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你觉得最好的伊朗电影是哪一部
是伊朗的那部《小鞋子》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为自己没有鞋子而烦恼过呢?相信大家应该都没有吧,但是有些贫穷的地方,一双鞋子也很重要。今天小给大家来介绍一个关于双鞋子的故事。
故事的主人公叫小黑。小黑是一名懂事的小男孩,因为家境贫寒,他从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帮助家人做能及的事情,这天,小黑从鞋匠那里拿回了满是补丁的鞋子,这是妹妹唯一的一双鞋子,小黑小心的将鞋子包好,然后又去了便利店,还要买些薯仔,当作一家人的饭菜。
就在小黑买菜的时候,妹妹的鞋子却被别人拿走了,小黑并不知道,拿走鞋子的是那个捡破烂的老头,原来老头把他妹妹的鞋子当做破烂收走了,小黑却以为在杂物箱底下,于是使劲往下摸,却不小心弄坏了店家的蔬菜,遭到店家呵斥。
不过他们不知道的是,他们的父亲刚为他们买了两双新鞋子,也许这就是平凡日子中的惊喜与幸福吧。
到这里,整部电影就结束了,这部电影反映了贫苦人们的小幸福,平凡而又感人,值得一看。
Ⅱ 想多加了解伊朗,有哪些伊朗电影值得观看
戈达尔说过:电影始于格里菲斯,止于阿巴斯。
阿巴斯•基阿罗斯塔米出生于伊朗首都德黑兰,这位电影大师以一己之力让伊朗电影被世界所熟知。
2017年上海国际电影节,有幸在大荧幕上看到了阿巴斯的所有作品。今天给大家推荐5部他的代表作,让大家对伊朗电影有一个全新的认识。
豆瓣评分8.5分,这部电影是半剧情半纪录的形式,非常能体现阿巴斯的风格。
虚实之间,表现了一个狂热影迷的行骗历程。
当然,伊朗并不只有阿巴斯的电影,但阿巴斯对伊朗电影的影响和贡献无疑是最大的,这可以在纪录片《与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的76分15秒》中看到。
其他经典的伊朗影片还有:《一次别离》《小鞋子》《推销员》《黑板》《面纱之后》《魔毯》《生命的圆圈》等等。
Ⅲ 有哪些推荐的伊朗电影
1,《筹款风波》
《筹款风波》是莫斯塔法·塔吉扎德赫执导的伊朗影片,由Bahram Radan、萨蕾·巴亚特主演,于2017年6月17日在上海国际电影节首映。2017年6月,该片获得第20届上海国际电影节评委会大奖。
2,《德黑兰:爱之城》
《德黑兰:爱之城》是阿里·贾比尔安萨里执导的剧情电影,弗鲁格·凯哲贝格里、贝纳兹·贾法里等参演,于2018年10月14日上映。
该片讲述了三个人近中年、对生活感到幻灭的都市男女,各自渴望着能在这个从未真正接纳自己的城市中寻找到爱情的故事。
3,《出租车》
《出租车》是由Jafar Panahi Film Proctions 出品,于2015年02月06日上映的一部纪录片。由贾法·帕纳西执导并主演。
影片讲述了一辆黄色出租车行驶在德黑兰熙熙攘攘的街道上。各种各样的乘客坐上车,每人都直率坦白地回答了司机的各种问题。
4,《推销员》
《推销员》是由阿斯哈·法哈蒂执导,沙哈布·侯赛尼、塔兰涅·阿里多斯蒂主演的伊朗电影,于2016年5月21日在戛纳电影节首映。该片讲述一对年轻夫妇因故搬家到新公寓,但一场与前房客有关的事故却将他们的生活搅得天翻地覆的故事。
5,《背马鞍的男孩》
《背马鞍的男孩》是2008年上映的伊朗剧情类电影,讲述了一个男孩花钱雇佣另一个穷男孩为他到处驼东西的故事。
Ⅳ 伊朗和印度电影特点
伊朗电影最大的特点是纪实性。大多启用非职业演员,露天拍摄,自然光照,不矫情,不雕琢,真实得像生活本身,不掩饰生活的阴暗与悲伤。我们在看电影时好像不是在看电影,而是亲临伊朗社会本身。其次是开放式的结尾。伊朗电影不是那种封闭式的大团圆结局,也不把结论告诉观众,而是留下思考想象的余地,令观众去建构银幕外的现实。如《生命在继续》中的汽车冲上山坡,《天堂的颜色》中莫曼那只被阳光沐浴成金黄色的手,《当我成为女人时》中的老太太坐在婚床上向波涛汹涌的大海驶去。尤其是《橄榄树下的爱情》最后胡笙追赶塔荷,穿过橄榄树林,翻过山坳,奔走在远处青葱的田野上。在长达四分多钟的长镜头(从全景到大远景)中,只看见一前一后两个白点渐渐靠近,合为一起,激越而浪漫的音乐声响起。但突然后面那个白点却折身返回,而且不走正路,长焦镜头那么耐心地紧跟着他,我们不知道胡笙是得到满意的回答还是失望而归。
