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谈谈你对伊朗电影的看法
之前看过小鞋子
觉得伊朗的东西最大的好处就是真实
这个社会早就孩子们从小不一样的品质
特喜欢看他们一起吹泡泡的样子
固然他们的制作成本不可能太高
画面也达不到大片的效果
但是伊朗片从来就不是靠这个取胜的
你会不由自主地感动
㈡ 伊朗和印度电影特点
伊朗电影最大的特点是纪实性。大多启用非职业演员,露天拍摄,自然光照,不矫情,不雕琢,真实得像生活本身,不掩饰生活的阴暗与悲伤。我们在看电影时好像不是在看电影,而是亲临伊朗社会本身。其次是开放式的结尾。伊朗电影不是那种封闭式的大团圆结局,也不把结论告诉观众,而是留下思考想象的余地,令观众去建构银幕外的现实。如《生命在继续》中的汽车冲上山坡,《天堂的颜色》中莫曼那只被阳光沐浴成金黄色的手,《当我成为女人时》中的老太太坐在婚床上向波涛汹涌的大海驶去。尤其是《橄榄树下的爱情》最后胡笙追赶塔荷,穿过橄榄树林,翻过山坳,奔走在远处青葱的田野上。在长达四分多钟的长镜头(从全景到大远景)中,只看见一前一后两个白点渐渐靠近,合为一起,激越而浪漫的音乐声响起。但突然后面那个白点却折身返回,而且不走正路,长焦镜头那么耐心地紧跟着他,我们不知道胡笙是得到满意的回答还是失望而归。
当代伊朗电影以其独特的影像风格而独树一帜。在世风喧嚣浮躁,在我们的感官被充满暴力、色情的电影刺激得迟钝麻木的今天,伊朗电影却返璞归真,以近乎手工作坊式的制作,以清新质朴、恬淡温暖又充满哲理的影像风格,以友谊、宽容、爱、和睦相处这些久违的主题重新拨动我们的心弦。它的兴起印证了一句名言:越是民族的便越是世界的。
印度电影之所以多传奇性质的题材和载歌载舞的表现形式,是因为印度人收入水平低下,电影是他们唯一的消遣方式,是他们摆脱生活重压寻求心灵慰籍的工具。印度各地影院林立,票价极其便宜,在大城市里一般是1—2美元,而在许多农村地区只有10美分。电影在印度是穷人都能够承担得起的大众化的消费。在许多电影里那些传奇故事,有浪漫的爱情而没有现实的残酷,有歌舞升平的幻像而没有追求生存的竞争,为普通大众带来的娱乐,也带来了暂时的逃避之所。
而且,印度是个教育水平尚且落后的国家,民众接受和理解的能力较为欠缺。电影里多采用歌舞的表现形式与印度人的日常生活经验接近,因此更容易为普通大众所理解和接受。不象中国也不象许多西方国家,歌舞只是节庆或娱乐的形式,在印度,歌舞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印度人随时随地都以唱歌跳舞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情绪。然而,诸如西方大片《芝加哥》这类的歌舞片在印度是没有市场的,因为它纯粹地是表达歌舞的艺术魅力。印度电影则用歌舞表达情节和人物情感,歌舞的艺术魅力在这里不是终极目的,而只是用以表达情节的一种手段。
㈢ 世界各国电影如何分级依据请举例.
