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科威特是什么国
据了解,科威特(阿拉伯语:الكويت),全名科威特国,(阿拉伯语:دولة الكويت ,英语:The State of Kuwait),是一个位于西南亚阿拉伯半岛东北部、波斯湾西北部的君主制国家。在南部与沙特阿拉伯、北部与伊拉克分别接壤。该国首都科威特城与该国名称同名。
科威特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丰富。科威特的已探明石油储量940亿桶,约为世界总储量的10% 。石油、天然气工业为国民经济的支柱,其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5%。
科威特的气候不利于农业,几乎全部农产品都需进口。该国开始发展多种经济,减轻对石油的依赖程度。
位置境域
科威特全国面积17818平方公里(包括阿拉伯半岛的东北角及其附近的布比延、费莱凯等岛屿)。位于亚洲西部阿拉伯半岛东北部,波斯湾西北岸,西、北与伊拉克为邻,南部与沙特阿拉伯交界,东濒波斯湾,同伊朗隔海相望。水域面积5625平方公里。
地形
科威特海岸线长290公里。全境为一波状起伏的荒漠,西南部的杜卜迪伯高平原海拔275米,为全国地势最高的地方。北部有山地,西部有莱亚哈丘陵。东北部为冲积平原,其余为沙漠平原,一些丘陵穿插其间。地势西高东低。无常年有水的河流和湖泊。地下水资源丰富,但淡水极少,饮水主要来自伊拉克及淡化海水。有布比延、法拉卡等9个岛屿。
气候
科威特属热带沙漠型气候。夏季漫长,常刮西风,干燥,气温45℃,最高52℃,沥青路面80℃;紫外线、紫外线B和红外线水平60%。冬季短暂,最低气温可低至0℃,常刮南风,降雨量108毫米。春夏季多见沙尘暴。
自然资源
科威特石油和天然气储量丰富,2013年已探明的石油储量为140亿吨,占世界储量的10.8%,居世界第四位。南部的布尔干油田为世界最大油田之一。天然气储量为1.78万亿立方米,占世界储量的1.1%。石油是科威特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和国民经济的支柱,财政收入90%以上来自石油。其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0%,占出口创汇的95%。1978年产原油11,000万吨(1991年为631.5万吨),为世界主要产油国之一。除开采石油外,现正开采丰富的海底气田。非石油生产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60%(其中包括农、渔业0.4%,制造业13.3%,电气、水0.1%,建筑业2.7%,批发、零售6.3%,餐饮旅馆业0.8%,运输、仓储和通讯4.6%,金融4%,保险0.2%,房地产和商务服务7.3%,社区社会服务22.4%等)。
人口民族
科威特人口396.5万(2013 年)。其中科威特籍人口124.3万,占总人数的38%。
据阿拉伯时报2014年7月8日报道,依据最新统计数据科威特外籍人口数量达到2,413,081,其中印度人最多,达到762,471人。排在印度之后的是埃及,517,973人;孟加拉国,181,265人。
政治
政体
科威特是君主世袭制酋长国,埃米尔是国家元首兼武装部队最高统帅。一切法律以及与外国签订的条约和协定均由埃米尔批准生效。科主张维护民族独立、国家主权与领土完整,发展民族经济,实行高福利制度。海湾战争后,科迅速开始了战后重建工作,加强国防建设,在政府部门和经济机构中逐步推行科威特化。伊拉克战争后,科政府工作重心转到经济建设,陆续启动一批大型基础设施项目。萨巴赫家族统治地位牢固,政局相对稳定,安全角势良好。
‘贰’ 当年萨达姆明知科威特受美国保护,他为何还铤而走险吞并科威特
