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当下中印关系如何
当下中印关系突显出两国关系中存在的持续紧张。长期存在的边界争议,加之对能源的争夺,以及印度人根深蒂固的疑虑:印度对华出口的多是一些低附加值产品,偏重于未加工的自然资源。而中国对印度出口最多的则是电气产品和机械设备,那么,其国内企业能否与中国同行匹敌?这些都使得两国经济关系处于不安定状态。所以尽管印度已同意,在2010年之前将中印双边贸易额提高至300亿美元,但是印度政府对于是否与中国签署自由贸易协议仍犹豫不决。而对中国来说,印度的反对令人莫名其妙,因为中国对印度的出口大多数来自私营企业,它们并未享受补贴,并且自贸协定将使双方受益。但分析认为,中印关系的最大障碍不在于印度对其经济实施保护主义,而在于印度把美国遏制中国当作其发展的“绝好”战略机会:在美国构建的对华包围圈上,印度是重要的一环,只要印度体现出这种价值,那么美国自然会对其“爱护有加”。所以,印度毫不犹豫的以安全理由拒绝和记黄埔港口在印度的三个港口建立集装箱码头——这与美国国会议员反对该公司在美国扩张的理由十分类似。因此,胡主席这次访问印度对双边关系能有所推动,但两国关系还很难有实质性进展。
⑵ 中国与印度的关系
中印关系(Sino-Indianrelations),现代意义上指位于东亚中华民国及其继任者中华人民共和国与位于南亚印度共和国之间的关系,二国都是发展中国家、世界上最大的人口大国和相邻国家,其关系伴随着冲突与合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印度成为第一个同中国建交的非社会主义国家。1954年两国总理实现互访,共同倡导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由于二国近2000公里的漫长边界和总面积超过12万平方公里领土纠纷,最终导致1962年的边境战争,之后关系冷淡;接着就是中、苏对抗和印、苏结盟。1976年二国恢复互派大使,双边关系逐步改善和发展。
(2)印度对华关系怎么样扩展阅读
印中贸易自2000年以后才获得较快增长。双边贸易额从1991年仅有的2.65亿美元,上升至2001年的35.96亿美元。
2005年4月,温家宝总理访问印度期间,二国签署<全面经贸合作五年规划>,制定双边贸易额到2008年达到200亿美元或更高的目标,到2006年双边贸易达到248.6亿美元,提前实现预期目标。
印度成为中国第15大贸易伙伴(按照经济体排序),中国对印度出口145.8亿美元,主要出口机电产品、化工产品、纺织品、塑料及橡胶、陶瓷及玻璃制品等;
自印度进口102.8亿美元,主要进口铁矿砂、铬矿石、宝石及贵金属、植物油、纺织品等。由于各种因素的限制,目前双方投资规模较小,仅限于部分领域,印在华投资256个项目实际投资1.72亿美元,中国对印投资(非金融类)仅为1700万美元。
中印贸易增长迅速。2007年双边贸易额386.5亿美元,同比增长55.5%。目前,中国是印度第二大贸易伙伴,印度是中国第十大贸易伙伴。
中国对印度主要出口商品有机电产品、化工产品、纺织品、塑料及橡胶、陶瓷及玻璃制品等。中国自印度主要进口商品有铁矿砂、铬矿石、宝石及贵金属、植物油、纺织品等。
⑶ 中国与印度关系如何
印度和中国正在跳着探戈,每一方都有舞蹈天赋,舞步娴熟,然而把对方当作一个舞伴时,彼此又十分警觉。不过,它们必须共舞。 印度石油部长艾亚尔本月在北京同中国签署了一份协议,寻求在确保原油资源的问题上同中国进行合作。这一协议具有里程碑意义,标志着亚洲能源地缘政治进入了一个新时代,表明了亚洲这两个正在崛起的大国的今后走向。 “我非常清楚,”艾亚尔在北京说,“印度和中国之间任何激烈竞争行为都对和平无益。我们不能把自己的能源安全建立在对方的能源安全受到威胁的基础之上。”本月早些时候,印度外交秘书希亚姆公开发表演讲时说,印度和中国“都是大国,谁也控制不了对方,也不会被第三方所控制。” 由于印中的经济都在繁荣发展,所以两国间的贸易、投资异常活跃。印度的高科技公司蜂拥来到中国寻求进一步发展,中国的制造商也视印度为一个潜在的巨大市场。在政治上,印中做到了相互理解,前者不再谈西藏问题,后者置身于克什米尔问题之外。中国还支持印度争取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 不过,在双方共同分享经济繁荣的大背景下,每一方都对对方存有戒心。双方在寻求不同的战略盟友,印度希望与美国发展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以确保在与中国的较量中占据上风。幸运的是,地缘条件使印中很难再起战事,喜马拉雅山脉将打消任何一方的军事冒险主义。 印中关系中一个复杂的因素是日本。日本把中国视为“不断上升的战略威胁”,认为和印度交好是抵消这种“威胁”的一个方法。