电影分级制度并不是100%的精确,它的初衷是为了保护儿童和青少年的。但是有时候,在商业利益面前,电影分级制度无能为力。很多片商不顾电影分级制度,一昧向青少年观众推销暴力、色情电影。而且有时候,色情与非色情,色情与情色,它的界定有时候也有一定的难度。
1、美国电影分级制度:
MPAA制定的影视作品的分级制度如下:
G级: (GENERAL AUDIENCES All ages admitted.)大众级,所有年龄均可观看大众级,适合所有年龄段的人观看--该级别的影片没有裸体、性爱场面,吸毒和暴力场面非常少。对话也是日常生活中可以经常接触到的。
PG级:( PARENTAL GUIDANCE SUGGESTED Some material may not be suitable for children.)普通级, 建议在父母的陪伴下观看,有些镜头可能让而用产生不适感.辅导级,一些内容可能不适合儿童观看--该级别的电影基本没有性爱、吸毒和裸体场面,即使有时间也很短,此外,恐怖和暴力场面不会超出适度的范围。
PG-13级:(PARENTS STRONGLY CAUTIONED Some material may be inappropriate for children under 13. )普通级,但不适于13岁以下儿童.特别辅导级,13岁以下儿童尤其要有父母陪同观看,一些内容对儿童很不适宜--该级别的电影没有粗野的持续暴力镜头,一般没有裸体镜头,有时会有吸毒镜头和脏话。
R级:(RESTRICTED Under 17 requires accompanying parent or alt guardian。) 限制级,17岁以下必须由父母或者监护陪伴才能观看。17岁以下观众要求有父母或承认陪同观看--该级别的影片包含成人内容,里面有较多的性爱、暴力、吸毒等场面和脏话。
NC-17级: (NO ONE 17 AND UNDER ADMITTED )17岁或者以下不可观看--该级别的影片被定为成人影片,未成年人坚决被禁止观看。影片中有清楚的性爱场面,大量的吸毒或暴力镜头以及脏话等。
另补充几种特殊的分级:
? NR OR U:NR是属于未经定级的电影,而U是针对1968年以前的电影定的级。
? M,X OR P:这一级中的电影基本上不适合在大院线里公映,都属于限制类的。
2、英国电影分级制度
“U”级:普通级--适合所有观众。在此级节目中只能偶尔使用“damn”(该死)、“hell”(见鬼、混蛋)这类轻微的咒骂语言,极少使用其他温和的咒骂语言;
“Uc”级:特别适合儿童观看;
“PG”级:家长指导级;
“12”级:适合12岁以上是成人观看;
“15”级:适合15岁以上是成人观看;
“18”级:适合18岁以上是成人观看。
3、加拿大电影分级制度
一、无条件容许何年龄人士观看:
“普通”级(General)--适合所有年龄人士观看。
“家长指导”级(Parental Guidance)--容许所有年龄人士观看,但主题及内容不一定适合所有儿童,宜在家长指导下观看。
二、有条件容许儿童青少年观看:
“十四?陪看”级(14 Accompaniment)--任何十四岁以下的观众必须在成人陪伴下才能观看;并向家长提出警示:映片可能包含暴力、粗俗语言或性爱相关内容。
“十八?陪看”级(18 Accompaniment)--任何十八岁以下的观众必须在成人陪伴下才能观看;并向家长强烈提出警示:映片可能包含显而易见的暴力、频密的粗俗语言、性爱行为或可怖内容。
三、绝对不容许儿童及青少年观看:
“限制”级(Restricted)--只容许十八岁或以上人士观看。映片可能包含显而易见的性爱或暴力内容;但分级当局对这一类映片仍有正面看法,认为可能在艺术、历史、政治、教育或科学等方面具有一定价值。