当代伊朗电影以其独特的影像风格而独树一帜。在世风喧嚣浮躁,在我们的感官被充满暴力、色情的电影刺激得迟钝麻木的今天,伊朗电影却返璞归真,以近乎手工作坊式的制作,以清新质朴、恬淡温暖又充满哲理的影像风格,以友谊、宽容、爱、和睦相处这些久违的主题重新拨动我们的心弦。它的兴起印证了一句名言:越是民族的便越是世界的。
印度电影之所以多传奇性质的题材和载歌载舞的表现形式,是因为印度人收入水平低下,电影是他们唯一的消遣方式,是他们摆脱生活重压寻求心灵慰籍的工具。印度各地影院林立,票价极其便宜,在大城市里一般是1—2美元,而在许多农村地区只有10美分。电影在印度是穷人都能够承担得起的大众化的消费。在许多电影里那些传奇故事,有浪漫的爱情而没有现实的残酷,有歌舞升平的幻像而没有追求生存的竞争,为普通大众带来的娱乐,也带来了暂时的逃避之所。
而且,印度是个教育水平尚且落后的国家,民众接受和理解的能力较为欠缺。电影里多采用歌舞的表现形式与印度人的日常生活经验接近,因此更容易为普通大众所理解和接受。不象中国也不象许多西方国家,歌舞只是节庆或娱乐的形式,在印度,歌舞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印度人随时随地都以唱歌跳舞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情绪。然而,诸如西方大片《芝加哥》这类的歌舞片在印度是没有市场的,因为它纯粹地是表达歌舞的艺术魅力。印度电影则用歌舞表达情节和人物情感,歌舞的艺术魅力在这里不是终极目的,而只是用以表达情节的一种手段。
Ⅳ 电影 静谧的夜 讲的是什么
如果你知道有一位导演曾经凭借其作品连续三年获得九项柏林电影节大奖,如果你也知道有一位导演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就奠定了伊朗当代电影的影像风格和现实内涵以至于像阿巴斯和马克马尔巴夫等众多追随者都深受其影响的话,索拉布·萨哈迪·萨勒斯(Sohrab Shahid Saless,1944-1998)这个名字你应该不会陌生,他是伊朗影史上最重要也是最具传奇色彩的一位电影大师,他曾因政治迫害而逃离祖国,年仅54岁就客死他乡,但他在伊朗所留下的两部影片却成为了后来以阿巴斯和马克马尔巴夫为主导的伊朗艺术电影的范本和基石。
《静谧的生活》是“生命三部曲”中的第二部,也是史上十五部最佳伊朗电影之一,它在当年横扫柏林影展获得了包括最佳影片在内的五项大奖,却至今从未在伊朗本土上映过,也许是过于严苛的环境吧,在伊朗这个政治和宗教占主导地位的国家里,像《静谧的生活》这样以悲观的论调无情批判腐朽政权的作品的命运必然如此。影片讲述一个辛勤工作了三十年的铁道管理员,与妻子住在离道口不远的小屋里,他们的食物和生活用品完全依靠每周一次的运货车。老人看管的是一段很偏僻的铁轨,远离市区,附近荒无人烟,伴随他的只有火车经过时短暂的喧嚣和护拦升起又放下的嘎吱声,而他的老伴总呆在小屋里织着毛毯,以卖些钱贴补家用。三十年的光阴早已使他们习惯了孤独的生活,而远离人群太久也使他们的思维有点麻木,甚至连参军许久未见的儿子回家探望时,他们也没有表现出过多的激动。
因为整天下雨,老人很害怕铁轨会被水冲坏,到那时他将无事可做,然而让他担心的事还是发生了,却不是天气,而是一封退休通知信,信中写到政府很满意他多年的工作表现,现在他可以光荣退休去享受自己余下的时光了。老人一瞬间感到迷茫,他不敢相信几十年固守的生活就这样被突然终结了,而他离开这间小屋后将无家可归,思维的空白和对未来的恐惧让他彻夜未眠。第二天,政府新派来的年青铁道员来接替老人的工作,老人却把他关在了门外。老人听从了老伴的建议第一次来到城里,打算找上级反映困难,然而管事的单位却互相推诿,最后还是那句打发人的“God bless you. Take you letter and go.”。无奈老人只有回到家中,收拾好一切离开了这间生活了半辈子的小屋,临走时他望了望墙上的镜子,里面是一张曾经年轻现在却满是皱纹的脸。。。
