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伊朗资讯 > 伊朗击落全球鹰用什么导航

伊朗击落全球鹰用什么导航

发布时间:2022-05-01 14:59:33

⑴ 伊朗击落美国无人机并展览,是什么原因让伊朗这么做

伊朗击落美国无人机并展览,用伊朗官方媒体的说法是,被击落的美军RQ-4“全球鹰”无人机当天从波斯湾南部的基地起飞,机上电子侦察设备处于开机状态,向伊朗方向飞行执行“侵略性”侦察任务。

报道称,沙特阿拉伯石油设施遇袭后,美国国防部20日宣布向海湾地区增兵,部署包括导弹防御系统在内的防空力量。在这一背景下,萨拉米发表了上述立场。

美国政府20日还宣布对伊朗中央银行等3家伊朗实体实施制裁,称这是对沙特石油设施遭袭事件的回应。美国财政部表示,受制裁对象长期为伊朗伊斯兰革命卫队等军事组织提供财政支持。

伊朗外交部21日就美国对伊朗实施的最新经济制裁回应称,美国应该承认其制裁政策失败,这些制裁措施没有任何新意,只是“旧戏重演”。

伊朗外长扎里夫说,“这表明了美国的绝望”。他表示,美国旨在阻止伊朗的国际贸易,并限制伊朗获得食品和药品,这种做法是危险的。“美国不能一边进行‘经济恐怖主义’,一边又要求伊朗坐在谈判桌前”。

⑵ 美全球鹰无人机为何被淘汰呢

在今年6月的时候,美军的全球鹰高空战略无人侦察机来到了伊朗霍尔木兹海峡的上空。美国的这一种无人侦察机是第1次加入到实战的演练当中,但是在这一次的首次实战经历之下,居然被伊朗击落了。美国也是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在之后的外交政策网站当中给出了新的决议。美国将会把全球鹰高空战略无人侦察机大规模的退役下来。

⑶ 俄罗斯击落美国全球鹰的导弹是什么小助手

这个的话主要用的好像还是黑客技术,他们好像入侵了这个导弹系统,然后成功的破解了这个导弹的源代码。

⑷ 为什么张绍忠曾经说,伊朗不可能击落美国的全球鹰无人机呢

尽管张绍忠的观点是错误的,但是为什么张绍忠认为伊朗当时很难打下美国无人机?这也从美国全球鹰无人机的特点开始。事实上,美国全球鹰无人机最难被击落的原因之一是它飞太高,极限高度甚至可以达到数万米。在这个高度,伊朗的军事力量不足以击落美国全球鹰无人机。

伊朗已经向世界上所有国家展示了它的军事实力,这也对一些正在行动的国家起到了威慑作用。起码最直接的效果就是其他国家如果要对伊朗发动战争,那么势必需要考虑自己的军事实力是否能够打败伊朗,这次的时间对世界的和平也起到了一定的影响。从某一方面来说,其实局座说的也不能算错,伊朗确实没有击落RQ-4全球鹰。伊朗击落的美军无人机是美国海军装备的MQ-4C“海神”无人机,是根据“全球鹰”无人机改进而来。

⑸ 伊朗有什么无人机为什么伊朗无人机技术比俄罗斯好

2010年2月,伊朗官方新闻机构报道该国的两种无人机刚刚投入生产,这两种无人机分别为:侦察型的“先兆(Nazir)”和轰炸型“雷鸣(Ra’ad)”无人飞行器。该报道还称伊朗在2009年6月对一种可躲避雷达攻击无人飞行器进行了测试,报道称被测试的无人机为七分之一比例模型,并且即将生产全尺寸版本。伊朗还宣称他们已于2009年3月开始筹建可大规模生产无人机的工厂,建成后,该工厂将生产包括无人直升飞行器在内的各类无人飞行器。

根据伊朗出版的《2009年UAS年鉴》,一个由3名伊斯兰革命卫队(IRGC)成员组成的研发小组在1984年曾向Pasdran的指挥官演示了无人机的运用价值;显然,经历了海巴尔山口之战后,伊朗军方对拥有及时的战场监视能力越来越重视。据推测,推动伊朗进行无人机研发的一大因素是常规空中侦察平台不断老化且所处战场环境越来越恶化。而向伊斯兰革命卫队成员征求意见则表明,当前的伊朗政府更多的依赖该军事组织而非其正规军,因此其所提供的建议或许并非特别的准确。

伊朗在1984年7月首次使用无人机,无人机提供了清晰度惊人的战场图像和实时情报。实际上,该无人机只是一架简单的无线电遥控飞机,其上安装有一部长焦镜头(135毫米)的瑞典哈苏照相机,该机以50米的高度飞过伊拉克的阵地。当伊朗的指挥官看到返回照片上的大范围伊拉克阵地要塞时,取消了可能成为自杀性进攻的作战计划。后来,伊朗使用飞得更高的无人机拍摄垂直或倾斜侦察照片,这些照片对其进攻行动帮助巨大(如伊朗在1985年3月、1986年2月和1987年1月的进攻作战)。伊朗还以同样的无人机为平台,研发了能发射火箭的攻击无人机并投入实战,如“候鸟或莫哈杰(Mohajer)-1”(可挂载6枚RPG火箭弹),从一幅照片中可以看到该机采用了引擎后后置的双尾撑机体设计,下设三个挂载点。该机的作战半径约为30千米。

