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大西洋主义的报道
法刊:萨科齐“西方大西洋主义”外交概念渐成形
2008年07月29日
新华网专稿:法国《外交世界》月刊7月号刊登一篇题为《关于法国外交变化的调查》的文章认为,在外交上,萨科齐表现出独揽大权的管理基调。围绕着萨科齐有三个负责制定外交政策的圈子在竞争。第一个是占据主导地位的亲美西方大西洋主义派;第二个是传统戴高乐主义继承者;第三个则是以总统外交顾问莱维特为代表的实用主义派。 在与美国结盟以及认为世界的转变对于西方来说具有威胁性的基础上,西方大西洋主义外交概念逐渐成形。这篇署名文章的要点如下:
自第五共和国成立初期以来,决策权如此集中地掌握在一人之手是从未有过的,而此人却对外交部公开采取一种十分轻蔑的态度,并在很大程度上也对有关机构和问题采取一种轻蔑态度。2007年12月利比亚领导人卡扎菲上校在巴黎受到引起媒体特别关注的接待,就表明了一种独揽大权的管理基调。萨科齐以此补偿向他交还了保加利亚护士的利比亚贵宾,但他在形象上付出的代价则让法国外交部的外交官们感到惊愕。的确,向利比亚出售20架空中客车飞机的生意以及法国阿海珐集团、万喜建筑工程公司、法国天然气公司等拿到的合同和双方在民用核领域开展合作的意愿,正在消除许多人的顾虑,这种重商主义的核外交似乎是法国对地中海和阿拉伯国家的一项优先方针。
法国制定外交政策方针的人并不比美国人或俄罗斯人更团结。在法国外交最终决策者萨科齐周围也形成了代表不同势力的3个竞争圈子。
第一个圈子是由一伙十分亲美的学者、记者和商人组成,他们利用与总统非正式会晤和在外共进晚餐的机会影响总统的选择。他们在国家的不同机构中得到一伙青年空想理论家的支持,这些理论家认为,法国就像以色列一样,属于面临俄罗斯、中国和伊斯兰国家多种威胁的西方阵营。他们认为,法国的阿拉伯政策在最好的时候只是一种蒙人的假象,而在最坏的时候则是对西方理想的一种背叛。他们不相信国家行动,而准备无所顾忌地为防范波斯危险而牺牲标致雪铁龙公司、雷诺汽车公司和道达尔石油公司。他们在总统多数派中得到一些人的支持,前总理巴拉迪尔的一本书的书名概括了他们的计划:建立一个欧洲和美国的西方联盟。他们的影响已超出右翼阵营,甚至扩大到了社会党内部。
第二个圈子是由传统的戴高乐主义政策的继承者组成,他们目前处于守势,尽管总统特别顾问亨利·盖诺具有很大影响力。他们退居于外交与欧洲事务部,力求阻止自己被边缘化。
第三个圈子则是由以总统外交顾问让·戴维斯·莱维特为首的技术人员组成。他们以务实主义的态度处理问题,尽量缓解国家元首的冲动。
用法国前外长韦德里纳的话说,人们可以将第一派人称为西方大西洋主义派,他们占据着主导地位。这一派较团结,行事果断,欲与外交上言辞生硬的做法决裂。组成这一派的两个原则是:认同西方属性,认同与美结盟。
萨科齐总统2007年8月27日在法国驻外使节会议上首次发表外交政策重要讲话时,曾7次使用西方或西方的字眼,主要是为了提醒人们注意与伊斯兰教发生冲突的危险。这些字眼在法国防务和国家安全白皮书中重复提到了18次。
这种回归西方的倾向伴随着一种明显要结束有些人称为反美主义倾向的意愿。一位分析家解释说:如果人们不考量法国总统对美国抱有的好感,那么就一点也不了解他。正是这种好感决定着他在其他方面的立场,特别是他的亲以色列态度。他相信,正是因为与美国结盟,我们才能对国际政治产生影响。
那么,萨科齐是否会是一个持有法国护照的美国新保守主义者?戴高乐主义传统是否还有影响?如何解释已作出的选择之间的矛盾?要回答这些问题,就得抛开口头讲话,对总统的行动作一番总结。在许多问题中,以下4个问题可为人们提供一个初步的判断:与北约和美国的关系问题、伊朗核问题、与叙利亚和黎巴嫩的关系问题、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的冲突问题。
北约:重新归队