“成人”级(Alt)--只容许十八岁或以上人士观看。映片可能包含显而易见的性爱或暴力内容;分级当局对此并无表达正面看法,但认为尚可为社会大众所容忍。
4、法国电影分级制度
法国电影作品分级委员会希望从形式上摆脱任何审查理念的束缚,将宗旨定位在发展经济、保护儿童上。为此,制订了3种等级:
禁止不满12岁儿童观看的影片;
禁止不满16岁青少年观看的影片和众所周知的X级影片;
TP级,即所有人可以观看的影片和TP+avert级,为大众可看,但要警惕某些内容。
5、香港电影分级制度
第Ⅰ级:适合任何年龄的人观看;
第Ⅱ级:儿童不宜观看。其中--
第ⅡA级:儿童不宜--在内容和处理手法上不适合儿童观看;影片可能使用轻微不良用语和少量裸体、性暴力及恐怖内容,建议有家长指导;
第ⅡB级:青少年及儿童不宜--观众应预期影片内容不适合成分的程度较第ⅡA级强烈;强烈建议家长给予指导;影片可能有一些粗卑用语及性相关的主语词;可含蓄地描述性行为及在情欲场面中出现裸体;影片可能有中度的暴力及恐怖内容;
第Ⅲ级:只准18岁(含)以上年龄的人观看。
6、新加坡电影分级制度
G级为普通级,其中再分为适合所有年龄的电影和需要家长从旁指导的PG级电影。
NC16级为16岁以下不宜,《拯救雷恩大兵》因包含太多粗俗语言而于1998年成为第一部列入这一级的影。
R(A)级为限制级(艺术)电影,只供21岁以上的成人观赏。
7、韩国电影分级制度
韩国于1998年建立电影分级制度。
规定电影分为5个等级:全民、12岁以上、15岁以上、18岁以上可以观看和限制放映。
每部电影的等级由民间组成的"影像物等级委员会"进行评级。
8、台湾电影分级制度
普遍级(普级):一般观众皆可观赏。
保护级(护级):未满六岁之儿童不得观赏;六岁以上未满十二岁之儿童须由父母、师长或成年亲友陪伴辅导观赏。
辅导级(辅级):未满十二岁之儿童不得观赏;十二岁以上未满十八岁之少年须由父母或师长注意辅导观赏。
限制级(限级):未满十八岁之儿童及青少年不得观赏。
9.伊朗电影分级制度
伊朗的电影审查制度分为四个步骤:第一,剧本必须通过审查。第二,申报演员和剧组人员名单,申请拍摄许可。第三,完成后的样片送审,来决定影片的命运,通过,要修改还是被禁。最后,导演制片人申报银幕许可,影片被分为A,B,C三级以决定电影的发行渠道和宣传方式。
伊朗的电影分级是与欧美电影分级不同的,它与电影内容无关,A,B,C的级数是电影质量的分级。因而A级电影可以在官方的电视台上发布广告,在最好的院线最佳时间上映。C级则被禁止在电视上播广告,也只有较差的,少量有限的影院在非高峰时间播放。所以通过多层的审查,电影法律决定了影片的内容及市场。
㈣ 为何同样有文化管制,伊朗就能拍不错的有国际影响力的电影
伊朗并非一个媒体渲染的保守国家。是较为发达互联网文化,是较为成熟有效的教育体制,
㈤ 和伊朗电影相比中国电影缺少什么
温暖而又易碎的人性之光 ——从几部伊朗电影说起辛泊平 这些日子,一直在看伊朗电影。不是为了感官上的刺激,更不是为了猎奇,而是那种不同于好莱坞式大投入、大制作、大题材、大场面的异域电影,它展现的似乎是人类久远的事件和情感,在速度时代的背面,让人恍如隔世。我似乎看到了我们的过去,同样是发黄的印象,脏乱的街道,贫穷的乡村,笼罩在阴郁里的城市,以及那些在底层讨生活的人们。然而,我却看到了不同于我们思维方式,和别样的世界与人生。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人们已经习惯了速度,然而,伊朗电影却是逆节奏,甚至说是反节奏的。一部部电影看来,我几乎看不到快速推进的情节,看不到那种盘根错节的矛盾冲突,没有现代人期待的紧张和刺激。