因为科威特拥有非常丰富的石油,如果占领科威特就会使得伊拉克拥有一个出海口,还有就是拥有丰富的石油资源。当时伊拉克由于两伊战争的结束,导致伊拉克国内的经济出现了崩溃的局面。萨达姆为了及时解决这样的困境才会选择继续挑起战争。然而这也遭到了其他国家的强烈反对。所以萨达姆最后才会失败。
后来萨达姆被处以绞刑,所有的伊拉克人民都欢欣鼓舞,然而这并没有使得伊拉克人民的生活变得好转,反而令人讽刺的是伊拉克人民的生活水平越来越下滑,逐渐的成为了世界上最不发达的地区。
‘叁’ 请问当年伊拉克为什么要打科威特
原因是:1.两伊战争使伊拉克背上巨额债务,其中相当一部分是欠科威特的,伊拉克认为与伊朗打仗是为了保卫阿拉伯世界不被伊朗入侵,所以要求科威特减免债务,科威特不同意。
2.科威特在边境地区开采石油,但油田却是横跨伊科边境的,伊拉克因为两伊战争无暇顾及,当战后再开采时,很多边境的油田已经枯竭。
3.伊拉克作为产油大国,海岸线只有60英里,没有像样的大型港口(最大的港口巴士拉是建在内河中的),严重限制了石油出口,石油管道通过约旦土耳其境内人家要提成的。
4.国内库尔德人闹独立、南部什叶派闹起义,对外战争可以转移民众注意力,凝聚民心。
5.阿拉伯复兴社会党(这个党在埃及、叙利亚等国都存在)推行泛阿拉伯主义,主张统一阿拉伯世界,恢复阿拉伯帝国的辉煌。
6.萨达姆当时与美国关系不错,可以说当年的萨达姆就是美国的一条狗,他的化学武器要是没有美国的帮忙,也发展不起来,在入侵科威特之前试探过美国的态度,美国并未表示反对(可能是误会也可能是圈套)
还有一个借口:当伊拉克是英国殖民地的时候,科威特是其一部分。
‘肆’ 有人知道科威特这个国家吗
科威特国通称科威特,是一个位于西亚地区阿拉伯半岛东北部、波斯湾西北部的君主立宪国,在南部与沙特阿拉伯、北部与伊拉克分别接壤,同伊朗隔海相望。
该国首都科威特城与该国名称同名,公元7世纪时是阿拉伯帝国的一部分,1871年后属奥斯曼帝国,1899年起沦为英国殖民地,1961年独立。
科威特是君主世袭制酋长国,埃米尔是国家元首兼武装部队最高统帅。一切法律以及与外国签订的条约和协定均由埃米尔批准生效。
科威特主张维护民族独立、国家主权与领土完整,发展民族经济,实行高福利制度,海湾战争后,科迅速开始了战后重建工作,加强国防建设,在政府部门和经济机构中逐步推行科威特化。
伊拉克战争后,科政府工作重心转到经济建设,陆续启动一批大型基础设施项目,萨巴赫家族统治地位牢固,政局相对稳定,安全角势良好。
(4)科威特什么时候恢复伊朗食品扩展阅读:
科威特首都科威特城,位于科威特湾南岸,是阿拉伯半岛东岸最重要的深水港,全国政治、经济中心。人口51万(2013),建于十八世纪初。
石油、天然气工业为国民经济主要支柱,其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5%,占出口收入的92%。近年来,政府在重点发展石油、石化工业的同时,强调发展多元化经济,着力发展金融、贸易、旅游、会展等行业。
并提出2035年发展愿景,将科威特建设成为地区商业和金融中心,发挥私营企业在科威特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保障人民生活全面均衡发展,实现社会公正。
‘伍’ 为什么当年伊拉克打伊朗的时候列强不干涉,打科威特就干涉了
一个很关键的原因就在于两伊战争(1980年9月22日——1988年8月20日)是发生在伊朗伊斯兰隔命(爆发于1978年,至1979年2月取得胜利)之后。
伊朗伊斯兰隔命使伊朗和美国的关系发生了剧变,由之前的盟友变成了仇敌。因此,两伊战争期间,美国在选边站队方面,自然是力挺伊拉克。而周边的阿拉伯国家在美国和西方列强的影响下,也选择了帮助伊拉克。
但两伊战争结束后,伊拉克欠下了一些阿拉伯国家的债务(其中就包括欠科威特140亿美元)。伊拉克希望石油输出国家组织(OPEC)降低石油产量,上涨石油价格,这样它可以偿还这笔债务。相反地科威特提高了其产量,造成油价下降,希望以此来迫使伊拉克解决它们之间的边境争执。
此外伊拉克指责科威特借两伊战争的机会在伊拉克境内建立军事基地。伊拉克声明,它作为其它阿拉伯国家与伊朗之间的缓冲地带,在两伊战争中为所有阿拉伯国家做出了贡献,因此科威特和沙特阿拉伯应该免除伊拉克的战争贷款。
