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伊朗资讯 > 伊朗被空袭是什么时候

伊朗被空袭是什么时候

发布时间:2022-08-10 02:55:55

1. 两伊战争是怎样爆发的

1980年9月22日午夜,伊拉克突然出动大批飞机空袭伊朗,随后以5个师又2个旅近7万人和1200辆坦克的地面部队,分北、中、南3路在北起席林堡、南至阿巴丹约690公里的边界上,先北后南向伊朗境内推进,占领席林堡、梅赫兰、富凯和博斯坦等10个城镇;10月24日又夺取霍拉姆沙赫尔西区,包围苏桑盖尔德、阿巴丹,控制近2万平方公里的伊朗领土。伊朗仓促应战,驻边境地区的4个师退守重要城市,并急调增援部队阻滞对方进攻,同时出动大批飞机轰炸伊拉克重要军事目标与石油设施。

11月,伊拉克因阿巴丹等城镇久攻不克,进攻势头锐减;伊朗乘机开始局部反攻。1981年9月27日,伊朗转入全面反攻,先后组织阿巴丹、博斯坦、胡齐斯坦和“圣城”等战役,逐步收复失地,取得战场主动权。1982年6月,伊拉克单方面宣布停火,并从伊朗撤军。

推翻或动摇萨达姆政权,伊朗出动10万兵力发起“斋月”战役,首次进入伊拉克境内作战,占领巴士拉地区约100平方公里土地。至1984年2月,又先后发动“穆斯林?本?阿格勒”、“回历一月”、“曙光”和“曙光”1~6号等9次战役,占领伊拉克北部和南部共约300多平方公里领土。2月22日,伊朗发起“海巴尔”战役,攻占伊拉克南部盛产石油的马季农岛及其周围地区共约1000平方公里土地。伊拉克消极防御,被动挨打,多次要求停战,均遭拒绝。

1984年2月,伊朗不顾伊拉克停战要求和国际调停继续发展进攻,企图迫使萨达姆下台,建立伊拉克伊斯兰共和国。至1988年3月,先后发动“巴德尔”、“曙光”8~9号、“圣城”1~9号和“佐法尔”1~6号等50多次战役。在1986年2月的“曙光”8号战役中,攻占伊拉克南部主要出海口法奥地区;在1988年1月的“圣城”2号战役中,夺取伊拉克北部约110平方公里土地;在1988年3月的“曙光”10号战役中,占领伊拉克北部重镇哈莱卜杰,夺地1000多平方公里。其他战役则多数受挫,占地得而复失。

伊拉克守中有攻,先后在中线和南线多次组织进攻战役,并利用伊朗反政府武装配合作战。为改变战场态势,阻止伊朗进攻并削弱其战争潜力,伊拉克除在地面战斗中使用化学武器外,还先后于1984年2月和1985年3月率先进行“袭船战”和“袭城战”,攻击对方石油输出终端和军事、经济目标。伊朗针锋相对予以还击,在空军力量不足情况下率先使用地地弹道导弹,引起双方“导弹战”。

由于伊朗使用导弹袭击科威特并威胁海湾其他国家的石油输出,美、苏、英、法等国自1987年7月起先后出动80多艘军舰在海湾为油轮护航。美海军曾多次同伊朗发生冲突,战火由两伊边境蔓延到海湾地区。

1988年上半年,伊朗经济危机加剧,国际压力增大,战场形势恶化。伊拉克采取以战迫和方针,继续对伊朗纵深目标实施导弹袭击。

1988年4月,伊拉克开始全面反攻,先后通过“斋月行动”、“信赖真主”等战役,收复法奥等南部失地和北部山区,并攻占伊朗的代赫洛兰及其周围地区,随后主动撤离;在其他地区共占领伊朗2000多平方公里土地。1988年7月14日,伊朗政府宣布接受联合国安理会关于和平解决争端的598号决议。8月20日,双方在联合国军事观察团监督下实现停火。1990年伊拉克因侵占科威特面临严重的海湾危机,于8月15日宣布5天内从伊朗撤军,接受1975年签订的阿尔及尔协议并开始释放战俘。至此,两伊结束战争状态。

两伊战争中,伊朗亡35万人、伤70万人、被俘3万多人,损失作战飞机150架、坦克1500辆、火炮1200门、舰艇16艘;伊拉克亡18万人、伤25万人、被俘5万多人,损失作战飞机250架、坦克2000多辆、火炮1500门、舰艇15艘。两国军费开支近2000亿美元,经济损失约5400亿美元。

在双方“袭船战”中,航行于海湾的各国油轮共546艘被击中,420名船员丧生。战争使双方的综合国力受到很大削弱,客观上削弱了伊朗输出伊斯兰革命的势头,推迟了中东地区主要热点问题阿以争端和平解决的进程,刺激了中东地区各国对地地导弹、化学武器等大规模杀伤性兵器的追求,引起新的军备竞赛。

