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强震致伊朗损失多少
11月14日相信,伊朗地方政府14日发表的初步估计结果显示,12日发生在两伊边境地区的强烈地震迄今已造成约4.5亿美元损失。这是自2003年巴姆地震以来伊朗遭遇的损失最惨重的自然灾害。
11月13日,在伊朗萨尔波勒扎哈卜,人们坐在被地震损毁的建筑旁。伊拉克与伊朗边境地区北京时间13日2时18分发生强烈地震。由于距震中较近,伊朗边境小城萨尔波勒扎哈卜受灾严重。当地数千栋房屋倒塌,大量人员伤亡,水电和通讯尚未恢复,食品和饮用水也面临短缺。
据报道,伊拉克与伊朗边境地区12日夜发生的强烈地震已在伊朗克尔曼沙阿省席林堡和萨尔波勒扎哈卜等地区造成至少445人死亡、逾7000人受伤。
B. 伊拉克发生7.8级地震,为什么伊朗伤亡更加惨重
发生在两国边境地区。
据中国地震台网正式测定,11月13日2时18分在伊拉克发生7.8级地震,震源深度20千米,震中位于北纬34.90度,东经45.75度。震中位于伊朗、伊拉克边境地区。
C. 伊拉克发生7.8级地震 , 震源深度20千米什么概念
震源深度概念:震源深度指地震波发源的地方,叫作震源。震源在地面上的垂直投影,地面上离震源最近的一点称为震中。它是接受振动最早的部位。震中到震源的深度叫作震源深度。震源深度是影响地震灾害大小的因素原因之一。震源深度20千米震源与震中之间的距离就是那20km。
震源等级
编辑
震源深度是从震源到地面(震中)的垂直距离。根据震源深度可以把地震分为浅源地震、中源地震和深源地震。
浅源地震
0—60公里,简称浅震。浅震对构筑物威胁最大。同级地震,震源越浅,破坏力越强。
中源地震
60—300公里。
深源地震
300公里以上。目前观测到最深的地震是720公里。
对于同级地震,震源越浅,破坏越大,波及范围越小,反之则反。
破坏性地震一般是浅源地震。如1976年的唐山地震的震源深度为8公里。
可见这次地震是浅震,对构筑物威胁最大。同级地震,震源越浅,破坏力越强
历史正在发生,历史即将过去,历史将被越埋越深……
有些记忆呢,伴随着历史诞生,或者将伴随着一些人的一生?挺住。我们得学会生存,就要学会坚强。人的生存受环境制约,但我们要做环境的主人。生活也少不了坎坷,但我们不能迷失生活的道路。不要在生存中耗尽了自己,我们要战胜脆弱,不怕前面的困难勇于与困难做斗争。
D. 伊朗西部发生几级地震
2018年8月26日凌晨,伊朗西部克尔曼沙阿省塔兹阿巴德地区发生里氏5.9级地震,震源深度8公里。据伊朗国家通讯社报道称,截至目前地震已造成2人死亡,241人受伤。
2、躲在室内结实、不易倾倒、能掩护身体的物体下或物体旁,开间小、有支撑的地方;室外远离建筑物,开阔、安全的地方。
3、应趴下,使身体重心降到最低,脸朝下,不要压住口鼻,以利呼吸;蹲下或坐下时尽量蜷曲身体;抓住身边牢固的物体,以防摔倒或因身体移位,暴露在坚实物体外而受伤。
4、低头,用手护住头部和后颈,有可能时,用身边的物品,如枕头、被褥等顶在头上以保护头颈部;低头、闭眼,以防异物伤害眼睛;有可能时,可用湿毛巾捂住口、鼻,以防灰土、毒气。
5、不要随便点明火,因为空气中可能有易燃易爆气体充溢;要避开人流,不要乱挤乱拥。无论在什么场合,街上、公寓、学校、商店、娱乐场所等,均如此。因为,拥挤中不但不能脱离险境,反而可能因跌倒、踩踏、碰撞等而受伤。
E. 伊朗西部发生5.6级地震,哪些地区有明显震感
我们都知道去什么,无论是在哪一个国家,他们都是找到相关的地震危害的,而且很多时候,我们在网上也可以看到,大部分的地区,世界上都已经遭遇了地震的危害,那么大,我们家网上看到伊朗西部发生5.6级地震的这件事情的时候,很多人就会产生这样的疑惑,就是哪些地区有明显震感呢?对于这一问题的回答,就我个人看来,比如说伊拉克,科威特等,而且造成至少210人受伤,下面我们具体来了解一下。