也许每个人看过这部影片后都会想到一个问题:生活的意义是什么?一个默默献出了三十年岁月的老铁道员,与妻子一起守望在偏僻的道口,他燃尽了自己的热情和价值,也习惯了一成不变的生活方式,早晚两次铁路巡查,定时的闹钟,一杯茶水,几块面包和自制的烟卷,这就是他工作的全部,也是他生活的全部。他很少说话,因为几乎没有人听到他的声音;他的记忆力也不好,总忘记告诉货车司机下次多带些茶和糖。如果没有那份退休通告,他会一直这样生存下去直到离开这个世界,因为他已经失去了重新选择的机会,生活的意义早已化成一列列急弛而过的火车存留在他的生命之中,所以当他突然得知自己必须离开时,他会感到茫然和不安。那份通知不仅仅是对他工作的终结,也宣告着他生活的终结,他不知道应该怎么办,只有口里不停地念叨着“I've been dismissed...”
孤独的铁轨就是他的唯一,离开了它他将失去最根本的动力,他所需要的并不是一张充满赞美之词的纸,而是对未来生活的目标和保障。但这样的愿望在当时的伊朗社会中也是难以达到的,因为每个人都正在经历着自我生存的危机,没有时间去关心其他人,也许对他来说小屋就是最好的归宿吧,但悲哀的是,他面对的又一个无法选择的改变。。。我不能说这样的生活是否有意义,因为在我看来生活的意义在每个生命阶段都是不同的,你只有去尽力追赶它而无法去限定它,但我也明白一个人几十年坚持做一件事很难得,就像那些孤独行走在偏远山区的邮差,他们也和老铁道员一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默默地工作着,虽然最初的热情也会被时间磨砺成一种习惯,但那的确是有过价值的,然而当多年以后他们要面对同样的抉择时,他们会不会感到相似的无奈呢?
令我感动的是老铁道员的老伴,只有她在默默地支撑着丈夫,每当他回到小屋,她会为他倒上一杯茶,端上食物,虽然两人之间的话语依旧很少,但早已心领神会。当老人得到通知呆坐在那不知所措的时候,是她走上前接过了他手中的袋子,并告诉他“Go and complain, say you've got nowhere to live.”,很难想象如此简单明了的话是出自一位走路都颤颤巍巍的老太口中,也许时间并没有侵蚀到她对事情最基本的判断力和思维能力吧。然而她也只是一个女人,在男权的社会里要受到太多的限制,陌生人到来时她要蒙上黑色的面纱,而当自己日夜赶工完成的毛毯却只换到220元时,她也无法去抱怨什么。他和她注定要成为被遗忘的牺牲者,而残缺的体制不是靠两个人或几句毫无意义的God be with you就能改变的。
这是一部充满诗意般残酷的电影,和很多后来的伊朗影片一样简约,缓慢,忧伤,没有音乐,甚至很多时候你几乎觉察不到声音的存在。但隐藏在这片静谧背后的除了有对生命的思索之外,还有对冷酷现实的批判。在随碟附送的纪录短片中我了解到萨勒斯也是一个很孤独的人,不常与兄弟姐妹来往,一个人居住在异国,我想也许正是由于这样的性格才会使他总喜欢在作品中刻画人与人,个人与社会之间的疏离关系吧,《静谧的生活》让我看到了萨勒斯对国家前景的悲观,让我看到了政府荒谬的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七十年代的伊朗是一个经济泡沫化的不正常时代,其中产生的各种社会问题并没有得到重视,落后古板的制度,城乡的贫富差距,还有对待人的冷漠。当老铁道员好不容易找到局长的办公室时,却看到他正和朋友笑谈着某某宴会上的姑娘很不错之类的话题,老铁道员也笑了,尴尬甚至是痛苦的笑,弱势者的笑是对强势者最好的讽刺,他们有时间大谈美女却没时间去解决一个为他们服务了30年的老人最基本的诉求?
