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两伊战争一边导弹狂袭,伊朗究竟有多死硬
近日伊朗和美国的纷争让全世界瞩目,美国发射导弹炸死了伊朗高级将领,导致伊朗清真寺挂上了“血旗”开始复仇行动。不过很多人其实对伊朗这个国家并不了解,也并不知道伊朗到底有何实力敢和美国人叫板。不过有一点可以很负责任的说:伊朗绝对是这个星球上,最死硬顽强的国家之一。
任何与伊朗为敌的国家,都很容易回忆起30多年前那场惊心动魄,伤亡超过百万的两伊战争。
上图_ 飞毛腿导弹
这场闹剧一般的战争被称为“现代技术条件下的一战”。一边是疯狂人海战术,另一边是袭城炸船(伊拉克为了阻拦伊朗出口石油用空军炸游轮)。两边对打不亦乐乎。然而当这场闹剧结束,双方发现留下的不仅仅是巨额债务,还有人民生活水平的空前倒退,无论是德黑兰还是巴格达,除了上百万具尸体和数百亿美金的债务。什么也没有得到。
希望历史永远不会重演,希望人民不要再顶着炮火 地雷和导弹,在战场上成为炮灰。
㈡ 什么是两伊战争
1980~1988年的两伊战争两伊战争,即伊朗和伊拉克之间的战争,战争自1980年9月爆发,至1988年8月结束,历时八年。领土争端是导致两伊战争的主要原因,宗教派系对立、民族纠纷、领导者个人恩怨也是引起战争的起因。这是二战之后持续时期较长、损失消耗最大的一场局部战争,战争曾导致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在海湾地区的严重对立,使紧张的海湾局势再次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
两伊是紧密邻邦,其接壤边界线长1280公里,双方在领土、民族、宗教等方面矛盾由来已久,谁都不让步,即便是已达成协议的问题都不诚心解决。
伊朗人口3400余万,主要是波斯人,阿拉伯人只有200万左右。长期以来,阿拉伯人一直进行着要求民族平等和争取自治的斗争。霍梅尼执政前曾答应给予自治,但执政后却未履行诺言。阿拉伯人起来反抗,伊拉克则对其提供武器和经费,霍梅尼对此极为痛恨。另外,两国境内均有数百万库尔德人,双方都支持双方的库尔德人反对对方政府。这样,民族纠纷的积怨愈结愈深。
战争直接起因是,1978年伊朗发生动乱,伊拉克支持伊朗国王巴列维,并将侨居在伊拉克的霍梅尼驱逐出境。1979年2月,巴列维王朝被推翻,霍梅尼执政。霍即宣扬输出“伊斯兰革命”,并煽动伊拉克的什叶派推翻萨达姆政权。1980年8月,伊朗单方面宣布不承认阿尔及尔协议。9月上旬,伊拉克用武力收复了长期被伊朗控制的扎因高斯等地,随后也宣布废除阿尔及尔协议,由此导致了两伊战争的爆发。
战争开始后,双方投入的兵力为:伊拉克10个师,11万余人,1500辆坦克,300余架飞机;伊朗7个师,7万余人,1000余辆坦克,150余架飞机。此外,双方各有数万名后备役部队参战。战争大体经历以下三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1980年9月22日至1982年7月12日)战争在伊朗境内进行。1980年9月22日拂晓,伊拉克出动大批飞机,袭击了伊朗首都德黑兰以及大不里士等15个城市和空军基地。23日凌晨3时,地面部队5个师(其中装甲师3个、机步师2个),约5万余人,1000余辆坦克,在猛烈的炮火准备后,分北、中、南三路向伊朗发起进攻。到29日,深入伊朗境内15-30公里,占领了伊朗近400平方公里的领土,控制了阿拉伯河东岸地区。这一阶段,历时40天,伊拉克利用突然袭击获得先机之利,夺取伊朗纵深30-90公里不等的大片土地,赢得了战场上的主动权。
1980年11月,伊朗进行局部反攻,伊拉克转入全线防御。由于伊拉克无力进一步发动有效的进攻,步步陷入被动。伊朗稳定了战局,逐步改变了被动态势。