在伊斯兰革命卫队研发出第一批战时无人机后,无人机研发项目被转移到伊朗伊斯兰革命卫队所属的圣城航空工业(Qods)公司。该公司的第一架无人机为“奋进-1(Talash-1)”,在后来的两伊战争中成功地用于侦察任务。“奋进-2”(也称“靶标(Hadaf)3000”)是一种无人靶机。

圣城航空工业公司的“候鸟-2”无人机为早期“候鸟”无人机(航速180千米/小时,任务半径50千米)的增强型,其性能参数为:翼展3.80米,机身长2.91米,最大起飞重量85千克,续航时间1.5小时(任务半径69千米,速度200千米/小时,实用升限3353米)。“候鸟-2”也采用了双尾撑后推式机身设计,该机首次亮相于2005年,较之前面的“候鸟”飞行器,该机除性能有提升外,还拥有全新的可旋转照相机舱。

“候鸟-3”无人飞行器(也称“蓝鸟(Dorna)”)是一种全天候监视/侦察无人机,与以色列的“先锋(Pioneer)”无人飞行器类似,其任务半径为100千米,航速与“候鸟-2”相同。“候鸟-4”(也称Hodhod,带头巾的鸟)是一种双尾撑结构侦察/监视无人机,续航时间5至7小时,任务半径150千米,航速与早期型号相同;动力由一台38马力发动机(“候鸟-2”和“候鸟-3”采用的是25马力发动机);最大弹射重量为175千克,实用升限5486米。

圣城航空工业(Qods)公司的喷气式无人飞行器为“候鸟-5”,该公司还推出了“猎人(Shekarchi)”无人机,该机同以色列的“哈比(Harpy)”反雷达无人机非常相似(以色列曾向中国提供“哈比(Harpy)”无人机,而中国则是伊朗最大的武器提供国)。此外,圣城航空工业公司公司还生产一种手持发射无人机。

除圣城航空工业(Qods)公司外,伊朗飞机制造工业公司(IAMI)也进行无人飞行器的研发生产。该公司生产的大型“阿巴比(Ababil,意为‘神秘鸟’)”无人飞行器。

据报道,1997年10月,公司试飞了短程的“阿巴比II”无人飞行器,并在1999年3月正式对外公布。“阿巴比II”无人飞行器采用了改进的飞行控制系统,可能是2000年对外公布的“阿巴比S”监视无人机的原型。

“阿巴比T”攻击无人飞行器集成了一枚45千克重弹头,其独特之处在于采用了双尾结构(另两种型号均为单尾设计);此外,该机采用了鸭翼式气动布局,主翼为无尖窄三角翼;动力为后置式螺桨推进器。“阿巴比”无人飞行器可在远离地面控制站180千米的空域执行任务,也可按照预先设定的侦察路线飞行;采用GPS/惯性制导。每套“阿巴比”无人系统由两家飞行器、1具弹射器和1辆地面控制车构成。2005年对外展出的“阿巴比”无人飞行器在机首配置了透明的照相机整流罩。根据伊朗报纸的报道,2006年3月至2007年3月间伊朗飞机制造工业公司共生产58架“阿巴比”无人飞行器。“阿巴比S”/“阿巴比II”无人飞行器的其性能参数为:翼展3.25米,机身长2.88米,最大起飞重量83千克(负载40千克);续航时间1.5小时(巡航速度370千米/小时);任务半径120千米,实用升限3048米。

“阿巴比T”攻击无人飞行器的主要使用者为黎巴嫩真主党,并重新命名为以“米尔萨德(Mirsad)-1”无人飞行器。2004年11月7日,一架“阿巴比”飞行器降落在以色列的地中海沿岸;2005年4月,另一架“阿巴比”飞行器深入以色列领空30千米,并在被拦截前逃离。在第一次侵入以方领空事件中,“阿巴比”飞行器采取了低空飞行方式(高度低于90米),躲过了雷达探测。根据联合国军售记录,伊朗曾在2004年向黎巴嫩(可能是黎巴嫩真主党)提供8架“阿巴比”攻击型无人机。黎巴嫩真主党掌握的“米尔萨德”无人飞行器在分别在2004年11月7日和2006年8月7日被击落(可能还有其他未报道的记录)。

2009年,伊朗飞机制造工业公司开始研发喷气式“阿巴比”无人机和手持发射的无人机。其中,该喷气无人机名为“阿巴比-喷气”或“Hadaf-1”,该机主要基于来自中国的C802导弹发动机改制的“黎明(Toloue)”小型发动机制造,设计最大速度约为700千米/小时。

此外,伊朗飞机制造工业公司还公布三种手持发射的小型无人机:“阿巴比A”、“阿巴比B”和“阿巴比C”。这些机型采用电力驱动,其性能参数为:续航时间30分钟,航程15千米(“阿巴比A”为10千米),最大航速60千米/小时;最大起飞重量6.5千克(其中“阿巴比A”负载1千克,另外两个型号负载为1.5千克)。

