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沙俄为什么不吞并伊朗,获取印度洋出海口
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现象主要原因有两个。其实当时沙俄当然知道,如果占领伊朗的话,明显会对国家有非常大的优势,但是英国明显不想让沙俄占领伊朗。所以在其中做了非常多的手脚,如果当时没有外部势力介入的话,那么沙俄肯定会吞并伊朗。
第2个原因就是英国的干预。要知道当时西方国家开始不断向伊朗发起进攻,在19世纪后期,伊朗的军事实力大大减弱。再加上当时沙俄吞并了中亚地区,已经对伊朗造成了非常严重的威胁。如果没有当时外部势力的介入,那么沙俄吞并伊朗将是早晚的事情。但是当时英国明显不想让沙俄得到非常好的发展,让它成为当时的霸主,所以就对沙俄攻打伊朗这件事情进行干预。当时沙俄看见英国态度非常强硬,只能作罢。
2. 为什么美军要打伊拉克和伊朗
美国打伊拉克:
萨达姆上台后,加紧对中东国家侵略,先后攻打过伊朗、以色列和科威特。在伊拉克打击伊朗时,美国未出面处理,而伊拉克打击以色列和科威特时,美国进行了谴责和制裁伊拉克。以色列一直跟随美国,科威特又是美国以后控制波斯湾的重要军事基地,伊拉克的进攻影响了美国在中东地区的霸权,美国决不能容忍其他国家的崛起,所以攻打伊拉克。
美国要打伊朗:
美国进攻阿富汗推翻了塔利班政权,进攻伊拉克推翻了萨达姆政权,在两地建立起了实际未美国操控的傀儡政权。美国要霸占中东,伊朗是大问题,因为伊朗一向反美,伊拉克、阿富汗反美被打掉,一些中东国家由于派美国尔服从美国,只剩伊朗。美国要控制中东,当然要打伊朗。
3. 太平洋与大西洲有哪些不解之谜
20世纪以来,科学家们在探索大自然奥秘的过程中得出一个惊人的推论:大约在距今12000年前,太平洋中曾经存在过一个高度文明的古大陆,这个古大陆的名字就叫大西洲。
据说大西洲的面积占据了南太平洋的大半部,南起塔希提岛,北接夏威夷群岛,东至复活节岛,西至马里亚纳群岛,东西长约8000千米,南北宽约5000千米,面积相当于南北美洲面积的总和。现在的波利尼西亚群岛、密克罗尼西亚群岛、美拉尼西亚群岛上的居民,据说就是大西洲遗民的后裔。
最早提出太平洋中曾有过古大陆的是英国人种学家麦克米兰·布朗。20世纪初叶,他在《太平洋之谜》一书中首次提出远古时期太平洋曾经有过一个高度文明发达的大陆。此后,有关这方面的着作屡见不鲜,以英国学者詹姆斯·乔治瓦特的研究成果最具影响力。他通过大胆的假设、广泛的调查、独到的推理乃至充满自信的笔勾勒出远古时期太平洋中大西洲的概貌。1931年,他的名着《消逝的大陆》在纽约出版,成为轰动一时的畅销书。此后,他陆续推出了《大西洲的子孙》、《大西洲神圣的刻画符号》、《大西洲的宇宙力》等一系列专着,奠定了太平洋中古大陆学说的基石。
关于消逝的大西洲,乔治瓦特是这样描述的:
在远古时期,太平洋中曾经存在过一个古大陆,它是人类文明的摇篮,鼎盛时期的人口约64万,生活在这个大陆上的居民有黄、白、黑各种肤色的人种,他们无贵贱之分,和睦相处。古大陆的国君名叫拉·姆,他既是古大陆的最高统治者,又是最神圣的宗教领袖。大西洲居民信奉单一的宗教。
大西洲的居民拥有高度的文化,在建筑和航海方面尤其出类拔萃,他们在世界各地都拥有殖民地。
大西洲上共有七大城市,其中希拉尼普拉是首都。境内道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港口中船舶云集,商旅不绝。
大西洲没有险峻的高山,只有一望无际的绿色平原和低缓的丘陵,土壤肥沃,连年丰收,终年植物繁茂,四季花果飘香。莲花是古大陆的国花,在水滨尽情地绽放;树荫下彩蝶乱舞,蜂雀呢喃,蝉鸣幽幽;原始森林中野象成群漫游,双耳不时扇动,拍打着骚扰的飞虫;到处是一派宁静祥和的气氛。
突然有一天,大西洲发生了可怕的事情:刹那间,天崩地裂,山呼海啸,火山喷发,岩浆流溢,古大陆的居民与辽阔的国土在一夜之间沉入汪洋大海之中,仅有几处高地露出洋面,侥幸生存下来的居民被隔离在一座座小岛上,古大陆的辉煌瞬间灰飞烟灭,再也没有人记得曾经有过这样一个古大陆,更没有人知道这里曾是人类文明的发源地……
乔治瓦特将远古时期太平洋中大西洲的情形活灵活现地呈现在世人面前。
1863年,法国学者德·布尔布尔在马德里皇家历史学会图书馆里,发现了西班牙征服中美洲时代的神父狄埃戈·德·兰达撰写的《尤卡坦事物考证》(又称《尤卡坦纪事》)手稿。他根据手稿中记录的玛雅象形文字草图,阅读了现收藏在西班牙的玛雅文献《特洛阿诺抄本》,发现其中有两处记录了一个名叫“姆”的大陆因火山灾害而消失。他认为大西洲位于大西洋中,大西洲一名由此而来。
中美洲尤卡坦半岛玛雅遗址的最早发掘者——法国学者奥格斯特·普伦金(1826~1908)在其所写的《大西洲女王和埃及斯芬克司》一书中,依据《特洛阿诺抄本》和玛雅遗址奇钦伊扎中的壁画等材料,作出了颇富罗曼蒂克的设想。他认为,古代近亲结婚较为普遍,当时大西洲由女王姆当政,为了获得女王的爱,她的亲兄弟科(美洲狮)与阿克(龟)展开了生死搏斗,最后阿克杀害了科,霸占了女王姆,并从她手中攫取了对大西洲的统治权。女王姆感到耻辱,于是逃奔埃及,为了悼念死去的兄弟科,她兴建了斯芬克司像,自己改名伊西丝(埃及女神),创建了灿烂的埃及文明。
普伦金也认为大西洲消失在大西洋中,与德·布尔布尔的观点不谋而合,但与乔治瓦特的观点大相径庭。然而他们都一致认为,中美洲的玛雅人是大西洲的移民。
乔治瓦特的研究成果还表明,大西洲的居民和古代印第安人一样,崇拜太阳神,不仅懂得使用火,而且还创造了人类最早的文字——一种原始的刻画符号。他们用长方形表示国土,用盛开的莲花表示大西洲……这种刻画符号在世界上许多古老的石建筑上都可以见到,其中有些刻画符号实际上就是纪念大西洲消逝的碑铭,只不过无人能够释读而已。此外,大西洲的居民还会烧陶、编织、绘画、雕刻、造船以及航海,渔业也很发达。
至于大西洲消逝后遗留下来的城市遗迹,乔治瓦特认为在太平洋诸岛上比比皆是。当时属于大西洲一部分的复活节岛幸免于这场灾难,没有沉入海底,现在岛上的众多巨人石像和刻有文字的石板很可能就是大西洲的遗物。波纳佩岛附近的南马特尔小岛上的建筑遗址以王陵所在的“神庙岛”为中心,共有90余座人工岛,每座岛上均有高约10米的玄武岩石城墙,岛上还设有防波堤、牢狱等,据说也是大西洲的遗迹。塔西堤岛上有一种类似中美洲金字塔的建筑物,也是大西洲的遗物……诸如此类,不一而足。这些互不相关的遗迹、遗址和遗物果真是消逝的大西洲居民创造的吗?从最新考古研究成果来看,太平洋诸岛上的居民居住历史至多不超过3000年。如何解释12000年前消逝的大西洲与太平洋诸岛之间的时间差异呢?
