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为什么母斗鱼总是趴在鱼缸底部
应该是这样子的,控制下水温到24度左右,然后看见公鱼在水面上吐沫就把母鱼捞进去,那就说明公鱼在筑巢就可以繁殖了。公鱼会把母鱼缠住挤籽受精后公鱼把鱼卵捡到吐的沫上。产卵完成后把母鱼捞出去留公鱼照看鱼卵。鱼卵孵出小鱼后公鱼会继续照顾。直到小鱼会游。
2. 我的斗鱼感觉尾巴很沉的样子,没有以前活泼了,经常沉在鱼缸底下
是不是水质有污染了?建议马上换水!不然很快就会丧命!而且水要放一段时间!
3. 各位大神我这条斗鱼下面的鱼鳍怎么了
一条很不错的半月,下面的腹鳍涨得太厉害,有点裂开,没关系,很快会长好的。
4. 斗鱼一直在缸下面趴着
趴缸正常,没适应大缸环境,我家的也是这样,3到7天应该就好了。斗鱼到了新的环境需要适应,温度也要调好。
5. 印尼斗鱼对水质 温度有什么要求
属于小型热带鱼饲养(一)饲养水质:斗鱼对温度的要求并不苛刻,一般20~30℃之内都能成活,水温处于24~27℃时最适宜其生长;水的酸碱度以中性水为宜,pH值为6.5~7.2;在人工饲养条件下溶氧量最好保持在5mg/l。除此以外,还应注意控制水质中的一些毒素的含量,以残留氯0mg/l、亚硝酸盐0mg/l、硝酸盐5mg/l、氨0mg/l、磷酸盐0mg/l为标准来检验您的饲养水质是否符合鱼只的需要,并做及时的调整,为斗鱼提供适宜的水质环境。(二)饲养管理:由于斗鱼是一种比较耐粗养的观赏鱼,使许多人饲养过程中疏于管理,即使斗鱼能顽强的生存,也会以无精打采、垂头丧气来回报您,要想让鱼儿生活的悠游自在,同时给您的生活增添快乐,还得尽点主人的爱心。饲养斗鱼的容器,大至混养型水族箱,小到玻璃缸,并无特殊限制,但因其好斗的本质,为了避免它们大打出手,一般采取单独饲养。如若您想饲养两只雄性斗鱼激斗它们各展雄姿,可在鱼缸中间设隔一块玻璃再插一无毒塑料板,即可让你一饱眼福,又不伤害鱼只。近年来台湾不断推出的掌中缸,其精巧的款式和丰富的色彩都极适合于展示斗鱼的美丽。然而不论使用何种容器饲养,都得做一些必要的装饰和设备的安置,才能提供斗鱼生长的最佳生存环境。首先在鱼缸底部要铺入一层清洗干净的薄薄的底砂或彩砂,一方面可以稳固栽培水草的根部,另一方面可为微生物提供附着,水与底砂的比例以5:1为宜。为了保持缸中充足的氧气和提供鱼躲藏的外所,应适当的植入金鱼藻、黑藻等对CO2需求量低的水草。此外为了提供充足的光照,利于水草进行光合作用,小型玻璃缸中最好能配置一盏小型光线柔和的灯具。饲养斗鱼不仅设备轻巧简单,饲养起来也毫不费力,只需每3~7天利用一塑胶软管通过虹吸法清除缸底粪便污物,并抽去约1/3的污水,注入除氯的自来水即可创造清洁的水质环境;在小型水族箱中由于无动力设备带动水循环,因此要随时注意除去因残饵、粪便形成的水面油膜,可以用竹筷夹一吸水纸,轻轻在水面拖动即可,此外还应适时根据水质情况添加一些有益微生物和微量元素。斗鱼是属于杂食偏肉食性的鱼种,因此可搭配喂食多种饵料,尽量不要让斗鱼的食谱过于单调。通常人工干燥饵料营养成份齐全且干净卫生,是大多数人饲喂斗鱼的必备饵料;为适应斗鱼水上层活动的习性,最好选浮水性饲料,若能间隔投喂新鲜的活饵,如丰年虫、孑孓、丝蚯蚓、水蚤等,;可使斗鱼体色更加鲜艳,同时让您在喂鱼的过程中尽情享受鱼儿摄食的乐趣,但由于这类饵料大多带细菌而易于给鱼只染病只能做为斗鱼口味的调剂品,投喂时一定要经过漂洗,每次投喂量能在5分钟内吃完为度,每天投喂一次即可。
6. 斗鱼总是呆在缸底
斗鱼只能单养,因为斗鱼天生好斗两条养一起地方小了不是你死就是我亡,势力弱的肯定就回躲起来,要不就是逃跑。斗鱼是属于上层鱼,在逼不得以的情况下它是不会藏到缸底的。一般都是单独饲养,(出了在繁殖时,和小的时候)建议你还是把它们分开饲养为益。不然那条斗鱼会一直被咬死为止!
7. 什么是印尼将军斗鱼
印尼斗鱼也是泰国斗鱼,完完全全一样!
为什么叫印尼呢?因为是印尼人繁育出来的表现。
普通泰国种的泰国斗鱼,背鳍,尾鳍和臀鳍或多或少有遗憾。可能不够前倾,不够大,不够尾展或者臀鳍不好。
而印尼,以joki线为主的斗鱼表现卓为惊艳。背鳍前冲倾角大,尾鳍超200,臀鳍比例合适。弓背,短身。都是印尼种的特点。
颜色来说,印尼种大多为多彩大理石类。其它系的表现不出色。个人认为,应该是没有专门做某一系。对于这点,我们可以尝试去做一下这样的改良。
不是说泰国斗鱼不好,而是繁育者走了两个风格。对于印尼鱼和泰国鱼来说,两者都会不定期交换血种,这样才不至于近亲的太厉害。
泰国鱼也有印尼鱼的表现,是不可否认的,但是很少。已有大多表现好的,基本都可以看出印尼种的基因。
8. 为什么我的斗鱼一直在鱼缸底游,像在找东西
绝了,这么小,它想游也游不动
9. 斗鱼鱼仔怎么全趴在鱼缸底下
首先要看你的宝宝多大了,如果是一周内的 没有游泳能力 从巢里掉下去是很正常的。
第二,如果你的宝宝有一定游动能力,游的时候比较吃力,可能是鱼鳔发育不全出现的趴缸现象。这个也是繁殖过程中比较容易出现的问题。这个需要时间慢慢调理,提高基础水温1-2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