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印度资讯 > 印度奔月为什么这么慢

印度奔月为什么这么慢

发布时间:2022-07-11 12:27:06

1. 阿波罗11号登月过程

阿波罗11号的准备到登月全过程
阿波罗11号的准备到登月全过程 阿波罗计划 1961年5月美国宣布:“在60年代结束之前人类将登上月球,并且能平安居乐业返回地球。”于是便产生了登月的“阿波罗计划”。“阿波罗”是古希腊神话中掌管诗歌和音乐的太阳神,它和月亮神是双胞胎姐妹,“阿波罗计划”是姐妹相会的计划。 在10年时间里美国耗资约250亿美元,先后参加这项工作的有400多万人,1200多名专家、工程师和两万多家工厂、120所大学,制造了推力强大的土星-5号火箭,先进的阿波罗飞船,6次将12名宇航员成功地送上了月球。 准备阶段 把人送上月球并安全返回,这是一件十分严肃的大事,尽管在阿波罗计划之前已经施实了徘徊者计划、勘测者计划,但仍需大量、细致的准备工作。因此在载人登月以前发射了自“阿波罗1号”-“阿波罗10号”10艘试验飞船。从阿波罗7号开始进行载人飞行。1968年10月11号,“阿波罗7号”在环绕地球的轨道上作改变轨道的试验飞行;1968年12月21日“阿波罗8号”进入距月面100千米高的绕月轨道进行试验飞行,1968年12月27日安全返航;1969年3月3日在绕月轨道上“阿波罗9号”的登月舱与母船成功的进行了分离、对接试验;同年5月18日“阿波罗10号”的登月舱与母船分离后降至距月面15千米的高度。 在准备过程中出现过不少问题,甚至是巨大的牺牲,1967年1月27日在进行发射试验时,飞船内突然失火,仅几秒种三名年青的宇航员便被大火烧死,原来阿波罗的舱内不是普通空气,而是氧气,偏偏舱内又出现了电火花,于是酿成了这场悲剧。接受了这次教训,飞船装备又作了重大改进,整个计划推迟了一年。 振奋人心的时刻终于到了! 3、2、1、0,发射 1969年7月16日,在肯尼迪空间中心的发射场上巨大的土星5号矗立在发射架上,阿波罗傲然挺立在火箭尖端。 发射前8小时15分钟为火箭灌注燃料,这项工作进行了5小时,三名宇航员告诉了朋友,提前2小时进入飞船,离发射还有40分钟、20分钟、5分钟,……,准备工作紧张地进行着,现在开始以秒倒计时,10、9,点火,8、7第一级火箭向下喷出红色火焰,6、5、4火焰变成桔黄色,3、2、1、0发射!随着震耳欲聋的巨响,土星5号离开地面,徐徐升空。喷向发射架的水遇到近3000摄氏度的高温,立刻变成水蒸气,升腾而上,似火山爆发,在惊雷般的轰鸣声中,土星5号直冲云霄。发射后2分40秒第一极火箭脱落,第二级火箭开始工作,它一面升高,一面向水平方向转弯,3分17秒甩掉紧急救生火箭,9分11秒甩掉第二极火箭,11分40秒第三级火箭熄火,阿波罗顺利进入被称为待机轨道的预定轨道。 飞行轨道 飞船发射后并不是径直飞向月球、着陆,还要经过几次轨道变换。 待机轨道,这是环绕地球的圆形的轨道,飞船发射后首先进入待机轨道,像卫星一样运行,“待机”的含义是:在这里对飞船进行各项检查,决定是否向月球进发,一切正常,在合适的时机进入“奔月轨道”,出现问题,便返回地球。“阿波罗11号”在待机轨道上运行一周半,地面控制中心指示“一切正常,向月球进发!”三级火箭再次点火,飞船越飞越快,以近11千米/秒的速度进入奔月轨道。 奔月轨道,是一个椭圆形的人造卫星轨道,椭圆扁而长,远地点达到了月球的背面,飞船适时地由奔月轨道进入绕月球轨道。 漫漫征途 奔月旅行开始了,行程384000千米,需要73小时,整整三天。要做的事情很多,宇航员忙碌起来了! 首先是调整各舱的位置,登月舱在第三级火箭末端的贮藏舱内,向前依次是服务舱、指令舱(合称母船)。母船与登月舱分离,调转180度,回过头来再与登月舱对接,对接后将登月舱从贮藏内拉出来,与第三级火箭分离,第三级火箭完成了最后的任务,远离奔月轨道。