值得一提的是,乔治瓦特依据的最重要文献材料之一——《拉萨记录》是在中国西藏拉萨某寺院中发现的,它是记载4000年前占星术的文献;他依据的其他几件原始文献——玛雅古文献《特洛阿诺抄本》、《德累斯顿抄本》、《波斯抄本》、《科特西亚抄本》等也是记载占星术的文献。这些文献中都记载了大西洲消亡的情况。
《拉萨记录》中提到大西洲的沉没是发生在编写该书之前8062年的事件。《拉萨记录》是距今4000年前的作品,据此可以推知,大西洲的沉没是在距今12000年前,恰与亚特兰蒂斯大陆(大西洲)沉没的时间相当。乔治瓦特认为这两个古大陆是由于共同的原因沉入汪洋大海之中的。
乔治瓦特还根据多年的研究成果描绘了大西洲居民的移民路线。他认为,人类文明发源于大西洲,继而传播到美洲大陆,然后又从美洲大陆传播到大西洋的大西洲,最后才从那里传播到埃及、欧洲和非洲。因此,大西洲是人类文明的摇篮。
近年来,日本学者也兴致勃勃地加入研究大西洲的行列。
根据现代地质学常识,大洋的地壳是由较重的玄武岩构成,大陆的地壳由较轻的花岗岩构成,海底地壳与陆地地壳存在着本质的差异。
1968年,日本东海大学海洋研究所的“白凤丸”号科学考察船在西北太平洋深海海底打捞出一块花岗岩石头,当时它被认为可能是来自阿留申群岛的洋流携带而来的。无独有偶,1973年10月23日,日本东海大学海洋考察船“望星丸”号在九州岛附近的海域打捞出一个含有花岗岩的大锰块,显然再用洋流来解释锰块的来源未免牵强附会。科学家们将这两起发现联系起来推测,它们会不会是沉入海底的大西洲残留物呢?日本科学家们正通过对太平洋底全面、广泛的科学考察,力图发掘出新的材料,以期对大西洲的存在与否作出一个可信的解答。最后需要提出的是,在地质学上,一般认为地球上最后一次造山运动——阿尔卑斯造山运动发生在距今6000万年前,而乔治瓦特却认为地球上山脉的形成是在距今12000年前,两者之间的差异如此之大,该如何解释呢?地球表面几度浮沉、桑田沧海固然是事实,但是浩瀚的太平洋中,果真存在过这样一个高度文明的大西洲吗?也许这仅仅是对世界充满好奇心的人类一个天真善良的愿望而已。
沉没在印度洋中的古大陆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幅与众不同的世界地图。在这幅地图上,澳大利亚北移,与日本列岛、东南亚相连在一起;非洲大陆的一部分分离出来;印度洋中岛屿密布;南加尼福利亚脱离美洲大陆,成为孤岛;地中海中“长筒靴”状的意大利半岛消逝得无影无踪……
这是美国宇航局于1976年发射的“激光地球力学卫星”运载的文字材料对840万年以后的地球状况作出的“答案”。无独有偶,当人类对古老的往昔进行考察时,竟意外地“发现”地球上曾经存在过雷姆里亚大陆。在谷歌地图中,甚至显示出在洋底有规则的几何图形,表明可能确实存在过一个沉没的古代大陆。
关于雷姆里亚大陆的大胆假设由来已久,而且近乎神奇。早在19世纪后半叶,地质学家们就开始探讨非洲南部与印度半岛之间是否存在过“地桥”——雷姆里亚大陆的问题。特殊哺乳类动物生息的马达加斯加岛、巨大陆龟生活的阿尔达布拉群岛、塞舌尔群岛、马尔代夫群岛、拉克代夫群岛等等,从非洲南部一直延续到印度半岛南端之间。据此,地质学家们推测,这些岛屿莫非是古大陆的残余?
