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中东战争打了几次每次战争起因,过程,结果。详细一点
一共有5次~
第一次中东战争1948年5月15日,以色列为争夺巴勒斯坦同阿拉伯国家发生了大规模的战争,史称第一次中东战争。这次战争直到1949年3月才结束。战争中,阿拉伯国家军队死亡约1.5万人,以色列军队死亡约6000人。
第二次中东战争英法两国为重新霸占苏伊士运河,恢复对埃及的殖民统治,勾结以色列,于1956年10月29日,出动大批军队向埃及发动了突然袭击。第二次中东战争爆发。第二次中东战争又称苏伊士运河战争。整个战争中,英法对埃及的轰炸持续了6天,地面战斗40余小时,伤亡300至400人,损失飞机50余架;以色列死亡约1000人。埃及方面死亡约1000人,受伤2万多人,损失飞机200架,5大城市遭到严重破坏,1.2万幢住宅毁于战火。
第三次中东战争1967年6月5日凌晨7时45分,以色列几乎出动了全部空军,对埃及、叙利亚和伊拉克的所有机场进行了闪电式的突然袭击。空袭半小时后,以色列的地面部队也发起了进攻,阿拉伯国家奋起反抗。至10日战争结束。这就是历史上的第三次中东战争,也称“六·五”战争”或“六天战争”。这次战争以阿拉伯国家的战败而告结束。战争中,埃及、约旦、叙利亚三个阿拉伯国家遭受严重损失,伤亡和被俘达6万余人,而以色列仅死亡983人。
第四次中东战争1973年10月6日,埃及、叙利亚为收复在第三次中东战争中失去的土地,经过周密的准备之后,对以色列发动了突然袭击,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这次战争,在历史上又被称为“十月战争”、“斋月战争”、“赎罪日战争”。战争历时18天,埃及、叙利亚和以色列共投入兵力约110万人,坦克5500辆,作战飞机1500架。战争结果是,阿拉伯国家死亡约2万余人,被击毁坦克2000余辆,损失飞机约400架。以色列军队死亡5000多人,损失坦克1000辆、飞机200架。
第五次中东战争1982年6月6日,以色列在美国的支持和纵容下,借口其在驻英大使被巴勒斯坦游击队刺杀,悍然出动陆海空10万多人,对黎巴嫩境内的巴勒斯坦解放组织游击队和叙利亚驻军发动了大规模的进攻。只用了几天时间,就占领了黎巴嫩的半壁江山。这就是历史上的第五次中东战争。着名的贝卡谷空战就发生在这次战争中。以色列入侵黎巴嫩战争使巴解游击队伤亡3000余人,被击毁坦克100余辆,火炮500门,设在黎南部的游击队全部被毁,有400多座秘密武器库被占领。叙利亚军队伤亡1000余人,被毁坦克400余辆,飞机85架。
‘贰’ 中东战争的始末
中东战争(The Arab–Israeli Conflict)
中东,是西方国家对西亚和北非的埃及等离欧洲较近的东方国家的习惯称呼。
所谓“中东战争”是指1948~1982年间,阿拉伯国家与以色列在中东地区进行的大规模战争,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持续时间最长的战争。阿拉伯国家是指阿拉伯民族占大多数的国家,主要分布在亚洲和非洲北部的中东地区。以色列是犹太人建立的国家。阿拉伯世界和以色列的争端 由来已久。历史上,阿拉伯民族和犹太民族都曾在巴勒斯坦地区(位于地中海、死海、约旦河之间)建立过国家。这个地方最早的居民不是迦南人,而是腓尼斯丁人,比迦南人更早公元前30世纪,原在阿拉伯半岛的迦南人迁至巴勒斯坦沿海和平原地 区定居。公元前13世纪,犹太人的祖先祖先希伯莱人征服迦南人,在巴勒斯坦建立希伯莱王国。此后,巴勒斯坦先后被波斯帝国、希腊、罗马和土耳其等外来民族征服,犹太人被迫流 落到世界各地。
犹太人居留城市,并从事经商事业,大量敛聚财富。犹太人有坚定的宗教信仰,愈流浪信仰弥笃,至今犹太正教仍是全世界最保守的宗教之一。1881年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二世被刺,俄国人怒而屠杀犹太人,19世纪末,大批犹太人陆续移居巴勒斯坦,这是犹太人第一次向巴勒斯坦大量移民。1897年,第一次全世界犹太人大会在瑞士巴塞尔召开,由西奥多·赫茨尔(Herzl, Theodor)当选主席,开始从事锡安主义(又称犹太复国主义;Zionism),准备复国,建国的地点选定在犹太人的故乡巴勒斯坦。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英国外交部长詹姆士·贝尔福(James Balfour)于1917年发表了《贝福尔宣言》:“英国政府乐于见到犹太人在巴勒斯坦建立新的国家,并且将尽一切努力协助达成这个目标;我们明白这不应影响巴勒斯坦非犹太人之民权与宗教信仰,以及其他国家之犹太人的权利与政治地位。”,在支援犹太人复国,由于美国本土有数以百万计的犹太人,美国总统威尔逊表示支持《贝福尔宣言》,战争结束后,英国顺利接管奥斯曼帝国,有大量的犹太人,尤其是东欧的犹太人涌入巴勒斯坦。1930年代纳粹迫害犹太人时,移民更是激增。大量的移民潮,对当地阿拉伯人的生活环境造成很大的冲击,犹太人与阿拉伯人开始出现流血暴力冲突。1939年英国限制犹太人进入巴勒斯坦的移民人数,每年上限为75000人。一些激进的犹太人这时开始大搞恐怖活动,英国人开始想甩掉这块烫手山芋。
