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为何说伊朗的衰弱,是从霍梅尼开始的呢
从世界历史来看,很多国家,很多民族,那是创造了灿烂的文明和灿烂的文化的,而且曾经也是盛极一时的。但是却大部分难以持久,只有中国五千年兴盛不衰,正是因为如此,所以它们的衰弱才更加可惜,更加让人不解。从现在来看,最让人不理解的是伊朗,伊朗这个国家现在那是不断弱小,而为何说伊朗的衰弱是从霍梅尼开始的呢?你可能想不到,主要是三点原因。
第三,跟西方对抗。
在巴列维时期,伊朗之所以发展很快,那是执行了中立的政策,也就是不得罪苏联,也不得罪美国,发展良好关系,使得伊朗不断繁荣。而霍梅尼上台后,开始反对苏联,敌对美国,不要东方,也不要西方,只要伊斯兰。最终使得伊朗跟西方对抗40年至今,备受西方的联合制裁和打击,才有了现在的凄惨无比。所以伊朗的衰弱,那是从霍梅尼开始的。
B. 霍梅尼没有一兵一卒,凭借示威游行,为何能够快速掌控局势
这件事从我自己个人的观点上来看说明什么?说明了霍梅尼是个聪明人。为什么说他是聪明的人?
第一,大家都知道现在是个文明社会,不是随便都可以动用武力的,而且如果他要动用武力的话也打不过别人,当时伊朗的部队基本都是听从美国人的指挥的。所以霍梅尼深刻地意识到不能和部队硬碰硬。
不久巴赫蒂亚尔终于倒台,同年伊斯兰共和国代替了君主政体的公投得到98%的支持。
霍梅尼虽然没有一兵一卒,但是他很有头脑。知道该怎样凝聚力量,该怎么样去掌握全局。
C. 两伊战争让伊朗损失惨重,为何霍梅尼还说两伊战争打得好呢
因为霍梅尼从两伊战争中获得了利益,通过这次战争,他彻底掌握了政权,并且组建了属于自己的军队,对于霍梅尼来说当然是一件好事。
在早些年间,其实伊朗并不像现在如此混乱。伊朗和其他中东国家一样,他们的地理位置优越,从一开始就拥有巨多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他们拥有先天的富足条件。当然他们也会利用这些资源,经过革命之后,伊朗在早些年间已经成为中东最富足的国家,并且人们已经过上了幸福安稳的生活。
但是就在这个时候,两伊战争爆发伊拉克开始攻打伊朗,人们对内的矛盾情绪直接转换为对外的民族战争,而在这个时候,霍梅尼成为了凝聚核心人物,带领整个伊朗和伊拉克对抗,慢慢手里掌握了政权,也得到了人们的信服,所以他自然觉得这是好事。
D. 霍梅尼通过什么手段成为了反动派公认的领袖
霍梅尼深谙民粹党的煽动技巧,他讥笑伊朗国王亲近以色列的政策,并扬言,犹太人正在伺机颠覆伊朗。他公开指责保护妇女的选举权是违反伊斯兰教义的。1964年,他被伊朗国王驱逐至土耳其,然后他到伊拉克的什叶教圣城安·那叶夫定居。伊朗国王以为霍梅尼会被人们很快忘记,然而他错了。在安·那叶夫,他可以接收到来自伊朗的一切信息,他还可以把他的讲道磁带通过零售方式“送回家”,在流亡期间,霍梅尼成了反对派们公认的领袖。
E. 评价伊朗问题(政治方面)
伊朗核问题的实质是伊朗的国家地位问题。
简介:
自美国总统克林顿1997年5月为惩罚伊朗核计划而签署单方面制裁的行政命令以来,“伊朗核问题”已经存在了13年。13年以来,伊朗在发展核技术上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联合国安理会从2006年起已相继通过了关于伊朗核问题的1个警告决议和3个制裁决议,新的决议也在酝酿之中。但在安理会的压力面前,伊朗不仅没有屈服,反而争取到了4年的发展时间,伊朗核技术水平已经在制裁年代里有了明显的提高,有关伊朗“研制核弹头”的传闻和“军事解决”的推测也出现于各国媒体,“核问题”在逐渐向“核危机”演变。
伊朗的核计划到底是怎么回事儿,伊朗核危机到底会如何收场,需要从多方面展开探讨,而探讨的结果只能是更多的担忧。
核武器的持有者与核不扩散体系的无奈
一般来讲,在国际事务中,大小国家的地位是平等的。但在核武器问题上,各国的地位是不相等的,存在着“双重标准”,甚至“多重标准”。自《不扩散核武器条约》在联合国大会获得通过并于1970年3月生效后,这种不平等就以法律形式固定下来,已拥有核武器的国家可以保留核武器,但不得输出核武器及其制造技术,而其他国家则不可以发展和拥有核武器。中国是1992年3月正式递交条约加入书的,因此中国对该条约也承担相应义务。
需要指出的是,合法拥有核武器的5个国家,恰好是联合国安理会的5个常任理事国,即第二次世界大战的5个主要战胜国和当今国际体系的缔造国,对世界和平负有特殊的责任,在核武器问题上与其他国家的地位是不平等的。他们拥有的核武器属于“大国核武器”。
《不扩散核武器条约》不仅是“大国一致”的宣言,也大体表达了188个签约国的共同愿望。但在条约生效后,印度和巴基斯坦不顾国际压力,于1998年5月以11次核爆炸的竞赛方式同时挤进了核武器拥有国的行列。世界在震惊之余意识到,这两个多次交战的宿敌同时拥有核武器,或许会避免新的战争,于是就采取了默认态度,一些制裁也只是程序性的,无碍大局。他们拥有的核武器属于“定向核武器”,尽管违法,但被容忍。
不过,如果伊朗也拥有核武器,局面就不一样了。如同印度和巴基斯坦这对宿敌在南亚的核竞赛,伊朗和伊拉克这对宿敌在中东的核竞赛也曾经紧锣密鼓。两个国家的核计划都始于20世纪50年代后期,伊拉克核计划的哺育者是苏联,伊朗核计划的哺育者是美国;伊拉克的首座应用性核反应堆的提供者是法国,伊朗的首座应用型核反应堆的提供者是德国。20世纪70年代的竞赛高峰期,伊拉克领袖萨达姆说:“你要问这世界上的任何人是否想拥有核武器,他都会告诉你说,他想拥有”;伊朗国王巴列维说:伊朗“毫无疑问会以世人想不到的速度拥有核武器”。
但1979年的伊朗伊斯兰革命扭转了两伊核竞赛暨阿拉伯人与波斯人核竞赛的进程。革命后的伊朗以西方为敌,自然失去了西方的支持。在1980年爆发的两伊战争中,萨达姆空军的8次轰炸严重毁坏了伊朗未完工的德国反应堆,以色列的空军则彻底摧毁了伊拉克即将投入运行的法国反应堆,两国间的核竞赛不得不中场停歇。
战后,萨达姆错误地入侵科威特,引发了联合国授权、美国主导、有40多个国家参加的解放科威特的战争,萨达姆不仅“被打回了老家”,还接连承受了13年的制裁,莫要说恢复核计划,最后连政权都丢掉了。萨达姆的错误导致伊拉克核计划的彻底破灭,意味着阿拉伯人输掉了同波斯人的核竞赛,同时也意味着伊朗的核计划从此成为西方国家和阿拉伯世界的眼中钉,不可能不受到严控和高压。恰似印度和巴基斯坦中的任何一方弃核,另一方也必须弃核。《不扩散核武器条约》在这里被认真地派上了用场。