现在“阿波罗11号”再重新调整好方向,把登月舱顶在母船头脑上,直奔月球。 第一天,“阿波罗11号”在漆黑的空间飞奔,速度越来越慢,进入奔月轨道后,速度已降到2.73千米/秒,这是什么原因?照这样下去在到达月球以前飞船会不会停下来?细长的椭圆轨道仍是人造地球卫星轨道,飞行器以足够大的速度进入轨道后,不再需要火箭推动。这个轨道比图中画的要扁得多、长得多,可以认为飞船是在地球和月球之间飞行,它受到地球和月球的引力,前者使飞船减速,要将飞船拉回地球,后者则使飞船加速奔向月球,开始时飞船离地球近,地球引力起主要作用,飞船速度越来越慢,而月球的引力微不足道。随着飞行,地球引力减小,月球引力增大,在某一位置上两者平衡,只要在这一位置上飞船的速度不降到零,以后月球引力将吸引飞船向自己靠近,飞船速度会逐渐增大,读者可以放心,发射时飞船所获得的速度,不会使它中途停下来。发射后61小时40分,飞船到达地、月引力相等的位置,这时的速度最小,为0.458千米/秒。 船一面飞行一面自转,就像在火堆上烤羊肉串一样,如果不转,向着太阳的一面温度会高达200摄氏度,而背着太阳的一面会出现-150摄氏度的低温。 第二天,飞行26小时以后要进行一次轨道修正,在从地球轨道进入奔月轨道时忽略了月球的引力,随着向月球靠近,月球引力越来越大,如不加以修正,飞船将无法到达月球,按计算机计算的结果,火箭进行了3秒的喷射。电视直播开始了,在长达34分的时间里电视详细的介绍了指令舱内的情况,人们清楚地看到了舱中的仪器、食品、咖啡、水果,盾到了在失重状态下宇航员走动的样子,食品飘浮在舱中,……。这一切使地球上的人大饱眼福。第二天的飞行结束了,宇航员的心脏、脉搏正常。 第三天,地面控制中心和飞船有一段有趣的对话。地面:“过一会儿请把脏水倒到舱外去,……自转飞行有些不均衡,……如果有必要修正再进行联系。”飞船:“明白。以后向宇航飞船两侧各倒一半脏水吧!”向舱外倒水会影响飞船飞行,甚至会发展到“有必要修正”的程度,这是怎么回事?很简单,在真空的宇宙,向舱外排放污物与火箭喷射气体的作用一样,会产生推力,改变飞船的运动状态,甚至会使飞船脱离轨道,造成严重后果。听起来令人发笑的事,却必须认真对待,所以提出来以后向两侧各倒一半污水的办法。今天宇航员要进入登月舱进行检查,并向地面进行实况转播。月球就在面前了! 进入绕月轨道 在月球引力作用下,“阿波罗11号”越飞越快,离月球越来越近。为了使飞船在预定的时间、位置由奔月轨道进入绕月轨道,飞船的减速是非常关键的。地面中心收集着世界各地追踪基地、追踪站、追踪飞机、通讯卫星发来的数据,计算机不停的工作着,报告着飞船的准确位置、速度,指挥着飞船减速。指令舱驾驶员考林斯双手紧握操纵杆,目不转睛的注视着仪表,如果计算机发生故障,要及时改变手操纵,登月舱驾驶员奥尔德林不停地大声报告着仪表上的数据,……,在发射后的75小时49分48秒,计算机发出命令,“服务舱火箭逆向喷火”,飞船开始减速,当速度降到预定值时,计算机发出停火指令。一切是那么的准确、顺利,“阿波罗11号”进入了椭圆形(图7.3中近似的画成圆形)的绕月轨道,距月球最近只有114千米。从现在开始飞船已不是地球的儿子,而是月球的儿子了! 绕月两周后,服务舱火箭再次逆向喷火,飞船速度进一步降低。在一整天的绕月飞行中,进行着登月的各项准备工作。在绕月第11圈时指令长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进入了被称为“鹰”的登月舱。7月21日2时40分鹰与母船分离,但只是稍稍分离,保持着随时可以对接的状态,等一切正常后,鹰开始进行独立飞行,母船将像月球的卫星一样,在绕月轨道上等待着鹰的归来。鹰启动下降火箭进入椭圆形的下降轨道。 