奥地利史前地理学家梅尔希奥尔·纽马伊亚,在其1887年出版的着作《古代大陆》中,描绘了侏罗纪(爬虫类时代中叶)的世界地图,在这张地图上,“巴西·埃塞俄比亚大陆”的角落延伸到“印度·马达加斯加半岛”。这表明印度与马达加斯加曾是一个相互联结的整体。
奥地利地质学家爱德华·杜斯认为,古生代(鱼和无脊椎动物的时代)南半球存在过一个广袤的“贡达瓦纳大陆”,而北半球则存在过“北阿特兰提斯大陆”和“安格拉大陆”,他的论点发表在1880年出版的《地球表面》一书中。
德国生物学家恩勒斯特·海因里希·赫凯尔发现,一种栗鼠与猿杂交的动物“雷姆尔”,原来生活在马达加斯加,但在远隔大洋的非洲、印度、马来半岛也能见到。据此,他断定,马达加斯加与印度之间的“地桥”直到新生代(哺乳类动物的时代)依然存在,而且,他还认为沉没的大陆很可能就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英国动物学家菲力浦·斯科雷特在赫凯尔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议将这个消逝的“地桥”命名为“雷姆里亚”。
德国地球物理学家、气象学家阿尔弗雷德·威格纳(1880~1930)于1912年提出了着名的“大陆漂移说”。他认为大陆和海洋分别由质地不同的花岗岩和玄武岩构成,因此在很长一段地质年代里,大陆一直在海洋上漂移,不断发生分离、结合,从而形成今天地球表面陆地与海洋的分布状况。
威格纳认为,在古生代,大陆是一个整体,名叫“潘加阿大陆”;中生代(恐龙时代)发生漂移;新生代第四纪冰川来临时。发生分裂。假如威格纳的论点成立的话,那么分离的陆地之间分布着不同的生物也就不难理解了,“地桥”——雷姆里亚大陆根本就不可能存在了。
然而,文献资料和神话故事对消逝大陆的描绘,却令人深信不疑。
公元前1世纪的希腊历史学家提奥多罗斯,记载了一个名叫伊安比罗斯的商人,漂泊到南方大洋中一块陆地上的奇特而又曲折的经历。
这个商人途经阿拉伯,前往“香料之国”。不料,途中被海盗抓去,带到埃塞俄比亚,他与另外一个囚徒偷偷地准备了6个月的干粮,驾着轻舟逃离虎口,向南行进,在海上漂流4个月后,被海风吹到一座岛上。
这座岛周长约900千米,气候四季如秋。居民的体形奇特,但并不丑陋,他们性格敦厚,知识丰富,精通占星术,使用独特的拼音字母,在圆柱上写有文字,人均寿命达150岁,无贫富差别,男女平等。岛上生长着一种苇草,果实可以吃,还有温泉、冷泉,赋予人类健康和长寿,岛的周围海中有7座小岛,亦有居民居住。
这个商人在岛上生活了7年,最后辗转印度、波斯(今伊朗)返回希腊。
这则故事自然会使人联想到柏拉图笔下的“乐园”——亚特兰蒂斯,同时,也使人联想到英国作家丹尼尔·笛福在《鲁滨孙漂流记》中描写的鲁滨逊的奇特经历,可以食用的苇实可能指的就是稻米。
提奥多罗斯还记载了东方理想国——潘海伊亚。这是一个与阿拉伯进行香料和药品交易的国度,有7座城市,最大的是帕拉那。城中有一座富丽堂皇的大神庙,景致优美,树木、草地、花园、水流融为一体,相映成趣,可爱的小岛啁啾鸣叫,大象、狮子、豹等动物一应俱全。居民尚武,普遍使用两轮马拉的战车。
居民分为3个阶层,即祭司与手工业者、农夫、士兵与牧民。祭司权势炙人,生活奢华。每年岛民选出三人共同治理国家,实行“三头政治”。居民个人拥有的财产通常是房屋和庭院。一般居民普遍穿羊毛衣服,男女均佩戴黄金饰品,贵重金属矿产丰富,但不准携带出境。
阿拉伯地理学家们认为岛的周长将近5000千米。据4000年前的埃及王国时期纸草文献记载,漂泊到岛上的船员们,在世外桃源般的岛上开始生活后,这座岛屿的统治者——大蛇便出来劝告道:“这座岛屿不久即将沉没。”
希腊人从远古时代起,一直称呼传说中消逝的大陆居民为“普利塞利里特人”,据说这个大陆气候宜人,土地肥沃,人丁兴旺,后来因为触犯神灵而沉入大洋底部。
斯特拉波、普利里乌斯等古希腊罗马学者均写过东方大洋中的大岛“塔普罗巴赖”的事情。
古代泰米尔族历史学家们对自己祖先的发祥地进行考察后,坚信在遥远的古代,祖先们生活在位于赤道附近一块名叫“纳瓦拉姆”大岛的南部,大陆的首都“南马德拉”后来沉入印度洋海底。
泰米尔族使用的语言是泰米尔语,迄今在印度次大陆南端马德拉斯邦、斯里兰卡等地仍在使用。这种语言是南亚德拉维亚语系中远古时期最为发达的一种书面语。这一系列的文献记载和神话传说都说明,印度洋中曾经存在过一个鲜为人知的“雷姆里亚大陆”。
前苏联语言学博士、地理学会员亚历山大·孔德拉特夫在其着作《三个大陆的秘密》中,从语言学角度探讨了南亚德拉维达语系与雷姆里亚大陆的关系。通过将印度文明中代表性的遗址摩亨佐·达罗、哈拉帕出土的印章和护符中的象形文字输入电脑,与其他地区的语言进行比较后发现,它们吸收了苏美尔人的语言,与德拉维达语最为接近。因此他认为印度文明与苏美尔文明起源于同一个文明,而这个更为古老的文明已伴随着雷姆里亚大陆的消逝而烟消云散。
尽管雷姆里亚这一名称在19世纪即已出现,但是对印度洋的正式调查则始于20世纪60年代。
1968年,美国斯库里普斯海洋研究所对印度洋中央海岭进行了科学调查,发现大西洋底有四条南北走向的大海岭,其中两条大海岭今天仍在不断增大。活跃的海岭与不活跃的海岭为何能同在一个大洋底部呢?人类至今仍无法解开其中的奥秘。
马达加斯加岛、塞舌尔群岛以及澳大利亚西部的布罗肯海岭,作为古大陆的一部分,是怎样从周围的大陆中分离开来的呢?这还是一个令人难以解释的悬案。
科学调查结果表明,进行钻孔地质调查,发现这印度洋底部地形最为复杂的西北部马斯卡林海域一带海底下沉了1000多米。这是在数千万年的地质年代里发生的。
根据板块结构理论,喜马拉雅山与印度洋是由于共同的成因形成的,即由于印度板块向正北方向移动约5000千米,与亚洲板块相撞,形成巨大的喜马拉雅山。那么,在这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变革中,雷姆里亚大陆沉浮如何呢?据考察,这个变动发生的年代至少可以追溯到4500万年前。
最新调查结果表明,印度洋海底地壳活动频繁,有些部分持续下沉,有些部分在不断增长。这些缓慢不断的变化是否可以作为雷姆里亚大陆曾经存在的一个有力证据呢?