伊拉克在这场竞赛中略占上风,以至很快忘却战争教训,停火两年后贸然武装入侵科威特,酿成规模空前、给伊拉克带来灾难性打击的海湾战争。

2. 在1988年有什么样的大战争

1980年-1988年,两伊战争
制空权的争夺
7架F-4E、165架F-5E/F、至少20架RF-4E以及80架F-14A。另外还有一个波音-707加油机机群和一个C-130E/H大力士运输机机群。到了1979年,伊朗皇家空军又追加了新的购买计划:多达300架F-16A/B战斗机以及7架E-3A预警机,关于第二批共计75架F-14A战斗机的谈判也在顺利进行中。 与强大的伊朗空军相比,伊拉克空军就相形见绌了。伊拉克空军始建于1924年,在此后的30年间,伊拉克空军一直受到来自英国的影响,从军制、组织及训练模式,到装备、战术和作战模式,全部英国化。直到1958年伊拉克君主制度被推翻,伊拉克空军开始抛弃英国传统,转而全面学习苏联。1979年,巴格达与莫斯科签署了一份份量很大的协议,协议的核心内容是苏联将向伊拉克空军提供200架战斗机及直升机,其中包括最新式的米-24雌鹿武装直升机以及米格-25狐蝠战斗机。为了得到这批先进的飞机,伊拉克人的付出是巨大的,他们被迫同意一个庞大的苏联“顾问团”随米格-25一起进驻伊拉克,这些“顾问”负责维护并驾驶米格-25,他们与飞机一道驻扎在巴士拉附近的朔比亚空军基地。 总之,在20世纪70年代末期,伊朗皇家空军已经站在了成为世界一流空军的门槛上,他们装备的战斗机性能在全球范围内也是领先的。而伊拉克空军仅仅还只是一支小型的地区性战术空军,他们最先进的飞机也不过是米格-23。
应该说,伊拉克很早之前就对他的东方邻国抱有战争企图,然后最终促使萨达姆·侯赛因作出入侵决定的原因还是发生在1979年2月的伊朗伊斯兰革命:伊朗的君主制度宣告完结,伊斯兰革命政权继之而起,整个伊朗社会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局势动荡不安。在这样翻天覆地的社会变革中,伊朗空军当然也不可能置身事外,从1979年到1980年的两年时间里,伊朗空军多次受到清洗,那些被认为“保皇党人”,对新政权“不够忠诚”的军官全部被清除出去,被投入监狱或者直接处死。在一旁冷眼观望的萨达姆·侯赛因认为他的时机到了,伊拉克人已经有了足够的信心,准备好对这个他们此前一直不敢正眼相看,但现在已经是半死不活的对手发起攻击了。
1980年9月22日下午,伊拉克对伊朗发起大规模入侵,数量庞大的伊拉克陆军装甲部队蜂拥攻入伊朗西南部胡齐斯坦省。伊拉克空军也同时展开行动,巴格达时间正午12时整,伊拉克空军出动192架包括米格-23BN、米格-21、苏-7、苏-20、猎人、图-16、图-22以及伊尔-28在内的各型战斗机、战斗轰炸机和轰炸机,对伊朗伊斯兰共和国空军中部和西部的主要基地发起了两个波次的空袭。参与空袭行动的伊拉克战斗轰炸机全都装备精良,是伊拉克空军的一时之选。然而尽管如此,从战术角度上来说,这些飞机对地攻击的性能不足,无法完成既定的“将伊朗空军摧毁在地面上”的任务。同时,驾驶这些战斗轰炸机出击的伊拉克飞行员们也都普遍缺乏足够的训练,更不用说战斗经验了。各种因素加在一起,使这次本应该大获全胜的空中突击战役草草收场,取得的战果少得可怜。
伊朗伊斯兰共和国空军的报复来得迅速而且猛烈,仅仅在伊拉克空军第一波空袭的4个小时之后,4架伊朗F-4鬼怪战斗轰炸机就空袭了巴格达南部的拉希德空军基地。次日(9月23日)清晨,根据伊朗皇家空军时代所制定的应急预案,伊朗伊斯兰共和国空军出动140架以上的F-4D/E鬼怪、F-5E/F虎II以及F-14雄猫战斗轰炸机对伊拉克展开了残酷无情的空中反击。第一波空中反击持续了一周左右,在这段时间里,每一天的清晨,伊朗伊斯兰共和国空军都要出动大批战斗轰炸机编队空袭伊拉克,系统地、有计划地摧毁其炼油厂、战争物资生产工厂以及军事设施。伊朗强大的空中攻势压得伊拉克空军抬不起头来:仅仅在9月25日一天,就有5架伊拉克空军的米格-21和米格-23在巴格达附近发生的空战中被击落,而伊朗方面只有两架F-4鬼怪被击伤。伊拉克被迫将大部分的飞机紧急疏散到约旦、沙特阿拉伯等邻国去避难。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伊拉克对伊朗的突然袭击挽救了伊朗空军。为了应付伊拉克空军的军事压力,大批由于政见不同而被投入监狱的伊朗空军军官被释放出来,这些业务熟练的飞行员和指挥官同他们的同事一起并肩战斗,重新撑起了伊朗空军的脊梁。他们是伊朗的无价之宝,在两伊战争中一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从1981年开始的一年多时间里,无论是伊朗伊斯兰共和国空军还是伊朗陆军,对伊拉克军队的攻击只限于支援伊朗伊斯兰革命卫队(IRGC)作战。事实证明,伊朗空军的实力依然强大,他们对于革命卫队的空中支援是不可或缺的。在夺回霍拉姆沙赫尔城的战役中,以及在1982年最终将伊拉克军队全部赶出伊朗境内的战役中,伊朗空军和伊朗陆军航空兵部队一起,给伊拉克地面部队以沉重打击,摧毁大量的伊拉克坦克和装甲车辆。
到了1984年,伊朗陆军已经整编完毕,准备好发动一场新的战役了,这次战役的名字被定为“凯巴尔”,这次战役的主要作战意图包括:在伊朗陆军航空兵大规模空中火力的支援下,快速进军通过霍威泽沼泽地带;攻占巴士拉以北30英里的马基奴油田;战役的最终目标是切断巴格达与巴士拉——这个伊拉克第二大城市——的联系。虽然困难重重——主要是由于缺乏飞机零部件,但伊朗陆军航空兵还是全力出击,他们平均每天要出动一百余架次的飞机来支援这次战役,然而,对于一场大规模的战役来说,这个数字还远远不够。此消则彼长,由于伊朗陆军航空兵缺乏力量,再加上伊朗地面部队的防空武力不足,伊拉克空军和伊拉克陆军航空兵的作战飞机得以一展身手,在南部战线贫瘠的荒原上对伊朗人进行集中火力打击。
在同一年,两国还在波斯湾的海面上打了另外一场战役——“袭船战”,比起发生在正面战场的战役来,由于有很多国家的船舶被两伊空军的战斗机击沉或击伤,因此“袭船战”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实际上,从1981年秋天开始,两伊空军就已经开始对波斯湾的对方船只进行空袭了,到了1984年,为了“切断伊朗的石油出口路线,从经济上打击伊朗”,伊拉克开始大规模地袭击属于伊朗的油船。但是袭击海上目标并不象轰炸地面目标那么简单,要成功地击沉敌舰船,除了需要昂贵的武器系统——包括精密的反舰导弹以及载机——以外,反舰导弹载机和为其护航的战斗机之间的技战术配合也必须是完美的。然而对于伊拉克空军来说,从武器和战术这两项指标上来说,他们都达不到要完成任务所必须的水平。因此,虽然主动发起了“袭船战”,但伊拉克却一直没有取得预期的战果,反而遭受了巨大的损失。对于伊拉克来说,他们对“袭船战”所产生的后果中唯一满意的方面就是使两伊战争国际化,这对他们来说是有利的,因为“伊朗对波斯湾航运的威胁”,海湾各国可以顺理成章地向伊拉克提供经济援助了。
