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伊朗的首都在哪里
伊朗首都:德黑兰
德黑兰(英语:Teheran,波斯语: )是伊朗的首都、德黑兰省的省会
Ⅱ 德黑兰的名称由来
德黑兰在历史上称为“拉伊”(Ray),这一词在语源上与古波斯语及《波斯古经》里的剌伽(Rhaga)有关系。剌伽是操伊朗语的米底人及阿契美尼德人的活跃地区。
在祆教的波斯古经里,剌伽是阿胡拉·马兹达所创造的第12个圣地,在古波斯文的铭文里提到剌伽是一个省份,大流士一世在剌伽派遣援军帮助他的父亲敉平安息的动乱。剌伽附近的德马峰在《列王纪》里所描述为是弗雷顿捆绑龙形魔鬼查哈克(Zahhak)的地方,德马峰在波斯神话和传说里都显得十分重要,祆教里的原人、《列王纪》里的第一位国王盖约马尔特据说就居住在德马峰。在传说里,达马万德的建立也是归功于他。
传说中的射手阿拉什(Arash)就在德马峰牺牲他的性命来射出一箭,箭矢所落之处便形成了伊朗与图兰的分界,每年的星节(Tiregan)就是纪念和庆祝这个传说。根据一个波斯传说,国王马努切赫尔出生在达马万德。据说在1815年8月31日,达马万德举行庆典以庆祝查哈克的死忌。根据祆教的传说,查哈克会在末日之前被伊朗英雄加沙斯帕杀死。虽然现代史学家认为祆教的发源地是在大呼罗珊,但一些中古波斯文献指出拉伊是祆教创始人查拉图斯特拉的出生地。
在萨珊王朝统治时期,伊嗣俟三世(Yazdagird III)在641年于拉伊向他的子民作出最后的呼吁后便逃向呼罗珊,以逃避阿拉伯人的侵略。舍赫尔·巴努神殿位于德黑兰南郊,神殿只向女子开放,它是用以纪念耶斯提泽德的女儿,据说她是第三位什叶派伊玛目塔利卜的妻子。
拉伊是抵抗阿拉伯人侵略的巴赫拉姆六世的后裔及米伦家族的邑地。在那次侵略里,阿拉伯人攻陷了拉伊,并摧毁了城镇,其后又把它重建。
在10世纪,许多伊斯兰地理学家都在文献里详细描述拉伊。虽然阿拉伯人希望可以在拉伊体现巴格达的繁华,但是他们在当地势孤力弱,而且当地的波斯人遍及各个阶层,乌古斯人分别在1035年及1042年将拉伊废弃,拉伊在塞尔柱及花剌子模统治时期一度恢复过来。根据当时伊斯兰史学家的记载,蒙古人屠杀了拉伊的居民,并完全废弃拉伊。在萨珊王朝的编年史里,拉伊已经沦为一个次要的城市。
德黑兰的名字由来不明,它在9世纪时期是一个村落,但是名气不及当时较繁华的剌伽。苏菲主义学者纳吉姆丁·拉齐认为拉伊在蒙古人入侵前的人口达500,000人。13世纪蒙古人毁灭了拉伊后,许多居民逃到德黑兰。在一些早期的文献里,它被称为“剌伽的德黑兰”。地理学家哈姆杜拉·穆斯图菲(Hamdollah Mostowfi)在他的《心之喜》(Nuz'hat al-Qulub)里描述德黑兰是一个着名的村落。
卡斯提亚王国使节鲁伊·冈萨雷斯·克拉维约(Ruy Gonzáles de Clavijo)可能是第一位到访德黑兰的欧洲人,他在1404年7月前往帖木儿的首都撒马尔罕(位于今乌兹别克)途中路径德黑兰,当时帖木儿控制着伊朗,而当时的德黑兰仍没有城墙保护。
Ⅲ 1974年德黑兰亚运会的主办城市
德黑兰(Tehran)
伊朗首都德黑兰,位于伊朗中部偏北,坐落在辽阔的伊朗高原北缘的厄尔布尔士山脉南麓,市区分布在一片平原上,城郊东、西、北三面为厄尔布尔士山脉和成弧形状的丘陵环绕。
