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伊朗资讯 > 美国轰炸伊朗哪个城市

美国轰炸伊朗哪个城市

发布时间:2022-06-21 03:03:26

Ⅰ 伊朗被美国空袭是真吗

没有,美国不敢空袭伊朗,伊朗的军事实力很强,一旦把美国拖入战争,俄罗斯会借机大卖军火,发战争财。

Ⅱ 美国曾经对伊朗发动过哪些军事行动

美国曾经对伊朗,采取过好几次行动,比如说派飞机,轰炸伊朗的重要设施,因为人质事件,也曾经派军队,去伊朗营救过人质。

Ⅲ 美国是否对伊朗实施武装打击

我认为会打因为从美国这个国家来说他会为了自己的利益而不择手段所以他一定会为了自身来武装攻打伊朗.从现在的形势上来看伊朗无法当住美国的攻击虽然伊朗一直在说自己有多少种先进武器来遏止美国的进攻,但是伊朗唯一的王牌就剩下石油了.

Ⅳ 美国第一次空袭伊拉克是哪一年

海湾,即波斯湾简称,位于西亚中部。海湾周边国家是世界石油主产区,战略地位 突出。1990年8月,这一地区爆发了战后世界最大的一场局部战争——海湾战争。这场 战争对冷战后国际新秩序的建立产生了深刻影响,同时,它所展示的现代高技术条件下 作战的新情况和新特点,对军事战略、战役战术和军队建设等问题带来了众多启示。

海湾战争是由伊拉克对科威特的入侵而引发的。历史上,由于种种原因,伊、科两 国围绕主权和边界问题存有争端。80年代末,随着两伊战争的结束和世界两极体系的瓦 解,伊、科争端又突出起来。从伊拉克方面来说,主要原因是,它希望在新的国际形势 下,迅速实现国家的发展,具体说就是解决长期困扰它的出海口问题,免除两伊战争中 欠下的巨额债务,成为海湾的地区性强国。1990年7月,伊拉克在向科威特提出一系列 要求遭到拒绝后,定下了以武力吞并科威特的决心。

1990年8月2日凌晨1时(科威特时间),在经过周密准备之后,伊拉克共和国卫队 三个师越过伊科边界,向科威特发起突然进攻。与此同时,一支特种作战部队从海上对 科威特市实施直升机突击。拂晓时分,东西对进的两支部队开始攻打市内目标。科威特 埃米尔贾比尔·萨巴赫仓促中携部分王室成员逃到附近美国军舰上。埃米尔的胞弟法赫 德亲王在保卫王宫的战斗中阵亡。上午9时,伊军基本控制科威特市。 下午4时,伊军占领了科威特全境。

伊拉克入侵科威特事件引起了全世界极大震惊。联合国先后多次通过反对伊拉克入 侵科威特并对伊实施制裁的决议。反应最为强烈的当属在海湾地区具有巨大经济利益的 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8月2日和3日,美国总统布什主持召开国家安全委员会全体会 议,研究对策。会议最终决定,采取大规模军事部署行动,以迫使伊拉克撤军,并为必 要时采取军事打击行动做好准备。根据这一精神,负责中东地区防务的美军中央总部拟 定了“沙漠盾牌”行动计划。8月7日凌晨2时(美国东部时间),布什总统正式批准了 该计划。

“沙漠盾牌”行动计划拟分两个阶段向海湾地区部署部队。第一阶段用3至4个月时 间(17周)部署24万人的部队及其建制装备,以使该地区美军和其他出兵国家部队兵力 达到同伊军大致相抗衡的水平。第二阶段将视形势发展继续增兵,以使兵力达到足以将 伊军赶出科威特的水平。第一阶段部署,又将根据伊军有可能在短期内向沙特发动进攻 的形势,首先在沙特的朱拜勒和宰赫兰一线部署快速反应部队和空中打击力量,建立机 动防御,采取“以空间换时间”战略,挡住伊军可能的进攻,保证后续部队陆续抵达和 部署。

