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伊朗从什么时候开始摆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一个马克思主义的概念,意指在形式上保留有封建社会国家机关及主权所有,同时在经济、政治、文化上受到外国资本主义国家控制与压迫的社会。随着其它资本主义国家控制力度的加强,一部分国家会完全丧失国家主权,成为彻底的殖民地国家;另一部分国家则发生反弹,取得独立地位。大部分国家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是不平等条约造成的直接影响。
中国共产党将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总概括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指近代中国的一种特殊的社会形态。半殖民地,是相对于完全殖民地而言的。它是指形式上有自己政府的独立国家,实际上政治、经济等社会各方面都受到外国殖民主义的控制和奴役,在社会发展形态上是历史的沉沦;半封建是相对于完全的封建社会而言的。它是指形式上仍是封建统治和自然经济占主导,实际上社会已逐渐近代化
❷ 伊朗70年代是个很开放国家,为什么现在这么保守
你说的是巴列维时期,后来霍梅尼领导的伊斯兰革命推翻了巴列维王朝,建立了政教合一,用伊斯兰教法统治国家,使伊朗社会在精神生活上保守化。但是伊朗伊斯兰革命后确立的政治体制是宗教力量与世俗力量达成妥协的结果,加上什叶派本身所具有的的变通性和包容性,伊朗本民族的文化传统以及犹太教、基督教等其他宗教都得到了充分的尊重,妇女的地位也较其他伊斯兰化国家为高,妇女可以受教育,可以抛头露面参加公共社交、文化、体育活动。加上原来巴列维时期打下的良好基础,伊朗是中东地区现代化程度最高的三个国家之一,总体上来说并不如许多人想象的那么保守。认为伊朗专制保守,是人们先入为主或受西方对伊朗妖魔化宣传的影响
❸ 伊朗的政教合一是怎么来的,是百姓的选择还是谁的选择
我觉得伊朗也比较神奇,人家的国家都是不断的发展进步,从那些旧政权变成了新的政权,变得更加的民主。而伊朗却恰恰相反,他本来可以成为发达国家,但是后来却走上了政教合一的道路。主要的原因还是因为在教士的教唆和指挥下,伊朗有大批的男性穆斯林发动了政变取得了政权。而他们之所以选择政教合一很简单,因为他们不想被世俗化,如果世俗化的话,自己就要被杀死,只有不世俗化,他们才能够拥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还有就是家庭的破坏,男人群体的失落。世俗化的伊朗也开启了西方的价值观,男女平等,一夫一妻。这个使得那些一夫多妻的男性群体,也非常的失落。尤其是那些中下层的男性,可能连妻子都没有。所以他们不愿意自己的权力失去,所以他们也成为社会不稳定力量。正是因为传教士和那些男的穆斯林最终才导致本来可以成为发达国家的伊朗变成现在的这个样子。
❹ 历史老人,请--
伊朗是具有四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史称“波斯”。公元前6世纪波斯帝国盛极一时,创造了灿烂的波斯文化。但从公元7世纪以后,伊朗一直处于动荡不安和遭受外族入侵的状态之中。先是经历了阿拉伯帝国的刀剑和蒙古人的铁蹄,随后又是突厥人的清洗和阿富汗人的入侵。近代史上,各族纷争,与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对峙。由于伊朗十分敏感的战略地位和丰富的石油资源,自十九起就被英、法、俄、美等列强瓜分,从此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国家,伊朗人民因此饱受屈辱。
