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佛教被尊为国教的国家是哪个国家
全世界以宪法或其他法律规定基督教为国教的有英国、挪威、丹麦、芬兰等国家。
规定天主教为国教的有梵蒂冈。
规定伊斯兰教为国教的有伊拉克、叙利亚、沙特阿拉伯等等多数中东阿拉伯国家及亚洲的印尼。
规定佛教为国教的有泰国、柬埔寨等国家。
政教合一,强制人民信奉国教(伊斯兰教)的有伊朗。
2. 哪个国家,伊斯兰是主流,但佛教
阿拉伯国家,伊斯兰教是主流。比如伊拉克,伊朗,叙利亚,科威特,沙特阿拉伯等。
3. 伊朗的国情问题
这项规定的对象是全体在伊朗的女性,也就是不论是否是伊朗人,在公共场合必须佩带头巾。
有两点需要注意:一、公共场合,也就是在外出非私人场合,如公司、学校、集会、购物等,都需要佩带头巾;但是,在私人场合,如家里、宿舍、亲友家中等,则没有强制规定,没有外人或陌生人在场的情况下,几乎没有女性会一直戴着头巾,在家中的衣着也是很随意的,跟西方没啥区别。二、佩带头巾有多种方法,但没有一种佩带方法强制遮住脸部,现实中也没有伊朗女性会这么做(其实伊朗妇女对护肤、化妆等很在意,展示还来不及),头巾的种类也不少,只要保证不露出大部分的头发,带法可以随意一些(近来也有保守派对此提出异议的)。
所以,外国女性高级官员访问的话,还是要“入乡随俗”带头巾的(对于访问者来说,尊重当地风俗习惯也是一种国际交往中的礼貌),但不似对伊朗女性般要求严格。
伊朗女性在很多公众场合被拒之门外的原因很简单,因为活动的主体是男性,也即是说,女性被拒之门外的活动都是男子比赛,男足、男篮等等,妇女是无法到场观看的,理发店等等也是男女分开的。但反过来也是一样的,活动的主体如果是女性的话,男性也是被禁止入内的,如女排比赛等。此外也有比较开放的场合,如电影是男女都可以同场观看的。
主要还是宗教规定的限制,当然也有不少地方容易遭人非议,不过作为伊朗人来说,已经习惯成自然了吧。
4. 为什么佛教从印度消失了。。。变成了印度教呢。。。
公元前3世纪,阿育王皈依佛教,将佛教传入全印与其邻国,而发展成为世界性的宗教。
印度教的详细起源还没有定论,大体是在公元10世纪的时候形成了完整的体系。
所以在印度,佛教始终和印度教并存发展。
佛教在印度的最终发展:
中世纪早期的佛教大乘片面发展早期空的思想成为相对主义的大空思想,并出现全印度范围内的大量伪佛造经运动.
由于对大空思想的反感和佛教心理学\物理学的发展,形成唯心法相思想.
但后又在逻辑思维运动的推动下由此变回具有早期佛教思想的经量部论点.
同时代的印度哲学的发展,有许多由原来从印度教家族出家的佛教人把印度教的心理信仰\<奥义书>哲学带入了佛教。
菩萨思想的建立,同时和印度人不讲历史的坏习惯,造成了对佛陀时代的早期真正佛教的严厉批判.并产生佛教造神运动,观音\阿弥陀佛\普贤等神佛就是这一时期的人类幻想力的作品..
伴随佛教造神运动,佛国往生思想形成,阿弥陀佛的新佛教信仰形式.这种形式后来在中国得到发展,成为纯信仰主义佛教的中国净土宗佛教.把佛陀教导的今生解脱定义为下生的事.违背早期佛教精神.
虽然佛教传播广泛了,但起代价是沉重的,是用改变根本教义的方法获得信众的增多.
以上造神运动\大空思想等又和婆罗门教仪式结合成为早期的密宗佛教----前三部分瑜伽修行.这个宗派后来在中国得到发展,成为中国唐代密宗和日本真言宗.