4. 伊朗是一个主权国家,为何会有两支军队呢
有两支军队是因为伊朗在特定时期应对特殊情况下的产物,它的形成与当年的伊斯兰革命有很重要的关系。
在伊朗伊斯兰革命运动之前,伊朗同样就只有一支军队,在伊朗前最高精神领袖霍梅尼领导的伊斯兰革命运动成功之后,随即接收了巴列维王朝王朝的旧军队组建了伊朗政府军,但因这支军队是在之前被推翻的巴列维王朝王朝旧军队基础上建立的,霍梅尼个人因为其长期深受巴列维王朝打压,因此始终对接收的对这支旧队伍不信任,在其独掌大权之后,就迫不及待想用自已的思想来改造这支队伍。
伊朗现有的两支军队虽然说在等级是相同的,但是相比之下,伊斯兰革命卫队的实力与影响力要比伊朗政府军要高出许多,谁让他是伊朗最高精神领袖亲生的呢?
5. 伊朗是地震带吗,为什么会发生6.2级地震
伊朗位于全球有三大地震带中的地中海-印度尼西亚地震带上。
地中海-印度尼西亚地震带,西起大西洋亚速尔群岛,向东经地中海、土耳其、伊朗、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北部、中国西部和西南部边境、经过缅甸到印度尼西亚,与环太平洋地震带相接。它横越欧亚非三洲,全长2万多公里,基本上与东西向火山带位置相同,但带状特性更加鲜明。该带集中了世界15%的地震。主要是浅源地震和中源地震,缺乏深源地震。
全球三大地震带,分别是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地中海-印度尼西亚地震带、洋脊地震带。
6. 全球四大洋之太平洋简介
世界最大的海洋。面积165,250,000平方公里(63,800,000平方哩),约占地球总面积的1/3。从南极大陆海岸延伸至白令海峡,跨越纬度135°,南北最宽15,500公里(9,600哩)。从南美洲的哥伦比亚海岸至亚洲的马来半岛,东西最长21,300公里(13,235哩)。平均深度(不包括其属海)4,280公尺(14,050呎),已知最大深度11,034公尺(36,200呎)。北部以宽仅102公里的白令海峡为界,东南部经南美洲的火地岛和南极洲葛兰姆地(Graham Land)之间的德雷克(Drake)海峡与大西洋沟通;西南部与印度洋的分界线为∶从苏门答腊岛经爪哇岛至帝汶岛,再经帝汶海至澳大利亚的伦敦德里(Londonderry)角,再从澳大利亚南部经巴斯海峡,由塔斯马尼亚岛直抵南极大陆。由于地球上主要山系的布局,注入太平洋河流的水量仅占全世界河流注入海洋总水量的1/7。在太平洋水系中,最主要的是中国及东南亚的河流。
太平洋海盆可画为三个区。1.东区∶美洲科迪勒拉(Cordillera)山系从北部阿拉斯加起,向南直抵火地岛,除了最北、最南段峡湾海岸的岛群以及深入大陆的加利福尼亚湾之外,海岸平直,大陆棚狭窄,重要海沟北有阿卡普尔科海沟,南有秘鲁-智利海沟。2.西区∶亚洲部分结构复杂,海岸曲折,大陆东缘有突出的半岛,岸外有一系列岛弧,形成众多的边缘海。从北向南有白令海、鄂霍次克海、日本海、黄海、东海和南海。岛群外缘有一系列海沟,北有堪察加海沟、千岛海沟、日本海沟,南有东加海沟、克马德克(Kermadec)海沟等。3.太平洋中部是面积宽广的海盆,是地壳构造最稳定的地区,海水深度一般在4,570公尺(15,000呎)左右。西经150°以东为东太平洋海盆,从中美地峡经科科斯(Cocos)海岭至加拉帕戈斯群岛一线以南是秘鲁-智利海盆和东南太平洋海盆。再向南越过东南太平洋海隆即为太平洋-南极洲海盆。这一海盆与西经150°之间的地区为太平洋-南极洲海岭。西经150°∼180°,自东而西有太平洋中央海盆、马里亚纳海盆和菲律宾海盆;在纽西兰与东澳大利亚之间为塔斯曼(Tasman)海盆,向南为麦加利(Macquarie)海岭,即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水下界线。
太平洋岛屿众多,主要分布于西部和中部海域,按性质分为大陆岛和海洋岛两大类。大陆岛一般在地质构造上与大陆有联系,如日本群岛、台湾岛、菲律宾群岛、印度尼西亚群岛以及世界第二大岛新几内亚岛等。海洋岛分为火山岛和珊瑚岛。太平洋中部偏西广大海域,自西向东有三大群岛∶美拉尼西亚、密克罗尼西亚和玻里尼西亚。其中美拉尼西亚群岛多为大陆岛,玻里尼西亚群岛的夏威夷群岛是着名的火山群岛,密克罗尼西亚群岛几乎都是珊瑚岛。
太平洋由于面积广阔,水体均匀,气候有利于行星风系的形成,特别是南太平洋更为突出。北太平洋情况不同,东西两岸差异悬殊,以俄罗斯东海岸的严冬和加拿大的不列颠哥伦比亚省温和的冬季对比最为鲜明。信风带位于东太平洋南北纬30°∼40°之间的副热带高压中心和赤道无风带之间。中纬度地区、西风带和极地东风带辐合形成副极地低压带。两个风带气温、湿度相差悬殊,极地东风带锋面甚为猛烈,冬季尤为突出。西太平洋(北纬5°∼25°)菲律宾以东、南海和东海洋面上,夏秋之间,在高温、高湿条件下产生超低压中心,形成猛烈的热带风暴,即台风。夏季亚洲大陆为低气压,北太平洋气流向大陆运动,冬季情况完全相反,形成广大的季风气候区。北太平洋的海水温度比南太平洋高,这是因为南太平洋水域更广阔,并受南极地区冰山及冷水团的影响。信风带的海水含盐度比赤道地带高,因为赤道附近云量多,降水量多,无风,蒸发量比信风带小。赤道附近含盐度小于34;最北部海域含盐度最低,小于32。太平洋的洋流在信风影响下自东向西运动,形成南、北赤道暖流。南、北赤道暖流之间的中轴线上产生相反的赤道逆流,从菲律宾东岸流向厄瓜多爾尔尔西岸。北赤道暖流在菲律宾附近转北流向日本东面,为着名的黑潮;北赤道暖流的支流经对马海峡进入日本海,称对马暖流。黑潮在东经160°附近转向东流,称北太平洋暖流。北太平洋暖流向东运动,到北美洲西海岸转向南流,称加利福尼亚寒流。这样形成北太平洋环流。此外,白令海海流向南流,称为堪察加寒流,又称亲潮,流向日本本州岛东面,在北纬36°附近与黑潮相遇。南赤道暖流抵索罗门群岛之后,向南流成为东澳暖流,折向东卷入西风漂流,至南美洲西面、南纬45°附近分为两支,一支向东经德雷克海峡进入大西洋;另一支折向北流,即秘鲁寒流。这样形成南太平洋环流。