一战后,伊朗新军首领礼萨汗发动政变建立巴列维王朝。巴列维国王推行政教分离和”全面西化“的政策,强行要求伊朗人改变自己的宗教传统和风俗习惯。巴列维政权这一亲西方的政策又一次使伊斯兰教什叶派遭受重创,大批宗教人土受到排挤甚至流放。
二战结束后的冷战时期,伊朗被纳入了美国的势力范围。美国在这块土地上横行了三十余载,从而在这块国土上播下了仇恨的种子。
二十世纪七十所代初,国际石油价格上涨,刺激了巴列维王朝,它的第二代君主企图用石油美元买一个高速发展的工业化,但事与愿违,随着经济的膨胀,伊朗社会各种潜在的矛盾空前激化,导致了规模空前的倒巴列维的群众运动。当时在中国驻伊朗大使馆、后来任中国前驻伊朗大使的华黎明目击了全过程。“1979年1月26日,树立在德黑兰街道、广场上的巴列维父子大大小小的塑像和画像几小时之内就被群众推倒砸碎和焚烧。伊朗人民对巴列维统治的厌恶,通过这种宣泄表露无遗。”
这场后来被称为伊斯兰革命的群众运动结束了巴列维家庭对伊朗半个世纪的统治,取而代之的是以霍梅尼为代表的神职人员执掌政权的”伊斯兰共和国“。
从此,什叶派才又一次在伊朗建立了一个政教合一、神权至上的政权。这种民族和宗教的曲折历史造就了伊朗什叶派穆斯林顽强而不屈的性格。
❺ 在历史上,伊朗发生过什么样的变化
历史以来,西方国家普遍是政权和宗教的关系紧密,但一般来说神职就是神职,国王就是国王,二者基本不会有彼此之间角色的互换。
此后,霍梅尼领导下的伊朗经济逐渐倒退,再加上后来的两伊战争和欧美的经济制裁,伊朗经济就更是雪上加霜。而先前的福利政策虽然出发点是好的,却也导致了人们的工作积极性下降,但是如果削减的话,又肯定会招来大量反对。
❻ 伊朗为什么成了伊斯兰国家
萨珊王朝(224年-651年)
224年安息帝国的一个地方总督的儿子阿尔达希尔一世由于扩张地方势力而和帝国开始战争。经过两年的战争,推翻安息帝国并杀死国王,于226年正式建立萨珊王朝,首都泰西封。萨珊王朝因阿达希尔的祖父而命名。波斯自阿契美尼德帝国之后再次统一,被认为是第二个波斯帝国。萨珊帝国多次与罗马帝国开战,曾俘虏过一个罗马的皇帝。
萨珊帝国是一个高度中央集权的帝国,以琐罗亚斯德教为国教,全体人民分为教士、军人、文人、和平民四等。基督教中天主教被迫害,景教则得以发展。
由于对东罗马帝国的连年征战,萨珊帝国对臣民横征暴敛,同时加强对宗教的控制,造成暴乱迭起,在629年和642年,两任皇帝遇刺,又受到崛起中的阿拉伯帝国的攻击,帝国终于崩溃。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和波斯间的友好往来较频繁,《魏书》记载,波斯使臣来中国交聘达数十次之多,给北魏皇帝带来的各种礼品,有珍物、驯象等。1970年,在甘肃张掖大佛寺出土了六枚波斯萨珊王朝银币。帝国在632年起始被阿拉伯军队攻击,在651年灭亡后,萨珊王朝末代皇帝的儿子俾路斯曾逃到唐朝中国,请求唐高宗救兵抗击阿拉伯入侵,唐朝护送其返回今阿富汗锡斯坦一带于661年建立波斯督护府,但到663年终为阿拉伯所灭
637年,阿拉伯帝国的穆斯林军在卡迪西亚战役打败波斯萨珊王朝的军队,攻占其首都泰西封,开始了伊斯兰对波斯的征服,同时也终结了波斯地区的琐罗亚斯德教文化。