在小尺寸无人机研制方面,法拉亚洲科技公司(Faraz Asia Technologies Company)还提供了一种可放置于背包的手持发射无人机:“法拉(Faraz)-2”。该机采用了高单翼、螺桨推进器及引擎前置的配置。其续航时间为30分钟,视频传输距离10千米。

2009年,伊朗国防部副部长阿玛德·瓦希迪宣布即将研发一种1000千米航程的无人飞行器,这也是伊朗首次计划此类高级无人飞行器研究的研发。

除前述无人机外,伊斯兰革命卫队还宣称他们拥有三架几乎完好无损的美国和英国无人飞行器,并打算对其进行逆向工程研究。这三架无人机中目前至少可以确定两架:美国的RQ-7“暗影(Shadow)”无人机(于2008年7月4日坠落)和以色列的“赫尔墨斯(Hermes)”450无人机(于2008年8月25日坠落)。

尽管伊朗在其防务装备展上展出了大量的无人机,但很难让人相信这些无人机已经大规模服役。前面介绍的型号也大多只是一些样机。

2007年,伊朗同意向委内瑞拉提供大约12架“阿巴比”和“候鸟-4”无人飞行器飞行器;这些无人机还有可能将由委内瑞拉进行许可生产。

伊朗无人机,在战火中淬炼成长:伊朗开始研制无人机,始于本世纪初,伊朗最早的无人机技术来自于从俄罗斯进口的老式无人机,这些无人机属于上世纪70、80年代的产物,技术水平较低,以小展弦比飞航式布局为主,电子技术水平非常落后,技术相当简陋。然而此时的中东,已经成为世界新型无人机试验和较量的主战场,以美军为首的新型无人机部队在中东地区极为活跃,侦察、监视、通信中继、定点清除,几乎无所不能,甚至经常潜入伊朗以及其邻国,执行各种秘密渗透侦察任务。无人机在中东的活跃,不但让伊朗感受到相当大的压力,而且也使伊朗充分认识到无人机作为一种全新技术兵器的重要性,伊朗下决心攻克无人机技术难关。伊朗先从技术较为简单的中小型无人机做起,在2008~2010年左右,在伊朗阅兵式上,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中小型无人机层出不穷,但其中大多数都属于原理样机,最终没有定型量产;而在2011年,以美国最先进的隐身侦察无人机RQ-170被伊朗俘获为契机,伊朗开始模仿、学习美国的无人机技术,通过对RQ-170以及随后几年间搜集到的美军故障、坠毁无人机,伊朗获得了宝贵的无人机设计以及子系统相关技术,从模仿开始,逐步掌握了无人机的关键核心技术,在短短几年间,技术水平突飞猛进,推出了几款新型大中型侦察无人机。

伊朗人认为无人机研制出来就是拿来用的,很快便将新研发的无人机投入了邻国伊拉克、叙利亚等地的武装冲突中,执行侦察监视等任务。其中一款量产定型列装伊朗空军的侦察无人机叫做“莫哈杰”-4,它在伊拉克和叙利亚战场上成功应用,为打击恐怖主义组织立下了汗马功劳,同时也使得该机型在实战中不断改进提升,也使得伊朗在其基础上研发出个头更大的新型“察打一体”无人机——“莫哈杰”-6。

“莫哈杰-6”无人机

⑹ 伊朗打下全球鹰无人机,跟打下F-35,难度差别有多大

伊朗能够打下全球鹰无人机是能够想得通的,全球鹰的设计不符合隐身,F35和全球鹰相比不是一个级别,全球鹰没有攻击力有自卫电子干扰能力。“雷霆”汲取了“山毛榉”的优长,是伊朗首款具备高机动性的中程防空导弹系统。与“山毛榉”相比,“雷霆”的雷达系统体积更大,拦截高度达23千米。

能一举打下“全球鹰”,而未毁伤附近同一空域的“海神”反潜巡逻机,这种打击效果上的“说一不二”,也从侧面说明了伊朗所生产防空武器装备的实力,以及他们对“雷霆”性能的充分信任。但是对上F-35还是难的。

⑺ 伊朗击落了美军无人机,如果美国关闭GPS,伊朗会不会成为瞎子

在伊朗6月20日击落美国RQ-4全球鹰无人机后,一些人担心,如果美国对伊朗进行报复并关闭伊朗对全球定位系统的使用权,伊朗军队会像伊拉克一样变得“瞎子”?事实上,这太让人担心了。全球定位系统是导航系统,不是侦察系统,所以伊朗不会变得“瞎子”。

全球定位系统在武器方面更有用,尤其是卫星制导炸弹,对于这样的炸弹,全球定位系统是他们的“眼睛”。用于激光制导炸弹、电视制导炸弹/导弹、红外制导导弹等。全球定位系统和他们没什么关系。因此,我们可以理解,即使对大多数武器来说,全球定位系统也只是导航方法之一。一般来说,对于飞机、弹道导弹和巡航导弹来说,更基本、更常见的制导方法是惯性制导,而全球定位系统是一种相对较新的制导方法。