在月球着陆 鹰和地面指挥中心的计算机紧张地工作着,使鹰保持着正确姿势和准确的速度,减速、下降,离月面越来越近。最严峻的时刻到了。下降发动机、小型制动发动机、着陆精密调节发动机(这些都是火箭)准确的工作着,速度过快会与月面发生撞击,若损坏了下降段的着陆支脚,鹰将无法返回地球。宇航员十分紧张,地面指挥中心的人也坐不住了,双方频频联络。高度12200米、9000米,……忽然计算机的红灯亮了——故障警报!出现了什么问题?还有几分钟就要着陆了,是继续下降?还是上升返回?指挥中心的人面色如土,紧张地查找原因,原来是计算机负担过重“罢工”了,于是地面指示宇航员“不要事事都问计算机”。红灯熄灭,有惊无险,人们互相鼓励着“沉着,沉着”,3000米、900米。150米,……。高度120米,速度2.7米/秒;高度105米,速度2.2米/秒;高度30米,速度1.05米/秒;高度22.5米,速度0.15米/秒,……,着陆灯亮了,尘埃四起。清晨5时17分40秒鹰在“静海”平衡着陆,成功了! 人世的两个凡人第一次来到月球,看到窗外的月亮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非常兴奋,他们的谈话声传到了地球:“有各种各样的岩石,有的棱角突出,有的光滑,随着观察角度的变化岩石的颜色迥然不同。壁岩、碎石举目皆是,五彩缤纷各有特色。”电视主持人噙着泪花进行播音,导演和技术人员也个个热泪盈眶,太兴奋了! 母船将在两小时后飞临鹰的上空,在这段时间内必须检查舱内的仪器是否正常,着陆点是否能长时间停留,宇航员的健康情况如何?……,如果不能停留,鹰将不失时机的起飞与母船对接。结果是:一切正常,按原计划进行。 月球上的第一步 鹰只能在月球上停留22小时,按计划宇航员应先睡眠、用餐,再出舱活动,考虑到需要完成的工作那么多,他们决定不睡觉,不吃饭提前5小时出舱,指挥中心同意了他们的要求。电视实况转播时间要提前了,一时间全世界的电视台都忙作一团,乱作一片,万万不可失去这个实况转播机会。 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忙着出舱的准备工作,月面宇宙服是否正常?维持生命系统是否能正常送氧气和冷却水?吸收二氧化碳的装置是否正常?月面没有空气,不能传播声音,必须检查联络用的通讯系统是否正常,……,哪一项出现问题,都将酿成悲剧。一切正常,准备出舱。读者会以为将门向里一开就可以迈步出舱了!不要忘了这里是月球,门外面是真空,舱内空气的压力紧紧地压着舱门无法打开。宇航员使用宇航服的呼吸系统后,开始将舱内空气抽出,当舱内压力降至地面大气压的1/6时,内侧舱门打开了,当压力降至1/10大气压时,通往月球的舱门打开了。 电视转播开始,上午11时51分,阿姆斯特朗站在舱外的门廊上,漆黑的太空,白光闪闪的月面,他身穿白色宇航服,沿着扶梯一阶一阶的退着走下来,他双腿并拢站在最后一级阶梯上。镜头转向月面,月面看上去像是由细小的颗粒组成,下降段的支脚已陷入3厘米-4厘米,阿姆斯特朗用穿着月面靴的左脚蹭蹭月面,不陷也不滑,接着右脚也迈向了月面,离开了鹰。电视机帝的亿万人目不转睛的注视着阿姆斯特朗的每一个动作,能站得稳吗?能走吗?阿姆斯特朗心情振奋,人们听到了从月面传来的第一句话:“对一个人来说这不过是小小的一步,可是对人类来说却是一个巨大的飞跃!”1969年7月21日11时56分20秒是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时刻,人类第一次在地球以外的天体上踏上了足迹。从人类诞生以来一直梦想着到那个高高的挂在天空的月亮上去;几个世纪以来多少伟大的科学家观察、研究天体运动的规律,总结出了定理、定律;几十年以来万千上万人致力于是航天事业,把那些公式变成了现实,制造了火箭、飞船;现在阿姆斯特朗越过了人类祖先的足迹,登上了月球,这是一次伟大的飞跃!