计划确定后,美军制定了具体部署方案,最大限度出动了运输司令部所辖战略运输 工具,动员了后备和民用运输力量,同时,进行了后备役征召和编组。其他出兵国家也 展开了各自的部署行动。经过紧张行动,分别于11月8日和11月底完成了两个阶段的部 署。是时,美军在海湾地区的总兵力达到43万人,其中陆军26万人,海军5万人,空军4 万人,海军陆战队8万人。主要武器装备有:坦克1200辆,装甲车2000辆,作战飞机 1300架,直升机1500架,军舰100余艘。

其他国家出动的总兵力达50万人。部分未出兵国家提供了武器装备、舰船、飞机和 医疗队。 随着各国部队的部署,建立统一、协调的指挥机构的必要性日益突出。8月中旬, 经协商在多国部队最高层成立了协调性作战指挥机构。原则是,战区内所有部队均接受 沙特阿拉伯武装部队司令哈立德中将和美军中央总部司令施瓦茨科普夫上将的统一指挥, 但各国部队又分别接受本国最高当局的命令和指示。

面对美国和其他国家的出兵行动,以及国际社会的经济制裁,伊拉克采取了相应对 策。总的战略指导思想是,拖延战争爆发,使海湾冲突长期化、复杂化,进而分化以美 国为首的军事阵营,打破对伊拉克的各项制裁,保住既得利益,同时,做好军事上防御 作战的准备。为此,它在外交上打出了“圣战”的旗号,并将撤军问题同以色列从阿拉 伯被占领土撤军联系在一起,以转移阿拉伯国家的矛头指向;在经济上采取了内部紧缩, 对外寻求突破口的政策;在军事上则加紧了扩军备战,恢复和新建24个师,使军队总兵 力达到77个师、120万人。同时加强了科战区的兵力部署,按三道防线共部署43个师, 约54万人,坦克4280辆、火炮2800门、装甲输送车2800辆。

美军在开始执行“沙漠盾牌”计划时,即已估计到伊拉克拒不撤军的情况,拟定了 代号为“沙漠风暴”的军事打击行动计划。12月20日,美国国防部长切尼和参谋长联席 会议主席鲍威尔批准了这一计划。该计划的要点是,实施进攻作战,以达到:1.瘫痪 伊拉克国家指挥当局;2.将伊拉克军队赶出科威特;3.消灭伊拉克共和国卫队;4. 尽量摧毁伊拉克的弹道导弹和核生化武器;5.帮助恢复科威特合法政府。

根据这一决心拟定了以下作战方案:实施协调一致的多国、多方向、空中、海上和 地面攻击,首先以空中战局摧毁伊拉克重要军事目标,尔后逐步转移空中作战的重点, 在科威特战区实施地面作战,消灭伊拉克共和国卫队,用阿拉伯部队解放科威特市。整 个作战过程分为四个阶段,即1.战略空袭; 2.夺取制空权;3.空袭地面部队;4.地面进攻作战。

11月29日,联合国安理会通过第678号决议,规定1991年1月15日为伊拉克撤军的最 后期限。1991年1月9日,美国国务卿贝克和伊拉克外长阿齐兹在日内瓦举行战前最后一 次会晤,但是,双方都认为没有妥协余地,会谈没有取得结果。1月16日美国东部时间 上午10时30分,布什总统签署了给美军中央总部司令施瓦茨科普夫的国家安全指令文件, 命令美军向伊拉克开战。

1月17日凌晨,美军的空袭行动开始实施。整个空袭包括“沙漠风暴”计划四个作 战阶段的前三个,美军称之为空中战局。按计划三个阶段同时开始,齐头推进,逐一达 到既定目标。通常的空袭模式是,由EF—111、EA—6B和EC—130H等电子战飞机先开辟 通路,担负攻击任务的F—117、F—111DAEAF、A—6、A—10、AV—8B、F—15E、B—52 等型飞机攻击各指定目标,F—14、F—15C、F—16和FAA18等飞机则担负掩护任务。日 出动量达2000至3000架次。据美军统计,至地面进攻开始时,科威特战区伊军部队54万 人中伤亡达25%以上,重装备损失达30—45%。