中世纪的金刚乘时代则由印度教和达毗罗宗教的复兴带来佛教的转变,性力主义\生殖崇拜的修道方式\瑜伽气功和整个佛教在印度大地的发展结合在一起,形成密宗佛教无上部二种次第的瑜伽修行及随带的巫术形式,又由于佛教严格的戒律及哲学体制对此的限制发展出佛教象征主义.
佛教在印度的衰败
(1)伊斯兰国家的进攻和印度佛教的衰败
信奉武力征服的阿拉伯伊斯兰教向东部和印度北方邦强有力的进军,中亚(伊朗\阿富汉等处)和印度佛教所在的堡垒(如那烂陀佛教大学等)相续被攻克,印度本土最后的佛教向南部亚洲和东部山区退却,一部进入西藏地区和尼泊尔,另一部向缅\泰\柬\寮\东北印度的阿萨姆邦等国家和地区.
(2)印度佛教的终结――恶魔派和阿者里教派
最晚期的与印度教同化时代于是到来,佛陀在印度北方邦被综合印度教和佛教共同因素,信徒认为他是印度教保护神毗湿奴化身的恶魔,所有的作为是为了让不信印度教的人被引导入地狱.这种崇拜称为印度教的第九化身派.
印度教取代佛教
而向缅\泰\柬\寮\东北印度阿萨姆邦的一部分密宗性力佛教和当地的生殖崇拜蛮俗相结合,出现了骇人听闻的阿者里教派,以纵欲\美酒\公开奸淫当地上至贵族下至贫农的任何妇女为修行的罪恶派别,这一形式在那里某些地区流传相当长的时期(有的地区超过几百年),幸好有早已在当地扎根的代表早期佛教传统的上座部佛教僧团联合实践上座部佛教信仰的国王对此用行政力量进行严厉打击,才得以完全消灭.
5. 佛教在印度13世纪时为什么会瓦解
第一,早期佛教在一些根本的问题上教义不彻底
印度民族的思想基础是婆罗门教建立起来的.婆罗门教的一个重要观点,或者说是本质的观点就是"享受人生",强调纵欲的正当性,并神化纵欲过程中产生的快感.
而释迦牟尼创立佛教,其理论核心就是针对"享受人生"而提出人生是苦海的理论.但佛教并没有完全抛弃婆罗门教的基本理论,因此佛教在禁欲和纵欲之间一直摇摆不定.释迦牟尼采取的是"中道"原则,既不禁欲,也不纵欲,早期佛教在这个问题上模糊态度,造成佛教本身就存在巨大的不可调和的矛盾.比如,佛教的某些教派仍然把性欲神圣化,作为成佛修行的一个法门,就是这个原因.
在印度佛教的发展为印度教的产生提供了基础.印度教提倡享受人生而反对纵欲.从教义上否定了对人生苦海的认识,也否定了婆罗门教纵欲的观点.实际上,在印度宗教发展史上,佛教成为一个阶段性的宗教,只具有一个承前启后的性质而不是别的什么.
在佛教传入中国后,特别是在中国化的过程中,比较彻底地破除了性欲的神圣性,将世俗的东西完全消除,这样就为佛教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第二,早期佛教的修行方式造成憎侣成为印度社会的负担,进而失去存在的基础
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坚决反对僧侣从事生产活动,认为生产活动是修行的大敌.因此憎侣在印度的生存方式只能靠乞讨,这是唯一的生存方式.但大量的僧侣存在而又不从事生产,必然形成社会的负担.实际上从社会经济的角度看,早期佛教的这种修行方式,只可能有两个结果,一个是社会照此倾力维持,而最终整个社会生产水平和生产力枯竭,而导致民族灭亡,还一个是佛教被社会排斥而自己消亡.那么在印度的最终结果是,佛教在印度消亡.