2. 请问,印度此次的探月计划,对卫星的测控是他自己做的吗印度有没有深空测控能力

http://www.isro.org/Chandrayaan/htmls/ground_segment_spacenetwork.htm
这是印度太空署网站关于测控部分的介绍。看你的英文水平如何了。

印度此次探月主要依靠自己的一台18米和一台32米天线,以及一系列的10~12米天线列阵。俄罗斯提供了直接的技术支持,和一台64米天线。在西半球的天线列阵全部是由欧洲航天局和美国提供。

在这次探月中,俄罗斯一台天线的能力就可以超过印度全部的信号传输能力。而在西半球的测控台又全部由别国提供。丛最后一张示意图中很容易看出,实际上此次飞行,至少三分之二以上的测控资源由别国提供。

中国在嫦娥一号的测控中使用了一台50米,一台40米,至少四台25米天线,18米天线列阵若干。在巴西和纳米比亚有自己的测控站,在奔月过程中使用了远望号进行控制。

印度自身的深空探测能力应该说是很弱的。在此之前,印度进行的最远距离测控是地球同步轨道。印度发射通讯卫星活动一共进行了5次,失败了2次,谈不上有多少经验。但是我觉得最明显的问题是它的近地空间测控能力很弱。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它的返回舱返回地球的时候,印度官方忙不迭的发布了返回成功的消息,但是却没有能够第一时间找到返回舱并捞起来。这说明两个问题,第一是对返回舱的控制不够精确,导致返回舱偏离预定溅落点。第二是测控站没有准确测算出飞船的实际溅落点。

上世纪80年代中国向南太平洋发射运载火箭。在一艘远望号的控制指挥下,整个舰队目视都能看见返回舱落在面前,直升飞机直接飞过去,不到三分钟就把返回舱捞起来。当时新华社可没有发出“返回成功”的消息,而是直接发出了打捞成功的消息。可见一艘远望号的表现就已经盖过了印度全部本土测控站的测控能力。

3. 嫦娥奔月,起因是什么,经过是什么,结果又是什么

起因:相传在远古时候,蔚蓝的天空有十个太阳,晒得大地龟裂,庄稼枯死,民不聊生。有一位名叫后羿的英雄,力大无穷,他同情受苦的百姓,登上昆仑山顶,运足神力,拉开神弓,一口气射下九个太阳,并严令最后一个太阳按时起落,为民造福。后羿因此受到百姓的尊敬和爱戴。

经过:后来,后羿娶了个美丽善良的妻子,名叫嫦娥。后羿除传艺狩猎外,终日和妻子在一起,人们都羡慕这对郎才女貌的恩爱夫妻。

后羿美名远扬,不少志士慕名前来投师学艺,心术不正的蓬蒙也混了进来。

一天,后羿到昆仑山访友求道,巧遇由此经过的王母娘娘,王母给他一颗不死药。据说,服下此药,能即刻升天成仙。

不过,后羿舍不得撇下妻子,不想独自成仙,就暂时把不死药交给嫦娥珍藏。嫦娥将药藏进梳妆台的百宝匣里,不料被小人蓬蒙看见了,他想偷吃不死药自己成仙。

三天后,后羿率众徒外出狩猎,心怀鬼胎的蓬蒙假装生病,留了下来。待后羿率众人走后不久,蓬蒙手持宝剑闯入内宅后院,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药。

嫦娥知道自己不是蓬蒙的对手,危急之时她当机立断,转身打开百宝匣,拿出不死药一口吞了下去。

嫦娥吞下药,身子立时飘离地面、冲出窗口,向天上飞去。由于嫦娥牵挂着丈夫,便飞落到离人间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听到妻子到了月亮上的消息之后,后羿心如刀绞,拼命朝月亮追去。可是,他进,月亮也进,他退,月亮也退,永远也追不上。