为了实施地面进攻作战,美中央总部陆军也制定了具体战役计划,这就是“沙漠军 刀”计划。该计划事实上是“沙漠风暴”计划的组成部分。计划决定,由5个军队集团 执行地面作战任务。美第十八空降军在整个战线西部实施进攻,负责切断科战区伊军同 后方的联系;美第七军在战线中段担负主攻任务,重点消灭伊拉克共和国卫队;在第七 军右翼,依次是北线联合部队、美军中央总部海军陆战队和东线联合部队,他们将包围 科威特后方及科威特市内的伊军部队,牵制伊军战术和战役部队,其中北线和东线联合 部队的阿拉伯部队将负责解放科威特市。计划制定以后,多国部队从1月17日空袭之日 开始至2月24日进行了大规模部署调整。美军两个军数十万人分别从原驻地向新的进攻 出发地隐蔽机动了200多和300多公里。

1991年2月24日当地时间凌晨4时整,多国部队向伊军发起了大规模诸军兵种联合进 攻,将海湾战争推向了最后阶段。多国部队首先在战线中部发起攻击,以吸引伊军统帅 部注意力。随后,东西两端开始行动,以造成西端“关门”,东端“驱赶”之势。在这 种情况下,担负主攻的美第七军发起决定性攻击。先向北,随后向东,歼击伊军主力部 队。伊军在多国部队进攻面前进行了顽强抵抗,后逐渐向北和西方向撤退,并点燃了科 威特油田的大量油井。28日晨,科威特城已全部被阿拉伯部队控制,多国部队也大多完 成了各自任务。鉴此,布什总统下达了当日当地时间8时暂时停火的命令。整个地面进 攻历时100小时。

暂时停火以后,伊拉克表示接受美国提出的停火条件和愿意履行联合国安理会历次 通过的有关各项决议。在此基础上,联合国安理会于4月3自以12票赞成、1票反对、2票 弃权通过了海湾正式停火决议,即687号决议。海湾战争至此宣告结束。据战后统计, 在这场战争中,伊拉克方面参战的43个师共有38个师被重创或歼灭,6.2万人被俘, 3847辆坦克、1450辆装甲输送车、2917门火炮被击毁或缴获。107架飞机被击落、击毁 或缴获。多国部队方面共有126人阵亡(其中美军74人),300余人受伤,12人失踪。

海湾战争是世界两极体系瓦解、冷战结束后的第一场大规模局部战争。它深刻地反 映了世界在向新格局过渡时各种矛盾的变化,是这些矛盾局部激化的结果。它体现了人 类社会生产力特别是科学技术的发展所引起的战争特征的革命性变化,主要是:武器装 备建立在高度密集的技术基础之上;打击方式已不再以大规模毁伤为主,而是在破坏力 相对降低的基础上突出打击的精确性;整个战争的范围与过程被视为一个完整的系统, 战争的协同性和时间性空前突出。它也展示了新的作战手段和作战思想运用于战争而产 生的作战样式的诸多新特点,主要包括:空中作战已成为一种独立作战样式; 机动作战是进攻作战的基本方式;远程火力战是主要的交战手段;电子战是伴随 “硬杀伤”所不可缺少的作战方式;夜战是一种富有新内涵的战斗方式。 -------------------海湾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参战国最多、一次性投入兵力最大、投入的兵器最多最先进、空袭规模最大、战况空前激烈和发展异常迅猛、双方伤亡损失又极其悬殊的一场现代高技术局部战争。作战虽然只持续了 43 天,但它却提供了现代局部战争的许多新鲜经验和教训。特别是由于大量高技术武器系统的作战使用而展示的“军事技术革命”,更为世界各国军事理论家所关注,它引发人们用新的思维方式去探讨现代局部战争的理论、指导规律和作战方法。海湾战争是未来高技术战争的一个窥视孔。

一、战争爆发的原因及背景

任何一场战争的爆发都有其特定的原因和背景。导致海湾战争爆发的主要原因和背景是:

(一)伊拉克侵占科威特

1990 年 8 月 2 日凌晨 1 时(科威特时间),在空军、海军、两栖作战部队和特种作战部队的密切支援和配合下,伊拉克共和国卫队的三个师越过科威特边境,向科威特发起了突然进攻。由 1 个机械化步兵师和 1 个装甲师编成的主攻部队,沿萨夫万——阿卜代利——科威特市之轴线实施进攻,在 350 余辆坦克的引导下,首先向南攻占贾赫腊山口,然后折向东进攻科威特市。由另 1 个装甲师编成的助攻部队,在主攻部队西侧向南进攻,在贾赫腊山口与主攻部队会合后,继续南下,在通往沙特边界的主要通道上建立阻击阵地。 5 时 30 分,主攻部队与特种作战部队在科威特市会合。经过约 14 小时的城市战斗,下午 7 时,伊军完全占领了科威特首都。随后继续发展进攻,后续部队源源不断地进入科威特。 8 月 3 日中午,伊军占领了科威特全境。至 8 月 6 日,进入科威特的伊军达到约 20 万人,坦克 2,000 余辆。 8 月 8 日,伊拉克总统萨达姆宣布吞并科威特,将其划为伊拉克的“第 19 个省”,并称它“永远是伊拉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科威特势单力孤,加上对伊军的突然袭击毫无准备,只进行了微弱的抵抗。约 20,000 人的科军,只有 5,000 余人撤到了沙特阿拉伯,其余部队溃散或投降。科威特埃米尔贾比尔·萨巴赫及部分王室成员乘直升机逃往沙特阿拉伯。

伊拉克侵占科威特的主要目的在于:通过夺占科威特,勾销所欠科威特的巨额债务,并用这个“金库”来解决由于连绵 8 年的两伊战争给国民经济带来的严重危机;夺占科威特,可将其海岸线从 50 公里延展至 213 公里,从而大大改善其海军的活动领域和石油出口及其他对外贸易的海上通道;通过吞并科威特,解决两国长期以来存在的边界争议问题及由此带来的边界地区石油开发争端;夺占科威特,还可以“杀鸡儆猴”,起到震慑海湾国家及其他中东国家的作用,为其争夺阿拉伯世界领导地位,称霸中东地区扫平道路。

伊拉克武装侵占科威特,引发了海湾危机,成为海湾战争的直接导火索。

(二)美国及其他国家在海湾地区的利益

海湾地区之所以牵动美国及其他许多国家的神经,主要是该地区拥有极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所致。截至 1990 年 1 月,海湾地区已探明的石油储量为 6,517 亿桶,占世界已探明石油储量( 10,015 亿桶)的 65 %,天然气 24 兆立方米,占世界天然气资源总和的 13.7 %。日产石油约 1,450 万桶,约占世界石油日产量( 6,360 万桶)的 23 %;每天出口石油约 1,200 万桶,约占世界石油日出口量( 2,800 万桶)的 43 %。中东的五大产油国(沙特、科威特、伊拉克、伊朗和阿联酋)均在海湾地区。世界 20 个特大的油田,有 11 个在海湾地区。

海湾地区生产的石油主要供出口。美国、西欧、日本进口的石油,相当大的一部分来自海湾地区。据美国能源情报统计, 1990 年第一季度美国日净进口石油量为 766.1 万桶,其中 206.4 万桶来自海湾地区,占 26.9 %;西欧日进口石油 823.5 万桶,其中从海湾地区进口 427.6 万桶,占 51.9 %;日本日进口石油 548 万桶,其中从海湾地区进口 354 万桶,占 64.6 %。

石油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血液”,同时也是现代军队的驱动力。如果伊拉克吞并科威特后进而占领沙特阿拉伯,就可控制全世界一半以上的石油资源,这犹如卡住了西方主要工业国的咽喉。萨达姆利用手中的石油武器,可以摆布西方工业国家的经济发展,并可以进而对它们指手划脚。这是美国和其他一些主要工业国家所绝对不能容忍的。

此外,科威特是世界上少有的富国,它在国外的资产超过 1,000 亿美元,另外在西方重要工业中还持有多达数百亿美元的股份。如果这些资财被伊拉克抽走,也将给西方经济造成巨额损失。