❼ 中国处于春秋战国时期的时候,阿拉伯和波斯(伊朗)正处于什么时期
阿拉伯此时只有零星游牧部落。
伊朗最初在其西南有一个埃兰国(前3200~前639),前639前后被亚述灭亡。
伊朗主体为中心则很快建立了米底国(前678~前550)
前553年,居鲁士大帝反叛米底,并在前550推翻了米底,建立了亚契美尼德王朝。(前550~前330),东境一度到达葱岭一带。
前330年,马其顿的亚历山大率兵入侵,波斯灭亡。
但是仅仅7年,亚历山大去世,马其顿四分五裂,部将塞琉古裂土称王。
不过塞琉古国持续时间并不久,前247年(距离秦全灭六国还有26年),塞琉古在帕提亚的总督安德拉戈拉斯叛变,塞琉古失去了波斯。9年后也就是前238年,阿尔沙克一世推翻了安德拉戈拉斯,建立了帕提亚帝国(又名安息)。
❽ 古代伊朗被多少国家统治
古代伊朗是个历史悠久,创造过灿烂文明的国家。从公元前2700年~公元前600年创立埃兰王国。其间几经沉浮,公元前639年被亚述人所灭,创立了米底王国。公元前550年被波斯居鲁士大帝所灭,建立了波斯帝国。波斯帝国鼎盛时期,国土面积接近700万平方公里,拥有70个民族,人口约5000万人。公元前334年被马其顿的亚历山大征服。公元前323年亚历山大死后,帝国分裂。由塞琉古(马其顿人)于公元前312年建立塞琉西王国。后屡次改朝换代,公元651年~公元874年被阿拉伯统治。公元874~999年进入萨曼王朝。公元999年~13世纪初是突厥王朝统治时期。公元1258年~14世纪中期被蒙古人建立的伊尔汗国统治。公元1380~公元1393年被突厥国王帖木儿征服,再次进入突厥人统治时期。直到公元1922年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倒台,才进入巴列维王朝统治时期,于1935年改名伊朗。1979年伊朗爆发伊斯兰革命,结束了巴列维王朝。纵观伊朗历史,伊朗几经沉浮,多次遭遇外族入侵,先后曾经被亚述帝国,马其顿,罗马帝国,阿拉伯帝国,突厥帝国,蒙古伊尔汗国,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征服过。
❾ 请告诉我伊朗的历史
伊朗古称波斯,是一个拥有古老文明的国家,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古波斯人曾经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在其历史上先后有多个帝国建立、兴盛和衰亡.
阿契美尼德王朝(公元前648年-前330年)
阿契美尼德帝国,又称波斯第一帝国。公元前549年居鲁士二世统一波斯各部,建立阿契美尼德王朝。居鲁士二世击败了当时统治波斯的米底人(Median),使波斯成为一个强盛的帝国。前539年,居鲁士占领巴比伦,将古老的巴比伦文明融入波斯。
到了大流士一世统治时期,波斯王崇尚武力,对外积极扩张,使第一帝国的疆域得到了空前发展。大流士一世向东部进军印度河流域,占领了包括今天巴基斯坦和印度西北部在内的广大地区;在西线则向当时欧洲着名的文明发源地古希腊诸城邦发动了入侵,但遭到古希腊人的英勇抵抗,在马拉松战役(前490年)中遭到失败而功败垂成。其子薛西斯一世继位后曾再度向希腊用兵,但被准备充分的古希腊军队击败。
阿契美尼德帝国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帝国之一。
马其顿(希腊)统治时期(前330年-前170年)
