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中国男足 罚 点球的水平怎么样
水平应该一般
不过我相信他们的心理素质应该还是可以的
毕竟这么多年都打的这么烂,已经被骂习惯了
点球还是更多依靠运气吧。。。哎,中国要是有通过点球能否进入世界杯这个机会,那就太好了
‘贰’ 伊朗对中国国足为什么会输
德黑兰没有奇迹,国足在魔鬼的阿扎迪体育场0-1输给伊朗队。就像第三轮顾超的出击失误导致国足输给叙利亚那样,今晚又是一次致命失误,让比赛战局瞬间扭转。如果说上一次顾超吃亏在经验不足的话,那么姜志鹏今晚的失误,则更多的是吃亏在身体上。
里皮的排兵布阵永远让人意想不到,当张玉宁、于大宝和郜林三名前锋同时首发时,还是惊呆了所有人。不过从实战安排来看,机动性更强的于大宝和郜林相当于两个边前卫来使用,在前场进行逼抢和干扰,更是经常性的回防到两个边路来协助边后卫防守。面对身体硬朗的波斯人,国足阵中身体条件相对较好的于大宝和郜林首发出战,也算是加强了一些对抗性。尽管上半场伊朗队制造了几次威胁机会,但队员们众志成城的防守加上曾诚高接低挡,顶住了上半场对手的攻势。久攻不下的伊朗队员心态也开始急躁起来,短时间内连续吃到黄牌,0-0的比分是在里皮对战局的掌控和计划之内。
中场休息时里皮做出了两处调整,他用武磊换下张玉宁,用黄博文换下了张稀哲,赛后里皮回应说是对上半场的表现不满意所以做出调整,实际上也是他对下半场有新想法的战略调整。可人算不如天算,在大家等待里皮战术换人可以快速起到效果时,中国队却在下半场不到一分就丢球,让之前的努力和里皮赌博式的调整化为乌有。下半场开场仅仅30秒,伊朗队在右路策动攻势,长传到禁区,球落到左后卫姜志鹏身前时,他竟然把球顶回到门前的中路,而不是更稳妥的方式把球顶出底线,结果伊朗队球员一脚劲射,洞穿了中国队的球门。与此同时,吴曦在这次拼抢中被对手鞋钉刮到血流赛场,无法坚持比赛,里皮无奈被动换人,用替补球员尹鸿博将吴曦换下。
姜志鹏的这次失误的确太过业余,高峰等昔日足坛名将也对他的这次解围不甚理解。队员从小接受足球训练时,教练肯定都会灌输解围的基本原则,往两个边路踢、实在不行往底线解围,最忌讳的是往中路踢。而姜志鹏是在防守对方的传中时没有封住,队友第一点将球挡出后,对方大力射门被挡后腾空,身体不占优的姜志鹏与对手起跳争顶又完全处于下风,不过皮球弹向自己的方向,落入自己的控制范围内,背身的姜志鹏第二点解围时并不清楚身后的情况,此时作为一名头脑清醒并负责任的后卫,他最稳妥的做法就是将球顶出底线甚至可以摆向边路,而在那一刻姜志鹏却做出了最差的选择。
客观来说对方之所以能够形成这次进攻机会,也不能将责任全部推卸到姜志鹏一个人的身上。下半场中圈开球后,对方进攻队员便迅速上抢压迫,在逼迫之下中国队后场传递被断反击,从而让伊朗队形成了右路传中并制造了这次进球。在恐怖的客场氛围之下,在必须要取分的重压之下,或许队员们身上的包袱太重,也是导致姜志鹏出现失误的原因,或许也如他赛后解释的那样,当时他在争抢二点球时以为对手也会跟他一起起跳争抢,自己想做出干扰,但当他起跳后才发现对方却没跳,导致让自己做出了错误的选择。