羿思念嫦娥,只能望着月亮出神。此时月亮也格外圆格外亮,就像心爱的妻子在望着自己。

第二年八月十五晚上,嫦娥走出月宫,默默地遥望下界,思念丈夫和乡亲们。她那美丽的面孔,使得月亮也变得格外圆格外亮。

嫦娥到了月宫后,异常思念丈夫,而后羿也日思夜想,期望能再见到妻子。

一天,一位仙人向后羿指点了方法:在八月十五月圆之夜,用面粉作丸,团成如圆月的形状,放在屋子的西北方向,然后再连续呼唤嫦娥的名字,三更时分,嫦娥就可以回家团聚。

后羿照做,果然见到了从月亮中飞来的嫦娥,夫妻重圆。这种面粉做出的圆团后来就演变成了各式月饼。

结果:后羿和乡亲们都在月光下祭月,寄托对嫦娥的思念。从此年年如此,代代相传。由于八月十五正值中秋,就定为中秋节。

4. 玉兔月球车速度较慢,那美国的月球车为何很快呢

现在我们的嫦娥五号探测器已经完成登月取样,正在带着样本返回地球的路上,在2020年12月14日,嫦娥五号轨道器和返回器组合体顺利完成第一次月地转移轨道修正,将很快就会回到地球了。当这个组合体回到地球附近以后,返回器就会以“打水漂”的方式进入地球大气层,最后着陆到预定的着陆区。降落的时间是接下来的几天,所以大家耐心等待好消息。



所以,美国月球车开得比较快,玉兔二号、机遇号这些无人车较慢,并不是说阿波罗登月是“骗局”,而是因为这些月球车、火星车的任务差异导致的。

5. 飞船奔月的轨道

从地球到月球,消耗能量最小的轨道只有一条。嫦娥一号从这条轨道飞向月球可以节省出更多燃料,用于在进行绕月探测工作时的轨道高度维持,从而使工作寿命达到1年甚至更多。

在整个嫦娥一号飞行轨道的设计过程中,地月转移轨道的设计最为特别。因为在以往的人造地球卫星轨道设计中,只需考虑地球对卫星的引力作用,可以使用简单明了的关系式得到卫星的运动方程,即使考虑其他天体的引力作用、高层大气的阻力作用效果,由于这些作用的影响很小,根据多年的工程经验,可以通过一些简化和平均的方法,附加一些微小的调整量就可以解决大部分的轨道设计问题。

但是设计地月转移轨道则与此不同,必须同时考虑地球和月球的引力作用影响。当嫦娥一号在近地轨道飞行时,主要受地球引力的作用,月球引力的作用非常微弱;随着地月转移飞行过程的进行,嫦娥一号离地球越来越远,地球的引力不断减弱,而月球的引力不断增强,飞行轨迹也逐渐偏离最初的椭圆形轨道;当嫦娥一号进入离月球6.6万千米远的半径范围内时,起主导作用的变成月球的引力,而不是地球的引力。这时嫦娥一号的飞行轨迹完全变化,不再是围绕地球的椭圆,而变成围绕月球的双曲线轨道,而且轨道面也慢慢变化,不在同一个平面里。目前,还没有一种简单的方法可以轻易描述这个过程,从理论上讲空间中存在无数可能的轨道,而其中消耗能量最小的轨道只有一条,轨道设计正是要找出这样的一条轨道。

为了解决这一难题,在设计地月转移轨道时采用了圆锥拼接法,先假定将轨道分为地球运行段和月球运行段,然后分段逐次逼近,再经过不断的修正,最终找到一条唯一的地月转移轨道。

因此,嫦娥一号进入地月转移轨道入口的时机以及运动状态,特别是位置和速度,包括速度的大小和方向等因素都是非常关键的。如果时机不对,嫦娥一号找不到月球从而无法和月球相会;如果嫦娥一号的速度过大,它将错过月球,无法进入月球引力作用的范围;但如果速度过小,嫦娥一号就会像中途抛锚的汽车,无法摆脱地球引力场的束缚到达月球。总之,在经过调相轨道运动之后,嫦娥一号必须到达一个事先经过仔细设计和审核的位置,并具备所要求的速度大小和方向,才能沿着地月转移轨道到达月球。