(三)美苏关系缓和,地区冲突中美苏对立的阴影消失

战后 40 多年的时间里,由于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对立以及各自争夺霸权的需要,几乎在所有地区性冲突中,人们都能看到美苏争夺和对立的影子。戈尔巴乔夫上台后,推行改革和新思维,积极向西方靠拢,在政治、军事、外交上放弃与美对立的立场。伊拉克的举动,无形中进一步推动着苏美间接触的愿望。虽然伊拉克是苏联在中东经营多年的为数不多的亲密盟国之一,但为了避免与美国和其他西方国家在对伊立场上的对立,苏联宁愿牺牲伊拉克这个昔日的盟国。在对伊拉克问题上,苏联与美国合作的态度使美国总统布什感到“非常满意”,并称这是“美苏战后在地区冲突上首次结成同盟”。美苏对海湾危机基本立场上的一致,使联合国安理会得以顺利地通过了一系列制裁伊拉克的决议。虽然苏联没有直接派兵参加对伊作战,但它对美国组织多国部队出兵海湾的支持态度,使美国可以毫无顾忌地采取各种军事行动。

(四)国际社会普遍强烈反对侵略

国际关系始终是一种利害关系。就在伊军侵入科威特的第一天,美国总统布什就发表讲话,谴责伊拉克的行动是“赤裸裸的侵略”,对美国的国家利益“构成了真正的威胁”,并宣布冻结伊拉克和科威特在美国的所有资产。同时作出了强烈的军事反应, 2 个航母战斗群在伊入侵科后不到 1 小时即受命驶向海湾。

苏联一改战后 40 年在世界地区性冲突上持与美对立立场的常态。 8 月 3 日美苏达成共识,并发表《联合声明》,要求伊拉克“无条件地从科威特撤军”,“充分恢复科威特的主权、合法政权和领土完整”。这与美国对伊拉克的政策目标完全一致。同一天,苏联政府就停止了对伊拉克的武器供应与军事援助。

世界其他绝大多数国家或国际组织都对伊拉克的入侵作出了迅速的反应,普遍强烈抵制和谴责伊拉克的侵略行为。

联合国安理会和各成员国对海湾危机作出了前所未有的异常迅速且几乎完全一致的反应。 8 月 2 日,联合国安理会就以 14 票赞成, 0 票反对, 1 票弃权,通过了谴责伊拉克违反联合国宪章,要求其撤军的第 660 号决议。从 8 月 2 日至 11 月 29 日,联合国安理会先后通过了 12 个谴责和制裁伊拉克的决议。这些决议,使伊拉克在政治、经济、军事和外交等方面处于极端孤立的地位。其中的第 678 号决议,规定了伊拉克必须撤军的最后期限为 1991 年 1 月 15 日,在最后期限到来之前伊拉克如不撤军,决议授权联合国会员国可以使用“一切必要手段”来执行联合国通过的各项决议,这就为以美国为首的 38 国组成联军出兵海湾,用武力解决这场危机提供了法律依据。

在“最后期限”到来之前,国际社会为化解这场危机作了极大的努力。许多国家的领导人从中斡旋,设计出多种调解方案,联合国秘书长亦亲抵巴格达做伊拉克的工作,希望伊从科撤军。但所有这些努力都未能使伊拉克改变立场。战争已经不可避免。

Ⅳ 美驻巴格达大使馆附近遭火箭弹袭击,会加剧德黑兰和华盛顿的局势吗

美国驻巴格达大使馆附近遭到了火箭弹袭击,在这个地方有番邦大使馆和伊拉克政府大楼。因为这个事情导致巴格达的两个要紧盟友德黑兰和华盛顿之间的重要形式加重了,两个国家之间有点剑拔弩张。

伊朗在整个中东地区的影响恋爱是很强大的,很多军队都为伊朗军队工作,如果伊朗真的需要的话,这些军队是可以直接起来对抗美国的,而这一次大使馆的火箭,很可能就是伊朗的支持者们,为了来震慑美国所发射的。现在目前的结果是美国宣布从伊拉克大规模的撤军,可能是华盛顿也意识到了伊朗是有能力对驻伊拉克的美国军事外交官们发动袭击的,所以还是没有逼那么紧。