公元前334年,当时已经征服希腊各城邦的马其顿王国,在新任国王亚历山大的统治下,以报昔日波斯入侵希腊之仇为口号,带领希腊大军进攻波斯第一帝国,在高加米拉战役中彻底击败大流士三世的百万大军,波斯第一帝国被吞并,成为希腊化的亚历山大帝国的一部分。但亚历山大帝国在亚历山大大帝病逝后,很快陷入分崩离析。亚历山大手下大将塞琉西一世自立塞琉西王朝,以叙利亚为中心,统治波斯地区。
这一时期波斯成为东西方交流的一个枢纽。丝绸之路由此连接中国和西方,佛教从印度传往中国,琐罗亚斯德教则西去影响了犹太教。
塞琉西王朝后期,约在前238年,其东部的安息(帕提亚)和大夏(巴克特里亚)先后从帝国分裂独立,东部边境又不断遭受贵霜王朝侵扰,西部边疆又面临罗马帝国的大肆扩张,最终被罗马帝国和安息瓜分,塞琉西王朝灭亡。
安息王朝(公元前170年-公元226年)
新兴的安息帝国(公元前170年-公元226年)继承了塞琉西王朝的波斯帝国主体地位。安息帝国位于今天的伊朗的东北部,与罗马帝国隔幼发拉底河为界,首都泰西封位于今天的伊拉克首都巴格达附近。这两大帝国之间战争不断。同时安息帝国与东邻贵霜王朝也是战事频发。
公元前53年,即西汉甘露元年,古罗马帝国执政官之一的克拉苏率7个军团4.5万人的精锐部队,越过幼发拉底河,发动了对古帕提亚王国(安息)的侵略战争。在卡尔莱战役中,英勇善战的安息军成功地围歼了罗马军团于荒漠深处,罗马军团残部从亚美尼亚撤出时又遭袭击,克拉苏被俘斩首。克拉苏长子普布利乌斯率精锐的第一军团6000余人,从这场恶梦般的战争中突围东逃,辗转于防御薄弱的安息东部地区;最后流亡到西域康居国(今哈萨克斯坦境内),为在此称雄的北匈奴郅支单于所收容。据《汉书"陈汤传》记载:公元前36年,汉西域都护甘延寿、付校尉陈汤,率4万将士西征匈奴郅支单于于郅支城,并“生虏百四十五,降虏千余人”。这支部队就是罗马军团残部,他们投降后被安置在甘肃永昌县境内,汉政府在祁连山麓设置了“骊靬县”。
频繁的战争造成安息帝国国力衰竭,各地军阀割据,全国陷入一片混战,帝国末期名存实亡。
萨珊王朝(公元226年-650年)
公元226年,阿尔达希尔一世经过两年的战争,推翻了安息王朝,建立新的萨珊王朝,定都泰西封。萨珊王朝因阿达希尔的祖父而命名。波斯自阿契美尼德帝国之后首次重新统一,史称波斯第二帝国。
萨珊帝国多次与罗马帝国爆发战争,曾俘虏过一个罗马的皇帝。
萨珊帝国是一个高度中央集权的帝国,以琐罗亚斯德教为国教,全体人民分为教士、军人、文人、和平民四等。***中天主教被迫害,景教则得以发展。
由于对东罗马帝国连年征战,萨珊帝国对臣民横征暴敛,同时加强对宗教的控制,造成暴乱迭起,先后在629年和642年,帝国两任皇帝都遇刺身亡,帝国走向了崩溃。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和波斯间的友好往来频繁,《魏书》记载,波斯使臣来中国交聘达数十次之多,给北魏皇帝带来的各种礼品,有珍物、训象等。1970年,在甘肃张掖大佛寺出土了六枚波斯萨珊王朝银币就是明证。帝国崩溃后,萨珊王朝末代皇帝的儿子俾路支逃往中国避难。
伊斯兰教时期(公元650年-1290年)
混乱的萨珊帝国很快被新兴的伊斯兰教控制下的阿拉伯帝国击溃。波斯成为阿拉伯帝国的一部分。值得一提的是:在阿拉伯人统治初期,当时同样处于强盛时期的大唐帝国在波斯呼罗珊地区与阿拉伯帝国发生了激烈交锋,虽然唐军由于深入敌境作战,双方兵力悬殊等原因败北,从而失去了对中亚的控制权,但此战中唐军表现出的惊人战斗力令阿拉伯人胆战心惊,从此打消了东侵中国的企图。此后,阿拉伯语成了通行的语言,伊斯兰教迅速取代了琐罗亚斯德教,各地大量兴建清真寺。