在使节会议上,萨科齐总统提出了重新融入北约的计划。他说:必须重申,这个大西洋联盟是我们的联盟:我们创建了它,我们今天是其主要赞助者之一……我希望,在未来几个月内,我们能同时朝着加强欧洲防务和改革北约,从而改善北约与法国关系的方向前进。一个是独立的防务欧洲,一个是北约,两者将共同迈进,我们将在北约占有我们的整个位置。
2008年4月的布加勒斯特北约峰会是朝着这一方向迈出一大步的标志,因为布什总统批准了加强欧洲防务的主张。2009年5月还将朝这一方向跨出一步,届时北约将庆祝该组织成立60周年,法国将重返北约,参加将在法国斯特拉斯堡和德国凯尔举行的会议。
一位法国高级官员说:在有些问题上,我们可以依靠英国。现在应摒弃法德关系的神话观点,摒弃科尔与密特朗合影的神话观点。总之,战争已结束,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最后一名法国老兵已去世……这位高官还驳斥那些指责亲美转变和背弃戴高乐遗产的做法的人说:重返北约军事一体化机构的建议是1995年希拉克提出的。别再装模作样了!科索沃战争时,就是法国空军中队率先对塞尔维亚进行了轰炸。我们尽讲漂亮话,但实际上我们却参加了北约的军事行动,无论是在科索沃还是在阿富汗。
法国战略研究基金会研究员布鲁诺·泰尔特雷曾参与法国防务和国家安全委员会的报告起草工作,他证实:萨科齐要重返北约军事一体化司令部的意愿包含着一个重要的意识形态因素:法国属于西方家庭,它只要求恢复其原有地位。对法国来说,现在的状况不正常。
2008年3月26日,萨科齐总统在伦敦曾表示反对将21世纪的世界交给20世纪的机构管理,而把主要新兴国家及其25亿人口排斥在外。然而,他又违背自己的建议,急于对上个世纪的机构之一北约表示善意,在许多分析家认为西方在输掉阿富汗战争时却向阿富汗增派法国部队。为了自我掩饰,萨科齐称,法国的参与将会改变美国对阿富汗的战略,把重建作为优先任务。这曾是英国前首相布莱尔为了证明英军应参与伊拉克行动而使用的论据。
更为严重的是,萨科齐也许已将这场冲突纳入了他想要拒绝的文明冲突的框架中。2007年12月,他在访问阿富汗时对法国士兵们说:你们在致力于世界的稳定,因为如果阿富汗成为一个恐怖主义国家,我们所有人,包括法国人和欧洲人,有朝一日都将为此付出代价。萨科齐的这番话与布什总统的论调相吻合,将阿富汗视为反恐战争前线,并将北约视为负责维持西方秩序的全球工具。
伊朗:准备战争
2004年至2005年期间,法国对伊朗的政策开始变得强硬,当时希拉克总统力图在伊拉克分歧后修复与布什总统的关系。尽管希拉克对伊斯兰革命领导人很不信任,但是他并不掩饰自己对一种军事升级危险的担忧。
在萨科齐当选总统后,爱丽舍宫和法国外交部重新持同样的看法。法国新总统在使节会议上表示,一个拥有核武器的伊朗将是不可接受的。他还强调,法国在目前的外交行动中非常坚定,这一行动与加强制裁联系在一起,但如果伊朗决定履行自己的义务,那么这一行动也会与开放联系在一起。这是唯一能让我们避免替代性灾难的外交行动:要么伊朗拥有原子弹,要么轰炸伊朗。
萨科齐总统的讲话导致法国进一步参与针对伊朗的行动,并打算在联合国框架外实施欧洲制裁(过去希拉克总统始终反对这种制裁)。这一战略是失败的。德黑兰无视安理会的决议,继续实施其铀浓缩计划。法国和欧盟按华盛顿的意愿,将伊朗中止铀浓缩计划作为同伊方对话的先决条件,从而失去了任何自主性。
另一种方案也是可能的。欧盟和法国知道,它们曾通过对话促使伊朗在2003年11月至12月中止了铀浓缩计划,而后签署了核不扩散条约的补充议定书(它主要是使国际原子能机构可以进行更严格的检查)。德黑兰曾遵守承诺直至2005年初,后来称欧洲未作出回应而放弃了这一承诺。
20多年来,美国和以色列时常推测伊朗将在两年内拥有核武器。2007年10月,布什总统表示,必须阻止伊朗拥有制造原子弹的能力和知识。如果白宫对伊朗采取先发制人的进攻,以阻止伊朗获得这种能力和知识,法国将怎么做?谁将定义这种能力和知识?