所以我们在平时的生活中,也应该要更多的去关注这方面的问题,对每个人而言,了解这方面的问题,确实对我们有一定的好处的,而且很多时候如果地震突然来临,那么我们也应该要采取正确的措施,及时的转移到一个安全的地方去,尽量的把危险降到最低。
F. 伊朗与伊拉克交界处7.8级地震伤亡情况如何
据中国地震台网正式测定,北京时间11月13日2时18分在伊朗与伊拉克交界处(北纬34.90度,东经45.75度)发生7.8级地震,震源深度20千米。据美联社消息,地震目前已造成61人死亡,300多人受伤。
新加坡媒体援引伊拉克国家电视台报道称,伊拉克首都巴格达及伊拉克各省份、科威特和伊朗西部均有强烈震感,大批民众走上街道躲避。
法媒称,地震发生时巴格达感受到大约20秒的震动,伊拉克其他省份的震动则持续了较长时间。
G. 湘教版七年级下册地理知识点
智慧,是人的知识、胆识、意识与把握客观世界相结合的结果。知识,学识的深厚、广博是基础,胆识是视野、胸怀、气质、判断、能力结合升华,帷幄运畴才能的表现,下面我给大家分享一些湘教版七年级下册地理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湘教版七年级下册地理知识1
非洲(课本P13-19)图6-16 6-17 6-24
1、国家:目前,非洲共有60个国家和地区,是世界上国家和地区最多的大洲;
2地理位置:①纬度位置:南北回归线穿过南北,赤道穿过中部,大部分在热带。
②海陆位置:东临印度洋、西临大西洋、北临地中海;
③相对位置:位于东半球的西部,地跨赤道南北;
3、非洲的地形、气候、河流、资源:
地形:①高原为主的地形,被称为“高原大陆”;②地势东南高,西北低;
气候:①气候普遍炎热,被称为“热带大陆”; ②降水分布不均,干旱区面积世界最大;
③气候类型大致呈南北对称分布;热带草原的面积在各大洲中最大。
河流:①尼罗河——世界上最长的河流,自南向北流入地中海;
②刚果河——主要流经赤道附近热带雨林气候区,水量居世界第二;水力资源丰富
资源:非洲地域辽阔,物产丰富多样,被誉为“富饶大陆”,金刚石、黄金、铬铁矿、磷酸盐等的储量和产量都居世界前列;
4、 非洲之最:非洲屋脊——埃塞俄比亚高原 非洲最高的山峰—乞力马扎罗山(称为“赤道雪峰”原因:海拔高) 世界最长的河流——尼罗河 世界最大的盆地——刚果盆地 世界最大的沙漠——撒哈拉沙漠 世界最长的裂谷——东非大裂谷
/5、亟待发展的经济:①非洲是世界上经济发展水平最低,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的一个大洲。 ②玉米是农村居民的主食,小麦水稻不能自给。
湘教版七年级下册地理知识2
西亚(课本P47-53)图7-21 7-24 7-29
1、西亚成为长期 热点 地区原因:①重要的地理位置;②丰富的石油资源;③匮乏的水资源; ④ 文化 差异;
2、地理位置:地处“五海三洲之地”。三洲:亚、欧、非洲;五海:地中海、黑海、里海(内陆湖)、阿拉伯海、红海;
3、西亚气候与农业:主要气候类型是热带沙漠气候。因此干旱的自然环境条件下发展了畜牧业和灌溉农业。农业多分布在河谷平原和沙漠中的绿洲上。以色列的节水农业非常突出。畜牧业是西亚许多国家传统的经济部门。着名的农牧产品有①土耳其:安卡拉羊毛;②阿富汗:紫羊羔皮;③阿富汗、伊朗:羊毛地毯;④伊拉克——椰枣;
4、西亚是目前世界石油储量最大、石油产量和输出量最多的地区。石油主要分布在波斯湾及其沿岸地区。重要产油国:伊朗、伊拉克、科威特、沙特阿拉伯。主要输往西欧、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
