,以美国共和党尼克松竞选班子的首席安全问题顾问詹姆斯·麦科德(James W. McCord, Jr.)为首的5人闯入位于华盛顿水门大厦的民主党全国委员会办公室,在安装窃听器并偷拍有关文件时,当场被捕。由于此事,尼克松于1974年8月8日宣布将于次日辞职,从而成为美国历史上首位辞职的总统。有相关影视作品与此相关。
伊朗门事件:
1986年11月4日,出席庆祝德黑兰青年学生占领美国使馆7周年集会的伊朗议长拉夫桑贾尼突然宣布,麦克法兰曾秘访伊朗,时间是1986年5月28日。当时,麦克法兰带着4个人,装扮成机组人员,手持伪造的爱尔兰护照,乘一架装有武器零件的飞机抵达德黑兰国际机场。他带来了里根总统给伊朗领导人的亲笔信,信中要求改善美伊关系,要求伊朗帮助释放在黎巴嫩的美国人质。此外,他还带来了几件礼物,其中有一本里根亲笔签名的圣经,一块象征美伊打开良好关系的钥匙形蛋糕和准备赠给伊朗官员的象征美国可以向伊朗提供武器的几把科特式手枪。拉夫桑贾尼声称,他下令将麦克法兰及其随从软禁在旅馆达5天,此后,他们被驱逐出境。
犹如平地里刮起了一阵狂风,整个世界都被震惊了。 目瞪口呆,兴高采烈,惊慌失措……这就是各种人听到这两条消息后的最初表情。当然,反应最灵敏,行动最快的要数那些“唯恐天下不热闹”的西方记者了,他们立即施出浑身解数,连篇累犊地追踪采访报道。多次的新闻大曝光,使这股狂风越吹越大,终成暴风骤雨之势。
阿拉伯国家对此的反应有的强烈,有的温和,有的沉默。最感恼火的是伊拉克,“感到被出卖了”,但是,一贯强硬的萨达姆·侯赛因总统又不准备“同美国断交”,认为这是以色列“不惜采取任何手段破坏美国同阿拉伯国家关系”的阴谋。埃及总统穆巴拉克和约旦国王侯赛因·伊本·塔拉勒则表示震惊和失望,批评美国的作法“使华盛顿丧失了在这个地区的信誉。”更多的阿拉伯国家则默不作声,各怀心思。
美国的西欧盟国也在埋怨,一些官员认为:“我们有种受到愚弄的感觉。”他们批评美国违背了它曾经要求它国恪守的信条,表面上振振有词地宣称决不向恐怖主义分子妥协,并不遗余力地反对向伊朗出售武器,暗地里却另行其是,这损害了美国在其盟国中的信誉。
美国国内的反应,犹如一场强烈的政治地震。 美国虽然是世界头号军事和经济强国,但是越南战争的失败,经济实力的削弱,水门事件和1979年伊朗人质危机,使美国人感到国家实力的衰落,对国家的信心也随之动摇。前总统卡特的私人民意调查专家卡特尔写道:“美国正处在深刻的危机中,这场近乎无形的危机不同于南北战争或大萧条。它与其说是物质危机,毋宁说是心理危机,信任危机,它表现为人们对未来失去信心。”但是,进入80年代以来,雄心勃勃的里根总统似乎给美国注入了活力,美国的经济和军事实力有所恢复,外交较为活跃,美国的对手苏联则面临许多困难,不得不从世界各地收缩。这些“重振美国”的努力,重塑了公众对国家力量的自信,恢复了“美国第一”的优越感。美国人的心理“越来越平衡”了。里根的声望在执政6年来也达到了高峰。
然而,此时此刻,从黎巴嫩和伊朗传来的消息又使美国人的心理难以平衡了。新闻界和国会就象炸了窝似的,闹得满城风雨,批评和指责如同狂潮般席卷而来:政府同关押人质者谈判,违反了政府宣布的一贯政策,即决不同恐怖主义组织做交易,决不同伊朗,利比亚之类的“邪恶国家”谈判;向伊朗运送武器破坏了美国国会通过的禁止向伊朗运送武器的法律和在两伊战争中严守中立的法律;秘密外交活动背着国会进行,违反了行政当局应定期向国会通报秘密活动的法律。激动的批评者们最后集中于一个声音:“里根总统必须出来向美国人民澄清事情真相!