在1985年这一整年中,两伊空军之间的空战主要是围绕“袭船战”发生的,双方的战斗机忙于在波斯湾上空轰炸对方的油轮和货轮以及为己方船舶护航,在你来我往的空袭中双方的战斗机难免相遇,从而导致激烈的空战。而在正面战场上,由于地面战况逐渐趋于平稳,双方的空军也没什么大的动作,发生空战的机会不多,战局乏善可陈。 同时在这一年中,伊朗伊斯兰共和国空军继续得到加强,通过一系列地下的交易,他们从美国和以色列秘密地获得包括战斗机配件在内的战略物资。在此后的两、三年中,这些秘密的武器来源一直在源源不断地向伊朗军队的血管中输血,支持他们把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打下去。关于这些武器交易的内幕,除了少数被揭露出来——比如“伊朗门事件”——以外,大部分还被封存在各个相关国家的秘密文件保险箱中,不为大众所知。 1986年,通过整补、训练和重新组织,实力得到加强的伊朗军队发起了两伊战争中最成功的一次战役:“曙光8号”。“曙光8号”攻势的作战目标是伊拉克南部的法奥半岛,伊朗军队于1986年2月9日夜发起了全线进攻,从一开始就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伊朗不仅仅完全占领了法奥半岛的全部领土和港口,而且还在战斗中重创了伊拉克陆军和空军。伊朗伊斯兰共和国空军和伊朗陆军航空兵在攻势中表现出色,集中火力打击了伊拉克军队,而且自1980年改变作战战术以来首次大规模深入伊拉克境内进行空袭作战。这其中最出色的一次空袭发生在2月15日,4架F-4鬼怪式战斗轰炸机在没有空中加油的情况长途奔袭,轰炸了伊拉克境内纵深达600公里的H-2空军基地。 然而就在这一年,战局出现了新的变化,优势开始向伊拉克一方倾斜。变化的原因主要来自于伊拉克空军内部。经过长时间的苦苦哀求,伊拉克空军的领导人们终于说服了萨达姆·侯赛因,让他放弃了对具体战术细节的指导。象一切大独裁者一样,萨达姆自认为是无所不通的战争天才,从1980年战争爆发时开始,他几乎每一天都要过问伊拉克空军的作战计划,这些方案大多数都是荒谬的,然而伊拉克飞行员却不得不机械地在战场上执行他制订的方案,直到被伊朗人击落。或许是萨达姆对于“指挥艺术”感到了厌倦,总之,到了1986年底,萨达姆·侯赛因终于稍稍放松了对空军的控制,开始让职业军人来指挥具体的战斗。另外,由于苏联的国内经济遇到了困难,为了从武器出口方面获益,他们逐渐放开了对于高技术出口的限制,开始向伊拉克出售更先进的飞机和导弹。同时,法国人也在积极地帮助伊拉克空军训练飞行员和机械师,并且不断地出谋划策,告诉伊拉克人应该怎么样对付伊朗的美式飞机和战术。 伊朗人很快感受到了伊拉克空军的进步,从1986年晚些时候开始一直到战争结束,伊拉克空军避实就虚,不再努力空袭伊朗境内的军事目标,而是着重打击伊朗的经济基础设施,他们的目标是从根子上摧毁伊朗的战争潜力。在得到了新式的苏制、法制甚至美制的武器装备之后,伊拉克空军重新振作起来,很好地贯彻了这一作战意图,取得了相当的成功,当然,他们也相应地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两伊战争的最后阶段对伊朗来说是极为不利的,1988年7月3日,伊朗航空公司的空中客车A300客机被美军击落;伊朗军队士气低落,陆军航空兵在中部战线遭到重大损失;7月19日,两架F-14A战斗机被伊拉克幻影F.1EQ-6击落,伊朗人最后的王牌也“失效”了。
在两伊战争中,空军力量的使用对战争的进程起到了决定性的影响,然而遗憾的是,至今人们对于这场战争中的空战研究甚少。在这场大空战中,历史上第一次,双方的空军都在空战中大规模地使用了中程空对空导弹,另外远程空对空导弹——AIM-54不死鸟
首次在实战中使用,并且取得了惊人的战果,有好几次,伊朗伊斯兰共和国空军的F-14A在最大射程发射了这种导弹,成功地击落了以极高高度和速度飞行的伊拉克米格-25战斗机。此外,在这场战争中,为了避开伊朗防空火力的威胁,伊拉克空军首次在空袭中尝试使用了“小编队中空突防”战术,并配合大量使用远距离空对地武器,而不是传统上的“低空快速突防”战术。在两伊大空战中,伊朗人首次使用武装无人机袭击了伊拉克的地面目标,这是空战史上无人机第一次被直接用于攻击对方的行动。到了战争的最后阶段,双方的空军都大量在实战中使用电子战设备,在1988年的几次空战中,电子战设备的功能决定了空战的胜负以及参战飞行员的生死。
除了在空军战术方面所呈现出的一些特点以外,两伊战争还有其他一些很显着的特点:在战争史上,参战双方首次相互攻击了对方的核反应堆;参战双方首次相互地、大规模地使用地对地导弹袭击对方,目的是在对方民众中制造恐惧,这一作战方式是从二战时的纳粹德国一脉相承的,迟至九十年代初第一次海湾战争时期,萨达姆的伊拉克仍然在延续这一做法。
两伊战争是二次大战以来中东地区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大规模战争,它是一个大型的武器实验场,众多最新式的美制、苏制和法制的战斗机、直升机、坦克、导弹及其他武器都在两伊战争中被首次大规模投入实战。然而,长期以来,这场战争却为国际社会所忽视,有限的关于它的报道也大多是道听途说的不实之词,究其原因,一方面是伊朗和伊拉克在战争中两败俱伤,因此战后都没有大张旗鼓地进行宣传;另一个原因在于国际社会低估了两个参战国家的实力,认为他们虽然拥有高技术的武器装备,但是却没有打一场现代化战争的能力。
两伊战争的影响是深远的,抛开伊朗不谈,由于军费过度透支,造成了伊拉克战后经济上的困窘。为了摆脱沉重的债务,战后没多久,萨达姆就将目光投向在两伊战争中一直全力支持他的小兄弟——科威特。 万事依赖美国的结果自然而然地造成了伊朗皇家空军在70年代独立作战能力的低下,为了解决这个严重的问题,在国王的亲自主持下,伊朗皇家空军制定了一个详细的自强计划,准备从80年代开始着重发展空军的基础设施。这个计划包括初步构建独立自主的飞机制造工业,建立独立的人员培训体系等等。为了准备实施这一计划,伊朗皇家空军在70年代中后期向美国购买了大量的飞机零配件以及武器弹药作为储备,以防备在建立自主军事航空工业的进程中出现空军装备青黄不接的情况。伊朗人这样做的另外一个原因是由于1973年的“赎罪日战争”,以伊朗国王为代表的伊朗决策者们震惊于以色列在战争初期的惨败,他们认为这是因为以色列人过分依赖于美国援助的结果。
有鉴于此,伊朗人制定了一个扎实的武器购买计划,其目标为:“即使在外援断绝的状况,也可以在一场激烈的长期消耗战争中支撑数月或者更长时间”。事实证明,这个计划是极有战略眼光的,在两伊战争的前期和中期,伊朗军队所使用的武器大部分是在70年代根据这个计划购买并存储起来的,一直到80年代中期,伊朗伊斯兰空军所使用的和导弹仍然来自于这批存货,虽然由于储存时间过长,在使用这些武器时出了一些问题,但是伊朗人仍然依靠它们在战场上压制了伊拉克军队。
除了武器装备上的全面西方化以外,在人员培训上伊朗人也很注意同西方国家的交流。伊朗皇家空军经常与美国海军和空军、英国皇家空军、土尔其空军以及巴基斯坦空军举行联合军事演习,此外,他们还把最好的飞行员派到美国和以色列去受训。总之,在指挥系统、飞行员以及工程技术人员的培训方面,伊朗皇家空军都力求做到精益求精。
伊拉克空军的苦心经营 尽管1958年卡塞姆军人起义成功后,伊拉克开始全面学习苏联关于空军的理论,但是在60年代初,伊拉克空军还是向他们的老东家——英国购买了60架霍克猎人式战斗机,这是因为伊拉克人对于苏制战斗机一直不甚满意,因此他们一直努力尝试向西方国家购买武器装备。然而由于种种原因,伊拉克人购买美洲虎攻击机、隼式教练机以及幻影V战斗机的努力最终都归于无效。直到1977年,伊拉克空军才开始从法国大规模进口战斗机及直升机。 伊拉克空军从建立之初就一直处于与外部世界半隔离的状态,缺乏与国外同行之间的交流。此外由于伊拉克上层统治者对于空军的不信任,伊拉克空军中的中高层军官常常成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伊拉克空军内部将领之间也是明争暗斗,内耗严重。另外苏联提供给他们的武器又都是二流货……各方面的因素加在一起,长期以来,伊拉克空军的战斗力一直处于比较低下的水平,根本不足以保卫本国广阔的空域。无奈之下,伊拉克空军不得不向印度空军——而不是苏联——寻求帮助,在70年代中,伊拉克飞行员的训练基本是在印度人的帮助下进行的。
到了1979年,伊拉克空军对印度的依赖稍微减轻,因为巴格达与莫斯科签署了一份份量很大的协议,协议的核心内容是苏联将向伊拉克空军提供200架战斗机及直升机,其中包括最新式的米-24雌鹿武装直升机以及米格-25狐蝠战斗机。为了得到这批先进的飞机,伊拉克人的付出是巨大的,他们被迫同意一支人数众多的苏联“顾问”队伍随米格-25狐蝠一起进驻伊拉克,这些“顾问”负责维护并驾驶米格-25战斗机,他们与飞机一道驻扎在巴士拉附加的朔比亚空军基地。 在与伊朗的战争之前,伊拉克空军有限的一些实战经验来自于对以色列的战争,以及对付北方库尔德人的低强度战争。伊拉克空军参加了1967年及1973年两次中东战争,但是他们从前一次战争中几乎没学到什么,而在1973年,他们得以近距离地了解战争。伊拉克空军派出了几个中队参加了“赎罪日战争”,从这场战争中他们深切地体会到:要想打一场现代化空战并且获胜的话,他们必须紧紧地拉住苏联人和自己站在一起。
苏联入侵阿富汗