一个相近的例子是藏传佛教.藏传佛教地区仍然比较多的保持着佛教的最初形态.在僧侣从事生产活动问题上,比较坚决地贯彻了释迦牟尼佛的意图.僧侣生活完全社会负担.结果是僧侣们在这样的条件下是否都实现涅磐,我们不得而知,但藏传佛教地区社会经济不堪重负到可以看出来.根据社会历史资料我们可以查对出来,这个地区的人口自唐朝以来是逐渐递减的,上个世纪初时统计的人口数,仅为唐时人口零头.
佛教传入中国后,在佛教憎侣生存和修行方式上进行了重大改革.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把僧侣进行生产活动列为修行的必须功课之一.每个僧侣每天必须完成规定的劳动时间,直到今天仍然是这样.当然有些条件好的寺院可以不再进行田间劳动了,有些"腐化"了,但打扫庭院等内部还是必须的功课.要知道,就连这种活动,也是释迦牟尼坚决禁止的.
中国的佛教,由于僧侣门自己进行生产活动,有了其长期存在的经济基础.这是印度佛教根本没有的一个主要生存条件.
第三,佛教领袖自释迦牟尼佛逝世后,后继无人
释迦牟尼佛创立佛教所提出的佛教理论,都是由其弟子口耳相传流传下来的.而释迦牟尼佛自己没有任何着述流传下来.口耳相传就造成了在流传和理解上的歧义.佛教后期宗派极多,有学者统计在五位左右,但每一派人数却不多.特别重要的是,当时缺乏一个具有领袖水平的缺乏领军人物能够改变这种局面.
实际上基督教在耶稣去世后也出现过类似的情况,但基督教出现了一个叫保罗的犹太人,是他引入希腊哲学改造了耶稣的思想,并整理了基督教内部文件,在这个基础上主持编写了<新约>,<新约>对统一基督教各教派的思想起了重大的作用.再如孔子去世后<论语>的编写也起到了这个作用.可惜佛教没有出现能承担这样历史责任的人物
佛教的整个宗教体系并不完整,存在很大的缺陷,佛教内部混乱,缺乏领军人物,这也是造成佛教在印度无力抵御印度教替代佛教的一个根本原因.
实际上佛教在中国完成了最后的发展阶段.释迦牟尼佛提出实现涅磐要靠人自己的"顿悟",是所谓"佛者,觉也".但如何顿悟,释迦牟尼佛没说,大概他的本意是想让他的学生们顿悟一下.结果他的那些门徒学生提出了无数的办法,却没有一个人说到点子上.中国的禅宗,提出了"心"的概念,彻底解决了觉悟的途径和办法,可以说比较准确地体现了释迦牟尼佛"顿悟"思想.
不少学者认为,禅宗提出"心"的概念,是对佛教理论的一个重大发展,具有里程碑的意义,标志着佛教在中国化的过程中完成了自身的发展过程.佛教理论的成熟和具有完整的思想体系,就使佛教具有了较强的战斗里,不会被论敌轻易击垮.
上面所说的三个因素,就是佛教在印度衰落的主要原因.