1947年,联合国大会通过“联大181号决议案”决议(33票赞成,13票反对,10票弃权),规定在巴勒斯坦建立阿拉伯和以色列两个独立的国家,决议文规定把巴勒斯坦总面积的57%划给占32%人口的犹太人(原本只拥有7%土地),这项决议案对阿拉伯人非常不公平。阿拉伯国家的票数一共只有六票,根本无力挽回。犹太人同意此决议,1948年成立以色列国,1948年5月14日16时,第一任以色列总理本格里昂在国民议会上发表建国宣言:“从今天开始,国名为以色列的犹太人国家在巴勒斯坦成立。全世界的犹太人们,听到我的声音了吗?让我们在以色列的精神下团结起来!靠着这种精神,我们几个世纪以来的梦想变成了现实。让我们为以色列复国这个伟大的事业而奋斗吧!”。阿拉伯人反对该决议,未建立阿拉伯国。结果发生5 次阿以战争。
[编辑本段]第一次中东战争
(亦称巴勒斯坦战争)
1948年5月16日凌晨,以色列建国的隔天凌晨,阿拉伯国家联盟(7个成员国)共集结军队4万多人,向以色列发起进攻,第一次中东战争爆发。
战争一开始,以色列总兵力只有3.4万人,飞机33架,阿拉伯国家处于十分有利的地位,以色列军队节节败退,以色列军队在特拉维夫南面拼命抵抗,才使战情不致恶化。由于以色列建国时间过短,国家各职能机构并没有完全正常运行,为争取时间,以色列总理急电以色列驻联合国代表埃班说:“以色列急需几周的时间来重新组织和装备军队”。5月17日,美国向联合国安理会递交了一份议案,建议安理会命令双方在36小时内停火。6月11日,阿以双方同意停火四周,此时阿拉伯联军已经占领了以色列过半的领土。
以色列喘息甫定,开始大力扩充军备。这时全世界各地的犹太人立即发起支援以色列的行动,以色列政府正式建起了一支正规的以色列国防军(IDF),得到了来自世界各地犹太人捐赠的新型轻重武器,从美国、英国进口轰炸机,从法国引进坦克,从捷克获得了大量轻武器、野战炮、炸弹和炸药。7月9日阿拉伯联军再开攻击,以为十天内就能结束战争,孰料战争一开始联军就陷于被动,已非吴下阿蒙的以色列一口气夺取约1000平方公里的土地,7月15日,联合国安理会再度命令双方停火.
由于阿拉伯国家全部政教合一,全民信教.所以在伊斯兰教义的支持下,对以色列的军队和贫民进行了大规模的种族灭绝行动.并在第二次停火后积极策划全面铲除以色列国(近来阿拉伯国家一直宣称要把以色列从地球上抹去也是这场战争后形成的共同意识).10月15日,以色列军队为夺回失去的土地并进行自保,继续向阿拉伯军队发起进攻.
这时在军事上已占尽优势的以色列军队针对埃军的弱点,一口气发动了约夫战役、希拉姆战役、霍雷夫战役。 12月23日,阿隆师主力从比尔谢巴开始向阿里什方向进攻。以色列的司令兼考古学家发现了一条罗马时代的旧通道,可由比尔谢巴通往奥贾,埃军万万没想到,以色列已秘密将这条旧通道大修成军用道路,可通行装甲战车,沿这条古道包抄埃军后方,埃军大吃一惊,毫无抵抗,全面败退。阿拉伯联军原本就是以埃军为主力,埃军一败,联军更无斗志,节节败退,完全被赶出了巴勒斯坦。第一次中东战争结束,以色列大胜,阿拉伯国家军队死亡1.5万人,以色列军队死亡约 6000人。以色列占领了巴勒斯坦总面积的80%,这场战争中有96万巴勒斯坦人逃离家园,沦为新难民。
[编辑本段]第二次中东战争
又称苏伊士运河战争
1956年,由于埃及收回苏伊士运河公司后禁止以色列船只通过运河与蒂朗海峡,给以色列的经济运营带来极大影响并导致以色列被整个封锁,同时阿拉伯国家继续推行消灭以色列的种族灭绝主义.
为解除封锁造成的被动局面,以色列联合运河原持有人英法两国的军队向埃及发动进攻,意图重新控制运河。10月29日,以军1个伞兵营在西奈半岛米特拉山隘空降,地面部队也越过边界进入西奈,配合英、法尔后的进攻。当时埃及总兵力约15万人,有坦克500余辆,作战飞机250余架(堪用者仅100余架)。埃及的独裁总统纳赛尔为集中兵力防御联军进攻运河,下令驻西奈的3万部队撤回运河区。以军出动10个旅,由装甲部队率先突击,5天内占领西奈和加沙地区。31日,英法联军出动各型舰艇100余艘(含航空母舰和巡洋舰10余艘),先以200余架飞机袭击埃海、空军基地,掌握制海权、制空权;11月5日,在塞得港、富阿德港附近要点实施伞降和直升机机降;6日,出动2.2万名登陆部队占领上述港口。埃及军队失利后,英、法、以联军于6日深夜停火并撤军。埃军亡1600余人,损失飞机210余架;英、法、以军亡200余人,损失飞机约20架。英、法军于12月撤离。至此,美国在中东的地位逐渐提升,以军虽然于次年3月撤离加沙地区和西奈半岛(由联合国部队进驻加沙和亚喀巴湾沿岸地区),但取得了通过蒂朗海峡的航行权。
这次战役,以色列成功的打破了阿拉伯国家对其的封锁,并对阿拉伯国家联盟予以强硬的武力威慑,保卫了自身的安全.
[编辑本段]第三次中东战争
(亦称六五战争)
由于第二次中东战争后阿拉伯国家联盟继续推行封锁以色列的政策,导致阿以关系继续恶化.
