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外国课本是如何写中国历史的
人是文化的创造者,也是文化的宗旨。——高尔基
中国作为古代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拥有着灿烂的文化,在经历的上千年的发展过程中,中国有过盛世,也有过屈辱,但这些都已经成为了历史,这些历史也将以各种各样的形式被人们铭记,对于过去的历史,无论是去繁荣还是屈辱都应该以真实的情况被铭记,这不仅是对历史的尊重,也是对文化的尊重,历史不应该被掩盖,更不应该被曲解,这是毫无疑问的。
结语
任何一个文化的轮廓,在不同的人的眼里看来都可能是一幅不同的图景。——雅各布·布克哈特
中国有一句古话叫做居安思危,表达的意思就是在和平年代,也不能掉以轻心,在内心中一定要有忧患意识,时刻保持警惕性,毕竟人心复杂,任何地方都会成为缺点,包括他们介绍我们是所说的,中国古代文化更加讲究情感和礼仪,而不是理性和务实,是啊,中国有多少祸端都是因为意气用事而导致的,大家如何认为呢?
参考文献
《世界名人语录》
⑵ 在外国历史教科书中是怎样描述中国历史的
德国:
中国历史最早是出现在小学课本上,重点写的是中国的四大发明。所以德国的孩子们,从小便知道中国是一个有着古老文明的神秘国家。
俄罗斯:
对于中国的历史,俄罗斯的教科书都记录的非常详细。但是到了满清的时候,俄国的笔墨开始加重了。特别是不平等条约的签订,还有被割让的土地,这一方面被着重描写了。
日本:
《世界历史》是日本国中的必修课程。这本书对中国古代的贡献也有详细的记载,如四大发明、科举制度等。并着重叙述了唐代对日本的影响。但是到了清朝就开始有批判的色彩了,用大量笔墨写到满清皇帝的昏庸无能,到了民国时期,特别是侵华战争,则是一带而过,对于日军在中国犯下的罪行只字不提。
韩国:
韩国在教科书里频繁篡改历史。例如,我国的四大发明,全世界都知道是我国拥有的四大发明,韩国人说这是我们与中国的共同努力才发明出来的,而且之前也说端午节是发源于韩国。
(2)伊朗教科书怎么描写中国的扩展阅读
中国历经多次政权演变和朝代更迭,也曾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经济、文化、科技世界瞩目。
中国史前时期炎黄二帝被尊奉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
约公元前2070年,中国最早的国家夏朝出现。东周推进了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变革,思想上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帝国—秦朝,西汉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了大一统的局面。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中国陷入分裂割据局面,五胡乱华期间,异族融于中国趋势加强,诸多民族在分立政权的冲突中逐渐汇聚。隋唐时期,中央与边疆少数民族联系更为密切,经济繁荣、科技文化高度发展。宋元时期,多元文化碰撞交融,经济、科技发展到新的高度。明朝鼎盛时期,社会经济高度发展,明末在江南地区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19世纪中期,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确立了共和政体。袁世凯死后,中国进入军阀割据混乱时期。后经国民大革命,土地革命,抗日战争以及解放战争,终于在1949年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又经1966年到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
1978年后中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中国经济快速发展,2011年中国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⑶ 世界各国历史课本如何论述中国历史
美国
《世界历史与当今世界的关联》这么一描述我国古代发明的历史:
唐宋的机械钟表与今天的石英表;古人用硫磺、硝酸钠和木炭混合制成火药至今被用于制造武器和烟花;天花疫苗引发免疫学的产生,活版印刷发展到今天的电脑印刷。
这本书还注重国家间的横向对比,通过一些表格和图形,让学生对同一时期各国经济文化发展状况进行比较,先进、落后一目了然。
书中提到中国的孔子和印度的释迦牟尼、希腊的苏格拉底几乎是同一时代的。通过这一横向对比,学生可以直观了解到当时的世界思想家辈出,在不同文明中闪光。这或许是历史的巧合,或许是不同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
对于中西文化和贸易的交流,教科书也大书特书。从“丝绸之路”的产生到葡萄、无花果、黄瓜、核桃从西亚传入中国,从意大利商人马可波罗1271年来到中国再到郑和下西洋从非洲带回长颈鹿,书中颇下笔墨。书中摘录了《马可波罗游记》中关于忽必烈皇宫的描写:“宫殿屋顶很高,大厅都由金银镶嵌,墙壁上雕刻着龙、鸟、牧马人和各种野兽以及战斗的场面。天花板上也是如此,满眼都是黄金和图画。厅很宽很长,可以容纳6000人的宴席。”
书中还格外重视妇女在各个时期的社会地位,几乎各个章节都有特别提到。其中说,考古发现证明商朝时期的贵族妇女社会地位很高,有土地,还领导自己的军队;汉代贵族妇女穿着漂亮的丝绸长袍;唐代,中国出现历史上第一位也是唯一的女皇武则天,她召贤纳才,对诗人骆宾王不计前嫌;在唐宋初期,妇女地位较高,她们主持家务,负责理财和管理佣人;在“五四运动”中,妇女参加了示威游行,她们反对包办婚姻、裹脚,呼吁提高妇女在社会和家庭中的地位。不过,书中也有中国女婴被遗弃的描述。
与此同时,美国历史教科书还关注中国文学的发展脉络。它称公元前500年左右。编辑成册的《诗经》是当时最伟大的文学作品,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书上翻译了《诗经》的第100首(丈夫外出打仗)、122首、124首和127首(士兵思乡)。对于中国古典文学的鼎盛时代,书中翻译了唐朝诗人李白的诗歌《静夜思》和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醉花阴》中的一段。
课本还十分注重启发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在评论历史事件的同时也会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自己来分析历史人物在历史潮流中的作用,以唐明皇的“开元盛世”为参照,让学生思考究竟是“英雄造时世”,还是“时世造英雄”的辩证问题。再比如说,书中讲孔子认为教育应该教人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同时又向学生提问 “你认为今天的老师应不应该教这些,为什么?”