6. 古代佛教在大伊朗地区传播情况如何
佛教派出去的长老,在大伊朗传播佛教的情况:
他们分别带去了《蛇喻经》、《天使经》、《无始终经》、《火聚喻经》、《转*轮经》、《梵网经》等经典,使数千乃至数万不等的人群皈依了佛教。
7. 为什么佛教在印度消失
公元前3世纪,阿育王皈依佛教,将佛教传入全印与其邻国,而发展成为世界性的宗教。印度教的详细起源还没有定论,大体是在公元10世纪的时候形成了完整的体系。所以在印度,佛教始终和印度教并存发展。佛教在印度的最终发展:中世纪早期的佛教大乘片面发展早期空的思想成为相对主义的大空思想,并出现全印度范围内的大量伪佛造经运动. 由于对大空思想的反感和佛教心理学\物理学的发展,形成唯心法相思想. 但后又在逻辑思维运动的推动下由此变回具有早期佛教思想的经量部论点. 同时代的印度哲学的发展,有许多由原来从印度教家族出家的佛教人把印度教的心理信仰\<奥义书>哲学带入了佛教。菩萨思想的建立,同时和印度人不讲历史的坏习惯,造成了对佛陀时代的早期真正佛教的严厉批判.并产生佛教造神运动,观音\阿弥陀佛\普贤等神佛就是这一时期的人类幻想力的作品.. 伴随佛教造神运动,佛国往生思想形成,阿弥陀佛的新佛教信仰形式.这种形式后来在中国得到发展,成为纯信仰主义佛教的中国净土宗佛教.把佛陀教导的今生解脱定义为下生的事.违背早期佛教精神. 虽然佛教传播广泛了,但起代价是沉重的,是用改变根本教义的方法获得信众的增多. 以上造神运动\大空思想等又和婆罗门教仪式结合成为早期的密宗佛教----前三部分瑜伽修行.这个宗派后来在中国得到发展,成为中国唐代密宗和日本真言宗. 中世纪的金刚乘时代则由印度教和达毗罗宗教的复兴带来佛教的转变,性力主义\生殖崇拜的修道方式\瑜伽气功和整个佛教在印度大地的发展结合在一起,形成密宗佛教无上部二种次第的瑜伽修行及随带的巫术形式,又由于佛教严格的戒律及哲学体制对此的限制发展出佛教象征主义. 佛教在印度的衰败 (1)伊斯兰国家的进攻和印度佛教的衰败信奉武力征服的阿拉伯伊斯兰教向东部和印度北方邦强有力的进军,中亚(伊朗\阿富汉等处)和印度佛教所在的堡垒(如那烂陀佛教大学等)相续被攻克,印度本土最后的佛教向南部亚洲和东部山区退却,一部进入西藏地区和尼泊尔,另一部向缅\泰\柬\寮\东北印度的阿萨姆邦等国家和地区. (2)印度佛教的终结――恶魔派和阿者里教派最晚期的与印度教同化时代于是到来,佛陀在印度北方邦被综合印度教和佛教共同因素,信徒认为他是印度教保护神毗湿奴化身的恶魔,所有的作为是为了让不信印度教的人被引导入地狱.这种崇拜称为印度教的第九化身派. 印度教取代佛教而向缅\泰\柬\寮\东北印度阿萨姆邦的一部分密宗性力佛教和当地的生殖崇拜蛮俗相结合,出现了骇人听闻的阿者里教派,以纵欲\美酒\公开奸淫当地上至贵族下至贫农的任何妇女为修行的罪恶派别,这一形式在那里某些地区流传相当长的时期(有的地区超过几百年),幸好有早已在当地扎根的代表早期佛教传统的上座部佛教僧团联合实践上座部佛教信仰的国王对此用行政力量进行严厉打击,才得以完全消灭.
8. 为什么伊朗伊斯兰共和国把信仰宗教作为法律推广开来,而中国没有
当然是根据各国的国情来判断的了,一三俺觉他是全民都信教
9. 能不能讲下佛教在我国西域慢慢被伊斯兰教取代的原因,以及这一个过程