Ⅵ 美军在伊拉克国际机场炸死伊朗将军算是恐怖袭击嘛

首先需要明确这是暗杀,是违反国际法的。根据1907年海牙国际惯例四的第23条,暗杀被认为是一种战争罪行。海牙惯例特别“禁止恶意的杀害或伤害属于敌对国家或军队的某个人”。

当然,美国肯定会否认相关指控。因为美国早已单方面宣布伊朗革命卫队是恐怖组织,而且在暗杀发生后声称苏莱曼尼正要策划针对美国的恐怖袭击,先发制人乃自卫

其次美国是在第三国伊拉克进行的军事行动,这种行为侵犯了伊拉克的主权,同时也是违反国际法的,即使拿反恐来当借口也是说不通的。

Ⅶ 阿尔及尔协定的要点有哪些

石油基地争夺战

——伊拉克和伊朗签订《阿尔及尔协定》1980年9月22日,大批伊拉克米格—23作战飞机突然超低空扑向伊朗境内,对伊朗的15个城市和7个空军基地进行空袭。轰隆的飞机声和震耳的炸弹声,揭开了两伊战争的序幕。

伊拉克总统萨达姆试图以闪电战的方式,首先摧毁伊朗的空军力量。空袭过后,伊拉克5个师近10万大军的地面部队,在400多公里的战线上,分三路向伊朗发动大规模进攻。在坦克和重型装甲车的引导下,经过精心准备的伊拉克军队,攻势凌厉,一周内深入伊朗境内15到30公里。

伊拉克军队进攻的重点是南路,意图夺取伊朗的霍拉姆沙赫尔和阿巴丹。这两个城市是伊朗重要的石油基地,邻近波斯湾,伊拉克夺而取之可以保证本国的石油出口通道。但伊拉克在南线的进攻遭到伊朗人顽强的抵抗,伊拉克军队经过15天的浴血奋战,才攻占霍拉姆沙赫尔,而阿巴丹则久攻不下。

雨季到来后,双方进入僵持状态,伊拉克控制了伊朗约2万平方公里的领土。1981年1月,伊朗开始局部反攻,逐步收复失地。9月,伊朗在阿巴丹反击战中获胜,解除了伊拉克对阿巴丹的围困。进入1982年,伊朗的反击更加猛烈。5月24日,伊朗收复霍拉姆沙赫尔,歼灭伊拉克军队3万余人。

战场上的节节败退,迫使萨达姆于6月中旬宣布单方面停火,并从伊朗境内撤回全部军队,呼吁举行谈判。但是,伊朗方面予以断然拒绝。

伊拉克和伊朗都是穆斯林国家,两国有着1000多公里长的陆上边界,南部100多公里长的阿拉伯河是两国的界河。这条河流是伊拉克通向波斯湾的惟一水上通道,盛产石油的伊拉克需要这条通道向外出口原油。伊拉克长期主张整条河道都是它的领土,而伊朗则坚持河流的中线才是两国的边界线,双方为此争执不下。1975年3月,双方在阿尔及利亚的调解下,签署《阿尔及尔协定》,伊拉克同意以阿拉伯河主航道的中心线为两国的边界,伊朗则答应将其境内约300平方公里的土地划归伊拉克作为补偿。

协定签订后,伊朗一直没有履行协定,拒绝交给伊拉克300平方公里土地。伊拉克极为不满,1979年公开要求废除《阿尔及尔协定》。1980年9月17日,萨达姆正式宣布废除该协定。

除了边界纠纷,两国关系恶化还有其他原因。1979年伊朗伊斯兰革命胜利后,霍梅尼鼓吹向外国输出伊斯兰革命。他公开号召伊拉克人民推翻萨达姆逊尼派政权,建立伊斯兰什叶派国家。为此,霍梅尼不惜向伊拉克什叶派穆斯林提供武器和资金。

伊拉克对战争做了长期充分的准备,从国外购买了大量先进的武器装备,萨达姆对自己的军事实力颇为自负。而伊朗在1979年发生伊斯兰革命,霍梅尼上台后对原军队中的将领进行了清洗,使伊朗的军事力量有所削弱。萨达姆认为伊朗必定不堪一击,用武力解决两国边界纠纷的时机到来了,于是发动了对伊朗的突然袭击。但交战的结果却使萨达姆大吃一惊,伊朗不但没有被打垮,反而给伊拉克以沉重的打击,伊拉克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