和我们习惯的电影相比,伊朗电影情节简单,节奏缓慢,甚至拖沓,画面单调,而且多有重复,然而,它却有一种直面当下生存困境的真实,有一种直抵心灵的力量。在粗线条的故事之下,是伊朗电影人倔强的身影和柔软的目光。那里面是同情?是关注?是疼痛?是悲悯?或者就是人永恒的纠结?我说不好,但是,我却深陷其中,无法自拔。 按照一般的逻辑,伊朗一直处于宗教冲突的敏感地带,世界矛盾的风口浪尖,那里似乎难得太平,那么,它的电影也应该展示战争的残酷和因不同政见而引起的杀戮,是那种让人窒息的宗教禁忌和难民的流离失所。然而没有,伊朗电影规避那些敏感的主题,而是从焦点中转身,回归到人的命题。同样是写底层,伊朗电影要比我们做得彻底,它的镜头没有游移不定,而是始终在那里,黄沙弥漫的大漠,破旧拥挤的生存空间,在风沙中播种希望的大人,在废墟中守望幸福的孩子。在那里,国家和民族似乎不存在,或者就是遥远得近乎虚无的记忆。在人们受伤的时候,哭泣的时候,国家缺席,主义不在,只有那些哭告无门、四顾无援的人们,他们的伤痕累累,以及他们幽暗的命运。在没有所谓国家保护的背景下,他们只有依靠自己像骆驼一样的耐力,背负着自己的命运,隐忍着走过茫茫大漠和未知的人生。而我们的电影,国家无处不在,它是审判的眼睛,是把握方向的巨手。在正义与邪恶的较量的时候,国家是强大的后盾,即使正义暂时受挫,你也不用担心,因为,那只是时机未到,国家总会布下天罗地网,让所有的邪恶无处可逃。这种大团圆的因果思维牵制着我们的电影,在主流意识形态的道路上,一路向前,鼓舞人心,高奏凯歌。而我们,却总觉得隔着一层层厚厚的玻璃,灵魂的叩问模糊不清,心灵的感动遥遥无期。 然而,现实不堪。那种绝对的因果关系,只是我们一厢情愿的预设,或者是就是一种麻醉心灵的乌托邦。对于不明白国家意义的普通人而言,正义只是道义上的、书面上的安慰,在苦难的中心,它不在场。而伊朗电影,却冲破了国家意义的枷锁,回归到苦难的中心,把那些普通人血泪凝结的伤口展示给你看,没有审判,没有谴责,甚至没有安慰。比如《手足情深》中,那两个因为失去父亲被拐卖的孩子,他们的遭遇是那样的触目惊心,然而,在电影里,你看不到那个场域的同情,导演要做的,就是把一个故事告诉你,在那个孩子的世界里,一个孩子的死亡无声无息,一个孩子的泪水孤立无援,那才是事件的根本,没有所谓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手足之情再深,也深不过现实的黑暗,最终,一切都将融入那深不见底的黑暗,包括那两个注定无法相见的兄妹,包括他们执着而又卑微的希望。比如《背马鞍的男孩》,那个弱智少年最后被套上马鞍、戴上马面具,拴在马圈里,像卡夫卡笔下的格里高尔•萨姆莎一样被异化成非人。你看不到任何逆转的可能,因为,所有的可能都被否定,所有的梦想都被粉碎。不是导演冷酷,而是现实如此,我们期待的审判和谴责没有出现在那个现场 ,它在遥远的剧场,在善良的人们的心中。这是艺术的规则。那里面当然有我们关注的制度问题,但对那些尘土一样没有重量的生命而言,制度上压迫远远不如那些毁灭他们人生的恶人铭心刻骨。历史经验告诉我们,政治属于精英,受活属于百姓。我们有理由谴责罪恶的体制,但我们更应该反思参与建造地狱的人性之恶,在任何时代,所有的灾难,都由那些具体的个人来完成。 意大利导演帕索里尼的电影《索多玛的一百二十天》曾经给我强烈的震撼,但绝对不会看第二遍,不是没有欲望,而是没有勇气。在一个美丽的别墅里,一群少年男女被集体审判,然后是地狱里的场景:赤裸的少年男女围坐客厅,听已经是半老徐娘的妓女讲述堕落的快感;为一对临时指定的少男少女举行婚礼,然后看他们模拟做爱;一个少女吞咽裹着钉子的狗食,一个少女被迫吞食主人拉出的大便,等等等等,让人发指。但在被受罚、被凌辱、被虐杀的时候,没有反抗,没有抗议,有的只是令人心寒的顺从。