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你对伊拉克战争有什么看法
一,伊拉克战争是一场非正义战争。
二,虽然美英等是打着打击侵略者、反对独裁、传播民主、防止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的旗帜,但是事后的事实证明美英的开战理由全部是美国的情报机关捏造的。
三,伊拉克战争中,美国使用了大量的贫铀炸弹,造成伊拉克环境的放射性污染,造成战后畸形儿的大量出生。美国在战争中还使用另外一种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云爆弹,虽然没有大规模的放射,但是所使用地区生物无一幸免,这种完全的屠灭也是反人类的。
四,美国及其盟国发动伊拉克战争,从直接的目的,是控制石油资源,从远的目的,是打击任何试图抛开美元交易的国家。
㈡ 伊拉克和伊朗是什么关系
伊朗在中国西面,伊拉克在伊朗西面。他们是相邻的阿拉伯兄弟,都信伊斯教。
然而两国为边境交界处的阿拉伯河的主权而产生争议,1979年伊朗伊斯兰革命以后,伊拉克趁伊朗局势未稳之际,发动两伊战争。
1980年9月22日,伊拉克为这块有争议的河流,借口为抵御“伊斯兰革命”,悍然向伊朗发动军事进攻。
但自从萨达姆政府被推翻以后,伊拉克和伊朗的关系就开始发生微妙的变化,两国越走越近,出现明显的缓和局面。
伊拉克共和国,简称“伊拉克”,位于亚洲西南部,阿拉伯半岛东北部,南方是沙特阿拉伯、科威特,北方是土耳其,西北是叙利亚,伊朗和约旦各位于其东西两侧。
伊朗伊斯兰共和国,简称“伊朗”。位于西亚,属中东国家。东邻巴基斯坦和阿富汗,与土库曼斯坦接壤,西北与阿塞拜疆和亚美尼亚为邻,西接土耳其和伊拉克。中北部紧靠里海、南靠波斯湾和阿拉伯海。
两伊战争,又称为第一次波斯湾战争,伊朗称为伊拉克入侵战争、神圣抗战、或伊朗革命战争,伊拉克称为萨达姆的卡迪西亚,是发生在伊朗和伊拉克之间的一场长达8年的边境战争。
伊拉克和伊朗均在战争中受到严重损失,除常规战争外,在战争过程中采取了袭城战、袭船战、袭击油田等破坏敌方后勤、经济设施的手段。伊拉克还对伊朗军队、平民动用化学武器。
㈢ 海湾战争,伊拉克战争的起因,经过,结果。。
两伊战争起因
长期以来,两伊存在领土纠纷、民族和教派矛盾。1971年初,双方发生边境冲突。1975年在阿尔及利亚总统布迈丁的斡旋下,两伊签订《国界和睦邻条约》(即《阿尔及尔协定》),规定的阿拉伯河主航道中心线为界,伊朗同意将克尔曼沙赫省的约300平方公里的土地划给伊拉克。两国矛盾有所缓和,但未真正解决。伊朗一直未履行上述承诺。1979 年2月,霍梅尼在伊朗执政后,两伊关系急剧恶化。1980年初,伊拉克宣称要废除边界协定,双方边境冲突逐步升级。
1979年伊朗爆发伊斯兰革命,伊朗政府强调要向所有伊斯兰国家“输出原教旨主义的伊斯兰革命”,公开号召占伊拉克人口60%的什叶派“进行伊斯兰革命”,推翻伊拉克现政权建立“伊斯兰共和国”。伊拉克则支持伊朗境内少数民族如库尔德族的民族自决要求。侯赛因试图完全控制位于波斯湾西北部的阿拉伯河,该水道是两个国家重要石油出口通道。美国为萨达姆提供武装并支持其向这一有争议的地区发动进攻,试图以此遏制刚刚通过革命上台并强烈反美的伊朗政权。 而在1975年,美国国务卿基辛格曾支持伊朗国王对当时在伊拉克控制下的水道发动进攻。伊拉克和其他阿拉伯国家还担心伊朗1979年二月革命产生的武装政权向周边地区扩散。导致两伊战争的另一因素是两国领导人的野心。伊朗宗教领袖霍梅尼试图将他领导的伊斯兰原教旨主义运动推广到整个中东地区。不过由于伊朗革命才成功不久,这方面的尝试还十分有限。 对萨达姆而言,他掌权时间不长,正试图使伊拉克获得地区霸权地位。伊朗战争的成功可以使得伊拉克成为海湾地区的霸主并控制石油贸易。军队内部清洗和美制装备零件严重缺乏都很大地影响了伊朗曾经强大的军力。另外,阿拉伯河地区的伊朗防御也很薄弱。随着政治、宗教的矛盾激化和边界武装冲突的加剧,1980年9月22日,伊拉克利用伊朗支持的对当时伊拉克外长阿齐兹的刺杀企图为借口,抓住机会发动进攻,至此两伊战争就全面爆发了。自从战争爆发后,引起了世界人民特别是阿拉伯国家的密切关注。
