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伊朗的电影人为什么比我们优秀
伊朗其实是一个很不受待见的国家,在国际上,因为和美国关系,和同在中东的阿拉伯国家关系不好,所以一直处于尴尬的地位。但是,人家电影拍得不错。
伊朗的电影,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有《小鞋子》和《一次别离》。一部是九十年代的电影,一部是近几年的电影,但相同点在于都是很优秀的电影。我发觉,伊朗的电影,永远是很朴素的。这种朴素不是说他们穷,他们物质匮乏,而是指他们的情感,很纯粹,很朴素,很简单。
他们有宗教信仰,读《可兰经》。有严格宗教信仰的人,做起事情来总是比较诚恳。我可以从两个钟头的电影里,感受到导演的用心,感受到他的情感戏。我知道他碍于国家的监管,有些东西不能表达出来,但他还是从情感方面流露了出来。
回望中国电影人,中国电影也受到监管,但是因为中国的市场实在是太过于浮夸了,连带着让中国的电影人也浮夸起来。
B. 北影节天坛奖评委会阵容是什么
第九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天坛奖评委会阵容:
评委会主席:罗伯·明可夫,美国导演。
评委:
西尔维奥·盖约齐,智利导演、制片人。
曹保平,中国内地导演、编剧、监制、制片人。
谢尔盖·德瓦茨沃伊,俄罗斯导演。
刘嘉玲,中国香港演员。
马基德·马基迪,伊朗导演、编剧、制片人。
天坛奖:
该届天坛奖共收到来自85个国家和地区的775部影片报名参选,最终来自20个国家和地区的15部影片入围,《幸运儿彼尔》获得最佳影片奖,拉斯洛·奈迈施凭借《日暮》获得最佳导演奖。
阿里斯·瑟维塔利斯凭借《侍者》获得最佳男主角奖,弗鲁格·凯哲贝格里凭借《德黑兰:爱之城》获得最佳女主角奖。
C. 阿巴斯的作品能真正反映伊朗的电影水平和社会文化真实状况吗
阿巴斯是当代公认的电影大师,其作品包括《何处是我朋友的家》《橄榄树下的情人》《随风而逝》《原样复制》《特写》等等。1997年,阿巴斯凭借作品《樱桃的滋味》获得戛纳电影节最佳影片金棕榈奖。
“电影始于格里菲斯(美国电影先驱),止于阿巴斯。”法国“新浪潮”先驱戈达尔给了他高度的评价。
以阿巴斯为代表的伊朗导演,所拍摄的电影从题材、风格和文化内涵都迥异于西方,他们贴近生活的写实特征,给电影世界注入一股清新之风。
D. 有哪些推荐的伊朗电影
1,《筹款风波》
《筹款风波》是莫斯塔法·塔吉扎德赫执导的伊朗影片,由Bahram Radan、萨蕾·巴亚特主演,于2017年6月17日在上海国际电影节首映。2017年6月,该片获得第20届上海国际电影节评委会大奖。
2,《德黑兰:爱之城》
《德黑兰:爱之城》是阿里·贾比尔安萨里执导的剧情电影,弗鲁格·凯哲贝格里、贝纳兹·贾法里等参演,于2018年10月14日上映。
该片讲述了三个人近中年、对生活感到幻灭的都市男女,各自渴望着能在这个从未真正接纳自己的城市中寻找到爱情的故事。
3,《出租车》
《出租车》是由Jafar Panahi Film Proctions 出品,于2015年02月06日上映的一部纪录片。由贾法·帕纳西执导并主演。
影片讲述了一辆黄色出租车行驶在德黑兰熙熙攘攘的街道上。各种各样的乘客坐上车,每人都直率坦白地回答了司机的各种问题。
4,《推销员》
《推销员》是由阿斯哈·法哈蒂执导,沙哈布·侯赛尼、塔兰涅·阿里多斯蒂主演的伊朗电影,于2016年5月21日在戛纳电影节首映。该片讲述一对年轻夫妇因故搬家到新公寓,但一场与前房客有关的事故却将他们的生活搅得天翻地覆的故事。
5,《背马鞍的男孩》
《背马鞍的男孩》是2008年上映的伊朗剧情类电影,讲述了一个男孩花钱雇佣另一个穷男孩为他到处驼东西的故事。
E. 一次别离时那个国家的