2007年9月以色列对叙利亚的空袭提供了法国将如何反应的先兆。2008年4月,美国中央情报局公布了一些很有争议的文件,声称受到攻击的叙利亚目标是核设施。对这一违反国际法的军事行动,法国保持沉默,甚至用美国国务院的措辞表示,重要的是叙利亚要就其过去和现在的核活动予以澄清。
黎巴嫩:可笑的炫耀
在法国各派政党领导人和数十名记者的陪同下,萨科齐6月7日访问了贝鲁特,祝贺米歇尔·苏莱曼将军当选黎巴嫩新总统。媒体再次竞相赞美萨科齐的作用,尽管黎巴嫩多数派和反对派达成协议时并没有法国代表在场。
当萨科齐入主爱丽舍宫时,他也接管了由来已久的黎巴嫩问题。从2005年以来,希拉克就把法国的利益与黎巴嫩哈里里家族的利益混为一体,完全站在西尼乌拉政府一边。然而,西尼乌拉政府只代表着半个黎巴嫩。
萨科齐乐见与其前任背道而驰的主张,因此决定将此插曲一笔勾销,转而支持其外交部长的建议,2007年7月在法国拉塞勒-圣克卢举行包括真主党在内的黎各派代表参加的会议。萨科齐不理睬以色列和美国的批评,也没有理睬西方大西洋主义者的反对,而后者则认为叙利亚及其黎巴嫩盟友是邪恶轴心的支柱。
萨科齐的另一转变是他5月29日打电话给叙利亚总统巴沙尔·阿萨德,邀请他前来巴黎出席地中海联盟首脑会议,并冒着打乱法国外交政策并可能使之在该地区丧失信誉的危险,再次派法国总统府秘书长盖昂和外交顾问莱维特前往大马士革。法国社会党以捍卫人权的名义批评萨科齐对叙利亚国家元首的邀请,但对埃及总统、突尼斯总统和以色列总理宣布前来巴黎之事却未作任何反应。美国也对此表示了保留态度。总之,法国的自身利益使完全追随美以轴心的做法变得困难。
这些选择是否密切相关?一位驻贝鲁特的阿拉伯外交官问道:为什么要补偿叙利亚,就因为它在解决黎巴嫩危机中起了作用?而对在此问题上表现得很克制的伊朗却没有任何补偿?萨科齐的目标是要促使巴沙尔·阿萨德总统远离伊朗(这是一个在目前地区背景下根本不可能实现的目标),这个目标势必将导致新的失望和新的变化。正如戴高乐将军所说,不要带着简单的想法飞往复杂的东方。
以色列:不容任何置疑
法国总统府发言人马蒂农2007年11月21日曾会见法国犹太人协会代表,表示欢迎法国与将成为地中海联盟重要成员的以色列结盟。他称,两国的关系已恢复到1967年6月战争前的状态,即达到了法国帮助以色列拥有核武器时代的水平。
巴黎和特拉维夫在2004年至2005年期间就已明显亲近起来。被怀疑同情阿拉伯人的希拉克的离任,为热情期待的法以关系蜜月开辟了道路。因此,以色列《国土报》一名记者可以对萨科齐入主爱丽舍宫而感到高兴,这名记者解释说,因为萨科齐认为犹太国的建立是20世纪的重大政治事件,他还承诺要阻止在加沙建立一个哈马斯坦,并保证决不会在以色列安全问题上妥协。这或许与他的犹太基因有关,但萨科齐被认为是我们的人。
法国总统6月22日至24日对以色列进行的引人注目的访问证明了这一点。萨科齐的讲话不仅重提犹太复国运动的历史,而且还对以色列人所受的苦难表示同情(只字未提巴勒斯坦人所遭受的苦难),并且避而不谈占领问题。但是,他明确指出,以色列和法国同属于一个阵营即民主阵营。此次访问还证明法以双边关系得到加强,好像占领问题并不存在似的。
