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美国与伊朗处于什么关系这种关系是如何形成的
1921年2月21日,礼萨·汗上校发动军事政变,占据德黑兰,1925年取得王位,建立巴列维王朝,于1935年改国名为伊朗。当时美国对伊朗的事务几乎没有兴趣。伊朗为了摆脱英国和俄罗斯在波斯事务中的统治地位。向美国寻找支持,美国工业和商业领袖支持波斯推动其经济现代化并摆脱英国和俄罗斯影响。美伊两国也开始越来越亲密。
到1978年1月发生反对伊朗君主体制的大规模示威活动;同年8月至12月,罢工及示威活动瘫痪了整个国家。1979年1月中旬,沙阿被迫流亡海外,伊朗让美国交出阿沙,阿沙和美国关系特殊,美国没有交出来。伊朗占领了美国大使馆,52名美国外交官和平民被扣留为人质的。虽然伊朗因为阿沙死了最后放了人,但是是梁子结下了。
伊斯兰革命期间”头巷尾挂满和涂满了“打倒美国”的口号。对伊朗所有美国文化,经济全盘否定。1980年伊朗与美国断交后,美国开始指责伊朗以"和平利用核能"为掩护秘密发展核武器,并对其采取"遏制"政策。对伊朗进行全方面经济,军事的制裁。
② 通俗易通的美国和伊朗的关系
美国一直需要一个代理人帮他看着中东的石油,79年以前用的就是伊朗因为伊朗本身石油的产量就很大而且在阿拉伯世界说话也是有些分量的,但是79年年的伊斯兰革命推翻了亲美的巴列维王朝。新上台的政府当然会对巴列维王朝的各种作为进行批判。其中过分亲美便是其中一条(指责巴列维王朝帮助美国掠夺伊朗的石油,美国自然就是掠夺者)。所以新政权开始全面抵制美国(矫枉过正)这是伊朗方面看不惯美国的原因。
对于美国来说,本来好好的一个代理人被推翻了就算了,伊朗新政府连超级大国最基本的面子都不给美国当然不会高兴,更何况伊朗还有丰富的石油。中国有句古话说的好:君子无罪,怀璧其罪。所谓的璧就是石油。
美国的拥有丰富石油的国家向来是不是朋友就是敌人,没有第三种选择。伊朗肯定不是朋友了,所以是敌人。
③ 伊朗和美国关系紧张来源已久了么
美伊交恶溯源可以到1991年的海湾战争。
其实两伊战争期间,与伊朗为敌的美国明显站在了伊拉克一边,并提供大量经济和军事上的援助。然而美国政府很快意识到,素有宏图大志的萨达姆将成为更危险的敌人,美伊关系迅速降温。1990年8月2号,伊拉克出兵占领科威特全境,并吞并科威特为其第19个省。此后,联合国连续通过了5个决议,谴责伊拉克入侵科威特,并实施经济制裁。但伊拉克仍然拒不撤军。1991年1月17日至2月28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组成多国部队,在联合国安理会的授权下,先后对伊拉克实施了"沙漠盾牌"、"沙漠风暴"和"沙漠军刀"三个阶段的军事行动,收复科威特,并取得了战争的最后胜利。当年4月3号,联合国安理会通过第687号决议,要求伊拉克销毁所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作为解除经济制裁的前提。此后,在1991年到1998年的对伊武器核查中,美伊摩擦不断,两国关系继续恶化。1998年12月16号,核查危机达到顶峰,联合国核查人员全部撤离伊拉克。次日凌晨,美英单方面对伊拉克发动了代号为“沙漠之狐”的大规模导弹袭击,核查工作就此中断。去年年初,美国以伊拉克拒绝接受武器核查,继续研制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为由,将伊拉克列入了所谓的邪恶轴心,声明将对伊拉克实施军事打击。去年9月,伊拉克迫于军事压力,同意接受联合国的武器核查。在此后的核查过程中,尽管伊拉克给予了积极配合,并按时向联合国提交了武器发展报告,但美英坚持认为伊拉克隐瞒事实,继续藏有并发展违禁武器,并不断向海湾地区增兵。
一直以来,总对美国存在一定的偏见。不习惯她凭借自己超强的政治、经济、军事实力,打着“民主”的旗帜,喊着“反恐”的口号,给世界的和平带来威胁!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巴以冲突、黎以冲突,美国或明或暗的参与,给中东这块饱受战争摧残的土地带来了更加深重的灾难。被炮火摧毁的家园,废墟上孩子们祈盼和平的眼神,使全世界所有爱好和平的人们的心灵为之颤抖!如今,朝鲜无视世界各国的反对,对外宣称已成功试验“核爆”后,被美国列为“邪恶轴心国”之一的伊朗,其核问题成为了人们关注的另一焦点。美国将会对伊核问题采取什么样的态度,一部分取决于伊朗方面的回应。但我们期待,两国博弈的代价,不是另一场硝烟!
