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跟伊朗人聊天要注意什么怎么说
伊朗人不喜欢以色列人和伊拉克人(好像阿拉伯人他们都不喜欢),不喜欢人说用中东人这个词,感觉一下把阿拉伯人和他们放到一块儿去了。伊朗国内是禁酒的,所以和他们聊酒是聊不到一块去的,当然如果有人爱喝的话就除外。不能夸人家老婆漂亮 不能竖大拇指(在伊朗这个和中指一个意思)。“7” 对伊朗人来说是吉利的象征:伊朗春节之际要在餐桌上摆上7种由字母s开头的食物,妇女化妆品有7种颜色,德黑兰当地风味小吃。结婚时给新娘腰带上打7个结,在快乐的星期三要点燃7堆火等,跟咱们的6,8差不多哦。辟邪的数字 如果无意中将5只茶杯或5只茶碟放成一排,这表明今有客人来访。家里人要为出门3天的人做面条,以求平安。生了孩子要用铁签子叉上10个葱头放在孩子头上,一个代表一天,过一天就扳下一个,一边丢,一边说:“灾难走开吧。”
基本上就这些,其实伊朗人是极其开放的,不会说有很多忌讳的,当然,因人而异。望采纳。
B. 翘起大拇指表示夸奖,在欧美表示什么意思
如果您需要赞美我们国家的其他人,通常会竖起大拇指,尤其是在鼓励孩子时。 我会竖起大拇指并鼓励他。 现在,我们将在朋友圈,微博和聊天中受到欢迎。 其实这是一个竖起大拇指的运动,我们也喜欢收获赞美,但是不同的国家,竖起大拇指却有着不同的含义。
所在在不同的国家、地区、民族中,同样的动作手势却有不同的意思,大家去到其他国家的时候,在打招呼或者做手势动作前一定需要谨慎哟。不要闹笑话,现在也是网络比较发达的时代,大家有问题可以多上网做一些了解。
C. 为什么波斯人(伊朗)属于热带,然而他们的长相却很像欧洲人,鼻子高挺,五官深邃
伊朗人应该是属于白人里面的印欧人和闪米特人的混种吧,起源于东欧地区。所以不是热带地区的人种长相。
D. 伊朗人都有什么特征
波斯(伊朗)这个国家自古以来,被四面八方国家都侵略统治过!各个朝代都被不同帝国侵略统治过,强大的时候统治侵略周边小国,衰弱的时候又被周边强大的国家所统治,所以人种是比较复杂的,并没有标准的长相,现在的伊朗人,大多数是黑头发,高鼻深目,但是你也可以看到金发碧眼的人,也有黑头发棕色眼睛,绿色眼睛的人,有些还是皮肤比较黑,貌似北非人,有些和阿拉伯人,印度人,巴基斯坦人像!
E. 伊朗这个国家怎么样呢
在国内外的各大媒体上,因为坚持不懈的和美国人叫板,伊朗算是妥妥地站上了头条。毕竟,在当今这个世界里,美国还是全世界货真价实的老大。伊朗以它小小的身板,和世界老大叫板,这的确是件令人佩服的事情。正是因为有伊朗这样的国家存在,美国才不至于那么嚣张。
雅利安人的后裔居鲁士大帝以伊朗西南部的一个小首领起家,经过一系列的胜利,打败了米底、吕底亚和巴比伦等三个帝国,统一了大部分的古中东,建立了从印度到地中海的,世界上第一个跨大洲的大帝国“波斯帝国”。在击败古巴比伦的时候,居鲁士大帝还解放了当时还是“巴比伦之囚”的犹太人。波斯帝国是波斯人最值得骄傲的事情,所以现在的伊朗人都将居鲁士尊称为“伊朗国父”。
F. 伊朗有什么 风俗
一、衣着:女士(学前儿童除外)须戴头巾。穿长袖、盖过臀部、宽松、不透明的上衣或风衣,官方场合须穿颜色较深的长风衣,不得显露腿及脚腕部位。男士不得穿背心或短裤外出。
二、饮食:禁酒,忌食猪肉、狗肉。穆斯林斋月期间,即使非穆斯林也不能白天(日出后至日落前)在公开场合进行饮食或吸烟。
三、伊朗禁止赌博、卖淫,妇女不得从事唱歌、跳舞等职业。偷窃他人财物者将被依照伊斯兰法进行处罚。犯持枪抢劫、强奸罪将被处以死刑。
四、男士不可主动与伊朗女士握手,女士也不主动与伊朗男士握手;如女士主动握手,男士亦应礼貌回应。