1967年4月,叙利亚的6架米格战机在一次挑衅事件中被以色列击毁,叙利亚马上向埃及呼吁参战,埃及立即动员十万大军和一千辆坦克,开进西奈半岛的埃以边界地区。
1967年5月16日,埃及武装力量总司令要求联合国撤出在埃以边境的观察所驻扎的所有部队。随即,埃军前出并占领一部分联合国观察所。 1967年5月18日,埃及外交部长通告所有联合国部队派遣国:联合国部队必须立即离开埃及和加沙地带。 1967年5月22日,埃及宣布自次日起封锁西奈半岛的堤蓝海峡。 1967年5月30日,约旦和埃及签署了五年共同防御条约。至此,埃约联军有机会在半小时内将以色列一分为二。
以色列西面靠海,其余的南北和东面被敌国包围。阿拉伯国家的一系列挑衅行为受到国际舆论的广泛谴责,以色列更是对自身的安全角势但又加剧,阿拉伯国家的行动激化了阿以矛盾,战争一触即发。
就在敌人调兵遣将之际,以色列军队先发制人,1967年6月5日,在留下12架战机担任本土防空任务后,以色列空军其他战机全部动员起来准备投入到对埃及、约旦和叙利亚军事打击当中。以军乘埃军早饭和军官上班前戒备松懈之机,集中使用200架飞机空袭埃及各空军基地,将埃军绝大部分飞机摧毁于地面,尔后又击毁叙利亚、约旦大量飞机;并出动22个旅实施多方向快速突击,4天内占领西奈半岛和加沙地区,继而攻占耶路撒冷东城区和约旦河西岸地区,10日攻占叙利亚戈兰高地。埃及对以军突袭估计不足,损失惨重。约、埃、叙先后被迫同意停火。结果,以色列又把战略纵深扩大了6.5万公里,数十万巴勒斯坦阿拉伯人由于担心被以色列报复,纷纷出逃邻国,沦为难民(阿拉伯国家频频针对以色列的贫民设施进行袭击,进行恐怖活动)
第三次中东战争后,阿、以对抗继续发展。埃海军舰艇于1967年10月使用舰舰导弹击沉以军驱逐舰“埃拉特”号,首创导弹击沉军舰的纪录。从1968年下半年开始,埃炮兵部队向运河东岸以军实施大规模炮击,并且被迁小股部队对以色列进行袭击。以军则从1969年下半年开始向运河西岸包括开罗周围地区实施报复性战略空袭。1970年8月停火。阿以双方这两年的战斗被称为“消耗战”。双方分别从苏、美得到新式武器装备,为下次战争做准备。苏、美对中东的争夺加剧是导致第四次中东战争的重要国际原因。
[编辑本段]第四次中东战争
(亦称十月战争)
第三次中东战争后,以色列战略性的占领了埃及和叙利亚的土地,以此作为缓冲区域,减少阿拉伯恐怖分子对以色列贫民的伤害.
1973年10月,埃、叙为摆脱美、苏造成的“不战不和”局面,再次向以色列开战。伊拉克、约旦、阿尔及利亚、利比亚、摩洛哥、沙特阿拉伯、苏丹、科威特、突尼斯和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均派遣部队或飞机参与作战,但是各怀鬼胎.埃及(总统萨达特)企图收复运河东岸部分失地,为尔后通过谈判收复西奈半岛创造条件。叙利亚(总统阿萨德)企图收复全部戈兰高地。埃、叙为达成进攻的突然性,采取反复动员复员、进行军事演习等多种欺骗措施并把开战时间选定在伊斯兰教斋月(穆斯林白天斋戒)和犹太教赎罪日(教徒当日斋戒,停止一般公务活动),隐蔽进攻企图和进攻时机。以色列于1967年得到部分埃、叙部分领土后,扩大了防御纵深,并在运河东岸构筑巴列夫防线和在戈兰高地构筑防线,转取守势战略。以军自恃有强大的空军、坦克部队和侦察情报系统,过于麻痹,疏于戒备。直到开战前数小时,以统帅部(总理G.梅厄、国防部长M.达扬等)仍认为埃、叙不敢发动进攻,在西奈半岛只驻4个旅,在戈兰高地只驻3个旅。
10月6日14时,埃、叙使用优势兵力在炮兵、航空火力和防空火网掩护下,分别向西奈半岛(西线)、戈兰高地(北线)同时突然发起进攻。北线,叙3个步兵师当日突破以军防线,7日,又投入2个装甲师,进抵距以本土数公里的地区。西线,埃陆军在海、空军协同下强渡运河,第2集团军3个步兵师在大苦湖以北、第3集团军2个步兵师在大苦湖以南迅速突破巴列夫防线,步兵携带反坦克导弹、火箭筒率先穿过以军各支撑点间的空隙,击毁大量以军坦克;工程兵快速破堤,9小时打开60条通道,架设浮桥12座,保障2个装甲师、2个机械化师等后续部队渡河。海军则同以军舰艇进行海战并用舰炮支援地面部队进攻。
此时阿拉伯世界的大部分国家都派军参与对以战争,并对以色列贫民进行攻击,以色列陷入极端被动的环境之下.
