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印度人是如何训练“听话”的眼镜蛇的
没有那么神秘。。。蛇是听不懂笛子声的。蛇会动的原因是那个人在扭动。。。就是边吹边扭动身体,蛇只不过看到面前有东西晃动跟着反应而已,与笛子声无关。不吹也能搞定,迷惑人的。
‘贰’ 狗头人身是什么神
犬头人(Cynocephaly),登场于《博物志》中的传说生物,被认为住在印度、爪哇岛[1]上的半兽人种。为批着兽皮,说话如犬吠,以爪子作战的种族。
妖兽之谜——人身狗头婴孩降临人世
词源
ynocephaly是取自拉丁语,意思是“dog-head”,源自希腊语:κῠνοκέφᾰλοι。前缀“cyno-”
来自希腊语:κύων表示“狗”。这个前缀构成“带有狗的意思”的复合词。后缀“-cephalic”一词来源于拉丁语意思是“头部,头”。这个词,认为其根源在希腊:κεφαλικός(kephalikos)意为“资本”源自希腊语:κεφαλή(kephalē)意为“头”。后缀“-cephaly”,具体来说,就是“一个特殊情况或疾病的头”。合在一起就是“一个长得像狗一样有特殊情况或疾病的头”。这句话cynocephaly也形成了表示“像狗”的专用名词cynomorph。这句话是主要用作cynomorpha,小群的猕猴科。这个科的灵长类动物被称为“狗猿”,包含许多品种的猕猴和狒狒。
妖兽之谜——人身狗头婴孩降临人世
古希腊和古埃及的传说
cynocephaly与古希腊人申述的埃及神哈比(荷鲁斯的儿子)和阿努比斯(埃及死亡之神)有很密切的关系。希腊语词(希腊语:κῠνοκέφᾰλοι)“dog-head”还确定了一个神圣的长着狗脸的埃及狒狒。
关于头部似狗的种族的报告也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在公元前第五世纪,希腊医生克特西亚斯写了关于在印度cynocephali存在的详细报告。同样,希腊旅行者麦加塞尼斯声称知道头部似狗的印度人居住在山上,通过叫声,穿着野生动物毛皮,以狩猎为生。
妖兽之谜——人身狗头婴孩降临人世
古代晚期
“cynocephali”提供了这样一个关于魔法和被视为遥远地方的野蛮人特征的动人形象,它总是重现在中世纪文学。奥古斯丁的河马提到上帝之城里的cynocephali,书十六,8章,在讨论是否这些都是亚当的后裔;他认为他们可能不存在,或可能不是人(奥古斯丁定义一个凡人与智慧动物的标准:直立,即理性使动物致死),但坚持认为,如果他们是人,那他们确实是亚当的后裔。
妖兽之谜——人身狗头婴孩降临人世
中世纪东
cynocephali在中世纪基督教的世界观中也显露头角。传说,圣安得烈和圣巴塞洛缪在帕提亚人中提出“恶劣”的实际含义就是“食人族城市的市民…他的脸像是狗。”接受洗礼之后,不管怎样,他从他的狗的方面解脱了。
圣克里斯托弗
在东正教会,某些图标暗示圣克里斯托弗长着狗头。这个狗头克里斯托弗背景在皇帝戴克里先登基时安放,同时一个名叫Reprebus,Rebrebus或 Reprobus (“道德败坏的人”或“流氓”)的人在对抗居住在埃及的西昔兰尼加的部落时被抓获。对于那群士兵,根据理想化的叙事,是被选派去任命许多marmaritarum或“marmaritae群”,暗示着一种不同的未被确认的 “marmaritae”(也许和柏柏尔部落的昔兰尼加marmaricae是一样的)。据说他是巨大的尺寸,长着一个狗头而不是一个人头,显然这是marmaritae的特征。
