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伊朗资讯 > 伊朗漫画出自哪个报纸

伊朗漫画出自哪个报纸

发布时间:2022-06-12 17:53:37

‘壹’ 我在伊朗长大的作者简介

玛嘉·莎塔碧(Marjane Satrapi),1969年生,一个长得中东面孔,讲起话比西方人还大胆、直率的伊朗人。从小听爸妈揭发政府弊端,认清这是个不得不革命的时代;看《辩证唯物主义》连环漫画,发现马克思和上帝长得超像;上街头游行抗议,因为革命要取得胜利,需要全体人民的支持。最大的梦想是当女先知,集上帝的正义与爱憎于一身。十四岁被送往维也纳当小留学生,从此学会一个成年人该会的所有事情。
2001年出版自传漫画《我在伊朗长大》(Persepolis),横扫各国漫画大奖,包括:“2004年德国法兰克福书展-最佳漫画奖”、“2002年法国安古兰国际漫画节-年度最佳漫画奖”,有十五国译本,全球销售二十万余册。
反对布什,反抗强权,但强调自己不是恐怖份子,也不是女性主义者,只是说话大声的人道主义家。目前选择定居巴黎,因为巴黎不禁烟,而且巴黎人不平则鸣,常罢工。偶尔没车可搭,没电可用的巴黎是她的最爱。

‘贰’ 伊朗有哪些报纸

伊朗有各种报刊1700余种,大部分在德黑兰出版。主要报纸有:《世界报》、《消息报》、《伊斯兰共和国报》、《虔诚者报》、《使命报》、《和平报》和英文版的《德黑兰时报》、《伊朗新闻报》和《伊朗日报》国际版。
伊朗伊斯兰共和国通讯社是唯一的官方通讯社。1979年伊斯兰革命前称波斯通讯社。

‘叁’ 伊朗是一个国家吗,在哪个地方

伊朗是一个国家,位于亚洲西南部,北邻亚美尼亚、阿塞拜疆、土库曼斯坦,西与土耳其和伊拉克接壤,东面与巴基斯坦和阿富汗相连,南面濒临海湾和阿曼湾。

‘肆’ 《我在伊朗长大》为什么却只想做自己

在我看来,《我在伊朗长大》只想做自己的原因是社会中的小人物的真实写照,以及人们对于自由、幸福的向往。这部电影改编自伊朗女插画家玛嘉的同名漫画,玛嘉于1969年出生在伊朗西北部城市里切特。她在伊朗首都德黑兰长大,在那里她在一所法国公立学校学习。1994年,她去维也纳,在法国斯特拉斯堡学习插图,她的创作动机是她在法国电视上看到了许多关于祖国伊朗的片段。

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因为有太多的事情要表达,这似乎有点令人费解。看完电影后,你会感到头晕,很难总结出一个突出的主题。此外,由于电影的长度,该剧中玛嘉的各种情感变化也缺乏详细的情节铺垫。这就是这部电影的巧妙之处。她没有具体讲历史,而是从一个小女孩的角度让观众了解历史。很难说出一个大的背景事件,但是从小人物的角度来展示它是相对容易和有趣的。在讲述这个故事的时候,有一种观点悄悄地从电影中传递出来,这让我觉得无论是什么样的社会,人们对自由、希望和幸福的向往永远是一样的。所以在我看来,《我在伊朗长大》只想做自己的原因是社会中的小人物的真实写照,以及人们对于自由、幸福的向往。

‘伍’ 阿凡达人类战机上为什么都秀一个“中国龙”头

《阿凡达》正在火爆热映,很多城市都出现了一票难求的局面。不少细心的观众却发现《阿凡达》中,野心家迈尔斯·夸奇上校乘坐的飞机机身喷绘是一条龙,而且像极了“中国龙”。“侵略者咋是中国龙?”很多市民惊呼。由于迈尔斯·夸奇上校是剧中的反面角色,这条龙的出现是不是有什么隐喻?不少市民对《阿凡达》提出了疑问。

侵略者咋是“中国龙”

