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婆罗门教的世界观和佛教的相同吗
婆罗门教的世界观是神创论的代表,依据吠陀经典的解释,把人生的遭遇都归于神的赏罚,人世间一切的现象,都为神的安排。宇宙山河为神的创造,梵天或上帝为万能的,主宰一切,永远的存在,人是渺小的,只有屈服在梵天或上帝座下,永为上帝的奴隶。
婆罗门教的生死轮回观也依据梵天神创理论而来,认为一切阶级、生命的状态,都是固定的,神的安排的,人应该安于自己的遭遇,服从自己的等级安排。印度社会受宗教的观念支配,造成社会严格差别的制度。
佛教的世界观是缘起论,否认神造万物说。认为人世间一切物质和现象的生起变化,皆假因缘所生,都是以“此有故彼有,此灭故彼灭”的相依相助的关系而成立。要是舍去彼此相依的关系,则一切法象根本不存在。善因善果,恶因恶果,完全取决于人生自己行为——业,绝不是取决于神的赏罚。所以佛教否认神格的创造,确信自力更生,发扬人生的价值。
佛教的生死轮回观依缘起的观点,否认阶级的制度,主张人类一律平等,不但人与人平等,人与其他众生在生命的价值和行为的意义上也是平等的。认为人与其它众生是因自己的无明愚痴,造种种业,而后受业力影响进入不同的六道轮回中承受苦恼,种族优秀的婆罗门族,身犯杀、盗、淫等十恶法,身坏命终,要堕地狱。首陀罗族行善,身行善、口行善、意行善,身坏命终,同样的要生善处天上。所以人只要在自己的业行上能够改变,就可以改变未来的境遇。
‘贰’ 有什么讲印度神话或者佛教世界观的书
印度神话:《吠陀经》吠陀神话里所描述的最大的神是因陀罗,他是天帝,众神之首。据记载,因陀罗原本是带领雅利安人入侵印度的英雄,死后成为神,其神格化可以看作是吠陀诗人对于权利的一种附会。吠陀文化后期,印度产生了婆罗门教,种姓制度的出现是其权力更为集中的一个体现。
‘叁’ 印度的哪三个方面,是比西方发达国家都要强的
用一个词来形容印度,大多数人都会首先想到奇葩这两个字,因为印度人的一些行为和举动总会让人觉得可笑,但是相对于印度自己国家而言的话,这些事情又会显得合情合理。值得一提的是,印度人总喜欢拿中国来和自己作比较,并且最终的答案都是肯定的:中国比不上印度。
‘肆’ 古印度宗教文化有哪些
古印度人重视人类精神的价值取向,崇尚简朴的生活方式以及对大自然的亲近和热爱,这构成了印度人所理解的今生与来世的独特的世界观。为了祈福和实现人生的美好境界,古印度在原始宗教的基础上,发展成了三大宗教:佛教、耆那教和印度教,形成了独特的宗教文化,并因此影响到古印度人的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对菩提树和生殖女神的崇拜
宗教起源于对自然和世界的敬畏。在古印度,最早的信仰就是对自然的图腾崇拜。而对植物和生殖女神的崇拜在古印度人的精神生活中是一个非常重要内容。
在植物中,菩提树占据了极为重要的地位。菩提树成为印度宗教信仰中最圣洁的象征,在菩提树下组织祭祀活动几乎成为印度宗教活动的惯例。为什么菩提树获得印度人如此高的敬仰和崇拜呢?据学者分析,可能是这么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在古印度人看来,树是人类生命的源泉,因为树木是能够给人左:奥地利出土的温林多夫维纳斯
中:早期地母神
