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美军调动航母敢对伊朗动武吗
美军在现阶段不太可能调动航母对伊朗动武。以下是几个主要原因:
军事资源紧张:
战术考量:
外交压力:
大选因素:
战略收缩:
综上所述,美军在现阶段调动航母对伊朗动武的可能性较小。其调兵遣将可能更多地以威慑为主,旨在为以色列争取时间达成其军事目标,并避免事态进一步恶化。
B. 美国为什么要打伊朗
伊朗人是波斯族,历史上和犹太人并无过节,反倒和阿拉伯人长期敌对,1980年的两伊战争也可以说是伊朗与整个阿拉伯国家的战争。在1979 年伊朗爆发伊斯兰革命之前,由于有波斯人和犹太人之间古老的文化纽带和共同的战略利益的维系,伊朗和以色列一直是紧密盟友。
以色列犹太人的先祖与伊朗人的先祖波斯人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2500多年以前。公元前11世纪古以色列王大卫统一犹太各部族,建立以色列王国,定都耶路撒冷。之后分裂为南北两国,以色列王国和犹太王国。
1979年1月,伊朗发生伊斯兰革命,巴列维国王被迫流亡国外,宗教领袖霍梅尼回国建立了政教合一的伊斯兰共和国。由于巴列维王朝与美国的特殊关系和美国在阿以问题上对以色列的偏袒和支持,霍梅尼把反对巴列维国王的斗争总是与反美反以交织在一起,因此霍梅尼对以色列国家的理解与认识就决定了伊朗与以色列的关系与巴列维时期相比必然会发生根本性改变。
在新世纪以来的以色列和伊朗双边关系中,有两个关键性的节点,第一个节点就是“9·11事件”。“9·11事件”后美国发动全球反恐战争,把伊朗列在支持国际恐怖主义国家的黑名单之首,还把伊朗称为“邪恶轴心”。
由于阿拉伯世界一致认为美国在中东和平进程中一直偏袒以色列,伊朗也认为以色列是美国在中东的代理人。伊朗国内逐渐强势的保守派也一贯指责美国在中东的霸权行径是为了以色列的利益,可见后“9·11时代”的伊朗和以色列关系的恶化就绝非双边关系层面那么简单,复杂的地区安全格局和宗教意识形态等外部因素导致了后“9·11时代”伊以关系的持续恶化。
新世纪以来的以伊双边关系中的第二个关键节点就是“伊朗核问题”。 对伊朗可能拥有核武器的忧虑让以色列人倍感焦虑,以色列官员和军事将领多次在公开场合呼吁国际社会向伊朗施加政治和经济压力,并且暗示,如果国际社会施压无法阻止伊朗核武器计划,以色列可能将单方面动用武力,打击伊朗的核设施;而伊朗也不甘示弱,对以色列进行口诛笔伐,指责以色列的霸道和蛮横。
C. 美伊无条件谈判是什么意思
美伊无条件谈判指的是美国和伊朗在不设置前提条件的情况下开展对话协商。
从历史背景来看,美伊之间存在深刻矛盾。美国出于霸权主义和中东战略计划,长期对伊朗进行制裁和打压,试图控制中东石油输出。但伊朗顽强抵抗,在美国石油制裁、军事包围等压力下未屈服,凭借自身军事实力及俄罗斯支持,与美国形成对峙。
美国宣布无条件与伊朗谈判有多种原因。军事上,美国虽有军事优势,但没有十足把握打赢伊朗,且不想真正发动战争,军事施压陷入骑虎难下的局面。政治上,党争升级使特朗普受到限制,暗杀苏莱曼尼引发了国内民主党反对,限制其对伊朗动武权力;舆论方面,美国国内反战情绪高涨,民调显示多数成年人不赞同特朗普对伊朗的军事打击,临近大选,特朗普需避免在关键时期引发争议。
然而,美国虽宣称无条件谈判,但有时可能存在模糊表述或实际行动与声明不符的情况。例如曾提出伊朗要表现“正常”这一模糊条件。而伊朗方面要求美国表现出对其全面尊重,解除制裁,才可能进行和平谈判。
D. 美国伊朗现在关系怎样
自伊拉克之战后,人们便一直在猜测美国要打击的下一个目标。最近美伊间越来越紧张的关系表明,美国已经锁定了伊朗,在加强舆论攻势和暗作军事准备的同时,布什总统近日不断发出不排除军事打击之类的威胁,海湾上空再次出现不祥之兆。
众所周知,自伊朗伊斯兰革命之后,美伊两国就成为不共戴天的敌人;而布什在3年前的国情咨文中更是将伊朗列入“邪恶轴心”国家之中。最近两国关系的骤然恶化似与布什 政府的“大中东民主计划”和克的局势发展不无关系。 布什在不久前的就职演说中,将在大中东地区推行“民主自由”列为其第二任期的战略性任务。为此,美国宣称要“改造”或“推翻”这一地区的所谓“专制”和“暴政”政权。对埃及和沙特这样的对美友好国家,布什采用了鼓励性措辞。