《阿凡达》的故事叙述在未来世界中,人类为获取另一星球——潘多拉星球资源,启动了阿凡达计划……

其中有一个镜头估计所有看过《阿凡达》的影迷都过目难忘,“当人类飞机集结起来将要摧毁纳威人栖息的大树时,很多观众心都提到了嗓子眼,为纳威人担忧,同时也把人类的军队当做了邪恶的化身。然而不少细心的观众却发现,迈尔斯·夸奇上校所乘坐的飞龙飞机上竟然有类似“中国龙”的喷绘,而且给了好几次特写”。

《阿凡达》在中国首映的第一天,在临沂市兰山区某机关单位工作的李强 就被影片深深地吸引住,但是当影片出现有疑似“中国龙”的形象时,他感到不舒服。“中国龙是中国人民的心灵寄托,是全球华人的图腾。《阿凡达》赤裸裸的将中国龙喷绘在反派的飞机上,是对中国图腾的侮辱,侮辱了每个炎黄子孙,李强甚至建议有关部门”如果不删除中国龙的镜头, 《阿凡达》应该在中国禁映。”

《阿凡达》侮辱了“中国龙”

“中国龙”和反面角色一起出现,是不是有隐喻?究竟是卡梅隆的无意之失,还是另有所指,引起了影迷的大讨论。李强认为,《阿凡达》影片如此处理,侮辱了“中国龙” ,《阿凡达》完全是第二个央视“大裤衩”,卡梅隆在“玩弄”中国观众。

《阿凡达》中的龙没有翅膀

网友“星期六”认为,中国龙和西方神话中的龙最大的区别便是翅膀,中国龙蛇身,西方龙有利爪和翅膀。“《阿凡达》喷绘的龙形状像蛇,而且没有翅膀,所以可以说是‘中国龙’。” 影迷“星期六”说。

如果飞机喷绘真的是中国龙,那究竟有什么隐喻呢?“星期六”认为,片中那条“中国龙”正好出现在人类军团强行拆除纳威人的家园,是个很错误的导向。

《阿凡达》片子该禁

网友“一棵松”认为,中国龙是中国人民的心灵寄托,是全球华人的图腾,中国人是作为龙的子孙而出现在世界的东方。《阿凡达》赤裸裸的将中国龙喷绘在反派的飞机上,是对中国图腾的侮辱,侮辱了每个炎黄子孙,“我认为这部片子该禁,电影是怎么通过审查的呢?”影迷小李说。

“中国龙”隐喻掠夺资源、野蛮拆迁?

“‘中国龙’为首的人类军团,为了掠夺资源,强行拆除了纳威人的家园,不就是隐喻中国野蛮拆迁吗?”网友“孤独的风”表示,这部片子在全世界播放,这样的讯息传递出去后,全世界都对中国产生不良印象。

虽然现在没有任何证据表明喷绘的龙就是“中国龙”,但是如果有人这么认为呢?“我觉得这里应该修改,将此段删去,也不会影响故事情节。”“孤独的风”说。

“影射” : 好莱坞的“玩火游戏”

好莱坞作为电影工业的领先者,很多导演也喜欢在电影中夹杂着自己对国际事务的思考和态度,影射一些国际现状。电影中的影射之风,一直是好莱坞的“光荣传统”。

2009年一部口碑和票房双丰收的电影《第九区》(该片已在我国公映)就因为影射尼日尔爾利亚,而遭到尼日尔爾利亚的禁播。

《第九区》的故事情节是,28年前,外星人首次来到地球。人们不知道这群外星来客将会给地球带来什么,于是专门用南非的一个贫民窟将外星人隔离起来,并给这个区域起名为“第九区”。虽然整个故事发生在南非,但影片却涉及尼日尔爾利亚在南非的移民。他们大都被设计成反派角色。其中一个场景是:一个名叫“奥巴桑乔”的犯罪团伙头目试图砍下并吃掉男主角的胳膊,以得到他身上的超能力。而尼日尔爾利亚前总统正好也叫奥巴桑乔;另外一个场景是:尼日尔爾利亚妓女勾引外星人。

无独有偶,在2007年热映的《斯巴达300勇士》也涉嫌影射伊朗而遭到抗议。《斯巴达300勇士》改编自美国漫画家弗兰克·米勒的漫画小说,描述的是公元前480年第二次希(腊)波(斯)战争中温泉关之战的故事:波斯国王薛西斯一世率领数十万大军大举进攻希腊,斯巴达国王列奥尼达亲率300名士兵死守希腊中部的门户温泉关,最后全体战死,但也让波斯军队付出了两万人的惨重代价。