再加上两伊战争几乎破坏了伊拉克在波斯湾的所有港口设施,摧毁了它的石油外输能力。许多伊拉克人认为,两伊战争再次爆发是必然的,因此以伊拉克的安全起见,它必须占据更多的地区,尤其是在离战场较远的,比较安全的地区占据海港。因此科威特就成了一个目标。
但伊拉克此举却严重牵动美国及其他许多西方国家的神经。首先,海湾地区拥有极其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世界20个特大的油田,有11个在海湾地区。海湾地区生产的石油主要供出口。美国、西欧、日本进口的石油,相当大的一部分来自海湾地区。如果伊拉克吞并科威特后进而占领沙特阿拉伯,就可控制全世界一半以上的石油资源,这犹如卡住了西方主要工业国的咽喉。届时,萨达姆利用手中的石油伍器,可以摆布西方工业国家的经济发展,并可以进而对它们指手划脚。这是美国和其他一些主要工业国家所绝对不能容忍的。
其次,科威特是世界上少有的富国,它在国外的资产超过1000亿美元。另外,它在西方国家还持有多达数百亿美元的股份。如果这些资财被伊拉克抽走,也将给西方经济造成巨额损失。
仅凭以上两点,当伊拉克发动对科威特的进攻时,西方肯定是坐不住的。
‘陆’ 伊拉克当时为什么占领科威特
1990年8月2日,为了将科威特的石油宝藏控制在伊拉克手中, 萨达姆-侯赛因下令其军队悍然入侵科威特。伊拉克出动3350辆 坦克,几十架军用直升飞机和5个师约 10万人的兵力入侵科威特, 整个军事行动只用了不到10个小时。
伊拉克的举动使得沙特等海湾国家的安全受到严重威胁,也 使海湾地区局势急剧动荡。联合国安理会应科威特政府的要求召 开了紧急会议,并通过了660号决议,要求伊拉克立即无条件撤 军,恢复科威特合法政府,限期裁军,否则将对其动武。
萨达姆总统在电台上发表了讲话,声称“圣战”已经开始, 表示“决不向美国屈服”。其态度的强硬终于促使美国总统布什 签署了代号“沙漠盾牌行动”的作战计划。在实施“沙漠盾牌行 动”计划的同时,布什还指令美国驻海湾地区总司令斯瓦茨科夫 将军制订了“沙漠风暴行动”计划。
伊拉克与科威特和阿拉伯联合酋长国之间的争端主要包括三 个方面:
1. 石油政策。由于近年来石油供过于求,油价从1990年1月 的每桶21美元下跌到7月的14美元。伊拉克指控科威特伙同阿联 酋有意超产石油、降低油价,使伊拉克损失140亿美元的石油收 入。科威特表示,两伊停火后,科一直遵守欧佩克规定的生产配 额,为限产保价政策作出了牺牲。科要求增加生产配额,是为了 满足它在西欧发展石油“下游业务”的需求。阿联酋也拒绝伊的 指控,指出维护世界石油市场稳定是欧佩克内外产油国的共同责 任,为稳定石油价格,阿联酋宁可将产量减少到配额以下。
2. 领土纠纷,伊科之间有长约120公里的陆地边界,其中盛 产石油的沙漠地带未划定边界,伊指控科在两伊战争期间蚕食伊 拉克领土,在属于伊拉克的地区建立军事哨所和石油设施,还在 属于伊拉克的鲁迈拉油田南部盗采了价值24亿美元的石油,科认 为,鲁迈拉油田南部延伸到科境内,应属科领土,并要求阿盟组 成一个仲裁委员会,根据科伊现有的条约和有关文件划定两国边 界。
3. 债务问题。两伊战争期间伊拉克所欠700多亿美元债务中, 欠科等海湾国家的债务约350亿美元。伊拉克提出它与伊朗作战 是保卫阿拉伯民族,因此应正式免除战争期间所欠科威特、阿联 酋等阿拉伯国家的债务。科认为,伊未经协商单方面提出取消全 部债务的做法是难以接受的,阿联酋指出,伊的做法引起争论, 不利于阿拉伯民族履行义务。
‘柒’ 科威特支持沙特 召回驻伊朗大使,科威特是哪个国家的
指波斯湾(简称“海湾”)沿岸的国家。包括伊朗、伊拉克、科威特、沙特阿拉伯、巴林、卡塔尔、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和阿曼。
‘捌’ 我公司要派我去科威特去一年,有谁能告诉我一些那里的情况
国名:科威特国(The State of Kuwait)