阿富汗是一个中亚内陆国家,是苏联和中国的邻国。具有极重要的战略地理位置。从1973年至1979年9月,苏联在阿富汗先后发动了3次政变,扶植傀儡政权。但是1979年第3次政变后上台的阿明政府仍是一个风雨飘摇的政权。阿明政府为巩固自己的统治,清洗了人民民主党内更为亲苏的旗帜派人士。苏联统治集团因此认为自己对阿富汗的控制受到了严重威胁。9月底,勃列日涅夫决定对阿富汗进行武装干涉。

苏联先是派人到阿富汗搞掉了阿富汗保安部队的负责人、军队的总参谋长和阿明的侄儿、堂弟,12月下旬又以欺骗手段解除了喀布尔军队的武装。27日晚,苏联撕毁1978年12月与阿富汗签订的《苏阿友好睦邻合作条约》,出动近10万大军入侵阿富汗,侵占喀布尔,并发动了第4次政变,推翻阿明政权,处死阿明全家,扶植亲苏的旗帜派领导人、当时在国外当大使的卡尔迈勒上台,出任人民民主党党中央总书记兼政府总理。

苏联的武装入侵,给阿富汗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并严重威胁亚洲和世界和平。阿富汗人民建立了许多抵抗组织,武装抗击入侵者。到1980年,全国抗苏武装力量已达10万人以上,控制了全国75%的农村和地区。世界绝大多数国家强烈谴责苏联侵占阿富汗。1980年1月14日联合国第6届紧急特别会议通过决议,要求苏联军队立即无条件地和全部地撤出阿富汗。苏军在阿富汗伤亡达3万多人。

戈尔巴乔夫上台后,决定从阿富汗撤军。1988年4月14日日内瓦协议签字,规定苏自当年5月15日开始撤军,9个月内撤完。 1989年苏联军队全部撤出了阿富汗。

3. 伊朗将军是什么时候死的

1月3日,伊朗少将苏莱曼尼遭美军空袭身亡。美军本次空袭中使用的是“忍者”导弹和MQ-9“收割者”无人机。

4. 美国为什么空袭伊拉克,伊朗指挥官怎么会被炸死,这事件的前因后果是什么,科普一下

之前什叶派武装袭击美军,干死了一个承包商,之后美国采取不理智的方法,处死了伊朗人,伊朗人在大使馆抗议,冲进大使馆闹,场面一片混乱,特朗普听说了,就让伊朗派代表来和谈,结果就在路的中途炸死了指挥官,之后美伊双方互怼,乌克兰的飞机飞过也没辛免于难,坠毁了,之后双方都吃亏了,就准备和谈,美其名曰,为了世界和平,面子上过的去,美国又在暗地里玩阴的对伊经济制裁

5. 美国第一次空袭伊拉克是哪一年

海湾,即波斯湾简称,位于西亚中部。海湾周边国家是世界石油主产区,战略地位 突出。1990年8月,这一地区爆发了战后世界最大的一场局部战争——海湾战争。这场 战争对冷战后国际新秩序的建立产生了深刻影响,同时,它所展示的现代高技术条件下 作战的新情况和新特点,对军事战略、战役战术和军队建设等问题带来了众多启示。

海湾战争是由伊拉克对科威特的入侵而引发的。历史上,由于种种原因,伊、科两 国围绕主权和边界问题存有争端。80年代末,随着两伊战争的结束和世界两极体系的瓦 解,伊、科争端又突出起来。从伊拉克方面来说,主要原因是,它希望在新的国际形势 下,迅速实现国家的发展,具体说就是解决长期困扰它的出海口问题,免除两伊战争中 欠下的巨额债务,成为海湾的地区性强国。1990年7月,伊拉克在向科威特提出一系列 要求遭到拒绝后,定下了以武力吞并科威特的决心。

1990年8月2日凌晨1时(科威特时间),在经过周密准备之后,伊拉克共和国卫队 三个师越过伊科边界,向科威特发起突然进攻。与此同时,一支特种作战部队从海上对 科威特市实施直升机突击。拂晓时分,东西对进的两支部队开始攻打市内目标。科威特 埃米尔贾比尔·萨巴赫仓促中携部分王室成员逃到附近美国军舰上。埃米尔的胞弟法赫 德亲王在保卫王宫的战斗中阵亡。上午9时,伊军基本控制科威特市。 下午4时,伊军占领了科威特全境。

伊拉克入侵科威特事件引起了全世界极大震惊。联合国先后多次通过反对伊拉克入 侵科威特并对伊实施制裁的决议。反应最为强烈的当属在海湾地区具有巨大经济利益的 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8月2日和3日,美国总统布什主持召开国家安全委员会全体会 议,研究对策。会议最终决定,采取大规模军事部署行动,以迫使伊拉克撤军,并为必 要时采取军事打击行动做好准备。根据这一精神,负责中东地区防务的美军中央总部拟 定了“沙漠盾牌”行动计划。8月7日凌晨2时(美国东部时间),布什总统正式批准了 该计划。

“沙漠盾牌”行动计划拟分两个阶段向海湾地区部署部队。第一阶段用3至4个月时 间(17周)部署24万人的部队及其建制装备,以使该地区美军和其他出兵国家部队兵力 达到同伊军大致相抗衡的水平。第二阶段将视形势发展继续增兵,以使兵力达到足以将 伊军赶出科威特的水平。第一阶段部署,又将根据伊军有可能在短期内向沙特发动进攻 的形势,首先在沙特的朱拜勒和宰赫兰一线部署快速反应部队和空中打击力量,建立机 动防御,采取“以空间换时间”战略,挡住伊军可能的进攻,保证后续部队陆续抵达和 部署。