⑷ 从宏观层面看中印关系面临哪些挑战
一、高层互动与机制化沟通热络频繁
中印两国高层互动和机制化沟通是双边关系稳定发展的重要保障。在双方互信不足的情况下,高层会晤和工作层面沟通显得尤为重要。中印两国领导人通过高层会晤,建立了工作友谊和相互信任的基础,也为整体氛围的稳定和改善提供了可能。同时,高层会晤中所达成的沟通共识,也有助于建立新的工作层面沟通机制,以进一步加深理解、化解分歧。
二、第三方因素对中印关系冲击加大
冷战结束以来,中国在南亚奉行印巴平衡政策,印度也逐渐改善了同美国的关系。在中印敏感问题上,双方都注重奉行相对平衡的政策,警惕第三方因素介入。但由于中印之间尚存未解决的领土边界问题,两国同时崛起所引发的区域竞争态势也日益凸显,这就为第三方“涉入”提供了更大空间。2016 年以来,印度的做法趋向于逐步打破平衡原则,而中巴关系发展也被印度视为中国正在逐步改变印巴平衡政策。
(一)美日等国“涉入”中印领土争议问题
(二)“巴基斯坦因素”的冲击
三、印度对华外交的“实用主义”和强硬色彩日趋明显
莫迪政府在国内居于强势地位,加之外部发展环境良好,因而在对华外交中显得更为自信。在涉及中国重大利益关切的问题上,印度敢于发声,突出表现在对南海问题的态度上。而在中印分歧的具体议题上,尤其在2016 年申请加入 NSG 问题上,印度对华采取施压方式,展现出对华政策趋于强硬的态势。
(一)以“实用主义”态度对待南海问题
(二)以强硬态度处理加入NSG问题
四、中印关系面临的挑战
当前中印关系的发展积极面与消极面共存。两国领导层的积极引领和工作层的政策沟通为两国关系稳定提供了基础,第三方因素的涉入和印度对华政策的变化则侵蚀中印关系稳定发展的基础。印度对华外交政策的新趋势深原因固然是两国战略互信较低,而直接原因则是莫迪政府在大国外交上打破“平衡政策”,与美日进一步走近,尤其是印美防务关系迅猛发展,为其提供了对华“强硬”的基础。与此同时,两国在外交政策上仍需进一步磨合,以使双方最终达到各自合理的期望值。
⑸ 中国和印度关系怎么样
中印尚有领土争端
又同为发展中大国
民族、文化也截然不同
曾今有交战历史
贸易摩擦不断
中国和印度的宿敌巴基斯坦关系非常好
印度亲美 是美国亚洲战略包围中国的棋子
综上所述:中印关系很扯淡
⑹ 印度和中国的关系如何
就像是吵过架的邻居,过了几年又和好了,但又有防备心理。
⑺ 中国和印度两国外交关系不好的根本原因
国家间关系好坏亲疏,从根本上来说都是因为国家利益。尤其是冷战结束后,国际关系中意识形态的因素大幅减少,国家利益更加凸显。
印度曾经长期是英国的殖民地。英国统治期间,印度的政策是向南扩张以控制印度洋,向北则控制喜马拉雅山区诸国,防范俄国的扩张。英国殖民势力撤出后,这样的战略方针仍然在印度占据着主导地位,只不过“北防俄国”变成了“北防中国”而已。同时印度继承了英国所划定的所谓“麦克马洪线”,非法侵占中国领土,甚至长期不承认西藏是我国领土,对我国提出了无端的领土要求,并试图通过武力来巩固其非法所得领土。1962年的对印自卫反击战就是这样打响的。此外,印度一直希望能够成为世界性大国,争夺在南亚乃至整个亚洲范围内的主导权,而中国悠久的历史,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地位,在世界上尤其是亚洲范围内的巨大影响,一直让印度很是羡慕和嫉妒。再有一点,就是中国一直对巴基斯坦提供各类援助,而巴基斯坦与印度因为“克什米尔”问题一直关系紧张。
不过近来中印关系还是有了不错的发展。2003年印度总理访华时明确承认了中国对西藏地区的主权,中国则支持印度“入常”,两国之间找到了共同的利益所在。因此,中印关系里,合作和竞争两方面的因素会长期并存,但随着印度逐渐以务实态度来处理对华关系,加上中国不断提升的综合国力和影响力,中印关系中合作将日渐成为主流。
⑻ 是什么因素影响了中印关系
1、边界问题 中印两国拥有漫长的共同边界,由于历史的原因,两国边界从来没有正式划定。因此,中印之间存在较大面积的的领土争端,并在1962年发生过极不愉快的边界战争。这是影响双边关系的一个重大因素。边界问题事关国家的根本利益,又直接涉及国民的民族感情。中印两国现在都很难指望边界问题在中近期内取得实质性进展,因此它从根本上制约了两国关系的发展。