从1982年3月起,伊朗转入反攻,伊拉克被迫退却。3月22日凌晨,伊朗出动正规军3个师和一部分革命卫队,共3万余人,发动了代号为“胜利行动”的反攻战役。收复了扎迪赫阿巴斯等城镇,约2000平方公里的失地,伊拉克被迫后撤30至60公里。
伊朗在取得战役胜利后,调整部署,经过约1个月的准备,于4月30日凌晨,发起了代号为“圣城行动”的进攻战役,主力突破了伊拉克部队防御,前出至两国边界附近,南下威胁霍拉姆沙赫尔城。6月10日,伊拉克宣布单方面停火,6月29日其军队已基本撤出伊朗。从此,两国边界基本恢复到战前状态。
第二个时期(1982年7月13日到1984年3月)战争在伊拉克境内进行。1982年7月13日夜,伊朗以正规部队革命卫队等共约10万余人,在猛烈炮火支持下,在宽达60公里的正面上,兵分三路对伊拉克南部城市巴士拉地区发动了代号为“斋月行动”的进攻战役。深入伊拉克境内8至20公里。14日晨,伊拉克以1个师和2个旅的兵力,在武装直升机的支持下进行阻击,并迅速转入反攻,迫使伊朗部队退至距边界约5公里的伊拉克境内的一个弧形地带踞守。此后,伊朗又发动三次进攻,都未能取得进展。
1982年10月1日起,伊朗向伊拉克北部曼达利地区发起进攻。10月1日凌晨,伊朗部队出动5万余人,向伊拉克边境城市曼达利地区发动了代号为“穆斯林伊本—阿吉勒”战役,控制了曼达利至纳夫塔哈纳之间的战略公路,对巴格达形成威胁。伊拉克军队先后发起7次反击,把伊朗部队阻止在边境一带。从1983年2月起,伊朗主要在中线和北线发动了“曙光1、2、3、4、5号”攻势。伊拉克凭借在国内作战的有利条件,对伊朗的攻势组织了有效的反击,基本守住了防线。由于战斗激烈,双方损失较重,至1984年3月底,伊朗攻势基本停止。
第三个时期(1984年4月至1988年8月),双方在边境地区互有攻守,并进行“袭船战”和“袭城战”,战争转入长期消耗战。1984年4-5月,伊拉克发动了震惊世界的“袭船战”,最多时,一天有8艘伊朗船(多为油船)受袭。8月,伊拉克开始大规模空袭哈尔克岛,并袭击来往于该岛的油轮,破坏伊朗的石油出口。1984年6月-1985年6月,伊拉克又发动了“袭城战”,伊朗近400座城市受袭。随后,双方的“袭城战”进一步升级。1988年2月27日,“袭城战”达到了8年来的最高峰,伊拉克出动飞机轰炸了德黑兰炼油厂。第二天,伊朗进行报复,轰炸了巴士拉及其他5个城市,29日,还向巴格达发射了3枚导弹。“袭城战”使双方的许多城市遭到了巨大的破坏,炸死炸伤了一大批平民。
与此同时,在海上双方展开了“油轮战”。伊拉克从1984年开始,发动了一场袭击油轮的攻势。为迫使美国等国家进一步向伊朗施加压力,伊拉克还用导弹打击巴拿马、希腊、科威特、英国、美国等国的油轮,企图将美国卷入海湾冲突。
1987年7月22日,美国公开卷入两伊冲突。11日,美国出动武装直升机首次袭击了正在公海布雷的伊朗“阿杰尔”号登陆艇。10月8日,又出动武装直升机攻击伊朗的4艘炮艇,击沉2艘,击伤2艘。10月15日、16日,伊朗发射岸对舰导弹,击中了悬挂利比里亚国旗的美国“森加里”号油轮和悬挂美国国旗的科威特油轮。1988年7月3日,美国“文森斯”号巡洋舰,用导弹击落了一架飞临霍尔木兹海峡上空的伊朗航空公司的A300型大型客机,290名乘客和机组全体人员遇难。
两伊武装冲突,引起了国际社会的严重关注。1987年7月20日,联合国安理会全体一致通过了要求伊朗、伊拉克立即停火的598号决议。伊拉克在第二天就做出了反应,表示欢迎安理会的决议,并决定暂停袭击伊朗海上目标。伊朗既没接受,也没表示反对。1988年7月18日,伊朗出人意料地宣布接受598号决议,就在前几天,它还宣称要进行持久战。8月25日,在联合国秘书长德奎利亚尔主持下,两伊外长终于坐在一起,为最终结束战争进行谈判,结果一致同意停止战争,但双方在边界划分、战争责任、赔偿、交换战俘等问题上存在着很大的分歧。至此,长达8年的两伊战争结束。