很多伊朗人看过后都感愤怒,认为影片刻意歪曲历史抹黑波斯(伊朗)文化;伊朗一家报纸评论直斥“好莱坞向伊朗人宣战!”。伊朗媒体、官员和博客作者纷纷谴责该影片对波斯国王薛西斯一世和波斯士兵的描述过于负面,“该片似乎要告诉人们,伊朗自古以来就是邪恶之源,现代伊朗人的祖先则是丑陋的谋害别人的笨野人。”伊朗官员甚至认为,这是好莱坞甚至是美国向伊朗发起的“文化大战”。

同样史诗巨着《阿凡达》投资5亿,耗时15年,每个镜头异常的考究,却平白无故出现类似“中国龙”的喷绘,难道…………

‘陆’ 关于《我在伊朗长大》

何处是我家:文化流浪之惑——《我在伊朗长大》
我第一次知道《我在伊朗长大》,是因为今年法国选择了这部电影而不是大获好评的《潜水钟与蝴蝶》去角逐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我承认我跟赵子翰同志一样,是一个奥斯卡中毒者,汗。)不过直到提名名单出来以后,我才知道原来这竟是一部动画长片,不免有些诧异。在我的概念里,动画片一直停留在迪斯尼的童真和史莱克的恶搞上,象“我在伊朗长大”这样敏感的争议性题材怎样用动画来表达,是一个令我既困惑又颇感兴趣的问题。

影片改编于旅居法国的伊朗女插画家玛赞·莎塔碧的同名连环漫画。很遗憾,我还没有看过漫画书,通过一些背景简介,我对影片有了一些模糊的概念。这使我联想到另外一本也是“在伊朗长大”的女作家阿扎尔·纳飞滋的书《在德黑兰读洛丽塔》,描写了上世纪80年代,作者和自己的女伴们在宗教政权的背景下,如何秘密阅读《洛丽塔》、《了不起的盖茨比》等被禁的西方名着。纳飞滋的生活经历与本片的作者玛赞颇有相似之处:她们都因为家庭的缘故从小受到西方教育,玛赞的父亲是高级知识分子,母亲出身贵族家庭;一场轰轰烈烈的宗教革命,忽然将她们的生活带回了严厉教条下的“中古时代”,在这类教条下——宗教老师教育玛赞们“纯洁的女人就是为男人服务的女人”——受制最深的当然就玛赞和纳飞滋这样受过西式教育的女性。

由于这种背景,《在伊朗长大》果然也不乏此类描画:小女孩玛赞面对推翻巴列维政权的那场革命,先是兴趣盎然,继而困惑疑问,然后因为叔叔的死亡而愤怒,最后则是无奈,她将一切不满无奈地发泄到疯狂的摇滚乐、秘密舞会、酒和写着“朋克永远不死”的罩衫上。应该说这一切是沉重的,但是漫画和影片却并选择了一种黑色幽默、犀利嘲讽的风格,活灵活现的玛赞感觉真的很亲切,很可爱,在这个10岁女孩的眼里,荒谬的成人世界也许很是好笑吧,所以对我来说,这一段的观感其实是很轻松且有些搞笑的。甚至那些反抗也充满了普世共有的青年时代的叛逆,例如小玛赞在黑市买打口带的情节,相信可以引起很多中国青年的会心一笑。

某种程度上说,所有的阅读和观影都是私己的。复杂的革命(宗教革命,或者共产主义革命)与战争这样的宏大主题,虽然是本片不可或缺的背景,但电影并没有局限在意识形态和宗教压迫的创伤上,甚至我觉得这些并不是本片的重点。真正使我感受到沉重和无奈的,是14岁的玛赞独自一人在奥地利的生活。如果说在伊朗的玛赞是聪明、勇敢、生机勃勃的,那么到了开放自由的西方,长成了大女孩的玛赞却遇到了文化失根的困惑,她参加了更疯狂的摇滚舞会,与艺术家朋友们一起吸大麻,她谎称自己是法国人,谈了几场失败的恋爱,她不断地搬家,疯狂地吸烟,流浪街头......这时的玛赞迷茫、彷徨,过程令观者心酸。于是她又回到了伊朗。但是在自己的国家,她不但不能找到归宿感,甚至更加格格不入,最后解除了一场失败的短暂婚姻,她不得不再次出走异国,投奔了法国。