德黑兰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早在公元9世纪初期,这里已成为居民住宅点,是当时的着名城市雷伊的郊区,为古代世界着名商道“丝绸之路”往来的歇脚之处。13世纪,因受到强大外族入侵,雷伊城惨遭破坏,随后德黑兰兴而代之,由于这里是伊朗北部东西向大道与通往南部大道的交汇点,于是在短时期内便成为一座中等规模的城市和贸易中心。德黑兰的一个引人注目的特点是一年四季都盛开着各种鲜花,尤其是波斯人喜爱的玫瑰花到处开放。房前屋后,马路两侧,带有喷泉的街心花园,到处都可以看到鲜花,闻到花香。居民酷爱种花、养花、赏花,许多生活较为富裕的家庭都在自己家门前辟出一块园地,种上花,形成一个小花园,因此,又有人风趣地把德黑兰称为“鲜花城市”。
德黑兰气候与北京大体相当,但更为干燥。旅行季节以春、秋两季为佳,夏天过于炎热,会超过40℃,且昼夜温差较大。
景点:“奥朝迪纪念塔”旅游景区,“德黑兰大学”旅游景区,“古列斯坦宫”旅游景区,“伊玛目清真寺”旅游景区,“伊朗国家博物馆”旅游景区。
早在5000朗就创建了灿烂的古代文明,然而,德黑兰(Tehran)作为首都发展起来还是近200年。因此,人们把德黑兰称之为古老国家的新首都。
“德黑兰”一词是古波斯语“山脚下”的意思。在公元9纪时,这里还是一个隐蔽在梧桐林中的小村庄,公元13日渐兴旺,直到1788恺加王朝才把这里定为首都。20世纪60年代以后,由于伊朗石油财富剧增,这座城市也获得了空前的发展,并成为一座规模庞大、繁华热闹的大都市。目前,它不仅是伊朗最大的城市,也是西亚最大的城市。拥有人口1100万。
兰距里海100里,中间隔着巍峨的阿尔布尔士山脉,整个城市建在一个山坡上,全城北高南低,两条宽阔笔直的林荫大道贯穿市区的南北和东西。南部多古老的建筑,至今这里的许多市场仍保留着古代波斯的风貌。北城则为现代化建筑,有高级饭店和各种商店,美丽的鲜花和喷泉,把整个城市装扮得清新、秀丽。从整体看,高层建筑不多,人们喜欢有院落的平房,宁静而舒适。
作为古老国家的首都,德黑兰市拥有许多博物馆。自由纪念塔气势雄伟、风格新颖,是德黑兰的门户。花岗岩的新式建筑、前巴列维国王的夏宫,在王朝推翻后,已改为“人民宫 1974年德黑兰亚运会会徽
殿博物馆”,并向公众开放。新着名于世的古堡式地毯博物馆藏有从伊朗各地收集的16世纪到20世纪的珍贵地毯5000件,于室内保持20度衡温和均衡湿度,使地毯样品色泽始终鲜艳夺目,其中最古老的地毯已达450万年历史。在德黑兰还有文化遗产博物馆、拉列公园以及首都最大的“巴扎”(市场),它们都反映了数千年灿烂的波斯文化。新建的霍梅尼陵墓更是金碧辉煌,气势磅礴。作为一个伊斯兰国家的首都,德黑兰还拥有一千多座清真寺,每到祷告时间,各清真寺的宣礼之声彼此应和,壮严肃穆。
Ⅳ 伊朗首都德黑兰城市简介
德黑兰(波斯语:تهران、Tehrān)是伊朗的首都,同时也是德黑兰省省会,总人口达8,429,807人,是伊朗最大的城市,也是西亚地区最大的城市之一。
在20世纪,伊朗各地有大批民众涌入德黑兰定居,有认为德黑兰的市区人口应要减少至少5,000,000人,德黑兰有许多历史上着名的清真寺、基督教堂、犹太会堂及琐罗亚斯德教的火庙,德黑兰是现代化的城市,高楼大厦林立,当中的阿扎迪塔及默德塔(Milad Tower)是德黑兰的标志性建筑,伊朗历史悠久,首都也随着时代的推进而变迁,德黑兰是第32个伊朗首都。
