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濒危世界遗产的濒危世界遗产的政治敏感与人道关怀
濒危世界遗产表达人道主义关怀,不以任何民族或宗教的文化取向为立场,只以主体价值为原则,维护人类的共同利益。因而,这个变化频繁的《濒危世界遗产名录》的触角是敏感的,随时为捍卫自己遵循的原则而发出声音,采取行动。 武装冲突下的世界遗产保护问题一直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早在195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就通过了《关于在武装冲突情况下保护文化财产的公约》THE CONVENTION FOR THE PROTECTION OF CULTURAL PROPERTY IN THE EVENT OF ARMED CONFLICT (THE HAGUE, 1954) ,即《海牙公约》,然而当战争爆发的时候,被影响到的世界遗产却与与普通百姓的生命一样,大量的被无辜地沦为牺牲品。它们遭受的破坏或面临的威胁,是道义和法律都不允许的;而在突如其来的重大灾害面前,那些本就饱经沧桑的世界遗产也与当地居民一样难逃厄运,其危险、恶劣的处境与沉痛的创伤无不牵动着全世界众人民的心。紧要关头,濒危世界遗产通过其严格程序及《濒危世界遗产名录》的描述记录,表明态度、积极回应,提醒人们对其予以重视。 上世纪前南斯拉夫联盟的动荡局势曾把巴尔干半岛地区原有的一些世界遗产遭受不同程度的影响,武装冲突更使亚得里亚海边的中世纪古城杜布罗夫尼克直接受到重创。杜布罗夫尼克古城有始建于8世纪的古城墙,并因其简洁优雅的老城区完美地融合了哥特式、文艺复兴和巴洛克等中世纪风格,而成为瑞士艺术史学家雅各布·哈特笔下的“作为艺术品的城邦”。这座文化名城只在1806年遭到围困,除此之外还未经历过战火,长达1940米的城墙和堡垒等气势宏伟的防御工事保存得完好无损。1979年杜布罗夫尼克古城(Old City of Dubrovnik)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成为世界遗产,然而就在1991年秋季,当塞尔维亚和黑山的军队向其民动进攻后,仅一年之内大约有多达2000枚炮弹落进了城墙环绕的市区,炸毁了824座古建筑中的563座,损坏了城中三分之一的屋顶。这片屋顶有名的城市“第五面”,曾经为杜布罗夫尼克的美丽与和谐增光添彩。城里所有的古迹,无论公共建筑、教堂、住宅、甬石路、雕塑,都可能遭到灭顶之灾。轰炸一开始,杜布罗夫尼克就上了《濒危世界遗产名录》。随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技术上和资金上予以了协助,克罗地亚政府和来自世界各国的建筑师、雕刻家、修复人员和其他各行各业的专家历时七年,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成功地完成了包括修复弗朗西斯克和杜米尼克修道院的外观及重建宫殿在内的绝大部分工作。1998年12月,杜布罗夫尼克古城的名字终于从《濒危世界遗产名录》上消失了。
阿富汗巴米扬山谷是拥有众多佛教洞窟和伊斯兰时期防御建筑的古遗址群,其见证了从公元1世纪至13世纪期间以古代巴克特里亚文化为特征的艺术和宗教发展。正是在这一发展过程中,佛教艺术的干达拉流派兼收并蓄了各种文化影响。然而就在2001年3月,由于受到武装冲突的威胁,导致山谷内的巴米扬大佛(由两尊分别高53米和58米石雕佛像组成,是举世闻名的世界最高石雕立式佛像),被塔利班组织执意动用炸药、火箭和坦克炮等手段,历时20天彻底摧毁。