你当然可以说那是极权的罪恶,但是,我们如何看待那些衣冠楚楚的施虐者?难道可以统统归于极权?难道所有的罪恶都由一个千夫所指完成?难道所有的个体都那么清白和无辜? 本哈德·施林克的小说《朗读者》和根据小说改编的、由史蒂芬•戴德利执导的同名电影表达的是也是这样的困惑。面对那个因为不识字而让几十条生命葬身火海的汉娜,无论我们拿出多少诸如纳粹非常时期、非常人性或者责任忠诚的辩解理由,都无法让我们对那些被烧死在集中营里的生命坦然地说声安息。相对而言,我们更喜欢雨果《九三年》中的那个“叛军”首领朗特纳克,生死攸关的时刻,他放弃了逃生的希望,而是听从“那个母亲的喊声唤醒他内心的过时的慈悲心”,从暗道回到了火海,也从黑暗回到了光明,救出了那三个无辜的孩子,最终完成了正常人性的涅槃。读到这里,我相信所有的人都不会无动于衷,而是会放弃固有的立场,一同在伟大的人道之中泪流满面。我不是鼓吹雨果“在绝对正确的革命之上,还有一个绝对正确的人道主义”的理论。但是,人类的个体之善和个体的忏悔,的确是人类文明的重要尺度,也是人类文明得以完美的重要保障。从这个意义上说,韩非子的法治并没有解决人性的根本,因为,它只是简单的外科手术,用冰冷的刀子防止人性之恶的蔓延,并没有从灵魂上完成救赎,所以,才会制造出那么多恐惧和不安。 苏联电影大师塔可夫斯基说过“就在看来,我们的时代似乎正处在一个完整的历史周期的最终高潮,其间一切大权都操在‘伟大的审判官’领袖‘杰出人物’手里,他们的动机在于将社会改造成更‘公义’、更理性的组织。他们企图支配群众的意识,灌输他们新的意识形态和社会的理念,命令他们改革生活的组织结构以增进大多数人的福祉。……这样一来,个人为了追求进步,以挽救未来和人类,遂专心致志于活力充沛的外在活动,却把属于自己的最具体、最秘密也最根本的一切全都忘了;由于身陷全体的努力中,他分身乏术,以致低估了自己心灵本质的意义,其结果乃是个人与社会之间越来越难以排解的冲突”(《雕刻时光》)我们不是反对表现意识形态的电影,但前提是,意识形态只能是人物的背景,而不能是电影的指挥者。无论多么正确的理念,也不能剥夺人类的本质意义。在这方面,伊朗电影做得漂亮。在我看到的影片中,没有那种脸谱化的政客和道德家,也没置身于众生之外在空中布道的假先知,而是普普通通的人们,是他们卑微的存在,沉重的苦难,以及星光一样微弱的希望。 所以,我喜欢伊朗电影置身于政治选择和主义之争之外的态度,他们深知其中的危险,所以,他们在电影中搁浅政治和民族,而是把更关注留给了活生生的生命个体,和本质的关怀。当然,按照乔治•奥威尔的观点,你拒绝政治也是一种政治态度。这种泛政治论不是没有道理,关键在于,我们在艺术里如何处理这种关系。在伊朗电影里,那些苦难的背后当然有制度的原因,但他们没有像我们曾经做那样,把所有的罪恶都归于人吃人的社会,更没有那种程式化的血泪控诉。他们挖掘的是具体困境中的人的怀疑与选择,彷徨与坚守。即使那个为了自己的婚姻而要把自己盲人小孩送给他人的父亲(《天堂的颜色》),即使那个不知为何要选择自杀的轻生者(《樱桃味》),你可以从道义上质疑,可以从伦理上谴责,但你不能把他们当成解决主义的符号,不能把他们看作处理政治的背景。他们都是具体的生命,有对于他们来说是重如泰山的生存困境。那些问题不是似是而非、可有可无的,它们就在眼前,无法逃避。在他们认为的漩涡中,人性袒露无疑。自私,不负责任,逃避,怀疑,嫉妒,压迫,等等等等,人性的阴暗被放大,潘多拉的盒子随时打开。然而,也正是在这种背景下,那被挤压、被伤害的人性之光才显得那样可贵、那样温暖。我们无法忘记一个残疾的撒旦骑在一个也是残疾的孩子身上那种让人绝望的阴冷,无法忘记一个父亲要带着亲生儿子去一个陌生地方的那种让人心碎的残酷;然而,更让人难忘的还是《手足情深》里那割舍不掉的手足情深,《小鞋子》里小男孩对妹妹的幸福承诺,以及他们对比他们更弱小的生命的怜悯,《麻雀之歌》里一家人对生活一点点改观的欢乐和梦想,是所有影片里作为背景出现的底层人之间互相帮助和相互祝福,即使就是送给邻居的一盆汤,即使就是给病人一句简单的问候。