10月10日,埃军初步达成作战目标并按预定计划停止大规模进攻,并改变计划,想要和阿拉伯联盟国家彻底铲除以色列。以色列则在损失惨重、极为被动的情况下,迅速运员预备役部队,使总兵力增至近40万人,先以北线为重点,遏止叙军进攻并实施局部反击,集中使用空军主力向叙地面部队和防空导弹阵地展开攻击并空袭叙后方大城市。
10月11日,以军3个师转入进攻,反攻至1967年停火线,形成威胁叙首都大马士革之势,并打击了伊拉克、约旦的援叙部队,夺得北线战场主动权。继之,以军将重点转向西线。埃军眼看以色列大部队闯入叙利亚,认为时机已到,于14日投入1000辆坦克对以展开总攻.以军则投入800辆坦克,步、坦、炮协同作战,并使用武装直升机和其他飞机发射“小牛”、“百舌鸟”式空地导弹、“白星眼”式电视制导炸弹等,击毁埃坦克250辆,迫使埃军当日撤回进攻出发阵地。
10月15日晚,以军A.沙龙师向大苦湖地区埃第2、第3集团军接合部穿插突击,先头部队于16日晨在湖北侧德维斯瓦附近渡河,摧毁若干埃防空导弹阵地,为空军活动创造有利条件;架设浮桥后,又有2个师渡河,向南迂回,发展进攻;23日进抵苏伊士湾,占领阿代比耶港,对苏伊士城和埃第3集团军形成合围,夺得西线战场主动权,并以埃第3集团军为筹码,换取了北方战线的缓和。
10月24日,埃及眼看实力不济,于是在联合国安理会的调解下决议停战。埃、叙同以分别于次年1月和5月签署第1阶段脱离军事接触协议。至此,埃控制了运河东岸纵深约10公里的狭长地带,基本达到战略目的(1982年4月,根据1979年3月埃以和平条约,以色列完全撤出西奈半岛)。北线以军撤至1967年停火线以西。
在这次战争中,埃、叙经过周密准备对以实施突袭和两线夹击,对以色列形成极大威胁。以军动员快速,先北后西,重点用兵,化被动为主动,尤其向运河西岸的大纵深突击,对于扭转被动局面发挥了作用。双方投入的坦克、火炮、飞机、导弹等数量很大,埃、以于14日一天内共展开1800辆坦克的大会战为战争史上所罕见。阿、以分别使用苏、美当时的先进武器装备和得到苏、美战略空运的及时补充并利用苏、美侦察卫星提供的情报。埃军由萨姆-2、萨姆-3、萨姆-6、萨姆-7型导弹为主组成的防空体系,在战争初期掌握了战场制空权,使以军飞机数日内不敢进入运河空域;以军则使用“响尾蛇”、“蜻蜓”等空空导弹和“加布里埃尔”舰舰导弹对付阿军的飞机、舰艇。大规模电子对抗的展开使战场情况更为复杂,作战损耗加大。双方飞机损失的约60%、舰艇损失的80%以上,大部被毁坦克均为各种导弹所击毁.在战略指导与作战上,广泛利用电子技术和使用各种战术导弹,是这次战争的突出特点。战争结束后以色列国内强硬派再次抬头,对阿拉伯国家的戒心大大加强.
[编辑本段]第五次中东战争
(亦称以色列自卫行战争或以色列反恐行动)
第五次中东战争,实际上是以色列为保护国民安全,所开展的一场针对阿拉伯国家的反恐战争.
进入20世纪八十年代后,以伊斯兰教为主,政教合一的阿拉伯国家恐怖主义倾向日益严重,继续推行对以色列的种族灭绝政策,对以色列贫民造成极大伤害,其中尤以"巴勒斯坦解放组织"为甚.巴解组织基于成员少,实力弱等现实情况,不能对以色列政权造成威胁.于是针对以色列贫民进行了一系列恐怖袭击,情况日益严重.巴解组织的恐怖袭击得到阿拉伯国家的大力支持,其成员多分布在与以色列接壤的阿拉伯国家境内.
1982年5月,以色列驻英大使被巴勒斯坦游击队刺杀.而阿拉伯国家频繁对以色列边境地区进行恐怖袭击,导致以色列人伤亡人数进一步上升,国内强硬派再次对政府能力提出质疑,以色列国内对巴动武的呼声越来越高.
6月6日,以色列出动陆海空10万多人,对黎巴嫩境内的巴勒斯坦解放组织游击队和叙利亚驻军进行了大规模的清剿。到6月11日,以军占领了从贝鲁特到大马士革的国际公路 以南2800平方公里的黎巴嫩土地。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在这一地区的恐怖训练基地被全部摧毁,武装力量的主力也遭到重大损失。驻贝卡谷地的叙利亚军队也受到以色列空军的重创,萨姆导弹设 施和空军力量遭到到重大损失。6月11日,叙利亚与以色列达成停火协议。接着,以色列调集重兵对巴解总部所在地贝鲁特西区进行了长达两个多月的包围和攻击,后在联合国的调解下,在维持和平部队的监督下,巴解总部及其万余名恐怖分子不得不撤出贝鲁特,分散到突尼斯等8个阿拉伯国家。叙利亚在贝鲁特的1000多名部队也同时撤走。
着名的贝卡谷空战就发生在这次战争中。以色列进入黎巴嫩对恐怖组织的清剿行动,消灭巴武装人员3000余人,击毁坦克100余辆,火炮500门,设在黎南部的恐怖袭击据点全部被毁,有400多座秘密武器库被占领。叙利亚军队伤亡1000余人,被毁坦克400余辆,飞机85架。
经过此次反恐清剿行动,大大的削弱了巴解等恐怖组织的实力,保障了以色列的生存空间.但是阿拉伯国家的敌视政策依然对以色列构成巨大威胁,尤其是伊拉克违反联合国宪章发展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严重损害了以色列的国家权益.以色列于20世纪80年代中多次捣毁伊拉克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研制基地,成功的维护了自身利益和地区安全.
但是由于巴解组织剩余成员流入多个阿拉伯国家,使得伊斯兰国家的恐怖主义主张进一步抬头,严重威胁地区和平,直到现在,问题仍然没有得到有效解决.