一、 伊核问题的由来
1967年,美国首先援助伊朗建立了原子能研究中心,随后欧美等西方国家纷纷与伊朗签订核合作合同,争夺伊朗核市场,伊朗核计划发展进入全盛阶段。但随着伊斯兰革命的胜利,巴列维王朝的垮台,欧美终止了与伊朗签订的所有合同。而持续了八年之久的两伊战争,更是摧毁了在巴列维王朝时期的大部分核设施。战争结束后,伊朗向俄罗斯寻求帮助,在IAEA(国际原子能机构)的监控下,实施了核设施重建工作。2003年,美侦察到伊朗的秘密核设施。该消息曝光后,欧盟三国与伊朗就“伊核问题”展开了谈判。但由于欧盟在谈判中受美国影响,加上伊朗政府强硬的态度,使得谈判陷入僵局,最终使得伊朗再次恢复铀浓缩加工活动。围绕伊朗进行铀浓缩活动的目的,美欧与伊朗开始了一场旷日持久的对峙。
二、美伊博弈
美国为了维持其在中东地区的战略地位,绝不能容忍伊朗拥有制造核武的机会。而伊朗身处中东这个是非之地,为自身安全及能源问题考虑,迫切需要发展核技术。这一矛盾的存在显然并非偶然。如何解决这一矛盾,避免因矛盾激化而可能导致的严重后果,成为了全世界尤其是美伊必须考虑的问题。
尽管伊朗方面一再强调自己是“和平发展核能”,但欧美等国却对这一说法表示怀疑。一旦放任伊朗,使其成为世界上第九个“拥有核武”的国家,由此产生的连锁反应将对世界的和平与稳定产生影响,其他国家倘若纷纷效仿,将会在一定程度上削弱美国的军事威慑力,进而动摇美国极力营造的“一超独霸”的世界格局,最终损害美国的全球战略利益!
尽管后果严重,但面对“不吃硬”的德黑兰,美国确实要下一番苦功。毕竟,伊朗不是阿富汗、伊拉克。首先,伊朗的国土面积是伊拉克的四倍,伊朗总统艾哈迈迪-内贾德是伊朗人民推选出来的政治和精神领袖,具有号召和团结民众的感召力;其次,伊朗的石油储量居世界前列,中国与俄罗斯等大国都与伊朗有着密切的能源关系。美国对伊措施不得不兼顾这些国家的利益;再次,伊朗所处的地理位置也给其带来了天然优势:把守着中东的石油通道——霍尔木兹海峡,美国经济也在一定程度上悬于这条通道,不得不有所顾忌;最后,内贾德广泛联合其他反美阵营,频频出访邻国。与委内瑞拉、古巴等国建立了良好的关系,争取国际社会的支持力量!