5、石油运输路线(看地图背,课本P52):西线(运往西欧、美国)1:波斯湾—霍尔木兹海峡—阿拉伯海—红海—苏伊士运河—地中海—直布罗陀海峡—大西洋—(西欧、美国)。2:波斯湾—霍尔木兹海峡—阿拉伯海—印度洋—非洲南端好望角——大西洋—(西欧、美国)。东线(运往日本):波斯湾—霍尔木兹海峡—阿拉伯海—印度洋—马六甲海峡—太平洋—(日本)
6、西亚以阿拉伯人为主,属白色人种,讲阿拉伯语,信仰伊斯兰教。
湘教版七年级下册地理知识3
日本(课本P69-75) 图8-1
1、首都:东京
/2、日本四个大岛自北向南依次 北海道、本州(最大)、四国、九州。
3、日本海陆位置:位于亚洲东部,东临太平洋,西临日本海。
4、多山的岛国,国土的3/4为山地丘陵。关东平原是日本最大的平原。
5、右图(看图背):A日本海 B太平洋 临国 C俄罗斯 D中国 E 韩国
6、日本的象征:富士山;国花:樱花;大部分为大和民族;文化特点:东西方文化兼容。
7、日本气候:①属温带季风气候和 亚热带季风气候;②气候的海洋性特征明显;
8、日本人多地少,矿产资源贫乏,多火山、地震——原因:日本处在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交界处(环太平洋沿岸火山地震带上)。
9、日本农业:耕地面积狭小,农业劳动力不足,重视生物技术和水利发展,使用小型机械,科技含量高;
10、日本工业的特点是:进口原材料和燃料和出口工业产品,形成了“进口—加工—出口”型经济。
工业区主要分布在太平洋沿岸和濑户内海沿岸,原因:①多优良港口,海上运输便利。②有利于进口工业原料和出口工业产品;③沿海平原地形平坦,人口多。
11、日本发展经济的有利条件:①沿海多良港,交通便利;②雄厚的科技力量;③高素质的劳动力;
不利:①矿产资源贫乏;②国内市场小,对外依赖性强;
二、 埃 及(课本P76-80) 图8-13 首都:开罗
1、埃及地跨亚非两洲,绝大部分位于非洲东北部,西奈半岛属于亚洲。
2、宗教:伊斯兰教;语言:阿拉伯语;首都:开罗,非洲最大的城市。
3、气候:埃及北部地中海沿岸属地中海气候;大部分地区属热带沙漠气候,终年炎热干燥。世界上最长的河流——尼罗河,注入地中海;
4、历史遗迹:金字塔、卢克索神庙、狮身人面像、木乃伊等;
5、发展中的工农业:农业集中在尼罗河谷地和三角洲。长绒棉的产量和出口量居世界首位。
湘教版七年级下册地理知识4
俄罗斯(课本P81-85) 图8-23 8-26 6-9
1、 首都、最大工业城市:莫斯科
/2、俄罗斯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通用俄语,白种人,主要信仰东正教。传统上属于欧洲国家,是惟一地跨亚洲、欧洲和东、西半球的国家。
3、俄罗斯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冬季漫长而严寒,夏季短促而凉爽。
4、欧洲最长的河流伏尔加河,流经东欧平原,注入里海。俄罗斯许多河流航运价值不高的原因是:冬季漫长而严寒,导致河流结冰期长;沿途经济不发达,人口稀少;该国有世界最深的、淡水最多的湖泊:贝加尔湖。有世界上面积最大的亚寒带针叶林。
5、地势东高西低,地形以平原和高原为主,自西向东依次为:东欧平原、西西伯利亚平原、中西伯利亚高原、东西伯利亚山地;( 地形区三条分界线——乌拉尔山脉 叶尼塞河 鄂毕河 )
6、俄罗斯自然资源:蕴藏量大,自己程度高,其中石油、天然气、煤、铁、金、铜等的储量均居世界前列,库尔斯克的铁、库兹巴斯的煤、秋明和第二巴库的石油;乌拉尔山脉蕴藏着丰富的有色金属矿产;
7、俄罗斯的农业:主要分布在东欧平原的伏尔加河流域和顿河流域;
8、俄罗斯自西向东四大工业区:圣彼得堡工业区、莫斯科工业区、乌拉尔工业区、新西伯利亚工业区。
