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印度“最古老”的寺庙之一,曾是唐僧的母校,现在如何了
众所周知,印度是一个历史悠久、人文底蕴深厚的南亚国家,曾经的“古印度”跟中国一样,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因此,印度留下了很多珍贵的人文古迹,也使得印度现在成为了中国游客非常喜欢的一个旅游国家。
那么,你有没有来过印度旅游?对印度这个国家的印象怎么样?你知道这个“那烂陀大学”是唐僧曾经就读过的母校吗?他来印度取经的最终目的地就是这里如果以后有机会再到印度旅游的话,你想不想到到这里来走走看看?
B. 巴厘岛有哪些特殊的民俗风情
宗教信仰
巴厘岛海岛(3张)
巴厘岛因历史上受印度文化宗教的影响,居民大都信奉印度教,是印尼唯一信仰印度教的地方。但这里的印度教同印度本土上的印度教不大相同,是印度教的教义和巴厘岛风俗习惯的结合,称为巴厘印度教。居民主要供奉三大天神(梵天、毗湿奴、湿婆神)和佛教的释迦牟尼,还祭拜太阳神、水神、火神、风神等。教徒家里都设有家庙,家族组成的社区有神庙,村有村庙,全岛有庙宇125000多座,因此,该岛又有“千寺之岛”之美称。神庙中最为着名的当属拥有千年历史的百沙基陵庙,陵庙建在称为“世界的肚脐”的阿贡火山山坡上,以专祀这座间歇喷发的火山之神。陵庙的层级石雕建筑,与柬埔寨吴哥窟相似。
特色风俗
巴厘岛
巴厘岛不但天然景色优美迷人,其文化和社会风俗习惯的丰富多彩也驰名于世。巴厘岛人的古典舞蹈典雅多姿,在世界舞蹈艺术中具有独特的地位,亦是印尼民族舞蹈中一枝鲜艳的奇葩。其中,狮子与剑舞最具代表性。
巴厘的雕刻(木雕、石雕)、绘画和手工业品也以其精湛的技艺,独特的风格遐迩闻名。在岛上处处可见木石的精美雕像和浮雕,因此,该岛又有“艺术之岛”之誉。玛斯是该岛着名的木雕中心。巴厘的绘画别具一格,大都是用胶和矿物颜料画在粗麻布或白帆布上,主题取材于田园风光和人民生活习俗,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因此,巴厘岛素有“诗之岛”、“东方的希腊”的美称。位于岛中部的鸟穆是绘画中心,博物馆内保存着许多历史文物和巨幅绘画。
在鸟穆附近,有一座呈方形的千年古洞──象洞,洞深只有二三米,洞内雕有栩栩如生的神像。在加威山上有着名的四大石刻像,另有5座神龛分立于大石像之前;在半山腰建有淡巴西冷的总统行宫。
巴厘岛象洞庙的一个佛像。
巴厘岛居民每年举行的宗教节日近200个,每逢节日,歌舞杂陈。由于巴厘岛万种风情,景物甚为绮丽。因此,它还享有多种别称,如“神明之岛”、“恶魔之岛”、“罗曼斯岛”、“绮丽之岛”、“天堂之岛”、“魔幻之岛”等。在自然科学上,1869年生物学家华莱斯还发现巴厘岛是亚洲大陆的“末梢”,典型的亚洲动物分布至此为止,而在它东方仅隔宽度不到40公里的海峡的龙目岛,动物即属大洋洲种。所以,巴厘岛是
巴厘岛
有名的旅游胜地。
由于深厚的宗教氛围,巴厘岛几乎所有的文化从形式到内容都与宗教有关,选有代表性的作一简介。
宗教:了解宗教有多种方式,最直观就是看庙,巴厘岛上庙很多,据说多达10000多座。许多人到巴厘岛看庙都去海神庙(TANAHOT),传说是巴厘岛因火山爆发(岛上有三座活火山,巴都尔、京打马尼、阿贡),为求镇住神龟,而建七座神庙之一,因其潮涨潮落而与陆地分合而出名。其实圣泉庙的历史更为悠久,有700多年,其旁边山上建有苏加诺的行宫。此外位于阿贡火山(巴厘岛印度教的圣山,也是宇宙的中心)旁的布基萨寺,被称为万寺之母,是巴厘岛上寺庙的代表。
音乐:在巴厘岛酒店中每天都能听到竹筒打击乐演奏,但这并不是完整的巴厘岛音乐。加麦兰音乐融合铜乐,鼓乐,弓弦乐,据说还有中国的古乐调!