而对于美国自身而言,各种困难也不得不面对。第一,伊拉克战争的后遗症,使布什进退两难。继续派兵驻守,带来的是美军伤亡人数的攀升和国内反对势力的指责;但撤军更是将自己辛辛苦苦打下来的成果,拱手让出,使伊朗有机可乘,增加伊朗在伊拉克的影响力。第二,美国国内的“驴象之争”再次拉开了帷幕,布什在任期内,已不再可能策划对伊动武。
面对诸多的障碍,美国出于无奈,被迫改变策略,对伊妥协,表示“只要伊朗同意暂停铀浓缩活动,美国将参加与伊朗的直接谈判”。
正如《孙子、谋攻》中所述“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战争是所有策略中最低级的选择,虽然“伊核问题”的解决前景仍不明朗,但我们期待双方博弈可以达到一个令大家满意的均衡。
④ 美国和伊朗关系的历史渊源
伊朗问题一般指伊朗核问题
在美国及其他西方国家的支持下,伊朗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核能开发活动。1980年伊朗与美国断交后,美国开始指责伊朗以“和平利用核能”为掩护秘密发展核武器,并对其采取“遏制”政策。
2003年初,伊朗宣布提炼出能为其核电站提供燃料的铀,美国随即对伊朗的核能开发计划表示了“严重质疑”。美国称伊朗拥有浓缩铀就意味着拥有核武器,并警告伊朗停止与铀浓缩相关的活动。
国际原子能机构也通过多项相关决议,要求伊朗签署《不扩散核武器条约》附加议定书,允许国际原子能机构对其进行更为严格的检查,终止提炼浓缩铀的试验。在国际社会,特别是代表欧盟的法国、德国、英国的积极斡旋下,2003年12月18日,伊朗正式签署了《不扩散核武器条约》附加议定书。2004年4月,伊朗宣布暂停浓缩铀离心机的组装。11月,伊朗宣布中止与铀浓缩有关的一切活动。
2003年10月21日,伊朗表示签署《不扩散核武器条约》附加议定书
此后,伊朗与欧盟进行了一系列谈判,但双方在一些关键问题上始终无法达成一致。欧盟坚持伊朗应完全终止铀浓缩活动,而伊朗则表示不会放弃和平利用核能的权利。2005年8月,伊朗恢复了铀转化活动,欧盟与伊朗之间的谈判中断。
2003年12月18日,伊朗驻国际原子能机构代表萨利希(左)与国际原子能机构总干事巴拉迪(右)共同在奥地利维也纳签署《不扩散核武器条约》附加议定书。
为了打破伊朗核问题的僵局,2005年12月,俄罗斯向伊朗递交了两国在俄境内建立铀浓缩联合企业的提议,以确保伊朗的核技术不会用于军事目的。但伊朗表示其铀浓缩活动必须在本国境内进行。
2005年8月8日,在伊朗伊斯法罕铀转化设施内,伊朗技术人员正在移动一个装有核材料的容器。伊朗原子能组织副主席赛义迪2005年8月8日向外界宣布,伊朗已于当日在伊斯法罕附近的一处核设施中恢复铀转化活动。
2006年1月3日,伊朗宣布已恢复中止两年多的核燃料研究工作,并于10日在国际原子能机构的监督下揭掉了核燃料研究设施上的封条,正式恢复核燃料研究活动。美国以及一些欧洲国家立即就此指责伊朗。美国表示,必须将伊朗核问题提交联合国安理会,以便对伊朗实施可能的制裁。3月28日,安理会通过要求伊朗在30天内中止一切核活动的主席声明,这意味着伊朗将于4月28日面临最后期限。
4月11日,伊朗宣布已经成功提炼出纯度达3.5%的浓缩铀,表明伊朗已完全掌握核燃料生产技术。此举引起美国等有关国家的强烈反应。13日,美国国务卿赖斯呼吁安理会就伊朗核问题通过强硬决议。25日,伊朗表示,如果联合国对伊朗实施制裁,伊朗将中断与国际原子能机构的合作。伊朗总统艾哈迈迪-内贾德27日重申,伊朗不会在核问题上屈服于西方压力。5月2日,伊朗称最近生产的浓缩铀纯度已达到4.8%。5日,联合国安理会五个常任理事国就拟议中的伊朗核问题决议草案举行闭门磋商,但未能就草案内容达成一致意见。