当第一批阿拉伯国家政府作出反应时,爱丽舍宫猛然觉醒,因为法国的阿拉伯朋友们威胁要抵制7月13日在巴黎举行的地中海峰会。
因此,有时现实原则能占上风。4月份,爱丽舍宫同意法国外交部北非中东司前司长德拉梅苏泽尔前往加沙,此人曾负责与哈马斯接触。当此事披露后,法外交部发言人称这是个人行为,而未否认此事。当萨科齐6月24日短暂访问伯利恒时,他照例攻击了哈马斯:人们不跟恐怖主义讲和,不同恐怖主义讨论。这对哈马斯和所有以同样方式行事的组织都有效。这是否也对对巴勒斯坦人民实行恐怖主义政策的以色列政府有效呢?
是决裂还是连续性?有时是决裂,有时是连续性……尽管有西藏问题,巴黎仍力求与北京保持良好关系。在布加勒斯特北约峰会上,为了谨慎对待莫斯科,巴黎至少暂时反对乌克兰加入北约。
法国的外交政策在变化,有时是悄悄地,有时是公开地。国家元首常以缺乏条理的方式推动这些变化,西方大西洋主义者一派也在暗中推动这些变化。这一派在以隐蔽的方式提出他们的主张,无论这些主张是否得人心。这一派得益于智力真空,因为没人知道如何制定一项既能继承戴高乐建立的传统又能改变这一传统的协调一致的计划,而这一传统就是要保证法国的行动自主和避免世界分裂为两个阵营。
⑵ 英法德对伊核协议的态度如何
法国总统马克龙、英国首相特雷莎·梅和德国总理默克尔8日发表联合声明,对美国总统特朗普决定退出伊核协议表示遗憾,表示法英德三国将继续留在伊核协议内,并“决心保证”该协议的落实。
声明说,三国领导人敦促美国不要破坏伊核协议的框架,并避免采取任何可能阻碍其他相关方完全落实伊核协议的举措。美国应尽可能使伊核协议带来的国际防扩散进程取得的进展得到保留,并使得伊核协议主要条款能继续执行。
美国总统特朗普8日宣布美国将退出伊核协议,并重启对伊朗制裁。2015年7月,伊朗与伊核问题六国(美国、英国、法国、俄罗斯、中国和德国)达成伊朗核问题全面协议。根据协议,伊朗承诺限制其核计划,同时享有和平利用核能的权利,国际社会解除对伊朗实施的制裁措施。
⑶ 叙利亚战争法国立场与那些国家有利益冲突
法国基本上是北约和欧盟立场,他们的诉求是压制俄罗斯、反恐,目前为止俄罗斯还和叙利亚政府军、伊朗是一起的,而反对派里面大量恐怖分子有走不到一起,所以基本上而言他们只跟美国那一派大体上算是一起,其他派系都是冲突的。
⑷ 英法德向美表明伊核问题立场,为什么要欧洲必须承担责任
英国,美国,法国作为欧洲最重要的国家,在伊朗核问题上的立场,是很有话语权的,所以必须要承担责任。伊朗核问题上其实最占有话语权的是美国,美国对伊朗的核制裁上就已经规定了伊朗核的发展。但是如果其他国家不管的话,任由伊朗的核发展将会出现非常严重后果。
在伊朗核问题上,英国德国法国站在了一起,使得欧盟国家的立场非常的一致,这和美国相对抗。如果几个国家在联合国大会上有着达成一致的协议,或许对于解为伊朗核问题是非常有效的。
⑸ 伊朗核问题中各国的立场分别是什么
最新动态:
4月28日是联合国安理会要求伊朗一个月内停止铀浓缩活动的大限之日,国际原子能机构将在这一天呈交伊朗核调查报告。然而伊朗方面的态度却越发强硬,先是总统表示拒绝退让,接着最高领袖表态美国若动武,伊朗就会以双倍的强度回击。如此激烈的对峙之下,美国及联合国其他各国该拿伊朗怎么办?