皮影:皮哇扬,最具代表性的娱乐形式,故事题材均取自印度教两大史诗,以《罗摩衍那》(Ramayana)为多。观之也可对其宗教故事有更深的了解。
舞蹈:以勒贡和巴隆两种为代表,有点类似咱们的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的区分,仍以《罗摩衍那》(Ramayana)为表演题材,舞蹈动作很单调,主要以手眼传神而表达。
巴厘岛景观(19张)
雕刻:石雕主要集中在巴都布兰(BATUBULAN),木雕在马斯(MAS),银器在哲鲁(CELU),其中以木雕最为出名,主要是村质珍贵(多为檀香木、黑檀木、和柚木)造型以神话人物居多。
绘画:主要在乌布(UBUD),阿马(ARMA)艺术馆很漂亮,值得一观,另外尼加艺术馆收藏有很多珍品。巴厘岛的绘画艺术对世界绘画艺术的发展有很深的影响,比如印象大师高更,另外比利时的马尤尔,1932年来到岛上,留居下来并娶当地人,他的带有巴厘岛风格的作品在西方引起了很大的反响。
手工:巴厘岛的手工作品中编织和蜡染很有特色,也许很多人认为中国的蜡染很多
蜡染(16张)
,不足为奇,可是巴厘岛的“仁辛科”是世界上仅有分经纬染色后编织而成,一件服装需耗时数年,不过也极少见到,那是有身份的人在重大祭祀时才穿着。
在岛中部的生宜有着名的猴子庙,猴子成群结队。其北有风景优美的比都库湖。着名的京打马尼,气候凉爽,由此可远望顶峰终年烟雾迷朦的巴都火山。巴都山下的巴都湖也以风光优美着称。岛东南部的格龙宫是着名的古代巴厘王朝法庭所在地,宫殿气派雄伟,四面有护城河,屋顶绘满犯人受刑时的画像。岛西南海滨的丹那乐,岸边高地建有庙宇,因长年海浪冲蚀,使此地与本岛相离25米,形成孤岛,每当海潮上涨,宙宇在波涛中似沉似浮,宛如水中宫殿。
巴厘岛
巴厘岛人都是生活的哲学家,工作时认真工作,用餐时喜悦的吃,睡觉时安详的睡,与万物众神和平相处,心无旁骛的过每分每秒,生活自然逍遥,一生当然快意。“金钱非万能”这句陈腔滥调,说穿了只是句口是心非的成语,以金钱价值衡量一切,是人类亘古不移的标准。
Banjar自治太平盛世
巴厘岛人不仅在宗教上有自己的一套认知,在生活管理上更有一套不同于官方的版本。
虽然政府明文订定了县市村里的行政系统,但真正推动运作的是“Banjar”。“Banjar”是比“村”还次一级的小单位,由百来户民家所构成,属于巴厘的自治组织,不在政府机关的档案上,从每户人家的婚丧喜庆到个人行为的赏罚,都经由每月月会决议处理方案。严谨的自治组织使得户户声息相通,鸡犬相闻,形成一股强悍的道德约束力,因此,巴厘岛虽美如世外桃源,却不可能让你拥有独善其身的隐士生活。
贵族平民平起平坐
源于宗教上的阶级制度,在巴厘岛是存在的,但如同巴厘岛人信仰宗教的态度,凡事圆融的巴厘岛人对于阶级制度也不似印度人那般严苛认真,在巴厘岛4种阶级不仅平起平坐,用词遣字也不局限是高阶语或低阶语,而随着经济力量的渗透,以往明列在名片上的阶级封号,也逐渐被傲人的学经历所取代。不过,入境随俗是基本常识,这4种阶级还是得谨记在心,以免在祭祀等注重身份的特殊场合里误蹈禁忌,百口莫辩。
阶级名I 男性封号 I 女性封号
Brahmana祭司I da Bagus I da Ayu
Ksatriya贵族I Cokorda I da Cokorda
Waisya 工匠商人I Dewa I Desah
Sudra(Jaba平民) I 无 I 无
沧海桑田不改颜色
巴厘人对自家人不问出身,对外来客不分来处,纯真的随和态度,使巴厘岛成为人们共同信赖寄放心灵的休憩站。可贵的是,巴厘一年接待百万访客来去,可依旧不改颜色,沧海仍是沧海,桑田犹然是桑田。