德黑兰的母语是带有德黑兰方言的波斯语,98%人口都使用母语,德黑兰的大部分居民都是波斯人,在前伊斯兰及伊斯兰时代早期,德黑兰在祆教里被称为“拉伊”(Ray),即波斯古经里的剌伽。
2019年12月26日,位列2019年全球城市500强榜单第127名。
德黑兰人口
在2006年,德黑兰的人口总数约为780万人。由于受到各国文化影响,德黑兰的居民包括了全国各个民族及语族,他们代表了伊朗的各个民族(百分率不一)。德黑兰的母语是带有德黑兰方言特点的波斯语,大部分的居民都是波斯人。居住在德黑兰的少数民族包括阿塞拜疆人、库尔德人、俾路支人、亚美尼亚人、巴赫蒂亚里人(Bakhtiari)、亚述人、塔利什人(Talysh)等。
根据德黑兰大学社会学系在2010年的调查发现,在德黑兰各个地区的所有社会经济阶层当中,63%的德黑兰人在德黑兰出生、98%的德黑兰人懂波斯语、67%的德黑兰人在民族上自认为波斯人、13%的德黑兰人略懂欧洲语言。
德黑兰的民族社会状况在1980年代发生了急剧的转变。1979年的伊朗伊斯兰革命导致了政治、社会及经济的改变,许多伊朗人承受的政治、社会及宗教压力增加而离开伊朗,当中不少是德黑兰人,他们大多出走到加拿大、美国、法国、瑞典及其他欧洲国家,当中最多人移居到美国、加拿大及法国。
随后的两伊战争爆发,伊拉克入侵伊朗,又有一批德黑兰居民为了逃避战难而离开,特别是在伊拉克空袭德黑兰期间。当时伊拉克得到世界强权的支持,经济上的孤立成为了德黑兰居民离开的更重要原因,战争结束后,他们在习惯了外国的生活后大多没有再回国。在战争期间,大量伊朗西部及伊朗西南接壤伊拉克地区的居民涌入了德黑兰。
不稳的局势加上邻国阿富汗及伊拉克的战事使上百万名难民涌入伊朗,德黑兰如同一块磁石一样吸引着劳工来到帮助城市进行战后的修复工作,他们所要求的工资较本地劳工廉宜。在联合国难民署的协助下,许多难民得以被遣送回国,但德黑兰仍有可观数量的阿富汗和伊拉克难民不愿意离开,他们对祖国的前景感到悲观。许多阿富汗难民是通晓波斯语的哈扎拉族及塔吉克斯坦族,他们会说波斯语的方言,而伊拉克难民主要是来自美索不达米亚的什叶派穆斯林,通晓阿拉伯语。
德黑兰宗教
伊斯兰教十二伊玛目派(什叶派中最大的支派)是伊朗的国教,大部分德黑兰人都被认为是十二伊玛目派的温和信徒,但是由于缺乏独立的统计,这个说法仍未得到证实。
德黑兰的少数宗教族群包括伊斯兰教逊尼派,伊斯兰教苏菲派,琐罗亚斯德教,巴哈伊教,犹太教,基督教(包括东方亚述教会、亚美尼亚使徒教会、迦勒底天主教会、罗马天主教会、基督复临安息日会、伊朗基督新教教会、亚美尼亚福音教会、伊朗神召会、亚美尼亚天主教会、俄罗斯正教会及长老宗教会的信徒),以及不可知论者和无神论者。基督教各教派在德黑兰仍有一定影响。
Ⅳ Teheran的音标(德黑兰)
[,tehə'ræn, -ra:n]
德黑兰(波斯语:تهران、Tehrān 英文:Tehran)是伊朗的首都,同时也是德黑兰省省会,总人口达8,429,807人,是伊朗最大的城市,也是西亚地区最大的城市之一。
在20世纪,伊朗各地有大批民众涌入德黑兰定居,有认为德黑兰的市区人口应要减少至少5,000,000人,德黑兰有许多历史上着名的清真寺、基督教堂、犹太会堂及琐罗亚斯德教的火庙。
德黑兰是现代化的城市,高楼大厦林立,当中的阿扎迪塔及默德塔(Milad Tower)是德黑兰的标志性建筑,伊朗历史悠久,首都也随着时代的推进而变迁,德黑兰是第32个伊朗首都。
