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印度钢铁业与中国的差距有多大
印度钢铁产量大约是1.1亿吨,而我们是10亿吨。刚解放时,我们的钢产量还仅仅是印度的四分之一,但现在是他的约10倍了。
‘贰’ 中国和印度,谁的基础工业实力较强
当然是中国强
中国已经占据了世界产业链的下端,正在向中端延伸,中国可以说是世界上仅有的具有完整工业体系的两个国家之一
在基础工业方面,中国是世界工厂,印度基本依赖进口
中国的粗钢、型钢、水泥、电力等数字都甩印度人几十条长安街那么宽的大街,大家没有可比性
粮食总产量(亿吨)
时间 中国 增长 印度 增长
2008 5.29 73% 2.17
人均粮食产量(单位:公斤)
时间 中国 增长 印度 增长
2008 398 25.7% 186.1
印度的粮食数据很难收集,印度这方面很差,我也懒得再找。
粮食是人类生存的最基本的物质。也是生活水平的基本标准。无论是粮食总产量还是人均,印度难以望中国项背。
如果按照印度的粮食消费标准,中国还可以养活13亿人,当然那时可能一年就会饿死几亿人吧?
钢铁产量(单位:万吨)
时间 中国 增长 印度 增长
2008 50049 1475% 5308(07) 433%
钢铁是最基本的工业产品,也是最基本的工业原材料。可以体现基本的工业水平。解放前印度的钢铁产量就高于中国,但是后来的增长根本不能和中国相比。这说明印度工业发展速度远较中国低。
发电量(单位:亿千瓦时)
时间 中国 增长 印度 增长
2008 34958 1262% 8343 726%
中国和印度在建国初期发电量相差不大,但在后来发展速度相差就太大了。
从这些比较可以看出,中国发展的速度远比印度快,无论是30年前,还是现在。
大概就列这些吧。这些数据最能反映一个国家的基本情况。
‘叁’ 印尼钢铁有晋升空间吗
有。
印度尼西亚钢铁工业发展有一个曲折过程,起步较晚,1980年全国产钢100万t/a,居全球第36位,为当年世界钢产量71032万t的0.14%,此后发展较顺利,到1997年全国产钢420万t。但在1998年金融危机后,钢产量即迅速下降,1999年产钢283万t,2002年产钢280万t,到现在仍无起色。印尼最大钢铁厂喀拉克托公司1996年曾产钢213万t,居全球大钢铁企业第92位,但2003年仅产钢137万t。
印尼钢产量下降是和全国粗钢消费量在金融危机后迅速下滑分不开的,1997年印尼粗钢消费量曾达到640万t,本国产420万t,其余主要依靠进口,1998年粗钢表观消费量降至416万t,促使国内各钢铁厂减产。
印尼钢铁厂建设已有一定基础,从长远来看,无论是钢铁的需求还是钢铁生产的发展都具有良好的前景。
‘肆’ 中国VS印度:什么时候印度钢铁竟然快要超越我们了
2016年唐山的钢产量为8831万吨2
河北省粗钢16年1.93亿吨
印度的钢铁工业部的数据显示,在截止2017年12月份为止的2018财年前九个月中,印度生产了8670万吨的粗钢
确实势头很猛,已经超过了唐山,但和河北还有一定差距
‘伍’ 印度1950年的人均钢产量是多少
1950年,印度的钢铁产量是200万吨,
‘陆’ 中国与印度美国钢和电产量的比较说明了什么问题
也说明了我国对资源利用的不够合理,技术不到位,我国消费的钢材多,全埋地里盖房子去了,我国进口的高端钢材进口多,说明我们技术还不行。还有这些钢和电产量都用来干嘛去了,美国的电可能是用来进行研究,我们的电可能是用来给工厂生产玩具,鞋,衣之类的
如果是政治题的话就不要这么答
‘柒’ 印度的钢铁工业基地、电子工业基地,它们的布局因素是什么
印度的钢铁产业
产生与布局:优越的资源条件 印度拥有丰富的铁矿、锰矿和铬矿资源,其蕴藏量、产量和出口量均居世界前列。煤炭资源也很丰富,唯优质炼焦煤不足。而且上述几种资源,在地理分布上互相毗邻,为发展钢铁工业,尤其是建设大型生产基地提供了优越的条件。