计划确定后,美军制定了具体部署方案,最大限度出动了运输司令部所辖战略运输 工具,动员了后备和民用运输力量,同时,进行了后备役征召和编组。其他出兵国家也 展开了各自的部署行动。经过紧张行动,分别于11月8日和11月底完成了两个阶段的部 署。是时,美军在海湾地区的总兵力达到43万人,其中陆军26万人,海军5万人,空军4 万人,海军陆战队8万人。主要武器装备有:坦克1200辆,装甲车2000辆,作战飞机 1300架,直升机1500架,军舰100余艘。

其他国家出动的总兵力达50万人。部分未出兵国家提供了武器装备、舰船、飞机和 医疗队。 随着各国部队的部署,建立统一、协调的指挥机构的必要性日益突出。8月中旬, 经协商在多国部队最高层成立了协调性作战指挥机构。原则是,战区内所有部队均接受 沙特阿拉伯武装部队司令哈立德中将和美军中央总部司令施瓦茨科普夫上将的统一指挥, 但各国部队又分别接受本国最高当局的命令和指示。

面对美国和其他国家的出兵行动,以及国际社会的经济制裁,伊拉克采取了相应对 策。总的战略指导思想是,拖延战争爆发,使海湾冲突长期化、复杂化,进而分化以美 国为首的军事阵营,打破对伊拉克的各项制裁,保住既得利益,同时,做好军事上防御 作战的准备。为此,它在外交上打出了“圣战”的旗号,并将撤军问题同以色列从阿拉 伯被占领土撤军联系在一起,以转移阿拉伯国家的矛头指向;在经济上采取了内部紧缩, 对外寻求突破口的政策;在军事上则加紧了扩军备战,恢复和新建24个师,使军队总兵 力达到77个师、120万人。同时加强了科战区的兵力部署,按三道防线共部署43个师, 约54万人,坦克4280辆、火炮2800门、装甲输送车2800辆。

美军在开始执行“沙漠盾牌”计划时,即已估计到伊拉克拒不撤军的情况,拟定了 代号为“沙漠风暴”的军事打击行动计划。12月20日,美国国防部长切尼和参谋长联席 会议主席鲍威尔批准了这一计划。该计划的要点是,实施进攻作战,以达到:1.瘫痪 伊拉克国家指挥当局;2.将伊拉克军队赶出科威特;3.消灭伊拉克共和国卫队;4. 尽量摧毁伊拉克的弹道导弹和核生化武器;5.帮助恢复科威特合法政府。

根据这一决心拟定了以下作战方案:实施协调一致的多国、多方向、空中、海上和 地面攻击,首先以空中战局摧毁伊拉克重要军事目标,尔后逐步转移空中作战的重点, 在科威特战区实施地面作战,消灭伊拉克共和国卫队,用阿拉伯部队解放科威特市。整 个作战过程分为四个阶段,即1.战略空袭; 2.夺取制空权;3.空袭地面部队;4.地面进攻作战。

11月29日,联合国安理会通过第678号决议,规定1991年1月15日为伊拉克撤军的最 后期限。1991年1月9日,美国国务卿贝克和伊拉克外长阿齐兹在日内瓦举行战前最后一 次会晤,但是,双方都认为没有妥协余地,会谈没有取得结果。1月16日美国东部时间 上午10时30分,布什总统签署了给美军中央总部司令施瓦茨科普夫的国家安全指令文件, 命令美军向伊拉克开战。

1月17日凌晨,美军的空袭行动开始实施。整个空袭包括“沙漠风暴”计划四个作 战阶段的前三个,美军称之为空中战局。按计划三个阶段同时开始,齐头推进,逐一达 到既定目标。通常的空袭模式是,由EF—111、EA—6B和EC—130H等电子战飞机先开辟 通路,担负攻击任务的F—117、F—111DAEAF、A—6、A—10、AV—8B、F—15E、B—52 等型飞机攻击各指定目标,F—14、F—15C、F—16和FAA18等飞机则担负掩护任务。日 出动量达2000至3000架次。据美军统计,至地面进攻开始时,科威特战区伊军部队54万 人中伤亡达25%以上,重装备损失达30—45%。

为了实施地面进攻作战,美中央总部陆军也制定了具体战役计划,这就是“沙漠军 刀”计划。该计划事实上是“沙漠风暴”计划的组成部分。计划决定,由5个军队集团 执行地面作战任务。美第十八空降军在整个战线西部实施进攻,负责切断科战区伊军同 后方的联系;美第七军在战线中段担负主攻任务,重点消灭伊拉克共和国卫队;在第七 军右翼,依次是北线联合部队、美军中央总部海军陆战队和东线联合部队,他们将包围 科威特后方及科威特市内的伊军部队,牵制伊军战术和战役部队,其中北线和东线联合 部队的阿拉伯部队将负责解放科威特市。计划制定以后,多国部队从1月17日空袭之日 开始至2月24日进行了大规模部署调整。美军两个军数十万人分别从原驻地向新的进攻 出发地隐蔽机动了200多和300多公里。

1991年2月24日当地时间凌晨4时整,多国部队向伊军发起了大规模诸军兵种联合进 攻,将海湾战争推向了最后阶段。多国部队首先在战线中部发起攻击,以吸引伊军统帅 部注意力。随后,东西两端开始行动,以造成西端“关门”,东端“驱赶”之势。在这 种情况下,担负主攻的美第七军发起决定性攻击。先向北,随后向东,歼击伊军主力部 队。伊军在多国部队进攻面前进行了顽强抵抗,后逐渐向北和西方向撤退,并点燃了科 威特油田的大量油井。28日晨,科威特城已全部被阿拉伯部队控制,多国部队也大多完 成了各自任务。鉴此,布什总统下达了当日当地时间8时暂时停火的命令。整个地面进 攻历时100小时。

暂时停火以后,伊拉克表示接受美国提出的停火条件和愿意履行联合国安理会历次 通过的有关各项决议。在此基础上,联合国安理会于4月3自以12票赞成、1票反对、2票 弃权通过了海湾正式停火决议,即687号决议。海湾战争至此宣告结束。据战后统计, 在这场战争中,伊拉克方面参战的43个师共有38个师被重创或歼灭,6.2万人被俘, 3847辆坦克、1450辆装甲输送车、2917门火炮被击毁或缴获。107架飞机被击落、击毁 或缴获。多国部队方面共有126人阵亡(其中美军74人),300余人受伤,12人失踪。

海湾战争是世界两极体系瓦解、冷战结束后的第一场大规模局部战争。它深刻地反 映了世界在向新格局过渡时各种矛盾的变化,是这些矛盾局部激化的结果。它体现了人 类社会生产力特别是科学技术的发展所引起的战争特征的革命性变化,主要是:武器装 备建立在高度密集的技术基础之上;打击方式已不再以大规模毁伤为主,而是在破坏力 相对降低的基础上突出打击的精确性;整个战争的范围与过程被视为一个完整的系统, 战争的协同性和时间性空前突出。它也展示了新的作战手段和作战思想运用于战争而产 生的作战样式的诸多新特点,主要包括:空中作战已成为一种独立作战样式; 机动作战是进攻作战的基本方式;远程火力战是主要的交战手段;电子战是伴随 “硬杀伤”所不可缺少的作战方式;夜战是一种富有新内涵的战斗方式。 -------------------海湾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参战国最多、一次性投入兵力最大、投入的兵器最多最先进、空袭规模最大、战况空前激烈和发展异常迅猛、双方伤亡损失又极其悬殊的一场现代高技术局部战争。作战虽然只持续了 43 天,但它却提供了现代局部战争的许多新鲜经验和教训。特别是由于大量高技术武器系统的作战使用而展示的“军事技术革命”,更为世界各国军事理论家所关注,它引发人们用新的思维方式去探讨现代局部战争的理论、指导规律和作战方法。海湾战争是未来高技术战争的一个窥视孔。