另外给您一个地址,去看看会有帮助
⑤ 伊朗的现任总统鲁哈尼,他是属于什么派系的
哈桑·鲁哈尼 ,出生在塞姆南省萨尔赫市,毕业在德黑兰大学,现在是伊朗总统,伊朗前首席核谈判代表,是一位温和的保守派。2013年当选伊朗总统,2017年连任。
1.人物经历:
1948年11月出生于伊朗萨姆南省萨尔克市,早年在萨姆南神学院和库姆神学院学习伊斯兰教法。1972年,鲁哈尼毕业于德黑兰大学,获法学学位,随后前往英国喀里多尼亚格拉斯哥大学攻读法学硕士学位。
在这次竞选中,鲁哈尼谈到改革,承诺释放政治犯,保护公民权利。在电视辩论中,他主动提到伊朗的一些禁忌话题,如与世界其他国家陷入僵局的核计划、严重的国际制裁、国民经济的严峻状况以及伊朗的国际孤立。他表示决心改善伊朗与国际社会的关系。他发誓要与伊朗的老对手美国恢复外交关系,美国自1979年以来就断绝了关系。
⑥ 美国伊朗的关系,为何走到这般地步
因为美国的一个承包商死亡造成的现在局面。
在过去的一周中,情况已经恶化。为了报复一名美国承包商的死亡,什叶派激进组织真主党对伊拉克和叙利亚的多个设施进行了空袭,导致伊拉克人民前往美国大使馆抗议。新年伊始,美军袭击了巴格达国际机场,杀死了伊朗指挥官苏莱马尼。一些媒体甚至警告说,美国采取的一系列行动打开了潘多拉魔盒,这可能会给中东和世界带来巨大冲击。
⑦ 美国和伊斯兰世界国家的关系
从历史上看,美国同伊斯兰世界之间的分歧虽不是与生俱来,但也由来已久。而且,如今的不少“敌人”,当年曾是美国的“朋友”。
在冷战期间,美国出于遏止苏联的战略需要和谋求对能源通道和战略地位的控制,往往支持某个伊斯兰国家打击另一个不听美国指挥棒的伊斯兰国家。美国的这种政策不但直接引发了伊斯兰世界的内部争斗,而且也使美国在伊斯兰世界的敌友关系像走马灯般地来回转换。
1979年,苏联军队入侵阿富汗后,美国向阿富汗的伊斯兰抵抗组织以及当时的塔利班提供了大量武器和金钱。但苏联从阿富汗撤军后,塔利班掉转枪口视美国为敌。
1979年伊朗伊斯兰革命前,美国与伊朗巴列维王朝关系密切,伊朗成为美国的“铁杆盟友”。但1979年伊斯兰革命爆发后,由于发生伊朗扣押美驻伊使馆人员引发的人质事件,两国关系恶化。1980年4 月 7日,美伊断交。断交后,美对伊实施遏制和孤立政策,美伊互相视对方为敌人。两国关系从此处于严重敌对状态。
两伊战争期间,美国为了遏制伊朗,又转而支持另一个伊斯兰国家伊拉克,向伊拉克提供了武器和情报,帮助伊拉克扭转战场败局,迫使伊朗同伊拉克实现停火。两伊战争结束店,伊拉克试图在海湾当“老大”,并于1990年8月入侵科威特,美国为了保障能源通道安全,转而支持科威特等海湾国家把伊拉克赶出了科威特,并对伊拉克进行了一连串军事打击和经济制裁。
实际上,美国与伊斯兰国家如果有“蜜月”,那大多也是短暂的,一旦这些国家“不听话”,必定遭到打击,伊朗和伊拉克便是例子。这也让伊斯兰世界对美国寒了心。
巴以问题埋下祸端
如今美国与伊斯兰世界走到这一步,归根结底, 问题还是出在巴以问题上。
二战结束后,美国逐渐取代英法成为在中东事务中发挥主导性作用的力量。尽管美国以良性霸权自居, 自以为有别于传统殖民主义的统治方式,但在久受西方殖民压迫的中东广大阿拉伯国家看来,美国在中东的政治与军事存在和无非是欧洲殖民统治的延伸和继续。
事实上,美国在中东政策上的种种做法,并没有软化阿拉伯世界对西方的敌对态度。相反,美国出于自身利益考虑,不惜冒天下之大不韪,公然偏袒以色列。基于中东丰富的能源和重要的地缘位置,控制中东是历届美国政府基本国策。但问题是美国的中东战略一直偏袒以色列,这是导致多次中东战争的重要原因。美国在巴以问题上的偏袒政策,加深了美国和整个阿拉伯乃至伊斯兰世界的矛盾,导致极端伊斯兰组织对美国的愤懑和报复,这也是中东恐怖主义的根源之一。
反恐战争播下仇恨