妖兽之谜——人身狗头婴孩降临人世
久远的中世纪晚期旅行文学
中世纪的旅客乔凡尼和马可波罗都提到cynocephali。乔凡尼写到Ogedei Khan的军队遇到一个住在北部海洋或贝加尔湖的狗头种族。马克波罗游记中提到的头部似狗的野蛮人住在angamanain岛上,或安达曼群岛。根据马可波罗所说,虽然这些人种植香料,但他们仍然是残酷的,都是像大獒犬。
据亨利科迪尔,所有关于头部似狗的野蛮人的寓言的来源,无论是欧洲语言,阿拉伯语还是汉语,都可以在亚力山大中世纪骑士故事中被找到。
妖兽之谜——人身狗头婴孩降临人世
犬神•白儿
传说被狗咬死的儿童死后的冤魂会服侍狗的灵魂。鸟山石燕的画中,一穿衣戴帽的犬神态傲慢地端坐着,旁边一女童表情谦恭地伏在地上挥笔写着什么。这一画面和中国传统文化经典《山海经》中记载的犬戎国情景非常相似,都是一人一狗的故事,也同样都是人侍奉狗。不同的是,前者狗是主人,人是奴婢;后者狗是丈夫,人是妻子,且后者的人妻一般都非常貌美,为丈夫进送食物时都必须跪在地上,高高举起盛着食物的托盘,以示对丈夫的尊重。
妖兽之谜——人身狗头婴孩降临人世
‘叁’ 什么虎不是虎什么虫不是虫什么人不是人/什么狗不是狗/什么井不是井
不是虎:邪虎、马虎、灯虎。
不是虫:懒虫、大虫、馋虫、
不是人:雪人、法人、丢人
不是狗:走狗、天狗、热狗。
不是井:乡井、市井、陷井。
一、邪虎 [ xié hǔ ]
释义:
1、方言。超乎寻常;厉害。
2、方言。怪异;玄乎。
3、众人呼叫声。
引证:毕方锺涛《千重浪》第八章:“他们吵吵得再邪虎,也损伤不着咱们一根毫毛!”
二、马虎 [ mǎ hu ]
释义:草率;敷衍;疏忽大意;不细心。
引证:杨朔 《万古青春》:“没有联络员,耳目眼睛都没有了,你别马虎大意。”
三、懒虫 [ lǎn chóng ]
释义:懒惰的人(骂人或含诙谐意味的话)。
引证:鲁迅 《且介亭杂文·门外文谈》:“那么,只要认识二十八个字母,学一点拼法和写法,除懒虫和低能外,就谁都能够写得出,看得懂了。”
笔顺
四、雪人 [ xuě rén ]
释义:用雪堆成的人形。
引证:冰心 《寄小读者》二五:“我梦见那个雪人,在我刚刚完工之后,他忽然蹁跹起舞。”
五、走狗 [ zǒu gǒu ]
释义:本指猎狗,现比喻受坏人豢养而帮助作恶的人。
引证:胡适 《我答汪先生的信》:“他也许更堕落下去,做一个军阀派的走狗。”
‘肆’ 印度迷信为什么那么喜欢迷信动物
青蛙结婚能求雨,女人早上喂牛能生儿子,印度人为何如此迷信动物?其实和印度的文化习俗,以及经济发展,受教育程度是有着紧密联系的,一方面印度一直都很信仰神,另一方面由于印度的经济原因让他们不得不把希望寄托于神仙,因此迷信动物。
在印度,牛是主神湿婆的坐骑,超过80%的印度人都是印度教徒,敬牛如敬神,每头牛背上似乎都乘坐着湿婆神,巡视着印度大地,那种神圣的宗教感情确实很难用世俗的眼光来理解,而孟加拉虎、印度象 、印度狮、独角犀等也是印度的迷信动物。
‘伍’ 请问要怎么跟印度人打交道