除了这次因为身体对抗不足,在争高球时处于劣势并直接造成了一次失误的解围之外,姜志鹏此役在进攻端也很少敢拿球一对一寻求突破,防守时经常被对手生吃,在面对身强力壮的伊朗人时,姜志鹏吃亏在了单薄的身体上。而在12强赛第3轮时,中国队在主场0-1不敌叙利亚队,同样也是自己的失误导致失利。对于球队的那粒丢球,门将顾超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面对对方的长传反击,顾超与后防线队友在配合上欠缺默契,而顾超过于冒失的弃门出击直接导致了丢球。那次失误,顾超更多的是吃亏在经验不足上,在国家队仅仅是第二次出战,比赛经验不足以及和队友的默契度也不够,导致了国足输掉了一场重要的比赛。而今天的失利,则让国足的出线希望基本破灭。
‘叁’ 多哈亚运会,男足1/4比赛中国与伊朗的资料
2006年多哈亚运会,男足1/4决赛中,中国队遗憾点球负于伊朗止步8强。
本场比赛的详细资料如下:
北京时间2006年12月9日晚,2006年多哈亚运会男子足球赛1/4决赛开打,中国队 VS伊朗队,第39分钟伊朗的博尔哈尼首开纪录,伊朗1-0中国,第51分钟中国队冯潇霆扳平比分,90分钟常规时间结束,中国 1-1战平伊朗;加时赛,第98分钟中国队周海滨打入1球,中国 2-1伊朗,加时赛上半场补时阶段,伊朗的哈塞尼打入1球扳平比分,加时赛结束,中国2-2战平伊朗;点球大战中,中国队9罚7中,其中郑智和赵铭未罚进,而伊朗9罚8中,最终伊朗点球大战8-7战胜中国,晋级4强。
本场比赛中国队的出场阵容如下:
1-王大雷;13-孙祥、5-冯潇霆、23-赵铭、4-刘宇;10-陈涛(56分钟,8-蒿俊闵)、20-周海滨、9-郑智、15-沈龙元(102分钟,7-赵旭日);11-朱挺、19-郜林(118分钟,16-崔鹏)
‘肆’ 中国对伊朗的点球疑似“越位”。
疑似假摔```
‘伍’ 关于足球比赛点球问题
又怎样?
‘陆’ 伊朗对阵尼日尔爾利亚为什么没有加时赛和点球大战就是0比0呢
伊朗与尼日尔爾利亚的比赛是小组赛,小组赛不同于淘汰赛,是根据积分算的,胜一场3分,平一场1分,输球0分。所以允许平局的。
‘柒’ 国足世预赛遭绝平 最后的遗憾错在哪里
要想争取至少第三的目标,国足在最后3场,包括与叙利亚的比赛必须保证3连胜。与叙利亚的关键一战,国足在最后一刻被对方一个任意球扳平,从而将自己推到了只有理论性出线可能的境地。从0比1,到2比1,再到2比2,最后时刻,国足的遗憾到底错在哪里?
国足在与菲律宾的友谊赛中取得一场大胜,比赛结果也许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国脚们达到了里皮从一而终和进攻向前的要求。从里皮一直站在场边督战至最后一分钟便能看出,他在接下来的比赛中想要国足完成什么样的任务,那就是进攻、进攻、再进攻。事实上,在与伊朗队的比赛中,里皮便更倾向于用一个进攻型的中前场在进攻端向对手施压。而在与叙利亚的比赛中,里皮更将上一场比赛的阵容升级,在缺少了郑智和梅方等防守大将的情况下,里皮在首发中给了王燊超和邓涵文首秀的机会,这样的安排既大胆又存在一定的冒险。前者的出场也许是为了变阵三中卫留着扣子,而后者强大的进攻能力一直受到里皮的推崇。在如此重要的比赛中排出两个新人首发,其风险可想而知。不过,在对方攻势有限的情况下,两人没有在防守端暴露多大的问题,而右路的进攻也一直按照里皮的要求不断加力。实际上,防线的变化很可能带来很大的变数,队员配合的默契度和是否能够维持应有的攻守平衡,都可能让比赛向多方向发展,这也许是国足在整体发挥上无法达到更高级别的一个原因。