此外,许多洞窟还面临着倒塌的危险,一些佛像被炸后残余的壁面在不断受到侵蚀,盗运和劫掠文物事件经常发生,而且山谷内的一些地方由于埋有炸弹而无法进入……残酷的战争暴行引起全世界震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亦做出了较快反应,就在当年6月25日世界遗产委员会大会提前在巴黎召开,会议用大量的时间紧急研究巴米扬被毁的问题,并讨论了类似情况下的措施和策略,甚至还出现了要求设立“反人类共同遗产罪”的提议。所有这些,促使巴米扬谷文化景观和考古遗址(Cultural Landscape and Archaeological Remains of the Bamiyan Valley)于2003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第27届世界遗产委员会大会上批准为世界遗产,同时其也被列入了《濒危世界遗产名录》。
伊朗东南部的古城巴姆地处伊朗高原东南边缘的沙漠环境中。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波斯阿赫美尼德王朝(公元前6世纪到公元前4世纪)。巴姆古城地处重要的贸易路线十字路口,以生产丝绸和棉制服装而闻名于世。巴姆城堡是使用本地的泥土技术修建中世纪要塞城镇的代表性范例。2003年12月,巴姆古城遭遇大地震,突然降临的地质灾害造成具有2000年历史的砖泥结构城堡受到毁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2004年6月召开的第2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大会上,为表明保护巴姆古城的紧迫性而启动了紧急动议,使得巴姆古城和文化景观(Bam and its Cultural Landscape)得以同时登录《世界遗产名录》和《濒危世界遗产名录》。
B. 伊朗这个国家沙漠多吗
不多
伊朗国土绝大部分在伊朗高原上,是高原国家,海拔一般在900-1500米之间。
西南部为厄尔布尔士山与科彼特山,东部为加恩-比尔兼德高地,北部有厄尔布兹山脉,德马万德峰海拔5670米,为伊朗最高峰。西部和西南部是宽阔的扎格罗斯山山系,约占国土面积一半。
中部为干燥的盆地,形成许多沙漠,有卡维尔荒漠与卢特荒漠,平均海拔1000余米。
仅西南部波斯湾沿岸与北部里海沿岸有小面积的冲击平原。西南部扎格罗斯山麓至波斯湾头的平原称胡齐斯坦。
主要河流有卡流伦河与塞菲德。里海是世界最大的咸水湖,南岸属伊朗。
Dasht-eKevir,又称沙漠谷,是伊朗境内最大的沙漠,原为无人居住的废弃地,由泥浆和盐沼组成
C. 世界上最小的沙漠是什么沙漠
南亚西北部沙漠。是世界上最小的沙漠,位于印度西北部和巴基斯坦东南部 ,西以印度河、萨特卢杰河为界,东以印度马尔瓦高原东侧为缘 ,为印度大沙漠的延伸部分。海拔100~200米 ,面积近30万平方千米 。主要为沙质荒漠,东南部多砾漠,沙丘一般高达30~90米,最高达150米,沙垄、盐滩地、龟裂地广布。沙漠中有季节性盐湖及干河道,地下水位埋藏较深。大部分地区无植物生长,少数耐干、热的植物可以生存。在能利用地下水的地区,产有小麦和棉花。属亚热带荒漠气候。受周围高原山地,特别是西侧伊朗高原的影响,很少降雨。年均降水量小于100毫米,气候干热,夏季最热月气温达48~51℃ 。5~6月的强烈尘暴是沙漠中的重要灾害 ,居民多过着游牧生活。有季节性盐湖及干涸的河床,只有深层水可供利用。居民多从事牧业。产小麦、粟、棉花等。
形成原因
于是有人认为,尘埃是形成塔尔沙漠的主要原因。科学家们发现,塔尔沙漠上空的空气浑浊不堪,尘埃密度超过美国芝加哥上空几倍,白天遮住了阳光,大气灰蒙蒙的,略呈暗红色,夜间也不见群星。尘埃一方面反射一部分阳光,另一方面又吸收一部分阳光,使其本身增温而散热。白天,因为尘埃弥漫使得地面不被加热,空气就不能上升。夜间,尘埃以散热冷却为主,空气下沉,同时也减弱了地面的散热。于是此地既无降雨条件,又无成露的可能。尘埃在这里竟制服了湿气,使地面只能形成沙漠。那么,这么多的尘埃又源于何处呢?有的学者指出,塔尔沙漠的尘埃最初是人类制造的,人类是破坏生态环境,制造沙漠的真正兇手!