太平洋资源丰富。西太平洋的日本海、鄂霍次克海是重要的渔场,出产鲱鱼、鳕鱼、金枪鱼、蟹等。北美西海岸的哥伦比亚河以出产鲑鱼着名。海底有大量的锰结核,海水可提取海盐、溴、镁等。大陆棚是世界石油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如加利福尼亚南部海域、黄海、东海以及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东南部等海区。西太平洋沿岸很早就是具有高度文化的地区。但是欧洲人直到16世纪才开始对这一大洋进行探察。他们寻求所谓“南方之地”——澳大利亚,从而进入太平洋岛屿。1513年,西班牙占领者巴尔沃亚(Vasco Nunez de Balboa)在巴拿马地峡的达里恩(Darien)山顶看到浩瀚的太平洋。之后,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环球航行,横渡太平洋。17世纪时,荷兰航海家塔斯曼(Abel Tasman)发现塔斯马尼亚岛、纽西兰和斐济。18世纪时,英国航海家科克、法国航海家布干维尔(Louis-Antoine de Bougainville)等在太平洋航行考察。19世纪时,英国博物学家达尔文(Charles Darwin)于1831∼1836年乘“比格尔号”(Beagle)环球航行,他在太平洋地区进行考察,在自然科学方面作出伟大的贡献。
克雷特那亚(Kraternaya)湾 太平洋南起南极地区,北到北极,西至亚洲和澳洲,东界南、北美洲。约占地球面积的三分之一,是世界上最大的大洋。其面积,不包括邻近属海,约为一亿六千五百二十五万平方公里。是第二大洋大西洋面积的2倍,水容量的2倍以上。面积超过包括南极洲在内的地球陆地面积的总和。平均深度(不包括属海)4280米。西太平洋有许多属海,自北向南为白令海、鄂霍茨克海、日本海、黄海、东海和南海。东亚大河黑龙江、黄河、长江、珠江和湄公河均经属海注入太平洋。西经150o以东的洋底较西部平缓。西太平洋水下600米以上的海脊在有些地方形成群岛。自西北太平洋的阿留申海脊向南延伸到千岛群岛、小笠原群岛、马里亚纳、雅浦和帕劳;自帕劳向东延伸至俾斯麦、所罗门群岛和圣克鲁斯;最后由萨摩亚群岛向南至汤加、克马德克、查塔姆和麦夸里。由于北部陆地与海洋的比例高于南部,以及南极洲陆地冰盖的影响,北太平洋的水温高于南太平洋。赤道附近无风带和变风带海水的含盐量低于信风带。对太平洋垂直海流影响最大的是南极大陆周围生成的冷水。极地周围密度大的海水下沉,然后向北蔓延构成太平洋大部分底层。深层冷水在西太平洋以比较鲜明的洋流自南极洲附近向北流往日本。该深海主流的支流以携冷水流向东然后在两半球均流向极地。深海环流受邻近洋流会聚区表层海水下沉的影响。在太平洋热带会聚区分别在南北纬35o至40o之间,距赤道越远海水下沉的深度越大,最重要的会聚区在南纬55度至60度之间。
[编辑本段]【分类概况】
位置
位于亚洲、大洋洲、南极洲和南美洲、北美洲之间。
面积
南北长约15 900千米,东西最大宽度约19 900千米,面积17 968万平方千米。占世界海洋总面积的49.8%,占地球总面积的35%。太平洋是地球上四大洋中最大、最深和岛屿、珊瑚礁最多的海洋。
范围
太平洋西南以塔斯马尼亚岛东南角至南极大陆的经线与印度洋分界,东南以通过南美洲最南端的合恩角的经线与大西洋分界,北经白令海峡与北冰洋连接,东经巴拿马运河和麦哲伦海峡、德雷克海峡沟通大西洋,西经马六甲海峡和巽他海峡通印度洋,总轮廓近似圆形。
深度
平均深度为4 028米,最大深度为马里亚纳海沟,深达11 034米,是目前已知世界海洋的最深点。
地理分区
太平洋通常以南、北回归线为界,分南、中、北太平洋,或以赤道为界分南、北太平洋,也有以东经160°为界,分东、西太平洋的。北太平洋:北回归线以北海域,地处北亚热带和北温带,主要属海有东海、黄海、日本海、鄂霍次克海和白令海。中太平洋:位南、北回归线之间,地处热带,主要属海有南海、爪哇海、珊瑚海、苏禄海、苏拉威西海、班达海等。南太平洋:南回归线以南海域,地处南亚热带和南温带,主要属海有塔斯曼海、别林斯高晋海、罗斯海和阿蒙森海。
国家和地区
太平洋地区有30多个独立国家,以及十几个分属美、英、法等国的殖民地。
[编辑本段]【自然环境】
岛屿
太平洋约有岛屿一万个,总面积440多万平方千米,约占世界岛屿总面积的45%。大陆岛主要分布在西部,如日本群岛、加里曼丹岛、新几内亚岛等;中部有很多星散般的海洋岛屿(火山岛、珊瑚岛)。
海底地形
可分为中部深水区域、边缘浅水区域和大陆架三大部分。大致2 000米以下的深海盆地约占总面积的87%,200~2 000米之间的边缘部分约占7.4%,200米以内的大陆架约占5.6%。北半部有巨大海盆,西部有多条岛孤,岛弧外侧有深海沟。北部和西部边缘海有宽阔的大陆架,中部深水域水深多超过5 000米。夏威夷群岛和莱恩群岛将中部深水区分隔成东北太平洋海盆、西南太平洋海盆、西北太平洋海盆和中太平洋海盆。海底有大量的火山锥。边缘浅水域水深多在5 000米以上,海盆面积较小。