而伊朗则不同,它是赖斯点名的6个所谓“暴政据点”之一。布什在今年的国情咨文中不仅指责“伊朗是世界上支持恐怖主义的主要国家”;更毫不掩饰地表示,“对伊朗人民,我今晚要说:在你们追求自由的时候,美国与你们站在一起。” 另一方面,美国对伊朗的怒火亦与伊拉克的局势有关。美国推翻萨达姆的本意是在伊拉克建立一个亲美国家。但此次大选的结果却是让占人口多数的什叶派获得了超过半数席位。无论将来新的过渡政府如何组成,什叶派都理所当然地要在新政府中占据主导地位。而伊朗与伊拉克什叶派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其影响是他国所难以相比的。说不定,美国在伊拉克取得的战果最终为伊朗做嫁衣裳。 此外,美国推翻萨达姆政权,客观上为伊朗消除了一个劲敌,使伊朗失去了可以与之抗衡的对手。
美国担心伊朗正在中东坐大,会对美国实现控制中东的梦想形成挑战。如果伊朗有朝一日掌握了核武器,不仅美国亲密盟友以色列的安全,连其自身在中东的巨大利益都将受到致命威胁。这就是美国为什么如此害怕伊朗会研制出核武器。 劳民伤财又损兵折将的伊拉克之战给了美国一个严厉的教训。面对巨大的财政负担和兵员短缺,面对国内外的反战舆论和孤立处境,面对伊朗的广阔幅员和更强实力,美国近期似已无可能再打一场伊拉克式的战争。
布什政府目前看来只有3个选择:一是接受英法德三国的外交斡旋;二是在三国谈判失败后再提交安理会以图对伊朗进行制裁;最后是怂恿以色列出手,对伊朗核设施进行定点清除。布什17日已明确表示,“美国支持以色列维护其领土安全,一旦以色列安全受到威胁,美国将向以色列提供支持。”美以心知肚明,这最后一招实在难以预测,不到万不得已,美以都不会贸然走这一招险棋。 而伊朗方面则是态度强硬,压而不服。
究其原因,一方面伊坚称无意研发核武器,而是根据核不扩散条约和平利用核能;普京总统20日明确表示认同并支持伊朗的这一立场。另一方面,伊朗也看到,国际社会不会支持美国动武;而美国本身亦难以单独发动另一场战争。当然,伊朗也不愿将问题提到安理会,在适当的时候它可能会做出某些让步,与英法德三国达成妥协,以避免遭受制裁的危险。 现在布什已启程前往欧洲,他同欧、俄领导人会晤的一个重要议题就是试图说服他们协同美国,加大对伊朗的压力,逼其就范。因此,英法德三国的外交斡旋十分令人关注,它似乎成了美伊关系这个日益升温的高压锅的一个放气阀,具有防止发生爆炸的功能。这一使命让欧盟颇感得意,这表明其在国际舞台上的作用正悄然提升。
E. 美国为什么要攻打伊拉克
美国为什么确定要打这场战争,看看当年的国际大事年历就明白了。
就在战争打响前三个月,1999年1月1日,欧元正式启动。作为一种全新的国际结算货币,欧元一上来就对美元霸权地位构成了挑战和威胁。72天的科索沃战争最重要结果,不仅仅打垮了米洛舍维奇政权,还重创了欧元。欧元与美元的汇率,由启动时的1欧元兑换1.07美元,变为0.82美元兑换1欧元,欧元跌幅达30%。可以说,为了打击欧元,维系美元的霸权地位,美国绝不会手软。从这个角度上看,科索沃战争的爆发不可避免。
此外,在科索沃战争爆发前,有关资料数据显示,约有7000多亿美元的热钱在欧洲游荡。战争打响后,有4000多亿美元立刻从欧洲抽逃,其中2000多亿去了美国,另外的2000多亿则去了中国香港。
F. 美国到底什么时候会去打伊朗呢
目前来看可能性不大, 一是美国马上在大选了,布什恐怕没这个心思. 二是伊拉克,阿富汗这两个问题久拖不决,美国民众很反感,特别是当初发动伊拉克战争的两大理由(一是萨达姆与拉登有联系,与911事件有关系,二是伊拉克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事后证明一条也不成立,美国民众感到受骗了,不再相信布什政府的任何理由,不大可能支持再开辟第三个战场. 三是伊郞扼守着国际石油运输的大动脉--霍尔木滋海峡.伊朗虽不能打败美国,但在霍尔木滋海峡布设水雷,且岸炮就可以对过往船只炮击,封锁霍尔木滋海峡是可以做到了,一旦开打,原油很快会突破每桶200美元,包括中国和美国在内谁也受不了. 四是中国'俄国在伊郎有重大利益,远非在伊拉克的利益能比.在地理位置上伊郎更接近中俄,中俄的态度美国不能不考虑. 五伊拉克战争前,经过第一次海湾战争和多年的国际制裁,其实力已经被大大削弱,伊郎则强得多. 六是伊拉克本身内部民族问题复杂,而萨达姆政权是少数派,是少数派的政权,又长期对内镇压,民众不支持他,伊郎则是民选政权,民族问题也没那复杂. 综合来看,只要伊朗在核问题上不过分刺激美国,使美国无路可走,近期美国打伊郎的可能性不大.相反以色列对伊核设施实施外科手术式打击的可能性则大得多,历史上此类事件也多次干过,所以比较有可能的是在美国默许下以色列对伊核设施实施外科手术式打击
G. 美国为什么要打伊拉克
***控制中东石油是布什政府发动伊拉克战争唯一的解释
如果布什政府2003年3月20日信誓旦旦地提出的军事倒萨的理由在这一年中都相继证明站不住脚,那么,究竟什么是这场战争一年之后我们可以看到的美国发动战争的理由呢?