剧名:一次别离类型:剧情 导演:阿斯哈·法哈蒂 主演:蕾拉·哈塔米 / 佩曼·莫阿迪 / 沙哈布·侯塞尼 上映时间:2012-11-13
内容简介编辑本段伊朗导演阿斯哈·法哈蒂在凭借《一次别离》获得奥斯卡外语片之后,知名度与日俱增。如今,关于他的新片计划随之公布,他的新片将是一部法语影片,计划今年秋天在法国开机拍摄。新片并非早前宣布的伊朗女孩与北非男孩的爱情故事。具体影片细节还要等待5月的戛纳电影节,当阵容更加完备的时候一同公布。新片为法语影片,并将于今年秋天在法国巴黎开机。
最佳男主角由出演印尼电影《可爱的男人》的多尼·达马拉获得,出演《桃姐》的刘德华和出演《化肥池的女人》的Eugene Domingo 被观众票选最爱男女演员,香港着名女导演许鞍华获得终身成就奖。
主要内容:
西敏想离开伊朗,她要带着自己的丈夫内达和女儿特梅一起离开这个国家。为此,她几乎已经做好了所有的准备。但是内达却有自己的打算,他并不是太愿意离开伊朗,他担心自己走了之后,他那患有老年痴呆症的父亲得不到照顾。出于这个考虑,内达决定留下来。
由于纳德的决定让西敏很不爽,她很快就把纳德起诉到法院。她要同自己的丈夫离婚。但是法院驳回了西敏的“无理请求”。离婚不成的西敏离开了家,搬到了自己的父母家。而他们的女儿特梅却决定要和自己的父亲生活在一起,并且希望妈妈能很快就回来和自己同住。
纳德很快就发现自己面临的没有妻子的困境——因为自己也要工作,所以他没有时间照顾父亲,而且分身乏术。无奈之下,他只有雇佣了一个叫做瑞茨的年轻的女钟点工照顾父亲。这个女人是个孕妇,而且她出来工作并没有得到自己丈夫的同意。有一天,当纳德回到家,他不仅发现自己父亲一个人在家,而且还发现老父亲被捆在了桌子上。等到瑞茨回来,纳德狠狠地批评了她一顿。紧接着,愤怒了纳德做出了极端的事情,把事情引向了一个悲剧性的结果——这个结果不仅仅毁掉了纳德的下半生,而且也毁掉了他在女儿心目中的形象和地位。[
获奖记录:
北京时间2011年2月20日凌晨,第61届柏林电影节上,《别离》获得了本届柏林电影节的金熊大奖,该片的全部男演员和两位女主角还将影帝、影后桂冠一并收入囊中。家庭剧《别离》由于隐含对伊朗社会现状的批判而备受关注。
2011年 第61届 柏林电影节(金熊奖) 最佳影片 阿斯哈·法哈蒂
时间所获奖项获奖人类型2011第61届柏林国际电影节 最佳影片金熊奖阿斯加·法哈迪获奖2011第61届柏林国际电影节 最佳男演员银熊奖五人同获获奖2011第61届柏林国际电影节 最佳女演员银熊奖两人同获获奖2011第58届悉尼国际电影节 最佳影片奖阿斯加·法哈迪获奖2011第29届伊朗曙光国际电影节 最佳导演奖阿斯加·法哈迪获奖2011第29届伊朗曙光国际电影节 最受观众欢迎影片奖阿斯加·法哈迪获奖2011第05届亚太电影大奖 最佳影片阿斯加·法哈迪获奖2011第37届洛杉矶影评人协会 最佳外语片第二名阿斯加·法哈迪获奖2011第37届洛杉矶影评人协会 最佳电影剧本�6�7获奖2011第77届纽约影评人协会奖 最佳外语片阿斯加·法哈迪获奖2011第12届纽约在线影评人协会奖 最佳外语片阿斯加·法哈迪获奖2011第14届英国独立精神奖 最佳外语片阿斯加·法哈迪获奖2011英国广播公司世界电影奖阿斯加·法哈迪获奖2012第69届金球奖 最佳外语片奖阿斯加·法哈迪获奖2012第46届美国国家影评人协会奖 最佳外语片阿斯加·法哈迪获奖2012第46届美国国家影评人协会 最佳影片第三名阿斯加·法哈迪获奖2012第46届美国国家影评人协会奖 最佳剧本阿斯加·法哈迪获奖2012第84届奥斯卡 最佳外语片奖阿斯加·法哈迪获奖2012第84届奥斯卡 最佳原创剧本�6�7提名2012第06届亚洲电影大奖 最佳电影阿斯加·法哈迪提名2012第06届亚洲电影大奖 最佳导演阿斯加·法哈迪提名2012第06届亚洲电影大奖 最佳女主角莱拉·哈塔米提名2012第06届亚洲电影大奖 最佳编剧�6�7提名2012第06届亚洲电影大奖 最佳剪接�6�7提名2012第65届英国电影学院奖 最佳外语片阿斯加 法哈迪提名2012第84届奥斯卡金像奖 最佳外语片阿斯加 法哈迪获奖2012第37届恺撒奖 最佳外语片阿斯加·法哈迪获奖