早晚供奉的规矩和沐浴的习惯百年不改,尽管观光客拿着V8群聚围观,巴厘人仍视若无睹过自己的日子,而你见过的梯田,今天仍在原处等你归返,其中改变的只有稻禾品种。巴厘的农作面积逾90%改种新品种,成长快速、抗病力强是新品种攻占巴厘的本事,但过度使用杀虫剂是巴厘人付出的代价,随之改变的生态导致青蛙、鳗鱼数量锐减,蛙鸣是巴厘小夜曲的主调,有一天这熟悉的乐章会不会变调了?巴厘人已开始深思这个问题。
勤奋工作专心玩乐
逍遥度日是巴厘人的生活态度,但这可不表示懈怠,事实上,天才蒙蒙亮,巴厘的男人就荷锄下田勤力耕耘,女人家则洒扫备餐照顾牲口,待日头升高,大地变得炙热,男人们便暂停手边工作,返家看顾心爱的斗鸡,而此时睡眼惺忪的观光客才刚出门活动,见着了满街抱着斗鸡纳凉聊天的巴里男人,便认定他们是一群不事生产的懒人,久而久之,这项有欠公允的成见,竟成了巴厘男人通行全球的负面印象,仿佛那赏心悦目的梯田是自各儿长出来似的。
其实,巴厘男人是挺憨厚的,照顾了该做的活儿,就专心一意的守着宠物斗鸡。他们对斗鸡的期许,全寄托在祭祀庆典上,那是公认可搏技下注的场合。上场的斗鸡脚上加绑利刃,经过一阵尘土与鸡毛齐飞之后,胜负立判,赢家领取赌金及败死的鸡,赌金入了荷包,死鸡则上了餐桌。
巴厘岛的火葬仪式
巴厘岛的火葬仪式:牛型的棺木代表地位和身份,只有贵族和僧侣才能享用。
烈焰将祭品和棺木一起化成灰烬,人们祝愿死者的灵魂在这一刻升华。
在宗教信仰的影响下巴厘岛人对死亡有自己的理解,他们的习俗是要庆祝死亡。巴厘岛人死后,按习俗都要举行火葬,未经火葬的死者灵魂污秽不堪,将会给人们带来灾难。如果在一定时间内不为死者举行火葬,死者的灵魂就无法升天,成为终夜徘徊人间的厉鬼。因此这里的火葬葬仪非常隆重,也是巴厘岛上的奇观之一。火葬在人死后第42天举行,因为巴厘岛人认为,人死后,灵魂要经过42天才能离开躯体。在火葬前,要将尸体进行处理,首先用各种香料制作的液体将尸体浸泡,然后用布包扎起来,放在一个竹筐里,火葬前的一天,死者的亲属都穿上最华美的盛装,男子还要佩戴宝剑,聚集到一起进行游行,晚上还要举行盛大的文娱晚会,表演傀儡戏,跳各种欢乐的舞蹈,人们载歌载舞等待第二天的到来。
巴厘岛
火葬的日子,在音乐的伴奏下,附近的男人都争先恐后地赶来抬尸体,妇女们每人带来一瓶从邻近寺庙中拿来的圣水,还有一群给死者灵魂带路的活小鸡摆放在葬礼列队前。祭司祈祷完毕,发放弓矢,葬礼列队出发,祭司手执红法冠,在尸体面前引导,队伍必须走弯弯曲曲的路线,为的是避开凶神恶煞,并使死者灵魂失去方向,找不到归路。进入火葬场,先由死者近亲割开裹尸布,祭司登上竹塔的平台,大声念祈祷词,把许多古钱撒在上面,算是贿赂给死神的赎金,妇女们将带来的圣水洒在尸体上,再把盛圣水的瓶子打得粉碎。接着,就将尸体移入兽形木棺,待到夜幕降临,就开始放火焚烧。在火光的照耀下,庆祝仪式开始,乐队奏乐,观众开始狂欢。其中一项主要活动是拔河赛,双方争夺装有尸体的棺木,一边代表天使,另一边是恶魔,双方争夺死者的灵魂,要有多次反复,最后总是天使胜利。全部活动都贯穿着豪饮和歌唱。整个葬礼中死者的家属并不悲伤。巴厘岛人认为,如果过分悲伤,将会妨碍死者灵魂升天。尸体逐渐成为灰烬,观看的群众才渐渐散去。亲属们将骨灰收拾起来,装入椰子壳内。在祭司祈祷下,把骨灰抛进大海。整个葬礼宣告结束。