伊朗:美若进攻,双倍回击
26日,伊朗总统艾哈迈迪-内贾德对记者重申,发展核技术是伊朗的权利,伊朗决不会在自己的合法权利上让步。
与此同时,伊朗最高领袖哈梅内伊发表强硬讲话。伊朗国家电视台的画面显示,在一个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的会议上,哈梅内伊表示:“美国应该明白,如果他们进攻伊朗,他们在全球的利益就将遭到报复。”哈梅内伊还说:“伊朗将对任何袭击还以两倍强度的回击。”
美国:通过法案,加强制裁
据法新社报道,美国众议院26日以396票赞成的压倒多数通过一项法案,要求对伊朗采取更严厉的制裁。美国众议院多数党领袖博纳称,该法案暗示,美国强烈希望伊朗成为国际社会中负责任的成员。
法案称,美国将继续对伊朗加压,直到对方放弃生产化学、生物或核武器的想法,并表明任何向伊朗出口或提供有助于其发展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物品或技术的个人都将受到制裁;法案要求美国联邦登记处刊登出在伊朗投资超过2000万美元的个人、公司或国家的名字,并规定在伊朗能源领域投资的国家不能得到美国的援助;法案还“授权”美国总统为针对伊朗的一系列活动(如人权组织、电台节目等)筹资。
==========有此一说==========
俄国家杜马副主席:伊朗战争年内打响!
在伊朗核问题愈演愈烈之际,一贯语出惊人的俄罗斯国家杜马副主席日里诺夫斯基4月27日突然宣称,伊朗战争将于2006年打响!
据俄新社报道,日里诺夫斯基预测,针对伊朗的军事行动将在今年以空袭开始,随后地面军事行动接踵而至。他还表示,深入伊朗山区的多国部队将比驻伊联军遭到更大的损失。
以色列高级官员:伊导弹能打到欧洲
以色列《国土报》27日报道,以军方高级官员称,伊朗购入的远程弹道导弹,能够打击到欧洲城市。
以色列情报部门负责人阿莫斯·亚德林26日在一次演讲中提到,射程达到2500公里的BM—25导弹已经运抵伊朗。
==========热点分析==========
伊朗报复美国有3招
分析人士认为,伊朗至少可以在三个方面对美国展开报复。
第一、袭击美国驻伊拉克军队。第二、伊朗可以利用霍尔木兹海峡打击美国的经济利益。霍尔木兹海峡是进入海湾地区的门户,世界2/5的石油运输都要经过这里,是美国以及整个西方国家的“能源生命线”。第三、利用激进组织袭击美国目标。
==========各界反应==========
联合国:还没想好
联合国安理会还没有进一步动作,正在等国际原子能机构提交伊朗核问题报告再作决定。
伊朗代表团已与国际原子能机构副总干事奥利·海诺宁举行了约2个小时的会谈,但没有取得实质性突破。期间,国际原子能机构总干事巴拉迪也突然出现,进行了适当参与。但是会谈后,无论是伊朗还是国际原子能机构都讳莫如深,不愿透露任何信息。
另据悉,美国已建议安理会于5月3日举行会议,讨论巴拉迪的报告。
俄德:外交解决
俄罗斯总统弗拉基米尔·普京和德国总理安格拉·默克尔27日说,伊朗应该遵守国际原子能机构有关决议。他们同时表示,只有通过外交途径才能解决伊朗核问题。
阿塞拜疆:不许借境
正在美国访问的阿塞拜疆总统阿利耶夫4月26日说,他不会允许美国利用阿塞拜疆针对邻国伊朗发动任何军事行动。英法:提交草案
英国驻联合国大使埃米尔·琼斯·帕里26日透露,英国与法国最早将在5月2日向联合国提交一份有法律约束力的决议草案,要求伊朗停止铀浓缩活动。。
⑹ 法国总理说关于伊朗核问题的话
法国总理德维尔潘5月4日在每月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军事行动不是解决伊朗核问题的办法。