要说这个怎么跟人打交道,或者跟什么人打交道,本国的外国的,温顺的刁钻的,都是人嘛!与猫猫狗狗都可以打交道,别说人了。无非就是了解外国民土风情,别触到人家的大忌,甚至对于一些国家的人们,你的手势或行为都会不小心惹怒人家,建议你买本专门研究当地人们风土人情的书学习一下,通过我们只是能够了解一点。
‘陆’ 印度人为什么这么奇葩
这一切,其实都是印度的宗教文化传统与现代西方文明碰撞所产生的奇特现象。印度是世界上宗教色彩浓厚的人口大国,几乎人人都是虔诚的教徒,其中印度教是第一大教,占据了全国80%以上的人口,影响力也最大。
严格意义上来说,其它如伊斯兰教、耆那教、锡克教等都只是陪衬,可以把它们理解成印度教内部为了满足印度教信仰不同、阶级特殊需要而出现的改革运动。
所以说,印度教才是印度传统文化的主要代表,它的教义几乎影响了整个印度社会文化和生活的方方面面,并且整个印度民族的信仰与文化都离不开它。
但是,实际上印度教的建立并没有具体的时间和创始人,因此也有人认为,它不过是印度文化圈子搞出来的思想产物。而学界比较认可的说法是,印度教起源于哈拉帕的转世及灵魂不死之说,随着印度社会的长期发展过程而缓慢形成。
在印度人眼里,牛也是神,而且在印度的地位之高,具有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力。在任何地方,牛都可以到处游走,四处撒野,印度人不但不能阻止,还必须用最好的食物供奉,当然更不能人为屠宰。
就算牛死后,印度教徒也不能吃牛的肉,只能喝牛的尿和吃牛的粪便,所以,如果去印度旅游,在街头看到好似牛尿和牛粪之类的饮品,或者牛粪做的食物。
因为印度教认为,牛是湿婆神的坐骑,当然也是神的化身,所以它的体内出来的一切东西都是神圣的,包括牛的屎尿屁,这是不容置疑的。如此奇葩的信仰,自然也造就了印度人奇葩的生活饮食方式。
印度人奇葩行为
1、印度的电梯有“0”层。这0相当于中国电梯的第一层。如果商场服务员说产品在一楼,实际上是二楼,所以就连很多印度人都会被电梯搞蒙。
2、印度人开车像开挂,骑摩托可以载十多人车,坐公共汽车和火车还有挂票。
3、印度厕所无处不在,只有你想不到,没有印度人不敢尿。就算是人来人往的大街上,印度人也有勇气随地大小便。
4、印度人很迷信,如果一个女孩出生的那天是不吉利的日子,那很少有人敢娶这样的女人。不过,这个女人可以“脱胎换骨”,就算第一次婚姻献给一棵树,或者一些动物,大部分都是嫁给狗。
5、印度人宠爱老鼠。在我国,“老鼠人人喊打”,但是在印度,老鼠的生活就非常好了,可以享受供奉,信徒们还会带来美味的糖果以及食物给它们。
6、印度餐馆里几乎没有女服务员,不管是洗碗工还是传菜员,全部都搜男人在干。在我国,这样的活大多数都是女员工来做。
7、印度人会拿自己的头发来许愿。很多印度人为了感谢上帝,都会到印度南部的神庙去,将自己的头发作为祭品献上去,然后祈祷自己会有好运气。
8、印度的牛地位和佛一样。在印度,牛是很神圣的,和佛的地位是一样的。在印度,没有人吃牛肉,可以看到牛在田边散步,甚至还能在大街上溜达。就连汽车遇到了牛,也要主动让道。
9、在排灯节过后,父母会将家里的小孩给扔进牛粪之中,让孩子满身都沾满牛粪。印度人认为牛是神圣的,而牛粪则能为他们带来好运。
‘柒’ 为什么印度人算白种人
这里大家要明白一件事:白种人和白人是两个词汇!