无论如何,很感谢我的朋友从BBC伊朗电影周上录下了《静谧的生活》。我必须说,这是一部可以永远留在你的记忆中的电影,能看到它是每一个真正喜欢艺术片的影迷一生的幸运。
(AUESS写于07年3月)
萨勒斯的“生命三部曲”:
1/《简单的事》(Yek Etefagh Sadeh / A Simple Event)
1973年,伊朗,80分钟,彩色,74年柏林电影节新电影论坛国际奖及OCIC奖。
2/《静谧的生活》(Tabiate Bijan / Still Life)
1974年,伊朗,93分钟,彩色,74年柏林电影节竞赛单元FIPRESCI+OCIC奖,奥托·迪贝柳斯国际奖,最佳影片银熊奖及金熊奖提名。
3/《远离家园》(Dar Ghorbat / Far from Home)
1975年,西德/伊朗,91分钟,彩色,75年柏林电影节竞赛单元FIPRESCI,OCIC及国际奖,金熊奖提名。
Ⅵ 马基德·马基迪的个人简介
马基德·马基迪是伊朗当代最着名的电影导演之一。1998年,他先是以《小鞋子》入围了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在美国并获得近百万美金的票房(创下伊朗电影票房纪录),接着又以《天堂的颜色》在美拿下更惊人的一百七十万票房(仅三十家戏院不到),成为既是得奖常胜军,又是超级票房保证的伊朗之光。
马基德·马基迪1959年出生于德黑兰,14岁起即在业余剧团中表演,在伊朗伊斯兰革命后加入了政府伊斯兰文化指导部的艺术部门,担任许多伊朗电影的演员,其中,他最重要的经历就是在马克马巴夫的多部作品中担任主角,包括传奇神话故事《战胜魔鬼》Este'aze、社会片《两眼双盲》、政治电影《抵制》Boycott,受到了不少熏陶,让他对不同类型的作品有相当程度的认识,而马克马巴夫对于乡野传奇近乎天马行空想象力,以及擅于利用影像制造出强烈戏剧张力的手法,对于日后虽然投身于极简风格的马基迪,在叙事方法上也有很大的影响。 1991年开拍第一部剧情片《手足情深》(Bak),首度获选1992年戛纳影展导演双周放映。 1996年他执导的《父亲》一片在若干影展上获奖,而《小鞋子》一片不仅横扫伊朗票房和众多电影节,更是代表伊朗首次入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这部围绕一双鞋子展开故事,着墨于兄妹情深,从情节到画面都异常干净纯朴,与孩子们单纯的世界相配合,平静中洋溢着一股淡淡的温暖引发人来自内心深处的感动,洋溢着浑然天成的童真童趣,情节看似松散平淡,实则紧凑,其中也有跌宕起伏,小小的悬念扣人心弦,充满了张力。尽管影片最终在竞争中惜败于《美丽人生》,但足以使马基迪成为伊朗的民族英雄。 1999年马基迪带着他的《天堂的颜色》再次在蒙特利尔电影节上夺取大奖。较之前部作品朴实无华的影像,这部影片画面之多姿多彩令人难忘。马基迪再度将焦点对准儿童,细腻地刻画了盲童的真诚执着和一片天真,及他丰富的内心世界,藉着他与父亲之间“遗弃和救赎”的关系,发展出感人肺腑的情节。 伊朗电影由于其特殊的电影机制,产生了许多以儿童为主角的影片。马基德·马基迪则似乎尤其偏爱,亦十分擅长于这种题材。他的多部作品均透过孩子们纯真的眼光看世界,经常以家庭为背景,通过简单的剧情探讨亲情、血缘关系的温暖与沉重。“我对儿童世界特别感兴趣,我的童年也是我思路的泉源,我也经历过‘天堂的孩子’的童年,拍摄儿童电影你不用墨守成规,可以浑洒自如。