火山与地震
全球约85%的活火山和约80%的地震集中在太平洋地区。太平洋东岸的美洲科迪勒拉山系和太平洋西缘的花彩状群岛是世界上火山活动最剧烈的地带,活火山多达370多座,有“太平洋火圈”之称,地震频繁。
气候
太平洋有很大一部分处在热带和副热带地区,故热带和副热带气候占优势,它的气候分布、地区差异主要是由于水面洋流及邻近大陆上空的大气环流影响而产生的。气温随纬度增高而递减。南、北太平洋最冷月平均气温从回归线向极地为20 ~16℃,中太平洋常年保持在25℃左右。太平洋年平均降水量一般为1 000~2 000毫米,多雨区可达3 000~5 000毫米,而降水最少的地区不足100毫米。北纬40°以北、南纬40°以南常有海雾。水面气温平均为19.1℃,赤道附近最高达29℃。在靠近极圈的海面有结冰现象。太平洋上的吼啸狂风和波涛汹涌很是着名。在寒暖流交接的过渡地带和西风带内,多狂风和波涛,太平洋北部以冬季为多,南部以夏季为多,尤以南、北纬40°附近为甚。中部较平静,终年利于航行。
洋流
太平洋洋流大致以北纬5-10°为界,分成南北两大环流:北部环流顺时针方向运行,由北赤道暖流、日本暖流、北太平洋暖流、加利福尼亚寒流组成;南部环流反时针方向运行,由南赤道暖流、东澳大利亚暖流、西风漂流、秘鲁寒流组成。两大环流之间为赤道逆流,由西向东运行,流速每小时2千米。
潮汐
多为不规则半日潮,潮差一般为2-5米。
[编辑本段]【海洋资源】
太平洋生长的动、植物,无论是浮游植物或海底植物以及鱼类和其它动物都比其它大洋丰富。
渔业
太平洋浅海渔场面积约占世界各大洋浅海渔场总面积的1/2,海洋渔获量占世界渔获量一半以上,秘鲁、日本、中国舟山群岛、美国及加拿大西北沿海都是世界着名渔场。盛产鲱、鳕、鲑、鲭、鳟、鲣、沙丁鱼、金枪鱼、比目鱼等鱼类。此外海兽(海豹、海象、海熊、海獭、鲸等)捕猎和捕蟹业也占重要地位。矿物资源 近海大陆架的石油、天然气、煤很丰富,深海盆地有丰富的猛结核矿层(所含锰、镍、钴、铜四种矿物的金属储量比陆地上多几十倍至千倍),此外海底砂锡矿、金红石、锆、钛、铁及铂金砂矿储量也很丰富。
[编辑本段]【交通运输】
航运
太平洋在国际交通上具有重要意义。有许多条联系亚洲、大洋洲、北美洲和南美洲的重要海、空航线经过太平洋;东部的巴拿马运河和西南部的马六甲海峡,分别是通往大西洋和印度洋的捷径和世界主要航道。海运航线主要有东亚-北美西海岸航线、东亚-加勒比海、北美东海岸航线,东亚-南美西海岸航线,东亚沿海航线,东亚-澳大利亚、新西兰航线,澳大利亚、新西兰-北美东、西海岸航线等。太平洋沿岸有众多的港口。 纵贯太平洋的180°经线为“国际日期变更线”,船只由西向东越过此线,日期减去一天;反之,日期便加上一天。 海底电缆 太平洋第一条海底电缆是1902年由英国敷设的,1905年美国在太平洋也敷设了海底电缆。目前加拿大至澳大利亚,美国至菲律宾、日本及印度尼西亚,香港至菲律宾与越南,南美洲沿海各国之间都有海底电缆。近年在太平洋上空开始利用人造通讯卫星进行联系。
[编辑本段]【得名历史】
太平洋一词最早出现于16世纪20年代,它是由大航海家麦哲伦及其船队首先叫开的。1519年9月20日,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率领270名水手组成的探险队从西班牙的塞维尔启航,西渡大西洋,他们要找到一条通往印度和中国的新航路。12月13日船队到达巴西的里约热内卢湾稍作休整后,便向南进发,1520年3月到达圣朱利安港。此后,船队发生了内讧。费尽九牛二虎之力,麦哲伦镇压了西班牙船队发起了叛乱,船队继续南下。他们顶着惊涛骇浪,吃尽了苦头,到达了南美洲的南端,进入了一个海峡。这个后来以麦哲伦命名的海峡更为险恶,到处是狂风巨浪和险礁暗滩。又经过38天的艰苦奋战,船队终于到达了麦哲伦海峡的西端,然而此时船队仅剩下三条船了,队员也损失了一半。
又经过3个月的艰苦航行,船队从南美越过关岛,来到菲律宾群岛。这段航程再也没有遇到一次风浪,海面十分平静,原来船队已经进入赤道无风带。饱受了先前滔天巨浪之苦的船员高兴地说:“这真是一个太平洋啊!”从此,人们把美洲、亚洲、大洋洲之间的这片大洋称为“太平洋”。
太平洋是世界上最大和最深的洋,原面积1亿8,130万平方公里,在南极洋成立后,面积调整为1亿5,555万7千平方公里,平均深度4028米,最深处马里亚纳海沟深达11034米。从赤道南北分为北太平洋和南太平洋。它从美洲西岸一直延伸到亚洲和澳洲的东岸. 它同时是岛屿、海湾、海沟和火山地震分布最多的海洋。
世界上的海洋分为五部分,分别是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南极洋、北冰洋。现在太平洋是最大的洋。不过美洲大陆和亚洲大陆正在以每年 1-2厘米的速度靠近。所以太平洋正在变小,相应大西洋正在变大。
[编辑本段]【形成历程】
太平洋的形成太平洋是当代地球上最大的构造单元,与大西洋、印度洋和北冰洋相比,它有着许多特有的、与众不同的演化史,如环太平洋的地震火山带、广泛发育的岛弧--海沟系、大洋两岸地质构造历史的显着差异……这就使许多人相信,太平洋可能有着它与众不同的成因。长期以来,科学家们提出过许多关于太平洋成因的假说,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19世纪中叶,乔治·达尔文(1879年)提出的“月球分出说”。