它虽然微弱,但毕竟有光;虽然无法彻底改变一切,但毕竟就在身边,它是让人活下去的最后理由。可以这样说,伊朗电影人,用他们的作品,在苦难的大地上守护那温暖的人性之光,并借此照亮在生存的隧道里匍匐前行的生命。 伊朗电影特别善用儿童视角。但又不是那种透明的童话,它的沉重是现实的,不是来自梦境,而是可感可触。可以穿越那虚无的意识形态。在《小鞋子》里,那个因为丢失了妹妹鞋子的男孩,他的眼睛里一直饱含着泪水。然而,那泪水不是我们预想中的救赎之泪,那是生存困境对孩子之梦的压迫,是孩子无法排遣的孤独和忧伤。用不着什么“面包会有的,牛奶会有的”之类的廉价教诲,在扎人的生存面前,那些关于救赎的话题显得矫情。同样在《白气球》里,你也无法剥夺那个渴望小金鱼的小女孩的眼泪,因为,那是她对抗世界表达委屈的惟一方式。对于孩子而言,一个金鱼就是一个童话的世界,一双鞋子就是一个美丽的天堂。它们不是虚幻的棉花糖,而是具体而温暖的生活品,在孩子的心中,它的意义和价值,远远胜过那种隐喻式的信仰乌托邦。 善于用镜头的反复表现主题和心理,尤其是长镜头的广泛运用,几乎是所有伊朗导演的手法。在《小鞋子》里,是兄妹两个在小巷深处的奔跑和换鞋,在《天堂的颜色》里,是那个盲童在泛着金色光芒的麦田里抚摸着麦穗的微笑与行走,在《樱桃味》里,那个汽车缓缓在黄沙行驶的镜头几乎长到了我们耐心的极限。然而,导演似乎根本不关注观众的感受,他还要一再重复,兄妹俩个的换鞋镜头重复,盲人孩子在田野的镜头重现,而那辆汽车行驶在高坡上的镜头几乎占据了整个电影的三分之一。那是一种独特的电影语言,相同的镜头在不同的时刻表现的是主人公们不同的心理和变化。它是一种有意义的有目的的蓄势,考验的不仅仅是我们的耐心,还有我们的心智。习惯了浅层阅读的人们,可能会习惯那种冲突不断、高潮迭起的故事,比如武侠小说,比如警匪片,然而,那种由导演控制的节奏其实是一种媚俗和妥协,他要得就是观众的高度紧张和强烈的期待,只要那样,你才会心甘情愿地顺着他的思路走下去,在他预设的因果里完成你对世界人生的再体验。然而,那种长镜头,才是导演的诚实,和对观众的尊重,因为,只有经过剪辑的生活才有那种的冲突,我们经历的生活就是那样拖沓得让人心慌,就是那样来路未明、去路苍茫得让人绝望。而且,长镜头的运用,可以让观众有充分的思考时间和参与的空间,你可以自己进入角色,在镜头背后,与故事的主人公对话,补充他的过去和当下,从而深入到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去感受他灵魂深处的强烈的纠葛与细微变化。 和那位悬疑大师希区柯克一样,除去淡化时代背景之外,伊朗导演似乎也喜欢用暗色调,弥漫着风沙的乡村,寂寞无垠的沙漠,即使是城市,也是灰色的,缺少我们常见的那种光怪陆离的现代感。但这种暗色调确是展开故事的迷人之处,因为,那些灰色地带,埋藏着太多的普通人的“被遗忘的存在”。而那些故事本身,也基本都是这个底色,它和故事主体互为映衬,相得益彰。忧郁的色调本身,不仅仅是一种烘托手法,就是那些导演的叙述风格或者说讲故事的声音。它是电影不可分割的部分,从中,我们可以发现故事推进的某种机缘,我们可以感受故事主人公们的生活现场,以及他们浊重的呼吸。当然,这种色调的选用,也是对那种大场面模式电影的挑战,它诉诸思考,而不是简单的视觉冲击,所以,它只是对有效的观众有效,对于以浅层消遣为目的的观众,那恐怕是一种折磨,或者说,是对习惯性思维的一种洗礼。 演员的本色表演,也是伊朗电影给的深刻印象。