公元750年阿拔斯王朝统治阿拉伯帝国,而波斯人则在政府中取得了支配地位。在这期间波斯的文化得到巨大的发展。
9世纪后,阿拔斯王朝因内部叛乱不断而国势日衰,割据局面形成。
公元1037年从东北方来的塞尔柱人占领波斯;
公元1205年花剌子模王国征服波斯。
蒙古统治时期(1219年-1500年)
公元1219年,蒙古帝国成吉思汗率大军攻灭花剌子模王国,之后他的孙子旭烈兀又相继征服波斯和阿拉伯帝国残部,建立了伊儿汗国。公元1295年伊儿汗国大汗入伊斯兰教。
从公元1370年到1405年,波斯成了帖木尔帝国的一部分。帖木尔汗死后波斯再次陷入了混乱和割据。
伊儿汗国时期,中国和波斯的文化交流得到了空前发展。不少精通中国天文、历法、医药的学者随旭烈兀来到波斯进行了广泛的文化交流。
公元1405年到1433年,中国明朝的穆斯林太监郑和带领庞大的船队七下西洋,多次到达波斯。郑和在斯里兰卡立的石碑用中文、泰米尔语、波斯语三种文字写成。阿拉伯语和波斯语在明朝穆斯林的经堂教育中被广泛使用。
萨非王朝(公元1500年-1722年)
萨非王朝(又译萨法维王朝)是一个由突厥人建立的帝国,其建国的英主伊斯迈尔一世统一波斯,并把疆土扩展到今天的阿塞拜疆、伊拉克和阿富汗的一部分,以什叶派的“十二伊玛姆”教义为国教。萨非王朝与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战争不断。公元1588年阿拔斯大帝继位,迁都伊斯法罕,与土耳其谈和,驱逐乌兹别克人,并从葡萄牙人手中夺得波斯湾中的小岛巴林,使波斯成为***世界最重要的文化中心。
但很可惜,这是波斯在世界近代史来临前最后的辉煌。
欧洲列强的“大博弈”(公元1722年-1914年)
公元1722年,沙皇俄国彼得大帝联合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入侵波斯,之后波斯国内又爆发了逊尼派教徒为抵抗被迫强制信奉什叶派的暴动,萨非王朝灭亡。
公元1779年至1925年,波斯在卡扎尔王朝的统治下,北面的俄国和东面以印度为基地的英国纷纷对其蚕食,其领土中被割裂出英国殖民统治的巴林和阿富汗的一部分,由俄国侵占的阿塞拜疆、吉尔吉斯斯坦、土库曼斯坦、塔吉克斯坦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等地区。俄英两大殖民帝国在波斯的这种战略竞争在史书上被称之为“大博弈”。
第一次世界大战及之后(公元1914年-1935年)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参战的俄国、土耳其、英国(经阿富汗)和德国(经土耳其)均向波斯派出军队以控制波斯的油田。战后波斯北部被英国驻军占领。1925年礼萨·沙·巴列维推翻卡扎尔王朝建立巴列维王朝。俄国和英国对巴列维王朝保持着深厚的影响力。
1935年,礼萨·沙·巴列维将波斯在国际上更名为伊朗。
第二次世界大战及冷战中期***革命(公元1935年-1979年)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参战的轴心国集团和同盟国集团围绕伊朗的战略资源油田展开了激烈的争夺,德国,苏联,英国,美国等纷纷进入伊朗。战后,巴列维王朝为了摆脱英国和苏联的巨大影响力和控制而追随美国,但不幸的是,伊朗的地理位置和石油这一战略物资的存在,使其成为美国对苏联集团的冷战基地,在70年代初更成为美国在中东的重要立足点。