2004年是美国的大选年。民主与共和两党总统候选人掀起的竞选攻势,倒是给我们提供了观察美国人思考为什么白宫要发动伊拉克战争的原因。从克里到迪安,从爱德华兹到利伯曼,这些宣布参加总统竞选的民主党人都无一例外地指责布什政府发动伊拉克战争最真实的想法是为了控制伊拉克的石油。如果说政党竞争可能让政治对手措词尖刻,那么,问一问普通美国人,白宫为什么不惜血本进行伊拉克战争,将给我们美国人如何思考战争原因的准确答案。美国媒体通过调查揭示,有将近一半的美国人认为,政府发动伊拉克战争是为了石油。其实,石油是布什政府花费了如此巨大代价进行这场战争的真实目的。
美国一年的石油消费量为9.3亿吨,而它自产的石油不足2.5亿吨。为了保障美国永远具有中东石油最大的控制权,保障美国可以不那么受石油输出国组织限产、提价而对世界石油市场价格波动的影响,控制世界上石油储量第二的伊拉克,是美国举足轻重的战略目标,也是美国可以继续保持经济稳定、降低受国际石油市场供需影响、并进而对其他工业化大国保持绝对战略影响力的重要手段。特别是对于有靠石油起家、自己曾经营过石油公司、权力基础又主要是在美国传统大工业的布什家族来说,对石油利益的敏感几乎是天生的。布什总统也毫不例外地继承了这样的传统。而布什政府中最有权势的人物——副总统切尼更是被视为美国传统石油、军工等部门利益的重要政治代言人。具有这样的家族和权力背景的布什政府,下决心发动伊拉克战争可以说是权力逻辑的必然。
当然,最重要的是,美国的执政者总想不断弥补美国作为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有可能出现的各种权力漏洞,总想着如何确保美国的超强地位永远巩固。这种美国式的霸权利益追求,也让美国政府内外的许多人走到了一起,认同武力解决伊拉克问题、控制伊拉克石油的战略目的。例如着名的鹰派人物、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就是“军事技术革命”的倡导者,他一上台就竭力推动以“军事技术革命”为宗旨对美国军事力量进行变革,建立21世纪不受挑战的美国军事实力。发动像伊拉克战争这样一场五角大楼认为战争代价和烈度可以控制的有限规模战争,不仅可以检验美军作战能力,更可以争取更多的美国国内政治与舆论的赞同,增加国防拨款,采购新装备,建立军事力量新的发展方向,为美军全面走向21世纪打上一支“强心剂”。“9·11”事件后,美国发动了阿富汗战争,但拉姆斯菲尔德和美军都觉得“太不过瘾”。在这些强硬派的心目中,伊拉克战争是吹响美军新军事技术革命上新台阶的“冲锋号”。
说到底,推翻萨达姆政权、抓住老萨以及让伊拉克举行民主选举,这样的回报布什政府根本“不看在眼里”。控制伊拉克的石油、并进而以伊拉克为战略据点推动对整个中东局势的影响、按照美国的蓝图改造中东,这是美国想要从这场战争中索取的回报。所以,不管现在美国主导的伊拉克重建局势多么艰难,美国都再三强调不会将重建的控制权让给联合国。
我们可以明确地说,未来历史对这场战争的记载绝对不会是什么“反恐战争”,而会称之为21世纪的第一场“石油战争”,或者“第六次中东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