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在二战的时候,为什么德国不去侵占中东这些地方
苏联地势开阔,大部分是平原,较好发起进攻。并且最重要的是苏联有仅次于美国的丰富的石油资源,而中东地区虽然现在是石油大国,但那时候大多数石油资源并未被发现。
其实德国也不是不想侵占中东地区,但中东形势复杂,当时觊觎这块肥肉的国家也不少,竞争对手多了自己也分不到多少了,当年德国向北非战场进打到苏伊士运河。但后来阿拉曼战役的失败让德国对中东望而却步。
⑵ 二战期间,20多万苏联军队已经占领了伊朗,为何最后全面撤军
因为当时美国支持伊朗,而苏联当时也只是勉强可以抗衡美国,所以不得不撤军。
⑶ 二战中的伊朗,为何会被苏联与英国联合夹击
因为伊朗的地理位置太特殊了,谁都想要。
为了推翻里礼萨·汗的统治,英军选择不宣战而突然发动进攻。 8月25日零时,苏联开始入侵伊朗。由诺维科夫将军指挥的一支可容纳2000人的苏联机动部队越过阿塞拜疆南部纳希切万地区的边界河阿拉斯,进入伊朗领土。他们迅速占领了马库和霍伊,然后一路向东进攻。面对苏维埃的突然进攻,大多数没有准备的伊朗部队在营房中解除了武装。为了威吓伊朗军队和平民并放弃抵抗,苏联飞机在入侵伊朗的那天轰炸了大不里士,拉什特,第二天轰炸了德黑兰郊区,为期两天的空袭共杀死了83名伊朗平民和12名士兵。
⑷ 二战中德国战胜法国后为什么不抢他的海外殖民地
1、德国海军不强大,无法和英国抢夺制海权,也就无法打通与殖民地的联络,无法将殖民地的资源运回本土。无法利用的资源还不如不要。
2、当时石油资源出产最多,也是被发现最多的是英国、荷兰的殖民地缅甸、印度尼西亚那边,法国在北非的殖民地上的石油资源还未被发现。(也就是当今世界储量最大的中东地区)
要不然希特勒打破头都会去抢,说不定还会改变对苏联的战略,先打北非再打苏联。
3、巴巴罗萨计划即将开展,不能分出兵力来。
隆美尔被提升为元帅之后,也是最名不副实的元帅,手上只有几个不满员的德军师。
⑸ 二战期间,为何苏联和英国要瓜分伊朗
伊朗的战略位置极其重要,在传统上是英俄大博弈的主要角逐地,在1907年英俄协议后也被两国视为禁脔,不容第三国染指。 二战爆发后,礼萨汗宣布伊朗中立,但并未限制德国在伊朗的活动。即使苏德战争爆发后,仍不接受一些有远见的臣属关于要伊朗宣布站到反法西斯同盟一边的意见。苏联政府多次向伊朗要求取缔德国特务的活动,而礼萨汗也并未采取必要的措施 。英国想要伊朗的石油资源,苏联想要伊朗的出海口,因为苏联的出海口都在北冰洋和北太平洋,南方没有出海口。
二战结束之后,1946年3月2日,当初英苏和伊朗三国同盟条约规定的占领时限到来。英国军队按照协议撤出了伊朗。在二战结束之后,英帝国已经自在崩溃边缘,占领伊朗对英国确实没有太多的价值了。但苏联这时已经看到了冷战即将来临,而自己撤出之后,巴列维政权肯定会被美国控制。所以苏联尽管在3月3日也撤出了自己控制的最大城市大不里士,但却显得非常不情愿。他们以伊朗境内存在对苏联的安全威胁为由,撤军行动进行的非常缓慢。而伊朗这时当然也得理不让人,在美国的支持下,向联合国安理会提出抗议。但很明显联合国安理会是没法对苏联这个常任理事国采取任何惩罚措施的,不过苏联还是感到了压力,在3月24日答复会尽快撤出。当年4月,苏联和伊朗达成协议,伊朗许诺将其北部油田的开采权长期租借给苏联,5月苏军完全撤出了伊朗领土。
⑹ 二战后的苏联曾想控制伊朗,为何最后计划却落空了
因为后来美国威胁苏联如果不撤兵就炸平苏联。
美国鼓励伊朗国王巴列维向联合国提出这一问题,然后包括美国,英国和法国在内的四个常任理事国一致要求苏联从伊朗撤军。但是,苏联从未发表任何声明,并试图继续在伊朗驻军。美国总统杜鲁门向苏联发出最后通,苏联必须在1946年5月1日之前从伊朗撤军。一些美国媒体呼吁用300枚原子弹来炸平苏联,苏联当时没有原子弹,面对核威胁,它确实是非常被动的。苏联不知道美国的原子弹数量,这是一个大问题。实际上,在美国,只有16枚原子弹,苏联对此一无所知。最终,苏联选择退出伊朗,但为了不丢脸,苏联直到6月中旬才退出。