伊拉克战争起因是美国因伊拉克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疑似)而发动的全面战争,共有4国参与作战.但是没有得到联合国的统一擅自发动的,是违法的
㈣ 伊朗和伊拉克现在关系怎么样
从两伊关系变化看伊拉克战争
一、两伊关系由敌对到友国
伊拉克与伊朗是海湾地区国家关系中最重要的关系之一,对本地区局势发展具有重要作用。20世纪80年代,持续8年之久的两伊战争影响了整个海湾地区,两伊敌对关系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随着2003年伊拉克战争的爆发,海湾地区国际关系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两伊关系也发生了由敌对到友国的重大转变。美国在9·11事件后,推出“先发制人”的战争理论,该理论针对三个敌对目标:伊拉克、伊朗和朝鲜。随着什叶派在伊拉克掌权,什叶派势力在中东明显增强,从伊朗到伊拉克、叙利亚和黎巴嫩,什叶派势力一路走强。什叶派在伊拉克掌权后,真主党和哈马斯等强硬势力在阿拉伯政坛崛起,这一系列的变化都以伊朗为中心,伊朗的势力明显在增强,而伊朗是美国圈定的“邪恶轴心”国家,内贾德在伊朗执政后坚持强硬的政策,这些新形势使美国尴尬不已,无疑对美国的中东政策形成了严峻挑战,可以说美国发动的伊拉克战争导致了什叶派崛起,这是美国先发制人战争政策的最大失策之一。
二、两伊化敌为友令美国不安
1991年海湾战争之前,美国奉行“以伊制伊”的海湾地区战略,即通过伊拉克与伊朗相互制约,保持一种地区平衡并从中渔利。1993年美国推出“双重遏制两伊”政策,在对伊拉克进行遏制的同时,对伊朗也加以遏制,目的是保持美国霸权优势地位不受挑战。现在,两伊这一对被美国遏制的冤家已经变成了朋友加兄弟关系。萨达姆政权被推翻后,取而代之的是什叶派掌握了伊拉克国家大权,什叶派与逊尼派权力和地位角色发生转换。战争改变了伊拉克国家政治权力结构,什叶派成为现今政治权力结构的基础,伊拉克与伊朗由敌对变为朋友关系是美国最不愿意看到的结果,这严重影响了美国在海湾地区乃至全球的战略,也与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的目标背道而驰。伊拉克战争后,什叶派政权增多了,中东地区出现了什叶派弧形地带,这令美国如坐针毡。
三、伊拉克离内战越来越近
伊拉克战争结束三年多了,但它仍是战乱国家,无稳定下来的任何迹象。不论美国或伊拉克政府是否敢于承认伊拉克已经陷入内战,伊拉克局势的现实是越来越糟。2006年以来教派冲突惨烈,每天都有数十人甚至数百人集体死于教派仇杀或教派冲突。值得注意的是,伊拉克境内各类暴力活动还在呈扩大趋势。除反美、反政府袭击以及什叶派与逊尼派的教派冲突外,阿拉伯人与库尔德人、什叶派内部派别之间的争斗也在逐渐恶化,波及北部基尔库克和摩苏尔及南部一些城市,这进一步加剧了伊拉克局势的恶化程度。美军对于改善伊拉克安全局势的行动经常招致更猛烈的反抗和袭击。伊拉克离陷入内战的危险越来越大。乱象丛生的伊拉克局势迫使布什政府不得不考虑调整对伊策略,以摆脱困境。这其中包括与伊朗私下谈判,要求伊朗参与伊拉克战后重建,一同讨论解决伊拉克问题,以使教派冲突平息下来。美国的这一举动只能表明布什政府对治理伊拉克乱局已力不从心,处于一种无奈的尴尬境地,已被动到求助伊朗的地步。
四、美国有求于伊朗