白种人是人种,白人则是纯政治语言。。。
我们所说的有一部分印度人确实有白种人基因。
可以说他们是白种人。
但是说到白人。。。
最严格的白人定义只有纯种的英格兰人、德国人,以及他们在美国的移民。
注意是英格兰不是英国。
他们才是白人。
是的,法国人都不是白人。
狭义上的白人包括了苏格兰人、荷兰人、比利时人、法国人、丹麦人、挪威人、瑞典人、瑞士人、奥地利人和几个叫不上名的西欧和中欧小国。
这也是西方最通常的白人概念。。。
注意其它的欧洲人都不是白人。俄罗斯不是、西班牙不是、意大利也不是。
下面就是我们常说的白人了。
这些人包括南欧和东欧本地人,以及爱尔兰人和芬兰人。。
这些人要求很严格。
必须满足出身地和纯血才是能被称为白人。
移民和新大陆血统的,比如南美的拉丁人都不是白人。
这里就包括俄罗斯、波兰、爱尔兰、西班牙、葡萄牙、意大利、南斯拉夫、希腊等人了。
这也是我们中国人常说的白人。。
此外还有一个荣誉白人。
你可能猜到了,日本人。。。
最后就是所谓的广义白人。。。这个概念现在也有。。
包括:中国人和韩国人。。。
你没看错。。现在中国人在很多国家被归于白人行列。。
当然在真正狭义白人中,他们大部分还是不认可的。。
从这里可以看到。
白人是纯政治语言。
它说明的是世界权力分配。
处于支配地位的人群就是白人。
他们并不关心你的种族和肤色。
至于印度人是白人吗?
显然不是。。。尽管很多印度人说自己是白种人,并且自认为是白人。
包括大家认为是白人的伊朗人和南美的欧洲移民。
所有这些人都属于有色人种,属于被统治者。
简单说就是有色人种。。。。
‘捌’ 有人供奉蛇,有人供奉狗,有人供奉牛,印度的宗教信仰到底有多乱
印度是全球第二大人口大国,在印度上千万人的大民族就有十几个,少数民族更是有数百个之多。在整个印度没有像我们国家以汉族为主一样的有自己的主体民族,所以就导致各个邦又都有自己的主体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在印度最大的民族印度斯坦族都只占了全国人口的46%,而且在这一个民族的内部还有种姓制度。印度人相当于是全民信教,在印度不仅有印度教,毕竟人多,印度还拥有人数居世界第三的穆斯林教徒、数以千万计的基督教徒和佛教徒,以及世界所独有的、人数亦十分可观的锡克教徒、帕西教徒和耆那教徒。
印度虽然有一个“现代”的民主宪政体制,但是人民的心灵却依然是古老和封闭的。错综复杂的民族、宗教不仅控制了绝大多数当代印度人的思想,也控了他们的日常生活和行为方式。
‘玖’ 急!!!!!!!!!!!!!!印度人习俗
印度居民大多信奉印度教,其次为伊斯兰教、基督教、锡克教。在印度,月亮是一切美好事物的象征。
印度人相见应递英文名片,英语是印度的商业语言。主客见面时,都要用双手合十在胸前致意。口中念着:“纳玛斯堆”(梵文:“向您点头”,现在表示问好或祝福)。晚辈在行礼的时候弯腰摸长者的脚,表示对长辈的尊敬。男子不能和妇女握手。许多家庭妇女忌讳见陌生男子,不轻易和外人接触。但如果邀请男人参加实社交活动时应请他们偕夫人同来。一般关系的男女不能单独谈话。
印度人是用摇头表示赞同,用点头表示不同意。人们用手抓耳朵表示自责;召唤某人的动作是将手掌向下摆手指,但不能只用一个指头;指人时也要用整个手掌,不能用一两个指头。
到印度庙宇或家庭做客,进门必须脱鞋。迎接贵客时,主人常献上花环,套在客人的颈上。花环的大小长度视客人的身份而定。献给贵宾的花环既粗又长,超过膝盖。给一般客人的花环仅到胸前。妻子送丈夫出远门,最高礼节是摸脚跟和吻脚。到印度家庭做客时,可以带水果和糖果作为礼物,或给主人的孩子们送点礼品。