可以说玛赞的前半生都是精神上的流离失所。幼年时既受过西方教育,又因为家庭原因醉心于共产主义,在家中扎头巾喊口号,在梦中斗志旺盛地与笛卡尔和马克思辩论(有趣的女孩!),成长过程中受制于原教旨主义的清规戒律,与宗教老师辩论抗争,继而又亲身见识了西方物质文化、后现代主义文化以及颓废主义文化,在东西方、在开放与封闭的两极间游走、反复,在哪里都与环境发生冲突,在哪里都是“非我族类”、格格不入的外来者,“对过去无法释怀,对现在和未来满怀悲苦”。时代的巨大突变就这样无情折磨着转折时刻的人们,使他们无措。俄罗斯女诗人茨维塔耶娃在十月革命后流亡法国,因为难耐去国离乡的苦楚而冒生命之危返回苏联,(几年后她和她的家人们果然......)是什么促使她即使明知危险也要返国?就是因为“流亡是最悲惨的命运之一”(爱德华·W·萨义德-美籍巴勒斯坦学者)。而身份的缺失是流亡者们共同的话题,本片的开头和结尾也符合这样的述说,在机场这个世界的连接点,玛赞和萨义德一样,被习惯性问到了他们难以释怀的护照和国籍问题,他们沉默了。

但流亡也并非毫无裨益,同样也是萨义德说:在哪里都不要有太多“家”的感觉。因此“格格不入”成为他的主动选择,这也是萨义德回忆录的书名。而如今旅居巴黎的玛赞·莎塔碧也说“法国就像是我的妻子而伊朗则像是我的母亲。我的母亲,哪怕她是失常的或者是发疯的,并不会改变她是我母亲的事实。我当然可以选择自己的妻子但是我可能会选错或者离婚......”错置的生活境遇使他们身份迷茫的同时,也使他们获得一般人很难拥有的批判距离感和此地与彼方的双重视角。今天的玛赞在法国安居乐业,为什么选择巴黎,反对强权的玛赞说,因为巴黎不禁烟,而且巴黎人不平则鸣,经常罢工、偶尔没车可搭的巴黎是她所爱。

本片为什么没有选择真人拍摄?我也一直在想这个问题。当然即使是动画片,伊朗政府也已大加批判。动画(漫画)的形式也许更具有某种自嘲和嘲讽的力量吧,而且本片选择了简约质朴的黑白手绘风格,很亲切,还有一种回归本源的力量感,特别是大量黑色块的巧妙运用,凸显了黑色幽默的氛围,在3D风行的今天,感觉似乎也只有这种风格才配合得上这样成人化的体例和题材了。

‘柒’ 《我在伊朗长大1面纱》pdf下载在线阅读,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我在伊朗长大1》([伊朗] 玛赞·莎塔碧)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链接:https://pan..com/s/1KUBlmFiHwbArETvxyo5aQg

密码:85x1

书名:我在伊朗长大1

作者:[伊朗] 玛赞·莎塔碧

译者:马爱农

豆瓣评分:9.2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年份:2006-4

页数:71

内容简介:

《我在伊朗长大》全系列共四册,在法国推出时大获好评,被译成十多种文字,并获得了包括2004年德国法兰克福书展“最佳漫画奖”等多个漫画书大奖。

这套连环图述说了一个伊朗小女孩在伊斯兰革命时期的成长故事。这个小女孩经历了国王被推翻、伊斯兰革命、与伊拉克战争等国家大事。作者玛嘉·莎塔碧述说的正是她本人的成长经验。

作者运用简单的线条和黑白对比带出这个震撼人心的故事。大量黑色的运用令画面充满力量。随着主角Marji的成长,读者可以深入地了解伊朗的历史、政治和文化。

作者简介:

玛赞·莎碧(Marjane Satrapi)于1969年出生于伊朗的雷什特(Rasht)。她在德黑兰长大,在那里的法语公立学校学习,之后去维也纳,后又去斯特拉斯堡学习插图艺术。她写过几本儿童读物,创作的插图发表在世界各地的报刊杂志上,包括《纽约人》和《纽约时报》。她目前住在巴黎。