美国有求于伊朗有三方面原因。一是伊拉克什叶派政治上得势,伊朗的邻国不再是威胁性极强的萨达姆政权,而是换上了一脉相承的什叶派兄弟执政,伊拉克战后两届总理都来自于什叶派政党“达瓦党”,该党与伊朗关系密切。其二是在伊拉克当今领导层中,多数人都曾在伊朗避过难,他们与伊朗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两国的政治合作日益增多。其三是伊拉克什叶派穆斯林的精神领袖西斯塔尼是伊朗人,至今是伊朗国籍。于是,伊朗对伊拉克的影响力是显而易见的,在伊拉克内政外交等问题上不仅有影响力,还有发言权。
虽然伊拉克不会建立政教合一的神权政体,但同为什叶派政权的密切联系足以使两伊关系更加亲密。一个什叶派的伊朗政府已足够美国头痛,再加上另一个什叶派政府的伊拉克,这令美国痛上加痛。美国原本以为推翻了萨达姆,海湾地区的事情就好办多了,但事与愿违,事情反而越来越棘手。伊拉克战后安全问题和伊朗核问题一直困扰布什不得安宁,美国在伊朗核问题上难有作为,伊朗的强硬态度令美国拿不出有效的良策,在伊拉克战后局势问题上更是一筹莫展,眼下不得不有求于伊朗帮忙。
由此,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的成败,结果已显现。这场师出无名的战争的确错了。美国深陷伊拉克战后泥潭难以自拔,不仅偏离了反恐战争的轨道,而且还招致全球恐怖活动越来越多,伊拉克变成了恐怖分子活动的重要场所。不仅如此,美国本土也越来越不安全。布什总统本人因此不断遭到国内舆论的谴责。眼下,布什对制止伊拉克的暴力活动已经无牌可出,求助伊朗帮忙势必也要调整对伊朗的政策,这等于宣布美国对伊拉克的影响力削弱了,同时也暴露了美国力量的局限性,而且,求助伊朗的结果会是,美国将被迫与伊朗分享其对伊拉克的影响力。
㈤ 伊朗和伊拉克的历史有何关联,何时分裂
历史上,两国间一直存在着民族矛盾、教派冲突、领土纠纷以及历史遗留下来的各种争端。1980年9月,两伊战争全面爆发。战争共造成100多万人死亡,给两国人民带来巨大灾难。1987年7月,联合国安理会一致通过第598号决议,要求两伊立即无条件停战。伊拉克和伊朗先后宣布接受这项决议。1988年8月20日,长达8年之久的两伊战争结束。
战争结束后,两国仍然处于敌对状态。1990年海湾危机爆发后,伊拉克于当年8月17日正式宣布从伊朗领土撤军,10月两国恢复外交关系。尽管此后两国为改善关系作出积极努力,但双方在一些领域的分歧依然存在。
2000年以后,伊朗和伊拉克关系明显改善,特别是“9·11”事件后,因被美国列入“邪恶轴心”国名单,双方在政治、经济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不断加强。
2003年3月20日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后,伊朗强烈反对美国的武力行动以及美国在海湾地区的军事存在,呼吁联合国在伊拉克重建和未来政府组建上发挥主导作用。伊拉克战争后,伊朗积极支持伊拉克重建,向对方提供援助,并加强与其的经济合作。两伊政治经济关系逐渐升温。
2005年,两伊关系发展步伐加快。当年5月,伊拉克过渡政府成立。亲伊朗的什叶派达瓦党领导人贾法里执掌政府。为表示对贾法里政府的支持,伊朗外长哈拉齐5月中旬访问伊拉克,成为萨达姆政权垮台后访问伊拉克的伊朗最高级别官员。7月,伊拉克过渡政府总理贾法里访问伊朗。11月,伊拉克总统塔拉巴尼访问伊朗,成为近40年来首位访问伊朗的伊拉克国家元首。
2006年以后,两伊关系持续升温。伊拉克总理马利基于2006年9月和2007年8月先后两度访问伊朗。2006年11月,伊拉克总统塔拉巴尼时隔一年之后再度访问伊朗,寻求扩大双方在各领域的合作。两国高层互访进一步促进了双边关系的发展。
历史上,两国间一直存在着民族矛盾、教派冲突、领土纠纷以及历史遗留下来的各种争端。最主要原因。