右:印度河女神类提供避难和吸取营养的场所,是为动物提供自然生长的地方,而动物又给人们带来丰富的食物,因此树不愧得此殊荣;二是菩提树生命旺盛,常把根盘到旧建筑、大石块下,或盘在另一种树的树干上后渐渐将大石块或大树吞噬,以此让最初的幼苗扎根成长。古印度人观察到这一现象,特别敬畏菩提树旺盛的生命力量。如此一来菩提树便经常出现在印度神话中,成为丰收、保护和死亡的象征物。
早期印度人还将生殖崇拜作为信仰的重要内容。祈求丰产、繁荣是人类的共同愿望,而生殖崇拜也就成了人类信仰的一个重要内容。古印度人的生殖崇拜,主要表现为对生殖女神和母亲女神的崇拜。所以当我们走进古印度文化艺术的殿堂,我们可以看到许多生殖女神和母亲女神雕像,这些雕像都有突出的乳房和臀部,突出反映了古印度人的生殖信仰。
‘伍’ 印度佛教哲学的大乘佛教
大乘佛教大约兴起于 1世纪前后。这一时期正是印度奴隶制度开始向封建制度过渡的时期。在这个时期内,印度的生产力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商业经济也有了相当的发展,出现了大批富裕的商人。在商业和高利贷的影响下,农村公社的成员迅速分化,越来越多的自由公社成员沦为封建地主阶级的佃农或者卖身为家务奴隶,印度封建关系的形成并没有完全消灭奴隶制的残余。这些是大乘佛教兴起的社会背景,也是它的群众基础。
大乘佛教兴起以后,把部派佛教贬称为小乘,“乘”有 “运载”或 “道路”的意思。在大乘看来,小乘是“小道”。大乘和小乘在佛教理论与修持实践方面都有区别。在理论方面,小乘一般主张“我空法有”,大乘则主张“我法两空”。在实践方面,小乘各部派或多或少地认为佛陀是一个历史人物,大乘则把佛陀完全看作崇拜的偶像;在修持的行径和结果方面,小乘主张求取阿罗汉果,即要求达到自我解脱,大乘认为小乘的目的太低,主张进取佛果。因此在修持的内容和方法上,小乘主修戒、定、慧,大乘兼修普渡众生的“六波罗密”(到达彼岸世界的六种道路),即布施、守戒律、忍辱、精进、坐禅、智慧。所谓小乘重在利己,大乘强调利他,即是指此。
大乘佛教兴起的初期,在印度很多地区特别是在南印度出现了一批阐述大乘思想和实践的经典,如般若经典、净土经典、华严经典和法华经典等。一般认为般若经典中的八千颂《般若经》(小品)为最原始的般若经,以后逐渐增广。这种经典阐发了空、中道实相、六度、多佛、三乘分别、一心本净等等思想。在上述种种经典思想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太乘的两个主要派别──中观派或空宗,瑜伽行派或有宗。 创始人是龙树和他的学生提婆。龙树着有《中论》、《十二门论》、《大智度论》等。提婆着有《百论》。提婆的后继者有罗罗跋陀罗(约 3世纪)。罗罗系传至清辩及佛护(约470~540)时,因对中观的理论有着不同的解释,分裂为自续派或称独立论证派和应成派或称归谬论法派。
中观派把他们最高的真理称为“空”,认为“空”是不可描述的绝对。《中论颂》宣称,世界上的一切事物以及人们的认识,甚至包括佛法等等都是一种相对的、依存的关系(因缘、缘会),一种假借的概念或名相(假名)。它们本身没有实体性或自性(无自性),所谓“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只有排除了这种因缘关系,亦即破除了执着名相的遍见,才能达到最高的真理──“空”或“中道”。后来的注释家对“空”有着不同的解释归谬论法派的佛护认为,龙树的空“是遮非表”。所谓“是遮”是指否定“实有自性”,“非表”是指不肯定任何规定性的存在。他还进一步认为,“非唯空有,亦复空空”,就是说,任何对空的认识本身也要加以空除。而独立论证派的清辩、月称(600~650)等则持相反的意见,主张用因明中的推论形式积极地表述“空”,“空”不是意谓着否定一切,而是修持者在禅思中能够达到的最高境界。