印度的铁矿资源具有储量大,品位高,分布集中的显着优点。其探明储量达72亿吨,平均品位为60.3%,按含铁量计居世界第5位。最主要的矿带位于加尔各答以西240~320公里的焦达讷格布尔高原,跨越比哈尔邦和奥里萨邦。这里也是印度重要的煤田和锰矿产区,共同组成了一个巨大的钢铁工业区。区内铁矿基本上全部内销。此外,在印度半岛的中、南部也拥有一批大型铁矿山,所产矿石主要供出口。1989年印度开采铁矿石5340万吨,居世界第6位;其中近半数出口,约提供了世界贸易量的7%。主要出口到日本。在本国出口贸易中,铁矿石地位也比较重要。
印度锰矿的储量约l.28亿吨,居世界第5位。其分布与主要铁矿带毗邻,产销十分近便。1985年锰矿产量为114万吨,本国钢铁工业、本国其他行业和出口大约在其中各占1/3。
印度煤炭总储量达1千余亿吨,但优质炼焦煤不多,主要集中于焦达讷格布尔高原附近,煤田位置对钢铁厂布局有很大的吸引力。印度南部的资源条件是有铁无煤,这里的钢铁厂多使用进口炼焦煤。
印度钢铁工业的生产布局特点 世界各国钢铁工业的生产布局,既有其共有的规律性,又往往各有自己的特色。这些都离不开资源和历史基础。对于印度钢铁工业生产布局的基本特点,我们大体上可归纳为两条,即:
(1)向以大型钢铁联合企业为骨干,近年来中、型电炉钢厂发展较快。
(2)内陆建厂,分布集中,接近原料、燃料产地和主要消费区。
发展历程 印度现代钢铁工业发端于20世纪初。1937年全国钢产量首次突破百万吨大关,此后直至1952年生产规模在所有发展中国家里一直居于首位。印度独立后的头十年,钢铁工业发展缓慢。从1956年开始执行的第二个五年计划起,印度政府把钢铁工业列为发展重点,投入巨资,并接受外国援助,先后建设起一批现代化的大型钢铁联合企业,钢铁产量遂开始明显上升。但总的看来,发展速度并不快,不仅与投入的巨额资金不相称,与本国发展钢铁工业的优越条件也不相称。究其原因,主要是在控制了全部生产能力4/5的“公营”体制下,决策不当、管理不善的现象比比皆是,再加上长期缺电、运输紧张等外部因素的影响,不少基建项目一再拖期,已投产的生产能力也未能充分利用,致使整个钢铁工业经济效益很不理想,其扩大再生产也受到了不利影响。1989年,印度产钢1290万吨,占世界总产量的1.9%,在各国中居第15位;在发展中国家和地区里,已次于中国、巴西和韩国,居第4位。从1949年到1989年,中国钢产量增长384倍,韩国增长2284倍、巴西增长41倍,印度则仅为8倍。
此外,由于印度大型联合企业分布过于集中,许多地区均与之远离,为确保供应,70年代以来印度在一些消费区建设了一批中小型电炉钢厂,加上老厂,1984年其总数达176家,合计产钢能力为400万吨,占全国1/4。中小钢厂以电为主要能源,废钢铁为主要原料,相对于大型联合企业,具有设备简单,工艺流程短,布局和经营都比较灵活的特点,今后还可望有进一步的发展。
印度的钢铁工业基本上完全建立在本国资源基础上,又基本上是面向本国市场的。受资源条件制约,大型联合企业除1988年新建的维沙卡帕特南厂外,部集职于矿产丰富的焦达讷格布尔高原及其毗邻地区。长期以来,全国绝大部分钢和生铁都是东起加尔各答、西迄比莱,横贯焦达讷格布尔高原,长700公里的狭长带状区域内生产的,这样高的集中程度在世界上也不多见。该区不临海洋,完全属内陆建厂;又无大河流贯,运输全赖铁路。其生产布局的主要条件是区内拥有储量巨大且配套齐全的各种原料和燃料,本身又是重要的工业基地,钢铁消费量独占全国之半数,因而具有接近原料、燃料产地和消费区的显着特点。
上述五厂在生产布局特点上大体上都属于煤铁两就类型,但彼此之间又有一些差别,以此可分为三类。
表5-23 印度五大钢铁联合企业一览
(1)位于铁矿和煤矿的中点,如贾姆谢德布尔厂。该厂距铁矿石的主要供应来源96公里,距全国最大的贾里亚炼焦煤田160公里。
(2)建于铁矿产区,如劳尔克拉厂和比莱厂。前者紧靠全国最大的辛格布姆铁矿,供应十分近便。比莱则距品位极高的查理拉贾拉铁矿不远,有专用铁路相连。比莱厂附近还有丰富的石灰石矿和锰矿,唯距煤田较远。
(3)建于煤田区,有波卡罗厂和杜尔加布尔厂。前者本身就是一个重要的炼焦煤产地,后者是各大厂中距贾里亚煤田最近的。
除接近原料、燃料产地外,上述五厂在生产布局上还有一些共同特点、如陆路交通方便,其中贾姆谢德布尔、劳尔克拉、比莱三厂均在加尔各答—孟买的干线铁路上,杜尔加布尔厂在加尔各答—德里的干线铁路上,便于产品运往主要工业中心。典型的如杜尔加布尔厂,距加尔各答160公里,除有四线电气化铁路相连外,还有公路和运河沟通。此外,各厂用水也很方便,工厂一般均沿河布列,贾姆谢德布尔厂位于一宽4公里的河谷中,既满足了用地要求,水源也有保证。比莱厂为供水专门开凿了一条运河,并建有大型蓄水池。