两伊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在中东、波斯湾地区爆发的一场持续时间最长的战争。双方血战8年,结果两败俱伤,双方都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两国共伤亡约100余万人,仅伤亡人数一项就大大超过1948年以来历次阿以战争伤亡人数的总和。8年战争,两伊在军费开支上共耗资2000多亿美元,其他经济损失更是无法计算。两伊战争如此高的消耗,是二战后局部战争少有的。
1984年5月开始的“袭船战”,不仅给双方造成了重大损失,而且引起了整个海湾局势的紧张,导致了外国在海湾军事力量的大量增加。这是二战以来,外国军事力量在海湾地区的最大规模的集结。
两伊战争,双方使用了大量的现代化高技术武器装备,美国、前苏联和法国等,将一些新式装备卖给交战双方使用,这些为美国等西方国家提供了大量战斗数据,为有关国家研制和装备同种武器提供了重要经验。
㈢ 二战对伊朗的影响
反犹主义”一词在英文中为“anti-semitism”,其动词形式为“anti-semite”,它是由前缀“ anti”和词根“Semite(闪米特族)”组合变化而来,从字面意思上看,应是“反闪主义”。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人们都习惯于用这一词汇来指代反犹主义。有学者认为这一词汇是在19世纪由德国记者威廉?马尔因在《犹太教战胜德意志社会》中首先提出来的,尽管这一词汇出现于19世纪,对犹太人的迫害早在上古时期就已出现。我们一般认为反犹主义是一种把整个犹太人作为迫害和排挤对象的社会现象、社会思潮和社会行为,反犹主义在不同的社会时期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和内涵。在历史上,欧洲的反犹主义最为严重,对历史的影响也最大,欧洲之所以会频频发生反犹的恶浪是由其深刻的历史根源和社会特点所决定的。
1、历史的惯性作用。欧洲对犹太人的大规模迫害始于希腊罗马时期,当时主要是为了推行希腊化政策,镇压犹太人的抵制和反抗。罗马帝国的灭亡以后,一方面帝国内长期推行的反犹政策在社会中形成的反犹排犹思潮并没有一下子消失。另一方面罗马帝国推行的反犹措施被后罗马时代各国所继承。日耳曼部落打败罗马帝国以后,最初并没有积极的学习希腊罗马的优秀文化,而是去继承和发展基督教,也包括对被称为“异教徒”的犹太人的迫害。例如在公元438年生效的罗马提奥尔西法典中规定的针对犹太人的附加条款,后来就成为一些人反犹的法律依据。
2、经济上的偏见和短视。由于犹太人一直被视为魔鬼和异教徒,所以他们的就业和经营也受到了很大限制,不少人只能去从事商业和金融业,特别是高利贷行业。流散到各地犹太人凭借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努力,很快就聚敛起大量财富,但这又会成为当地人妒嫉和仇视的对象。基督教禁止基督徒进行放贷食息,所以犹太人的放贷一直被视为是“罪恶勾当”,实际上“这是一个为自己掘墓的怪圈,其背后则是基督教欧洲对犹太民族的宗教迫害和种族歧视。”1莎士比亚在《威尼斯商人》中所描绘的犹太高利贷商夏洛克的形象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不少欧洲人心中对犹太人的偏见。