为了保证得到的轨道的正确性,我国科研人员用计算精度较高的数值积分方法对所得到的地月转移轨道的结果进行了复核,并请国内多家从事航天器轨道动力学和天体动力学的专业人士对设计结果进行了验证

http://discover.163.com/07/1031/09/3S4E1RBB000125L2.html

http://hi..com/bokezhao/blog/item/94a225e9fa80a73cb90e2d53.html

6. 世界哪个国家成功奔月哪个国家连人也奔月成功

奔月的有中国,曰本,印度,目前只有苏联和美国把人送去了

7. 中国探月工程目前有没有领先印度

中国和印度的技术水平对比

火箭:
印度此次发射月船一号使用的是极地卫星运载火箭PSLV。重量约为300吨,4.5级(芯级4级,助推级算半级。)运载能力,低轨道约3.25吨。
中国发射嫦娥一号使用的是长征3号甲。重量为240吨,3级,运载能力,GTO(同步转移轨道),2.6吨。
评价:PSLV的技术水平相当于中国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水平。

卫星:
印度的月船一号。重量有三种说法,1.5吨,1.3吨,523公斤。由于极地卫星运载火箭不具备将1.5吨的重量打到GTO的能力,更谈不上奔月。因此1.5吨不可信。由于印度的卫星的实际GTO入轨重量往往明显低于星箭分离重量,大概是星箭分离后利用星上发动机进一步加速进入GTO。例如它01年发射的通讯卫星,就有2.5吨和1.95吨两个版本。因此对于月船一号,1.3吨可能是星箭分离重量,GTO入轨重量大约1100公斤,523公斤可能是抵达月球的重量,这个估计应该是比较合理的。它搭载的燃料非常多。实际上印度的卫星不是被火箭直接打到轨道上的,而是卫星自己还要飞一段。星上载有11台仪器,其中有6台来自五个国家,加上俄罗斯生产的发动机,这次发射实际上是7国合作的结晶。设计寿命为两年。太阳能电池板功率为700瓦。
嫦娥一号的重量是2.3吨,由于火箭的推力还有富裕,因此直接被火箭打到了超GTO轨道上,根据东方红三号平台的数据推算,到达月球的重量应该在1200公斤左右,但是实际上嫦娥号在到达月球时剩余了大量的燃料(任务需要加上路上节省),实际重量可能高达1400公斤以上。星上装载8套24台设备,全部为国产。设计寿命为一年。太阳能电池板功率为3000瓦,寿命末期功率1700瓦。
评价:以东方红三号为基础的嫦娥一号技术优势明显,国产化率也高得多。功率差了几倍很能说明问题。有意思的是,两者最核心的任务是一样的:绘制月面图。但是嫦娥号实际上用了7个月就已经完成任务,不知道设计寿命为两年的月船一号要多久。

地面测控系统:
中国拥有远洋测控船队,海外测控基地,本土超大型射电天线列阵,天链星和北斗星。这些印度都没有。
评价:不用比。测控能力的不足是印度的绝对软肋,如果没有美国和欧洲的地面站的直接帮助,探月对它来说是根本不可能的。但是完全依赖他人帮助的后果是绝大部分数据都在别人手里,别人想给你什么就给你什么。这与中国和欧洲的合作完全不同,中国自身有能力作全程测控,合作只是一种补充。如果闹僵了,中国可以甩开欧洲,但是印度不可能甩开美国单干。