⑻ 全球鹰无人飞机

迄今美国已制成11架“全球鹰”无人机,美国空军决定2011年前采购66架。

机体庞大飞行自如

“全球鹰”无人机是美国诺斯罗谱·格鲁曼公司研制的高空高速无人侦察机。“全球鹰”相貌不凡,看起来很像一头虎鲸,翼展35.4米,长13.5米,最大飞行速度644千米/小时,最大飞行高度19850米,最大起飞重量11622千克。它身体庞大、双翼直挺,翼展超过波音747飞机,球状机头将直径达1.2米的雷达天线隐藏了起来。“全球鹰”机载燃料超过7吨,最大航程达25945千米,自主飞行时间长达41小时,可以完成跨洲际飞行,可在距发射区5500千米的目标区上空停留24小时进行连续侦察监视(U-2侦察机在目标上空仅能停留10小时)。“全球鹰”飞行控制系统采用GPS全球定位系统和惯性导航系统,可自动完成从起飞到着陆的整个飞行过程。通过使用一个卫星链路(Ku或UHF波段),自动将无人机的飞行状态数据发送到任务控制单元。

2001年4月22日凌晨,一架“全球鹰”从美国加利福尼亚空军基地起飞,经过22.5个小时连续飞行,总行程达12000千米(相当绕地球1/4周),降落在澳大利亚阿莱德附近的艾钦瓦勒皇家空军基地,成为世界上第一架成功飞越太平洋的无人驾驶飞机。在飞行途中还试验了与机上传感器的海上工作方式,并试验了澳方联合研制的图像发送装置。要知道,即便是有人驾驶飞机,也只有其中少数大型民航客机能够跨越太平洋。显然它是目前无人机中飞行时间最长,飞行距离最远、飞行高度最高的无人机,也是当今世界上最先进的无人侦察机。

设备先进能力卓越

“全球鹰”有“大气层侦察卫星”之称,其机上装有光电、高分辨率红外传感系统、CCD数字摄像机和合成孔径雷达。光电传感器重100千克,工作在0.4—0.8微米的可见光波段;红外传感器工作在3.6—5.0微米的中波段红外波段;合成孔径雷达重290千克,工作在X波段。合成孔径雷达获取的条幅式侦察照片可精确到1米,定点侦察照片可精确到0.30米,甚至可测出隐藏在树丛中恐怖分子。“全球鹰”能在2万米高空穿透云雨等障碍连续监视运动目标,准确识别地面各种飞机、导弹和车辆的类型,甚至能清晰分辨出汽车轮胎的齿轮;对以每小时20千米到200千米速度行驶的地面移动目标,可精确7米。“全球鹰”既可以进行大范围雷达搜索,又同时可提供7.4万平方千米范围内目标的光电/红外图像。“全球鹰”一天之内可以对约13.7万平方公里的区域进行侦察,它经过改装可持续飞行6个月,只需1—2架即可监控某个国家,最终达到监控全世界。

系统完整传输及时

“全球鹰”最大的优点是,它能与现有的联合部署智能支援系统(JDISS)和全球指挥控制系统(GCCS)联结,图像能直接而实时地传送给指挥官使用,用于指示目标、预警快速攻击与再攻击、战斗评估。RQ-4A型还可以适应陆海空军不同的通信控制系统,既可进行宽带卫星通信,又可进行视距数据传输通信。另外机上装有备份的数据链。在2001年4月22日进行的试验中,“全球鹰”直接将雷达图像传送到美陆军战术情报系统和美海军“乔治·华盛顿”航空母舰上的海军终端,又横跨大西洋到葡萄牙侦察欧洲大陆及马德拉群岛上的目标,这些图像均通过设在英国的联合分析中心传送到北约的大西洋最高司令部,经过处理后的情报又传给战区指挥员,供随后的两栖登陆演习使用。

局部战争初露锋芒

“全球鹰”于1994年开始研制,1998年3月样机试飞,2001年春天才通过了系统设计,11月就匆匆投入了对塔利班的军事打击行动。在阿富汗战争中,“全球鹰”无人机执行了50多次作战任务,累计飞行1000小时,提供了15000多张敌军目标情报、监视和侦察图像还为低空飞行的“捕食者”无人机指示目标。

伊拉克战争打响后,“全球鹰”再次出征,勇创佳绩。战争中,美军只使用了2架“全球鹰”无人机,却担负了452次情报、监视与侦察行动,为美军提供了“广泛的作战能力”。

在1991年的海湾战争中,多国部队共损失了38架飞机。此次伊拉克战争之前,美军对伊军的防空力量忧心忡忡。这次伊拉克战争中,为了减少人员伤亡和飞机损失,美军使用了“全球鹰”进行全天候侦察。据报道,在伊拉克战争期间,“全球鹰”执行了15次飞行任务,提供了4800幅图像。美空军利用“全球鹰”提供的目标图像情报,摧毁了伊拉克13个地空导弹连、50个地空导弹发射器、70辆地空导弹运输车、300个地空导弹箱和300辆坦克(占伊拉克已知坦克的38%%)。用于摧毁伊拉克防空系统的时间敏感目标数据中,55%%是由“全球鹰”无人机提供的。