尤其是《小鞋子》《天堂的色彩》《背马鞍的男孩》《谁带我回家》,那些孩子,没有演员的背景,只有质朴的表现,而那种没有经过修饰的质朴却那样直抵人心。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正因为那种没有经过过滤的原生态表演,才让观众生出那种感同身受的悲喜。我特别喜欢《小鞋子》里的男孩,据说就是一个没有表演经验的男孩。但他那忧郁的眼睛已经永远定格在心灵深处,而且,会不时惊扰我渐趋麻木的神经,让我感到一丝丝的疼痛,一缕缕的忧伤。正如瑞典电影大师柏格曼“没有哪种艺术能像电影那样超越一般感觉,直接触及我们的情感,深入我们的灵魂”(《魔灯》)。那种弥漫的感觉会提醒你,对亲人的承诺永远要大于世俗的荣耀,这个世界上最让人感动的、最让人温暖的,不是物质的富足和享乐,而是那如珍珠一般温润晶莹但又易碎的人性之光。
㈥ 《我在伊朗长大》这部电影,伊朗方面对其中的内容有没有进行明确的辩驳,答的好的给200分。。。
描写的应该属实,对当年的革命老百姓是有上当受骗之感,专制国家就是这样啦,说的话一向言不由衷,如果你去过伊朗,和老百姓交流一下,多数人尤其是年轻人对现在的政府是普遍不满的,反而他们对官方一贯视为敌人的美国及西方却很有好感,官方和人民的观念想法正好相反,伊朗人有出国风潮,年轻人普遍觉得呆在伊朗没有什么前途
㈦ 为什么伊朗的优秀的电影没有中文版的
中文版是有的,比如《小鞋子》就有中文配音版,在央视电影频道放映过,其他的电影也有部分有中文配音。但一直缺乏正式的发行版,可能是因为比较小众,市场有限,所以没有正式引进。市面上能见到的版本大多数是伊朗原版的翻录,或者是从其他国家地区的版本翻录过来的,能配上中文字幕的就非常少了。
目前能在市面上找到的伊朗电影应该有三、四十部左右,网上也能找到不少,不过大多数是原版,配中文字幕或者英文字幕等。
㈧ 伊朗电影为什么这么牛
答:不知道你所说的高质量电影是指什么,伊朗儿童电影牛是受国情影响的伊朗规定拍电影不许有吻戏,亲密镜头,非常保守,所以导演只能拍拍儿童片或一些讲生活的电影,大家都拍着类型的,拍多了,熟悉了,自然能拍出好的电影。
至于中国,市场大,什么类型片都能吃得下,所以什么人都想拍电影,都想捞一笔,而那些烂片往往都赚翻了,所以中国现在的电影市场被搞得乌烟瘴气,可以说现在中国99%拍电影的人都是纯粹冲着挣钱去的,没追求,,这样怎么能拍出好电影。如此下去,中国电影前途令人堪忧
㈨ 电影《跑吧孩子》详细介绍
一部新加坡的电影,故事发生的时间是1965年,讲的是小孩子的事情,一对兄妹家里挺穷的,穿不起鞋,这个男生很喜欢踢足球,但是没有球鞋,就和他的小伙伴给那些有钱的孩子做功课,穿他们的球鞋,那些小孩还经常欺负他们。他一直很想很想给妹妹买一双漂亮的布鞋,为了这个,他去参加越野赛,穿了一双很烂的球鞋,都露脚指头了,他为了赢得鞋子给妹妹,拼命的跑,跑到一块泥巴地里,泥吸住了他们的脚,怎么也拔不出来,眼看着后面的人都追上来了,他脑子里闪现出和妹妹说给她赢鞋子的画面,他的眼泪出来了,心里好难过好伤心,他拼命的往上抬脚,终于出来了,可是鞋子却陷在里面,他顾不了那么多了,光着脚在满是石子的路上狂奔起来~~~~~~~~~~~~~~~~~~~`终于他得了第一名,可是,奖品却不是鞋子,和他对立的男生也参加了,第三名,奖品是,一双鞋,他去找这个男生换奖品,可是男生很不服气输给他,狠狠的把鞋扔到河里,到这里,影片也接近尾声了,结局是他和妹妹做在桥上,那个男生把两双鞋子放在他们后边,告诉他们他就要去英国读书了,并笑着和他还有那些小伙伴和好~~~~~~~~~
《跑吧孩子》是第一部提名华语金马奖的新加坡电影电影,影片中小女孩小芳的扮演者10岁的小女孩郑智允自己报名金马电影节,并并列获得2003年最佳新演员奖,另一名获奖者是在内地影片《盲井〉中扮演风鸣的王宝强。这是新加坡电影第一次获得金马奖,作为一个改编作品,获得观众认可,实是可喜可贺。