⑷ 我们称古伊朗为波斯,那么伊朗是如何称呼我们的呢
看了金庸小说集《倚天屠龙记》的人,一定对“丐帮”印象深刻。“丐帮”起源于波斯,波斯才算是总教所属。那么这一隐秘的波斯究竟在哪呢?回答非常简单,波斯就是目前伊朗的一个古称。如今的伊朗,有大概66%的人属于波斯人。在很多人心中中,“伊朗”这一名称,都还没“波斯”来的印象深刻。我们可以把波斯了解为一个部族,或是一种文明行为,最初,波斯部落住在伊朗高原地区的南部,从公元600年逐渐,希腊人就把这方面地区称之为“波斯”了。
春秋战国时代,秦国曾经一度积贫积弱,但商鞅赶到秦国后,秦国就逐渐越来越强劲,《史记》记述:“孝公十九年,君王致伯。”换句话说秦孝公在商鞅的帮助下,被周天子封为伯爵官网,此刻的秦国就早已蔑视西方国家了。再到荆轲当政时,秦国狂扫六国,创建起中国在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社会:秦代,秦朝的疆域总面积做到了340万公顷,秦始皇北击匈奴,南征百越之地,统一度量衡和文本车轨,秦王朝与汉,唐一样,全是全球眼里古中国最富强的阶段之一。因此 ,伊朗人以“秦”叫法中国人,也就不难理解了。现如今大家还能当今世界听见管中国人叫“唐人”的状况,也是由于“唐”有“中国之地”的含意。
⑸ 中国历史在外国人中是如何被记载的
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灿烂文化,在历史上一直以来是整个世界上的政治经济科学发展中心。并且在很大的程度上对其他国家形成了影响,一直到近代这种影响才被全世界的工业化进程打断。但是现在的中国依然对整个世界形成很大的影响,毕竟在这个世界上每5个人里面就会有一个中国人。当然也有很多外国人不了解中国,更没有到过中国,他们对中国的了解仅仅凭着日常的电视报纸和教科书。大家知道这些人对中国是什么印象吗?
至于韩国则不说也罢了,明明是一个弹丸小国,自古以来靠依附中国生存。在历史书中却把自己意淫成一个强盛大国,屈原和纪念屈原的端午节都是韩国的。四大发明是有韩国人合作才研发出来的,这也是醉了。他们对自己国家有种谜之自信,所有的历史全靠一个字:吹。
⑹ 以色列教科书里真的详细描写了中国人给予犹太人的帮助么
都是YY,以色列是美国的铁粉。我这么告诉你吧。以色列对二战时各国帮助过犹太人的人授予10000名国际义士中国就一个潘均顺在乌克兰救助犹太儿童。连中华民国驻维也纳给犹太人发签证那个大使何凤山都没有,以色列官方认为他是外交官有豁免权并不是冒生命危险帮助犹太人。还有你们不要以为二战德意日属于一个阵营的就是对中国同一态度的,事实上德国人是非常痛恨日本人南京大屠杀的而日本人和犹太人其实关系很好当初曰俄战争就是犹太富商希甫筹的2000万美元贷款而被天皇绶勋,日本也非常厌恶德国人杀害犹太人。所以所谓的中国人帮助5万流亡上海犹太人是假的,当时中国人民自己都顾不上5万犹太人一年多需要多少吨粮食?当时帮助上海犹太人的是日本人和犹太社团。
⑺ 在美日韩三国教科书中,是怎样描写中国的呢
曾经的中国也是一方霸主,在世界上声名赫赫。大家都知道,不论是哪个国家,在教育上都有着历史这一学科。那么,在其它国家的历史书上又是怎样纪录咱们中国历史的呢?
历史记录着国家的发展,如果一个国家连历史都不能正视又谈何发展。作为中国人的我们更应该熟悉历史,铭记历史,勿忘初心!