9、俄罗斯交通以铁路运输为主,西伯利亚铁路横跨亚欧大陆,称为“第一亚欧大陆桥”。第二大城市圣彼得堡,是位于波罗的海沿岸的俄罗斯最大港口 ;北冰洋沿岸的不冻港:摩尔曼斯克。
湘教版七年级下册地理知识5
美 国(课本P90-96)图8-39 8-40 6-44
1、首都:华盛顿 最大城市:纽约
/2、美国的地理位置:美国是地跨北美洲、大洋州两洲的北美洲国家, 东临大西洋,西临太平洋,北临北冰洋;跨热带、北温带、北寒带;美国领土由本土和阿拉斯加州、夏威夷州两个海外州组成;
3、美国三大地形区:西部—科迪勒拉山系北段(由海岸山脉、落基山脉等组成),中部是大平原,东部是低矮的阿巴拉契亚山脉;
4、美国最长的河流是密西西比河,该河流仅次于尼罗河、亚马孙河、长江,是世界第四长河;自北向南流入墨西哥湾。
5、世界最大的淡水湖群是五大湖群,素有“北美地中海”之称,世界最大的淡水湖是苏必利尔湖,密歇根湖全部在美国境内。
6、生产区域专门化、机械化和商品化程度高是美国农业的特点。美国是世界上出口粮食最多的国家,但也需要进口咖啡、可可、天然橡胶等热带农产品,原因是美国本土缺热带气候。农业带的分布:乳畜带——分布在东北部,原因: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气候温凉利于牧草生长;人口稠密,对乳畜产品需求量大;
7、美国三大工业区和主要工业中心:①东北部地区:华盛顿(首都);纽约(美国最大的城市和港口);芝加哥(交通中心);底特律(汽车工业中心);匹兹堡(钢铁工业中心)。②西部沿海地区:西雅图(飞机制造);旧金山(世界上最大的高新技术产业区——硅谷);洛杉矶(美国太平洋沿岸最大港口城市、好莱坞);③南部地区:休斯敦(宇航、石油)
8、美国是个移民国家,人口数量居世界第三位,大部分是白色人种,其次是黑色人种。讲英语,土着居民是印第安人(黄种人)。美国华人和华侨聚居的城市:旧金山、纽约、洛杉矶;
9、在美国经济中,服务业占有很大比重(全国约有3/4的劳动力从事服务业);旅游业——黄石国家公园、科罗拉多大峡谷、夏威夷等;
湘教版七年级下册地理知识点相关 文章 :
★ 七年级地理下册湘教版课本知识点
★ 湘教版七年级下册地理知识点
★ 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知识点
★ 七年级下册湘教版地理书知识点
★ 湘教版七年级下册地理复习提纲
★ 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课本重点知识
★ 七年级下册地理复习知识点湘教版
★ 七年级下地理知识点湘教版
★ 湘教版七年级下册地理书知识点
★ 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复习提纲
H. 震源深度50公里!伊朗发生5.6级地震,哪些地区有明显震感
我们都知道该怎么做,不管在哪个地方,他们都能发现地震的危险,我们经常在网络上看到,全球各地都受到了严重的影响,所以当我们在网络上看到伊朗西部5.6级的大地震的消息的时候,大家都会怀疑,到底哪里有强烈的震动?在这个问题上,我认为,在伊拉克、科威特等地,至少有210人因此而受伤。
1科威特,伊拉克
而在一些发生了大地震的区域,他们也想让相关的政府,提前做好应急预案,让他们在地震发生的第一时间,就可以腾出一片空地,让大家可以迅速的撤离,同时,在学校里,也要给大家讲地震的相关知识,告诉他们,在发生大地震的时候,一定要保持一定的队形,在教师的引导下,尽快的脱离险境,如果有能力的话,可以让老师和学生,进行一次大的地震。
I. 地震能由人引起吗急
能
有军事环境专家此前预言,战争将会给伊拉克带来大规模地震,那么战争进行至今,这种说法的可能性到底有多大呢?