独立日:6月19日(1961年)
国庆日:2月25日(1950年,系第11代埃米尔登基日)
国旗:呈横长方形,长与宽之比为2∶1。靠旗杆一侧为黑色梯形,右侧自上而下由绿、白、红三色的等宽横条组成。黑色象征打败敌人,绿色代表绿洲,白色代表纯洁,红色象征为祖国流血。还有另一种说法为,黑色象征战场,红色象征未来。
国徽:呈圆形。一只白色的隼展开双翼构成圆周,圆面上有海水、蓝天、白云和行进在海面上的帆船,它象征历史上的科威特。隼的胸前是盾形的国旗图案,圆面上部用阿拉伯文写着“科威特国”。
国家元首: 埃米尔贾比尔·艾哈迈德·萨巴赫(Jaber Al-Ahmed Al-Sabah),1977年12月31日即位,为第13代埃米尔。
自然地理:面积17818平方公里。位于亚洲西部波斯湾西北岸,西、北与伊拉克为邻,南部与沙特阿拉伯交界,东濒波斯湾。海岸线长213公里。东北部为冲积平原,其余为沙漠平原,一些丘陵穿插其间。地势西高东低。无常年有水的河流和湖泊。地下水资源丰富,但淡水极少。有布比延、法拉卡等10多个岛屿。热带沙漠气侯,炎热干燥。
人口:224万(2001年)。其中科威特籍人口85万,占总人数的38%。外籍侨民139万,占62%。外国侨民主要有巴勒斯坦人、埃及人,其余为印度、伊朗、巴基斯坦和其他阿拉伯人。阿拉伯语为官方语言,通用英语。伊斯兰教为国教,居民中95%信奉伊斯兰教,其中约70%属逊尼派,30%为什叶派。
首都:科威特城(Kuwait City),人口38万(2000年)。
简史:公元7世纪为阿拉伯帝国的一部分,1581年起哈立德家族统治科威特。1710年居住在阿拉伯半岛内志的阿奈扎部落中的萨巴赫家族迁移到科威特,1756年取得统治权,建立了科威特酋长国。1822年英国总督从巴士拉迁至科威特。1871年科成为奥斯曼帝国巴士拉省的一个县。1899年英国强迫科签署了英科秘密协定,英成为科的宗主国。1939年科正式沦为英国的保护国。1954年科成立了以酋长阿卜杜拉·萨巴赫为首的最高委员会。1960年从英国人手里先后接管了司法权和货币管理权。1961年6月19日科威特宣布独立。1990年8月2日被伊拉克出兵侵吞,并由此而引发了海湾战争。1991年3月6日,海湾战争结束,科威特埃米尔贾比尔等政府官员返回科威特本土。
政治:科威特是君主世袭制酋长国,埃米尔是国家元首兼武装部队最高统帅。一切法律以及与外国签订的条约和协定均由埃米尔批准后才能生效。国内禁止一切政党活动。内阁重要职务由王室成员担任。科是一个完全独立的阿拉伯国家,伊斯兰教为国教,其教义是立法的基础,埃米尔必须由穆巴拉克·萨巴赫后裔世袭。立法权由埃米尔和议会行使,埃米尔有权解散议会和推迟议会会期;行政权由埃米尔、首相和内阁大臣行使;司法权由法院在宪法规定范围内以埃米尔名义行使;王储的任命由埃米尔提名,议会通过;埃米尔任免首相,并根据首相提名任免内阁大臣等。国民议会为立法机构,一院制。其主要职能有:制定和通过国家的各项法令和法规;监督国家财政执行情况;行使各项政治权力。议会由50名经全国选举产生的议员和现任内阁大臣组成,每届任期四年。政府由王储兼首相和内阁大臣组成,负责执行国家的内外政策,向埃米尔负责。
经济:科威特石油和天然气储量丰富,现已探明的石油储量为968亿桶,占世界储量的10.8%,居世界第四位。天然气储量为1.498万亿立方米,占世界储量的1.1%。石油是科威特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和国民经济的支柱。其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0%,占出口创汇的95%。非石油生产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60%(其中包括农、渔业0.4%,制造业13.3%,电气、水0.1%,建筑业2.7%,批发、零售6.3%,餐饮旅馆业0.8%,运输、仓储和通讯4.6%,金融4%,保险0.2%,房地产和商务服务7.3%,社区社会服务22.4%等)。