F. 伊朗电影 别离 剧情解析
Termeh和Razieh的女儿一起玩桌上足球,生活在一个用童话与课本堆砌出的世界里。当她们的父母不约而同地选择用说谎来应对时。
她们被迫承担起了不该由她们承担的重负,保守着一个昏暗浑浊的秘密,她们成了各自父母沉默的同谋。而后,Termeh迫不得已在法官面前不动声色地帮着父亲圆谎,转眼又在汽车后座上泪流满面。她的童年时代从此崩塌,而在它的废墟之上隐约出现了一个不可捉摸的成人世界。
(6)伊朗导演什么凭借扩展阅读
《别离》演员表
1、蕾拉·哈塔米饰演西敏
1972年10月1日出生于伊朗,伊朗电影演员,代表作《纳德和西敏:一次别离》,并因此荣获第61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银熊奖)最佳女演员。
蕾拉·哈塔米是伊朗导演阿里·哈塔米(1944-1996)和演员Zari Khoshkam的女儿。她的丈夫是演员 Ali Mosaffa。
2、佩曼·莫阿迪饰演纳德
在2000年后期初涉剧本创作,由此开始了他的电影生涯。他曾担任多部伊朗电影的编剧。2009年,在阿斯哈·法哈蒂的电影《关于伊丽》(2009)中莫阿迪开启了他的演艺生涯。两年后,他凭借电影《一次别离》(2011)中的主要角色纳德一角的精彩表演。
G. 国外有哪些着名导演﹖
国外着名导演有很多,比如
1)詹姆斯·卡梅隆 James Cameron --- <泰坦尼克号>
2)马丁·斯科塞斯 Martin Scorsese --- <飞行家>
3)史蒂芬斯皮尔勃格Steven Spielberg --- <辛德勒名单>
4)克林特伊斯特伍德 Clint Eastwood --<不可饶恕><百万宝贝>
5)彼得·杰克逊 Peter Jackson --- <指环王>
6)彼得·威尔Peter Weir ---- <怒海争锋>
7)约翰·福特 John Ford ---- <鹃血忠魂>
8)希区·柯克 Hitchcock --- <蝴蝶梦>
9)吕克·贝松Luc Besson----<第五元素>
10)迈克·李Mike Leigh----<远大希望>
11)迈克尔.鲍威尔 Michael Powell ---<生死有命>
国外着名导演还有
1、影艺术奠基人格里菲斯
2、意大利导演吉赛贝·托纳多雷
3、伊朗导演马基德·麦吉迪
4、库斯杜里卡
5、拉斯·冯·提尔
6、阿莫多瓦
7、阿巴斯
8、爱森斯坦
9、黑泽明
10、美国导演大卫·沃克·格里菲斯
11、日本着名导演北野武
12、美国着名导演唐·米歇尔
13、意大利着名导演托纳托雷
14、意大利着名导演帕索里尼
H. 奥斯卡奖伊朗名导法哈蒂被诉抄袭学生影片,大家怎么看
据外媒消息,伊朗法院对此前的阿斯哈法哈蒂新作抄袭案做出裁决,认定两届奥斯卡奖得主阿斯哈法哈蒂的新片《一个英雄》抄袭了其前学生阿扎德马西扎德(azad Masizad)在求学期间制作的纪录片《All Winners,All Losers》,罪名成立。德黑兰一家法院裁定,法哈蒂侵犯了阿扎德纪录片的版权,并在没有注明原作者的情况下窃取了她的纪录片的关键元素。
总而言之,这虽然是一部抄袭的影片,但是不得不说它的剧情以及对人性的刻画是非常好的。
I. 电影导演:穆森•马克马巴夫;先给20分,采纳后加80分。
莫森·玛克玛尔巴夫(Mohsen Makhmalbaf)是现今仍活跃于世界影坛上的最出色的伊朗导演之一。他于1957年5月27日出生于伊朗的德黑兰,作为一个工人阶级家庭的孩子,他在很小就被卷入到好战的伊朗恐怖组织与伊朗国王政权的暴力活动中,17岁的时候,因为刺伤了一名警察,莫森被当局判处死刑。幸好由于他还未成年,他最终躲过了死亡的命运并在服刑五年后出狱。这时正是1979年,伊朗的伊斯兰革命兴起的时候。莫森参与创建了一个艺术家团体,称为“伊斯兰传播组织”。而他自己也从此成为了一名多产的作家,写过戏剧,小说,散文等。并最终转向电影创作。