D. 巴姆的城市简介
巴姆是伊朗的古城,距离伊朗首都德黑兰东南方1000公里,拥有全世界最大规模的泥砖建筑——巴姆古城堡。古城占地6平方公里,由一道筑有38座塔楼的土地环绕,古城内的建筑使用泥砖、黏土、稻草及棕榈树干建成,最早可追溯到回教诞生之前;不过多数的纪念碑都是在16、17世纪伊斯兰时期的萨非王朝时代所建。
古城堡被联合国列为世界文化遗产,楼高五层,全部是以未经绕制的泥砖建成,虽然曾经历多次整修,但是最早的年代可以追溯到耶稣诞生前后的安息国时代。旧城内的大清真寺则是10世纪时所建。
巴姆市是个绿洲,有“沙漠翠玉”之称,地下水资源丰富,产品以柑橘、柠檬和枣子着称。阿富汗人曾在1722年入侵,此后巴姆日渐没落,在1935年以前长期充当军营,然后完全废弃。到1953年,巴姆的重建工作开始,一直持续至今。
E. 巴姆城堡的巴姆城
巴姆所在的克尔曼省是伊朗重要的省份之一。公元8世纪,一位着名的苏非诗人说:“克尔曼是世界的心脏!”而这颗世界之心在历史长河的源头就开始跳动。
据一位生活在公元前4世纪的历史学家记载,波斯塞勒斯大帝攻陷巴比伦王国之后,将巴比伦国王流放到克尔曼,最后死在那里,且不论这段记载是否正确,克尔曼省在伊朗的重要性是不容忽视的。
克尔曼省名字的由来,美国着名伊朗学家福瑞(R.Frye)在他的着作《波斯人的遗产》中提出这个地名最初来自居住在这里的克尔曼人,而“克尔曼人”这个词可能就是“日耳曼人”的异读,这也印证了古波斯人的印欧民族属性。
震前的巴姆城分为新城和古城两部分。当地人称古城为阿尔盖·巴姆(Arg-e-Bam),意思就是巴姆城堡。城堡占地约6万平方米,在没被抛弃之前人口约一万左右。古时候,这里的人们居住在坚固的城堡里,当地人称其为阿尔盖(Arg)。
就历史地位而言,如果说克尔曼是“世界的心脏”,巴姆古城就是连接心脏的主动脉,随着心脏的跳动,它将奔腾不息的生命力注入到两千多年的历史。 根据目前的考古资料,巴姆城堡的核心部分应该是建于公元前250年和公元224年之间,因为在城堡中发现了这一时期留下的印记如硬币。传说该城的建立者名叫巴曼(Bahman),他的父亲是伊斯法汗(Es?fahnameh)地区富有传奇色彩的国王伊斯法迪尔(Esfandiar)。但是,许多历史学家更倾向于相信哈副塔文德才该城堡的创建者。如果真是这样,巴姆城堡的建设时间应该是公元前250年和公元224年之间的中期或晚期。
据历史学家考证,哈副塔文德起兵反抗统治他的王子并将其杀害,之后,哈副塔文德就在军事要塞巴姆修筑了一个城堡,这就是巴姆城堡。后来国王阿答西尔打败了哈副塔文德,他摧毁了城堡的一部分建成拜火寺,不知为什么,现在的人们认为拜火寺就是城堡里的了望塔,全城共有28座。
历史上,成吉思汗的铁蹄是否真的征讨过巴姆?阿富汗军队是不是攻占过该地?
城堡地扼萨珊王朝的帝王们一直想要控制的商道。公元7世纪,阿拉伯帝国兴起之后,该地区被阿拉伯人所控制,直到公元11世纪,该地区才被突厥族的塞尔柱人占领。据中国着名伊朗学专家李铁匠教授介绍,蒙古族兴起之后,元朝军队曾征讨过这里,《元史·西北地方志》就记载过蒙古族军队路过该城的情景。公元1722年,阿富汗侵犯者嘎尔斋伊族人攻陷了该地区。
历史上,巴姆城堡被废弃是很突然的,巴姆地区古代曾两度遭到阿富汗的侵略,但是,阿富汗侵略军并没有进行大规模破环,因而城堡比较完整的保存了下来。侵略者被击退之后,巴姆城的居民也没有回到原城,而是在城东南另修建了一个新城,这就是巴姆新城,被称为“阿尔盖”的老城就被废弃了。但是,直到150年前,也就是19世纪中叶,古老的巴姆城堡仍然得到较好地维护并且一直有人居住。根据《霍杜德·奥拉姆》(世界舆图)一书以及10世纪以来流传下来的资料来看,在该城堡2000年多年的历史中曾几次修缮。最近一次整修是在1953年,伊朗政府为振兴旅游业,对巴姆城进行过重修。自1993年以来,巴姆城堡的日常维护和整修工作由伊朗文化遗产组织负责。
近年来,巴姆城堡成为伊朗最着名的旅游名胜之一,它不仅吸引了大批外国游客,许多伊朗人也纷纷前来参观。1993年,伊朗前总统拉夫桑贾尼首次游览了巴姆古城,对城堡的历史价值,他给予很高的评价,同时,他敦促每一个伊朗人,在有生之年要参观一次古堡,以此来加强自己的民族意识。
巴姆水资源很丰富,山顶的冰雪融水顺着无数条暗渠(坎儿井)涌出,滋润着一块块肥沃的土地。到了成熟的季节,这里柑桔飘香,甜瓜流蜜,椰枣透红。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巴姆出产的“莫亚法蒂”品牌的椰枣在整个中东地区质量最好。的确,巴姆是伊朗发达的农业城市,居民主要收入来源于销售棕榈科产品,水果和蔬菜。巴姆是名副其实的“沙漠翡翠”。
近年来,其农业发展又赶上新的机遇,一个国际农产品市场已经在该城建好,这可以带动该城农产品更快地走入国际市场。新建的克尔曼汽车公司也可为当地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活力。近些年来,巴姆古堡历史遗迹带动起来的旅游业在地区经济中的比例稳步上升,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震前,两家旅行社已在运营,巴姆城已经建成的三个现代化的宾馆为旅游提供了良好的住宿条件。正在当地人满怀希望以自己勤劳的双手创造新生活的时候,这场灾难突然降临,打碎了多少人的梦!