中观派在排除关系,破除名相中提出了“八不”,即不生、不灭,不常、不断,不一、不异,不来、不去等八个相对的辩证模式。其中不生、不灭是从实体方面说的,不常、不断是从时间方面说的,不一、不异是从空间方面说的,不来、不去是从运动方面说的。他们认为,破除了这四对作为一切存在的基本范畴,那就否定了客观世界和人们的认识,从而也就显示了空的真理。他们从“理”和“事”两个方面作了论证。《中论颂》写道:“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不共不无因,是故知无生。”中观派在这里对当时印度哲学派别中的四种世界起因论进行了批驳。数论认为,一切事物是从自身中产生出来的,因为原因已经存在于结果之中,而中观派认为,如果因中有果或者因果相同,那么因果之间就没有差别,结果的东西就成了原因的重复,这在逻辑上是不能成立的;小乘佛教说一切有部和经量部认为,事物是从他物产生的,因为因与果是不同的。而中观派认为,如果因中无果或者因果差异,那么,就会导致因果的消灭,一个事物会产生任何一个另外的事物;耆那教和胜论认为,事物是从自身并和他物共生的,因为众多的原因产生众多的结果。而中观派认为,如果在同一事物中,有时因等同于果或者有时因差别于果,那么,这种折衷的结合会在一个事物中同时出现矛盾的性质,这也是不可能成立的;顺世论认为,事物无因所生,中观派认为,这是一种“巧辩”,正象没有母亲就能生出孩子一样。
中观派在《中论颂》等着作中把存在归结为非有、非无、非亦有亦无、非非有非无。另外在分析世界的基本范畴即“八不”中,承认一切现象或概念的外在形式都是互相对立的、矛盾的,每一个矛盾又包含着对立的两个方面。它承认现象或概念的相对性以绝对性为基础,这是一种辩证的说明,但是他们的辩证法是唯心主义的和不彻底的。他们承认矛盾是为了排除矛盾,最终不得不承认没有矛盾的最高真理──空或真如。
中观派为了沟通此岸世界和彼岸世界的关系,提出了真谛和俗谛的“二谛说”。他们宣称,对一般覆盖无明的凡夫来说,应该承认经验或现象世界的存在,但是对于已经消除无明、洞察真理的人来说,经验或现象世界只是一种幻现,一种执着遍见的名相,应该承认最高的真理是空或中道。 兴起于4~5世纪,因强调瑜伽的修行方法而得名。瑜伽行派的理论奠基人是无着和世亲。该派的主要经论是《瑜伽师地论》《解深密经》《唯识二十论》和《成唯识论》等等。世亲的继承者有亲胜(410~479)和火辨(410~490)。较亲胜稍后并发挥亲胜学说的有德慧(440~520)、安慧(475~555)。史家称以上为前期瑜伽行派或无相唯识派;世亲的另一继承者是陈那,他特别注意因明的研究,是后期瑜伽行派或有相唯识派的先驱者,其主要着作有《因明正理门论》《集量论》。陈那的后继者有护法(530~610)、戒贤(529~645)和法称。法称发挥了陈那的因明学说。