隆重的火葬仪式费用非常昂贵,有时可高达人民币几万甚至几百万元,12年前吉安雅区的国王去逝,葬礼花费高达500万元美金。大规模的火葬往往有上千人来抬笨重的竹塔和棺材。竹塔的高低视死者身份而定,有的高达二十多米,有十一二级,低的也有三四级。棺材是动物形状的,僧侣、富人的棺材雕成牛形,勇士为飞狮形,普通人则为半象半鱼形。塔型竹架的大小及仪式的隆重程度,全仰仗丧宾的身份、地位及财力。但是葬礼的高昂费用很多人不能负担,因此经济拮据的当地人就先将去世的家人土葬,等有了足够的钱及遇到好日子时再将尸体挖出,举行火葬。这段等待时间有可能是两到三年或十年以上。
在巴厘岛,每隔十年左右,还将举行一次大规模的集体火葬,由大家分担费用。每逢此时,巴厘岛人便清理岛上的所有坟墓,把所有的尸体、骸骨集中火化,让那些不安的灵魂得到安息。
巴厘岛语言
印尼话(Bahasa Indonesia)为印尼及巴厘岛的官方语言,而巴里岛话(Bahasa Bali)为当地人民之方言。英文也非常广泛的被使用,尤其在热闹的观光区,英文是最常被使用的语言。此外,荷兰语、德语、法语、日文及中文,也在某些地方被使用着。尤其这几年台湾人观光巴里岛的数字呈现极快速的增加,也因此有许多脑筋动得快的商家。餐厅或是观光地区的小贩也开始学习着我们熟悉的国语(Mandarin)和闽南语(Ho-Chan),因为印尼有许多早期从闽南地区移民的老华侨,故他们所说的闽南语和我们所说的国语总是有一点点差距,不过沟通是绝对没有问题的。常常在观光区你更是会听到说着:“圈部乙万……扁依啦(全部一万)!”“多少?”的小贩,不禁让人觉得倍感亲切,进而停下脚步,与之对话……不过,当你一停下来,事实上就代表一大群小贩即将过来围绕着你与你进行“交易”喔!哈哈……这时候要脱身可就要用些方法啰。
C. 印度性庙是怎么回事
印度人民崇尚性,在古代人们无法理解为什么那样可以造成生命的出现,因此相信在其中有神明的力量,故为其立庙
D. 印度乌玛女神
湿婆大神之妻乌玛女神有着多种化身,主要的有帕尔巴蒂Parvati, 印度教万物之母,同时代表创造和毁灭的力量,兼具女性柔美与威猛强悍的特质。在印度,他是印度教、佛教、耆那教所共同崇敬的神祇。就像印度教三位主要神祇一样,Parvati女神也有许多化身,“Parvati”可以是一种宇宙之母的力量,也可以是一个具有数不清化身的女性神祇的统称。她以不同的形象出现时有不同的名字(这也是印度教诸神的一贯特征)湿婆有上千个化身,她也有百多个化身,最有名的是以温柔相出现的帕尔巴蒂(Parvati),以恐怖相出现的女战神杜儿噶(Durga )和凶猛的卡莉(Kali)。
帕尔巴蒂(Parvati)是是印度教中着名的雪山神女的名字,她的名字意思就是“来自雪山”,雪山自然就是喜玛拉雅山(Himalaya)之女。她是一位温柔的女神,同时也是美丽的象征。常与湿婆以及她的儿子象头神嘉涅夏(Ganesh)和卡尔提柯亚(Kartikeyya)一起出现。另外则以与湿婆相吻合的女性生殖力或丰收新娘的形象而受崇拜。
帕尔巴蒂(Parvati)受到人类崇拜,声望逐渐高过男神们,引起他们的惊慌,所以雷神 Indra 杀死她,砍掉她的头并将身体抛弃。她的丈夫 Shiva 很伤心,向大梵天 Brahma 求救,大梵天允其所请,但身躯已找不到,遂将Parvati的头接在妓女身上让她复活。为了怕 Indra 嫉妒引起雷击,民众特地在敬拜Parvati的庙宇刻上性交画面。雷神生性害羞,不敢看这些景象,就无法以雷电攻击神庙。
卡莉或许是所有示现的女神中最惊世骇俗的。主司杀戮与破坏,是战斗女神Durga发怒的形象,手握长剑,面目狰狞、口吐红舌,穿断臂做成的裙子,戴妖魔头骨串成的项鍊的黑面女刹;凭着她种形象,怎么也难以相信她就是印度掌管死亡与重生的“湿婆”(Shiva)神温柔美丽的妻子——帕尔巴蒂(Parvati);当她杀尽了世间所有的妖孽,喝尽了他们的鲜血以后,仍然无法平息她的愤怒,为了平息爱妻的愤怒,焦心的湿婆躺到卡莉的脚下。