近年来,政府在重点发展石油、石化工业的同时,强调发展多种经济,减轻对石油的依赖程度,不断增加国外投资。工业以石油开采、冶炼和石油化工为主。目前科在OPEC中的出口配额为200万桶/日,实际日产量为220万桶。日炼油能力86万桶。科威特的主要油田有大布尔干油田,位于科威特东南部。大布尔干油田是世界最大的砂岩油田,也是仅次于加瓦尔油田的世界第二大油田。科威特可耕地面积约14182公顷,无壤培植面积约156公顷。近年来,政府重视开发农业,但农业产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例最高时只占1.1%。以生产蔬菜为主,农牧业产品主要依靠进口。渔业资源丰富,盛产大虾、石斑鱼和黄花鱼。对外贸易在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出口商品主要有石油、天然气和化工产品,石油出口占出口总额的95%。进口商品有机械、运输设备、工业制品、粮食和食品等。
新闻出版:全国共有7家日报,其中阿拉伯文版5种:《舆论报》、《政治报》、《火炬报》、《祖国报》和《新闻报》;英文版有两种:《科威特时报》和《阿拉伯时报》。各种杂志56种,以上多为民办。科威特通讯社系国家通讯社,建于1956年10月,1980年起用阿拉伯文、英文向国外发稿。 科威特广播电台建于1951年,用阿拉伯语、英语广播。科威特电视台建于1962年12月,用4个频道播放阿拉伯语和英语节目。还通过卫星接收站转播埃及卫星电视节目。
外交:奉行和平中立不结盟政策,主张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上同所有国家发展关系。强调应通过和平方式解决国际间的争端,致力于维护科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将维持对伊拉克制裁、寻求国际社会同情和保护作为其外交工作重点。与美等西方国家关系密切,并有美军驻扎。积极维护阿拉伯国家团结,努力加强同伊斯兰国家的联系,强调海湾合作委员会成员国之间在政治、经济、军事等领域里的协调与合作,共同维护海湾地区的安全与稳定,主张与“大马士革宣言”国在地区安全方面进行协调。在国际事务中,科主张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反对侵略扩张,认为联合国应为维护世界的安全与和平发挥作用。主张解决第三世界债务问题。科是阿拉伯国家联盟,阿拉伯议会联盟,海湾阿拉伯国家合作委员会,石油输出国组织和阿拉伯石油输出国组织成员国。
与中国关系:1971年3月22日,科威特与中国建交
年人均收入在3万--4万美元
科威特是“三高”国家,即高收入、高消费、高福利。科威特人均国民收入长期位居世界前10位。他们的福利更令人瞠目,免费教育、免交水电费、免费看病住院、免交所得税,还可享受各种补贴
‘玖’ 科威特时间
科威特时间= 北京时间 -5 小时。
科威特,当地时间比北京时间慢5小时。以北京时间减去5小时后,即为科威特的当地时间。是一个位于西亚地区阿拉伯半岛东北部、波斯湾西北部的君主立宪国。在南部与沙特阿拉伯、北部与伊拉克分别接壤。同伊朗隔海相望,该国首都科威特城与该国名称同名。
地形地貌
科威特海岸线长290公里。全境为一波状起伏的荒漠,西南部的杜卜迪伯高平原海拔275米,为全国地势最高的地方。
北部有山地,西部有莱亚哈丘陵。东北部为冲积平原,其余为沙漠平原,一些丘陵穿插其间。地势西高东低。无常年有水的河流和湖泊。地下水资源丰富,但淡水极少,饮水主要来自伊拉克及淡化海水。有布比延、法拉卡等9个岛屿。
‘拾’ 科威特1980年被伊拉克吞并吗
不是,是1990年
1980年还在进行两伊战争,伊拉克的主要敌人是伊朗
一九九零年八月,伊拉克对科威特发动侵略战争,意图将科威特变为伊拉克的第十九个省。五个月后,美国发动对伊拉克的战争,伊拉克不但吐出了吃进的科威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