伊朗决心不给伊拉克以任何喘息的机会。1982年7月13日夜,伊朗发动代号为“斋月行动”的战役攻势,目标是攻占伊拉克南部的第二大城市巴士拉。

巴士拉是伊拉克的经济中心之一,其石油产量占全国的一半以上,对伊拉克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占领巴士拉,将给伊拉克以致命的打击。12万伊朗大军于7月14日凌晨越过边界,突破伊拉克防线,潮水般逼近巴士拉。伊拉克在巴士拉外围布置了壕沟、铁丝网、地雷和坚固的地下工事,有10万大军、近2000辆装甲车和300门火炮防守。双方展开惨烈的厮杀,死伤惨重。战至7月30日,伊拉克为取得战场优势,向伊朗军队发射化学炮弹,造成伊朗军队的混乱和溃败,迫使伊朗中止本次进攻。在半个月的战斗中,双方约有3万人丧生。

9月30日和10月10日,伊朗先后在伊拉克首都巴格达附近的曼达利发动进攻,两次均被伊拉克击败。

1983年2月6日,伊朗再次向伊拉克发动大规模攻势。在这场代号“曙光”的进攻中,伊朗出动15万军队,空军、坦克兵、炮兵与步兵协同作战。伊拉克也集结了10万人的兵力,顽强抵抗伊朗的进攻。战斗持续了11天,结果双方都没有取得明显优势。

1983年4月和7月,伊朗发动“曙光1号”、“曙光2号”攻势。7月底,伊朗发动“曙光3号”攻势,第二次围攻巴士拉。伊拉克为了保卫巴士拉,再次对伊朗军队使用化学武器。

两伊战争在拉锯状态中进行着。伊朗的不断进攻虽然没能摧毁伊拉克的军事力量,但是萨达姆还是忧心忡忡。伊拉克只有近2000万人口,而伊朗则有5700多万人口,兵源充足。伊拉克经受不起长期的消耗战。萨达姆决定改变战略,放弃一年多来的被动防御战,采取袭击伊朗油轮的办法,打击伊朗的经济。

1984年3月,伊拉克袭击了前往伊朗装油的巴拿马油船。伊朗马上还以颜色,袭击了靠近巴林的一艘科威特油轮。到1985年,共有100多艘各国船只遭到两伊的袭击。

同时,伊拉克又发动袭城战。1985年3月,伊拉克出动飞机,对伊朗首都德黑兰和其他40多座城市及军事目标进行袭击。伊朗也毫不示弱,使用飞机和导弹还击了巴格达。

为了彻底摧毁伊朗的经济,伊拉克于1985年8月15日出动轰炸机,对伊朗的哈尔克岛进行轰炸。该岛是伊朗的石油输出中心,占当时伊朗出口原油90%的份额。伊拉克飞机在岛上倾泻了大量炸药,岛上的油轮码头和输油设备遭到极大破坏。9月初,伊朗派飞机深入伊拉克领空,摧毁了伊拉克的一处石油设施。

1986年2月9日,伊朗出动10万大军,对伊拉克南部发动“曙光8号”进攻,攻占了伊拉克东南端的法奥半岛。2月下旬,伊朗继续发动“曙光9号”攻势,又攻占几百平方公里的伊拉克土地。战斗中,双方都使用了化学武器,造成3万多人的伤亡。

从1986年7月到1987年4月,伊朗连续发起10次代号为“卡巴拉”的攻势。发动于1987年1月的“卡巴拉5号”攻势,伊朗出动了20万大军进攻巴士拉,伊拉克聚集10万大军应战,这是双方开战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战役。

双方的袭船战和袭城战也没有停息,并且愈演愈烈。仅1987年1月份,伊拉克就出动几千架次飞机,对伊朗的数十个城市进行袭击。伊朗也毫不客气,向巴格达发射了大量导弹。双方的城市、建筑物顿时化为废墟,无数平民流离失所。1987年一年中,100多艘油轮遭到两伊袭击。