据美联社报道,德维尔潘指出,“我确信军事行动决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因为武力不仅不会解决任何纷争,反而会增加危险,伊拉克问题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他还呼吁国际社会在应对伊朗核问题时保持“团结”和“坚定”
5月3日,英国和法国代表向联合国安理会其他成员国提交了一项决议草案,要求伊朗遵照国际原子能机构和安理会作出的相关决定,终止一切铀浓缩及加工活动,否则安理会可能考虑对其实施经济制裁或其他强制性措施。(信莲)
新华网巴黎11月12日电(记者郑苏春)法国总理德维尔潘12日说,法国主张联合国安理会应立即通过有关伊朗核问题的决议,对拒绝停止浓缩铀活动的伊朗进行制裁。德维尔潘当天是在巴黎举行的世界犹太人大会上说这番话的。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2月02日02:10 国际在线
国际在线报道(记者 邓颖平):法国总统府2月1日发表声明,澄清法国在伊朗核问题上的立场。声明说,法国和国际社会一致反对伊朗拥有核武器。
声明重申,法国要求伊朗遵守《不扩散核武器条约》,但伊朗拥有开发民用核能技术的权利。声明说,伊朗核问题是一个非常严肃的问题,法国和法国总统的立场一直没有变化,不应引起任何猜测和论战。
日前,希拉克在接受法国和美国媒体联合采访时说“伊朗拥有一至两枚核武器并不是太大的危险”。尽管后来他立刻改正了自己的说法,但还是引发了一场风波。
⑺ 在《伊核协议》上,为什么英法德意见如此统一
因为有共同的利益,所以才如此统一。
此外,伊朗的力量和影响力无法与叙利亚媲美,这使不久前对后者开枪的英国人和法国人转过身来,对伊朗政府起到了坚定的保护者的作用。如果已经谈判了十多年并且得到多方保证的伊朗核协议丢失,那么多边协议在国际舞台上的信誉肯定会降低,并且已经遭受挫折的多边主义将受到沉重打击。欧洲国家意识到,只有通过沟通和信任而不是孤立,才能真正解决伊朗核问题,努力捍卫伊朗核协议反映了审慎和理性的外交观念。
⑻ 美国邀请英法德参与波斯湾护航联盟,为何没有国家响应
美国向来是一个自私自利的国家,8月份英国的史丹纳帝国油轮,被伊朗扣押导致伊朗和英国关系紧张,英国曾经求助美国,帮助解决被扣押的油轮。结果美国国务卿蓬佩奥,竟然无动于衷,声称英国应该为自己的油轮被扣押负责,意思就是美国不会管的。
美国成了孤家寡人,各个国家看的人都很清楚,美国想让这些国家和伊朗作对,进一步孤立伊朗,达到他自己的目的。他明知道伊朗不会扣押美国油轮,还呼吁组建护航联合护航舰队,将会加速紧张局势,和各方呼吁的和平方式解决问题背道而驰,是不会受到其他国家欢迎的。
⑼ 为什么英法德支持伊朗
经济利益是这些欧洲国家很重要的考虑。因为美国和伊朗的关系中断之后,美国在伊朗没有任何的经济利益,只有政治上的相互博弈和斗争,欧洲则不然。欧洲在伊朗有很多的经济利益,特别是油气公司,包括意大利、法国等国家的公司都参与进去了,美国一制裁它们被迫都退出来;一签伊核协议,它们马上就返回了,那么现在美国又要否定伊核协议,它们又要退出来,所以从长远角度看,会危害欧洲国家的经济利益。“另外,从近来的情况来看,中东地区的局势若动荡起来,首先受害的是欧洲国家,叙利亚已经是个很大的教训,而面临的最大外部威胁实际上就是难民问题。事实证明,难民问题不仅是单纯人口流入的问题,而且还能带来恐怖主义。所以欧洲还是希望中东地区稳定。”
⑽ 联合国五常对于伊朗核问题的观点是怎样的
不是模联吧..
教你,去wiki打伊朗核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