E. 巴厘岛信哪些宗教
巴厘岛因历史上受印度文化宗教的影响, 80%的人信奉印度教,小部分人信奉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和佛教。
巴厘岛是印度尼西亚唯一信奉印度教的地区。但这里的印度教同印度本土上的印度教不大相同,是印度教的教义和巴厘岛风俗习惯的结合,称为巴厘印度教。居民主要供奉三大天神(梵天、毗湿奴、湿婆神)和佛教的释迦牟尼,还祭拜太阳神、水神、火神、风神等。
教徒家里都设有家庙,家族组成的社区有神庙,村有村庙,全岛有庙宇12.5万多座,因此,该岛又有“千寺之岛”之美称。
(5)印度万庙之母在哪里扩展阅读:
在巴厘岛需要注意的宗教事项:
1、在游览地点或者是在街上行走时要注意避开当街排列的祭祀用品,千万不可踩踏;
2、在寺庙和宗教场合时,衣着须整洁正统,女性不可以穿短裤入内,一般寺门口都会有纱笼可以借用;
3、不要进入印度教寺庙内部,非印度教徒是被禁止进入的;
4、切勿用手触摸当地人头部或用手指指人。
5、巴厘的街道随时因为有宗教仪式而塞车,往往是超过一百人的列队到庙宇进行火葬仪式,为了表示尊重及礼貌,最好停车让队伍先行。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巴厘岛
F. 印度的一个地方叫做Khajuraho,大家有没知道
Khajuraho即印度的卡朱拉霍。
卡久拉霍是印度的一座小镇,位于新德里的东南方,属中央邦查塔普尔县,离新德里约600公里。
这座只有一万余人口的小镇因为聚集了多座保存完好、雕刻精美的古印度教和耆那教神庙而闻名于世,1986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保护名录。
卡久拉霍神庙群建造于古印度昌德拉王国时期,由于地处丛林之中,在莫卧儿王朝统治时期没有被统治者破坏,得以较完整地保存至今。卡久拉霍神庙群主要由东、南、西三大庙群组成,其中西庙群规模最为庞大,神庙的雕刻也最为精美。
令卡久拉霍神庙群闻名遐迩的一个原因就是这里神庙上以性为主体的雕刻,这些雕刻被研究人员认为是印度教崇尚天人合一、神灵合一的表现之一。由于保存较完好以及独一无二的雕刻艺术,卡久拉霍神庙群已成为印度旅游的最着名景点之一,在每年旅游旺季都吸引数以万计的外国游客前来参观。
G. 印度母亲河是什么河
印度的母亲河是恒河。
恒河流域是印度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她不仅是今天印度教的圣河,也是昔日佛教兴起的地方,至今还有大量佛教圣地遗存。
恒河,中文又译为殑伽河、强伽河、冈底斯河,发源于喜马拉雅山南麓,流经印度北阿坎德邦、北方邦、比哈尔邦、恰尔肯德邦、西孟加拉邦后,进入孟加拉国,改称帕德玛河,会合布拉马普特拉河在孟加拉国境内的下游贾木纳河,最后注入孟加拉湾。
水利
恒河水利、水力资源较丰富。明嘉靖十年(1531年)继兴建了着名的千工堰后,又陆续兴建了万工堰和永丰堰。1957年建成了恒惠渠,设施灌溉面积2.48万亩。1961年后开始利用恒河水力资源,在叶坪、大河兴建小水电站。
发源于陕西省安康市汉滨区叶坪镇桥亭乡崖屋沟脑,流经叶坪镇、中原镇、紫荆镇、大河镇,于恒口镇千工乡大王庙出峪,至恒口镇东端汇入月河。
H. 南印度最着名的寺庙动用万人百象修建,强调生殖崇拜,仅仅有何典故
南印度最着名的斯里米纳克锡寺几乎是马杜赖的同义词,所有来马杜赖的人都要参拜这里。街上涌动着专门来参拜的印度人。