一、战争爆发的原因及背景

任何一场战争的爆发都有其特定的原因和背景。导致海湾战争爆发的主要原因和背景是:

(一)伊拉克侵占科威特

1990 年 8 月 2 日凌晨 1 时(科威特时间),在空军、海军、两栖作战部队和特种作战部队的密切支援和配合下,伊拉克共和国卫队的三个师越过科威特边境,向科威特发起了突然进攻。由 1 个机械化步兵师和 1 个装甲师编成的主攻部队,沿萨夫万——阿卜代利——科威特市之轴线实施进攻,在 350 余辆坦克的引导下,首先向南攻占贾赫腊山口,然后折向东进攻科威特市。由另 1 个装甲师编成的助攻部队,在主攻部队西侧向南进攻,在贾赫腊山口与主攻部队会合后,继续南下,在通往沙特边界的主要通道上建立阻击阵地。 5 时 30 分,主攻部队与特种作战部队在科威特市会合。经过约 14 小时的城市战斗,下午 7 时,伊军完全占领了科威特首都。随后继续发展进攻,后续部队源源不断地进入科威特。 8 月 3 日中午,伊军占领了科威特全境。至 8 月 6 日,进入科威特的伊军达到约 20 万人,坦克 2,000 余辆。 8 月 8 日,伊拉克总统萨达姆宣布吞并科威特,将其划为伊拉克的“第 19 个省”,并称它“永远是伊拉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科威特势单力孤,加上对伊军的突然袭击毫无准备,只进行了微弱的抵抗。约 20,000 人的科军,只有 5,000 余人撤到了沙特阿拉伯,其余部队溃散或投降。科威特埃米尔贾比尔·萨巴赫及部分王室成员乘直升机逃往沙特阿拉伯。

伊拉克侵占科威特的主要目的在于:通过夺占科威特,勾销所欠科威特的巨额债务,并用这个“金库”来解决由于连绵 8 年的两伊战争给国民经济带来的严重危机;夺占科威特,可将其海岸线从 50 公里延展至 213 公里,从而大大改善其海军的活动领域和石油出口及其他对外贸易的海上通道;通过吞并科威特,解决两国长期以来存在的边界争议问题及由此带来的边界地区石油开发争端;夺占科威特,还可以“杀鸡儆猴”,起到震慑海湾国家及其他中东国家的作用,为其争夺阿拉伯世界领导地位,称霸中东地区扫平道路。

伊拉克武装侵占科威特,引发了海湾危机,成为海湾战争的直接导火索。

(二)美国及其他国家在海湾地区的利益

海湾地区之所以牵动美国及其他许多国家的神经,主要是该地区拥有极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所致。截至 1990 年 1 月,海湾地区已探明的石油储量为 6,517 亿桶,占世界已探明石油储量( 10,015 亿桶)的 65 %,天然气 24 兆立方米,占世界天然气资源总和的 13.7 %。日产石油约 1,450 万桶,约占世界石油日产量( 6,360 万桶)的 23 %;每天出口石油约 1,200 万桶,约占世界石油日出口量( 2,800 万桶)的 43 %。中东的五大产油国(沙特、科威特、伊拉克、伊朗和阿联酋)均在海湾地区。世界 20 个特大的油田,有 11 个在海湾地区。

海湾地区生产的石油主要供出口。美国、西欧、日本进口的石油,相当大的一部分来自海湾地区。据美国能源情报统计, 1990 年第一季度美国日净进口石油量为 766.1 万桶,其中 206.4 万桶来自海湾地区,占 26.9 %;西欧日进口石油 823.5 万桶,其中从海湾地区进口 427.6 万桶,占 51.9 %;日本日进口石油 548 万桶,其中从海湾地区进口 354 万桶,占 64.6 %。

石油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血液”,同时也是现代军队的驱动力。如果伊拉克吞并科威特后进而占领沙特阿拉伯,就可控制全世界一半以上的石油资源,这犹如卡住了西方主要工业国的咽喉。萨达姆利用手中的石油武器,可以摆布西方工业国家的经济发展,并可以进而对它们指手划脚。这是美国和其他一些主要工业国家所绝对不能容忍的。

此外,科威特是世界上少有的富国,它在国外的资产超过 1,000 亿美元,另外在西方重要工业中还持有多达数百亿美元的股份。如果这些资财被伊拉克抽走,也将给西方经济造成巨额损失。

(三)美苏关系缓和,地区冲突中美苏对立的阴影消失

战后 40 多年的时间里,由于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对立以及各自争夺霸权的需要,几乎在所有地区性冲突中,人们都能看到美苏争夺和对立的影子。戈尔巴乔夫上台后,推行改革和新思维,积极向西方靠拢,在政治、军事、外交上放弃与美对立的立场。伊拉克的举动,无形中进一步推动着苏美间接触的愿望。虽然伊拉克是苏联在中东经营多年的为数不多的亲密盟国之一,但为了避免与美国和其他西方国家在对伊立场上的对立,苏联宁愿牺牲伊拉克这个昔日的盟国。在对伊拉克问题上,苏联与美国合作的态度使美国总统布什感到“非常满意”,并称这是“美苏战后在地区冲突上首次结成同盟”。美苏对海湾危机基本立场上的一致,使联合国安理会得以顺利地通过了一系列制裁伊拉克的决议。虽然苏联没有直接派兵参加对伊作战,但它对美国组织多国部队出兵海湾的支持态度,使美国可以毫无顾忌地采取各种军事行动。

(四)国际社会普遍强烈反对侵略

国际关系始终是一种利害关系。就在伊军侵入科威特的第一天,美国总统布什就发表讲话,谴责伊拉克的行动是“赤裸裸的侵略”,对美国的国家利益“构成了真正的威胁”,并宣布冻结伊拉克和科威特在美国的所有资产。同时作出了强烈的军事反应, 2 个航母战斗群在伊入侵科后不到 1 小时即受命驶向海湾。

苏联一改战后 40 年在世界地区性冲突上持与美对立立场的常态。 8 月 3 日美苏达成共识,并发表《联合声明》,要求伊拉克“无条件地从科威特撤军”,“充分恢复科威特的主权、合法政权和领土完整”。这与美国对伊拉克的政策目标完全一致。同一天,苏联政府就停止了对伊拉克的武器供应与军事援助。

世界其他绝大多数国家或国际组织都对伊拉克的入侵作出了迅速的反应,普遍强烈抵制和谴责伊拉克的侵略行为。

联合国安理会和各成员国对海湾危机作出了前所未有的异常迅速且几乎完全一致的反应。 8 月 2 日,联合国安理会就以 14 票赞成, 0 票反对, 1 票弃权,通过了谴责伊拉克违反联合国宪章,要求其撤军的第 660 号决议。从 8 月 2 日至 11 月 29 日,联合国安理会先后通过了 12 个谴责和制裁伊拉克的决议。这些决议,使伊拉克在政治、经济、军事和外交等方面处于极端孤立的地位。其中的第 678 号决议,规定了伊拉克必须撤军的最后期限为 1991 年 1 月 15 日,在最后期限到来之前伊拉克如不撤军,决议授权联合国会员国可以使用“一切必要手段”来执行联合国通过的各项决议,这就为以美国为首的 38 国组成联军出兵海湾,用武力解决这场危机提供了法律依据。