简而言之,无论是根据《不扩散核武器条约》还是根据国际社会对伊朗核计划的基本认识,国际社会对伊朗核计划都会“严防死守”。也就是说,当今的国际环境不允许伊朗拥有核武装。
伊朗坚持不懈的努力与难以补偿的高昂代价
早在1957年,美国就同伊朗签订了和平利用核能协议,那时候的伊朗是美国在海湾地区的坚定盟友。两年后,美国帮助伊朗在德黑兰大学建立了核研究中心,向伊朗提供了实验型核反应堆。1974年3月,巴列维公布了他的宏远规划:在1994年建成总能量为2300万千瓦的核电站(相当于23个目前俄罗斯帮助伊朗建设的布什尔核电站)。
一个石油输出国竟然制定了如此庞大的核计划,不能不引起世界关注。刚刚以盛大的波斯帝国2500周年庆典让世界刮目相看的巴列维国王,丝毫不掩饰伊朗核计划的真实目标,于1974年6月在巴黎对媒体公开表示伊朗的目的就是要制造核武器。当年年底,伊朗同西德联合电力公司签署了在布什尔建设两座总价值为50亿美元的核反应堆协议,伊朗核项目年度预算也从3000万美元增加到10亿美元。1977年5月,法国也同意为伊朗建设两座90万千瓦的核反应堆。
1979年4月伊朗新体制建立之时,布什尔的两座核反应堆已完成过半,其中一座完成了85%。1980年9月,两伊战争爆发,布什尔工程被迫中断,但伊朗的努力从未停止。尽管伊朗总理曾在1981年2月表示“核电站在经济上是不合算的,核开发应该限制在研究领域”。但从1984年起,伊朗核计划的恢复步伐加快,大量留学生被派出学习,并在伊斯法罕建立了新的核设施。由于德国坚持在两伊战争结束后方能继续执行协议,有关伊朗开始向中国、巴基斯坦、阿根廷和瑞士等国寻求技术援助的报道随之频繁出现。据西方媒体最新披露的消息,早在两伊战争最艰苦的鏖战阶段,即1986年,伊朗最高领袖霍梅尼的专机就从巴基斯坦秘密运来了用于铀浓缩的离心机样机与制造核弹头和运载导弹的设计图纸。显而易见,战争使得伊朗更深层次地意识到了建立核威慑的必要。
1992年9月,伊朗同中国签署了《和平利用核能合作协定》。中国领导人表示:如果伊朗能够“接受国际原子能机构有关核查和监督的规定,接受中方有关原则,中国愿意考虑向伊朗提供核电站设备”。次年2月,双方达成了建设两座30万千瓦核电站的意向合同。孰料来自中国的核技术显然不能满足伊朗的全部需求,未及中国同伊朗的核电站建设商业谈判取得实质性进展,伊朗便于1995年1月同俄罗斯签署了100万千瓦核电站的建设合同,紧接着又在同年4月同俄罗斯签署了开发铀矿资源和建造铀浓缩设施的协议。
处于战后经济恢复期的伊朗在发展核能力方面如此投入,引起了美国的警觉。1995年5月1日 ,美国国务卿克里斯托弗发表声明说:“我们知道,自80年代中期以来,伊朗已建立了组织机构,负责获取和发展核武器”,“从其组织、计划、采购和隐蔽活动来看,伊朗正按照目前正在谋求核能力的几乎所有国家所采取的典型路线发展核武器”。一周后,克林顿总统正式签署了断绝美伊贸易和投资的行政命令,严禁美国石油公司同伊朗进行任何石油贸易,以迫使伊朗放弃拥核尝试。