瑜伽行派的世界观是唯识说。他们否认中观派一切皆空的观点,认为世界上一切的现象都是由精神的总体──识所变现出来的,所谓“万法唯识”“三界唯心”。按识的变现和作用可分为三类八识:①前六识,即眼识、耳识、舌识、鼻识、身识、意识,主要的职能是起了别和认识的作用,这六识都以各自相应的认识器官即眼耳、舌、鼻、身、心为其活动的根据,并以相应的、幻现的外境即色、身、香、味、触、法为其认识的对象。②第七识,即末那识,职能是起思维度量的作用。末那识是前六识和第八识即阿赖耶识的中介,它以阿赖耶识为其自己存在的前提和认识对象。由于末那识的活动伴随有四种根本烦恼,从而使人们陷于痛苦和生死轮回③第八识,即阿赖耶识(意译“藏识”),是前七识的共同根据,是宇宙万物的根源。它的本相有三个方面:一是能藏,即阿赖耶识能摄持和保存一切“种子”(“潜在力”),这种潜在的能力在时机成熟的时候能够生出宇宙万有(“种子生现行”);宇宙万有也可发生(“熏习”)新的宇宙万有的潜在能力或状态(“现行熏种子”),这种势如瀑流永恒不断的因果变化,也就是人间苦海的无限变化过程。二是所藏,即生起宇宙万有潜在力的所藏处。三是我爱执藏,阿赖耶识原非自我(灵魂)而是识的流转,但第七识妄执为永恒主宰的灵魂,被称为我爱执藏。这个“我”(灵魂)也就是轮回果报的精神主体。
唯识派对认识的职能和作用作了分析,认为有“四分”,即四种作用之分:“相分”是幻现的外界对象反映在人们认识中的形相,亦即客观对象反映在主观上的表象;“见分”是人们自己对于形相的认识能力或作用;“自证分”是证知、鉴定自己如何认识形相的了别作用,亦即 “见分”“相分” 的自觉作用,所谓“自之证”;“证自证分”是对于“自证分”的再证知、再鉴定;所谓“自证之证”,这是认识能力或作用的最高阶段和总结。唯识派曾以用尺量布的例子来说明这四分的关系。“相分”好比布,“见分”好比尺,“自证分”好比是根据尺所量知布的大小,“证自证分”好比是对于所量布的大小的证实。
瑜伽行派对于识所表现的宇宙万有进行了繁琐的分类,改造了有部的五位百法,把宇宙万有分为“五类百法”,论证一切现象无非都是识的变现。他们还对宇宙万有的本性作了说明,宇宙万有可分析为三性:①遍计性,即虚妄的表相(相);②依他起性,即假有的或相对的表相,这是由因缘或条件所引起的;③圆成实性,即绝对的表相。圆成实性不借因缘或条件,是由自身并在自身中存在着的一种最真实的实在,它是由修行完成了的人通过瑜伽直觉所亲证的。圆成实性也就是“真如佛性”。
瑜伽行派的八识是一种虚构的精神作用的体系,在八识中处于主导地位的是阿赖耶识。阿赖耶识既是认识的主体,也是客体,它们的认识作用不是主观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而是八个识对于由它们自己所表现出来的认识对象的认识,就是认识自体的认识。就八识的认识作用和过程来说,瑜伽行派是主观唯心主义;但就阿赖耶识是永恒瀑流的种子,它在因果业报中一味相续,阿赖耶识不单为个人所有,而为众生共有而说,瑜伽行派又是客观唯心主义。佛教唯心主义到此进入了高峰。
‘陆’ 印度人的思维方式和国人有何区别
印度人有独特的思维方式。如果你不了解,就会非常奇怪。
重视普遍性,轻视特殊性
印度人抽象思维发达,善于思辨,他们在思考问题时,习惯于思考普遍性原则,而忽视具体
的个体和特殊的感知。印度人这个特点还反映在印度人的语言之中。印度人喜欢使用抽象名
词和普遍性名词。
印度人具有尊重普遍性原则、屈从于普遍原则的倾向。他们有一种强烈的欲望,将自我与绝
对发生直接关系,而拒绝任何中介。他们认为拯救个人的灵魂只能靠自己的努力,而无需依
赖他人。印度教和佛教都不需要一个法律机构或解释经文的权威机构。
"空亦复空空更空"
印度人的思维方式还有一个特点,即不充分认识现实与想象、事实与空想之间的差别,也不