巴姆城堡建在高61米的小石头山上,城堡长300米,宽200米,外形与中世纪欧洲大型古堡十分相似,只是建筑材料不同,它不是用石头而全部是以伊朗大沙漠特有的红土为材料建设而成的。随着时光的流逝,城堡红土的颜色都已消退干净,除了偶尔一些泥砖砌出的简单图案,几乎找不到别的任何变化。巴姆古堡的布局展示了古代伊朗的城市布局特色,最外部是护城的壕沟和城墙,然后是居民区。城堡内还有一圈围墙,它将整个城堡分为外城和内城。与许多要塞城市一样,外城是平民生活区和商业区,中心部分也就是内城,是全城最高的地方,那是统治者的居住区,是贵族的宫殿和兵营。
与外城相比,内城的建筑都保存得更好。究其原因,一是当年内城比外城修筑得更加坚固,二是近年来的修复也主要是在内城。巴姆城堡四周还筑有长达3公里的围墙,围墙上修有城垛,每隔一定距离还建有了望塔,用来加强城堡的防卫。直到地震之前,整个巴姆城堡除了南面的一扇入口小门之外,别无其他进入古堡的途径。巴姆城堡内有一座壁垒、一些萨法维朝代时的建筑物、一座清真寺、一个大市场、一座名为恰郝尔·法斯尔的宫殿(亦即“四季宫”),还有一些古代的兵营和马厩的遗迹。 作为历史遗迹,巴姆城堡具有独特的历史价值,它与伊朗的波斯波利斯王宫、雅典卫城、古罗马广场、巴黎的凡尔赛宫都不相同,那些遗址向人们展示的只是历史的一段,而巴姆城堡中的一切展示给人们的却是两千多年不间断的历史。但是,谁又能想到,顷刻之间,2000多年的历史都突然消失了,城内原有的一切建筑已难觅踪迹,只留下一片断壁残垣。
F. 伊朗那有沙漠吗
Dasht-e
Kevir,又称沙漠谷,是伊朗境内最大的沙漠,原为无人居住的废弃地,由泥浆和盐沼组成,其表面的盐层可保护仅有的水分不会完全蒸发。
G. 地理问题
“沙漠里的翡翠”——伊朗古城巴姆
巴姆城 (Bam) 位于伊朗东南部克尔曼省境内巴雷兹山脉和卡布迪山脉之间的卡维尔盐漠,距首都德黑兰约1000公里。
巴姆老城有2000多年的历史,城区外环绕着3公里长的城墙。城内大部分房屋建于16至18世纪,但有一座建于2000年前的城堡是世界上现存最大的砖坯结构建筑,还有一座有1100年历史的清真寺和一座祆教(即拜火教)神庙。1722年阿富汗的入侵使巴姆在军事上的地位逐渐衰落,此后就慢慢被遗弃了。1953年,伊朗开始重建巴姆。后来的移民使这座古城又逐渐恢复了生机。
巴姆城位于“丝绸之路”上,周边地区干旱荒凉,但巴姆却因为有丰富的地下水,可以种植棕榈树和柑橘树而成为沙漠绿洲。游客们称其为“沙漠里的翡翠”。
2003年12月26日凌晨,巴姆地区发生里氏6.3级强烈地震,有近3万人丧生。29日,伊朗总统哈塔米在对巴姆地震灾区进行视察后表示伊朗将重建巴姆。地震前的巴姆城区有9万居民,巴姆地区有约20万人口,城内古老的民宅和公共建筑都保存完好;伊朗正在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请将巴姆城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H. 世界上最热的沙漠叫什么名字有多少度
伊朗东南部的卢特沙漠,曾在2005年创下了70.72℃的高温纪录。
I. 伊朗鲁特沙漠是不是在西部
名称 沙漠面积(万平方公里) 所在国家或位置 撒哈拉沙漠 860 非洲北部 阿拉伯沙漠 233 阿拉伯半岛利 比亚沙漠 169 非洲东北部 澳大利亚沙漠 155 澳大利亚 戈壁沙漠 104 中国、蒙古 巴塔哥尼亚沙漠 67 阿根廷 鲁卜哈利沙漠 65 阿拉伯半岛 卡拉哈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