⑺ 为什么二战时德军不在控制东欧,中东,伊朗,印度后在进攻苏俄啦,请展开你的想象按照这个战略世界将会怎
德国在进攻苏联前已经控制了东欧,巴尔干地区。
印度是分给日本的势力范围,德国不能,也没有必要进攻。
至于中东,当时轴心同盟时,日本与德国曾商讨两军协调进攻,即德军自西向东,日军自东向西,从而在中东会师,割断英国与远方的联系,并且孤立苏联,但在1941年,日本深陷中国战场,没能力抽调大规模兵力进攻东南亚与印度中东地区,所以德国对此并不抱希望。因为希特勒对中东也没有多少兴趣。
希特勒自年轻以来的梦想,只是想控制中欧与东欧,得到乌拉尔山以西的俄国领土,以及灭绝此范围内的犹太人,苏联成立后,极端厌恶共产主义的他才想到摧毁整个苏联。1941年以前,因为英法的关系,德国进攻苏联的战略无法实施,因此才发动西线战役的。所以当法国扫平后,希特勒的目标自然而然转到了心里最痛恨的敌人——苏联上了。
如果按照楼主的想法,德国也不可能凭它一国的力量战胜苏联。即使苏联被孤立包围,但是它资源丰富,人多力量大,日本又靠不住,如果德国能够从人心的角度,以解放俄国人民为旗号,那么结果很可能会不同(当时苏联百姓对斯大林的高压政策很不满)。
⑻ 二战时,希特勒为什么不通过攻占中东地区来获取石油呢
二战时期中东的石油产量有限,而且集中在伊朗、伊拉克等地,德军连埃及都没拿下,自然就指望不上中东的石油。石油被称为现代工业的血液。在战争中,石油也是重要的战略资源,不说坦克、飞机、军舰需要石油,就是维持军工生产,石油也必不可少。在二战期间,德国的石油来源一个是东欧(主要为罗马尼亚及匈牙利),一个是自己生产的合成燃料,第三就是从苏联等国进口。
不过东欧的石油产量有限,自己合成燃料生产产能也严重不足,至于进口石油受受政治因素影响,其次德国的外汇储备也严重不足。因此开战以后德国饱受石油不足的困扰。为了取得石油,德国后来不惜对苏开战,这一定程度上也加快了战败的速度。
显然德军即使侥幸赢了阿拉曼战役,也不能让部队攻击到基尔库克、阿巴丹、阿瓦士等石油产区。所以希特勒自然只能选择相对容易的苏联为攻击目标。
⑼ 二战石油很重要,希特勒为什么不攻占中东来获取石油
战争中如果没有石油,那么坦克将无法前进,那么德国的闪电战术再怎么厉害,他也需要坦克的推进,飞机在上面做辅助,对地面的技术设备进行轰炸,如果没有石油,飞机飞不起来坦克跑不起来。
在当时的二战中,中东的石油主要集中在伊朗国家,很多的油田还没有挖掘出来,我是为了当时发现的一点石油,而远征中东的话,会得不偿失,当时的世界石油主要集中在美国,苏联、委内瑞拉等国家,中东的石油产量是比较低。
⑽ 在二战中,20万苏军曾武装占领伊朗,可为何最后却不得不全面撤军
引言:虽然我们现在处于和平的时代,但是这和平来之不易。无论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还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人们都遭受了非常大的伤害。虽然这些世界大战给人们带来了极大的伤痛,但是也给后人带来了很多启示。关注二战的网友们可能注意到了这样一则信息,在二战后期,20万苏军曾武装占领伊朗,最后却不得不全面撤车。这则信息一经爆出,就引起了很多网友的关注和对苏军撤退的讨论。
虽然这份合约有利于伊朗的发展,但是这个合约并没有很好的保护伊朗。 虽然苏联迫于其他国家的威胁而撤退,但是苏联做了两件事情之后才走。第一个事情就是要伊朗北部的油田利益。众所周知,伊朗的油田是非常多的。第二个事情就是苏联借助傀儡政府去分裂伊朗。第三个方面就是苏联需要休养生息。由于战争的破坏,苏联遭受了巨大的损失。如果这么多军队在外面的话,那么国内就可能会面临一些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