1981年他为电影《解释》(The Explanation)创作了剧本,转年他又自编自导了《纳什奥的忏悔》(Nassouh's Repentance)。接下来他大概每年创作一部电影,并且每部之间风格和内容都有很大差异。他的早期作品还有1983年的《两眼双盲》(Two Sightless Eyes),1984年的《从魔鬼奔向上帝》(Fleeing From Evil to God),1985年的《抵抗》(Boycott)等。后者的剧本来源于他在狱中的真实经历,并使他开始受到国际电影节的关注。而他在1990年接连拍的两部电影《爱之时光》(Time of Love)和《赞亚塔之夜》(Nights of Zayandeh)则遭到伊朗当局禁映的命运。莫森因此再次改变风格,1993年的《从前的影院》(Once upon a time, Cinema)是一部奇妙的描绘伊朗电影复兴的滑稽喜剧。1993年他在拍摄《演员》(Actor)的时候,他的第一个妻子因事故意外死亡,他之后又娶了她的妹妹,后者日后也投身电影行业。
莫森不仅自己擅长拍电影,更难得的是他组建了一个不折不扣的电影家庭,他的妻子,儿子和两个女儿都从事电影事业并有作品问世,大女儿莎米尔更是已经成长为才情横溢的新锐年轻导演。而他一手创建的玛克玛尔巴夫电影公司也为伊朗电影业输出了很多人才。他的其他主要作品还有1994年的《电影万岁》(Salaam Cinema)和1996年的《肯大哈》等,他还和伊朗的名导演阿巴斯等人合作,拍摄了一系列有关电影的纪录片。
J. 阿巴斯简介
不与群芳同列的伊朗导演阿巴斯
丁丁(9月14日23:28)
谈到电影,极少有人会想起伊朗。
长久以来,这片绮丽的土地一直由欧美大国把持,即使将焦点对准亚洲,为世人所瞩目的也是中国、日本、印度等与西方接触较密的国家。相形之下,封闭而又动荡的小国伊朗完全可以被电影文化界忽略。这一悲哀的境况终于由一位不同凡响的电影导演改变,他就是现今影迷们不时挂在嘴边的阿巴斯。
阿巴斯·基阿鲁斯达米(Abbas Kiarostami)1940年6月22日生于伊朗首都德黑兰,自小就表现出对艺术的强烈兴趣。毕业于市立美术学院。他发现自己并不适合走美术道路,为了生活,便暂且为交警局设计交通海报,同时给儿童读物画插图,后来开始拍摄广告和短片。对各种工作的尝试为他日后从影积淀了丰富的社会生活经验。
1969年是伊朗电影史上不可磨灭的一年——伊朗新浪潮(Iranian New Wave)诞生了,青少年发展研究院聘请阿巴斯组建电影学系,此后的二十三年间(至1992年),他一直在此拍片。电影系成为了制作伊朗新电影的温床,而对阿巴斯本人来说,这同样是他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正是从六九年开始,作为一名导演、剧作家、制作人以及剪辑师,他如一颗新星在伊朗电影工业浪潮中冉冉升起。
1970年,阿巴斯完成了他的首部抒情短片《面包与小巷》,从中我们已可洞见他日后集大成作品的艺术风格:纪录片式的框架,即兴式的表演,真实生活的节奏,和现实主义的主题。而这一切都被他舒缓自然地融合在一起。积累了几年拍短片的经验,1974年阿巴斯推出了他的第一部剧情长片《旅行者》(当然也只有74分钟),细腻地描绘了一个叛逆的乡村问题少年,他执意要到首都德黑兰去看一场足球比赛。八十年代,他相继拍摄了一些反映伊朗学龄儿童面临的问题的纪录片,如《一年级新生》(1985),《家庭作业》(1989)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