6. 迄今为止,美国都在哪些方面对伊朗实行了制裁
美国对伊朗的制裁很全面,包括军事,经济,民用物质等各个方面,最主要的就是对伊朗的石油、军事武器制裁。
7. 击杀伊朗将军,美国真的要对伊朗开战吗
据美国五角大楼1月4日晚间的消息,美国在过去的48小时之内,已经紧急出动了20架次的C-17A军用运输机,将82空降师的士兵们紧急派往中东的伊拉克邻国科威特,同时另有3架C-5M战略运输机也运载着战斗用的后勤车辆和其它必要物资前往美军在中东的各大军事基地。
根据以往经验,目前总人数约1万3000人的美国第82空降师前往全球各地完成战略部署仅需12天,所属的先遣营更可在24小时内部署,快速反应能力十分惊人。换言之,在过去48小时内,第82空降师可能已于科威特完成2个战备营的战略部署,如果美国与伊朗爆发战事,美国空军在取得战场制空权后,第82空降师就是首批降落在伊朗领土的美军。
8. 美国到底要怎么处理伊朗
因为美国全面制裁伊朗,依靠石油出口的伊朗经济已经是哀鸿遍野了。当然美国这种霸道的外交手段,让欧亚许多国家都跟着受牵连。只可惜美国太强了,大家都怕得罪它,只能捏着鼻子人倒霉了。可是,别的国家可以换个石油供应商,伊朗可就不行了。原本伊朗就是石油出口大国,石油出口的外汇收入是最主要经济来源。现在相当于一个人突然丢了工作,没有工资的生活得有多糟呀。
(沙特在也门丢失大量装备,也的确应该补充补充了)
不过,不管美国和伊朗最终会不会真打起来。伊朗周边的国家可是不得不防呀。伊朗的体量在西亚地区实在是太大了。伊朗人口 有8000万、沙特才3200万人、伊拉克才 3700万人、那些小国就更别提了。
埃及 到是有一亿人口,但是埃及算非洲国家。这里面最急迫的就是沙特了。毕竟,沙特在中东因为宗教话语权问题,和伊朗矛盾重重,甚至比和以色列的矛盾都大。而伊朗支持的胡塞武装更是屡屡打了沙特的脸。所以前几天,美国总统特朗普就以“伊朗行动危害地区安全”和“也门胡塞武装威胁增加”为由,宣布美国进入“紧急状态”,从而绕过国会,开启向沙特出售军火的行动。
紧急向沙特和阿联酋出售了价值81亿美元的军火,并且向中东增派3000名士兵。这其实是个一箭双雕的妙招。
9. 美国最近总是针对伊朗,伊朗究竟做了什么
美国最近总是针对伊朗,伊朗其实也没有做什么,伊朗只是想要在中东确立他大哥的位置。伊朗因为盛产石油,伊朗提出美元和石油相挂钩这个事情的不合理之处。并且想要取而代之。这件事情触动了美国的利益。再加上伊朗最近过于强大,威胁到了美国在中东的势力。所以美国最近才总是针对伊朗。
其实伊朗当时喊的口号是“不要东方,不要西方,只要伊斯兰”——换句话说,它也并非是准备倒向苏东集团。仔细剖析的化,伊朗的国家战略,其实是想打算以宗教为纽带,对整个伊斯兰世界加以整合,推动中东摆脱美苏钳制,自成独立的一极——这跟美苏二者的利益都构成的冲突。虽说冷战格局下,美苏围绕中东展开了激烈争夺,但这绝不代表着他们愿意为伊斯兰统一做嫁衣。
基于对伊朗的这种担忧,美国哪怕是在攻打伊拉克,乃至于跳进亚欧大陆内部发动阿富汗战争时,都宁可亲力亲为,坚决不为图了一时之方便而笼络伊朗,给它东山再起的机会。归根结底一句话。伊朗作为中东第一地缘大国,它天生拥有主导中东秩序的潜力,这种潜力,跟美国对中东的主导权,形成了结构性的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