可见,里皮这次赌博式的用人并没起到真正积极的结果。而要论新人,中超赛场上还有多个备选球员可供选择,甚至包括任航和郑铮这样的老资格球员,他们是不是更应该在这个关头扛起国足的大旗。
还有,国足10分钟便被判点球,裁判上来就给里皮上了一课。在最后时刻,里皮也难免对形势的估计过于乐观,而最后一个换人换下场上唯一一个纯防守中场,所传递的信号显得异常模糊,蒿俊闵在上场之后便在对方的攻势下吃到黄牌和犯规,给了对手定位球的机会,便更让人对这次换人值得商榷,是为了加强防守,还是为了拖延比赛时间,总之这次的换人有些无厘头色彩。
郑智和蔡慧康缺阵,让防守型后腰在现在的阵容里变得奇缺,但在国内赛场,仍有不少球员具备不错的能力,虽然此战主打攻势,但也必须要为郑智缺阵所带来的中场防守做好足够的预案。
在里皮治下,国足在比赛态度上有了不少提高,战术层面也多了一些变化,但在应对相对复杂的比赛局面和环境之时,特别是世预赛这样的重大赛事,里皮团队难免有疲于应对之态。
‘捌’ 97年十强赛国足主场2:0领先伊朗,什么原因导致最后2:4输球
那场比赛,我记忆犹新啊!时至今日我还记得当时2:0以后的胜负手!中国打的451阵型,首发:守门员区楚良,左后卫孙继海,右后卫毛毅军,中后卫张恩华,范志毅。左边前卫姚夏,右边前卫李明,攻击前卫于根伟,后腰马明宇,李铁,前锋黎兵!
1.老生常谈的体力问题,中国球员大多数体力不足以应付90分钟的强度比赛,这是第一场比赛,大家很兴奋。60分钟后,中国球员开始出现体力不支的情况。
2.主教练换人有些按部就班,没有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我记得十强赛之前的热身赛就是这个首发,然后60-70分钟上,高峰,隋东亮,李金羽!60分钟于根伟抽筋,隋东亮替换。姚夏抽筋,李金羽替换。然后上了高峰下了黎兵!当时2:0领先,真不应该上隋东亮和李金羽!这时候场上球员思想开始不统一了!有的想防守反击,有的继续强攻!
3.那场比赛,姚夏发挥是真好,姚夏在左路冲的马达维鸡鸭根本攻不到前场!假如当时戚务生用徐宏(稳定)换下姚夏,把马明宇(体力好,能攻善守)推到左路,让范志毅(体力好,身体好!)顶到后腰肉搏,用彭伟国换下于根伟,来控制中场,最后用高峰换下李铁及(那会儿,李铁已经有些懵逼了,覆盖不到位了!),把黎兵(身体好,体力好)撤到后腰!或许会有一个不一样的结局!
这是个人的一点妄想,不喜勿喷
从于根伟和姚夏下场开始,局势彻底逆转。于根伟对伊朗后防线的压制作用有多大,至少需要一个后腰和一个中卫来盯防;姚夏的速度牵制了马达维基亚,使其不敢助攻。很不幸,于根伟受伤,姚夏被替换,伊朗后场压力顿时减轻。巴盖里频频上抢,马达维基亚放肆助攻,只剩下范志毅、孙继海疲于奔命,完全陷入伊朗人的进攻节奏,被逆转毫无意外!