‘捌’ 《我在伊朗长大》真实的伊朗的变化是什么样的

我觉得《我在伊朗长大》真实的伊朗的变化不是进步,而是退步,整个精神文明都在倒退。我以为《我在伊朗长大》是一部长篇小说,但当我买下它时,我发现它实际上是一本漫画书。我甚至更惊讶。这是一本获得了这么多奖项的漫画书,于是我开始带着极大的好奇心阅读。 书中的漫画都是黑白的,人物在日常生活中也很简单。然而,简洁的语言和简单的图片深刻地展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

造成了严重的伤害,这不是进步,而是倒退,整个精神文明都在倒退。然而,伊朗人民正在内心反抗政府,悄悄地拿起天线了解其他国家事务,晚上关门窗,举行聚会,白天用布包裹自己,晚上释放自己的本性。所以我觉得《我在伊朗长大》真实的伊朗的变化不是进步,而是退步,整个精神文明都在倒退。以上纯属个人观点哦。

‘玖’ 玛珍的伊朗:《Persepolis》(波斯波利斯)txt全集下载

玛珍的伊朗:《Persepolis》(波斯波利斯) txt全集小说附件已上传到网络网盘,点击免费下载:

内容预览:
伊朗,一个神秘的国度,美国眼里的“邪恶轴心国”。那里,女人要戴头巾,循规蹈矩,不能喝酒、唱歌、跳舞。人们偷偷摸摸的在家举行舞会,甚至要冒生命危险……真实的伊朗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流亡法国的漫画家玛珍用她的画笔讲述了她在伊朗成长的二十年。我们学校选了她的着名自传体漫画《Persepolis》做新生教材,皆因此书涵盖了许多不同层面:政治、异国、战争、青春期、成长、宗教、文化冲突……日前我看了根据此书改编的动画电影,深感此书为不可多得之瑰宝,年轻人都应该读一读。
1979年的伊朗,正处于推翻伊朗王朝的革命风潮中。德黑兰的玛珍是个调皮而早熟的小姑娘,和她的父母一样热切盼望着封建统治倒台后能过上自由的生活,但他们的期望被所谓的“民主选举”选出来的宗教原教旨主义政府彻底打消了,生活比以往更黑暗压抑,持政治异见的亲友被屠杀。真是很难想象99%的伊朗人民居然会投票选举出这样的政府。然而玛珍一家仍然不愿离开祖国,默默的忍受着。
之……

‘拾’ <我在伊朗长大>是小说改编的吗有中译版吗

《我在伊朗长大》是一部2007年上映的动画电影,根据玛嘉·莎塔碧所创作的同名的绘本小说所改编的,这本书有中译版。

《Persepolis:我在伊朗长大》这套连环图述说了一个伊朗小女孩在伊斯兰革命时期的成长故事。这个小女孩经历了国王被推翻、伊斯兰革命、与伊拉克战争等国家大事。伊朗作者玛嘉·莎塔碧(Marjane Satrapi)述说的正是她本人的成长经验。

这本书的中文译本信息如下:

阅读全文

与伊朗漫画出自哪个报纸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英国人休假多少天 浏览:135
中国每年烧烤竹签产量多少吨 浏览:178
单位如何实现中国梦 浏览:505
丝绸之路带给中国哪些文化 浏览:642
想去英国留学这个手续怎么办呢 浏览:666
怎么在英国申请qq 浏览:104
印度高僧有哪些人 浏览:1004
英国的着名景物是什么英语 浏览:928
哪个国家的伊朗人最多 浏览:753
英国标志性的景物怎么画 浏览:325
印尼啦啦啦啦是什么歌 浏览:901
意大利亚的代表性建筑物是什么 浏览:963
印度平民家庭有多少子女 浏览:915
抖音英国版怎么登陆 浏览:703
出口印尼的农药办理什么证 浏览:67
印度的女明星多少岁 浏览:836
英国利物浦留学安全性怎么样 浏览:628
英国板球测试赛要多久 浏览:249
印尼11月现在什么季节 浏览:532
越南人用的什么语 浏览: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