首先是伊斯兰教传播地域的扩大。在佛教、景教等其他宗教向传统的伊斯兰地区发展时,伊斯兰教也借助宗教宽容政策传播到传统的佛教地区。自11世纪喀喇汗王朝向高昌回鹘的武力传教失败后,伊斯兰教没有能够再扩大传播范周,喀喇汗王朝和高昌回鹘的国界成为伊斯兰教难以逾越的障碍。13世纪以前,伊斯兰教始终没能跨过库车、拜城一线。西辽建立后不久,伊斯兰教才传播到上述地区。这是喀喇汗王朝同高昌回鹘王国的宗教战争之后的一个多世纪里,伊斯兰教取得的向高昌,回鹊王国传播的一次突破性发展,也是伊斯兰教传人新疆以来,第一次以和平方式向喀喇汗王朝境外的传播。蒙古统治时期,伊斯兰教的传播范围进一步扩大。这一时期来到新疆的中外旅行家,在各地几乎都看到有伊斯兰教教徒。如法国人鲁不鲁克就说:”在所有畏吾尔的城市中,都有聂斯脱利派教徒和萨拉森人(指伊斯兰教教徒)。”新疆东部的吐鲁番、哈密,天山以北的昌吉、吉木萨尔等地,也都有伊斯兰教教徒的活动。这表明伊斯兰教已经传播到新疆各个地区。
其次是伊斯兰教发生了适应性变化。伊斯兰教自传人新疆后,一直处于官方宗教的地位,受到统治者的大力扶植。西辽建立并实行宗教宽容政策后,伊斯兰教不仅失去了一教独尊的官方宗教地位,而且第一次处于非伊斯兰政权的统治和管理之下。面对这一社会现实,伊斯兰教为求得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开始发生了适应性的变化。伊斯兰教上层和伊斯兰教教徒改变了对异教徒一贯的敌视态度,不仅积极拥护西辽和蒙古的宗教政策,对西辽和蒙古的统治也给予了积极的支持。宗教界甚至还下令各清真寺在礼拜时,以西辽统治者的名字念“呼图白”(阿訇在聚礼和会礼时进行演讲的仪式)。以异教徒的名字念“呼图白”在新疆是第一次,即使在伊斯兰教历史上也是十分罕见的。伊斯兰教上层还进入西辽统治集团,直接参与和帮助西辽的统治,代替地方官吏向穆斯林征收赋税,甚至主动负起代西辽统治者监视民情、维持地方治安的责任。西辽时期发生过不少穆斯林暴动,但基本上都是针对当地伊斯兰封建主的,直接反对西辽的不多旷据伊斯兰史料说,西辽的穆斯林群众认为,“异教徒”契丹人对他们的统治,甚至比有“正统信仰的人 (伊斯兰教教徒)”的统治要好些。在暴动受到伊斯兰封建主镇压时,他们甚至寻求西辽统治者的支持。这一时期的穆斯林史学家也在他们的着作中对西辽统治者大加颂扬,称赞他们的公正及其对伊斯兰教所给予的应有的尊重。
再次是伊斯兰教出现了衰落的现象。西辽和蒙古统治时期,伊斯兰教不仅发生了政治地位的变化,而且改变了过去那种与其他宗教不相接触的状况,开始与其他宗教交错分布。由于这一变化以及受到其他宗教的冲击和社会风气日下的影响,伊斯兰教变得不那么“纯洁”了;教规、教法失去了约束力,“异端邪说”盛行;虔诚信教的少了,一些穆斯林特别是那些原来就是被强迫接受伊斯兰教或信仰不甚牢固的人,信仰开始发生了动摇,甚至改信了其他宗教。13世纪着名的穆斯林诗人尤格乃克在他的哲理长诗《真理的入门》中,对当时的伊斯兰教状况进行了具体的描述:“伊斯兰曾受冷漠,而今重遇凄凉,崇拜成为伪善,信徒已经隐藏。酒馆周围兴隆繁盛,清真寺变成废墟无人礼拜,冷落荒凉。学者丢弃了善功,隐士舍弃了虔诚,哲人竟跳起欢快的萨玛(萨满教舞蹈);手舞足蹈。禁止异教的人已无影无踪,异端邪说却猖獗盛行。”这是一位虔诚的伊斯兰教教徒对伊斯兰社会的世风日下所发出的无奈的感叹,其实早在11世纪时《福乐智慧》的作者玉素甫·哈斯·哈吉甫就已经对穆斯林信仰的败坏和世风日下而痛心疾首。这种状况虽然是虔诚的穆斯林不愿看到的,但却是十分正常的。任何一种宗教当然也包括伊斯兰教;都会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变化;在传播到二个新的地区或民族中后,也会不断吸收、融合当地的传统宗教和文化成分,这是任何一个有生命力的宗教都必须具有的自我调节功能。信仰同二宗教的不同地区,信仰同一宗教的不同民族,其宗教信仰却存在差别的原因正在于此。可以说,伊斯兰教在新疆的传播过程,就是伊斯兰教不断地区化和民族化的过程,而且这一过程直到现在也没有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