20世纪70年代是伊朗的暴富时期。这期间,第一次石油危机爆发,油价猛涨,波斯湾沿岸一批产油国迅速致富。几年内伊朗的国民生产总值就翻了好几番。但是,在财富迅速增长的同时,伊朗社会内部各种固有的矛盾也开始激化。
巴列维在此情况下欲重温昔日波斯帝国旧梦。于是他一再修订经济发展计划,大幅度地增加投资,强行加速度地推进工业建设,并宣称到本世纪末要把伊朗建成一个与工业发达国家平起平坐的工业国,成为世界“第五大强国”。强国梦的悲剧由此就产生了。
大批失地农民流入城市,首都德黑兰集中了伊朗1/5的人口。以国王、王室为首的2000家豪富聚敛财富,巧取豪夺,贪污腐化,挥金如土,而广大农民和城市贫民几乎未从激增的石油财富中受益,贫富差距与社会财富同步增长,社会矛盾严重激化。巴列维只能以军警和秘密特务组织“萨瓦克”维持其统治。在外交上,巴列维对美国唯命是从,甘心充当美国在波斯湾的宪兵,民族矛盾伴随着人民对西方文化大举吞食***文化的愤怒,使巴列维政权坐到了火山口上。
1977年12月,流亡在伊拉克纳杰夫的霍梅尼向国内学生和信徒发出进行反对国王的“圣战”的号召。1978年初刊登在伊朗《新闻报》上的一篇文章对伊朗宗教领袖霍梅尼进行了亵渎,由此在1月7日至9日,引发了数千名神学院学生在宗教圣城库姆举行抗议游行示威,但遭到军警镇压,造成约70人死亡、400人受伤的流血惨剧。
当年9月,伊朗国内爆发了持续数周的总罢工,全国陷入严重瘫痪状态。12月10~11日,首都德黑兰发生大规模示威,有成百万群众参加。游行的组织者发表17点声明,要求结束君主制,接受霍梅尼为最高领导人,建立***政府,恢复农业,保护宗教,让流放者回国等。12月18日,为抗议军队镇压,全国再度爆发总罢工,政府机构完全陷于瘫痪。国王被迫于12月30日任命“民族阵线”领导人之一巴赫蒂亚尔为首相,并于1979年1月13日组成以巴赫蒂亚尔为首的摄政委员会。
巴赫蒂亚尔虽同意组阁,但要求解散现议会和萨瓦克,由政府控制军队警察,国王立即出国度假,将来做一名立宪君主。但巴赫蒂亚尔本人却因与国王合作被民族阵线开除。革命浪潮已不可阻挡。1978年底国王统治的基础走向崩溃,它赖以维持统治的军队发生了动摇,一些士兵倒向革命阵营,王室成员、高级官员及军官纷纷向海外转移财产。巴列维的统治濒临崩溃。
美国在关键时刻改变了一贯支持国王的态度,准备放弃巴列维政权,转而与霍梅尼合作。1979年的1月26日巴列维国王在美国的压力之下乘飞机出国流亡。霍梅尼从巴黎回到伊朗,建立了伊斯兰政权。1979年4月1日,伊朗***共和国宣布成立。统治了伊朗半个世纪的巴列维王朝寿终正寝。
1979年10月,因美国收留被废黜的国王巴列维,伊朗国内掀起反美浪潮。同年11月4日上午,在伊朗首都德黑兰,数百名伊朗男女学生占领了美国大使馆,扣押66名使馆人员当作人质,要求美国政府立即引渡巴列维。美国政府断然拒绝伊朗方面的要求。伊朗方面表示,若不引渡巴列维,则不释放人质。
人质事件引起轩然大波。1980年4月7日,美国宣布与伊朗断绝外交关系,并正式对伊朗实行经济制裁。美国还要求西欧盟国采取同样措施。4月22日,卡特总统下令执行武装秘密营救人质的“蓝光”计划,结果机毁人亡,行动失败。直到9月两伊战争爆发。伊朗以美国归还伊朗140亿美元的资产,取消对伊朗的经济制裁为条件释放了全部美国人质。
旷日持久的美国人质问题虽然得到了解决,但是,它为日后的美伊关系打下了难以解开的结。人质事件加上新政权公然宣传“输出革命”极大地损害了伊朗伊斯兰革命的形象,因此在日后爆发的两伊战争中,尽管伊朗是被侵略的一方,但是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谴责萨达姆,也没有一个国家同情伊朗。