‘叁’ 伊朗和伊拉克为什么发生战争
伊朗-伊拉克战争的主要原因有三:一是宗教纠纷(伊斯兰教分什叶派和逊尼派),二是领土纠纷,三是由宗教纠纷和领土争端引起的民族矛盾,其中还夹杂着双方领导人个人的决策
1980年9月16日,萨达姆与幕僚们针对伊朗与伊拉克的边境问题举行了一次高层会议。会议上,他们决定一周后将向伊朗全面开战。
而就在此前一周,为试探伊朗的反应,萨达姆的军队占领了伊朗边境的两个小村庄。伊朗当局的沉默态度使萨达姆大吃一惊,也更坚定了其出兵伊朗的决心。因为,伊朗的“无反应”正是霍梅尼虚弱的表现。萨达姆相信,霍梅尼政权对前国王军队的“大清洗”正严重侵蚀伊朗军队的战斗力,而霍梅尼本人也正在丧失对伊朗军队的动员能力。只要在这“腐朽的门上”踹上一脚,伊朗必将崩溃,这正是复兴阿拉伯的良机。
1981年,萨达姆和伊拉克军队领导人视察两伊战争前线的伊拉克防空设施。
而此时的伊朗也没有做好准备。伊朗情报机构1980年的报告中这样记载着,“伊朗当前没有能力去进攻伊拉克,亦没有能力抵御伊拉克的大规模入侵。”尽管伊拉克南部巴士拉地区的大规模军事集结引起了伊朗方面的注意,但是伊朗仍不相信伊拉克会在这个时候发动战争。
霍梅尼相当乐观。伊斯兰革命在伊朗的成功鼓舞了他,并给了他继续“革命”的勇气。最为重要的是,伊朗军队经过巴列维国王全盘美式的训练,仅从数字上也看是海湾地区最强的军事力量。萨达姆之流不值一惧。对于萨达姆方面,两伊战争其实在1980年9月4日就已经开始了,因为伊朗先动手炮击了两伊边境中部地区的村庄。
然而,历史终将铭记1980年9月22日这一天。因为这一天,萨达姆军队从南、北、中,三个方向发动了对伊朗全方位的军事行动。
许多学者,特别是西方学者,将两伊战争归咎于伊斯兰革命后,霍梅尼输出革命的愿望,或是萨达姆的个人野心,亦或是中东宗派分歧的使然,亦或是中东地缘政治的必然。
细究极恐,这场展现在世人面前长达八年的战争,实是在为西方的殖民历史善后。西方殖民者所留下的遗毒,至今仍在中东发酵。
‘肆’ 四次中东战争爆发的直接原因
ZT:中东问题的由来和中东战争
大约在四千年前,犹太人的祖先就已经开始在今天的巴勒斯坦一带繁衍生息,在这里,犹太人后来建立了犹太国和以色列国,并创立了犹太教。但是,犹太人命运多舛,巴勒斯坦地区后来一再遭到外族入侵,巴比伦、波斯和罗马帝国等历史上强大帝国先后占领过巴勒斯坦,公元一世纪前后,犹太人被驱散到世界各地,成为一个没有祖国的民族。大约在1300多年前,随着阿拉伯帝国和奥斯曼帝国对巴勒斯坦地区的统治,阿拉伯人开始在这一地区生活。然而,千百年来,犹太人一直没有忘记巴勒斯坦是他们的故土,一直在努力回去。19世纪末以后,犹太人的复国运动开始高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犹太人所受的遭遇特别受到世人的同情,1947年,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决定在巴勒斯坦地区分别建立犹太人的国家和阿拉伯人的国家,分别拥有巴勒斯坦土地56%和44%,即1.4万平方公里和1.1万平方公里,但是,当时居住在这一地区的犹太人占人口总数不到1/3,控制的土地不到总面积的6%,这就意味着巴勒斯坦的阿拉伯人(即现在所说的巴勒斯坦人)要让给犹太人大片土地。中东各国的阿拉伯人对联合国决议非常愤怒,1947年12月,阿拉伯联盟宣布阿拉伯民族要打一场维护阿拉伯民族利益的“圣战”,“把犹太人赶入大海”。1948年5月14日,以色列国宣告成立。次日,埃及、外约旦、伊拉克、叙利亚和黎巴嫩五国联军不宣而战,出兵巴勒斯坦地区,这就是第一次中东战争。当时,阿拉伯联军的总兵力大约为2.4万人,以色列军队大约有1.9万人,阿拉伯联军的武器装备好一些,这样阿拉伯联军的军力占优势。面对阿拉伯联军的进攻,以军的形势非常危急。6月11日,美国操纵联合国通过决议,规定双方停火四星期。以色列利用这一有利时机,紧急购买军火,从海外犹太人中招募志愿兵,很快就集结近十万人的兵力。在此期间,阿拉伯联军的兵力虽然也有所增加,但各方仍各怀主意,矛盾反而增加。7月以后,以军分三次向阿拉伯军队发动全面进攻,击溃了阿拉伯联军,还包围了一支埃及军队。第二年,埃及等国陆续同以色列签订了停战协定,第一次中东战争结束。这一战,阿拉伯联军和以色列军队伤亡的人数分别是15 000人和6 000人。以色列从此控制了巴勒斯坦80%的土地,近百万阿拉伯人不得不流落他乡,成为难民。