很荣幸,那场比赛看了直播,可以说,2:0领先的时候,心里是真的激动,可实力上的差距很快就体现出来了,这不是一两个人之间的差距,也不是斗志上的差距,跟现在的国足相比,不说观赏性,就是精气神都不一样,但唯一不变的,还是从领先到被扳平,再到落后,心理上的落差放在世界上任何一种比赛中,都会留下阴影,比较着名的就是欧冠决赛的伊斯坦布尔奇迹夜,AC米兰大翻盘利物浦,相同的过程。
所以,从个人角度看,这场比赛国足失利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整体实力上还是跟伊朗有差距,主场作战,开场三把斧,很快取得领先,但伊朗人并未心态失衡,看着几位核心球员的串联以及整体的组织逐渐控制了比赛节奏。足球比赛就是这样,谁控制了节奏,谁就有更多的机会,再把握住机会,结局也就不难想象了。
2.国足的教练水平还是低了,戚务生作为国字号教练,水平还是跟国际教练有差距,尤其在那个年代,足球的整体技战术水平往往在低水平球队中体现的很重要,俗话说的个人能力能力不够,就需要整体来凑,莱斯特城英超夺冠的奇迹就充分证明了这点,当时莱斯特城夺冠,队中有超一流球星吗??没有,但球队整体实力均衡,技战术应用得当,整体配合默契,将足球这个团队运动的魅力发挥的淋漓尽致,而这场国足比赛,虽然场面比现在的国足好看的多,但从伊朗队的进球来说,还是将后防线的问题暴露无遗,说明国足的整体配合还是有明显问题嘛。那么这集中起来还是体现在教练的水平上。
3.就是我们强调的如何在逆境中作战,恕我直言,国字号运动队伍,无论足篮排还是其他运动,一旦落后,思想状态一崩溃,一个人会传染给整支球队,这个也是我们国字号运动团体项目的通病,不是一两个人的问题,这里不得不表扬一下c罗,世界杯上3:3绝平西班牙就充分展现了总裁的意志品质,真的是力挽狂澜,整支球队都因为他坚持了下来,这也就是亮剑精神,现在的国足,更不想说了,心理更脆弱。
综上所述,个人观点,肯定不全面,而且个人意识较浓浓,欢迎热爱国足之人查漏补缺。
97年十强赛是当时中国队的第一场比赛,赛前全国球迷媒体空前关注,因为是中国足球职业化以来第一次冲击世界杯,大家给予了厚望,毫不夸张的说这场比赛是在万众瞩目下进行的。
这场比赛已经过去20多年,我对比赛的记忆已经有一些模糊,但是一些细节我还是有印象。最让我记忆深刻的是几个镜头:1,比赛中中国队2:0领先后主教练戚务生站在场边挥手让大家回防,脸上表情即兴奋又紧张。2,伊朗队边后卫马达尼基亚下半场突入中国队半场如入无人之境,以及精彩的远射,打的全场中国人鸦雀无声。3,全场高呼换李铁(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奇葩的是主教练还真的换了,结果中国队场面更加难看。4,下半场中国队体力急剧下降,好像有好几个人抽筋。
现在回过头来看这场比赛,或者看整个十强赛,中国队,包括足协主教练和球员,给人的感觉就像一个脆弱的孩子,状态起伏不定,情绪也起伏不定,而且极度缺乏自信。不可否认,当年那批球员在亚洲是具备相当的实力,或许是比赛经验少,或许是主教练能力差,根本就不能拧成一股绳,体现在比赛中球员各打各的,想赢怕输,很多机会都错过了。现在我们回过头来看其实我们出线的机会是最大的,只是被我们自己提前放弃了。打沙特的时候必须要赢得比赛口号居然是保平争胜,真是让人无法理解…
从第一场输给伊朗的比赛可以反应整个十强赛中国队的状态:主教练能力差,足协乱指挥,球迷瞎起哄,球员比赛经验少抗压差,所以说那届比赛中国没有出线是正常的。
97年十强赛首战,国足在主场先赢后输,最重要的原因还是过高估计了自己的实力。
1998年法国世界杯亚洲区预算赛,是中国足球职业化之后国足首次冲击世界杯决赛阶段比赛。