用右手拿食物、礼品和敬茶,不用左手,也不用双手。就餐的时候,印度教徒最忌讳在同一个容器里取用食物。也不吃别人接触过的食物,甚至别人清洗过的茶杯,也要自己再洗涤一遍后才使用。 喜欢分餐进食,注重菜品酥烂,一般口味不喜太咸,偏爱辣味。主食以米饭为主,对面食中的饼类也感兴趣。不吃菇类、笋类、木耳。信奉印度教和锡克教的人,忌讳吃猪肉,牛肉。他们一般不喝酒,因为喝酒是违反宗教习惯的。但有喝茶的习惯,方式是“舔饮”,也就是把奶茶盛在盘子中,用舌头舔着喝。印度人最不喜欢吃大荤,吃素食的人较多,等级越高,吃荤越少。喜欢中国的粤菜、苏菜。
忌讳白色,习惯用百合花作悼念品。他们忌讳弯月图案,视1、3、7为不吉祥数字,和印度人交谈,要回避有关宗教矛盾、和巴基斯坦的关系、工资以及两性关系的话题。
印度奉牛为神圣,忌讳吃牛肉,忌讳用牛皮制品。崇拜蛇,视杀蛇为触犯神灵。忌讳用澡盆给孩子洗澡,认为是“死水”,是不人道的行为。
泰国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服饰。现在,泰国城市中的男子在正式社交场合通常穿深色的西装,打领带。妇女在正式社交场合穿民族服装,也可穿裙子;在日常生活中,可穿各式流行服装,但在公共场合忌穿短裤。
仪态礼仪
在泰国,进入佛殿要脱鞋,进入当地人家的客厅也要脱鞋。他们讨厌在平时生活中拍拍打打的举止习惯,认为这是不礼貌的。当地人向上伸出小指表示和好,大拇指朝下表示失败,伸出弯曲的食指则表示死亡。
相见礼仪
生性宽厚,温和有礼的泰国人在见面时不是握手说哈罗,而是合掌说声“沙娃滴卡”。这种合掌问候方式在泰语称为“威”(Wai)。做法是把双手提到胸前,双掌合并但不贴合,犹如在掌心握着一片棉花。这时您的双手的形状就有如一朵含苞待放的莲花。
在不同的场合,面对不同的人或事时,“威”的做法便会有所不同。比如说在向同辈问好时,合掌后指尖不高过下巴。在对长辈行“威”礼时,则须低头让指尖轻触鼻尖。对尊贵的对象如德高望重的长辈表示尊敬时,则把双掌抬高至额头。泰国人遇到僧侣或象征佛陀的佛像,都会下跪,合掌,并以额头触地膜拜。一般遇到同辈向他们“威”时,泰国人都会以“威”礼回报。但若是晚辈向长辈“威”时,长辈是不须回“威”的,有些只以点头或微笑回应。
一、社交习俗
印度人社交习俗总的特点可以用这样几句话来概括:
印度国民多“种姓”, 不同宗教多规定;
民族繁杂多信仰, 性格一般多稳重;
绿色吉祥多偏爱, 白色懊丧多忌用;
讲究礼貌多敬语, 礼节方式多注重;
厌倦食物多种类, 待人接物多禁令。
在生活细节上有如下特点:
印度教徒中分为不同等级的社会集团,可以译为“种姓”。即把人分成四个不同等级;“波罗门”为第一种姓,地位最高;“刹帝利”为“二种姓,地位稍次;“吠舍”为平民,是第三种姓;“首陀罗”为所谓的贱民,为第四种姓,其地位最为低下。他们的各种姓都有自己的道德规范和风俗习惯。在四大种姓之外,还有一种被排除的“不可接触的贱民”,被称为“哈里真”。他们是最受歧视的人。印度教徒迎接贵宾时,主人要向客人敬献花环,并亲手将花环套在客人的脖颈上。花环的大小,要视客人的身份而定。献给贵宾的花环一般很粗大,其长过膝;给一般客人的花环仅及前胸。荷花是印度的国花,倍受印度国民的青睐。因其“出淤泥而不杂,濯清涟而不妖”,故人们常借以赞美人的气节与风骨,又被赞誉为“花中君子”。印度人普遍昵爱绿色,认为绿色是吉祥的色彩,象征着春天和新生。印度妇女民间传统都喜欢在自己的前额正中点一颗指头般大小的圆形痣,人们都称其为“吉祥痣”。其颜色不同,形状各异,或红色、或黄色、或紫色、或绿色,黑色痣虽有,但较少见,一般都依衣着颜色而定。