在“最后期限”到来之前,国际社会为化解这场危机作了极大的努力。许多国家的领导人从中斡旋,设计出多种调解方案,联合国秘书长亦亲抵巴格达做伊拉克的工作,希望伊从科撤军。但所有这些努力都未能使伊拉克改变立场。战争已经不可避免。

6. 英苏入侵伊朗的战争过程

在英苏联合入侵前夕,伊朗陆军规模约为12万人,编为两个配备105毫米斯科达火炮的皇家近卫师(均驻扎在德黑兰),9个普通师(分别驻扎在全国六个军区,其中5个师在北方防备苏联,4个师在南方防备英国),5个宪兵旅,以及1个独立的机械化旅(装备捷克制造的AH-IV和TNH坦克,若干英制1921型罗尔斯·罗伊斯装甲车以及美制TK-6装甲车)。伊朗皇家空军拥有大约400架飞机,编为8个大队。伊朗海军在里海中有2艘炮艇、5艘鱼雷艇、1艘武装拖船和1艘武装游艇,在波斯湾有2艘意大利建造的炮舰,4艘炮艇,3艘鱼雷艇和1艘拖船。
英军的入侵部队包括第8和第10印度师,第2印度装甲旅,第9装甲旅和第21印度步兵旅。苏军则从外高加索和中亚军区的第44、47和第53军中抽调了入侵部队。 1941年8月25日凌晨零点,由诺维科夫将军指挥的一支约2000人的苏军摩托化部队在阿塞拜疆南部纳希契万地区渡过阿拉斯河,进入伊朗境内,很快占领了马库(Maku)和霍伊(Khoi),随后经大不里士向东进军。东边500公里外,另一支2000人的苏军纵队沿着里海南岸向东进军,占领了恩泽里港和拉什特,并逼近加兹温城,不久在那里与第一路军会合。第三路苏军1000人在沙赫港登陆,攻占戈尔甘和呼罗珊省北部,随后推进至铁路枢纽塞姆南和沙赫鲁德。为了恐吓伊朗军队和平民,令其放弃抵抗,苏军飞机在入侵当天轰炸了大不里士、拉什特、加兹温和雷扎耶,次日轰炸了德黑兰郊区。两天的空袭一共炸死83名伊朗平民和12名军人。
面对苏联的突然进攻,毫无准备的伊朗军队大部分在军营里被缴了械。校级以上的军官和情报官员被内务人民委员部的军官甄别出来,一些人被带到巴库审问,此后下落不明。一些伊朗军人趁夜色掩护逃出军营,跑到附近民居中躲藏。一些对德黑兰统治不满的地方部落则趁机揭竿而起,在苏联卵翼下控制了北方山区。
在北方战线没有发生海上战斗,不过苏军在沙赫港登陆时,里海区舰队的舰艇之间曾发生误击。 在卡仑河口附近的沙普赫尔港(纵贯伊朗铁路的起点),一支搭载登陆部队的英澳联合舰队在8月25日凌晨4时08分悄悄驶入港口。这支小舰队包括“亚拉”号炮舰(HMAS Yarra)、“法茅斯”号护卫舰(HMS Falmouth)、“卡宁布拉”号辅助巡洋舰(HMAS Kanimbla)、1艘炮艇、2艘武装游艇和2艘武装的内河客船。见港内敌舰毫无防备,舰队指挥官哈林顿准将下令突然开火。“亚拉”号一炮击中伊朗海军最大的军舰——“虎”号(Babr)炮舰,将其重创。“亚拉”号随后进入卡仑河航道,用舰上的3磅炮和机枪扫射其余的伊朗炮艇,对方水兵纷纷跳河逃命。到凌晨5时30分,英澳舰队上搭载的印度陆军士兵全部登陆完毕,占领了港口。
在沙普赫尔港还停泊着5艘德国货船和3艘意大利货船,虽然这些船始终处于两艘伊朗军舰的监视之下,但是它们的存在始终使英国感到不安,担心其船员利用可乘之机在阿拉伯河中将船炸沉,以堵塞阿巴丹大型炼油厂船坞的唯一入口。当盟国舰队开入沙普赫尔港时,两艘德国船的船员便开始炸船。其中一艘在爆炸前被登船的澳大利亚士兵控制住,另外一艘德国商船“霍亨菲尔”号(SS Hohenfel)的船员成功地引爆了船内的炸药,但是凿船的位置选择不当,因此未能阻塞河道。沙普赫尔港内其余的轴心国货船全都被俘。
在阿巴丹港,英国海军“肖汉”号炮舰(HMS Shoreham)击沉了“虎”号的姐妹舰“豹”号(Palang)炮舰,港内的其他伊朗军舰不是被击毁,就是被俘。“亚拉”号和“卡宁布拉”号随后前往霍尔木兹海峡口的阿巴斯港,在那里击毁并捕获了意大利商船“希尔达”号。
8月25日白天,英国皇家空军的一队“布仑海姆”轻型轰炸机奇袭了阿瓦士机场,停在那里的伊朗飞机还没来得及起飞就被炸毁在地面上。接着,8000多名英印士兵乘船沿卡仑河北上,在一天的激战之后占领了阿瓦士。另一路英军从伊拉克的哈纳根出发,在25日凌晨4时越过边界,在克尔曼沙赫附近遭到伊朗军队的坚决抵抗,4天后才占领克尔曼沙赫油田。伊朗南部的各个空军基地被英军一扫而光,空军官兵被遣散回家,伊朗空军的飞机则被英军士兵拆毁。在巨大的杜珊·塔佩空军基地,英军接收了那里的沙阿兹飞机组装厂,15架刚从美国运来的、崭新的寇蒂斯“霍克”战斗机(其中5架还没拆箱)被英国人没收,运到了印度。 在德黑兰,礼萨国王在8月25日凌晨从曼苏尔首相那里得知英苏军队入侵的消息,他迅即向苏联大使和英国公使表示准备答应两国政府的要求。然而英苏使节的答复却是,两国的军队将继续向前挺进。
8月27日,曼苏尔首相被国王免职,新首相下令伊朗武装部队停止抵抗。8月30日,英苏大使要求伊朗军队全面停止抵抗,将除外交人员之外的全体德国侨民一律驱逐出境,伊朗为盟国取道其领土运输军火武器和战争物资提供方便。8月31日,英苏两国要求伊朗将德国侨民转交苏军和英军处置。9月9日,伊朗新首相取得议会的同意,答应了盟国的条件。然而第二天英国和苏联再度向伊朗发出最后通牒,要求伊朗在48小时内必须关闭德国、意大利、罗马尼亚和匈牙利使馆,交出德国侨民,否则盟军将全面占领伊朗。