2、西藏问题 现在,流亡在印度的西藏人超过12万,达赖集团的流亡政府设在印度的达兰萨拉。流亡西藏人在印度所进行的分裂活动,直接威胁到到西藏的稳定,影响到我国西南方向的安全。印度政府在西藏问题上采取了两面性的做法,它一方面承认西藏是中国的一个自治区,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不允许西藏人在印度领土上从事分裂中国的政治活动,但另一方面它又暗中支持达赖集团分裂中国的行径,企图使这个问题成为向中国施加压力和影响的筹码。
3、三角关系 中国与巴基斯坦有着十分友好的传统关系,在政治、经济和国际问题上进行过长期有效的合作。中国高度重视巴基斯坦这个值得信赖的朋友。每当巴基斯坦遇到困难的时侯,中国总是给予有力的支持,而在许多重大的国际问题上,巴基斯坦对中国的立场总是表示支持。中巴关系对我保持在南亚的政治影响力,防止伊斯兰原教旨主义的蔓延意义重大。但是,印度对中巴友好关系耿耿于怀,抱怨中国对印度的“安全关切”缺乏“足够的敏感”。尽管中国真诚希望中印巴三角关系呈现良性循环地同步发展,真诚希望印巴之间通过谈判协商的方式,解决双边关系中存在的问题,改变在克什米尔地区紧张态势,但印度对中巴关系仍心存戒备。
4、安全观念 尽管近年来中印关系得到不少改善,双方在边界实际控制线地区也采取了建立信任措施的行动,但印度对中国仍存在不少疑虑。印度的决策层认为,中国的强大和崛起可能影响印度的国家利益,中国军队的现代化建设严重威胁了印度的战略安全。印度的核试验就是以中国威胁为借口进行。尽管一个时期以来这种论调有所缓和,其总统和外长也都在公开场合申明“中国不是印度的威胁”,希望“寻求同中国建立友好、合作、睦邻和互惠的外交关系”,但其内心深处把中国视为“最大潜在威胁”的阴影一直挥之不去。这种看法伤害了中国人民的感情,也使印度国内改善对华关系的努力大为减弱,对进一步改善和发展双边关系带来消极影响。
5、贸易问题 近年来,中印贸易增长迅速,年贸易额已经达到20亿美元的水平,边境贸易也有很大发展。但是,同中印两国的经济规模相比,特别是同中印两国的贸易规模相比,中印双边贸易额在各自外贸总额中的比重仍显过小。在这种情况下,政治关系的进展缺乏足够的物质基础,安全关系的改善缺乏足够的经济动力。 在看到中印关系存在诸多不利因素的同时,我们还要看到,同为发展中的人口大国,两国之间改善关系的有利条件也有很多。
⑼ 中国同印度的关系怎么样了
就是关于国界问题,据说中国最近已经在青藏高原建设了三个空军基地,运动半径可以覆盖了大半个印度,且中国如果空袭新德里所行进的距离是印度到北京距离的十分之一
印度和中国正在跳着探戈,每一方都有舞蹈天赋,舞步娴熟,然而把对方当作一个舞伴时,彼此又十分警觉。不过,它们必须共舞。
印度石油部长艾亚尔本月在北京同中国签署了一份协议,寻求在确保原油资源的问题上同中国进行合作。这一协议具有里程碑意义,标志着亚洲能源地缘政治进入了一个新时代,表明了亚洲这两个正在崛起的大国的今后走向。
“我非常清楚,”艾亚尔在北京说,“印度和中国之间任何激烈竞争行为都对和平无益。我们不能把自己的能源安全建立在对方的能源安全受到威胁的基础之上。”本月早些时候,印度外交秘书希亚姆公开发表演讲时说,印度和中国“都是大国,谁也控制不了对方,也不会被第三方所控制。”
由于印中的经济都在繁荣发展,所以两国间的贸易、投资异常活跃。印度的高科技公司蜂拥来到中国寻求进一步发展,中国的制造商也视印度为一个潜在的巨大市场。在政治上,印中做到了相互理解,前者不再谈西藏问题,后者置身于克什米尔问题之外。中国还支持印度争取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
不过,在双方共同分享经济繁荣的大背景下,每一方都对对方存有戒心。双方在寻求不同的战略盟友,印度希望与美国发展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以确保在与中国的较量中占据上风。幸运的是,地缘条件使印中很难再起战事,喜马拉雅山脉将打消任何一方的军事冒险主义。
印中关系中一个复杂的因素是日本。日本把中国视为“不断上升的战略威胁”,认为和印度交好是抵消这种“威胁”的一个方法。这就是日本外相1月初访问新德里、寻求同印度进行定期高层对话的原因,而印度也在寻求这种额外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