在通过直觉得到的东西与通过推理了解的东西之间作严格区分。在某些印度人的世界观
里,它们之间没有明确界限,可以轻易转换。他们空想起来,简直是没有边际,可以完全不
受时空的限制,自由地在人与物、人与兽、人与神、事实与假设、现实与梦境之间穿越。
一个能说明印度人喜欢空想的例子是他们发明的计量方式。中国人表示时间的最大单位
是"年","年"以上没有独立概念,只有"××年"的说法。而印度在年以上还有"尤迦","尤
迦"上面还有"大尤迦"。古典文献中还有一个更大的时间概念,叫"劫波",一个"劫波"时间
之长远远超出人的想象:如果比作一个非常长寿的人用布擦一座3000平方英里的山,每一百
年擦一次,直到把山擦平,一劫波还未过完!这个数字实际上接近于无穷大。
印度古代经典经常出现超大数字,如亿,百亿等,实在没办法表达,就说"如恒河之沙"。另
一方面,印度在表示短、小方面也超越想象。中国人通常用"一眨眼"来表示时间之短,这之
下再无更小单位。"刹那"是我们从佛教中借用的,"一刹那"比"一眨眼"更短。而且,古印度
还把"刹那"再分成若干更短的单位。在现代数学单位未出现之前,印度人的数学思维已达到
如此的地步,实在令人惊叹。印度人喜欢空想、疏远客观自然界的思维特点,还表现在以下
两方面:第一,认为现实与观念、事实与想象、此岸世界与彼岸世界没有差异。西方人认为
上帝在天堂,中国人认为天堂在地上,而印度人认为,"终级真理"进化论在过去、现在或未
来,都存在于宇宙的每个角落。
第二、喜爱神话和诗歌,缺乏历史意识。印度人极喜爱神话和诗歌的表现形式,喜欢把现实
理想化、把历史人物神化,缺乏可信的历史记录。印度的历史着作和英雄传奇也要以神话的
方式表达,使人难于分辨哪些是历史事实,哪些属于理想和想象。这一点与中国人正相
反。中国人的神话是有限的,在历史着作方面却是很出色的,但在神话方面比起印度人来却
有些逊色。
‘柒’ 六道轮回的六道,分别是哪六道
六道轮回是佛教中的说法,认为生命会生生不息,在六种不同的生命形式间互相转换轮回,善良的人会轮回到高的生命形式享受福报,恶的人会轮回到低的生命形式赎罪。这六道分别是属于三善道的天人道、阿修罗道、人道;三恶道的畜牲道、饿鬼道、地狱道。
饿鬼道从名字来看就知道是做饿鬼了。其来源当然是人做了许多坏事,死后转生到恶鬼道承受饥饿之苦了,这个世界的生命肚子总是饿的,根本没有什么食物吃,而且还要挨刀挨打。
地狱道地狱道就很好理解了,就是指18层地狱,那个专门还罪业的地方。在这里的生命多是业大罪深之人,会经受刀山火海、铁锅煮沸、斫身辗身等多种痛苦。
‘捌’ 古印度人独特的世界观是什么
古印度人重视人类精神的价值取向,崇尚简朴的生活方式以及对大自然的亲近和热爱,这构成了印度人所理解的今生与来世的独特的世界观。
‘玖’ 除了佛教以外还有那些类似三界六道的宗教世界观划分
除了佛教讲六道轮回外,还有以下三种宗教明显承认三界与六道
1.印度教,也是承认六道轮回的。最早的印度教经典里有许多关于六道的记载。
2.中国儒教,也是承认六道轮回的,中国儒家讲“敬鬼神而远之”,显然是承认有鬼神的,再者儒家也讲究祭祀,可见儒教是相信六道存在的。
3.道教明显与佛教相同,承认六道的存在,道教的很多着作都讲到六道轮回的事迹,比如《阴鸷文》《太上感应篇》《文昌帝君》等等等等。
另外,圣经里面也讲了天人、人、畜生、鬼、地狱,讲了这五道的生命,只差一个阿修罗没有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