五、伊朗人不喜欢与外国人有身体上的密切接触,勿与伊朗人挎胳膊(如照相时)。不得用手触摸小孩子的头部。称好时不能竖大拇指。说话时忌用食指指向他人和大声喧哗。伊朗人很讲究卫生,随地吐痰、扔杂物现象更是少见,口中异味较重会引起反感,会被认为缺乏修养。
六、乘坐公交车辆须男女分开,女士乘坐公共汽车的后部,地铁有女士专用车厢,男士不得入内,但女士可乘坐男士车厢。乘出租车可混坐。
(6)怎么赞美伊朗人扩展阅读
访伊中国公民的注意事项:
一、为确保安全,不要选择从阿富汗、巴基斯坦、伊拉克与伊朗接壤的陆路入出境。
二、避免独自前往偏僻地区,如需要,要有当地人陪同。要保管好自己的财物,特别是护照(丢失后办理补发签证等手续较麻烦),勿随身携带大量现金。
三、要随身携带护照(最好有护照首页及签证页复印件),以便应对执法人员的盘查。遇到盘查时,一定要保持冷静,避免与对方发生冲突。当对方要求查验外汇和护照时设法婉拒,但可表示愿到就近警察局去解决,以防被假冒警察欺骗。如上当受骗,及时报警,注意保存有关证据,记下重要特征和信息。
四、如果因故被伊方警察扣留或拘捕,有权要求警方协助与中国使馆取得联系,以便及时获得帮助。
G. 伊朗敢跟美国死磕到底,他们究竟是怎样的一种民族性格
相信大家都知道伊朗和美国之间的战争已经持续了好多年了,到底是什么能够让伊朗一个小国家不惧怕强大的美国呢?小编专门查阅了相关的资料,就让小编来给大家讲解一下吧。
伊朗的民族性格热情彪悍,民族向心力强大,宗教精神深入人心,对国家民族的历史文化有深深的自豪感及悲情意识,所以不畏强敌勇于战斗,凸显出一种让人荡气回肠的民族凝聚力与牺牲精神。伊朗拥有灿烂的文明、悠久的历史和辉煌的成就,几乎每一个伊朗人都为之自豪。
虽然波斯在历史长河中曾一度辉煌,但随即被亚力山大的马其顿、蒙古、阿拉伯等帝国征服,傲骄的波斯民族陷入苦难。为了种族繁衍和文化延续,波斯人皈依伊斯兰教也自成一格,开创了什叶派穆斯林教义,影响到中东地区许多国家。小编了解到的消息是这样的,欢迎大家前来补充。小编是不说废话的口水君,记得关注我或者点赞哦,小编需要你们的支持呢!
H. 伊朗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国家
首先,伊朗是一个政教合一国家。伊朗是全世界最为独特的国家之一,是一个政教合一的国家。什么是政教合一?就是政治领袖就是由宗教领袖担任,他就是伊朗伊斯兰教的最高领袖。 伊朗社会管理有两套规则,一套是正常社会的法律法规,另一套是宗教规则。人们的日常行为必须符合这两套规则。比如,女人要带头罩,上衣长度要盖过臀部,男士不能喝酒,坐公交男女分开,等等。 其实伊朗很多人以前并不信奉伊斯兰教,1979年伊斯兰革命以后,大部分人开始信奉伊斯兰教。他们跟阿拉伯人不一样,阿拉伯人信仰伊斯兰教是真心信仰,而他们则是政府规定必须信仰。
其次,政府反西方而民众很开放。伊朗政府一直反西方,禁止播放西方音乐尤其是美国的,可是民众私底下普遍热爱美国音乐,有时政府也是管不过来,经常听到播放美国音乐,他们听美国流行歌曲,觉得很欢乐。
第三,伊朗节日多民众爱旅游。伊朗各种节日非常多,比如诺鲁孜春节,开斋节,阿舒拉节等。每到节日,伊朗人热衷出游,旅店房间爆满,价钱飞涨,需提前预订。 时,同伊朗人还喜欢野餐。经常全家老少或朋友之间找一块草地,铺一张席子就开始野餐。伊朗女人很美,非常喜欢化妆,美容,戴墨镜,非常爱美。
第四,伊朗喜欢张贴建筑标语。伊朗建筑普遍破旧,许多是伊斯兰革命前建设的。在大街上,机场,车站等有很多政治宣传标语,伟大领袖个人图像。 反美、反以、反沙特和各种宣扬伊斯兰价值观的标语,而且还悬挂有两伊战争战死的英雄图像。
第五,伊朗人对外国人非常友好。伊朗遭受很多误解。 美国等西方国家宣传丑化伊朗为邪恶轴心国、女性受虐地区、战争狂、宗教极端分子集散地等等。但是,实事并非如此。伊朗很有文化底蕴,对外国友人超级友好。