下一步的展望
下一步是落月,印度计划2011年,中国原计划2014年,但是现在有消息说提前到2012年。

火箭:
印度目前最先进的火箭是地球同步卫星运载火箭。重402吨,3.5级,运载能力GTO,2.5吨。该火箭目前一共发射5次,成功3次,其中4次使用的是俄罗斯生产的液氢液氧发动机。
如果是2012年发射的话,长征5号就指望不上了。但是长征3号乙是足够胜任落月的。长征3号乙重426吨,3.5级,运载能力,GTO,5.2吨。
评价:实际上都不是一个数量级的。地球同步卫星运载火箭充其量也就是能和长三甲比一下,而且在可靠性,成熟性,国产化率上相去甚远。重量更是重了一多半。颇让人意外的是,虽然印度的火箭发动机比冲比中国还高,日本的比冲甚至高得多。在某些人看来,这就是说明他们的技术水平比我们要先进。但是同样重量的火箭,中国的运载能力比印度高一倍,比日本高15%。不知那些高喊中国火箭落后的人作何感想。
需要说明的一个问题是,印度人引以为傲并大肆吹嘘的几项“先进”技术都落后于中国15年以上。中国第一次使用液氢液氧低温再点火发动机是1984年发射的长征三号。第一个四轴电稳定平台是1988年的长征4号甲。第一次使用固体火箭发动机是1970年的长征一号。
现在的长征五号虽然需要到2014年才能首飞,但是从目前的进度看,使用120吨级液氧煤油发动机的3.35米和2.25米组件发展较为顺利,并不排除将它们用于改进现有火箭的可能。举例而言,只要把长三乙的助推器换成四个2.25米模块或者两个3.35米模块,就可以轻松的获得800吨的起飞推力。将火箭的运载能力提高到GTO,6.5吨以上。但是现有的推力已经足够而且有效,可靠,很难说将会使用新火箭。印度由于地球同步卫星运载火箭目前的成熟度和可靠性还很低,很难指望2011年能够研制出更强大的火箭。

卫星:
印度目前最大的通信卫星GTO入轨重量约为2吨。考虑到火箭本身的能力,最多也就是2.5吨。也就是和现在的嫦娥一号差不多重。
中国下一步绕月计划已经确定采用东方红四号通信卫星平台。重量约为5.1吨,太阳能电池板功率10500瓦,有效载荷600~800公斤。

探月器:
中国的月球车已经正在研制。印度已经邀请俄罗斯制造着陆器。
评价:俄罗斯为什么要给你打工?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

地面站:
落月必须要有海外测控站,因为当地球转到另一面时本土的会与登陆器完全失去联系。还是那句话,中国有,印度没有,除非和美国合作。但是美国人的午餐同样不能白吃。

重要补充,今天认真研读了印度太空署的网站。http://www.isro.gov.in/

印度太空署在不同的版面对月船号的重量和轨道描述有多个版本,差别较为明显。经过比对,决定采用月船号入轨重量为1380公斤,考虑到它进入的初始轨道远地点只有22800公里,远未到达GTO,因此我前面的判断是正确的,即火箭没有能力将月船号直接打到GTO。从印度太空署的介绍估算,PSLV的GTO运载能力应该不超过1000公斤。不过意外的是,月船号到达月球居然还有675公斤的重量。我对印度是否有这样的技术水平表示怀疑。

印度太空署在原有的计划中采用的轨道和目前实际的轨道显然是不一样的。在他们原计划的轨道中,月船号应该经过255*22860,300*37000,300*73000,300*387000,2000*384000,五条轨道,运行到月球附近,再相机变轨进入环月轨道。但是现实是,月船号已经经过了250*22800,300*37800,300*73000,348*164600,465*267000轨道。下一步将进入500*384000轨道。也就是说,实际飞行多了两次变轨。变轨的后果是卫星在环月轨道上至少多停留了9天,在这九天之内,月球已经多运转了三分之一圈。等到月船号到达月球轨道时,月球显然已经不在原计划的位置上了。
两个计划必然有一个不可能到达月球。也就是说,如果原有的飞行计划正确,那么现在的月船号已经严重偏离飞行计划,几乎没有可能到达月球;如果现有的计划正确,那么在印度太空总署的网站上刊登的原有飞行方案就根本没有严肃性可言。
有意思的是,月船号所选用的轨道揭示了一个事实,那就是印度的轨道计算能力很弱。无论是原有的飞行计划还是现有的飞行计划,特别是现有的飞行计划,既不是最节省能量的轨道,也不是控制最精确的轨道,更不是最快捷的轨道,而是计算和控制最简单的轨道。相比之下,嫦娥号选择的是更精确,更节约能量,而且更快捷的轨道。而且,由于没有384000公里停泊轨道,对嫦娥号的飞行计划所涉及到的轨道计算要远比印度的月船号复杂。
事实上,印度虽然号称软件大国,却一直是一个软件弱国,它的计算数学水平一直非常落后。