㈥ 伊拉克与伊朗战争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我很少复制粘贴来进行回答,不过这个问题可以用新华社的通用新闻资料来解释,就不费力自己敲键盘了。
(以下为引用内容)
伊朗-伊拉克战争的主要原因有三:一是宗教纠纷,二是领土争端,三是由宗教纠纷和领土争端引起的民族矛盾,其中还夹杂着双方领导人个人的决策。
一,两伊同是伊斯兰国家,但伊朗五千多万居民信仰伊斯兰教的什叶派,伊拉克一千六百万人口中有半数以上为什叶派,但当政者是逊尼派。伊朗推翻巴列维王朝的 “伊斯兰革命”胜利后,毛拉们(宗教专职人员)掀起宗教狂热,公开鼓吹对外输出“伊斯兰革命”,伊拉克是伊朗的邻国,什叶派穆斯林又占全国人口的半数以上,因此首当其冲。伊朗领袖霍梅尼从1964年起,流亡到伊拉克,1978年被伊拉克现总统、当时的第二号领导人萨达姆·侯赛因以煽动当地什叶派叛乱的罪名驱逐到巴黎,为此,双方结下了“一箭之仇”。二,领土争端的两个问题:一是伊拉克要求收复阿拉伯河的全部主权。这个问题本来根据萨达姆同伊朗已故国王巴列维1975年签订的《阿尔及尔协议》已经解决了,协议规定构成两国共同边界的阿拉伯河一段以河流主航道中心线划界。但萨达姆签约后一直感到后悔,趁伊朗伊斯兰革命后动乱之机废除了协议。另一领土争端问题是间接的。伊拉克要求伊朗将其在1971年英国实行撤出苏伊士以东政策时被伊朗占领的霍尔木兹海峡附近的阿布穆萨、大通布和小通布3岛归还给阿拉伯国家。三,由于双方领导人都采取针锋相对的政策,互不让步,激起了历史的民族矛盾和怨恨,导致爆发了战争。
㈦ 伊拉克战争给世界带来了哪些影响巴以战争的起因是什么、请你对巴以战争作出预测实评论
伊拉克战争,应对世界油价的不稳定负一定责任,伊拉克战争后,美国在中东的影响力上升,在地图上,伊拉克-伊朗-阿富汗三国相连,两个有美国的军事基地,美国如果想动伊朗,可以说伊朗胜算很小,美国把一颗钉子钉在了中国的西大门,俄罗斯的腹地,而这颗钉子又死死卡住全世界的前几名的石油输出国。
至于巴以战争,我觉得这个称呼是不准确的,我觉得叫加沙战争比较好,因为只有哈马斯在抵抗以色列,而法塔赫却没进入,从而不能上升到整个巴勒斯坦的角度。这场战争是以色列早就策划好的!否则不可能在前几天空袭中对某些隐蔽设施一打一个准,以色列在国际中的军事实力也是很强大的,对于打击哈马斯这样只有卡桑旅这种武装规模的势力可以说完全是以大欺小。原因是,以色列国内大选,为了拉拢右翼势力,和改变国内民众对现在政府的软弱印象而发动的。
㈧ 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有什么好处和弊端 对美国经济和世界政局有什么影响 对伊朗有什么影响
一是布什为了转移当时国内经济低靡的矛盾,依靠军工订单拉动国内经济增长,二部分程度上是为了石油利益,第三布什与萨达姆的个人恩怨,因为在老布什任期内曾经发动过91年海湾战争,当时就把萨达姆击溃,但是美国却没有扳倒萨达姆政权,老布什也为此失去连任机会,在老布什回访伊拉克时萨达姆有意要暗杀老布什,所以小布什发动伊战在一定程度上是带着个人情感在其中的
伊战虽然在短期为美国国内经济增长带来好处,但布什却没有想到会深陷伊拉克战争泥潭,从而导致美国经济重新回到战前低靡的状态,而且是同时跨越两个战场,经济的低迷一直持续至今
㈨ 伊拉克战争的影响
伊拉克战争,又称美伊战争、第三次海湾战争。2003年3月20日,以美国和英国为主的联合部队正式宣布对伊拉克开战。澳大利亚和波兰的军队也参与了此次联合军事行动。军事行动是在美国总统乔治·W·布什对伊拉克总统萨达姆·侯赛因所发出的要求他和他的儿子在48小时内离开伊拉克的最后通牒到期后开始的。
联合部队是由12万人的美军部队、4万5千人的英军部队、2千多人的澳大利亚军队和200人的波兰军队所组成的,除此之外还有大约5万人的伊拉克反叛军。他们是通过驻扎在科威特的美军基地正式对伊发动军事打击的。