欧洲统治者一方面迫害犹太人,另一方面又把犹太人作为“敲竹杠”的榨取对象。法国统治者在这方面的表现尤为滑稽,从公元1182年到1321年,法国曾四次驱逐犹太人,为了财税收入又四次召回犹太人。1361年法国国王好人约翰被英国俘虏,为了筹集巨额赎金,允许犹太人返回法国,1394年又把他们驱逐了出去。以色列着名历史学家阿巴·埃班在《犹太史》中曾写道“他们(犹太人)在英国短暂的定居史逼真而深刻地反映了中世纪犹太人的命运:始则受鼓励,继而受辱,受迫害,最后则遭驱逐。”2近代欧洲资本主义兴起以后,犹太人在经济竞争中的优势也成为非理性反犹的新借口,一些反犹组织通过联合抵制的办法反对犹太人,把犹太人排除在一些行业和社团组织之外。在奥地利,一些反犹主义者在报纸上和集会上就公开打出“不从犹太人处购货”的口号。法国反犹分子爱德华·阿道夫·德律蒙在《法国犹太人》一书中竟然提出:法国的经济萧条和社会贫困是犹太人的罪过。他认为犹太人在法国人口中虽然只占0.25%,可是他们却掌握着法国一半以上的财富,所以要征收犹太人“显然用非法手段牟取的财产”。这本书在出版的当年就售出了十万册,在社会上起到了极大的蛊惑作用。
3、政治地位的缺乏。犹太人在客居地基本上都是以少数族裔的面目出现的,他们的经济地位凸显了他们这一群体的独特性,但他们始终没有完全获得相应的政治权利来保障自身的利益,这使得他们始终是一个脆弱的群体,再加上一些当权者别有用心的纵容和挑唆犹太人常常会无端的成为权力争斗牺牲品。在中世纪,一些欧洲国家统治者为了讨好教会,不遗余力的迫害犹太人。到了近代,欧洲各国的统治者为了转移国内社会矛盾和阶级斗争的视线,又往往拿犹太人作为“替罪羊”。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的沙皇政权就利用反对犹太人来转移国内的不满,在当时的反犹浪潮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20世纪三十年代,希特勒的纳粹势力同样是利用人们对犹太人的仇视来一步一步夺取权力的。从历史上来看,从《圣经》中在埃及为相的约瑟到在波斯国为后的以斯贴,从近代欧洲的“宫廷犹太人”到当今美国的犹太人,凡是犹太人有一定政治地位的时候,其权利就可以得到较好的维护,就可以有效的抵御反犹主义的攻击。
4、宗教文化上的不兼容性。公元4世纪后随着基督教被罗马帝国宣布为国教后,它就逐渐在欧洲取得了统治地位。但其地位一直受到来自犹太教的质疑,被基督教奉为经典的《新约》和基督耶稣一直为犹太教所否认,这种否认实际上就是对基督教合法性的一种质疑“几千年来,上帝、托拉、以色列一直是犹太教所包含的内容,犹太人对这些东西的忠诚就成为反犹主义的一个借口。它们使犹太人被视为局外人,更为重要的是被视为是对非犹太人神祗合法性的一种挑战。”3这是基督教占统治地位的欧洲社会所不能容忍的。其次是宗教传说中的犹太人对基督耶稣的迫害,以及一些人别有用心的把犹太人附会成为出卖耶稣的犹大的后裔,这些宗教传说不论其真实与否,在基督教会不厌其烦的鼓吹下,都在一定程度加深着基督徒对犹太人的偏见,并导致了一种强烈的宗教复仇情绪。最后是在宗教价值观上的对立。
犹太人自认为是上帝的“特选子民(the Chosen People)”,与上帝有着某种契约关系;基督教虽脱胎于犹太教,但已演变成一种普世的宗教,它认为所有的人都可以归化为上帝的子民,基督徒负有拯救人类和世界的使命。所以,当基督教与具有优越感的犹太教迎头相撞时,冲突就不可避免了,要么被归化,要么成为“万恶不赦”的异教徒。正因为如此,那些狂热的十字军战士在东征时就提出了“干掉一个犹太人,以拯救你的灵魂”的口号,基督教会也想尽办法包括使用暴力手段来迫使犹太人改变信仰乃至消灭掉他们。
犹太人由于在宗教和价值观上的独特性,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表现出了有别于基督教世界。这种差异使他们往往被视为是“非我族类”,进而形成一种深刻的偏见。按理上说这种差异并不一定能成为现实的冲突,一般而言,任何民族文化内部都存在两种机能:排斥性和包容性。排斥性有助于传统文化的延续和稳定,它是一种文化出于保护自身的本能而对外来异质文化的做出的反应。包容性则有利于吸收外来文化并适应社会的发展。这两种机能发挥作用并不是同步的和均衡的,它与这种文化自身的自信程度和开放程度及其所处的社会环境等有着密切的联系。由于希腊罗马以后的欧洲世界不具有中国文化上的那种优越和自信,再加上基督教占据社会思想主体地位后所带来的偏执和非理性因素,所以对异质的犹太人和文化表现出了强烈的排斥而不是宽容。这样,以两种不同宗教信仰为主体的社会在文化生活上表现出的差异竟然成了一种现实冲突的借口。