总之,伊朗是一个神秘的国一度,具有灿烂的文化,悠久的历史,勇敢的人民,相信伊朗会越来越好
I. 赞美德兰俢女的句子
伟大的哲学家康德着述的《纯粹理性的批判》宛如雨后的彩虹——是那样引人注目,又那样令人惊奇。康德认为:“为了维护道德的缘故,我们应当假设人有不朽的灵魂——上帝是确实存在的。道德法则就像因果律一样是绝对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这当然也是无法用理性来证明的。我们无法证明我们良心告诉我们的事情,但是我们却知道我们的良心。”
1804年,世界哲学史上一颗灿烂辉煌的巨星陨落了,康德死后葬在哥尼斯堡。他的墓碑上刻着一句他最为流传的名言——“有两件事我愈是思考愈是神奇,心中也充满敬畏——那就是我头顶上的星空与我内心的道德准则。它向我印证:上帝在我头顶,亦在我心中。”(【挪威】乔斯坦·贾德着《苏菲的世界》第341页,作家出版社1999年版。)
再现哲学大师康德——“上帝在我头顶,亦在我心中”的人,是最感动整个世界的着名修女——德兰。
1997年9月5日晚上的加尔各答,大雨倾盆,彷佛是这个城市流下的无限的眼泪,因为这个城市已经陷入巨大的悲哀之中——作为印度人无人不知的——德兰修女离开的人世,回到了天国。
消息传出,成千上万的加尔各答人像疯了一样,跌跌撞撞,冒着劈头盖脸的雨水,甚至是顶着电闪雷鸣,一起涌向仁爱传教会的总部。这个总部一直在印度的加尔各答。虽然他们大多不是天主教徒,因为其中更多的是穆斯林、印度教徒和信仰其他宗教的人——很多人就站在雨地里嚎啕大哭,有的甚至跌坐在泞泥的水地上,就像孩子们失去了慈爱的母亲一样。大雨一直不停,哭声也一直不停;那一个悲伤的夜晚,似乎是加尔各答人从来没有过哀痛的夜晚。没有一个人——是在那样一个夜晚安然入睡的!
一位加尔各答市民对在场的记者说:在这个世界上,也许只有德兰修女是穷人的最爱;她丢下我们去了,我们感到天塌地裂了,我们可以不再需要她做什么,只要感觉到她的存在,我们就觉得非常幸福。现在,我们都成了孤儿了!
第二天,印度所有的媒体都报道了德兰修女辞世的消息——印度全境几乎都陷入巨大的悲哀之中,无论是否受过德兰修女的帮助,无论是否见过德兰修女,人们的神情从来没有这样低沉和茫然。接着,世界的各大通讯社和广播电视台,包括美联社、塔斯社、新华社、路透社、新闻社和半岛电视台等,都在第一时间报道了这一消息。无数媒体都用巨大的篇幅、重点版面,介绍德兰修女的享誉世界的善行,赞美德兰修女一生都在帮助印度的“贱民”,都在帮助世界许多国家的穷人,维护他们临终生命的尊严!
也就是第二天,印度内阁召开紧急会议,宣布印度进入国殇,下令全国降半旗致哀,政府一律停止办公,同时宣布9月13日举行国葬。
9月7日,德兰修女的灵柩由仁爱传教修女总部转移到了加尔各答市中心——已有155年历史的圣多默教堂,以便接受全国各地、乃至世界各地的人们的瞻仰。教堂里摆满了象征高贵、纯洁和虔诚的白莲花。尼尔马拉修女噙着泪水——点燃了一只高达2米的蜡烛,然后把它稳稳地安放在灵柩的前方。
后来向遗体告别的7天,前往圣多默教堂吊唁德兰修女的达到了一百多万人——其中有印度教徒、天主教徒、伊斯兰教徒、基督教徒、佛教徒。虽然大家的信仰不同,但都因为共同的慈善,共同的慈悲,来到了德兰修女的面前。他们希望最后看上修女一眼,希望修女在心中永恒!
不仅如此,几乎所有的国家都发来了唁电,用不同的声音、不同的文字,表达着各个国家对修女的崇敬和哀悼——
时任联合国秘书长安南说:“她为世人树立了仁爱、奉献和刚毅的典范。”
美国时任总统克林顿说:“她领导我们,透过服侍,向我们指出单纯和谦卑的伟大的力量;她那不屈不挠的信念,触动了世界无数民众的一生。她的病逝,使得世界失去了一位圣人!”