美国第三步兵师从科威特西北方向的沙漠向巴格达挺进,伴随他们作战的还有美国第101空中突击师和第82空降师的若干部队。在另一个方向,伊拉克东南部方向,美国海军陆战队第一远征部队和英国远征军(包含第四和第七装甲旅组成的第一装甲师以及若干海军陆战队)则发动了钳形攻势以打开伊拉克的海运通道。在战争进行了两周后,美军又在伊拉克北部山区投入了173空降旅以及特种部队,并和该地的库尔德反叛军结成同盟,美国预期中的准备在北方投入的第4步兵师则由于土耳其议会的反对而未能在该地参加战斗。
经过两个星期的激战,英军首先控制了伊拉克南部的石油重镇、伊拉克第二大城市巴士拉(بصرة , Basra)。在伊拉克全境都出现了断水和停电等人道主义危机。国际多个人道组织向伊拉克运输救援物资。这些援助物资大多都从联军所控制的乌姆盖茨尔港(أم قصر, Umm Qasr)进入伊拉克,还有部分则从科威特进入伊拉克。
战争爆发大约三个星期之后,美军顺利进入巴格达市区,途中并没有遇到任何顽强抵抗。伊拉克官员则突然消失,去向不明,大批伊拉克军队向美军投降。之后巴格达和巴士拉等伊拉克城市纷纷陷入无政府状态,巴格达市内发生频繁的抢掠事件,巴格达博物馆遭到洗劫,上万件珍贵文物失踪。有伊拉克民众批评美军并没有努力维持巴格达的市内安全。
导火线
美国九一一恐怖袭击事件发生后,美国总统布什宣布向恐怖主义宣战,并将伊拉克等多个国家列入“邪恶轴心国”(Axis of Evil)。2002年伊拉克危机爆发,联合国通过1441号决议,联合国武器检查团重返伊拉克检查伊拉克拥有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3月18日美国总统布什发表电视讲话,要求并没有在伊拉克境内发现任何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武检团立即撤离伊拉克。
参见:2003年伊拉克危机、伊拉克解除武装大事记
开战理由及目的
美国等国家对伊拉克开战的主要理由是萨达姆政权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以及伊拉克政府践踏人权的行径。根据美国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的说法,美国对这场战争最终要达成的目的包括:
铲除萨达姆政权,帮助伊拉克人民建立一个自治的政府,
发现并销毁藏匿在伊拉克境内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以及恐怖分子,
结束制裁,并提供人道主义援助,
保护伊拉克的石油以及其他天然资源。
但伊斯兰国家如伊朗,叙利亚则认为原因并不单纯。根据伊斯兰共和报等媒体的看法,美国已经被犹太集团所操纵,占领伊拉克仅仅只是犹太集团庞大侵略计画的序曲。美军攻下伊拉克后,将以伊朗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为借口出兵伊朗,最后则轮到叙利亚。最终目的是透过控制伊拉克,伊朗,侵吞伊斯兰民族的经济命脉-石油,从而瓦解巴勒斯坦的抵抗,支配整个中东。
战前,美国、英国等国家指责萨达姆政权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并以此作为开战的重要理由,然而至今,他们还没有找到确凿可信的证据。
反战与主战
美国政府宣称有49个国家支持该军事行动。但真正参加地面战的国家只有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和波兰四国,丹麦政府亦对伊拉克宣战,并派遣了两艘军舰支援美军。韩国、意大利、乌克兰等多个国家提供后勤支援。