㈣ 巅峰时代的伊朗,到底为何发生伊斯兰革命
伊朗这个国家拥有拥有比较光辉灿烂的历史。比我们国家,多了至少要3000年的历史,历史悠久,文化繁荣,而且伊朗对应的古代波斯国家,在当时世界上也是非常强大的国家。但是到了近代以后,随着过各方力量的强大,伊朗国力逐渐衰弱,失去了像古代波斯一样的霸主地位。
发展过程中,嗯,由于存在贫富差距,人民和政府的矛盾更是愈演愈烈。使得伊朗内部动乱不团结,有心之人和外部殖民国家趁机挑逗挑逗人民,发动伊朗政变。颠覆巴列维政府。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发展都会遇到贫富差距这个问题,但是由于伊朗没有制定相应的政策,并且平均人民和政府之间的矛盾使得伊朗最终爆发战争。
㈤ 请问二战时的中东局势是怎么样的
中东除了叙利亚、伊拉克、黎巴嫩等殖民地外,其他保持中立……
土耳其初期貌似没有被卷入……在战争快结束时,才乘机对德国宣战……
土耳其本来打算等苏联快完了之后捞一把,还有一直在和罗马尼亚争夺克里米亚的宗主权
结果苏联一直在苏土边境陈兵100万,弄得他啥也不敢干
本来战后苏联打算灭土耳其恢复大亚美尼亚的,后来还是饶了他
PS:纳粹黄金有一小部分转移到了土耳其
伊朗本来也是中立,后来同盟国利用军队逼迫伊朗国王退位,扶持他的儿子即位,强制对轴心国宣战……
德黑兰会议 盟国方面警告伊朗王室 如放纵德国间谍进行刺杀行动 立刻废除伊朗王室 ...
说起伊拉克 1941年4月1日,伊拉克亲德的“金方阵”军官集团发动政变,废黜首相和摄政,由民族主义情绪强烈的拉希德·阿里掌握政权。新政府得到苏、意、日、沙特的承认,与德国复交,并要求英军撤出伊拉克。5月,德军攻占克里特岛,并从维希法国手中接管了叙利亚的机场。一时间,英国在近东和中东的利益岌岌可危。然后.....英国出兵控制了伊拉克,苏英同时出兵干涉波斯,同时也在外交上控制了阿富汗
叙利亚的法国部队一开始分成两派干起来,不过后来支持维希的那派都倒戈了
德国对阿拉伯的援助也只能做到这么多了,要怪就怪元首投入的不够....
中东差不多就这些事情= =不够的话可以继续追问...
㈥ 二战期间,为何苏联和英国要瓜分伊朗
伊朗的战略位置极其重要,在传统上是英俄大博弈的主要角逐地,在1907年英俄协议后也被两国视为禁脔,不容第三国染指。 二战爆发后,礼萨汗宣布伊朗中立,但并未限制德国在伊朗的活动。即使苏德战争爆发后,仍不接受一些有远见的臣属关于要伊朗宣布站到反法西斯同盟一边的意见。苏联政府多次向伊朗要求取缔德国特务的活动,而礼萨汗也并未采取必要的措施 。英国想要伊朗的石油资源,苏联想要伊朗的出海口,因为苏联的出海口都在北冰洋和北太平洋,南方没有出海口。
二战结束之后,1946年3月2日,当初英苏和伊朗三国同盟条约规定的占领时限到来。英国军队按照协议撤出了伊朗。在二战结束之后,英帝国已经自在崩溃边缘,占领伊朗对英国确实没有太多的价值了。但苏联这时已经看到了冷战即将来临,而自己撤出之后,巴列维政权肯定会被美国控制。所以苏联尽管在3月3日也撤出了自己控制的最大城市大不里士,但却显得非常不情愿。他们以伊朗境内存在对苏联的安全威胁为由,撤军行动进行的非常缓慢。而伊朗这时当然也得理不让人,在美国的支持下,向联合国安理会提出抗议。但很明显联合国安理会是没法对苏联这个常任理事国采取任何惩罚措施的,不过苏联还是感到了压力,在3月24日答复会尽快撤出。当年4月,苏联和伊朗达成协议,伊朗许诺将其北部油田的开采权长期租借给苏联,5月苏军完全撤出了伊朗领土。
㈦ 二战中的伊朗,为何会被苏联与英国联合夹击