“全球鹰”在伊拉克战争中首次用来为F/A-18C战斗机传递数据,攻击伊拉克导弹系统。在一次交火中,“全球鹰”无人机机载合成孔径雷达提示机上的AAQ-16电光/红外传感器对准伊军隐蔽的导弹发射架;数据通过卫星数据链路传到地面控制站,在传递给美国海军的F/A-18C战斗机之前进行分析和压缩,F/A-18C利用这一信息瞄准并摧毁在桥下的伊拉克导弹系统。从观察、探测到发射导弹摧毁目标所用的时间仅为20分钟,大大提高了打击力度。

取代U-2为时不远

“全球鹰”在实战中的出色表现,引起了美国盟国的极大关注。澳大利亚、德国、以色列、瑞典和英国等已表示出对“全球鹰”的极大兴趣。

由于美国以及国际市场对无人机需求增大,于是阿富汗战争后,美军加快了“全球鹰”无人机的研制发展步伐。迄今美国已制成11架“全球鹰”无人机,美国空军决定2011年前采购66架。美军已制定了一系列的发展计划,目标是要达到与U-2侦察机同等的水平,一旦获得成功,五角大楼将用最新的无人机驾驶侦察系统取代传统的有人驾驶侦察系统。美国空军参谋长莱恩将军说:“我本人认为,U-2飞机的时代最终将被‘全球鹰’所取代”。

RQ-4B是RQ-4A的升级型,其翼展为39米,比RQ-4A的翼展长3.6米,机身也大于RQ-4A,载荷有RQ-4A的900公斤提高到1350公斤;RQ-4B的续航时间增长,可自主控制飞行。此外,RQ-4B将采用开放的系统结构,使其能够“即插即用”各种增强型载荷。除携带信号情报和电子情报(ELINT)载荷外,RQ-4B还携带多平台雷达技术嵌入项目(MP-RTIP)载荷,技术水平比RQ-4A有了很大提高。

目前,德国国防部和美国空军正在RQ-4A型“全球鹰”无人机的基础上研制供德国使用的“全球鹰”派生型——“欧洲鹰”无人机。如果研制成功,“欧洲鹰”将取代德国海军执行信号任务的18架“大西洋”信号情报飞机。“欧洲鹰”还将作为意、西、法、德、荷五国共同研制的“防区外监视和目标捕获雷达”的平台之一。

⑼ 美国对伊朗,为什么无人机全球鹰是战略级,RQ-170是战术级

因为全球鹰无人机航程远可以全球到达所以是战略级的,RQ-170无法做到全球到达只能局部使用所以是战术级的
全球鹰高空远程无人飞行器(HAE UAV)计划是为了满足空中防御侦察办公室(DARO)向联合力量指挥部提供远程侦察能力的需要而设计的。全球鹰具有从敌占区域昼夜全天候不间断提供数据和反应的能力,只要军事上有需要它就可以启动。RQ-4A“全球鹰”是美国空军乃至全世界最先进的无人机。作为“高空持久性先进概念技术验证”(ACTD)计划的一部分,该计划于1995年启动,于1998年2月首飞,在ACTD计划执行期内完成了58个起降,共719.4小时飞行。“全球鹰”最大飞行速度740km/h,巡航速度635km/h,航程26000km,续航时间42h。可从美国本土起飞到达全球任何地点进行侦察。机上载有合成孔径雷达、电视摄像机、红外探测器三种侦察设备,以及防御性电子对抗装备和数字通信设备。
RQ-170
美国空军2009年12月8日首次确认正在使用一种被外界称为“坎大哈野兽”的隐形无人侦察机。这种无人机此前只出现在一些照片上。美空军发表一份简短声明说,这种无人机名为RQ-170哨兵,作用是“为前线战斗部队提供侦察及监控支援”。该机由美国洛克希德-马丁公司制造。

2009年12月7日,各大媒体相继报道了一条“美国神秘无人机身份曝光,据称能潜入中国领空收集情报 ”的消息,其中一张有着奇特外形的无人机照片吸引了众多眼球,而且网友们还给它起了个绰号,叫 “坎大哈野兽”。

⑽ 全球鹰 捕食者的优缺点

捕食者无人机
美军用于为战区指挥官及合成部队指挥官进行决策提供情报支 持的中空长航时无人侦察机。机长813米,翼展1485米,最大活动半径3700公里,最大 飞行时速240公里,在目标上空留空时间24小时,最大续航时间60小时。该机装有光电/红 外侦察设备、GPS导航设备和具有全天候侦察能力的合成孔径雷达,在4000公尺高处分辨率 为03米,对目标定位精度025米。可采用软式着陆或降落伞紧急回收。美国在科索沃战 争中动用了2架"捕食者"无人机用于小区域或山谷地区的侦察监视工作。1999年美军装备9 架该型飞机,计划到2002年采购12架"捕食者"飞机。

研制国家:美国

型号:猎食者 Predator

研制单位:通用原子公司(General Atomics)

造价:约450万美元

现状: 现役

一、 概述:

猎食者中空中程无人机,是作为“高级概念技术验证”而从1994年1月到1996年6月发展起来的。它是与加利福尼亚州圣地亚哥的通用原子公司得到了第一份合同。它首飞于1994年,并于当年具备了实战能力。