根据印度太空署网站的介绍,本次探月的地面测控使用了印度的一台32米天线,一台18米天线,一系列的10~12米天线。一台俄罗斯的64米天线,俄罗斯提供了全方位的技术支持。美国和欧洲航天局也提供了美洲,大洋洲,夏威夷的大型测控天线参与。实际上主要的测控工作都是由外国人完成的。
让我打个比方来进行类比。中国的嫦娥工程发射过程中,使用了中国的一台50米天线,一台40米天线,25米天线数台和18米天线数十台。动用了在南美的巴西和非洲的纳米比亚的中国所属海外测控站,以及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上的4艘远望号。
可见,如果刨去外国支援,中印两国的地面测控实力相差近十倍。如果没有外国的支持,印度要想完成测控任务是不可想象的。

8. 嫦娥四号从离开地球到月球之间不需要助推器吗为什么印度的有轨道器,而嫦娥四号没有

嫦娥四号从离开地球到月球不需要自己的助推器,用的是发射它的长征三号乙改二型运载火箭上面级的助推器。另外,助推器和轨道器不是一回事。

2018年12月8日2时23分,嫦娥四号探测器由长征三号乙改二型运载火箭搭载升空,一天之后的12月9日,嫦娥四号就已经在奔月途中了。去往月球的只有嫦娥四号自己,就是说,它是由长征三号乙改二型运载火箭的上面级把嫦娥四号推离绕地轨道,并加速后去往月球的。

12月12日,嫦娥四号探测器到达月球附近,探测器上的变推力发动机点火让嫦娥四号探测器减速,完成近月制动,成功进入环月椭圆轨道。

12月12日到12月30日,为了让嫦娥四号顺利登月,嫦娥四号用自己的发动机进行了2次环月轨道修正,然后进入了登月准备轨道。2019年1月3日,嫦娥四号探测器成功登月。

嫦娥四号探测器由着陆器与巡视器组成,其中没有轨道器。如果有了轨道器,那嫦娥四号就是由三部分组成了,即轨道器、着陆器和巡视器(月球小车)。

当探测器在月球着陆时,轨道器要先与另外两部分分离,轨道器仍在环月轨道上飞行,着陆器携带巡视器在月球上着陆。

有轨道器也有好处,就是它可以作为着陆器和巡视器在月球表面工作期间,充当通讯中继器使用,还可以在环月轨道上对着陆器和巡视器的工作状态进行监视。

但有了轨道器也有不好的方面,就是增加了月球探测器的重量和复杂程度,在探测器进行月面着陆前,还增加一个轨道器与着陆器的分离步骤。要知道,步骤越多,出现问题的可能性也越大。

中国的嫦娥三号和嫦娥四号都没有轨道器。

嫦娥四号奔月过程

9. “嫦娥一号”奔月过程中运用的物理学原理

运用的物理学原理,,就是牛顿的第一,第二,第三定律.

阅读全文

与印度奔月为什么这么慢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意大利人眼睛什么颜色最好看 浏览:178
伊朗玫瑰纯露怎么样 浏览:208
中国还要严打扫黄多久 浏览:701
在中国多少人有政治背景 浏览:727
伊朗的石油多少钱一公斤 浏览:265
印度多地爆发冲突死亡多少人 浏览:964
英国六一儿童节在哪里 浏览:179
英国泰萨斯河多少公里 浏览:386
意大利今天晚上穿什么颜色 浏览:224
印度冬天温度现在多少度 浏览:893
印度与中国现在什么情况 浏览:244
美国为什么穷追猛打伊朗 浏览:244
外国人如何买中国汽车票 浏览:398
越南骗婚报警怎么处理 浏览:971
朝鲜越南人口多少 浏览:830
如果国民党领导了中国会怎么样 浏览:763
意大利人为什么这么爱喝咖啡 浏览:870
被骂的回国意大利女人叫什么 浏览:725
缅甸与越南的民工工资哪个低 浏览:733
越南轴承多少钱一个 浏览: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