因为伊朗的地理位置太特殊了,谁都想要。
为了推翻里礼萨·汗的统治,英军选择不宣战而突然发动进攻。 8月25日零时,苏联开始入侵伊朗。由诺维科夫将军指挥的一支可容纳2000人的苏联机动部队越过阿塞拜疆南部纳希切万地区的边界河阿拉斯,进入伊朗领土。他们迅速占领了马库和霍伊,然后一路向东进攻。面对苏维埃的突然进攻,大多数没有准备的伊朗部队在营房中解除了武装。为了威吓伊朗军队和平民并放弃抵抗,苏联飞机在入侵伊朗的那天轰炸了大不里士,拉什特,第二天轰炸了德黑兰郊区,为期两天的空袭共杀死了83名伊朗平民和12名士兵。
㈧ 二战时期的伊朗是不是也亲近纳粹德国当时的巴列维王
我想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1.在二战时期的伊朗与英美和苏联的关系都不错,要知道伊朗的前身波斯是英国和沙俄的事理范围。2.我记得应该是斯大林的要求吧,伊朗离苏联比较近,比较安全。3.伊朗远离二战战场,在这里举行会议比较安全。4.在二战时期举办会议多数是在第三国或者是第四国举行会议。
㈨ 两次世界大战,伊斯兰国家是否参战,在战争中扮演怎样的角色
第一,伊斯兰国家有参战的。主要是三大部分
1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在高加索地区和俄国人对抗,在巴勒斯坦地区和英国人对抗,在博斯普鲁斯海峡进行了反登陆作战,对手是英国-法国-澳大利亚和新西兰
在高加索地区,由于地形限制,战役规模不是特别大,但对俄国人的南线有较大牵制作用,后期在德国人帮助下一度威胁巴库,给俄国经济造成了不小的影响
在巴勒斯坦地区,和英国远征军对抗,一度迫使一支英-印部队投降
在博斯普鲁斯海峡海峡,更是获得不小的战果,此战之后,力主本次作战的英国海军大臣丘吉尔黯然下课
2摩洛哥和阿尔及利亚,他们是法国的殖民地,是法国兵员的主要提供者,尤其是阿尔及利亚士兵,以勇猛着称。但在1917年,一度险些兵变,结果就是法国陆军不得不替换总司令,贝当上台
3沙特阿拉伯地区(当时叫汉志),在劳伦斯的鼓动下,起兵对抗土耳其,牵制了土耳其的部分力量。结果汉志家族成员分别成了沙特阿拉伯、伊拉克的国王
第二,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参战的伊斯兰国家
1、阿尔巴尼亚,这里信仰绿教的占国民的70%,抵抗意大利和德国,但总体作用不是特别大
2、阿尔及利亚,法国沦陷后,阿尔及利亚成了法国海外驻军云集的地方,在达尔郎海军上将遇刺后,戴高乐获得了相应指挥权,阿尔及利亚成了他的兵员基地,后期法国军队基本以这里的兵员为主
3、埃及,站在英国一边,但暗地里还和德国人做交易,影响不大
4、伊拉克,英国控制,但内部一度倒向德国,还进攻了英国的军事基地,后被英国人镇压下去了
5、伊朗,成为了最主要的向俄国运输物资的中转基地之一,为了确保这里的安全,英国人入侵了伊朗,放逐了国王
6、土耳其,一开始亲德国,但保持中立,德国也想以这里为出发基地进攻巴库,毛子为此在这里放置重兵,后来看德国不行了,就对德宣战了
第三,对中立国的影响
简单地说,中立国都发财了
有工业的如瑞典,SKF轴承发展最快的时候就是二战时期
还有瑞士的银行业
就算是缺乏工业的西班牙和葡萄牙,靠着转手也赚了不少
㈩ 二战伊朗不是中立国吗
伊朗巴列维王朝在1939年欧战爆发后宣布“中立”,但是国王礼萨·汗亲德,和德国过从甚密。1941年苏联和英国联合出兵伊朗,对伊朗实施了南北分区占领(苏军占北,英军占南,1942年美军也在伊朗登陆参与对伊朗的占领。)礼萨汗被迫退位流亡海外,被英国押往毛里求斯,后又转往南非的约翰内斯堡监视居住,最后死于南非。礼萨汗下台后,传位给巴列维。伊朗放弃中立,加入同盟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