捕食者的TPE-331发动机

二、 性能指标:

机长320.4英寸 翼展580.8英寸 高72英寸

频率 C波段

燃油容量110升 最长续航能力 40小时 升限 26000英尺 失速速度 54节 巡航速度 70-90节 起飞重量2100磅

三、 结构特点:

“捕食者”可方便的装载在运输箱内,进行长途运输

四、 武器控制与电子系统:

一个典型的“捕食者”系统包括四架无人机,一个地面控制系统和一个“特洛伊精神II”数据分 送系统。无人机本身的续航时间高达40小时,巡航速度126千米/小时。飞机本身装备了UHF和VHF无线电台,以及作用距离270千米的C波段视距内数 据链。机上用于监视侦察的有效载荷为204千克。机上的两色DLTV光学摄影机采用了955mm可变焦镜头。高分辨率的前视红外系统有6个可调焦距,最小 为19mm,最大560mm。诺斯罗普•格鲁门公司的合成孔径雷达为“捕食者”提供了全天候监视能力,分辨率达到了0.3米精度。其他可选的载荷可按具体任务调整,包括激光指示和测距装置、电子对抗装置和运动目标指示器。

光电转塔

地面控制站安装在长10米的独立拖车内,内有遥控操作的飞行员、监视侦察操作手的座席和控制台,三个波音公司的任务计划开发控制台、两个合成孔径雷达控制台,以及卫星通信、视距通信数据终端。

地面站可将图像信息通过地面线路或“特洛伊精神”数据分派系统发送给操作人员。“特洛伊精神”采用一个5.5米Ku波段地面数据终端碟形天线,和一个2.4米数据分派碟形天线。右图为操作手控制台。上方的显示器显示航线等信息,下方显示器输出“捕食者”摄影机影像。

移动式控制系统,可供前线指挥员直接进行控制和接收侦察信息。另一种配置是用美军高机动车(大型吉普)搭载小型地面站,功能基本与基型地面站相同。

更小型的视频接收系统,可供更小型的部队,如敌后特种部队携带,接收侦察信息

五、 技术特点分析与述评:

“捕食者”无人机可以在粗略准备的地面上起飞升空,起飞过程由遥控飞行员进行视距内控制。典型的起降距离为667米左右。任务控制信息以及侦察图像信息由 Ku波段卫星数据链传送。图像信号传到地面站后,可以转送全球各地指挥部门,也可直接通过一个商业标准的全球广播系统发送给指挥用户。指挥人员从而可以实时控制“捕食者”进行摄影和视频图像侦察。

六、 装备情况及型号演变:

空军目前共有60架“捕食者”,他表示如果获得经费,空军将采购更多飞机。

2002年3月美空军正式组建了第一个武装型“捕食者”无人机中队。该部队计划装备20架武装型“捕食者”,将与第11和第15侦察中队一起进驻内华达州印第安纳•斯普林备用机场,并于2005年达到全部作战能力。新部队的人员将从现有的两个中队抽调,同时也培训部分新队员。

2003财年美空军采购了25架,1.39亿美元。2004财年采购了16架“捕食者”,价值2.1亿美元。美空军于2005财年10月1日开始,将接收9架“捕食者”,总值1.47亿美元。

1998年5月,“捕食者”系统开始进行Block 1升级计划。改进包括一个用于减轻系统工作的系统,使得侦察信息在系统内部不受损失,提供保密空中交通管制语音中转,Ku波段卫星调谐和空军任务支援系统。

2001年3月“捕食者-B”无人机001号首飞。该项目包括具有不同结构的3架飞机。“捕食者”B001装备一台通用电气公司的TPE-331-10T涡轮螺桨发动机,起飞重量2900公斤,能携带340千克的负载,在15200米的高度以370千米/小时的速度巡航飞行。目前正在制造的“捕食者”B002号机将使用一台威廉姆斯公司的FJ44-2A涡喷发动机,可在约18300米的高度以500千米/小时的速度飞行。其飞行 试验于2001年秋进行。“捕食者”B系列的最后机种ALTAIR将用于科学和商业用途,需要具有较大的负载能力和15850米的升限。ALTAIR将装备通用电气公司的涡桨发动机。它能同时执行各种大气研究任务,并且通过卫星将搜集到的数据实 时发送出去。2001年11月美空军订购了两架“捕食者”B。由于改换了发动机等,B型号的采购价格要比基型高,而且维护设备不同,但地面站相同。美军经过对比“捕食者”B和“全球鹰”,最后还是选择了“捕食者”B。“捕食者”基型单价在250万美元至450万美元之间,“全球鹰”每架则在4500万美元至5000万美元之间。“捕食者”B能够携带8枚“地狱火”反坦克导弹,基型只能携带2枚。B型能够在45000米高度至52000米高度之间执行任务, 约为基型的两倍。飞行速度为基型的三倍。

下一步的计划还包括发射FIM-92“毒刺”近距地空导弹的试验。通用原子公司近期又得到价值3900美元的后续合同,再为空军生产7架捕食者。另外还有7架的生产合同尚在拟议之中。另外“从无人机向战斗机传送图像”的试验也在进行。演练中利用一架加装了超高频和甚高频无线电通 信设备的“捕食者”无人机进行中继通信,将实时视频图像从地面传送给了英美作战飞机。