坐落于市区的中心,是南印度最负盛名的庙宇。其寺庙外型采用传统印南寺庙的梯形设计,庙顶有“经轮”状的饰物,外墙有无数雕像组成,非常宏伟。寺庙建于16-17世纪,庙内供奉米纳克希神和湿婆神。
在神庙旁的冷饮摊上,我俩一人要了杯鲜榨菠萝汁,跟印度人民挤在一起喝完后,回眸最后忘了一眼神庙,方才依依不舍地离去。
I. 印度有什么着名旅游景点
1、孟买
孟买是印度最大的海港和重要交通枢纽,素有印度“西部门户”之称。“孟买”一词来源于葡萄牙文“博姆•巴伊阿”,意为“美丽的海湾”。
景点:象岛, 象岛即“有许多洞窟的地方”, 其中最有名的是保存尚好的第一窟湿婆神庙。
景点:印度门 ,位于印度城市孟买的阿波罗码头,面对孟买湾,是一座融合印度和波斯文化建筑特色的拱门。
2、新德里
印度首都新德里位于印度北部,东依亚穆纳河,东北紧连德里旧城,是全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景点:古城堡,古城堡耸立在野外的一片绿色之中,在德里历史悠久的地方。古城堡是长方形的建筑。
3、瓦拉纳西
印度教圣地、着名历史古城。位于印度北方邦东南部,座落在恒河中游新月形曲流段左岸,该市有各式庙宇1500座以上。该市已成为印度教、佛教、耆那教的重要圣地。
4、克久拉霍
印度中央邦城市,克久拉霍在印度的寺庙建筑上始终保持着独一无二的地位。该地区有大量的婆罗门教及耆那教寺庙,它使人能够从那些独特的建筑和辉煌的雕刻中领略10世纪昌德拉文明鼎盛时的风采。这些雕饰把神话题材和世俗题材,尤其是性爱题材融为一体。
5、阿格拉
阿格拉是印度最着名的旅游城市之一,为外国游客到印度游览的首选之地。现在遗留着许多历史性的建筑物,其优美为世间罕见,蜚声世界的泰姬陵就在这里。
景点:泰姬陵,是莫卧儿王朝皇帝沙贾汗为爱妃泰姬•玛哈尔所造的陵墓。凡是见过泰姬陵的人,都被它那洁白晶莹、玲珑剔透的身影所倾倒。
J. 印度的寺庙的描述详细点
古印度着名的佛教寺院及学术中心---那烂陀寺。意译为“施无厌”。遗址在今印度比哈尔邦巴腊贡附近。据佛教传说,原是释迦牟尼的大弟子舍利弗诞生及逝世之处,释迦牟尼亦路经此地。寺始建于5世纪,据《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三载:该寺“庭序别开,中分八院,宝台星列,琼楼岳峙,观辣烟中,殿飞霞上,生风云于户牖,交日月于轩檐,羯尼花树,加以流水逶迤,青莲菡萏,晕焕其间,庵没罗林,森疏其外……印度伽蓝数乃千万,壮丽崇高此为其极”。12世纪,此寺一直是印度佛教重要的教学及研究中心之一。据说在极盛时期,佛教学者云集,主客常达万人。不仅当时印度的着名佛教学者在此修持讲学,中国、朝鲜、日本等国的一些僧人也不远万里,负笈前来。我国的玄奘、义净,就先后于盛期中(7世纪)至此留学。在佛教上,该寺兼有大、小二乘而以大乘为主,大乘中兼有中观派、瑜伽行派及密教,同时旁及印度其他宗教哲学派别,如胜论、数论、四吠陀等,此外还学习因明、声明、术数、医方明等各种知识。12世纪末,该寺为人侵的穆斯林所毁,后遂湮没无闻。1861年,一批欧洲学者根据《大唐西域记》的记载及附近出土的碑铭,进行了初步的勘查发掘。20世纪初,印度考古部门又进行了大规模的发掘,发现该寺遗址达100万平方米。印度独立后,新建了那烂陀佛教学院,内设汉、藏、日、梵、巴利文等课程。20世纪50年代,中印两国合作,在那烂陀修建了一座玄奘纪念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