1956年7月,埃及宣布将苏伊士运河收归国有。英法大为恼怒,决定联合以色列侵略埃及。10月29日夜,4.5万名以军分兵四路侵入埃及的西奈半岛。次日,埃及全国动员,反击入侵者,第二次中东战争爆发。10月31日,英法开始派大批飞机轰炸埃及首都开罗和其他一些主要城市。11月5日出兵8万在塞得港登陆。埃及军队进行了顽强抵抗。这次战争在国际上引起很大反响,阿拉伯国家和几乎所有的社会主义国家都支持埃及,美国和苏联两大国也支持埃及,英法国内的反战呼声也一浪高过一浪。1956年底,英法撤军。1957年3月,以色列也撤军。
第二次中东战争结束,此后,英法在中东的势力一落千丈,美国和苏联加入中东的角逐。在此期间,巴勒斯坦的阿拉伯人也开始以自己的力量展开武装斗争。1956年巴勒斯坦民族解放组织(即“法塔赫”)成立,8年后,法塔赫等8个组织联合成立了“巴勒斯坦解放组织”(简称“巴解”)。这个组织得到了叙利亚政府的支持,在叙利亚境内建立了自己的营地。以色列从1966年起派飞机深入叙利亚境内袭击。叙利亚希望与埃及联合对付以色列。埃及为了表示对叙利亚的支持在西奈半岛集结了大量军队,1967年5月14日,埃及军队进入最高警戒状态;一星期后,埃及军队接管了联合国维和部队的控制区,封锁了以色列船只出入的蒂朗海峡。约旦表示将军队交由埃及指挥,伊拉克军队也进入约旦境内设防。6月5日清晨,500多架以色列战斗机和8个坦克旅对阿拉伯军队发动了突然进攻,埃及空军首先被摧毁,接着又占领了加沙地区和整个西奈半岛,攻入运河区。第三次中东战争爆发。当时,对形势的这一急剧变化,约旦国王侯赛因还蒙在鼓里,他自顾自地发动了对耶路撒冷的全面进攻,这样,以色列军队没费什么力气就占领了整个约旦河西岸和叙利亚的戈兰高地。阿拉伯联军几乎再无还手之力,不得不接受联合国的停战要求。第三次中东战争开始于六月五日,故称“六五战争”,只打了6天,所以又称为“六天战争”。这次战争,以色列方面以伤亡3 700多人、损失30多架飞机和400多辆坦克的代价夺得了6.5万多平方公里的土地,并使阿拉伯方面伤亡被俘6.2万多人、损失450多架飞机和960多辆坦克。
阿拉伯世界的两大强国埃及和叙利亚对第三次中东战争的失败深感耻辱,第三次中东战争后,埃及和叙利亚等国得到了苏联的大量先进军事装备;而以色列则得到了美国的先进武器。1972年,埃及和苏联的关系恶化,埃及接管了苏联在埃及的所有军事设施,决心用自己的力量和其他阿拉伯国家一起打败以色列。1973年10月6日,这一天,既是穆斯林的斋日,也是犹太教的赎罪日,按照规定,教徒都应该休息。下午两点,8万多名埃及军人在300多架飞机和4 000门大炮配合下,向以军阵地发动了突然进攻,成功地渡过了苏伊士运河,收复了坎塔拉市和战略要地米特拉山口。与此同时,叙利亚军队也在戈兰高地向以色列军队发动了进攻,而在以军的后方,巴解游击队也发动了频繁的攻击。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因为10月是伊斯兰历法中的斋月,所以第四次中东战争又称“斋月战争”或“十月战争”。10月9日,以军开始反击。以军首先遏制住埃及军队的进攻势头,然后回师戈兰高地击退叙利亚军队。10月15日,以军又偷偷回兵对付埃及军队,以军悄悄渡过运河,包围了埃军主力,威胁埃及首都开罗。战争规模越打越大,埃以双方进行有1 800多辆先进坦克参加的大会战。但是,美国和苏联都不希望战争打得太大,这两国是以埃双方的武器供应国,它们开始出面调停。10月22日,联合国安理会通过了要求双方立即停火的338号决议。眼看形势越来越不利,埃及和叙利亚分别接受了停火决议,以色列随后也停止了进攻。第四次中东战争结束。这次战争阿拉伯方面损失了8 500多人、450多架飞机和2 200多辆坦克,以色列方面损失了2 800多人、110多架飞机和850多辆坦克。这次战争收复了苏伊士运河东岸28~30公里宽的狭长地带,叙利亚也只要回了戈兰高地的一小部分土地。在这次战争中,阿拉伯国家团结一致利用石油武器展开斗争,它们向支持以色列的国家实施石油禁运。伊拉克宣布将美国的石油公司收归国有,海湾产油国还宣布将原油价格提高17%,阿尔及利亚等10个国家则宣布每月石油产量递减5%。由于中东国家的石油减产和提价,引发了1973~1975年西方国家的经济危机。
‘伍’ 中东战争爆发的原因及其进程如何,怎样看待其战争后果
我并不赞同上面网友的观点,首先,战争爆发的原因方面跟水源和土地有关,但在中东地区最最主要的是宗教信仰的纷争,其次,中东的问题要得到彻底解决相当困难,我们知道一个民族最稳固的就是她的信仰或者说宗教文化,要让宗教相互接受基本上是不可能的。至于和谈,基本上是欧美一些国家根据他们的利益,用各种政治手段促成的,这一点可以查看一下国际关系史就能得到证实。最后,关于战争的后果,当然是灾难的愈演愈烈,可是最为一种信仰的战争,那里的人民依然不乏力战!