两伊的持续战争,造成海湾局势动荡不安,严重影响国际原油市场。国际社会一再呼吁两国结束冲突,联合国于1987年7月20日通过598号决议,要求双方停战谈判。美国战机还曾直接与伊朗舰艇交火。

时间进入1988年,伊朗再也无力发动攻势,伊拉克趁机于4到6月对境内的伊朗军队发动猛攻,收复了被占领土,使双方边界恢复到1980年战争爆发前的状态。

1988年7月18日,伊朗正式宣布接受联合国598号决议,持续8年之久的两伊战争结束了。

这场战争造成两伊两败俱伤,双方伤亡人数达150万,直接经济损失高达9000亿美元,两国的经济都受到巨大的破坏。

Ⅷ 美国对巴格达发动袭击造成伊朗少将身亡!为何美国要对巴格达发动袭击

此次美国袭击巴格达的目的就是在对伊朗少将苏莱马尼进行斩首行动。

卡西姆·苏莱马尼,伊朗准将,也是伊朗伊斯兰革命卫队(2019年,特朗普曾将伊斯兰革命卫队列为恐怖组织)的高级指挥官,伊朗海外特种部队“圣城旅”的旅长,主要负责向叙利亚政府武装提供支援,并对反以色列武装输送军事物资。美国一直将苏莱马尼视为自己在中东局势中的“死敌”,美国此次的行动可以说是蓄谋已久的。

遭到三枚导弹轰炸的巴格达机场

对此,伊朗最高领导人表示:苏莱马尼的战斗方式将会继续下去,美国要对其行为承担一切后果,更强烈的报复正在等待着美国。中东局势再次升级。

Ⅸ 美驻伊拉克大使馆附近遭袭,为何美国政府却把锅甩给伊朗

因为石油问题,或许制造打击伊朗的借口,把锅甩给伊朗更好掌握国际舆论,也有可能是美国的苦肉计。也使得本来在蠢蠢欲动的石油战争危险情势进一步升级。所以美驻伊拉克大使馆附近遭袭,美国政府才把锅甩给伊朗,使得国际舆论站自己有利的一方。

美方要实施这种栽赃陷害行动,能轻易找到很多组织机构来具体操作,实施这次袭击事件的最大可能性,是美方操纵的一次战略性战术行动,一个小小的苦肉计。目的并不是为了制造打击伊朗的借口,而是为了在该地区保持或升级紧张状态,缓解美国国内的非法战争抨击,和国际社会的反战压力,以维持在该地区大量驻军,甚至增派军队,以实施后续战略行动。所以美驻伊拉克大使馆附近遭袭,美国政府才把锅甩给伊朗,使得国际舆论站自己有利的一方,制造打击伊朗的借口,把锅甩给伊朗更好掌握国际舆论。

Ⅹ 特朗普曾发誓,如果伊朗敢反击,他将下令对52个伊朗特定地区进行轰炸,为什么又认怂啦

因为全世界都反对美国发展的这种不道德的行为,都讨厌特朗普的这次行动。

阅读全文

与美国轰炸伊朗哪个城市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中国哪里产大芒果 浏览:172
为什么疫情日本帮助中国 浏览:658
替印尼发射卫星收费多少 浏览:39
中国到美国洛杉矶坐飞机用多久 浏览:783
印尼网上购物网站是多少钱 浏览:379
伊朗为什么会有核武器 浏览:339
中国哪个省纸产量最高 浏览:29
在越南胡志明怎么坐飞机去河内 浏览:610
伊朗将军杀查得怎么样了 浏览:674
正宗印尼鸡多少钱一只 浏览:217
路虎在印度是什么价 浏览:126
伊朗为什么支持亚美尼亚 浏览:759
意大利人饺子怎么做 浏览:998
娶越南老婆多少人民币 浏览:411
印度lca多少钱一台 浏览:549
伊朗与伊朗哪个城市的人口大 浏览:429
意大利文化古城是哪个区 浏览:377
越南有哪些俗语 浏览:482
意大利教堂怎么造起来 浏览:494
越南买什么油最好 浏览: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