1994年开启的中国足球职业化,让足球这项运动火遍了神州各地。客观上说,职业化对中国球员的技战术水平和职业素养都有了一定程度上的提升,但是,还远远没有达到质变的程度。
但火热的职业联赛,已经94/95两年间多次战胜世界强队的的商业比赛,造成了从足球从业者、媒体到球迷一致对国足实力的高估。
这从时任国足之教练戚务生对十强赛对手的判断就能看出一二。在他眼中,同一小组中,实力在国足之上的只有沙特和伊朗两队,科威特和国足实力相当,卡塔尔则明显弱于国足。但在后来的比赛进程中,正是对卡塔尔的低估,造成了灾难性的后果。
当然,这是后话。
客观上分析,1997年十强赛国足的分组结果,是最近数届世界杯预选赛中比较差的一次。国足和四支西亚球队分在同一组,需要四次劳师远征飞往西亚,而对手只需要长途飞行一次。西亚球队之间一直以来的默契,也将对国足非常不利。
这届十强赛,在国际足联的决定下,采用了之前预算赛极少采用的主客场赛制,这虽然和联赛赛制有相似之处,但在国家队层面上对国足来说是个新的挑战。
在高估自己适应能力的前提下,国足教练组决定临战变阵,将一直以来的442打法换成451,并启用于根伟和姚夏两名新人。新阵型在热身赛上表现尚可,但到了压力倍增的正式比赛,并没有发挥出应有的效果。
刚刚开始职业联赛四年的中国球员,其实适应能力很差,足协和教练组自视过高,造成了严重的后果。
在大赛前,按照正式比赛的节奏安排热身赛是惯常的做法。当年的世预赛,除了轮空的轮次外,没两场比赛之间的间隔一般是一周左右。但为了预防热身赛造成伤号不能及时恢复,国足把最后一场热身赛和首场比赛的间隔拉大到了12天,对球员适应能力的高估,造成了首场比赛在压力之下体能过早透支,比赛最后阶段被对手拖垮。
另外,当年足协的情报工作可谓一塌糊涂,既没有正确获得卡塔尔队实力的情报,连小组赛最强对手之一的伊朗队主力情况都没有搞清楚。以至于比赛中被马达维基亚打了个措手不及,赛后教练和球员都没搞清楚对方这个厉害的“2号”是从哪冒出来的。
现在来看,1997年十强赛的失利是十分遗憾的,当时国足正处在上升期,如果能正确估计自己和对手的实力,做好细节工作,中国足球冲出亚洲可能会提前四年。
大连金州不相信眼泪。。。。其实那场比赛真的是挺可惜的,那届国家队基本荟聚了甲A各队的头牌,范志毅、徐弘、高峰、姚夏等等吧。而且当时国足还基本属于亚洲一流球队,拥有主场之利的国足其实还是挺强的,可惜最后被逆转。
那场比赛凭借李明和范志毅的进球两球领先,但是当巴盖里罚中阿里代伊制造的点球后风云突变,我们有点自乱阵脚了。戚务生连续用高峰,李金羽,隋东亮换下黎兵,姚夏和于根伟。这三个换人尤其姚夏的下场我觉得是绝对的转折点,马达维基亚一下就活过来了,两记远射彻底让中国迷茫了。。之后国足就是一片混乱4:2也就顺理成章。
那场比赛输了我觉得原因有三, 一 2:0之前过于兴奋,体力分配不匀导致后边和伊朗人的比拼完全处于下风; 二 戚务生作为主教练思路并不清晰,临场指挥太差了。姚夏当时在场上作用非常明显,马达维基亚在姚夏在时被压制的比较厉害,几乎没有什么助攻,而姚下场后马达维基亚彻底复活。而隋东亮和李金羽,作为四小天鹅是有天赋但对伊朗这种对手完全发挥不了特点,换人后被压制也很正常了; 三 老生常谈的心态问题,米卢说过“中国球员很有实力,但是到场上却发挥不了正常水平的一半”这就是我们的现实,过于紧张导致根本发挥不了自身实力,而02年米卢带给中国的最大的就是心态的改变,让国足变得更像自己才能出线。那场被追了一个后我们心态就已经变了,到2:3彻底不知道怎么踢了,后边对卡塔尔也是这问题,所以脆弱的心理建设才是当时国足的致命弱点。