‘陆’ 中东战争不断的原因究竟是为什么
政治概念上的中东问题指阿拉伯国家(包括巴勒斯坦)与以色列之间的冲突问题,也称巴以冲突。中东问题是资本主义列强争夺的历史产物,也是世界上持续时间最长的地区热点问题,至今已半个多世纪。
中东地区战争不断是公认的,除了巴以冲突、伊拉克内战、叙利亚战争,还有很多小的冲突。中东战争不断的原因是什么?很多人说是因为石油,其实绝对没有这么简单。
4、宗教问题
各个宗教之间的纷争不断,所以,冲突很厉害。动不动就会打仗。这个是内部原因。
这些是中东战争不断的原因种比较重要的,还有恐怖分子、贫穷带来的动乱等等都是中东战争不断的原因。
‘柒’ 5次中东战争各自的原因和导火索
中东频繁战争的原因
战略要地
资源宝地
历史原因
宗教冲突
其他地区各国在此为了各自利益(主要是石油)使得关系非常复杂。
中东战争爆发有着深刻的国际背景,从表面上看,中东战争是以色列与阿拉伯国家拼杀,实际上却是两个超级大国的间接较量。
中东五次战争简介
第一次中东战争又称巴勒斯坦战争 。1948年5月14日,犹太人宣布成立以色列国第二天,埃及、外约旦、伊拉克、叙利亚、黎巴嫩等阿拉伯国家出动4万军队,联合进攻以色列。以色列先后出动10万人于同年7月、10月和12月展开反攻与进攻。阿方由于内部矛盾,缺乏统一指挥被战败。阿军亡约1.5万人,以军亡6000人。1949年2~7月埃、黎、约、叙分别同以签订停战协定。巴勒斯坦除加沙和约旦河西岸部分地区外,均被以军占领,近百万巴勒斯坦阿拉伯人沦为难民。
第二次中东战争又称英、法、以侵埃或苏伊士运河战争。1956年10月20日,以色列借口埃及宣布苏伊士运河收归国有而向埃及发动进攻,侵入西奈半岛。10月31日,英、法联合出兵干涉,11月5日在塞得港、富阿德港附近实施空降和登陆,在埃及军民奋起抵抗和世界人民声援下,英、法被迫于11月7日撤离加沙和西奈半岛 ,由联合国部队进驻加沙和亚喀巴湾沿岸地区。
第三次中东战争又称六五战争。因阿、以矛盾和美、苏对中东的争夺加剧,以色列在美国支持下,借口埃及(当时国名阿联)封锁亚喀巴湾,于1967年6月5日向阿拉伯国家发起突然袭击,至10日相继占领了西奈半岛、加沙地带、耶路撒冷东城区、约旦河西岸和叙利亚的戈兰高地。约、埃、叙先后被迫同意停火。结果十万巴勒斯坦阿拉伯人被赶出家园。
第四次中东战争又称十月战争。埃、叙为收复被占土地和摆脱美、英造成的不战不和局面,于1973年10月6日向以色列发动突然进攻。战争初期以方损失惨重,后实施快速动员,采取重点用兵,先北后西的作战方针,很快扭转了被动局面,至10月24日,双方按照联合国安理会决议停战。此战,阿方共出动坦克4100辆,作战飞机1040架,舰艇140 艘,兵员52~54万人;损失坦克2200辆,作战飞机450架,舰艇10艘,人员伤亡8500人。以方共出动坦克1700辆,作战飞机360架,舰艇40艘;损失坦克850辆,作战飞机110架、舰艇1艘,人员伤亡约2800人。
第五次中东战争1982年6月6日,以色列在美国的支持和纵容下,借口其在驻英大使被巴勒斯坦游击队刺杀,悍然出动陆海空10万多人,对黎巴嫩境内的巴勒斯坦解放组织游击队和叙利亚驻军发动了大规模的进攻。只用了几天时间,就占领了黎巴嫩的半壁江山。这就是历史上的第五次中东战争。着名的贝卡谷空战就发生在这次战争中。以色列入侵黎巴嫩战争使巴解游击队伤亡3000余人,被击毁坦克100余辆,火炮500门,设在黎南部的游击队全部被毁,有400多座秘密武器库被占领。叙利亚军队伤亡1000余人,被毁坦克400余辆,飞机85架。
值得注意的是,以色列实际上已经拥有核武器,据称在第四次中东战争中以色列已经将核弹头装上了导弹.准备发射,由于苏联间谍卫星发现了以色列军队的企图,及时转告了埃及,叙利亚,两国才停止了进一步的军事战斗,那次应该是人类离核战争最进的一步.