纯真是儿童世界中最令人折服的。” 较之其他伊朗导演,马基迪似乎受好莱坞的影响颇深。他的影片中多有好莱坞情节剧的痕迹,而且他相当会煽情和制造戏剧性的高潮,他甚至被称为“伊朗的斯皮尔伯格”。《天堂的颜色》算是个极至,其煽情力度以及格外精美诗意的画面多少都有过火之嫌。他自己在接受采访时也承认他将以情动人视为目标。 2001年,马基迪将创作重点放在爱情戏上,《巴伦》便是一例,少女自然是主角,由于探讨非法移民的社会问题,情节感人。
Ⅶ 伊朗的电影大多都揭露了战争的残酷,有哪些电影看完值得我们深思
1,《筹款风波》
《筹款风波》是莫斯塔法·塔吉扎德赫执导的伊朗影片,由Bahram Radan、萨蕾·巴亚特主演,于2017年6月17日在上海国际电影节首映。2017年6月,该片获得第20届上海国际电影节评委会大奖。
2,《德黑兰:爱之城》
《德黑兰:爱之城》是阿里·贾比尔安萨里执导的剧情电影,弗鲁格·凯哲贝格里、贝纳兹·贾法里等参演,于2018年10月14日上映。
该片讲述了三个人近中年、对生活感到幻灭的都市男女,各自渴望着能在这个从未真正接纳自己的城市中寻找到爱情的故事。
3,《出租车》
《出租车》是由Jafar Panahi Film Proctions 出品,于2015年02月06日上映的一部纪录片。由贾法·帕纳西执导并主演。
影片讲述了一辆黄色出租车行驶在德黑兰熙熙攘攘的街道上。各种各样的乘客坐上车,每人都直率坦白地回答了司机的各种问题。
4,《推销员》
《推销员》是由阿斯哈·法哈蒂执导,沙哈布·侯赛尼、塔兰涅·阿里多斯蒂主演的伊朗电影,于2016年5月21日在戛纳电影节首映。该片讲述一对年轻夫妇因故搬家到新公寓,但一场与前房客有关的事故却将他们的生活搅得天翻地覆的故事。
5,《背马鞍的男孩》
《背马鞍的男孩》是2008年上映的伊朗剧情类电影,讲述了一个男孩花钱雇佣另一个穷男孩为他到处驼东西的故事。
Ⅷ 什么是伊朗新电影
就是伊朗拍的电影 伊朗是国家
好看的伊朗电影:小鞋子,我在伊朗长大,马吉德·马吉迪:《小鞋子》(原名《天堂的孩子》,1997)、《天堂的颜色》(1999)属于精品;阿巴斯·基亚鲁斯塔米的《何处是我朋友的家》(1988);贾法尔·帕纳西的《白气穆森·马克马巴夫:《电影万岁》(1995)、《坎大哈》(2003)等;萨米拉·马克马巴夫:《黑板》(1997)、《苹果》(1999)、《下午五点》(2004)巴赫曼·戈巴迪:《醉马时刻》(2000)、《乌龟也能飞》(2003)、《半月》(2006)等
Ⅸ 当代电影《一次别离》是哪个国家的电影
一次别离,全名应该是 纳德与西敏一次别离 这是一部伊朗的电影 纳德(佩曼·莫阿迪 Peyman Moadi 饰)与西敏(蕾拉·哈塔米 Leila Hatami 饰)是一对夫妻,他们的女儿叫特梅(萨日娜·法哈蒂 Sarina Farhadi 饰)。西敏希望一家三口移居国外,但是纳德坚决反对,原因是纳德的父亲患有老年痴呆症需要照顾。两人为此对薄公堂,准备离婚,但是法院驳回了她的请求
Ⅹ 什么是当代伊朗电影的黄金品牌
摘要 您好,儿童电影是当代伊朗电影的一个黄金品牌,数量多,质量高。《小鞋子》、《天堂的颜色》、《白汽球》、《何处是我朋友的家》、《让风带着我飞》、《水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