在上述核心区以外,80年代印度在半岛中部的维沙卡帕特南附近建成了本国第一座大型临海钢铁联合企业,首期工程年产钢120万吨,二期将达340万吨。维沙卡帕特南是印度主要的铁矿石输出港,并可利用矿砂船返运进口炼焦煤,生产布局特点迥异于前述各厂。维厂的建成,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印度钢铁工业高度集中的状况,对供应广大的南方具有重要意义。
印度钢铁新政提出,到2019-2020财年印度钢产量将从2004-2005财年的3800万吨增加到1亿吨,年均增长率达到7.3%,为此需要约440亿美元的投资。该政策旨在鼓励提高钢铁产量,而且在生产成本、产品质量和产品结构以及生产效率等方面,均将具有全球竞争力,使其国家钢铁产业成为现代化的、高效的并具有世界先进水准的产业。印度钢铁新政旨在通过多种策略达到这一远期产量目标。例如,在需求方面,印度政府将通过实行鼓励措施、建立信息知晓通道以及加强交货链(特别是乡镇地区)的方面刺激消费。在供给方面,国家将鼓励增产,在程序和政策上消除原料获得渠道的瓶颈,鼓励技术研发、人力资源以及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投资。
电子工业
和科技中心与教育水平有关,北部和半岛南端。
艾哈迈达巴德 班加罗尔 孟买 都不错。
印度电子工业不算很发达呀,远不及日韩.
但印度的软件业世界第一,因为印度是精英教育,数学很好,语言又比东亚诸国有优势。
印度整体电子产业市场仍然落后于中国。2004年,后者的电子行业产值达到了2720亿美元。印度电子行业预期的高增长吸引了市场研究机构的注意。In-Stat预测,印度电子市场复合年增长比率将达到23%,到2010年销售额达到400亿美元。
In-Stat还指出,较低的劳动力和原材料成本、雄厚的技术力量是印度市场增长的主要动力。人口众多培育了电子产品的消费市场。
在这一过程中,也存在着障碍。In-Stat分析师Bryan Wang认为,“主要的挑战来自于电子行业基础设施需要尽快完善、外国投资流程有待简化、政府要重新考虑关税问题。目前的进口零关税政策使进口产品价格低于国内产品价格。”
这位分析师还提及,印度日益壮大的中产阶级,目前已有3.3亿人口,有足够能力购买电子消费品,比如计算机等。
‘捌’ 比较印度和中国的综合国力,哪个更强大
综合国力的比较中国和印度的国力比较差距很大。
印度的人口超过12亿多。
中国人口13 亿多。
2011年印度GDP1.83万亿美元,(相当于中国2004年水平)
2011年中国GDP总量合7.3万亿美元
工业能力,
印度总体工业能力与水平尚较落后于中国,无论基础还是高精科技,至少也有十到十五年的差距,不过,为数不多的超过中国的亮点就是印度的软件工业等领先于中国。
军事方面,
印度陆海空三军总体实力相当于中国的百分之六十左右,
军事工业更加落后,军工能力约相当于中国的百分之四十左右。
只有相早的数据,2003年左右:
消费领域
移动电话
印度:2003年底拥有2800万移动电话用户,其中2003年全年新增1800万。
中国:2003年底拥有2.7亿移动电话用户,其中2003年全年新增6000万。
个人电脑
印度:2003年印度人只买了230万台。
中国:2003年中国人买了1300万台。
因特网用户
印度:1600万。
中国:7800万。
宽带用户
中国:1700万。
印度:查不出来,估计是还没有产业化。印度这个所谓的世界IT第二大国的信息化,看来也是完全没有民众基础的空中楼阁——10亿没有被互联网网罗的人民和25万IT员工。
工农业领域
钢铁(反映工业基础最重要的指标)
印度:2003年的钢铁产量不足2800万吨(甚至比中国改革开放之前的1978年还要少)。
中国:2003年生产了大约2.25亿吨的钢铁,并且另外进口了3500吨来满足国内的基础设施建设需要。
乙烯(石油化工的基础原料,衡量一个国家化学工业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