‘捌’ 中东的哪些战争是因为石油引起的 和对中东的影响
中东问题主要问题是:阿以冲突问题。阿以冲突的核心是巴勒斯坦问题,表面上看起来似乎与石油毫无无关,但实际上每次的中东战争都与石油紧密相关。
1956第二次中东战争
1956年第二次中东战争起因是因为埃及总统纳赛尔决定从英国人的手里收回苏伊士运河而引发,其根源在于石油。当时,英国等西欧国家经济对海湾石油严重依赖,而大部分石油都必须经苏伊士运河运输。否则须绕过非洲好望角,当时任英国首相的艾登声称:“没有苏伊士运河运入的石油,英国和西欧的工业便不能保持正常运转。”所以为了夺回运河,英法和以色列于当年10月29日出兵攻打埃及,这样第二次中东战争爆发。阿拉伯国家给予埃及坚决支持,叙利亚、黎巴嫩和约旦立即切断了输油管道,同时沙特停止向英、法供应石油。阿拉伯国家第一次使用了“石油武器”。石油供应中断给了英、法致命打击……通过这场战争,石油生产国体会到了石油武器的“威力”。
在这一背景下,60年代石油生产国在伊拉克巴格达发起成立了自己的组织——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OPEC),这一组织在以后的国际石油市场发挥了重要作用。
1967年第三次中东战争
1967年第三次中东战争爆发后,阿拉伯国家再一次拿起了“石油武器”。战争爆发后,伊拉克、科威特、沙特等国宣布对美石油禁运。可阿拉伯人这次输掉了战争,蕴藏丰富石油的西奈半岛被以色列占领。
1973年第四次中东战争
1973年第四次中东战争中,阿拉伯国家再次动用“石油武器”支援埃、叙等国。战争爆发不久,阿拉伯国家就一致决定立即实行石油减产计划,逐月减产5%。随后,阿拉伯国家纷纷对美实行石油禁运。与此同时,阿拉伯国家还大幅提高油价,各国还乘机推行石油国有化政策,将西方石油公司股份收归国有。减产、禁运和国有化等三大措施导致油价飞涨,从而导致了二战后最严重的全球经济危机。
1980两伊战争
1980年,世界第三大产油国伊拉克和第五大产油国伊朗之间爆发长达8年的战争。伊拉克和伊朗本来就有尖锐的宗教矛盾和领土争端,但石油因素也是其中一个重要因素。70年代的高价石油为两伊积累了庞大的石油财富,随之而来的就是两国称霸海湾的野心开始急剧膨胀,接着双双大量购买军火武器。此外,伊拉克还对与其接壤的伊朗胡齐斯坦省虎视眈眈,而该省的石油储量几乎占了伊朗石油储量的90%。战争期间,双方都竭力破坏对方的石油设施,轰炸产油基地。两个产油大国间的战争引起了世界石油市场的动荡和供应紧张,欧佩克油价一度涨至34美元一桶,从而酿成了第二次世界石油危机。
1990年海湾战争
1990年的海湾危机和其后的海湾战争更是一场石油战争。不管是伊拉克吞并科威特,还是美对伊动武,都与石油利益紧密相关。因此,老布什在国会为其出兵海湾辩护说:“如果世界上最大石油储备的控制权落入萨达姆手中,那么我们的就业机会、生活方式、我们自己的自由和世界各友好国家的自由都将蒙受灾难。”对美而言,海湾石油就是其“国家利益”。
海湾战争期间使伊、科石油业遭到严重破坏,科威特7000座油井被点燃,导致油价一路飞涨。1990年7月一桶只有14美元,到10月则突破了40美元,布伦特油价一度达42.10美元一桶。不过,这次高油价持续时间并不长,与前几次危机相比,对世界经济的影响要小得多。
对中东的影响
1、巴以问题仍难得到彻底解决,战争“后遗症”还是很多。增强了伊斯兰世界穆斯林对霸权国家的强烈不满和怨恨,而战争只会日益强化这一矛盾。没有看到西方国家所承诺的和平,只会有新一轮的冲突。随着美在中东反恐的深入和扩大以及强行改造阿拉伯世界,必将触动阿拉伯世界根深蒂固的传统体制和文化价值观,美阿矛盾将进一步激化
2、表面稳固的许多中东国家政权实际上非常脆弱,内部派系林立,民族、宗教矛盾极其复杂,能否维持稳定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一些阿拉伯国家政权的稳定将可能面临来自国内民众反对的重大威胁。不仅可能成为恐怖主义滋生的又一温床,而且也可能成为危及地区国家安全和稳定的根源。
‘玖’ 中东战争是怎么引起的
第一次中东战争1948年5月15日,以色列为争夺巴勒斯坦同阿拉伯国家发生了大规模的战争,史称第一次中东战争。这次战争直到1949年3月才结束。战争中,阿拉伯国家军队死亡约1.5万人,以色列军队死亡约6000人。
第二次中东战争英法两国为重新霸占苏伊士运河,恢复对埃及的殖民统治,勾结以色列,于1956年10月29日,出动大批军队向埃及发动了突然袭击。第二次中东战争爆发。第二次中东战争又称苏伊士运河战争。整个战争中,英法对埃及的轰炸持续了6天,地面战斗40余小时,伤亡300至400人,损失飞机50余架;以色列死亡约1000人。埃及方面死亡约1000人,受伤2万多人,损失飞机200架,5大城市遭到严重破坏,1.2万幢住宅毁于战火。
第三次中东战争1967年6月5日凌晨7时45分,以色列几乎出动了全部空军,对埃及、叙利亚和伊拉克的所有机场进行了闪电式的突然袭击。空袭半小时后,以色列的地面部队也发起了进攻,阿拉伯国家奋起反抗。至10日战争结束。这就是历史上的第三次中东战争,也称“六·五”战争”或“六天战争”。这次战争以阿拉伯国家的战败而告结束。战争中,埃及、约旦、叙利亚三个阿拉伯国家遭受严重损失,伤亡和被俘达6万余人,而以色列仅死亡983人。
第四次中东战争1973年10月6日,埃及、叙利亚为收复在第三次中东战争中失去的土地,经过周密的准备之后,对以色列发动了突然袭击,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这次战争,在历史上又被称为“十月战争”、“斋月战争”、“赎罪日战争” 。战争历时18天,埃及、叙利亚和以色列共投入兵力约110万人,坦克5500辆,作战飞机1500架。战争结果是,阿拉伯国家死亡约2万余人,被击毁坦克2000余辆,损失飞机约400架。以色列军队死亡5000多人,损失坦克1000辆、飞机200架。
第五次中东战争1982年6月6日,以色列在美国的支持和纵容下,借口其在驻英大使被巴勒斯坦游击队刺杀,悍然出动陆海空10万多人,对黎巴嫩境内的巴勒斯坦解放组织游击队和叙利亚驻军发动了大规模的进攻。只用了几天时间,就占领了黎巴嫩的半壁江山。这就是历史上的第五次中东战争。着名的贝卡谷空战就发生在这次战争中。以色列入侵黎巴嫩战争使巴解游击队伤亡3000余人,被击毁坦克100余辆,火炮500门,设在黎南部的游击队全部被毁,有400多座秘密武器库被占领。叙利亚军队伤亡1000余人,被毁坦克400余辆,飞机85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