伊拉克处在地震带上
地震主要是由地壳自然运动所造成,人类活动对地震也能造成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如地下核试验、油田矿山开采、修水库和人工爆破等,破坏了局部地区的地壳稳定而诱发地震。
目前,全世界的地震主要发生在两条地震带上,一条是环太平洋地震带,另一条就是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它西起大西洋中的亚速尔群岛,向东经地中海、土耳其、伊拉克、伊朗、阿富汗,抵达帕米尔高原和喜马拉雅山脉。这些国家和地区大多集中在北纬35度线附近,科学家经过分析,认为北纬35度线附近区域地震活动较为集中,在这条地震带上发生过的死亡千人以上的地震就有30多次。而这条线正好穿越了伊拉克的核心地区。
除此以外,伊拉克是世界石油生产大国,境内东北部山区与伊朗同属扎格罗斯山地质构造和油气区。伊拉克北部油气区面积20多万平方公里。共发现油田20个,大部分已投入开发,基尔库克油田是伊拉克最大的油田。巴格达附近是伊拉克的新油区,地质构造复杂。南部油气区位于巴士拉省,油田构造简单。美军对伊作战,巴格达、巴士拉和基尔库克已成为战略轰炸的主要目标。俄罗斯科学家最近指出,伊拉克每年开采石油几千万吨,使得油田地下呈现出巨大的地质空洞,根本无法承受大规模轰炸对地壳的撞击和挤压。因此,美军对伊拉克的大规模轰炸很可能引发地震,而发生地震的区域不会局限于伊拉克,有可能波及到海湾及其附近地区。发生地震的时间预计在轰炸后的数月内。另外,这场战争还将引发另一环境灾难———油田大火。伊拉克的储油层较浅,许多深度不足百米,而强力炸弹的摧毁力深达百米,爆炸将引起油田大火和巨大的烟雾,造成严重的环境灾难。
轰炸是最大诱因
新技术的应用提高了常规武器的威力。3月11日美军在佛罗里达州西部无人区成功进行了美国最大的新型常规炸弹的首次实弹试验。美军官方称这是向伊拉克发出的显示美国实力的信号。这种炸弹被称为“炸弹之母”,重达9450公斤,比2001年12月在阿富汗战争中首次使用的美军最大炸弹,重达6750公斤的“滚地球”炸弹还重不少,其爆炸力相当于一枚小型核弹。
轰炸所带来的类似地震的后果,不仅对人身造成伤害,更会使人们的心理和精神受到重创。美军这次试验的重型炸弹不但可用于摧毁敌方地面或地下的重要目标,更重要的是瓦解敌军斗志。美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称,使用这种武器的目的是向萨达姆施加压力,通过展示美军的实力使伊拉克军队无心抵抗美军的进攻。如果战争诱发地震,伊拉克当地的自然环境势必遭到破坏,地表破裂、山崩、滑坡、大气污染、建筑倒塌,加上水、电、气、交通设施等生命线遭到破坏……伊拉克人民将遭受更多由战争引发的环境灾难。
阿富汗战争引发大地震
美国2001年10月7日对阿富汗发动了代号为“持久自由”的军事打击行动,至2002年3月8日,每天都出动飞机进行轰炸。美军在贾拉拉巴德东南60公里处的托拉博拉营地对“基地”组织残余武装分子的清剿作战中,由于该营地由一系列洞穴和坑道组成,美空军的B—52和B—1B轰炸机连续多天进行猛烈轰炸,除投放集束炸弹和巨型“滚地球”炸弹外,还使用了专攻洞穴的BLU—118“热压炸弹”,这种炸弹爆炸时产生巨大压力波,不但可将山洞中的空气耗尽,还可把炸弹有效区域内所有人员肺中的空气抽空,导致人员死亡。
2002年3月,阿富汗东部兴都库什山区连续发生三次地震,造成1000多人死亡,几万人无家可归。那里正是美军对塔利班及“基地”组织人员进行过猛烈轰炸的战场。俄罗斯科学家认为,阿富汗此次强烈地震的诱因,与美国在阿富汗大量使用威力巨大的炸弹有直接关系。阿富汗也位于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上,历史上多次发生大地震,而这次地震的强度之大和范围之广都是罕见的,连巴基斯坦西北部都有震感。轰炸等外来因素对地壳比较稳定的地区显示不出影响,但对于地震带上那些地壳不稳定、震源区濒临断裂岩层的地区,大规模轰炸的诱发力量就会促使岩层产生震裂。猛烈轰炸释放的能量引起地壳积蓄能量的连锁释放,导致大规模地震,阿富汗地震就属于这种情况。
J. 两伊边境强震致多少人死亡
据统计数字显示,12日晚发生在伊朗与伊拉克边境地区的地震已经致使伊朗方面至少328人死亡,2500多人受伤。加上伊拉克方面统计的丧生人数,这场强烈地震已经致死超过330人。
据报道,地震已经造成伊朗和伊拉克数座城镇断电,由于余震不断,两国数以千计居民不得不在户外躲避。伊朗一家地震观测中心说,他们统计到50次余震,预计还会有更多余震发生。
希望这次灾难早日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