2004年10月,通用原子航空系统公司宣布,一架由HFE燃料驱动的“捕食者”无人机已成功首飞,为公司专门竞标陆军的增程多用途(ERMP)无人机系统项目而研制的“勇士(Warrior)”无人机打下坚实的基础。该公司打算为陆军提供的“勇士”无人机是一种基于“捕食者”无人机改型的长航时无人作战飞机,其动力装置采用陆军常用的燃料类型。公司负责人称,HFE动力装置可降低维修成本、增加服役寿命。

七、 作战使用:

捕食者自从开始投入使用以来就不间断的在欧洲和东南亚出现。

八、 实战表现:

捕食者1996年参加了波斯尼亚维和。

在科索沃捕食者出动了50于架次。.

2001年9月伊拉克声称击落了一架“捕食者”。“捕食者”也参与了阿富汉的作战行动,据说一架“捕食者”发现了奥萨马的汽车,但由于地面指挥官决策的拖延,丢失了目标。一个月后,一架“捕食者”成功发回了本•拉登手下一名高级军官藏身地点的实时视频信号,随后多架F-15E轰炸了该地区,杀死了该名军官。在2001年10月“捕食者”首次在实战中发射导弹摧毁了一架塔利班坦克。

2003年3月,“捕食者”开始携带两枚AGM-114K“海尔法”Ⅱ激光制导反坦克导弹,执行摧毁伊拉克的ZSU-23-4自行高射炮的任务。

自“捕食者”无人机投入使用至今,美空军已损失了20多架。

全球鹰无人机
诺斯罗普·格鲁曼公司的RQ-4A“全球鹰”是美国空军乃至全世界最先进的无人机。作为“高空持久性先进概念技术验证”(ACTD)计划的一部分,包括“全球鹰”和“暗星”两个部分在内的“全球鹰”计划于1995年启动。1999年6月到2000年6月是“全球鹰”在美军组织下的部署和评估阶段。根据经费的情况,各种需求按优先顺序的在各个批次中得到满足。到第二个生产循环,即“全球鹰”BLOCK 10批次,美军在作战能力评估中正式确定“全球鹰”具有了完整的作战能力。

“全球鹰”于1998年2月首飞,在ACTD计划执行期内完成了58个起降,共719.4小时飞行。1999年3月第二号原型机坠毁,携带的专门为“全球鹰”设计的侦察传感器系统毁坏;1999年12月,三号机在跑道滑跑时出现事故,毁坏了另外一个传感器系统。因此在之后的试飞中,没有加装电子/红外传感器系统。但测试了单独的合成孔径侦察雷达,并获得了侦察影像。2000年3月试飞继续,6月一个完整的“全球鹰”系统重新部署到了爱德华兹空军基地。

研制国家:美国

型号: Global Hawk 全球鹰

研制单位:诺斯罗普•格鲁门公司

造价:完整的全球鹰约4800万美元,加上研发费用为7000万美元

现状: 现役

一、 概述:

全球鹰高空远程无人飞行器(HAE UAV)计划是为了满足空中防御侦察办公室(DARO)向联合力量指挥部提供远程侦察能力的需要而设计的。全球鹰具有从敌占区域昼夜全天候不间断提供数据和反应的能力,只要军事上有需要它就可以启动。RQ-4A“全球鹰”是美国空军乃至全世界最先进的无人机。作为“高空持久性先进概念技术验证”(ACTD)计划的一部分,该计划于1995年启动。

ACTD计划最初由国防先进研究项目处管理,1998年10月转由怀特•帕特森空军基地的空军系统计划办公室接管。后来“暗星”计划于1999年1月取消。

“全球鹰”的研制计划分为三部分:设计,研制与试验,部署和评估。相关厂商包括电气系统ES公司,信息科技IT公司,综合系统IS公司,舰船系统和构成公司。

2005 年8月,诺斯罗普•格鲁门公司接到美国空军合同,于今年秋初提供2架生产型RQ-4A。这项2100万美元合同6月2日授予。这些飞行器将加入目前支持全 球反恐战战区的先进概念技术验证型“全球鹰”无人机行列。迄今已部署的“全球鹰”在200次任务中飞行了4300多战斗小时。

“全球鹰”于1998年2月首飞,在ACTD计划执行期内完成了58个起降,共719.4小时飞行。1999年3月第二号原型机坠毁,携带的专门为“全球鹰”设计的侦察传感器系统毁坏;1999年12月,三号机在跑道滑跑时出现事故,毁坏了另外一个传感器系统。因此在之后的试飞中,没有加装电子/红外传感 器系统。但测试了单独的合成孔径侦察雷达,并获得了侦察影像。2000年3月试飞继续,6月一个完整的“全球鹰”系统重新部署到了爱德华兹空军基地。

2001年4月22日,“全球鹰”完成了从美国到澳大利亚的越洋飞行创举。既便是有人驾驶的飞机,也只有其中少数能够跨越太平洋,如大型民航客机。这是无人机首次完成这样的壮举。飞行距离远也使得“全球鹰”可以逗留在某个目标的上空长达42个小时,以便连续不断的进行监视。“全球鹰”的地面站和支援舱可使用一架C-5或两架C-17运送,“全球鹰”本身则不需要空运,因为其转场航程达25002千米,续航时间38小时,能飞到任何需要的目的地。