这场战争遭到俄罗斯、法国、德国、中华人民共和国、阿拉伯联盟、不结盟运动等多个国家政府和国际组织的批评与谴责。
奥地利等多个国家宣称,对伊拉克的军事行动由于没有得到联合国安理会的授权,已经违反了国际法。埃及籍的联合国前秘书长布特罗斯·加利谴责该军事行动,认为违反了联合国宪章。奥地利、瑞士和伊朗禁止联军战机飞越其领空,沙特阿拉伯禁止美军导弹通过其领空袭击伊拉克。
全球普遍的反战情绪最终导致了全球反对对伊战争大游行。
伊拉克现状
联军占领伊拉克初期,曾一度在伊拉克海岸一带处于胶着状态,直到美军进入巴格达时,伊拉克军队便随即兵败如山倒。当时主张出战的美国总统布什和英国首相布莱尔民望一度升上高位。2003年12月美军更成功捉拿伊拉克前总统萨达姆,被美国媒体形容乃是次战事的最大成就。
战后美国不断草拟计划重建伊拉克,包括把大量重建计划交给美国各财团,同时委任当地人任临时政府官员。但由于当地不少派别的政治组织并不支持美国,故针对美英的军事占领而进行的伊拉克游击战正风起云涌,截止至2006年6月15日,美国占领军死亡人数已达到2500人。而伊拉克经济则久久未恢复,不但当地石油设施受到破坏,影响全球石油供应,且失业人口庞大,居民生命安全和日常生活得不到有效保障。故不少国家的反战分子再度公开举行反战示威,指责布什乃世界头号恐怖份子。而美国的副国防部长沃尔福威茨更在秘密专访中明言,指伊拉克拥有大杀伤力武器只是“攻伊的方便理由”。
相关条目
美伊战争时间表
美伊伤亡情况
美英联军虐待伊拉克战俘事件
扑克牌通缉令
伊拉克危机
2003年伊拉克危机
联合国对伊拉克问题的决议
联合国安理会1441号决议
全球对战争的观点
美国对伊拉克政策
全球反对对伊战争大游行
罗马天主教廷反对对伊拉克战争
军事战略
斩首行动
震慑行动
伊拉克军事
伊拉克共和国卫队
㈩ 伊朗和伊拉克为什么发生战争
伊朗-伊拉克战争的主要原因有三:一是宗教纠纷(伊斯兰教分什叶派和逊尼派),二是领土纠纷,三是由宗教纠纷和领土争端引起的民族矛盾,其中还夹杂着双方领导人个人的决策
1980年9月16日,萨达姆与幕僚们针对伊朗与伊拉克的边境问题举行了一次高层会议。会议上,他们决定一周后将向伊朗全面开战。
而就在此前一周,为试探伊朗的反应,萨达姆的军队占领了伊朗边境的两个小村庄。伊朗当局的沉默态度使萨达姆大吃一惊,也更坚定了其出兵伊朗的决心。因为,伊朗的“无反应”正是霍梅尼虚弱的表现。萨达姆相信,霍梅尼政权对前国王军队的“大清洗”正严重侵蚀伊朗军队的战斗力,而霍梅尼本人也正在丧失对伊朗军队的动员能力。只要在这“腐朽的门上”踹上一脚,伊朗必将崩溃,这正是复兴阿拉伯的良机。
1981年,萨达姆和伊拉克军队领导人视察两伊战争前线的伊拉克防空设施。
而此时的伊朗也没有做好准备。伊朗情报机构1980年的报告中这样记载着,“伊朗当前没有能力去进攻伊拉克,亦没有能力抵御伊拉克的大规模入侵。”尽管伊拉克南部巴士拉地区的大规模军事集结引起了伊朗方面的注意,但是伊朗仍不相信伊拉克会在这个时候发动战争。
霍梅尼相当乐观。伊斯兰革命在伊朗的成功鼓舞了他,并给了他继续“革命”的勇气。最为重要的是,伊朗军队经过巴列维国王全盘美式的训练,仅从数字上也看是海湾地区最强的军事力量。萨达姆之流不值一惧。对于萨达姆方面,两伊战争其实在1980年9月4日就已经开始了,因为伊朗先动手炮击了两伊边境中部地区的村庄。
然而,历史终将铭记1980年9月22日这一天。因为这一天,萨达姆军队从南、北、中,三个方向发动了对伊朗全方位的军事行动。
许多学者,特别是西方学者,将两伊战争归咎于伊斯兰革命后,霍梅尼输出革命的愿望,或是萨达姆的个人野心,亦或是中东宗派分歧的使然,亦或是中东地缘政治的必然。
细究极恐,这场展现在世人面前长达八年的战争,实是在为西方的殖民历史善后。西方殖民者所留下的遗毒,至今仍在中东发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