7. 20世纪90年代伊拉克,叙利亚,伊朗等地区发生了哪两次重大战争

你说的90年代只有一场战争,美国对伊拉克发动的“沙漠风暴”战役,后面2条不是发生在90年代。

1、以美国为首的由34个国家组成的多国部队1991年1月16日开始对科威特和伊拉克境内的伊拉克军队发动军事进攻,主要战斗包括历时42天的空袭、在伊拉克、科威特和沙特阿拉伯边境地带展开的历时100小时的陆战。多国部队以较小的代价取得决定性胜利,重创伊拉克军队。伊拉克最终接受联合国660号决议,并从科威特撤军。

2、两伊战争,又称第一次波斯湾战争,是发生在伊朗和伊拉克之间的一场长达8年的边境战争。战争于1980年9月22日爆发,直至1988年8月20日结束。

3、2003年3月20日,美国不顾世界人民的反对,以无耻谎言发动了伊拉克侵略战争,直接导致数十万伊拉克平民死亡,数百万伊拉克平民伤残,上千万伊拉克平民背井离乡。

8. 以色列空袭伊朗为什么

因核协议遭特朗普撕毁一事,伊朗和以色列之间的军事冲突彻底爆发,在伊朗向以色列控制的戈兰高地上发射了20几枚火箭弹之后,以色列也随即发起了报复。夜间,以色列也突袭了在叙利亚境内的伊朗部队,连续2小时的空袭共发射了60余枚导弹

从伊以双方目前的冲突地点来看,无非是对戈兰高地的争夺,戈兰高地是以色列和叙利亚的边境地带,谁占有戈兰高地就具有针对叙利亚和约旦河西侧以色列的优势,这是一块战略要地!可是在第三次中东战争之后,以色列就将戈兰高地三分之二以上的地区都全部占领,叙利亚也曾多次向以色列政府要回,但以色列得了便宜哪是这么容易还的,肯定是果断的拒绝了叙利亚的要求。

叙利亚对戈兰高地的争夺也正好引起的伊朗的注意,为此伊朗还多次对叙利亚暗中支持,在叙利亚建立了多个军事基地。当然这也是以色列和伊朗一直“你来我往”打来打去的根本原因。伊朗也想占领戈兰高地,以色列又不给,双方隔三差五的就开始打起来。但是伊朗一定会对叙利亚保持一贯的联合,因为伊朗想要遏制以色列,叙利亚是最根本的支持。以色列有美国在背后撑腰,虽然美国暂时不会亲自出手,但其一定会在背后为以色列出谋划策,将中东的局势搅的更乱,更复杂的军事冲突还在后面。

9. 伊以冲突螺旋式报复何时休

5月8日,美国总统特朗普正式宣布退出伊核协议。这一“退群”之举给本就脆弱的中东地缘板块带来巨大冲击,并直接引发了存有结构性矛盾的伊朗和以色列的刀兵相向。

“雨点般袭击”引发“洪水式报复”

就在特朗普发表“退群”讲话后1小时,以色列就向叙利亚大马士革南部的齐苏埃地区发射导弹。叙方称,导弹从以色列占领的戈兰高地发射,命中了伊朗军事设施,造成包括8名伊朗人在内的至少15人死亡。

因此,自2012年以来,以色列对叙境内的伊朗武器运送车队发动近百次空袭。今年4月,以空军还袭击了叙T-4空军基地附近的伊朗无人机设施,导致几名伊朗人丧生。对此,伊朗政府很愤怒,最高领袖哈梅内伊的高级助手阿里·阿克巴尔·韦拉亚提放狠话称:“以色列空袭了伊朗的空军基地,它就等着遭受强有力报复吧……事情不会不了了之。”

“恐怖平衡”下的“低烈度冲突”

伊以在戈兰高地互射导弹,会否引发“第六次中东战争”?分析认为,双方在军事综合实力上各有千秋,逐渐形成“恐怖平衡”,未来博弈将更有可能以“低烈度冲突”的形式出现。

以色列是“默认”的拥核国,由于从德国购进可发射核导弹的潜艇,一般被认为具备了“二次核打击”能力。以色列每年的军事预算在200亿美元左右,远高于伊朗的60亿美元。因此,以军在战机、坦克、反导系统等重要武器装备的数质量方面均占优势。另外,以色列还具备强大的远程打击能力,如摧毁伊拉克重兵防守的核反应堆、奔袭乌干达解救人质、重创叙利亚核设施等。近日披露的以色列前国防部长巴拉克的录音还显示,以领导层2010、2011和2012年三度试图打击伊朗核设施,但最终因各种原因流产。

伊朗仅拥有一定的核能力,在许多常规装备上也同以军存在差距,但由于其巨大的体量和广阔的战略纵深,以及拥有一些“撒手锏”武器,同样也能让以色列心生忌惮。例如,伊朗“杰里科”系列弹道导弹,虽然载荷小、威力有限、射程不远,但足以对以色列这种国土狭小的国家构成致命威胁。伊朗伊斯兰革命卫队副指挥官萨拉米就放言:“以色列全境都在我们武器的射程范围内,无处可逃。”此外,伊朗还可联合真主党、哈马斯对以境内经济发达、人口稠密的中心地带实施导弹和火箭弹袭击,客观上也为其增添了博弈的筹码。

因此,在这种“恐怖平衡”下,双方更可能进行“低烈度冲突”以及之前一直进行的“代理人战争”。不过,正如英国《新政治家》网站所言,虽然双方都不想打仗,但他们也不愿意后退,这有可能让双方被动卷入一场谁都不愿卷入的错误战争。

来源:解放军报

10. 第四次中东战争中,伊拉克对伊朗实施空袭的作战部署是什么样的

1980年9月22日午夜,伊拉克突然出动大批飞机空袭伊朗,随后以5个师又2个旅近7万人和1200辆坦克的地面部队,分北、中、南3路在北起席林堡、南至阿巴丹约690公里的边界上,先北后南向伊朗境内推进,占领席林堡、梅赫兰、富凯和博斯坦等10个城镇;10月24日又夺取霍拉姆沙赫尔西区,包围苏桑盖尔德、阿巴丹,控制近2万平方公里的伊朗领土。伊朗仓促应战,驻边境地区的4个师退守重要城市,并急调增援部队阻滞对方进攻,同时出动大批飞机轰炸伊拉克重要军事目标与石油设施。

阅读全文

与伊朗被空袭是什么时候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意大利Ovo是什么意思 浏览:743
印度人如何给骆驼过节 浏览:736
伊朗主要属于什么人种 浏览:833
从印尼回国要怎么来 浏览:6
孟晚舟拘留和伊朗什么关系 浏览:933
12月去意大利旅游穿什么衣服 浏览:728
伊朗怎么样感染新型病毒 浏览:998
英国土木工程专业怎么设置 浏览:86
意大利面黑胡椒怎么吃 浏览:641
面对疫情意大利人民怎么做的 浏览:855
中国银联数据外包怎么样 浏览:185
伊朗1万里亚尔兑换了什么 浏览:288
越南小汤山怎么样 浏览:713
走进伊朗有多少人 浏览:866
在意大利买什么口红便宜 浏览:157
怎么在英国起诉商标侵权案件 浏览:462
意大利卫浴和德国卫浴哪个好 浏览:422
印度一个人吃饭多少钱 浏览:931
温州意大利面哪里有售 浏览:111
越南胡志明疫情什么时候解封 浏览: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