达尔文认为,地球的早期处在半熔融状态,其自转速度比现在快得多,同时在太阳引力作用下会发生潮汐。如果潮汐的振动周期与地球的固有振动周期相同,便会发生共振现象,使振幅越来越大,最终有可能引起局部破裂,使部分物体飞离地球,成为月球,而留下的凹坑遂发展成为太平洋。由于月球的密度(3.341克/立方厘米)与地球浅部物质的密度(包括地幔的顶部橄榄岩层在内的岩石圈的平均密度为3.2-3.3克/立方厘米)近似,而且人们也确实观测到,地球的自转速度有愈早愈快的现象,这就使乔治·达尔文的“月球分出说”获得了许多人的支持。然而,一些研究者指出,要使地球上的物体飞出去,地球的自转速度应快于24/17小时,亦即一昼夜的时间不得大于1小时25分。难道地球早期有过如此快的旋转速度吗?这显然很难令人相信。再者,如果月球确是从地球飞出去的,月球的运行轨道应在地球的赤道面上,而事实却非如此。还有,月球岩石大多具有古老得多的年龄值(40亿-45.5亿年),而地球上已找到的最古老岩石仅38亿年,这显然也与飞出说相矛盾。终于,人们摒弃了这种观点。20世纪50-60年代以来,由于天体地质研究的进展,人们发现,地球的近邻——月球、火星、金星、水星等均广泛发育有陨石撞击坑,有的规模相当巨大。这不能不使人们想到,地球也有可能遭受到同样的撞击作用。
1955年,法国人狄摩契尔最先提出,太平洋可能是由前阿尔卑斯期的流星撞击而成的。并且他认为这颗流星可能原是地球的卫星,直径几乎为月球的两倍。可惜没能提出足够的证据。众所周知,月球上没有活跃的构造活动,陨石撞击作用是月壳演化的主要动力。月海是月球早期小天体猛烈轰击形成的近于圆形的洼地,其底部由稍后喷溢的暗色月海玄武岩所充填。最大的月海——风暴洋面积达500万平方公里。将太平洋与月海相对比,可以看到如下共同特征:
1.月海在月球上的分布是均匀的,集中在月球正面的北半球;太平洋也偏隅于地球一方,这反映了早期撞击作用的随机性。
2.月海具有圆形的外廓,并比月陆平均低2-3公里;太平洋也大致呈圆形,比大陆平均低3-4公里。
3.地球的大陆由年代较老、密度较小的硅铝质岩石构成,而海洋则由年代较轻、密度较大的玄武质岩石组成,月球也是这样,月海也由年龄较小的玄武岩组成。
4.地球上的地壳厚度较大,介于30-50公里,洋壳较薄,一般为5-15公里;月球也有类似的情况,月陆壳一般厚40-60公里,月海壳则一般小于20公里。
5.重力测量证明,月海具有明显的正异常;太平洋的情况比较复杂,但比周围大陆具有较高的重力值。
6.月海周围有山链环绕,而太平洋周围也有山链。
7.在太平洋底发现有边缘和中央海岭,而在一些较大的月海中也同样可见有堤形的隆起。分布于月海中央和边缘。
8.太平洋东部具有以岛弧、边缘海组成的,从洋壳过渡为陆壳的过渡区,在一些月海边缘也可见有所谓“类月海”的过渡区。当然,与月海相比,太平洋也有一些月海所没有的其他特征。如构造岩浆活动,反映海底扩张的海底磁性条带,还有在太平洋周围的山链上可见明显的多旋迥褶皱构造和花岗岩浆活动,而月球上没有。
诸如此类的差别,专家以为乃系地球具有比月球大得多的质量和体积的缘故。综上所述,太平洋是在地球早期形成的巨大撞击盆地。但在漫长的地史时期中,它经历了多次的改造。
[编辑本段]【网站介绍】
太平洋电脑网(PConline.com.cn)于1999年正式推出,是国内首家以专业电脑市场联盟为基础的大型IT资讯网站,自创建以来,一直致力于为国内IT企业与终端用户提供全面、权威、专业的IT资讯服务。
PConline凭借完善的设施、强大的技术力量与训练有素的信息采集队伍,充分利用太平洋电脑市场丰富的资源优势,迅速、及时地提供专业产品评测、权威市场报价、最新业界动态以及全面的企业信息,并建立了国内权威的IT产品媒体评测室以及最全面的IT企业资料库、产品库以及人才供应库,在IT企业与终端用户之间构建起一座互动共赢的大型信息交互平台。
Alexa权威认证PConline是唯一曾进入世界100强的IT专业门户网站,访问量突破两千万,同时根据权威市场调研机构AC尼尔森分析报告,证实PConline遥遥领先于其他竞争对手,是名副其实的中国IT第一站。
近年来的飞速发展,PConline协同下设的近40个专业频道,内容丰富全面、权威专业,涉及IT行业的方方面面,已成为国内IT市场的晴雨表和IT厂商推广产品、展示形象的重要渠道。
今日报价 今日报价频道作为PConline的王牌栏目,依托太平洋大型专业电脑市场以及全国各地合作伙伴,提供北京、上海、广州、深圳、香港、南宁、重庆、山东、江苏、辽宁和福建等17地的即时IT产品价格走势、促销信息、新品上市,市场渠道变动报道以及当地特色导购;开辟有当地论坛、二手市场等特色专栏;每周由资深编辑提供配件、整机、数码和手机通讯市场的回顾和精品推荐,揭示深层次的市场内幕,提出专业的购买意见。
DIY硬件 DIY硬件是业界最具影响力的硬件频道,提供最新的硬件类新闻、最权威的硬件评测、最实用的硬件导购内容。
数字家庭 数字家庭频道内容涉及平板电视、音响及其他视听娱乐产品,以专业的评测、导购、行情为用户提供资讯和指导。
产业资讯 产业资讯致力于以PConline强大的产品频道为依托,为广大的读者用户群深刻清晰的展示出上游产业和技术趋势的发展,对下游产品未来以及对用户生活带来的变化和影响,帮助用户清晰把握IT技术发展的趋势。透过业界专访和专题报道,PConline新闻中心将深刻展示出各类厂商的风貌,帮助广大读者用户深刻了解IT业界的各类厂商。