首场比赛国足取得梦幻开局,先是获得一个点球,范志毅罚中1:0领先,随后李明门前劲射球进2:0,这么顺畅的比赛是任何队员教练和媒体都不曾料到的。随后国足的老毛病又犯了, 领先不会打,遭逆转也没有良策应对来取胜。 下半场姚夏受伤是一个转折点,范志毅出脚过大,被巴盖里打进一个点球,队员教练心慌了,以前被姚夏压制的小将后卫马达维吉亚大胆插上进攻,连进两球,特别是他的第二个进球,三十米远射令守门员区楚良防不胜防。至此国足算彻底蒙了,戚戌生也没见过这场面,是攻是守也没主意,队员们更不统一思想了, 经过六十多分钟激烈拼抢,国足体能到了极限,多人抽筋, 趁国足疲态被阿里代伊打进一球,以2:4遭大逆转。
主教练都是运动员出身,[紫薇别走][鄙视]【没有学习过先进的足球思念,真正的国际大赛经验不多(尤其胜利经验)。他 自己没有拿主意的担当】,听从观众的 换李铁的呼声 ,导致中场防守力度直线下降。合理安排体能强的队员先依次出场也行,还有蔡晟,宿茂臻的头球优势也没有利用。 我们屡次遭遇黑色X分钟,主教练执教能力欠缺,【应对突发情况毫无办法。在进球后适当地加大针对防守是正确的,体力已透支】。
别忘了伊朗有后法制胜的传统,在96年亚洲杯上韩国以2:1领先,代伊大爆连连进球,以6:2大胜,实力是胜利保证。
总之,西亚人的 [吐血][发怒] 【国与国合伙把国足挤出去了。还是实力,指挥水平,战术按排都有问题,胜卡塔尔一场也出线了,许多如果不可能重来,各方面工作没做好】。换米卢,里皮级的教练肯定出线,和伊朗只差一分,太可惜了。
那场比赛我也看了,看完后和同学喝了一箱啤酒,真是沮丧透了!
当时大家分析了很多原因,从技术到心理再到教练的进场指导,还有人说足协的压力。
后来冷静下来,我想其实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的定位不准。
当时从媒体到足协,对教练和球员都是有影响的,我们定位要夺第一。第一场主场要胜利,没有失败的预案,没有在赛前分析透彻第一场输了怎么办,各队互相之间的胜率多少,更没有分析每一场可能出现的情况,大家都给球队打气,却没想到怎么给球队减压。
更有甚者,当时无人敢提出我们的目标是争第二。
过于看重第一,反而心态大起大落。
到后来,小组形式一片乱哄哄,倒数第二轮其实还有争第一的可能,足协和球队无人分析出线形式,大好机会又被挥霍。
一直能在上半场打进拥有阿里代伊和马达维基亚的伊朗队的中国队势力没问题,却毁在没头脑的教练和足协身上。
那场比赛最出名的一句话就是“换李铁”。场上一帮假球迷一喊“换李铁”,戚务生是个没主见的教练,还真把李铁换下了场,这是那场比赛的转折点。
李铁虽然射门不灵,有时在场上头脑不清楚,但他最大的特点是跑动积极不惜力,阻截能力强,防守面积大。李铁下场,中国队的后防线顿时吃紧,场上的队员看不住伊朗队的强力前锋阿里代伊和马达维基亚,让他们的水平得到了充分发挥。
那场比赛失利原因有很多,但换李铁应该是那场比赛的一个重要原因。
这场比赛距离现在已经超过20年,现在回忆起来记忆有点模糊,但作为当时在电视机前面亲自观看过直播的老一代球迷,我觉得还是可以发表点个人感受。
那个时候,我们并没有网络和手机,体坛周报成为我们了解比赛动态的唯一方式。我记得体坛周报还用了很大一版介绍伊朗的阵容,提到了三驾马车代伊、巴盖里和阿齐兹,也顺带提到了边后卫马达维基亚。当时,赛前基本的预测是一场遭遇战,双方实力五五开,中国队是主场,略占优势。
比赛开始后,上半场双方互有攻守,整体保持均势,都没有很好的机会。上半场快要结束时,中国队获得一粒点球,带着1比0的优势进入休息室;下半场,右边锋李明一个凌空抽射,把优势扩大为两球。当时,我们一大群学生围在商城的电视机专卖区前面欢呼,险些让商场的工作人员赶走。谁知道,没过几分钟,伊朗也获得了一个点球,然后,马达维基亚一个远射,把比分扳平。这样大起大落之后,气势已经明显不在中国队这边。80分钟后,伊朗又连进两球,最终将比分定格为2:4,中国队首场失利,也间接导致了最终无缘世界杯决赛圈。
其实,现在回想起来,我觉得这场失利应该有如下几个原因:
1)中国队临场比赛经验存在不足,两球领先后,似乎思想有所变化,伊朗点球把比分缩小后,似乎更加加重了中国球员的精神负担。而且,60分钟后,中国队主场的兴奋劲过了,似乎有点疲惫,没能摁住马达维基亚,而他那个时候爆发彻底改变了比赛走势;
2)主教练经验存在严重不足,没能及时阅读场上形式,没能在关键时候做出调整。我记得整个十强赛,当时的教练戚务生都似乎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一些换人总是被人指责,而他自己好像也没有特别坚定的想法。主教练的气质也决定了球队的气质。其实,当时如果是米卢做主教练,以他丰富的经验,我觉得结果应该不会是这样。
3)当然,伊朗人的铁血和坚韧也是值得赞赏。在客场比赛,面对亿万球迷的山呼海啸,面对两球落后的局面,伊朗人能够按照既定的技战术,把比赛扳过来,也说明了这个球队的底蕴和能力。
这场比赛也是中国队 历史 上比较痛苦的回忆之一;其实,二十多年后,我们在回想起来,为什么会觉得中国足球总是这么悲惨呢?也可能是中国文化中太在乎输赢,太在乎结果了。而这种在乎又传递给了球队和球员,造成了巨大的心理负担;如果中国人的 娱乐 精神多一点,不要把比赛胜负看的这么重,结果会不会反而更好一些呢?
‘玖’ 为什么中国足球队罚不进点球
邵佳一的BLOG
<<生涯第一次罚丢点球 只想说抱歉>>
周四下午13点15分,我上了从北京飞回德国的飞机,先要到法兰克福、然后转机柏林,再回到科特布斯。在16个小时里,我收到了很多朋友的短信和电话,他们都是在安慰我,其实我很好,真的很感谢他们,我并不会被一个点球的失败所打倒。
踢了10年的职业足球了,我有这样的承受力,如果中国队因为我的这个点球没能最终出线的话,我必须为这一切负责,负100%的责任,只是希望大家别失去信心,别把批评的枪口对准教练组、球队或者中国足球的领导们,说对不起的应该是我。
经过一个晚上的休息,我已经从比赛后的纷乱中理清了头绪,我觉得我必须写点什么,为自己的点球不进承担责任。
自从米卢把我带进国家队后,我已经代表中国打了近40多场国际A级比赛,我有8个进球,其中两个是点球,分别是对伊朗和新加坡。不过大家不知道的是,这次和澳大利亚队比赛的点球不进,是我在国内或者国外俱乐部,乃至国家队中第一次于正式比赛中射丢点球,是的,是第一次。遗憾在那样好的形势下,我浪费了队友们的努力,实在是很抱歉。
我现在清楚的记得罚那个点球时的想法和自己的动作。那一分多钟我很冷静。
当时我是这么想的,比赛还有几分钟就结束了,在那样紧张的赛事里,门将不敢不扑,他只能向旁边扑去赌一边,所以我肯定要打中路。而打中路的话如果是半高球,可能会被他抬腿挡了,因此我打了地滚球。没想到被他贴地的腿挡了出来。
为什么是你邵佳一去主罚这个点球呢?赛后许多人都问这个问题。其实从阿里·哈恩带队开始,到朱广沪指导带队的这几年,国家队的点球一般一直都是郑智和我在罚,还有肇俊哲,我们三个罚的多一些,而当时只有我在场上,况且以前我也没有失过手。
对于我来说,这次的点球不会把我打垮,下次如果有安排,我还会去主罚点球的。
现在我已经抵达了德国,马上就要去俱乐部参加训练了,周末我们的对手是柏林赫塔。同样作为东边的两支德甲球队,这算是我们的德比死敌。一个朋友跟我说,我今年在联赛中已经两次被门将扑了必进球,还有一次门柱,加上这次的点球不进,该转运了,但愿这吉言真的能成真吧。
‘拾’ 想不通2004年亚洲杯伊朗队怎么会输给中国队
2004年亚洲杯,中国占着东道主的优势,而且是通过点球取胜。
另外伊朗当时并不是最好的阵容,哈什米安没有来,巴盖里退出国家队,阿里代伊状态严重下滑,比赛中伊朗有个球员被罚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