导演把《跑吧孩子》的故事背景放在60年代初的独立前后的新加坡,大批失业工人和资本家矛盾对立,社会动荡,下层人民在苦难中挣扎。这些政治因素深刻的影响了导演的故事安排;片中出现了穷人家的孩子与富人家孩子的矛盾,他们的矛盾一度对立恶化;在那些10来岁的孩子们的之间充满了斗争,从他们幼小的口中发出了“谈判”“敏感”“合作”等政治性词汇,他们的世界要比《小鞋子》中孩子们的世界纷乱复杂的多;片中安排了一场地痞收保护费的戏,甚至后面又刻意安排了一场罢工工人与警察的暴力冲突,并利用这一事件推进故事发展。
正是因为这些故事的增加,让我对导演的改编颇有不满,直觉得这是一个勉强合格的临摹作品而已。为什么一个普通的小孩子丢鞋事件在导演的眼里要搀杂进去很多深层次的社会因素,通过这样的一个故事又能对社会起到什么样的揭露或批判作用呢?为什么我们的华语电影里总是故作深刻,在政治、社会关系里做文章;而就不可以像马基德一样排出个干净透明的故事来呢?我不能理解。
或许导演故意这样处理,如果是这样的,我想他一定在影片里加上了个人的生命体验。他一定出生并成长在哪个动荡不安的时代吧。
伊朗电影的审查制度与中国内地电影的审查制度相比,内地的审查制度简直是太宽容了——内地电影中可以出现深吻、床戏、甚至背后全裸戏等等,而伊朗电影里几乎成年女性都是不允许出现的;可为什么人家伊朗电影能够在世界电影舞台上闪耀着耀眼的光芒,而我们的电影总是越来越越不成气,越来越没落呢?这真是一种讽刺;这让我想起了当下闹的轰轰烈烈的电影审查制度,有些人总把拍不出好作品归咎与国家电影审查制度,看了伊朗电影你就知道,那就是扯淡,那就是弱智。
新加坡电影因为《跑吧孩子》获得华语电影大奖,对新加坡来说是在是幸事;也让我第一看到除内地、香港、台湾以外的华语电影(新加坡的电视剧就算了吧)。尽管觉得该片有些地方的处理欠妥,不过还是应该承认这是部改编的很不错的电影,尤其是结尾部分的处理,体现了华人的勤劳、坚强、刻苦、善良等传统美德,也把故事推向高潮,感动观众。
文章结尾处也祝福新加坡电影能够像电影中正在成长的孩子一样,能够找到适合自己的小鞋子,穿上它奔向灿烂未来!
㈩ 伊朗的电影大多都揭露了战争的残酷,有哪些电影看完值得我们深思
1,《筹款风波》
《筹款风波》是莫斯塔法·塔吉扎德赫执导的伊朗影片,由Bahram Radan、萨蕾·巴亚特主演,于2017年6月17日在上海国际电影节首映。2017年6月,该片获得第20届上海国际电影节评委会大奖。
2,《德黑兰:爱之城》
《德黑兰:爱之城》是阿里·贾比尔安萨里执导的剧情电影,弗鲁格·凯哲贝格里、贝纳兹·贾法里等参演,于2018年10月14日上映。
该片讲述了三个人近中年、对生活感到幻灭的都市男女,各自渴望着能在这个从未真正接纳自己的城市中寻找到爱情的故事。
3,《出租车》
《出租车》是由Jafar Panahi Film Proctions 出品,于2015年02月06日上映的一部纪录片。由贾法·帕纳西执导并主演。
影片讲述了一辆黄色出租车行驶在德黑兰熙熙攘攘的街道上。各种各样的乘客坐上车,每人都直率坦白地回答了司机的各种问题。
4,《推销员》
《推销员》是由阿斯哈·法哈蒂执导,沙哈布·侯赛尼、塔兰涅·阿里多斯蒂主演的伊朗电影,于2016年5月21日在戛纳电影节首映。该片讲述一对年轻夫妇因故搬家到新公寓,但一场与前房客有关的事故却将他们的生活搅得天翻地覆的故事。
5,《背马鞍的男孩》
《背马鞍的男孩》是2008年上映的伊朗剧情类电影,讲述了一个男孩花钱雇佣另一个穷男孩为他到处驼东西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