新形势下,俄罗斯取消了为伊朗建设铀浓缩设施的计划,中国则停止了同伊朗的核技术合作。而伊朗在得到俄罗斯继续建设核电站承诺的同时,抓紧自行发展铀浓缩技术,秘密建造相关的核燃料循环设施,并取得了显着进展。
美国认为伊朗开发铀浓缩技术是伊朗核武器计划的组成部分,因为伊朗一旦建成了铀浓缩设施,就能在任何时间退出《不扩散核武器条约》,并迅速生产出武器级浓缩铀,而伊朗在巨大的压力和一连串制裁决议面前,丝毫没有表现出放弃既定核计划的意图,对抗在所难免。
对于自己的核计划,伊朗政府一贯否认有制造核武器的意图,再三重申是为了发电和满足医疗与农业所需。但国际原子能机构的报告并不支持伊朗的表白,2009年11月伊朗秘密建立新的铀浓缩设施的消息传出后,伊朗的处境进一步孤立。2010年2月19日,西方媒体广泛报道了国际原子能机构在即将提交的一份报告中指责伊朗正在秘密研发核弹头的消息。该机构新任总干事明白相告,“我们获取的情报显示,伊朗过去或眼下都在秘密研发用于导弹的核爆炸装置”,他还证实了关于伊朗生产纯度为20%浓缩铀的说法。
从伊朗的角度来看,放弃和退缩意味着彻底失败。因为以往半个世纪,这个国家为成为核大国而付出的代价太大了。除了受到周边国家和西方的高度警觉这一巨大的政治代价,为开发核技术与建立核设施所投入的巨额费用严重拖累了石油工业的复苏。由于战争摧残和设备老化,伊朗石油工业日渐萎缩,原油日产量从革命前的600万桶下降到目前的不足380万桶,而国内一半以上的汽油和柴油竟然需要进口。据西方专家判断,如不及时扭转这样的局面,不出10年,伊朗将不再是一个石油输出国。考虑到伊朗的石油出口收入占伊朗外汇总收入的80%,政府预算的60%也来自石油收入,这样的前景是不堪设想的。
面对如此严峻的局面,伊朗能退缩么?即便退缩,已经付出的高昂代价能都得到补偿么?即便退缩可以换来美国对伊朗体制的认同,体制安全可以得到保证,但谁能补偿数千亿美元的巨额损失和20年的发展机遇期?
根据安理会以往的3个制裁决议(第1737、1747和1803号决议),伊朗的核技术与中远程导弹开发及生产部门、相关负责人和革命卫队将领都在制裁名单之上,相关材料进口渠道和资金往来都被冻结,甚至重型常规武器的进口也被禁止,接下来的制裁又会是什么?新的制裁能保证伊朗民众的日常生活不受到影响么?
从中东的宗教和民族关系看伊朗核危机的发展前景
对于伊朗核问题的实质,众说纷纭。有人说是坚持维护核不扩散体系的问题,一旦伊朗拥有核威慑力,核不扩散体系势必会进一步被打破,核安全势必难保;
也有人说是伊朗同西方国家关系问题,特别是美国和伊朗的关系问题,只要美国承认伊朗现行体制,双边关系正常化,伊朗不再为国家安全担忧,自然就没有坚持发展核威慑力的必要了;而伊朗的公开言论则认为,他们是在合法行使本国和平利用核能的权利,外界无权干涉伊朗的这一合法权利。实际上,对于伊朗核问题的思考,不仅要避免单一视角,也要避免冷战思维,更多的思考似乎应该集中在现行国际行为准则和中东的宗教与民族关系上。