“ 9•11”事件后,布什政府大力推行单边主义和“先发制人”的反恐策略,刻意制造“文明的冲突”。美国发动了阿富汗战争,继而又发动伊拉克战争,并将反恐的矛头指向了一些伊斯兰国家。反恐战争不仅使美国在阿富汗与伊拉克两个战场深陷泥潭,更使美国和伊斯兰世界的关系跌至谷底,并在伊斯兰世界播下了仇恨的种子。伊斯兰极端分子用变本加厉的恐怖活动宣泄不满,使得布什的“反恐战争”呈现“越反越恐”的态势。
与此同时,美对伊朗的政策也日趋强硬。美不仅称伊朗是“邪恶轴心”之一,还将伊朗列为支持恐怖活动“最积极”的国家,继续对伊实行制裁。2005年6月,艾哈迈迪-内贾德当选伊朗总统之后,伊朗在核问题立场上的态度以及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引起美国的严重不安。时至今日,伊朗核问题依然在持续发酵,仍是困扰美国的难题。
两场反恐战争“后事未了”、伊朗核问题僵持不下、巴以问题久无进展、整个阿拉伯乃至伊斯兰世界视美国为仇敌,这些便是奥巴马走马上任时接手的美国在中东的“遗产”。
和解姿态须“观其行”
奥巴马作为第一位黑人美国总统,曾经在印度尼西亚这个伊斯兰大国度过“美好童年”。甚至在自己的姓名中,还带着一个伊斯兰风格的中间名。自奥巴马入主白宫以来,美国已经多次向伊斯兰世界伸出“橄榄枝”,而奥巴马此次选择在阿拉伯世界的中心开罗发表向伊斯兰世界示好的演讲,则更具重要意义。
奥巴马在开罗大学发表演讲时,记者正在埃及出差。中东多数民众和媒体对奥巴马的演讲表示欢迎,不少人对奥巴马寄予厚望,认为奥巴马的演讲很坦诚,也很动听,但人们的好感多源于对他个人的良好印象与其明星效应。现在人们愿听其言,但此后将等着观其行——看其能否说服以色列,并出台一个公平的中东政策。
一位名叫穆罕默德的埃及人说,奥巴马的确有别于前任总统布什,做出了同伊斯兰世界改善关系的明智之举。一位在埃及经商的沙特人阿里说,他虽对奥巴马的演讲表示欢迎,但对奥巴马的言论能否付诸于行动表示谨慎乐观。
一些阿拉伯分析人士认为,不管奥巴马说什么或做什么,都是为美国国家利益服务的,因为他首先是美国人,其次才是拥有在穆斯林国家求学经历、比诸多前任拥有更加开放的文化背景的美国总统。
目前情况下,奥巴马拥抱伊斯兰世界的愿望固然良好,但由于双方积怨甚深,美国与伊斯兰世界之间的裂痕不可能凭借一两次演讲或一两句善意的好话就能弥合。
⑧ 现在伊朗和美国的关系怎么样拉
伊朗问题一般指伊朗核问题
在美国及其他西方国家的支持下,伊朗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核能开发活动。1980年伊朗与美国断交后,美国开始指责伊朗以“和平利用核能”为掩护秘密发展核武器,并对其采取“遏制”政策。
2003年初,伊朗宣布提炼出能为其核电站提供燃料的铀,美国随即对伊朗的核能开发计划表示了“严重质疑”。美国称伊朗拥有浓缩铀就意味着拥有核武器,并警告伊朗停止与铀浓缩相关的活动。
国际原子能机构也通过多项相关决议,要求伊朗签署《不扩散核武器条约》附加议定书,允许国际原子能机构对其进行更为严格的检查,终止提炼浓缩铀的试验。在国际社会,特别是代表欧盟的法国、德国、英国的积极斡旋下,2003年12月18日,伊朗正式签署了《不扩散核武器条约》附加议定书。2004年4月,伊朗宣布暂停浓缩铀离心机的组装。11月,伊朗宣布中止与铀浓缩有关的一切活动。
2003年10月21日,伊朗表示签署《不扩散核武器条约》附加议定书
此后,伊朗与欧盟进行了一系列谈判,但双方在一些关键问题上始终无法达成一致。欧盟坚持伊朗应完全终止铀浓缩活动,而伊朗则表示不会放弃和平利用核能的权利。2005年8月,伊朗恢复了铀转化活动,欧盟与伊朗之间的谈判中断。