⑻ 请看各国历史书上怎么写中国
[转贴]外国教科书怎么写中国
外国教科书里的中国外国人的中国观是如何形成的?专家说,教育和媒体的影响最为重要。那么,外国历史教科书中怎么写中国?会不会颠覆我们过去所学?对这样的疑问,《环球》杂志记者求诸书本,一是为了解外国教育界灌输给学生的是怎么一个中国,二来也可寻找外国人对中国的各种看法由来的答案。
美国历史教科书,另一面镜子
《环球》杂志驻纽约记者/李博
美国历史书中的台湾、贸易、人权
美国许多中学都采用一本题为《世界历史与当今世界的关联》的教材,供10~12年级(相当于我国的高中一、二、三年级)的学生阅读。课本是彩色精装书,洋洋洒洒1000页内容里有60页是有关中国的,中国历史穿插在不同时期的世界历史发展中叙述。可以说,美国人从小就是从这本书开始认识中国的。
首先,看看美国中学历史书是怎么写台湾的。虽然美国政府称其遵守“一个中国”原则,但美国公众在谈到台湾时,很多时候仍将“台湾”和“中国”错解成了相对应的概念,他们不会把“台湾”和“中国大陆”对应,也不会补充一句“中国台湾”。
何以如此呢?在美国教科书中,数次出现的“中国疆域地图”,商代的、秦汉时期的、元代的,一直把台湾模糊化。在书后的世界地图里,中国大陆和台湾是用深绿和浅绿两种颜色标示的。
其次,中国与西方的贸易问题。书中说,早在中国汉代,东西通商的重要通道“丝绸之路”逐渐形成,汉朝把大量昂贵的丝绸输出到西亚。为了保护丝绸贸易,中国人一直保守丝绸制作过程的秘密。中国的统治者历来严格限制外国商人,只允许他们在广州活动。中国卖给他们丝绸、茶叶、瓷器,换来的却是大把大把的黄金和白银,造成巨大贸易顺差。1793年,英国人要求增加贸易权利,被干隆皇帝拒绝,他说:“西方的东西找不出一件中国用得着的。”
再次,有关民主和人权问题。美国课本把新中国成立的政府划归“集权政府”一类,对中国的民主和人权状况横加指责。
在其他方面的基本事实上,美国历史教科书可能借鉴了中国历史教科书的内容。书中除了没提传说中的黄帝、炎帝,把唐朝大诗人李白的名字写成“李伯”之外,主要历史事件和年代都与中国历史教科书相一致。
历史书注重讲史方法
《世界历史与当今世界的关联》一书也有许多值得中国教科书编纂者借鉴之处。书中非常注重历史与当今的联系。比如:唐宋的机械钟表与今天的石英表;古人用硫磺、硝酸钠和木炭混合制成火药至今被用于制造武器和烟花;天花疫苗引发免疫学的产生,活版印刷发展到今天的电脑印刷。
这本书还注重国家间的横向对比,通过一些表格和图形,让学生对同一时期各国经济文化发展状况进行比较,先进、落后一目了然。
书中提到中国的孔子和印度的释迦牟尼、希腊的苏格拉底几乎是同一时代的。通过这一横向对比,学生可以直观了解到当时的世界思想家辈出,在不同文明中闪光。这或许是历史的巧合,或许是不同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
对于中西文化和贸易的交流,教科书也大书特书。从“丝绸之路”的产生到葡萄、无花果、黄瓜、核桃从西亚传入中国,从意大利商人马可波罗1271年来到中国再到郑和下西洋从非洲带回长颈鹿,书中颇下笔墨。书中摘录了《马可波罗游记》中关于忽必烈皇宫的描写:“宫殿屋顶很高,大厅都由金银镶嵌,墙壁上雕刻着龙、鸟、牧马人和各种野兽以及战斗的场面。天花板上也是如此,满眼都是黄金和图画。厅很宽很长,可以容纳6000人的宴席。”
书中还格外重视妇女在各个时期的社会地位,几乎各个章节都有特别提到。其中说,考古发现证明商朝时期的贵族妇女社会地位很高,有土地,还领导自己的军队;汉代贵族妇女穿着漂亮的丝绸长袍;唐代,中国出现历史上第一位也是唯一的女皇武则天,她召贤纳才,对诗人骆宾王不计前嫌;在唐宋初期,妇女地位较高,她们主持家务,负责理财和管理佣人;在“五四运动”中,妇女参加了示威游行,她们反对包办婚姻、裹脚,呼吁提高妇女在社会和家庭中的地位。不过,书中也有中国女婴被遗弃的描述。
⑼ 外国历史教科书
剑桥中国秦汉史是一部比较好的书 因为该书系统全面的介绍了中国的秦汉时期的历史事件 经济政治情况
⑽ 美国历史教科书是如何评价中国的里面都写了什么
随着国际化的发展,国际之间的建交也在发展,不过建交都是以贸易为主,想要看各国之间的一个态度,从历史教科书的一些角度就可以知道这个国家的基本立场,日本、美国、俄罗斯之间的教科书对中国的描写都是不一样的。
正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俄罗斯将他们看得这么透彻,我们却难以了解自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