企业频道 企业频道包含办公设备、网络设备、服务器和方案应用四个栏目,是面向企事业单位IT采购的专业资讯频道,内容包括产品评测、行情报价、技术专题、应用案例以及行业动态。Pconline企业频道从企事业单位实际IT应用出发,贴近需求,求真务实,是企事业单位采购的最佳参考资讯,也是企事业单位IT人员交流心得的最佳平台。
摄影部落 摄影部落中国最大的原创数码摄影社区之一,稳定高速、图片无限上传的摄影空间,原创作品发表数量最多的摄影博客。
频道介绍
DV频道 PConlin数码摄像是国内权威摄像机资讯频道,最快速度对国内外数码摄像机报道,同时进行公正评测和消费者导购分析。
随身听 PConline随身听频道是国内最权威的随身听资讯提供者,包括了MP3/MP4/耳机/PSP的评测、导购、行情、新闻等信息。
数码相机 PConline数码相机频道是国内最专业的数码相机资讯栏目,提供权威,专业的数码相机新闻,评测,行情和导购信息。
手机 中国最具影响力的手机专业资讯平台。提供权威、领先的评测,行情,导购,新闻,论坛等内容,日均访问量200万。
软件频道 软件频道致力于提供专业的软件新闻发布,和最新最全的软件知识学习,包括常用软件应用技巧及测评,创意设计相关的图文及视频教程。
下载中心 下载中心包括软件、驱动、游戏、素材、数码、手机的综合性下载平台,其绝快的更新速度 以及齐全的资源库更为业界瞩目,引领国内下载站点的潮流。
GPS栏目 GPS栏目以消费者需求为导向,产品信息和行业资讯为核心,以让广大消费者轻松快速的了解GPS信息为目的,提供详实丰富专业GPS内容的平台。
笔记本电脑 笔记本电脑国内最具专业性、权威性的笔记本频道,日平均PV达到100万。PConline笔记本频道子栏目涵盖新闻、评测、导购、行情4大板块,以及拆解、酷品、配件等特色栏目,更有小四导购、今日谈等特色品牌连载文章。
通信频道 通信频道是目前国内最专业、最丰富的通信资讯网站,栏目包括手机消费、宽带生活、消费e言谈、特别策划、关注3G以及通信论坛六个子栏目,同时创建了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网通、中国电信四个专区,在通信厂商和广大网友群中有着高度的评价。
产品库 PConline产品报价库一直以数据最全、最及时、最准确为工作方向,集3千IT品牌、16万产品信息和报价,在业界一直处于领先地位。
7. 伊朗迎面给美国沉痛一击,释放两大关键信号!推翻霸权的时机到了吗
我认为推翻美国霸权的时机并没有到来。
由于伊朗经常会遭到美国的刻意针对,这使得伊朗和美国之间也有了很深的恩怨,为了打击美国霸权主义,伊朗也采取了很多的办法,但是我认为推翻美国霸权的时机并没有提前到来。
虽然伊朗在中东地区拥有着强大的影响力,同时也拥有着庞大规模的军事力量,但是和美国的实力进行相比,伊朗显然存在着极大的劣势。如果单凭自身的力量,想要对抗美国霸权主义,根本就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所以单纯从国家实力的层面来看,我认为伊朗推翻美国霸权主义的时机并没有到来。
8. 伊朗发生3次6级以上地震,当地的地震为何会如此频繁
伊朗发生3次6级以上地震,当地的地震为何会如此频繁?这个问题的答案大概是:
1,伊朗受灾省份,在地震带上
众所周知,我们人类的文明,一直和地球内部的不稳定相伴,所以全球每年都有大量的地震发生,尽管地震会造成大量的人员财产损失,但是这是不可避免的。而此次,伊朗霍尔木兹甘省发生3次6级以上地震 ,也是如此。至于当地地震为何会如此频繁?
2,阿富汗地震,连带反应
再说了,就在不久前,多灾多难的阿富汗南部, 6月22日凌晨4点54分,阿富汗 刚刚经受发生6.2级地震,连着邻国巴基斯坦也有震感。而如果我们联系看问题的话,就会发现,阿富汗也在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上,如果在将视野放远,就会发现我们感到心碎的汶川地震,也是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上发生的,所以如果联系起来,此次伊朗遭遇地震就是可以理解的了,因为地震连带的反应,可是一直都存在的。
9. "渤海,黄海,东海,南海"这些海都属于太平洋,但为什么不直接叫太平洋呢大洋靠近陆地的部分都叫"某某海"吗
海与洋除了地理上概念的划分外,还有一个作用是为了便于确定某一位置或凸显这一位置的重要性,如战略要地马六甲海峡及我国的南海。渤海,黄海,东海, 南海都属于太平洋就像中国,日本,伊朗同属亚洲一样。大洋靠近陆地的部分不见的都叫“海”像非洲的几内亚湾,亚洲的波斯湾等。
10. 伊朗最近为什么会引起通货膨胀详细原因
1、需求拉动。伊朗危机导致人心惶惶,大家都抢购物资,防止战争一旦打响导致自家物资不足。2、供给不足。在遭到欧美多轮制裁之后,伊朗很多企业难以为继,导致企业的生产能力下降,进而导致伊朗产品供给不足。3、货币超发。遭经济制裁之后伊朗出口下降,国内经济不景气,政府为了刺激需求和投资而超发货币,导致货币供给过多。4、里亚尔(伊朗货币)急速贬值。由于欧美的制裁和担心局势的进一步恶化,投资者和普通百姓纷纷将里亚尔兑换成美元欧元黄金等,以及国内投资资金的撤退国外等导致里亚尔快速贬值,进而导致里亚尔购买力下降、进口产品价格上涨、出口所创的外汇兑换更多的本币等。综上原因导致伊朗目前的的通货膨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