2003年12月18日,伊朗驻国际原子能机构代表萨利希(左)与国际原子能机构总干事巴拉迪(右)共同在奥地利维也纳签署《不扩散核武器条约》附加议定书。
为了打破伊朗核问题的僵局,2005年12月,俄罗斯向伊朗递交了两国在俄境内建立铀浓缩联合企业的提议,以确保伊朗的核技术不会用于军事目的。但伊朗表示其铀浓缩活动必须在本国境内进行。
2005年8月8日,在伊朗伊斯法罕铀转化设施内,伊朗技术人员正在移动一个装有核材料的容器。伊朗原子能组织副主席赛义迪2005年8月8日向外界宣布,伊朗已于当日在伊斯法罕附近的一处核设施中恢复铀转化活动。
2006年1月3日,伊朗宣布已恢复中止两年多的核燃料研究工作,并于10日在国际原子能机构的监督下揭掉了核燃料研究设施上的封条,正式恢复核燃料研究活动。美国以及一些欧洲国家立即就此指责伊朗。美国表示,必须将伊朗核问题提交联合国安理会,以便对伊朗实施可能的制裁。3月28日,安理会通过要求伊朗在30天内中止一切核活动的主席声明,这意味着伊朗将于4月28日面临最后期限。
4月11日,伊朗宣布已经成功提炼出纯度达3.5%的浓缩铀,表明伊朗已完全掌握核燃料生产技术。此举引起美国等有关国家的强烈反应。13日,美国国务卿赖斯呼吁安理会就伊朗核问题通过强硬决议。25日,伊朗表示,如果联合国对伊朗实施制裁,伊朗将中断与国际原子能机构的合作。伊朗总统艾哈迈迪-内贾德27日重申,伊朗不会在核问题上屈服于西方压力。5月2日,伊朗称最近生产的浓缩铀纯度已达到4.8%。5日,联合国安理会五个常任理事国就拟议中的伊朗核问题决议草案举行闭门磋商,但未能就草案内容达成一致意见
⑨ 伊朗和美国的关系什么时候开始恶化
1986年11月4日,黎巴嫩一家叙利亚的《帆船》周刊公布了一条轰动世界的爆炸性新闻:1986年5月,美国前国家安全顾问麦克法兰和他的助手,乘飞机秘密到伊朗,同伊朗政府和军队的官员进行会谈,商讨用武器换取人质事宜。这家周刊还说,美国一直在向伊朗秘密运送战斗机的零件和弹药。
消息传出后,美国、欧洲和中东倍感震惊。一时间,有关这场交易的内幕纷纷被披露出来。
就在黎巴嫩的《帆船》周刊公布美伊秘密交易的爆炸性新闻的当天晚上,伊朗议会议长拉夫桑贾尼在德黑兰学生庆祝占领美国、大使馆7周年的集会上,透露了麦克法兰的伊朗之行。但他说,麦克法兰一行是装扮成机组人员,持着爱尔兰假护照,乘一架向伊朗运送武器的飞机,到达德黑兰国际机场。他们带来了美国总统里根给伊朗领导人的礼物和信。礼物是象征性的:一块钥匙形蛋糕和一把“科特”式自动手枪。手枪大概表示可以提供武器,蛋糕则是“打开伊美关系的钥匙”。而所谓信,据说只是里根亲笔签了名的一本《圣经》,签了名的那一页,说的是各种不同宗教的信徒要和睦共处。然而,另一种令人吃惊的说法是:麦克法兰带给伊朗的真正礼品是整整一飞机的美国军事装备。
事情一经披露,西方舆论界为之哗然。一夜之间,麦克法兰便成为新闻人物。他断然否定使用爱尔兰护照进入伊朗。他说:我们是正式代表美国政府进入伊朗的,我们使用的是美国护照。
早在巴列维王朝当政时期,伊朗就是美国在中东的两大战略支柱之一。1979年,巴列维王朝被推翻,霍梅尼登上了伊朗最高权力的宝座,从此,两国关系开始恶化。
⑩ 美国和伊朗的关系
伊朗总统内贾德近日以来无疑成为全球关注的政治明星。一方面,他终于有机会踏上美国着名的哥伦比亚大学的讲台进行演讲;另一方面他还在联大辩论中快意讲述伊朗政策。此外,他在联大还做出姿态,邀请布什总统同台辩论。结果是,尽管哥伦比亚大学校长对其演讲前的欢迎辞改成了批判会,但内贾德在哥伦比亚大学舌战群儒,在联大逼得布什总统退却,显示了内贾德的“英雄本色”。不过,透过这些带有传奇性的政治表象,人们还是窥出了美伊关系的某些新变化。