印度:约60万吨/年,不仅在世界、也名落亚洲排行榜的孙山之外。
中国:约500万吨/年,世界第5位,亚洲第3位。
水泥(另一项反映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指标)
中国:世界上55%的水泥由中国生产,2003年产量为7.6亿吨。
印度:无可奉告。只有两个相关数据:印度只有不到10%的路面被水泥或柏油硬化了,只有不到3%的房子是钢筋混凝土结构。
借用化学概念,两种原子在一定条件下生成化学性质完全不同的化合物分子。印度这个国家主要还是处于水和泥分开的原始状态,他们之间还没有反应条件。
石油(命脉资源丰富程度和工业发达程度指标)
印度:2003年生产了大约3600万吨石油,并且即将面临资源枯竭危机。
中国:2003年生产了大约1.6亿吨石油,同年进口了大约1亿吨。
汽车
印度:号称100万辆,估计是把人力、畜力之外的三个轮子以上的车全都算上了。
中国:420万辆,2004年预计仍然保持30%以上的增速。
高速公路
中国:中国的高速公路(最少4车道,限速100公里/小时或120公里/小时)在2003年末达到了2.7万公里,并且以每年近5000公里的速度在增加。
印度:2003年才开始对它的第一条高速公路进行规划设计。
铁路
印度:6万多公里,世界第二位。但印度全国的铁路体系并不统一,有宽轨和窄轨之分。同时,印度几乎没有对它的铁路系统作过全面改造,现代化程度很低,很多地方还靠举灯摇旗来指挥。
中国:不要忘记中国超过70%的国土是高原和山地,其中的成昆铁路、青藏铁路等均可以作为铁路建设博物馆,更有“磁悬浮”这种高精尖。
粮食
印度:是世界耕地面积排名第一的国家,耕地面积约1.6亿公顷,比中国多得多。2003年生产2.5亿吨粮食,人均粮食只有480斤/年。
中国:不管天气如何,通常每年生产至少4亿吨粮食,人均粮食达到650斤/年。
经济成分
中国:农业占GDP15%,工业占52%,制造业占35%,服务业占33%(2001年数据)。
印度:农业占GDP24%,工业占27%,制造业占16%,服务业占48%(2001年数据)。
中国2003年工业增长16.8%,印度增长8%。
以上数据均来自世界银行,如果说中国是工业化中期的国家,要注意增长的质量和代价,印度的首要任务则是不顾一切恶补工业化。
科技实力
说到科技,我们可以比较一下两国的超级计算机,因为印度号称世界第二大IT大国,因此这应该算是其强项。
中国国产的超级计算机名列世界第14位,而印度现在使用的最快的只排第105位,而且还是IBM生产的,印度的国产货排第258位。中国联想公司今年生产了一台超超级计算机,世界排名第4。
国际贸易
中国:2003年总额达到8400亿美元(出口大于进口)。
印度:2003年总额为1540亿美元(出口740亿,进口800亿,出口小于进口)。
这是中国货(当然还只是廉价品,所以被戏称为一亿条中国裤子换一架美国飞机)横扫世界,而中国人想见到印度货不亲自到西天(天竺)“取经”是取不来的原因。
社会发展领域
中国有13亿人,印度的人口也已突破10亿,并有望在40年内超过中国成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上世纪80年代,两国的人均实际收入不相上下。但到了2000年,根据世界银行的数字,中国按购买力平价计算的人均国民收入是3920美元,比印度高70%。中国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在90年代以年均9%的速度增长,而印度只有4.1%。这种差别导致了一个国家的人均收入在10年内增长140%,而另一个国家只增长50%。
请看下面来自美国中情局2003年的资料:
印度的婴儿死亡率:59.59‰。
中国的婴儿死亡率:25.26‰。
印度的人均预期寿命:63.26。
中国的人均预期寿命:72.22。
‘玖’ 中国与印度、美国钢和电产量的比较 中国(1952年产量) 印度(1950年产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