现行国际行为准则在这一问题的体现就是《不扩散核武器条约》必须得到尊重,同时尽量避免军事解决。可以说,这两项的前者是解决伊朗核危机应该坚持的底线,后者则在一定程度是愿望的表达。历史告诉我们,国际争端的政治解决和军事解决的选择是难以确定的。仅就冷战结束后海湾地区发生的三次战争而言,无论是1990年萨达姆入侵科威特、1991年联合国授权的多国部队解放科威特,还是2003年美国主导的联军发动的伊拉克战争,事先都存在政治解决的可能,但最终都是诉诸武力。因此,伊朗核危机也存在着最终以武力解决的可能。
从中东的宗教和民族关系来看,问题似乎更加沉重。中东的历史一向是各种文明交融和冲突的历史,中东的土地一向是各种宗教和民族冲突的舞台。中东主要民族关系的平衡一旦被打破,新的冲突就会席卷整个地区,直至形成新的平衡。
冷战期间,在美国和苏联的干预下,阿拉伯、波斯、突厥和犹太这中东四大主体民族各有各的后台,尽管冲突不断,但基本维持了该地区的势力平衡。
美苏冷战在中东地区最早决出胜负。1979年埃及同以色列在美国主导下实现了和平,标志着苏联的失败和美国的胜利。但与此同时,霍梅尼领导的伊斯兰革命将不仅将伊朗转变为美国的敌人,还通过什叶派的革命输出将逊尼派的阿拉伯国家赶到了自己的对立面,引发了萨达姆领导的伊拉克在阿拉伯国家和西方支持下发动对伊朗的战争。这场战争是中东势力平衡被打破的必然结果,也是逊尼派的阿拉伯人和什叶派的波斯人之间的一场新的血腥较量。
两伊战争基本上打了个平手,后果是两败俱伤。战后萨达姆的错误政策不仅导致自己亡党亡国,还给伊朗的崛起制造了绝好的机会。历史上的伊朗曾经是世界上第一个超级大国,今天的希腊、土耳其、巴基斯坦和印度西部地区都在2500年前波斯帝国的疆域之内。伊朗的崛起,特别是拥有核威慑力的伊朗的崛起,势必会对中东新的势力均衡带来巨大的变数,引发难以遏制的核竞争。
以色列是目前中东唯一拥有核威慑力的国家,也是被伊朗视为死敌的国家。对于伊朗的“核崛起”,以色列是无论如何不能接受的。在同整个阿拉伯世界实现和解之前,以色列弃核与中东无核化进程是难以启动的。
对于伊朗的“核崛起”,阿拉伯国家也绝对不会接受。只有土耳其静观事态发展,因为伊朗的核突破不仅意味着波斯帝国有了复苏的希望,也意味着曾经统治了整个阿拉伯世界4个世纪之久的突厥人合理启动核突破的可能。
但今天的伊朗毕竟同2500年前的波斯帝国有着本质的不同。自从波斯帝国在1300多年前臣服于阿拉伯人并皈依了伊斯兰教之后,波斯人同阿拉伯人的冲突不仅是中东主体民族之间的生存空间冲突,也具备了伊斯兰教教派冲突的鲜明特征,阿拉伯人是绝对不会面对可能拥有核威慑力的伊朗而无动于衷的。
显然,除了国际行为准则以外,伊朗面临的压力是多方面的。国际行为准则未能阻止印度和巴基斯坦同时拥核,但在犹太国家和阿拉伯世界的共同压力面前,伊朗和平拥有核威慑力的可能性几乎为零。如果伊朗在多重压力面前拒不妥协,势必给外部势力的军事介入制造口实,而外部势力的军事介入完全有可能打断伊朗崛起的进程。
这就是核问题的症结所在。
从这个角度看,伊朗核问题的实质是伊朗如何确定自己的国家地位问题,解决问题的钥匙在伊朗手里。
F. 刺杀萨达特的兇手,为何被霍梅尼称为伊斯兰英雄呢
刺杀萨达特的兇手,为何被霍梅尼称为伊斯兰英雄呢?