全球鹰在2001年4月进行的飞行试验中,达到了19850米的飞行高度,并打破了喷气动力无人机续航31.5小时的任务飞行记录。这项记录曾经是Compass Cope-R无人机保持了26年之久的世界记录。

二、 结构特点:

“全球鹰”机身长13.5米,高4.62米,翼展35.4米,最大起飞重量11622千克。翼展和波音747相近,因此“全球鹰”是一种巨大的无人机。“全球鹰”机载燃料超过7吨,最大航程可达25945千米,自主飞行时间长达41小时,可以完成跨洲际飞行。可在距发射区5556千米的范围内活动,可在目标区上空18288米处停留24小时。

三、 武器控制与电子系统:

“全球鹰”可同时携带光电、红外传感系统和合成孔径雷达。光电传感器工作在0.4到0.8微米波段,红外传感器在3.6到5微米波段。光电系统包括第三代红外传感器和一个柯达(KODAK) 数字式电耦合器件(CCD)。合成孔径雷达具有一个X波段、600MHZ、3.5千瓦峰值的活动目标指示器。该雷达获取的条幅式侦察照片可精确到1米,定点侦察照片可精确到0.30米。对以每小时20到200千米行驶的地面移动目标,可精确到7千米。一次任务飞行中,“全球鹰”既可进行大范围雷达搜索,又 可提供7.4万平方千米范围内的光电/红外图像,目标定位的圆误差概率最小可达20米。装有1.2米直径天线的合成孔径雷达能穿透云雨等障碍,能连续的监视运动的目标。

四、 技术特点分析与述评:

2001年4月22日,“全球鹰”完成了从美国到澳大利亚的越洋飞行创举。要知道,既便是有人驾驶的飞机,也只有其中少数能够跨越太平洋,如大型民航客机。这是无人机首次完成这样的壮举。飞行距离远也使得“全球鹰”可以逗留在某个目标的上空长达42个小时,以便连续不断的进行监视。“全球鹰”的地面站和支援舱可使用一架C-5或两架C-17运送,“全球鹰”本身则不需要空运,因为其转场航程达25002千米,续航时间38小时,能飞到任何需要的目的地。

“全球鹰”更先进的优点是,它能与现有的联合部署智能支援系统(JDISS)和全球指挥控制系统(GCCS)联结,图像能直接而实时的传给指挥官实用,用于指示目标、预警、快速攻击与再攻击、战斗评估。RQ-4A还可以适应陆海空军不同的 通信控制系统。既可进行宽带卫星通信,又可进行视距数据传输通信。宽带通信系统可达到274MB/秒的传输速率,但目前尚未得到支持。Ku波段的卫星通信 系统则可达到50MB/秒。另外机上装有备份的数据链。

全球鹰飞行控制系统采用GPS全球定位系统和惯性导航系统,可自动完成从起飞到着陆的整个飞行过程。

五、 装备情况及型号演变:

2005年12月,雷声公司获一项新合同,为诺斯罗普•格鲁门公司的“全球鹰”项目生产地面设备。该“全球鹰”项目将支持 美国空军RQ-4A/B“全球鹰”无人机系统。该项合同的财务条款未透露。雷声公司将制造"全球鹰"的另外一些地面设施,包括发射和回收单元、任务控制单元(MCE)和有关的地面通信设备。该无人机系统可近实时向战术指挥官提供高分辨率图像数据。从每架“全球鹰”无人机获得的传感器数据,可通过宽频带射频或卫星数据链路传输到任务控制单元。然后,这些数据分发到现有的指挥和控制系统,或直接发送到已正确装备的战术战场用户或情报使用中心。这次授予的地面设 施是来自第4批次“全球鹰”低速初始生产计划。同“全球鹰”地面设施一起,雷神公司的空间与机载系统部还为“全球鹰”生产传感器组件。

阅读全文

与伊朗击落全球鹰用什么导航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原油宝穿仓中国兜底亏多少 浏览:670
印度到底有多少种动植物 浏览:314
伊朗核原料什么时候能恢复 浏览:681
意大利扎扎现在在哪里踢球 浏览:874
印尼巴士怎么快速赚钱 浏览:912
意大利的牌子有哪些牌子好 浏览:550
印度尼币价格多少钱 浏览:378
临汾哪个超市有意大利面 浏览:763
英国买鞋为什么便宜 浏览:213
sabbia意大利文什么意思 浏览:291
2021年英国冬天冷到多少度 浏览:704
美国为什么暗杀伊朗名将 浏览:665
印度的1000磅等于多少美元 浏览:32
为什么伊朗军舰被击落 浏览:724
伊朗高原为什么叫伊朗高原 浏览:28
印度分裂为哪些国家 浏览:34
印度小叶紫檀龙龟多少克 浏览:185
活着就是奋斗意大利语怎么说 浏览:190
印尼半年签证是什么签证 浏览:762
去伊朗买什么机票最好 浏览:3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