印度人对蓝孔雀十分崇拜,并将其视作吉祥、如意、幸福的象征。印度是个极为尊重牛的国家,印度教徒把牛奉为神明。按他们的习惯,每逢饭前都要首先敬牛。还有的人敬狗、敬蛇、敬老鼠等等。他们的形体动作语言丰富,不过一些动作所示的意思与我们区别很大。如:表示同意的意轴,他们总要先把头稍歪左边,然后立刻恢复原状;表示不同意,他们反倒点头示意。
二、礼节礼仪
印度人相互见面的礼节,有合掌、举手示意、拥抱、摸脚、吻脚。一般两手空着时,口念敬语“纳马斯堆”,同时要施合掌礼。合掌之高低,对开者宜高,两手至少要与前额相平;对晚辈宜低,可齐于胸口;对平辈宜平,双手位于胸口和下颌之间。若一手持物,则口念“纳马斯堆”,同时要举右手施礼。对于长辈,或对某人表示恳求时,则施摸脚礼(即用手摸长者的脚,然后再用手摸一下自己的头,以示自己的头与长者的脚相接触)。摸脚跟和吻脚礼是印度的最高礼节。印度东南部的一些少数民族的人与客人相见时,总把自己的鼻子和嘴紧紧贴在对方的面颊上,并用力地吸气,嘴里还要叨念着:“嗅一嗅我!”,以示其对客人的崇敬。印度安达曼群岛上的森蒂耐尔人,在与久别挚友重逢时,双方要交替互坐膝头,并热烈地拥抱数分钟,以表示相逢后的喜悦心情。印度伊斯兰教徒的见面礼节是按其传统宗教方式,用右手按胸,同时点头,口念“真主保佑”。现代在社交场合上的印度男人们,也开始运用握手礼节了,但印度妇女除在重大外交场合外,一般与不与男人握手。
一般礼仪
正统的锡克教信徒头戴包头巾,不抽烟,不吃牛肉并且不剪头发。
进入印度人的住家要脱掉鞋子。
称谓与问候
见面与分手时,男人与男人握手。如被引见妇女,男人不与她握手而应双手合十,微微弯腰。男人不能触碰女,在公共场所不能与单身女人说话。
约会与准时
遵守时间是明智可取的。
款待与馈赠
虽然正统的穆斯林妇女通常不与男人见面,但如果邀请男人参加实社交活动时应请他们偕夫人同来。
来到印度人家里时,主人会给你戴花环,你应马上把它取下来以示谦让。
印度教徒不吃牛肉。牛在印度是神圣的动物。
穆斯林不吃猪肉,恪守教义的穆斯林滴酒不沾。
接受或传递食品时,一定要用右手。
作客时可以带水果和糖果作为礼物,或给主人的孩子们送点礼品。
交谈
印度人喜欢谈论他们的文化业绩、印度的传统、有关其他民族和外国的情况。
不要谈及个人私事、印度的贫困状况、军事开支以及大量的外援。
‘拾’ 印度狗人是什么意思
印度一条妖狗化人形后被神僧打出原形。只是人们传说没有证实吧。
在印度神话中,狗是动物中最不吉利的动物之一,所以现实里也会远离婚礼、祭坛和圣地。嚎叫的狗成了坏运气的先兆。事实上,即使看到一只狗也被认为会带来厄运。为什么会这样。众所周知,狗是非常可爱的生物,服从、忠实和深情。虽然在印度的东北邦,也有一些印度人吃狗肉,但狗本身的故事在视神话为历史的很多印度人心理也是颇有地位的。在《吠陀经》中,当因陀罗(Indra)派遣神犬萨罗摩(Sarama)寻找失踪的奶牛时,狗作为保护者的角色也得到承认。而萨罗摩是所有狗的母亲,是Daksha(Sati的妹妹)的女儿。《薄伽梵往世书》(Bhagavata Purana)里认为萨罗摩是所有猎物的母亲。在南方的一些地方则崇拜萨罗摩。