揭秘历史背后真相
09-30 23:38
从世界历史来看,很多国家领导人,即使再强大,也有很多那是死于非命,尤其是死于被刺杀。最典型的印度的圣雄甘地,就是死于刺杀,还有以色列着名的总理拉宾,也是被刺杀,甚至美国的好几位总统,都是被刺杀而亡……可以说死的非常的可惜。而对于这些刺杀领导人的刺客而言,那是受到世界各国一致声讨,因为将一国领导人随意刺杀,那是最大的灾难,形同恐怖主义。但是,这个里面也有例外,最典型刺杀萨达特的兇手,却被伊朗霍梅尼视为英雄,这到底是为何呢?原因你可能想不到。
在埃及的强悍领导人中,除了纳赛尔,那就是萨达特了,这位了可以说是埃及现代史上,埃及第二个强人。在1970年纳赛尔去世后继位,而萨达特也是埃及比较有作为的强人,在位期间发动第四次中东战争,将以色列打得措手不及,差点崩溃。
而且不断推动埃及跟西方和解,因为他认为继续打下去,国家百姓一穷二白,难以长久。为此,跟以色列签署和平协议,收回了被以色列占领的西奈半岛,完成了埃及的再次统一,萨达特甚至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所以其实萨达特是埃及历史上少有的睿智强悍的总统。
但是这位总统在上台仅仅10年后,在1981年10月,埃及举行的纪念十月战争8周年的阅兵庆典上,被极端宗教分子,当场刺杀,享年63岁。这个事件发生后,整个世界那都是一片的谴责和声讨,谴责这个暴行和恐怖主义行动。各国都发表声明,要求严厉处置这个兇手以及幕后黑手。
但是,有一个国家例外,那就是伊朗。在萨达特被刺杀后,伊朗的最高领袖霍梅尼,立刻发表声明,称这位兇手那是伊斯兰的“英雄”,是实践伊斯兰教圣战的典范,言外之意就是杀得好……为此,还将德黑兰的一条街道,用这位刺客的名字命名,这是后话了。很多人不理解这明明就是暴行,为何霍梅尼却非要将这个称为英雄呢?其实原因你可能想不到,主要是三点。
第一,仇恨。
在霍梅尼发动伊斯兰革命的时候,当时最想做的是抓住巴列维国王进行审判,以公开定罪。为此还不惜发动伊朗人质事件,要求美国引渡,并且给敢于接收巴列维的国家施压,威胁。
一旦接收,后果严重,所以没有国家敢接收巴列维,但是除了萨达特。萨达特不光两次邀请巴列维来埃及避难,而且还为巴列维治疗癌症,甚至最后巴列维也是死在埃及。所以对于霍梅尼来说,从那时起,他就跟埃及萨达特
G. 两伊战争停战,霍梅尼为何说这是“喝了一杯毒药”
这是由于伊拉克和伊朗之间的战争,其实从1980年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了。在最开始打仗的时候,伊朗可以说是不断的失败,而伊拉克的军队也在这个时候全面的进入伊朗,那么在伊拉克和伊朗宣布停战的时候。
而且其实在早前的时候,伊拉克就已经提出想要修整,可是当时由于霍梅尼非常的反对,所以说这一场战争才不断的持续。并且在战争之中其实伊朗他的损失非常惨重,在战争的过程之中,伊朗几乎变得满目苍夷,一贫如洗,所以说对于伊朗来讲才相当于是喝了一杯毒酒。
H. 霍梅尼让伊朗人一贫如洗,却备受伊朗人爱戴,主要是哪几个原因
霍梅尼之所以备受伊朗人的爱戴,主要是因为霍梅尼让伊朗人得到一个共同的观点,就是跟着霍梅尼能够有好日子过或没你在伊朗是被直接神话的救世主,而且伊朗在霍梅尼时对国家穷,但是伊朗的所有人基本上都穷,而且霍比尼也穷。
霍梅尼被很多伊朗人称作黑暗中的救世主,霍梅尼是带领伊朗人共同富裕的领头人,而且霍梅尼在伊朗有着无比崇高的地位。
I. 为何说霍梅尼毁了伊朗呢
从世界历史来看,国家的发展那是如同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而且国家的发展,那是有赖于强悍领导人,对国家的引导和管理。如果道路正确,那么自然事半功倍,快速强大。但是如果误入歧途,选择了错误的道路,那么自然发展缓慢甚至倒退。最典型的就是伊朗,伊朗现在的衰败和颓势,其实就是因为误入歧途。所以很多人说,霍梅尼毁了伊朗,为何这么说呢?其实原因主要是三点。
而未来来看,这个困局很难解决,也没办法解决。所以霍梅尼使得伊朗倒退,使得伊朗陷入发展的深渊,难以恢复了 。因此,从现在来看,霍梅尼确实毁了伊朗,毋庸置疑。
J. 霍梅尼让伊朗倒退了几个世纪
从七世纪到二十世纪,几乎倒退十三个世纪,当然,以后就是逐渐延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