时任法国总统希拉克说:“她留给我们一个有力地声音——那就是,互相帮助,彼此聆听,同心共力。这个声音是不分国界的,是超越宗教信仰的。她的逝世,使得世界因此少了一点爱、一点热情、一点光亮。”
前德国总理罗曼·赫尔左克说:“对于我们所有的人来说,无论是这里的,或者是世界上任何地方的人,德兰修女都是希望之源——她的一生证明了——上帝的子民通过努力可以产生无限的成效。”
新西兰时任总理博尔格说:“我没有见过第二位这样的修女,她是一位真正的仁慈的天使!”
时任新加坡总理吴作栋说:“还有什么呢?德兰修女是受苦者和垂死者的生命的希望!”
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说:“她对全世界穷苦大众的奉献,值得全世界人学习!”
印度前总理甘地夫人说:“在这个世界上,还有谁能够做到像德兰修女那样——像无依无靠的穷苦人伸出温暖援助的手呢?或许有一些富翁可以捐献救助穷人,可是谁能够做到每一天为那些穷人洗脸洗脚,为穷人擦洗伤口,给穷人以临终的问候与关怀呢?!”
其实,可以对德兰修女有一千个解读的版本,这里——只是从神学的视角——审视一个至高的命题——不同的宗教信仰可以和睦相处吗?不同的国家法律可以殊途同归吗?
回顾中世纪那个血雨腥风的年代,十字军东征——一次又一次,进攻阿拉伯,造成多少穆斯林的生灵涂炭啊,当然,战争也使得基督教徒血染成河——
回顾希特勒发动的那个战火连天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对犹太民族采取了斩尽杀绝的行动——脱光他们的衣服——关在集中营——释放毒气——尸体顿时成山。
回顾近代五次发生在阿拉伯地区的中东战争——以埃及为首的穆斯林国家联合起来,对付回到阿拉伯地区的犹太民族,即以色列。虽然一次又一次战败,但是,那种宗教信仰的仇恨,深入到了阿拉伯人的血液和骨髓,以至伊朗至今仍在努力进行核试验;伊朗总统内贾德直言不讳,甚至在联合国的发言中,也表述“要将以色列踢到大海里去——”
难怪哈佛大学教授塞缪尔·亨廷顿在其《文明的冲突》一书中指出:“1400多年的历史证明——自创立宗教开始,伊斯兰就依靠征服进行扩张,只要有机会。基督教也是如此一样。圣战和十字军东征就是历史的证明。”(【美】塞缪尔·亨廷顿着《文明的冲突》230页,新华出版社2002年版)
那么,出生于欧洲中部马其顿——信奉基督教的德兰女士,怎么能够在一个信仰印度教的国度慈悲行善呢?怎么能够受到包括伊斯兰教在内的世界所有的人的尊敬呢?
宗教宽容只是一个理性的命题,德兰可不是依靠这个理性的命题——在印度受到贱民的欢迎的——是否有一种超出宗教的力量呢?如果存在这样的一种力量——那么,这种力量是否可以将世界不同宗教信仰的人和睦相处呢?
J. 帮我介绍一下波斯(伊朗)人的起源和历史
波斯人(Persians)
伊朗穆斯林主体民族。亦称伊朗人。早在中古时代开始前,波斯帝国就已经存在了几个世纪。他们曾经在公元前四世纪被亚历山大征服,不过亚历山大的帝国在他死后就分崩瓦解,给予波斯人重新整合的机会。自公元前三世纪以后,波斯人就一直受到罗马人的侵袭。
波斯帝国从米索不达美亚横跨到印度,由里海伸展到波斯湾,势力括及今天的伊拉克、伊朗和阿富汗。为了要控制今天的叙利亚、土耳其、巴勒斯坦、以色列、埃及和阿拉伯,波斯人与罗马人和后来的拜占庭人作战。波斯帝国的首都是戴西丰,即今天的巴格达。
在第三、第四世纪之间,罗马人数度企图征服波斯。在364年,双方签定了和平条约,容许波斯人加强他们在东方与北方的势力。从第六世纪开始,波斯人在叙利亚、巴勒斯坦、埃及和今天的土耳其等地区,展开对拜占庭帝国的攻击。这两个势力之间的战争一直持续拉锯中。在626年,波斯人围攻拜占庭失败,拜占庭人随即在第二年对波斯人发动反攻。直到628年,两个帝国才在筋疲力竭的情况下达成和平。
第七世纪时,波斯人对于信奉伊斯兰教的阿拉伯人异军突起一事毫无防备。636年,波斯的萨珊王朝在此时于战乱中结束。由于波斯人没有一个在防御功能上可以与君士坦丁堡相比拟的首都,因而在651年被回教徒彻底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