众所周知,自伊朗伊斯兰革命以来,美伊关系就陷入僵局。尤其在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以后,美国和伊拉克就处于战略上地缘交接、战术上随时可能发生擦枪走火的危险境地。尤其在伊朗核问题纠缠不清的危情下,人们一度认为美国武力攻打伊朗箭在弦上。
但形势比人强,伊拉克已成布什总统的噩梦,新生的民主伊拉克孱弱无力,权力分配不均,导致国内什叶派和逊尼派争权夺利,宗教冲突频仍,加之卡伊达组织的搅水,美国在伊面临着难以抽身的尴尬。
内贾德深谙布什心理
在伊拉克问题上,伊朗对伊拉克什叶派有着足够的影响力。为了伊拉克的局势稳定,美国不得不和伊朗进行协商解决伊拉克困局。虽然至今双方协商的层级较低,但自去年年底民主党控制国会以来,美国和伊朗就伊拉克问题的协商并未中断。由于伊拉克问题是布什总统外交部据的战略核心,所以伊朗核问题在布什总统的棋局上不得不退后一步。内贾德总统深谙布什总统的急切心理,故而频打伊拉克牌来消弭美国对伊核危机的强硬态度。
美国允许内贾德访美并给其提供在大学演讲的机会,其实也反映了美国政府不愿在海湾开辟第二战线的利益考量;并趁此试探美国民众对内贾德的反映,以便布什政府采取更为稳妥的外交政策,以期达到即解决伊拉克混乱又化解伊朗核危机的“一石二鸟”之效。从内贾德访美的效果看,其实已经达到了双赢。
对美国而言,一是向国际社会证明了她包容异端的大国气度。正如布什总统所言,内贾德出现在哥伦比亚大学的讲台上,说明“美国的伟大”,因为内贾德是“支援恐怖主义的”国家领导人,美国却给他一个表达自己看法的舞台。
二是掌握了美国民众对内贾德本人或对伊朗的态度。虽然美国政界和民众对内贾德在哥大演讲有反对也有示威。
在哥大演讲不卑不亢
但在演讲现场,除了哥大校长或其他精英分子对内贾德予以毫不留情的批驳外,旁听的学生基本上还是抱持理性客观的态度。尤其是内贾德在哥大和联大讲台上多次强调伊朗不会拥有核武器、澄清他在纳粹大屠杀问题上的态度时。
美国民众亦可从本国政府对伊朗描黑的一面之辞中进行自主思考和形成理性的自我判断。布什总统或许就是可以让内贾德来凝聚美国民众民意,使其在任期的最后时刻尽量解决好他遗留下的外交难题。从其准备从伊拉克撤军、朝核危机路线图基本确定的外交取向看,看来是不想在其任内和内贾德发生武装冲突了。
对内贾德而言,他不仅维持了他一贯的敢言风格,也再次强调了伊朗在核问题上的底线立场。
更重要的是,他面对哥大的羞辱性邀请和布什总统自诩的“美国伟大”,也不失时机地表示伊朗愿意提供给布什总统到伊朗大学演讲的机会。这种不卑不亢,确保了伊朗和内贾德的尊严。
更重要的是,内贾德也不失时机地向美国释放善意信号:一是在哥大和联大讲台上,表示伊朗愿意与美国改善关系,实现邦交正常化。二是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他不相信美国正在准备发动对伊朗的战争。所谓美国准备袭击伊朗的说法只是为美国国内的大选服务以及掩盖美国在伊拉克战争中的失败。
内贾德短短的4天美国行,虽然双方唇枪舌剑,火药味极浓,但事实证明,双方恰恰因为这种坦率而有了更真切的理解。虽然内贾德期望参观九一一遗址的要求被拒绝,虽然布什总统缄默以对内贾德邀请其到伊朗大学演讲,但面对面的争吵还是要比死不往来的猜疑威胁要好。美联社就此婉转地评论——两国断交20多年来,伊朗方面似乎有意接待一位美国总统。
事实也足以证明,内贾德访美后两国关系出现了令人欣慰的新变化。据英国广播公司报道,美、俄、中、英、法、德等6个大国同意推迟就进一步制裁伊朗举行投票,并将这一期限推迟到11月底。由于攸关伊核的“六方会谈”由美国主导,因此这种延期显然是美国深思熟虑的结果。国际社会的这一决定和内贾德访美有着时间上的机缘,因此可以视作内贾德“演讲外交”的成果。(南洋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