德黑兰属于大陆性半干旱气候(柯本气候分类法里的寒冷半干旱气候)。德黑兰的气候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地理位置的影响,厄尔布尔士山脉(Alborz)在德黑兰以北,荒漠则在南面。
城内各地区的海拔高度不一,北部山丘地带的气候通常较南部的平原凉爽。夏季炎热、干旱、少雨,相对湿度较低,晚间天气清凉。冬季冷凉、干燥,但降水多于夏季。
大部分的降雨都发生在晚秋至春季之间,全年湿度较平均。1月为最冷月(最低温度-1°C,最高温度8°C),6月为最热月(平均最低温度26°C,平均最高温度36°C)。
Ⅵ 德黑兰城市简介
德黑兰,全称为英语的Teheran,是伊朗的首都,人口约为900万,涵盖都市地区大约1400万居民,占据658平方公里土地,坐落在海拔1200米至1500米的厄尔布尔士山脉脚下。作为德黑兰省的行政中心,这座城市集中了伊朗半数以上的工业,涵盖了汽车、电子、电器、军事装备、纺织、制糖、水泥和化工等多个领域,同时也是地毯和家具的重要销售中心,附近有炼油厂设施。
德黑兰的城市布局独特,市区位于平原上,东、西、北三面环抱厄尔布尔士山脉和丘陵。其高速公路网络在西亚地区独具优势,是重要的铁路枢纽。城市中散布着众多知名博物馆、艺术中心、宫殿和文化中心,反映了丰富的历史和多元的居民群体,包括波斯人、阿塞拜疆人、亚美尼亚人、犹太人和阿富汗人,其中98.3%的居民使用波斯语进行交流。
历史悠久的德黑兰在公元9世纪初期开始发展,曾是雷伊城的郊区,丝绸之路的重要驿站。随着历史变迁,德黑兰在13世纪成为新的贸易中心,因其地理位置,被誉为“鲜花城市”。气候与北京类似,春、秋两季适宜旅行,夏季炎热且温差大。
在德黑兰,游客可以参观如奥朝迪纪念塔、德黑兰大学、古列斯坦宫、伊玛目清真寺和伊朗国家博物馆等众多景点,体验伊朗的文化遗产。作为伊朗近200年才发展起来的新首都,德黑兰见证了国家的繁荣,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石油资源的爆发,使其成为西亚最大都市,人口超过1100万。
德黑兰坐落在里海100公里之外,城市建设巧妙地融入自然,既有古老的南城建筑保持波斯传统风貌,又有现代化的北城设施。整体上,高层建筑不多,平房院落众多,营造出宁静舒适的氛围。此外,城市内众多博物馆,如自由纪念塔、人民宫殿博物馆、地毯博物馆和文化遗产博物馆等,以及霍梅尼陵墓,展示了波斯文化的深厚底蕴和伊斯兰教的庄重气息。
德黑兰的地理位置坐标是北纬35°45’、东经51°30’,时区为UTC/GMT +3:30,区号为+98,地区代码21。
伊朗首都德黑兰,位于伊朗中部偏北,坐落在辽阔的伊朗高原北缘的厄尔布尔士山脉南麓,市区分布在一片平原上,城郊东、西、北三面为厄尔布尔士山脉和成弧形状的丘陵环绕。海拔1200米到1500米,面积300多平方公里,人口约1100万。德黑兰市区,街道宽阔,绿树成荫,现代化的建筑整齐新颖,其间夹杂着古香古色的清真寺、教堂等,使这座城市显得既古老又年轻。德黑兰的一个引人注目的特点是一年四季都盛开着各种鲜花,尤其是波斯人喜爱的玫瑰花到处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