***革命后的伊朗***共和国(公元1979年后起至今)
旷日持久的人质事件加上“向全世界输出伊斯兰革命”的非理性宣传极大地损害了伊朗的国家利益,伊朗在国际社会陷入孤立境地。
伊朗和伊拉克都是亚洲西部的阿拉伯国家。两国相邻,共同边界绵延1200公里,长约100公里的阿拉伯河是两国南部的自然边界。长期以来两国存在着边界争端,经常发生武装冲突。另外,宗教也是两伊战争爆发的重要原因。两国虽然同属信奉***教的国家,但是,伊朗90%的居民信仰的是***教的什叶派,而伊拉克60%的居民也是***教的什叶派。1979年伊朗爆发***革命,伊朗政府强调要向所有***国家“输出原教旨主义的***革命”,公开号召占伊拉克人口60%的什叶派“进行***革命”,推翻伊拉克现政权建立“***共和国”。伊拉克则支持伊朗境内少数民族如库尔德族的民族自决要求。随着政治、宗教的矛盾激化和边界武装冲突的加剧,1980年9月22日两伊战争全面爆发。
1987年7月20日联合国安理会一致通过第598号决议,要求两伊立即无条件停战,引起全世界人民的积极响应,同年7月23日伊拉克宣布接受这项决议,1988年7月18日伊朗宣布正式接受这项决议。在联合国秘书长佩雷斯·德奎利亚尔及其助手的多次奔走后,两伊同意从1988年8月20日起全面停战。这是两伊从战争走向和平的重要转折。
伊朗和伊拉克从1980年9月到1988年8月进行的这场近八年的战争使两国人民的生命财产和国民经济遭受了巨大的损失。伊朗死伤60多万,伊拉克死伤40多万。无家可归的难民超过300万。两国石油收入锐减和生产设施遭受的破坏损失超过5400多亿美元。估计两伊在这场战争中至少损失9000亿美元。战争使两国经济发展计划至少推迟20至30年。
随着冷战的终结,世界格局发生了剧烈变化,波斯湾地区的局势也随之发生了巨大改变。美国先后于1991年和2003年发动了对伊拉克的战争,1991年海湾战争摧毁了伊拉克的武装力量,2003年美国以“反恐怖”为名入侵并占领了伊拉克。美国的军事行动虽然打垮了伊朗的宿敌伊拉克,但也让伊朗面临美国更直接的威胁。
在两伊战争结束以来,伊朗的实力得到恢复,国力得到增强。而且其国内的政治变化有明显地回归世俗政权的迹象,但宗教势力的影响力仍然极为强大。因此,伊朗对美国的态度仍然非常强硬,美国也一样。
去年以来,伊朗核问题愈演愈烈,围绕这一核心利益,美国与伊朗频频叫板对方,美国不断地宣布向海湾地区增兵,而伊朗则针锋相对地以多次军事演习回应。就在几天前,美国又向海湾集结了一支庞大的海军舰队,波斯湾地区战云密布,等待伊朗和美国的将会是什么呢?
❿ 巅峰时代的伊朗,到底为何发生伊斯兰革命
伊朗这个国家拥有拥有比较光辉灿烂的历史。比我们国家,多了至少要3000年的历史,历史悠久,文化繁荣,而且伊朗对应的古代波斯国家,在当时世界上也是非常强大的国家。但是到了近代以后,随着过各方力量的强大,伊朗国力逐渐衰弱,失去了像古代波斯一样的霸主地位。
发展过程中,嗯,由于存在贫富差距,人民和政府的矛盾更是愈演愈烈。使得伊朗内部动乱不团结,有心之人和外部殖民国家趁机挑逗挑逗人民,发动伊朗政变。颠覆巴列维政府。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发展都会遇到贫富差距这个问题,但是由于伊朗没有制定相应的政策,并且平均人民和政府之间的矛盾使得伊朗最终爆发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